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突破九 掌握2大修辞手法考查角度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突破九 掌握2大修辞手法考查角度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突破九 掌握2大修辞手法考查角度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突破九 掌握2大修辞手法考查角度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突破九 掌握2大修辞手法考查角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9:掌握2大修辞手法考查角度

角度1:修辞手法的辨析

题1(2022•福建漳州4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柳枝是柳树的枝条。“柳”与“留”谐音,“折柳”蕴含着在离别时刻挽留对方的含义。在中国古代,

朋友分离之时,远走的一方常常会被赠予柳条作为离别礼物。柳色返青,就意味着断柳惜别之时到来,所

以李白在《劳劳亭》中写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o因此北京冬奥会闭幕式选择了“折柳”这一极

具中国特色的意象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B.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解析】文中画渡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招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知别苦”“不遣”等人的感情和动

作。A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两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B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赋予江山、

花柳“有待”“无私”这些人的动作行为;C项,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两句结构相同、意思相近,

并且“千山”和“万径”都是夸张语,突出了环境的寂静;D项,运用比喻,对偶的修静手法,诗人以“蓬”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故选

Bo

易混速记

两类易混修辞拼析

1.借喻与借代。①判断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事物还是一种事物,借喻所用的喻体和本体是两种事物,而

借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指代该事物。②分析它们构成的基础,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

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构成借代的基础则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关性。③看能否变成明喻,借喻大都可

以变为明喻,而借代则不能。

2.比拟和比喻。①比报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重点

在“喻”。②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可以

出理,也可以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题2(2022•河北石家庄4月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迎面而来的是一处悬崖绝壁,响声就是从这里传来的。抬头仰望,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

出千尺银练,抛洒万颗珍殊,最后坠落在绝壁下的深潭。瀑布撞击谭边的岩石,泛起雪白的水花。

◎请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画线句的描写对象,然后准确辨明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文本具体

分析其作用。结合前文”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出……”可知、画线句描写的是瀑布。

“千尺银练”比喻从从绝壁上奔涌而下的瀑布,“河顺沙味〃比价深车奉间而下战起的水珠命使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借助“银练”“珍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海市和水煤的形态和色泽、凸显其美丽

“吐”“抛洒”这些动作作本不属于瀑布,但此处用来形容瀑布奔浦的态势一一使用比似的修辞平法,

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让瀑布富有生命力。

“吐出千尺银练”和“抛洒万颗珍珠”都是动宾结构,“吐出”对“抛酒”“千尺”对“万颗”“银林”

对“珍珠”一一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一致,富有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答案】①“银练”和“珍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瀑布和水珠的美丽;②“吐”和“抛

洒”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更有亲切感;③“吐出千尺银练”和“抛洒万颗珍珠”运用对偶的修辞

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

题3(2022•广东惠州4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薛宝叔具有封建“妇道”伦理所要求的温良贤淑,所

以她的言打举止就显得委蜿内敛。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能够处处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她同样有少女的

情怀,有对宝王的真实感情。但她和宝玉的婚姻最终成为空洞的结合,作为一个典型的“淑女”,她并没

有获得幸福。而林黛玉的现实性格表现为聪慧伶俐,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另一方面,

林黛玉是诗化的,她的聪慧和才能也突出地表现在文艺方面。在诗意的生涯中,她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

来浇灌对方的生命。

◎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解析】通读文段可知,其主要把薛宝钗和林堡工进行对比。

结合“她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委她内救”“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分析,文段是把

薛宝钗的委婉内敛与林黛玉的敏感尖刻进行对比。

站合“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林黛玉是诗化的”分析,文段是把薛宝钗的现实与林背玉的诗化进

行对比。

结合“但她同样有少女的情怀,有对宝玉的真实感情。但她和宝玉的婚姻最终成为空洞的结合”“在

诗意的生涯中,她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来浇灌对方的生命”分析,文段是把薛宝钗、贾宝玉空洞的婚

姻与林黛玉、贾宝玉互相浇灌的纯净之情进行对比。

文段从两人的性格、处事原则、婚姻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写出了薛、林两人不同的特点,凸显了《红

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

【答案】构成:薛宝钗的委婉内敛与林黛玉的敏感尖刻,薛宝钗的现实与林黛玉的诗化,薛宝钗、贾宝

玉空洞的婚姻与林黛玉、贾宝玉互相浇灌的纯净之情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效果:写出了薛宝钗和林

黛玉两人截然相反的特点,更凸显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

1.(湖南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

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们,也不有时间留意炊烟

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妈?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

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

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

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

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

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

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答案】原句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1分),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

强了语气,(1分)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1分)。改句突出的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

怀念的对象应是原句所指的生活在城里的人们。(1分)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修辞及表达效果,陈述主体的不同。

2.(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

鼓槌和花镣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

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

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

了涛,化作了浪。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河口人已没有什

么好怕的,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

景象。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

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镣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

看呐,随着鼓、随着镶、随着吼叫,他们匐鼠X起耒".跳起聂蹙工;.他们隹左边歪,.他们隹右

边歪;.他们丕停把起伏Z—丕传拽赴歪Z—丕停出狂喊Z—真搅得运二片.天地山漫轰鸣Z—那尘蕉暨L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

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

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答案】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

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

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

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

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

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词语的运用效果;修辞手法(反复和排比)的运用效果;

短句的使用效果。

3.(2021届最新语文模拟卷)

啊!运笺贵的土地,一一丕事穆稽的剥削阶级K匆道想方设法也擦全安,.一起官作为崔恩

裳动翥臭迂她三县;…亲.直在上画-搔及英爸的爱劲煮才晏正对一宣怀羞送慰的感忧….担宜

看作贪根王,..柢宣当成唬直白―三的母亲二.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走投无路的

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

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粽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

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

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

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

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

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3.【答案】①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整充分。②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

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③原文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4分,答出①②

两点各1分,答出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修饰语的效果,修辞手法,感情表达与语境相符。

4.(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

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

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

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两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

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

槐花芬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答案】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

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

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

象。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修辞用法(比喻、通感);词语运用(叠词)。

5.(广州市六区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柚树惊蛰始花,三月是我们赏花的时光;而于果农,便是农忙的开始,忙于疏花、授粉、

除草等。摘掉一些挨挨挤挤开得过密的柚花,以便果实更加饱满充盈,即是疏花环节。将一树

一树的柚花疏理至最合理的状态,然后再进行授粉。授了粉的柚子花,更容易招徒嗡嗡飞舞的

蜜蜂。这些聪明的小精灵,在这朵花吸吮一下,再到那朵花逗留片刻,授粉就自然而然均衡了,

柚花的受孕率也会明显提升,大自然神奇的魅力真是无所不在。疏花、授粉仅仅是开始,接下

来的除草、施肥、控梢、除虫、包裹、摘果、疏枝,每一项都不是省力的活儿。一年到头,人

们的身影都在柚树下穿梭,他们也像是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努力耕耘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月时节,柚花飘香惹人醉。城里人走.出.家』1,_或二二西西或成群结丛,―漫步巨回2一徜

任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植花盛开。柚花丛花开到花谢,花期曩丕长,一JT宣思熊让人迎蟹在那

一片春光里,让人乐而忘返。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大家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

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从语意来看,二者大致相同:但从表达

效果来看,原文更好,试分析。(4分)

5.【答案】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

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答对一点1分,

答对两点3分,三点都对满分)[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类题

型般从修辞和句式角度思考,要求准确识记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效果,句式主要是对偶、排比、

反问等等。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句式,修辞,韵律节奏,意境画面。

6.(山东省2021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望杜裳养着,一一直的用罐盖盛

着一,...有的.散在-匹.个少竹.簸箕里..。一一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端着杯子

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

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

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

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

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

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

个。“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

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6.【答案】(4分)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

更符合整个文段语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答出任意一

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句式,修辞,韵律。

7.(山东临沂市高二年级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漫步江南,你会发现这里的四季都别有韵味,春有春的诗意,夏有夏的风情,秋有

秋的唯美,冬有冬的画意。忽悠悠的,走在水乡的青石板上,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那

雨丝好细好细啊,细得就如婴儿头上的胎毛,静静地飘落在河面上、小桥上、屋顶上。

雨丝洒向河水,河水腼腆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意;雨丝洒向小桥,小桥老态龙钟的身躯

挺直了腰板;雨丝洒向屋顶,屋顶睡意朦胧的双眼泛出浓浓的爱意。“春水碧于天,画

船听雨眠”,在江南,你可以无端想起很多美好的往事,你也可以挥毫,留下墨染心绪

的诗句,仿佛昨日便是前尘往事,而今生所处的环境又是虚虚实实,你梦啊寻啊,你追

啊赶啊,就是不愿打扰那心情,不愿惊醒那梦境。美丽的江南充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

那.槎的-媛媚工…那一样一的金挣建L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从

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7.【答案】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

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少一个栗点扣1分,答出3点得满分)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句式,修辞,人称。

8.(山东省潍坊市临胸某校2021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

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

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

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

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

把金碧辉煌的皇域,变成“一片孤城万彻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

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

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

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喋.禁城的室国太其淮去,_.血息星奏慢动作.降落的“似.

丛木天隆的全兵黑.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

落,从天而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8.【答案】(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

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

像。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词语,修辞。

9.(2020.10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联合命题高三阶段性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青的青翠,黄的金贵。在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从破土出芽到拔节吐穗,模

样昂扬,气质清新,颇得庄稼人的喜爱。•是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

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

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播种其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

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

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间苗就摆上了重要日程。有经验的庄

稼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抱不到瓢。”小时候理解不了其中

的,帮着大人到地里间苗,总下不了狠心。一墩苗三四棵,棵棵

都长得喜人。倘若的还好选择,但长得齐整的往往就无从下手。

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

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夜晚走到地头,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舞动,墨绿色的

波涛此起彼一伏,.咔咔,—的揍.节声一生人胞蹩。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此起彼伏的是墨绿色的庄稼,让人

陶醉的是‘咔咔’的拔节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

效果更好?(4分)

9.【答案】①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片的叶子随风舞动的状态比作此起彼伏的

波涛,更加生动形象。②原文与前文句式一致,更加协调严谨。③改句不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原句强调看到庄稼、听到玉米拔节声的感受,更符合原文的逻辑。(4分。每点2分,答出两

点即可)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句式,修辞,结构位置。

10.(新高考广东省茂名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孟良固战役纪念馆,我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