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开题报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究4800字(论文)】_第1页
【公共管理开题报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究4800字(论文)】_第2页
【公共管理开题报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究4800字(论文)】_第3页
【公共管理开题报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究4800字(论文)】_第4页
【公共管理开题报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究48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开题报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目录TOC\o"1-2"\h\u10646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3070(一)、选题背景 15660(二)、选题意义 131564二、文献综述 214963(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16973——当今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 326240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425489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46291五、研究目标及工作进度 431066(一)、研究目标 42637(二)、工作进度 525993六、参考文献 5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我国至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迅速腾飞,城市的数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建筑物越来越密集,基础设施较以往也有改善,城市逐渐成为人们趋之若鹜、向往的地方,城镇化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隐患日益浮现出来,城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域中的突出问题。传统的城镇化进程实际存在一定弊端,尤其对于我国这种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大型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或者通过制度性、政策性推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容易引致大城市病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的出现,对于一个农村人口数量极高的国家,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风险和隐患。这一背景下,我国结合经济社会现实需求创新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二)、选题意义究城镇化必须把握城镇化的真正本质和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如当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以城镇经济的增长为中心,或表现为以牺牲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居住环境为代价一味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这些现象究其本质是因为对经济的重视而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对“物”的重视而忽视了“人”。如何才能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从忽视人到尊重人的转变,如何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中凸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如何才能使城镇化真正成为现代人的理想的生活方式,那就应该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凸现社会和人的问题,使城镇化发展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基于此,如何在人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挖掘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理念,探索城镇化发展实践,是当前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辨析在新的发展时期,以人为本新型城的镇化的内涵是什么,并研究如何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推进城镇化。二、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1、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辨析城市(镇)化概念最早出现在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在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象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年,西班牙工程师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首先使用了“城市化”—词。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城市中的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散过程。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城市化的内涵可分为在经济基础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和社会文化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城镇化作为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既包括城镇的兴盛和繁荣,还包括了农村的嬗变。具体内容可表现为农村人口转移转化、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文化扩散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总的来说,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不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他是人口和各种社会经济要素聚集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的过程;是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生产力、生活能力升级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文化发酵升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和结果。1.2关于人本思想的理论研究“人本”,即“以人为核心”,泛指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需求为准则、以人的价值为尺度的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尽管没有确切的“人本”这一哲学概念,却有作为政治学概念的“民本”思想。如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从逻辑上讲,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在解读城市化进程时,却有异曲同工、相通相合之处:首先,无论是“人本”还是“民本”这里均可以指代“城市市民”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其次,在儒家思想中,“民本”是整体概念,它代表了全体人民。而在本文中所提的“人本思想”的人,即全体人民也是这类概念。从这一取义上,儒家的“民本”可以取代现在所提倡的“人本”。因而理解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也就明白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的内涵。——“人本思想”在西方的发展人本主义在西方又称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或人的主义,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昌盛于文艺复兴时期,复活于现代欧洲。“人本思想”在产生之初就与城市依附在一起。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后,引起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城市中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这种新思想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可以说人本思想产生于城市,根植在城市市民中。在文艺复兴时,“人本思想”发展为一种突出人的价值,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但这种作为整体性类概念的“人本思想”发展到德国浪漫派时,“人”的概念被泛化,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保护人的生命、自由、尊严。这样,人本思想在西方发展成为两个派别,一个以整体类概念为主的“人本思想,另一个则强调以个体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个体人”与“整体人”的选择。以个体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选择,因为城市化属于社会性事业,城市的主人和建设者是全体市民,而不是某个特殊的人。只有每个市民组成一个城市化建设的整体才能真正创造我们的城市,城市的目的在于全体市民而不是某个人,也就是说,城镇化的目标是全体市民,因而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一人本思想,其“人”的概念必须是个整体性概念,即以全体市民为本。——当今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命题,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事实上,科学发展观和本文所提倡的“人本思想”是相通的,“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目的的最终归宿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也会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以人为本”本身就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人本思想”。本文直接提出“以人为核心”作为城市化的指导思想,原因在于“以人为核心”本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本质和精髓,只有真正地理解“以人为本并且能体现“以人为本”,城市化过程才会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城市化过程的最终目的——实现的城市能满足城市市民的需要。总之,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存在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为中心,既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价值,又把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即“以人为核心”思想不仅保证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而且蕴含了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本课题研究内容:在新时代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一些相关理论及一些概念的界定,接着分析我国传统的城镇化主要方式及缺陷,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所遇到的问题,并说明了其原因。再论述了我国家关于这一方面的具体实践。最后,对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从政府、公民、制度这三方面提出对应的措施。前言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方式及缺陷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城镇化的对策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开始筹备论文的第一步,是要联系导师,并认真听取老师对本论题的分析,明确写作的排版和步骤、方法以及一些重要事项。接着搜集和查阅有关这一课题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在这些学者研究资料中获得大量信息。之后通过不断的对文献整理与分析,确定下自已对本课题的思路,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研究目标及工作进度(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分析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的现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寻求改善措施。2、通过分析城镇化的具体实践,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3、根据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对策。(二)、工作进度第一、二周:2016年2月28日至3月2日学生根据选题,查阅相关文献第三、四周:2016年3月3日至3月16日梳理文献,撰写提纲、调研第五、六周:2016年3月17日至3月30日撰写文献综述,提交指导教师第七、八周:2016年3月31日至4月13日撰写初稿,提交指导教师修改第九、十周:2016年4月14日至4月27日继续修改论文,翻译外文文献第十一周至毕业:2016年4月28日至6月15日进一步完善论文并答辩,六、参考文献[1]叶华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5,(5)[2]史本叶.城市化发展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5,(9)[3]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12):2一12.[5]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6]李哲.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估与发展预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7]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3[8]孙振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效应[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9]何绍田.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10]曲悠扬.天津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11]郭光磊.北京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战略与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程珞迪.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5)[13]董自光,徐玲:.服务业视角下中心镇城市化的路径模式——浙江小城市试点镇案例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9)[14]李懿.关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思考[J].市场研究,2015,(7)[15]宋歆.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J].解放军报,2013-10-24,007版[16]景建军,徐光平.山东省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17]王晓慧.通辽市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7)[18]夏正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4,(36)[19]徐匡迪.新时期中国城镇化研究[J].全球化,2015,(9)[20]彭焕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内涵与路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0,(5)[21]沈体雁,郭洁.以人为本、集聚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22]车海刚,张菀航.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坚持二维改革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23]张许颖,黄匡时.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资源,2014,(S3)[24]庄荣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能走多远[J].社会科学,2014,(3)[25]缪小林,王婷,程李娜.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益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评价与比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4)[26]李克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摘要[J].城市开发,201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