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页/共20页高考模拟检测卷(一)试题历史一、选择题1.夏、商国王无谥号,其名号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盘庚、武丁等。西周国王谥号则变成如文王、武王等美谥,厉王、幽王等恶谥。这一变化反映A.敬天保民具有历史传统 B.舆论评价影响统治行为C.统治观念出现理性趋势 D.王权出现了集中的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夏商国王以天干命名,反映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神权观念。而西周根据周王行为以德行定谥号反映的是统治观念中出现了以德治国的观念,这是一种理性的统治思维,C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既读不到西周的统治观念有敬天,也读不到西周的统治观念有保民,排除A项;从以天干对王的称号命名,到以德行对王的谥号命名与舆论评价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夏商王的称号的命名到西周谥号的命名反映不了王权的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景帝末年,桑弘羊以“精于心算”而特拔入宫,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先后推行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现象说明A.唯才是举是选官的基本原则 B.选官方式取决于统治需要C.澄清吏治是选官的主要目的 D.察举制已丧失了选官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桑弘羊以‘精于心算’而特拔入宫,先后推行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拔桑弘羊当官是为了满足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与选官的基本原则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选官是为了满足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澄清吏治,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察举制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3.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氏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氐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氐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D项正确;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项;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B项;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唐宪宗元和三年,在颁行钱蓄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的信息反映了唐朝政府在指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程度照顾了商人的利益,而这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有一定关系,A项正确;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执行力度有差别而已,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在货币问题上的一些措施,无法得到结果型结论,排除C项;小农经济在唐朝之际仍然处于上升发展的态势,D项与史实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A项。5.董仲舒通过借“天”行道的报应惩戒思想,驯导封建帝王弃暴政而行仁政;朱熹则通过娓娓论辩使人君领悟克制人欲的意义,从而自觉“正心诚意”。朱熹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对君权制约更有效 B.理性趋向更加明显C.蕴含朴素唯物主义 D.完全摒弃神秘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来看,董仲舒借“天”行道的报应惩戒思想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神权思想,非理性的成分较多。而朱熹的“正心诚意”思想则是从人性出发,使统治者遵守政治伦理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B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制约君权的因素在历朝历代都有存在,但在专制主义体制下,都无法真正制约君权,也就无所谓谁更有效的问题,排除A项;朱熹的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虽然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但仍然具有神秘主义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6.据如表可以推知1480—1602年中英土地税所占比率比较(按白银银两比较)序号年份英国中国两国之差两国之比(英/中)1148020.40%84%-63.60%0.242149021.77%93%-71.23%0.233155240.81%73%-32.19%0.564157138.98%67%-28.02%0.585160225.52%80%-54.48%0.32A.精耕细作农业有巨大优势 B.圈地运动导致英国农业衰落C.明朝社会对转型反应迟滞 D.经济结构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社会经济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耕经济,但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应该朝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社会转型的迹象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与英国经济的比较数据,排除A项;同样,材料也没有圈地运动前后英国农业对比的数据,排除B项;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经济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7.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培养出新式武装力量,如湘军、淮军等。但在军事部署上,却仍然坚持“强干弱枝”的传统思维,致使驻京15万军队没有投入前线作战。这一情况表明A.近代化需要把握历史契机 B.满汉矛盾已无法调和C.军事力量是近代化的先导 D.中国近代化转型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可知,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已经开始,但有着传统思维的局限,导致军事近代化成果有限,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满汉矛盾,排除B项;军事力量是近代化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为《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驻军地点示意图。据图可知A.交通变迁影响政治军事格局 B.交通建设决定国防实力强弱C.沿海港口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D.经济侵略方式侧重资本输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辛丑条约》和地图信息可知,帝国主义驻兵铁路沿线,是为了便于向北京调运军队,武装监视清政府。这也在客观上反映了铁路交通对政治格局的影响,A项正确;B项决定的说法错误,交通建设对国防实力有影响,排除B项;廊坊不是沿海地区,排除C项;材料不是资本输出,而是加强对清政府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是1937年发表于《时代漫画》漫画《春耕图》,描绘出中国农民被侵略者攻击压榨、农田里尸骨遍野的悲惨景象。该漫画反映了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B.民众意识到家亡与国破实为一体C.艺术创作与时代的主题密切相关 D.阶级矛盾尖锐致使农民处境悲惨【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和漫画可知,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漫画意在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国破与家亡实为一体,唤醒中国民众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意识,漫画体现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C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是漫画作者希望民众意识到国破与家亡实为一体,民众不一定已经意识到,排除B项;1937年-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题干突出日本侵华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C项。10.周恩来在1950年春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地主富农占中国农村人口的10%;地主对土地占有关系经常发生变换,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地主的社会关系牵涉面广,实行土改必然震动许多阶层的人,社会影响巨大。周恩来旨在强调A.农村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B.消灭地主阶级的紧迫性C.协调城乡关系的必要性 D.确立公有制度的必然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地主在土地方面关系复杂、影响大。周恩来分析地主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强调土地改革具有复杂性,需要谨慎对待,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消灭地主阶级的紧迫性,而是强调农村土地改革的复杂性,排除B项;材料只是针对农村,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表材料改编自(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表格内容表明1978年12月13日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将转告美国白宫:邓小平同意1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在元旦讲话重申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并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1979年1月6日三中全会刚过两周,中央就为习仲勋开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1979年7月18日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B.我国对台基本方针已经确定C.广东正式设立经济特区 D.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大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文字涉及1979年前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陆对台态度、改革开放等信息,可知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大变化,D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我国对台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国两制是80年代提出,排除B项;经济特区的设立是1980年,排除C项。故选D项。12.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反对苏格拉底把美德仅仅等同于知识的观点,认为美德分知德和行德。在谈到行德时,他明确指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它乃以居间者为目的,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肯定了雅典平民掌权的民主政治B.与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相一致C.基于对希腊城邦制度现状的反思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知德的基础上强调行德,反对过度与不足,这与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直接泛滥的民主无法容纳城邦的发展,公元前4世纪后期城邦动荡衰落,C项正确;材料是对雅典关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的批判,排除A项;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中道,孔子“和而不同”强调性情中道,思想主张存在差别,排除B项;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排除D项。故选C项。13.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逐渐大众化,这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等阶级购买力增强的结果。英国文化消费繁荣有利于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提供条件,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题干只提及18世纪,时间不明确,排除B项;文化消费大众化与人文主义下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4.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为了自身利益没有任何计划的生产,最终造成了资源浪费,引起生态危机。马克思的观点意在A.寻求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途径B.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具有预见性C.揭示引发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根源D.强调社会制度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导致自然界生态失衡,意在寻求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途径,A项正确;经济危机发生以后的分析,不能说明预见性,排除B项;题干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排除C项;题干突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影响”程度表达不当,排除D项。故选A项。15.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彭德尔顿法》的颁布A.确保了美国官员的政治中立 B.实现了美国用人制度的公平C.根除了美国社会的政治腐败 D.提升了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彭尔顿法》确立文官竞争择优与保持中立原则,首次确认了联邦政府的人事管理原则,在一定程度减少政府的腐败,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有利于提升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文官中立不等同官员中立,排除A项;原则上有利于公平,不等同于事实上的公平,排除B;根除腐败有点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图是环球时报英文版制作的有关当前俄乌局势的最新漫画。针对“山姆大叔”的叫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美国应该扪心自问谁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对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A.美苏冷战加剧了俄乌紧张局势 B.俄乌冲突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C.北约东扩破坏世界多极化格局 D.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片信息可知,乌克兰陷入愈演愈烈的火势之中,另一边的加油机前头戴美国国旗样式的山姆大叔举着油枪正火上加油,还叫嚣着:“为什么中国不能做更多来帮助灭火?”题干文字则强调美国是乌俄冲突的始作俑者,因为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乌克兰的行为触及了俄罗斯的底线,最终引发乌俄冲突。北约东扩是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战略行为,是冷战思维的继续,D项正确;美苏冷战1947-1991年,排除A项;乌俄冲突的根源是乌克兰要求加入北约触犯了俄罗斯的底线,排除B项;北约东扩与世界多极化关联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曾一度出现了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甚至许多农民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为商人负担贩运,农民卷入市场活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摘编自王权《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小农经济经历了极其深刻和复杂曲折的变迁过程: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农村土纱纺织日渐减少,并最终为洋纱所替代,传统小农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和原料的提供者。同时,出现“富户不为商贾,有余资则占田招客户耕种”的现象;大量破产的失业小农开始离开土地,要不然进城务工或谋生,要不然闯关东、走西口、移民海外,再或者当兵、乞讨,当流氓、土匪等。在太平天国起义等农民斗争的冲击下,农村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地主为了招徕佃户实行减租的政策或者实行永佃制,这在客观上也弱化了佃户与地主的关系。——摘编自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小农经济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变迁的表现。【答案】(1)原因:田制不立,不抑兼并,造成人多地少;农业利薄,农民贫困;商品经济发展;小农营生方式选择多样化。(任意答对3点)(2)表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小农生产商品化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土地不断集中;人口流动性增强;个体小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制不立,不抑兼并,造成人多地少;根据材料一“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可知农业利薄,农民贫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小农营生方式选择多样化等方面分析。【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得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根据材料二“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农村土纱纺织日渐减少,并最终为洋纱所替代,传统小农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和原料的提供者。”得出小农生产商品化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材料二“富户不为商贾,有余资则占田招客户耕种”得出土地不断集中;根据材料二“要不然进城务工或谋生,要不然闯关东、走西口、移民海外,再或者当兵、乞讨,当流氓、土匪等”得出人口流动性增强;根据材料二“地主为了招徕佃户实行减租的政策或者实行永佃制,这在客观上也弱化了佃户与地主的关系。”得出个体小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英国食谱书出版数量增加了,食谱的内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食谱书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食谱书中出现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关于饮食与健康关联的辩论日益激烈。从16世纪50年代开始,不少食谱书作者将普通民众作为读者对象。还有些作品的主旨是“为那些普通人提供健康指引,使他们能够在需要时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药物”。近代早期英国不少食谱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廉价的治疗方法。该时期食谱书的一大特点是,普遍用本国语写作,这也间接表明它们的读者对象扩大至普通民众,而非局限于接受过古典语言学习和训练的知识分子。在内容方面,从17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食谱书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联。——冯雅琼《从食谱书看近代早期英国的饮食观念》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城市的初期,作为社会主义的新式干部,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饮食生活表现得相当节俭。在饮食标准上,国家领导人也没有特殊的超级待遇。至于普通的干部们在新中国初期实行供给制,在当时国民经济还没有恢复的时候,“大部分吃粗粮”。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饮食生活也有所提高,主食极少出现粗粮,肉禽蛋等副食品逐渐增加。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生活用粮在5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由单位统一计划、定点供应。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它脑力劳动者,每月每人定量24—29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28斤;以杂粮、面粉为主食地区的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它脑力劳动者:27—32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31斤。——摘编自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1949~195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饮食文化变迁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饮食文化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公职人员饮食方面的特点。【答案】(1)背景:①殖民扩张带来了物种大交流;②印刷术的进步降低了食谱书的价格;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意识觉醒;④民族国家出现和民族意识增强;⑤资本主义社会早期下层民众普遍贫困。(任答3点)(2)特点:①生活节俭;②饮食标准较低且品种较少;③呈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④饮食供应较为公平;⑤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6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和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带来了物种大交流;根据材料一“不少食谱书作者将普通民众作为读者对象”“为那些普通人提供健康指引,使他们能够在需要时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药物”得出印刷术的进步降低了食谱书的价格;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文意识觉醒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普遍用本国语写作”得出民族国家出现和民族意识增强;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社会早期下层民众普遍贫困。【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饮食生活表现得相当节俭”得出生活节俭;根据材料二“在饮食标准上,国家领导人也没有特殊的超级待遇。”得出饮食标准较低且品种较少;根据材料二“普通的干部们在新中国初期实行供给制”得出呈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根据材料二“大部分吃粗粮”得出饮食供应较为公平;根据材料二“国家干部等公职人员的生活用粮在5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由单位统一计划、定点供应。”得出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9.阅读如表,完成下列要求。《现代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进历程》时间段特点表现1949年到1970年体系外的新中国尝试与一些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如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加入了一些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组织,如世界民主联盟;参加了国际红十字会和国际奥委会的活动;尝试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遭美国使用多种手段阻挠失败。1971年到1978年体系内的旁观者恢复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的关系;与一些重要的全球性、区域性国际组织发展友好关系,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欧共体。从1978年至今全面学习与深度参与者与经济、金融、贸易等类的国际组织建立和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倡议并设立永久性政府间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全球性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摘编自杨颖韩景云《论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进历程》从如表中提取相关联的两项信息,确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对外政策与国际组织阐述:现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深受政治环境及对外政策影响。建国初期受制于两极格局及帝国主义国家打压,中国一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做斗争,争取恢复自己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积极与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同时积极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组织合作。70年代,受国内“左”的思想影响与国际关系美苏关系的变化的影响,中国主要是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类组织建立关系,和国际经济、贸易、文化组织的联系还比较少。进入新时期,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无论是从数量、参加度还是领域来看,中国在这一时期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发展远远超过了前两个时期。中国不仅维系了在国际政治组织中的活跃度,还拓展了其与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机构的联系,不但保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上的参与度还成功加入武器控制和裁军领域。综上所述:中国不同时期政治环境深刻影响中国对外政策,并决定中国与各国际组织关系。中国需要借助国际组织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现代化建设。中国有必要借助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促进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示例二:论题:中国外交适应世界经济向体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发展方向。中国自建国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适应世界经济向体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还积极倡导和建立全球性金融机构,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入推进剂。综上所述:中国积极加入并建立国际组织,体现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示例三:论题:旁观者到参与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发展全球性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也有助于推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渠道更趋多元化,具有不同合作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系架构正在形成。综上所述:从体系外到体系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更加积极主动,在某些领域已成为引领角色,中国必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解析】【详解】示例一:首先得出论题:根据材料“《现代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进历程》”得出论题:中国对外政策与国际组织;其次进行阐述:现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深受政治环境及对外政策影响。根据材料“尝试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尝试与一些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得出建国初期受制于两极格局及帝国主义国家打压,中国一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做斗争,争取恢复自己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积极与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同时积极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组织合作。结合所学文化大革命对外交的影响得出70年代,受国内“左”的思想影响与国际关系美苏关系的变化的影响,中国主要是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类组织建立关系,和国际经济、贸易、文化组织的联系还比较少。结合所学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史实得出进入新时期,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无论是从数量、参加度还是领域来看,中国在这一时期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发展远远超过了前两个时期。根据材料“与经济、金融、贸易等类的国际组织建立和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出中国不仅维系了在国际政治组织中的活跃度,还拓展了其与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机构的联系,不但保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上的参与度还成功加入武器控制和裁军领域。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不同时期政治环境深刻影响中国对外政策,并决定中国与各国际组织关系。中国需要借助国际组织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现代化建设。中国有必要借助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促进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示例二:首先得出论题:根据材料“《现代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进历程》”得出论题:中国外交适应世界经济向体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其次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与一些重要的全球性、区域性国际组织发展友好关系,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欧共体”并结合所学二战后中国的外交史实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出中国自建国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适应世界经济向体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材料“倡议并设立永久性政府间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全球性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出同时还积极倡导和建立全球性金融机构,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入推进剂。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积极加入并建立国际组织,体现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示例三:首先得出论题:根据材料“《现代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进历程》”得出论题:旁观者到参与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其次进行阐述:根据材料“加入了一些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组织,如世界民主联盟;参加了国际红十字会和国际奥委会的活动”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恢复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的关系;与一些重要的全球性、区域性国际组织发展友好关系”得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发展全球性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根据材料“全面学习与深度参与者”得出也有助于推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渠道更趋多元化,具有不同合作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系架构正在形成。最后得出综上所述:从体系外到体系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更加积极主动,在某些领域已成为引领角色,中国必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80年代,为造应军队工作重点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人民解放军进行三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全军总员额由603万压缩到305万,大军区由11个调整合并为7个。20世纪90年代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军事战略方针的基点定位于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军队体制结构进行优化,专业技术兵种部队比例有所上升,全军总员额减少到250万人。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央军委提出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全军总员额进一步下降为200万人,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优化规模结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要成果。——摘编自丁伟魏旭王巧伟《新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历程与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文革”结束,国家各个领域“拨乱反正”原来的军事体制存在一定弊端;新时期党和国家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高科技战争的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思维继续存在。(任答3点)(2)意义:理顺了军队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增强了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加速了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任答2点)【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结合所学文革结束后的史实得出“文革”结束,国家各个领域“拨乱反正”原来的军事体制存在一定弊端;根据材料“为造应军队工作重点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得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所学得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根据材料“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央军委提出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得出国际高科技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得出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思维继续存在。【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材料“全军总员额由603万压缩到305万,大军区由11个调整合并为7个”得出理顺了军队管理体制;根据材料“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优化规模结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得出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增强了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根据材料“军队体制结构进行优化,专业技术兵种部队比例有所上升”得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根据材料“中央军委提出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得出加速了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出兵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阿马岛战争爆发。与英阿两方关系密切的美国最初采取中立调停的姿态。4月8-29日,美国国务师在英阿之间展开了穿梭外交,谋求和平解决,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美国在4月30日宣布放弃“中立”。里根总统承认,加尔铁里以为我们会支持阿根廷,因为我们在美洲是邻居,更重要的是,我们曾要求阿军政府协助,在西半球打击苏古势力。但是阿根廷军政府错误地估计了我们同英国的牢固关系,更错误的估计了我们对发生在任何地方的武装入侵所持的反对态度,因此我们就声称全力支持英国,并向她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美国的支持对英国的最后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彭俊《从马岛战争看英美特殊关系的特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岛战争中美国支持英国的原因和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支持英国的影响。【答案】(1)原因:两国有相似的文化传统;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美国等西方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任答二点)实质:牺牲它国利益、维护本国利益的霸权主义行径。(2)影响:为英国取得英阿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沉重打击了阿根廷军政府;巩固了英美两国传统的盟友关系(特殊关系);有利于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确保英国对欧洲的影响力,影响世界政治格局。【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我们曾要求阿军政府协助,在西半球打击苏古势力。但是阿根廷军政府错误地估计了我们同英国的牢固关系,更错误的估计了我们对发生在任何地方的武装入侵所持的反对态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英两国有相似的文化传统;支持英国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而且美国等西方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美国支持英国实质上就是牺牲它国利益、维护本国利益的霸权主义行径。(2)影响根据“因此我们就声称全力支持英国,并向她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美国的支持对英国的最后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为英国取得英阿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沉重打击了阿根廷军政府;巩固了英美两国传统的盟友关系(特殊关系);有利于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确保英国对欧洲的影响力,影响世界政治格局。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先谦(1842—1917年),长沙人。王先谦任江苏学政期间,将江苏科举考试所得佳文,刊为《清嘉集》,以作为士子学习的范文。他在江苏南菁书院内设立书局,刊刻《皇清经解续编》,所收著作包括顾炎武、王夫之共一百一十一家,此书年年均重印颁行全国。1894年,王先谦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他订购了《时务报》,启发学生“期于致用”、“留心时务”。《湘报》曾报道,说岳麓书院“以经义、治事分门,提倡新学”,“添设算学、译学”。他还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积极促成《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翻译李维格分任时务学堂中、西文总教习。1898年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岳麓书院宾凤阳等联名上书山长王先谦,以维护纲常名教、忠孝节义为名,称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是借讲求时务,行其邪说”。他致书湖南巡抚,提出停刊《湘报》。——精编自夏剑钦《晚清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王先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先谦活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先谦的主要活动。【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乾嘉学派的影响;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维新运动兴起。(任答二点)(2)评述:刊印《清嘉集》、《皇清经解续编》,对研究、总结、保存传统文化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主持岳麓书院改革,与时俱进、中西结合,传承了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岳麓书院的发展;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是进步的;反对戊戌变法,体现其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任答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王先谦生活的时代可知,中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根据材料“刊为《清嘉集》,以作为士子学习的范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嘉学派的影响;根据材料“所收著作包括顾炎武、王夫之共一百一十一家,此书年年均重印颁行全国,”可知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方面回答;根据材料“1898年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岳麓书院宾凤阳等联名上书山长王先谦,以维护纲常名教、忠孝节义为名,称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是借讲求时务,行其邪说’”得出维新运动兴起。【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刊为《清嘉集》”“刊刻《皇清经解续编》,所收著作包括顾炎武、王夫之共一百一十一家,此书年年均重印颁行全国。”得出刊印《清嘉集》、《皇清经解续编》,对研究、总结、保存传统文化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1894年,王先谦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他订购了《时务报》,启发学生‘期于致用’、‘留心时务’”得出主持岳麓书院改革,与时俱进、中西结合,传承了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岳麓书院的发展;根据材料“他还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积极促成《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翻译李维格分任时务学堂中、西文总教习。”得出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是进步的;根据材料“他致书湖南巡抚,提出停刊《湘报》。”得出反对戊戌变法,体现其政治思想的保守性。高考模拟检测卷(二)试题历史一、选择题1.孔子仁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展开,主要包括“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由此可见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要义是A.中庸之道 B.克己复礼 C.以民为本 D.天下为公【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都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都是以民为本,C项正确;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排除A项;克己复礼是指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排除B项;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A.沉重的赋税制度 B.严酷的法律制度C.严密的基层管理 D.女子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里耶秦简属于文献史料,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制度及国家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材料中“里”负责管理民众,以户为单位登记,户籍为赋役征发依据,体现了秦朝管理深入基层,社会控制力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赋税的多少,不能得出是沉重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严酷的法律制度、女子地位的提高等内容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点睛】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统一将是大势所趋 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君主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将南北水道都列在叙述之列,这也体现了统一思想的传播,由此可知当时统一是大势所趋,A项正确;儒学在西汉是就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分裂割据加剧或者南北矛盾缓和,排除CD项。故选A项。4.阅读下表年代岁入总额岁入钱数百分比天宝八年(749—750)52,300,0002,000,0003.9%天禧五年(1021—1022)150,850,10026,530,00017.6%皇祐元年(1049—1050)126,251,96439,000,00030.9%治平二年(1065—1066)116,138,40560,000,00051.6%唐宋岁入总额中钱币所占之百分比从中可知盛唐以后三百余年的中国社会中()A.货币经济对自然经济形成冲击 B.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C.商税收入占比呈现出稳定增长 D.赋役征收已实现货币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岁入总额中钱币所占之百分比不断增长,反映了货币经济不断发展,会对自然经济形成冲击,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从天禧五年到治平二年,岁入总额不断下降,因此不能得出“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税收入,排除C项;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唐宋岁入总额中钱币所占之百分比最高为51.6%,“已实现货币化”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5.宋人对饲养调教动物颇感兴趣,涉及多种飞禽走普及昆虫蛇类。朝廷常顺应民意,将外国朝贡的大象驯化后令其在京师进行表演,吸引市民围观,寄寓宣传教化之义。这一做法凸显了A.宋代经济的繁荣 B.程朱理学的世俗化C.君主统治的谋略 D.市民生活的丰富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统治者顺应民俗民意,调教驯化外国朝贡的大象,寄予宣传太平盛世及对民众教化之意,体现了其统治谋略,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宋代经济的繁荣及程朱理学的世俗化,排除A项、B项;市民生活的丰富性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未准确把握材料主旨,且宋代饲养调教动物的不只有城市市民,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6.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新的劳动关系有所发展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新的劳动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变化,无法反映出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7.1903年,清政府出版的《蒙学体操教科书》是中国首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教科书,其序言∶"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虽然运用智德,仍视其躯干何如,无躯干则其效不显。"据此可知,清政府A.扩大传统教育范畴 B.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C.掀起体育救国思潮 D.引入了西方教育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德智培养的重视,更注重体育的培养,这扩大了传统的教育范畴,A项正确;洋务运动中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与体育救国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8.观察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共诛卖国贼》(如图),该漫画主要揭示出五四运动时期A.革命力量逐步走向联合 B.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实业救国思潮渐趋兴起 D.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五四时期漫画《共诛卖国贼》及其附文“卖国贼”“商界”“学界”和“工界”并结合所学可知,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出现了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联合广大工商业者的“三罢”斗争,即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A项正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败后,排除C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虽有时有所侧重,但没有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大量的农村调查,形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等调查报告,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等论断。这些论断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纠正了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C.扩大了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 D.提供了土地革命政策的理论依据【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体现的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对农民问题的重视,这些论断提供了土地革命政策的理论依据,D项正确;这些调查报告是在国民大革命开始后进行的,排除A项;材料与纠正左倾错误无关,排除B项;此时红色政权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1950年,新华通讯社根据中央部署,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这一做法A.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的现实B.与后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C.说明中央非常重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D.表明“双百”方针在新闻业的全面落实【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新华社将全国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收归中央,统一管理的做法,与之后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B项正确;人事编制和人员调动、任免的归属不能反映经济形势好坏,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说明中央非常重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项错误;“双百”方针直到1956年才提出,D项错误。1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趋势,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非农产业就业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52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劳动力不断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且不断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D项正确;民主政治建设与人口的行业转移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不能说明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1980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不能说明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12.针对部分意大利同盟者的起义,公元前90年,罗马元老院通过《尤里乌斯法》,向至今为止仍然忠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以及在罗马军中服役的同盟者公民授予罗马公民权。法案一经公布,便立刻有效地阻止了起义规模的扩大。这表明A.罗马法平息了民族之间矛盾 B.罗马贵族和平民矛盾缓和C.罗马帝国利用法律维护统治 D.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法案一经公布,便立刻有效地阻止了起义规模的扩大”可知该法案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授予同盟者以公民权,这就使罗马法突破了公民法的范畴,逐渐演变为万民法,D项正确;材料反映伴随着罗马扩张,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对被征服地区部分公民授予公民权,给予其司法保障,反映了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此举只能缓和民族间矛盾,不可能平息民族矛盾,排除A、B;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材料所述时期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C。故选D项。13.仔细研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些“传教士”可能A.在颐和园向康熙展示反射望远镜 B.乘坐汽船途经苏伊士运河抵达广州C.宣传教会从属于国家的新教主张 D.携带《物种起源》等科学书籍来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康熙”可得出时间大致为17-18世纪,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展宗教改革,因此他们宣传的是新教主张,C项正确;康熙时期没有颐和园,排除A项;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并没有,排除B项;《物种起源》发表于19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4.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A.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B.其对国际工运的支持C.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 D.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可知,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巴黎公社反对与入侵的德国妥协,坚决捍卫法兰西民族的利益,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国人对巴黎公社推动民主政治的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巴黎公社强烈的爱国民族精神,不是因为巴黎公社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持,也不是因为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排除B项、C项。故选D项。15.1975年,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指出,以线性规划构建最优化的方法将有可能大大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他的这一思想对西方数理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表明A.西方认可了斯大林模式 B.自由主义传统开始衰落C.宏观调控仍是基本共识 D.新经济加速全球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指向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根据题目主干,1975年,苏联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指出以线性规划构建最优化的方法将有可能大大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思想对西方数理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简而言之,是1975年苏联经济学家提出规划构建对西方产生影响,即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理论对西方产生影响,据此可是推知,相对于传统自由主义,二战后宏观调控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重大创新,C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有本质区别,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自由主义开始衰落,排除B项;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中1975年的时间错位,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图是1990年8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载美国漫画家赫伯特·布洛克的《欢迎来到后冷战时代》。漫画中的人物是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他举起火把,正在点燃连接油桶的引线(注:1991年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据此可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欢迎来到后冷战时代A.漫画作者带有政治偏见 B.伊拉克破坏了石油经济C.冷战局势宣告彻底结束 D.恐怖主义威胁依旧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时间1990年8月,美国漫画作家通过漫画,将伊拉克总统描绘成挑起海湾地区事端的罪魁祸首,美国人的这种政治偏见,推动了美国后来的对伊拉克战争,A项正确;漫画的核心主旨不是说明伊拉克破坏石油经济,而是挑起地区事端。美国介入该地区争端的真实目的是要掌控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而不是维护石油经济的正常发展,排除B项;漫画标题“欢迎来到后冷战时代”,并不是宣告冷战彻底结束。宣告冷战结束的是苏联解体,排除C项;伊拉克是主权国家,该国家不是恐怖组织,其总统也不是恐怖分子,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家庭教育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思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总体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做人读书、勤劳俭朴、淡泊名利,学会择友慎交、谦恭谨慎等。司马光的《谏水家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明朝《郑氏家规》提出:“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麻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清代《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摘编自陈晓红《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观》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以来,维新思想家在家庭教育领域内作了探索和尝试。梁启超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和志趣,积极引导子女树立自己的独立意识,先后送七个子女到欧美等地接受了系统高等教育。在梁启超的教育下,他们全部学成回国,用所学本领报效祖国。严复告诫子女“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严复重视体育,在给孩子的家书中写道“须知少年用功本是佳事,但苦为此转至体力受伤便是愚事”,如果那样“使身体受伤,学何用耶?”——摘编自齐辉《论近代精英家庭教育的嬗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突出特点及意义。(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古代家庭教育之处并分析原因。【答案】(1)特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张严慈相济;倡导言传身教。意义: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统治秩序的巩固。(2)不同:尊重子女个性,提倡独立意识;宣扬爱国主义,渗透救亡意识;认同西方理念,学习西方知识;重视体育运动,关注身体健康;淡化性别差异,主张男女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化;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适应近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转型的加剧。【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做人读书、勤劳俭朴、淡泊名利,学会择友慎交、谦恭谨慎等”并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张严慈相济;倡导言传身教。意义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统治秩序的巩固。(2)根据“梁启超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和志趣,积极引导子女树立自己的独立意识,先后送七个子女到欧美等地接受了系统高等教育”、“严复重视体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古代家庭教育之处在于尊重子女个性,提倡独立意识;宣扬爱国主义,渗透救亡意识;认同西方理念,学习西方知识;重视体育运动,关注身体健康;淡化性别差异,主张男女平等。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适应近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转型的加剧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但未能实现。1803年对拿破仑军队开战时,制定新的所得税法,1815年废止。1842年英国再度引入个人所得税,因遭到民众反对而时兴时废,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也相继效仿开征个人所得税。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与政府年度预算一样,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摘编自张艳霞、王方东《西方个人所得税法的起源及其发展》材料二1911年,为应对日趋恶化的财政状况,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后起草了《所得税章程》,但未能真正实施。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亦未能实施。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实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中央政府曾多次研究个人所得税,但最终仍没有开征。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986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初步形成三税并存的特殊格局。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全面改革个人所得税,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此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多次修订完善。——摘编自赵仁平、杨瑞《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与功能变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演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过程,并指出其各阶段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外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谈谈你的认知。【答案】(1)起源时间早;应战争之需而设;过程曲折;由临时到固定;影响深远;以立法方式确立。(2)过程:新中国成立前,从起草、制定、公布到开始征收;建国初期,多次研究但未征收;1980年后,确立到逐步完善。背景:新中国成立前:财政危机;政局动荡。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1980年后:改革开放;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3)适应国情;互学互鉴,创新发展;关注民生;培养公民纳税意识;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演进的特点,据“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得出起源时间早;据“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得出应战争之需而设;据“……1842年英国再度引入个人所得税,因遭到民众反对而时兴时废,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得出过程曲折,由临时到固定;据“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也相继效仿开征个人所得税”得出影响深远;据“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与政府年度预算一样,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得出以立法方式确立。(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过程,据“1911年,为应对日趋恶化的财政状况,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后起草了《所得税章程》,但未能真正实施。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亦未能实施。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得出新中国成立前,从起草、制定、公布到开始征收;;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实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中央政府曾多次研究个人所得税,但最终仍没有开征”得出建国初期,多次研究但未征收;;据“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多次修订完善”得出1980年后,确立到逐步完善。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各阶段的历史背景,据“1911年,为应对日趋恶化的财政状况,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后起草了《所得税章程》……”得出新中国成立前:财政危机;政局动荡;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实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得出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据“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得出1980年后:改革开放,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外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谈谈你的认知,从制定政策的角度来看,要适应国情,互学互鉴,创新发展等;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要关注民生,培养公民纳税意识,兼顾效率与公平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致一总结教训一再失效一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徽。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点: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阐述: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美国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虽然掌握着政权,但其独裁统治不得人心,中国人民希望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美国无视这一事实,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试图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结果遭到失败。再如苏联解体后,美国无视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希望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当然也未能如愿。……中国不是苏联,也不是欧洲,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无视中国国情,将在苏联和欧洲推行的政策拿到中国来,其失败是必然的。美国要想处理好中美关系,想在中美关系中实现美国的利益,就必须真正下功夫客观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现实,接受现实的中国。示例二:论点: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阐述: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及由此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或挫折,多数是由于美国将意识形态对立摆在了首要位置。如1946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根本目的就是阻止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而无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结果国民党战败。此后,美国继续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也以失败而告终。1972年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希望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希望通过市场化改变中国……也就是说始终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美关系一直不顺利,美国所希望的结果,始终也没有出现。其根源就在于美国总是不客观地看中国,因此不能制定出处理中美关系的正确政或战略。(注: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引发误判的原因、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等角度提炼观点。如从引发误判的原因看,我们可以提炼出“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的论点;从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看,我们可以提炼出“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合作共赢、求同存异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等等,言之有理均可。其次,选取六次误判的相关史实以说明论点,一般可采取“误判的背景+误判的内容+误判的影响”的模式进行。最后,总结升华,与论点进行呼应。如在论述“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这一论点时,可用“美国要想处理好中美关系,想在中美关系中实现美国的利益,就必须真正下功夫客观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现实,接受现实的中国”这样的陈述进行呼应。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西北边疆民族的复杂性,明代河西走廊的范围与前代有较大不同,除了传统区域外,今兰州、哈密也属于河西走廊的范围。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治理,一方面继承和恢复汉唐做法,另一方面又创新了治理模式。在河西走廊以东,即从现今兰州安宁堡以东,实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郡县体制。而在兰州,明朝则设置管粮郎中,保障军粮供给。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管理。在肃州以西至哈密,设立赤斤蒙古卫、哈密卫等军事机构,以羁縻方式拱卫核心区域。在哈密以西,通过朝贡方式与东察合台汗国等政权保持贡赐关系,以减轻哈密卫的压力,由此,明朝构筑了哈密卫-嘉峪关-甘州卫-凉州卫-兰州卫五道防线,确保通过河西走廊保持西域与明朝的持续交往,书写了“大一统”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度与时间长度的空前纪录。明代对河西走廊的治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清朝所继承。——摘编自田澍《河西走廊:明朝成功管控西北边疆的锁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改革河西走廊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改革河西走廊治理模式的积极影响。【答案】(1)显著特征:在继承中创新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治理方式多样;构建严密的防御体系;控制力度和时间长度空前。(2)积极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西北边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确保了西域与内地的持续交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联通;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显著特征:根据“一方面继承和恢复汉唐做法,另一方面又创新了治理模式”得出在继承中创新治理模式;根据“在河西走廊以东,即从现今兰州安宁堡以东,实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郡县体制。……在哈密以西,通过朝贡方式与东察合台汗国等政权保持贡赐关系,以减轻哈密卫的压力”得出因地制宜,治理方式多样;根据“明朝构筑了哈密卫-嘉峪关-甘州卫-凉州卫-兰州卫五道防线,确保通过河西走廊保持西域与明朝的持续交往,书写了“大一统”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度与时间长度的空前纪录”得出构建严密的防御体系;控制力度和时间长度空前。(2)积极影响:根据“确保通过河西走廊保持西域与明朝的持续交往,书写了“大一统”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度与时间长度的空前纪录。明代对河西走廊的治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清朝所继承”并结合所学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西北边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确保了西域与内地的持续交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联通;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奠定了基础。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9月15日,美军发动了“仁川”登陆。28日占领汉城,29日进抵三八线。北朝鲜军队迅即溃败,朝鲜半岛的局势十分紧急。在这种情况下,金日成给斯大林发了求救电报,要求苏联给以援助。同时朝鲜外长朴宪永飞到北京,送来了金日成的求救信。恳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兵支援朝鲜。中共中央经过谨慎考虑决定出兵朝鲜,经过中朝人民共同努力,经历历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并最终于1953年朝、中、美三方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一个弱国敢于对抗世界一号强敌,这在世界史上是先例,毛泽东是先例。从此以后,以弱抗强的事例在世界其他国家出现。朝鲜这一仗使中国的国威在世界.上扬名,有华侨华人说:“都是人家侵略咱,这章书再也不会有了。”——摘编自《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一来自俄国解密档案的新材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产生的深远影响。【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朝鲜半岛出现南北两个对立的政权;新中国成立及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2)影响: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中国: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国际威望;中美长期敌对,失去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对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企图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对苏联:巩固了苏联对北朝鲜的控制;有利于苏联在远东地区与美国对抗。对冷战格局:加剧两极对峙。【解析】【详解】(1)背景: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研发合作合同:某科技公司与某高校共同研发新技术
- 2024年度股权投资合同标的与投资服务详细规定
- 2024年度商务用车租赁与管理合同
- 2024年度船舶建造与修理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涉及美术作品
- 2024年度租赁合同:设备租赁及维护合同
- 2024年度二手车交易市场车位租赁协议
- 2024年度租赁脚手架合同
- 《富尊宣传》课件
- 2024年度传单发行权益保障合同2篇
- 【初中道法】爱护身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GB/T 36187-2024冷冻鱼糜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9参考答案
-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等跨校共建
- MOOC 法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
- 国开《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形考任务4-配置故障转移群集服务实训
- 学校管理诊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