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_第1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_第2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_第3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_第4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一3月调研测试历史学科(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题,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班固《汉书》载:“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方今……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据此可知班固()A.批评百家学说异常混乱 B.主张“百家”思想趋向统一C.以奴隶主立场评判百家 D.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国价值2.陈胜起义后,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据此可知()A.楚人受秦暴政迫害最深 B.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感C.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 D.郡县制的治理模式缺乏有效性3.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晋归义羌侯”官印入选其中(见下图)。印为金质,驼钮。印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原因是()A.展现了制印技术的精美 B.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C.象征着西晋国力的强盛 D.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4.唐初、政府对逃散浮寄人户追索回原籍,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居住地落籍的实施 B.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C.两税法改革的推行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5.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A.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坊市制度界限已被打破6.下表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这一时期()区域北方南方地区关中扬州荆州变动前240万320万359万变动后50万433万820万A.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 B.南方生产力水平已超过北方C.政治经济中心产生了分离 D.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7.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票拟权基本失效 B.内阁的非正式性C.内阁地位的下降 D.君主专制的强化8.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C.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重重地碰了壁”根源于()A.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B.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天京变乱事件的影响10.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总办”、“帮办”等,他们往往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这说明()A.洋务运动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官府压制C.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亟待革新 D.洋务运动践行了中体西用主张11.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学者观点张鸣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来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姜义华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杨银权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沈渭滨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A.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被认识 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C.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12.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份重要文献原本。文献中有“中央局”、“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的词句。据此推断该文献可能出现于()A中共成立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3.1940年年初,国民政府在桂林举办昆仑关大捷战利品展览会共计2万余件,展品有各类军用品、图书、文件、书信等;1941年4月,又在肇庆(广东)举办战利品展览会,展示中国军队在战役中缴获的敌军制服、勋章、文件、照片及其他军用品。这些展览()A.利于鼓舞民众抗战决心 B.使中国抗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C.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4.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中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一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次普选()A.推进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 B.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C.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使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15.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一度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这些调整()A.响应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B.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C.是对市场经济体制成功探索 D.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1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建交国总数增加到181个,建立了110对伙伴关系,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合作文件,成功主办了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峰会,创设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反映了我国()A.注重与发达国家合作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材料二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制及古代国家治理之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鸦片战争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材料二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呜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一个测绘大队。1953年“三大工程”均提前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基地诞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莫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摘编自鞍钢集团党委《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一五”期间鞍钢建设发展情况》材料三近年来,鞍钢着眼于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了“四个转变”战略,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经营,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与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鞍钢西班牙和英国控股公司。随着国际化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鞍钢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一个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鞍钢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风险。——摘编自吴桂梅等《鞍钢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201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荣氏企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对我国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鞍钢集团公司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获得新发展的有利条件。2024年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一3月调研测试历史学科(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题,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班固《汉书》载:“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方今……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据此可知班固()A.批评百家学说异常混乱 B.主张“百家”思想趋向统一C.以奴隶主立场评判百家 D.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国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班固认为诸子百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就像水与火,相互对立也彼此相通,如果能够修习六经中的方法,参考诸子百家的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那就能通晓天下一切的道术了。也即班固认为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其价值,应该兼采众长,结合起来使用,D项正确;班固主张“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也即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国价值而非批评,排除A项;根据材料“方今……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思想各有特点与主张,“思想趋向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班固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不是“奴隶主立场”,排除C项。故选D项。2.陈胜起义后,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据此可知()A.楚人受秦暴政迫害最深 B.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感C.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 D.郡县制的治理模式缺乏有效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反秦起义中,楚国人的气势最盛,其他国家皆不如楚国人,说明楚国旧地对秦缺乏认同感,对秦灭其国积怨较深,体现了地域文化差异对反秦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楚人是受秦暴政迫害最深的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郡县制的治理效果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晋归义羌侯”官印入选其中(见下图)。印为金质,驼钮。印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原因是()A.展现了制印技术的精美 B.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C.象征着西晋国力的强盛 D.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解读材料可知,题目情境是主题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该金印制作精美,是西晋王朝颁给内迁的西北羌族首领的印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物见证,D项正确;“制印水平的高低”不是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入选原因与“篆书艺术的魅力”无关,排除B项;“西晋国力的强盛”不是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唐初、政府对逃散浮寄的人户追索回原籍,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居住地落籍的实施 B.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C.两税法改革的推行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和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人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对居民征税不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居为簿,这进一步影响到了城市户籍管理,C选正确;材料主旨为“唐朝的两税法”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变化,而“居住地落籍的实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排除B项;“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在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A.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坊市制度界限已被打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可知,南宋时期,该地的农民带着农产品到市场上交易其他商品,米肆也将米出售,说明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佃农和米肆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商人群体大量涌现的结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排除C项;北宋时期,坊市制度界限已被打破,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这一时期()区域北方南方地区关中扬州荆州变动前240万320万359万变动后50万433万820万A.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 B.南方生产力水平已超过北方C.政治经济中心产生了分离 D.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3世纪前后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公元3世纪前后,北方关中地区人口减少,南方扬州、荆州人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世纪中国正处于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导致北方人口南迁,表明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局部地区情况,无法得出南方生产力水平已超过北方的结论,且南方生产力水平已超过北方发生在宋朝,排除B项;此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在北方,没有产生分离,排除C项;仅从局部地区的人口来看,无法得出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7.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票拟权基本失效 B.内阁的非正式性C.内阁地位的下降 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大学士往往不敢擅自更改皇帝的旨意,导致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等现象的出现,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票拟权基本失效”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而是材料现象,排除A项;内阁的非正式性是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内阁地位的下降并非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8.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C.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对于边疆地区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的处理,国家治理方式较为柔和,对百姓相对宽容,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增强对辽阔帝国的治理效能,C项正确;“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并非材料所述做法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体现清政府处理案件的灵活和以民为本,这一做法并非为了促进佛教事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方式,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重重地碰了壁”根源于()A.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B.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天京变乱事件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可知,太平天国的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理想性,且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据材料“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可知,太平天国受限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按照农民阶级的思想去构建社会制度,必然会失败,这种失败与阶级斗争的残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排除B项;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总办”、“帮办”等,他们往往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这说明()A.洋务运动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官府压制C.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亟待革新 D.洋务运动践行了中体西用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等生产经营模式存在严重弊端,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亟待革新,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官督商办的不足”,而“洋务运动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无关,排除B项;“中体西用”主张,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1.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学者观点张鸣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来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姜义华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杨银权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沈渭滨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A.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被认识 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C.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同一历史事实,即辛亥革命,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解释,由此可见,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D项正确;“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被认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历史评述要坚持唯物史观)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研究者立场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份重要文献原本。文献中有“中央局”、“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的词句。据此推断该文献可能出现于()A.中共成立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2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央局”、“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及所学可知,这是1921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与发展工会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的指示,符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工作中心,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至1936年),党的工作重心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排除B项;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至1945年),党的工作重心是反抗日本侵略,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至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是争取解放战争胜利,排除D项。故选A项。13.1940年年初,国民政府在桂林举办昆仑关大捷战利品展览会共计2万余件,展品有各类军用品、图书、文件、书信等;1941年4月,又在肇庆(广东)举办战利品展览会,展示中国军队在战役中缴获的敌军制服、勋章、文件、照片及其他军用品。这些展览()A.利于鼓舞民众抗战决心 B.使中国抗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C.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1941年(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举办战利品展览会,有利于鼓舞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从而激发民众抗战热情,A项正确;当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中国抗战处于比较艰苦的时期,战利品展览会不能改变某些投降派和不愿意公开反对日本侵略的国家的立场,“使中国抗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说法夸大,排除B项;参加战利品展览会的主要是中国民众,不能直接对日本的侵略气焰造成打击,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就已经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4.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中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一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次普选()A.推进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 B.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C.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使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5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第一次全国普选,农民由最初的积极性不足到积极参与选举,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国家在社会动员方面做了有效的工作,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有助于推进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没有建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起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5.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一度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这些调整()A.响应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B.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C.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D.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57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此时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国内主要矛盾变化,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材料所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B项正确;“八字”方针的开始实施是在1960年冬,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正式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尚未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1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建交国总数增加到181个,建立了110对伙伴关系,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合作文件,成功主办了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峰会,创设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反映了我国()A.注重与发达国家合作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建交国总数增加到181个,建立了110对伙伴关系。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合作文件,成功主办了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峰会,创设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可知,我国谋求积极的外交关系,参与国际组织,并为国际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进程,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C项正确;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并非拓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排除A项;我国并非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B项;材料中的外交活动并非以联合国为范围开展,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答案】17.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政治集团;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结合。18.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不是。理由: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根据材料一“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政治集团;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权与王权结合。【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第一小问进步,由材料二“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得出,其指的是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由材料二“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得出,结束了世卿世禄制度;由材料二“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得出,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第二小问理由: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可以持肯定或者否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证明。如: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不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二“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材料二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制及古代国家治理之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意义。【答案】18.“不是偶然的”: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19.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儒学的传播。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根据材料一“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和“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选官制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在经济和制度上有其必然性,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还受到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完善国家官僚机构的需要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取代了依门第为选拔标准的九品中正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就,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科举考试将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将选官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可得出,有利于儒学的传播。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鸦片战争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信息: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论题: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阐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综上所述,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开展了一系列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示例二: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论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中国各阶级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激发国内掀起五四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终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作出让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综上所述,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展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示例一根据题干信息“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可知反映的是甲午战后的抗争与探索,为此可拟定论点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关于阐释需要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突出民族危机加深;另外一条主线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探索。最后归纳总结,突出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如示例二根据题干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可知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为此可拟定论点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中国各阶级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关于阐释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地主阶级兴办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辛亥革命、工人阶级进行的五四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近代化的助推作用。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材料二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呜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一个测绘大队。1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