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价值及其法律保护10000字(论文)】_第1页
【家务劳动价值及其法律保护10000字(论文)】_第2页
【家务劳动价值及其法律保护10000字(论文)】_第3页
【家务劳动价值及其法律保护10000字(论文)】_第4页
【家务劳动价值及其法律保护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务劳动价值及其法律保护目录TOC\o"1-2"\h\u2143一、家务劳动及家务劳动价值概述 25804(一)家务劳动的概念及特点 221491(二)家务劳动的价值 3277821.经济学价值 4222152.法律价值 4195913.社会价值 57277二、我国家务劳动价值法律保护制度的发展和适用 527964(一)家务劳动价值法律保护的发展 5321181.2001年《婚姻法》规定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 5110192.《民法典》中规定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 630730(二)家务劳动价值法律保护制度适用的问题 7134031.适用时限较短 771482.当事人举证难 7154533.“承担较多”界定难 739784.补偿数额标准统一难 827435.可期待收益具体化难 817542三、增设、完善相关法律保护规定 814536(一)增设相关法律保护规定 8194241.增设家务劳动为正式职业 810702.增设可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财产 9757(二)完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 9230951.延长补偿请求权的请求时限 9147482.分配举证方式 1031033.合理计算承担程度 1086924.明确补偿标准 1023054(三)加大普法力度 1081621.进行普法活动,宣传离婚经济补偿制度 10131052.推行妇女解放活动,呼吁家务劳动夫妻共同承担 1132086参考文献 11[摘要]家务劳动因其特殊性,无法如社会劳动一般通过具体统一的标准进行价值认定。虽然我国通过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对承担较多家务劳动方进行经济补偿,进而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进行承认和保护,但在实践应用中因该制度存在缺陷,故无法充分实现对家务劳动价值合理有效的保护。因此,须建立更完备的家务劳动价值保护制度,来维护在家庭生活中付出较多一方的合法权益。[关键词]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价值;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法律保护[Abstract]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ity,

housework

can

not

be

recognized

by

specific

and

unified

standards

as

social

work.

Although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divorc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to

undertake

more

housework

party

for

economic

compensation,

and

then

to

recognize

and

protect

the

value

of

housework,

but

in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defects

of

the

system,

it

can

not

fully

realize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value

of

housewor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more

complete

system

to

protect

the

value

of

housework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y

who

pays

more

in

family

life.[Keywords]housework;

the

value

of

housework;

divorce

compensating

system;

legal

protection一、家务劳动及家务劳动价值概述(一)家务劳动的概念及特点1.家务劳动的概念“家务劳动,是指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为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所从事的劳动,包括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洗衣做饭、采购生活用品、打扫卫生等日常劳作。”[]该概念不仅涵盖了家务劳动的具体内容,也从一定程度上点明了家务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家务劳动从形式上看是社会劳动的一种,但经过对家务劳动的性质与特点分析与总结可知,家务劳动实际上区别于社会劳动:家务劳动的受益人为具有亲密关系的家人以及家务劳动承担者本身,加之家务劳动不进入经济市场进行价值交换,因此,家务劳动的承担者不会因付出家务劳动而获得合理报酬,故家务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不被视为社会劳动,甚至往往被认为与社会无关。进入新时代以后,长时间困扰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温饱需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精神需求渐渐步入社会大众的追求正轨。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仍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又受传统性别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深刻影响,妇女作为家务劳动、家庭照料的主要承担者仍是一个基本事实。”[]习近平主席在在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第四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强调:“女性集参与社会和呵护家庭、养育后代双重角色于一身,这客观上给女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才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习近平主席看见了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着的双重压力,也意识到了家务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女性自我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女性作为承担较多家务劳动的社会现象视角进行分析叙述。2.家务劳动的特点第一,家务劳动具有服务对象特定性。家务劳动与普通的社会劳动不同,社会劳动的服务对象为社会中不特定的群体,而家务劳动因其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服务对象仅为家庭内部人员,同时,女性作为家庭内部人员,其本身也是家务劳动的受益者。因而,家务劳动因其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而区别于社会劳动。第二,家务劳动具有无偿性。家务劳动本身即是家庭的派生物,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家庭的延续而延续。因服务对象为具有亲密关系的家庭成员以及承担者自身,为促进家庭的和谐友好发展,家务劳动一般为无偿,女性通过其他家庭成员参与社会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的方式,维持自身及家庭成员正常的生活。第三,家务劳动具有价值不可衡量性。家务劳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劳动,可进入市场进行价值交换获得收益,进而实现价值认定。家务劳动不进入社会市场,不为市场创造看得见的收益,也不与其他有价值的商品或劳动进行价值交换,即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交换价值,同时,“家事劳动是基于情感的主动付出,由于家庭关系的情感性,不能简单适用一般民事理论和一般财产法规则,”[]故无法如衡量普通的社会劳动一般通过有形的货币来反映其价值。第四,家务劳动的承担者须投入感情。人类作为有情绪需求和情绪表达的群居生物,在正常生活中需要亲密的关系来满足情感需要,主要来源即为家人。女性在完成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带着关心爱护的感情,从而塑造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维持家庭成员以愉悦状态进行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一般的社会劳动不要求承担者对服务对象承担多余的情感付出。(二)家务劳动的价值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家务劳动的价值始终存在,却始终被忽略,更难以被认定,甚至少有学者关注家务劳动的价值。我国学者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渐渐开始关注和研究家务劳动的价值,自此,家务劳动的价值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重视。承认和保护家务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家庭成员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家庭的贡献,同时也促使社会尽快认识家务劳动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承认从事家务劳动的一方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1.经济学价值首先,每个家庭都必须进行家务劳动承担这一门必修课:在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家务劳动一般由家庭成员,主要为女性放弃参与社会劳动进行承担,家务劳动的价值通过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得到体现;近几年,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部分家庭选择支付报酬、雇佣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家务劳动,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额根据市场因素及当地生活水平因素进行定价,该劳动报酬的付出即表明家务劳动在市场中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其次,现阶段家务劳动的承担主体仍是人力,“人力资本具有经济价值”[],即使家务劳动的承担是无偿的,承担期间的人力资本付出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男女在婚姻生活中通过分工,一方参与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一方为另一方从事社会劳动提供保障,双方均为家庭的和谐发展创造动力。家务劳动的价值虽无法直接具体的体现出来,但可通过另一方创造的收益得到体现。因此,家务劳动如社会劳动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2.法律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认定有利于贯彻我国民法规定的平等原则。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四条的规定,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在民事活动中一律平等受法律保护,即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其他享有同等平等地位的民事主体,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均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亦是如此。但在实践中,如果夫妻双方因为家庭需要而必须有一方放弃自我的职业发展而回归家庭时,社会大众会普遍默认为女性应当甚至必须做出妥协,更有甚者对于不愿意妥协的职场女性进行语言侮辱甚至暴力逼迫。对于女性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来说,社会大众不应当要求女性必须放弃个人发展而回归家庭承担家务劳动,这本身就违背了平等原则。除此之外,男女平等原则作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指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平等的享有权利,并同等的负担相应义务。因此,男女两性均作为民事的平等主体、社会的参与者和婚姻家庭的组成者,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平等享有权益、平等负担相应义务。“婚姻关系是由男女两个独立的个体自愿结合而形成,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等行为来维系。双方都具有独立性,因此他们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这与封建社会中普遍认可的男尊女卑思想不同。男尊女卑思想要求女性自我牺牲使男性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在全世界普遍倡导的男女平等观念认为,女性有权利拒绝牺牲,有权利参与社会劳动谋求自我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妇女解放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仍未被完全消除,我们在促进男女实际平等的过程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确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就是很关键的一步。家务劳动价值的确认有助于帮助家务劳动的承担者对其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进行价值评定,将看不见的付出转变为摸得着的“有价商品”,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大众漠视女性家务劳动付出的社会现状。3.社会价值近年来,家务劳动的承担不平等、女性承担压力过重等家庭难题一次次的成为社会大众的讨论热点。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协调友好发展的小家庭更有利于社会大家庭的快速有效的发展。“家务劳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劳动力商品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稳定有序的进行。”[]家务劳动的承担方虽不直接为社会市场创造收益,但其通过承担家务劳动的方式,为家庭生活中从事社会劳动的另一方提供后备支援,使其没有后顾之忧的承担社会劳动,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因而,家务劳动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不可磨灭的社会价值。二、我国家务劳动价值法律保护制度的发展和适用“随着经济发展和女性经济自主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市场劳动……因此目前中国双职工家庭中并不是‘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是否合理的问题,而是在‘男主外’已经转变成‘男女共同主外’的情况下,‘女主内’这一传统思维定式并未发生变化,家务劳动仍被贴上女性标签。”[]家务劳动作为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其价值未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会导致许多承担无偿家务劳动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因此,国家须建立完备的家务劳动价值保护制度,从法律上直接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以达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促进男女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的目的。(一)家务劳动价值法律保护的发展我国有关家务劳动的价值保护的法律制度为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该制度也是我国法律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进行承认和保护的首个法律规定。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设立以来,于2021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进行了修改。1.2001年《婚姻法》规定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我国2001年新修订的《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该条法律规定初次明确提出:在婚姻生活中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方(本文从主要承担方为女性进行分析)在离婚时可要求另一方对其进行经济补偿,在某些程度上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肯定了家务劳动的承担方在婚姻存续期间对于家庭生活的付出,并为其行使索偿权提供法律制度支持,对于将女性从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具有极大意义。该制度的具体适用条件如下:第一,2001年《婚姻法》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规定适用于分别财产制。该适用条件表明,在夫妻双方明确通过书面约定采纳分别财产制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支持夫妻中承担较多家务劳动一方的补偿请求。然而,若夫妻双方未通过书面的方式约定采纳分别财产制,人民法院无法支持夫妻一方的补偿请求,但也可能会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酌情给予承担较多家务的一方一定照顾。“这种立法也是考虑到夫妻财产共同制本身就是对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认可,在离婚时法官会照顾付出义务较多的一方的合法权益。”[]第二,2001年《婚姻法》离婚经济补偿制度适用于离婚时。《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只有在男女双方决定结束婚姻存续状态时才可适用,在婚姻正常存续期间或者婚姻存续状态结束之后,享有索偿权的一方均不能向另一方提出补偿请求。第三,2001年《婚姻法》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规定补偿请求权为在家庭中承担了较多义务的一方享有。付出较多义务“是指在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方面之外的对家庭所尽的义务,将家务劳动限制在这些法定义务的劳动之外。”[]该规定肯定了承担较多家务劳动一方对婚姻家庭生活的付出,间接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对于弱势一方的合法权益也进行了有效地保护。2.《民法典》中规定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民法典》第1088条对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大: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该条法律规定的修改增加了承担较多家务劳动一方获得补偿支持的可能性:即无论双方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用何种经济制度,较多地负担了义务的当事人一方在离婚时均可向另一方请求相应的经济补偿。2001年《婚姻法》规定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法律对于家务劳动价值、以及在婚姻生活中承担较多家务劳动义务的一方的法律保护,但我国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财产制度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多数家庭普遍适用夫妻共同财产制度,因此,即使我国法律有相关的规定,也因为与社会现状不符而难以得到普遍适用。《民法典》第1088条的这一修改,不仅改善了由于我国大多数夫妻双方极少采用分别财产制而适用率较低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民法典》总则篇中平等原则要求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对于家务劳动的价值的进一步承认和保护。(二)家务劳动价值法律保护制度适用的问题离婚经济补偿制度作为我国目前家务劳动价值主要的法律依据,需要我国立法者尽可能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法律规定,为家务劳动价值的法律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尽管《民法典》第1088对2001年《婚姻法》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大,改善了因规定的适用范围较窄而难以适用的困境。但该制度仍在法律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完备的缺陷,如仍未改变2001年《婚姻法》离婚经济补偿制度适用时限较短、当事人难以举证、对于“承担较多”的界定没有详细的规定、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以及未将婚姻存续期间产生的可期待利益列入补偿范围等的问题。1.适用时限较短根据法律规定,享有请求权的一方只能在离婚时提出补偿请求,在婚姻正常存续期间与离婚之后均不能提出,这将导致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婚姻存续期间,有可能让付出家务劳动较多的一方因在离婚前另一方转移财产而使其在离婚时难以实现补偿请求[];第二,我国地广人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仍然存在,因此对于法律制度的宣传与推广难以实际到位,对于一些在离婚后才知晓该制度的弱势女性,因没有在离婚时及时提出补偿请求而失去请求权,故无法再适用此制度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有悖于离婚补偿制度设立的宗旨。2.当事人举证难在婚姻这种社会亲密关系中,女性会由于稳定家庭发展而付出家务劳动,一般也不会有主动收集相关证据的意识。当事人举证困难,法院对此也难以合理认定。因此,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弱势一方如果不能及时对自己承担家务劳动的多少与轻重进行举证,即无法对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进行价值判断,更难以通过适用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同时,由于无法及时举证即丧失补偿请求权,合理有效的举证在离婚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3.“承担较多”界定难家务劳动本身就包含生活中的许多琐碎事务,无法对其一一列举,只能通过是否对家庭生活有益,来判断该行为是否包含在家务劳动范围之内。法律规定负担较多义务的一方享有补偿请求权,“负担较多”这一量化标准不具体,无法进行合理判断,同时,家务劳动承担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也是一个无法具体界定的因素,于当事人来说无法对承担多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于法官来说也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因此在具体的法律应用过程中难以进行界定。4.补偿数额标准统一难根据法律规定,负有较多义务一方的当事人在离婚时可要求另一方就婚姻存续期间其承担的家务劳动进行经济补偿,但是我国就目前来说,并没有对补偿的标准以及给付方式等实际给付问题进行明确规定,这要求法官在审理实际的案件问题时需要充分且合理的行使自由裁量权,即要公平合理的对负有较多义务的当时人在婚姻存续期间的付出进行价值认定和补偿。但由于各个省份、城市、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难以有明确且统一的标准进行判断。这就导致在不同的地区处在相同处境的当事人获得的经济补偿标准可能无法统一,即相同的家务劳动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价值。这种弹性较大的判断标准不利于实现司法公平,更难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5.可期待收益具体化难在婚姻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中,女性承担家务劳动的价值通过家庭未来的可期待收益来体现,如孩子的成长、另一方学历的提升、资格证书的取得等等。这种可期待利益于女性来说只可期待,而无法具体获益,而于另一方来说是真真切切的知识水平与工作水平的提升。该类可期待收益不同于我国民法上的有形财产,又区别于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财产,具有极强的人身性,在现阶段并未有合理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无法对该类可期待收益进行具体的价值判断。在离婚时,女性不仅丧失了这种可期待利益,更可能因这类可期待收益无法具体化而获得合理补偿。三、增设、完善相关法律保护规定(一)增设相关法律保护规定1.增设家务劳动为正式职业家务劳动作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因区别于社会劳动,其价值无法具体表现,也难以如社会劳动一般可通过具体的计算方法进行价值认定。因此,在享有补偿请求权一方行使权力时常常因无法进行价值认定,使得享有请求权一方的合法权益难以的到合理的保护。对此问题,德国《民法典》有相关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360条规定:“婚姻双方相互之间负有义务,以其劳务或财产为家庭提供适当的生活费。如果婚姻一方承担家务,则其以劳务为家庭提供生活费义务,在通常情况下即通过从事家务而得到履行。”[]该条法律规定实际上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家务劳动作为一种职业,男女双方为家庭承担不同分工,实际上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劳动为家庭获得收益与在家庭中承担家务劳动保障家庭各项功能正常运转具有同等意义。我国可借鉴德国《民法典》的规定,考虑将家务劳动作为国家承认的正式职业,并将其列入我国的职业分类和标准职业分类表当中[],从法律层面正式进一步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将家务劳动作为国家承认的正式职业,列入全国职业分类和标准职业分类表,使女性在面对被要求独力承担家务劳动的无理要求时有具体的法律条文为其合理诉求进行支撑,使男性在要求女性承担更多义务时有所顾虑,减少男性对于家庭妇女因承担家务劳动无法获得社会劳动报酬时的不公平感,从而促进家庭和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家务劳动价值的保护。2.增设可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财产男女双方结成婚姻关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感情需求,另一方面视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男女双方进行分工:一般是女性承担家务劳动满足日常需求,男性承担社会劳动赚取收益。在此过程中,女性承担家务劳动、帮助另一方获得学历提升、资格证书取得等而使自己获得可期待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虽然没有直接为家庭创造收益,但因其对于自身在学业或事业上的牺牲使得男性在学习、工作、职位晋升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使得家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此时女性家务劳动的承担应同样视为法定的夫妻共同财产。[]因此,“根据合伙关系的共同投资、共担风险以及共享收益的原理,付出较多家务劳动一方前期较多投入而后期未见产出,离婚时理应有权以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形式分享学历、资格、执照的未来预期性财产利益。”[]综上,立法者可将该类具有期待性的财产权益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在离婚时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给予在婚姻生活中承担较多义务的一方补偿,以降低其在婚姻生活中的利益损失。在具体应用方面,夫妻双方可在离婚过程中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可期待收益进行评估,而后在期待利益可以转化为金钱时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折价时给付利益受损一方。在当时现存的评估体系无法得出具体结论时,可赋予女性在可以得出评估结论时提起法律诉讼的权利,以保证女性的合法权益。(二)完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1.延长补偿请求权的请求时限根据法律规定,离婚经济补偿请求权限于享有请求权的一方在离婚时提出,法院才可根据该制度对利益受损一方作出是否进行经济补偿的决定。该规定将请求权的请求范围限于离婚时是不合理的。享有请求权的一方可能因各种现实因素因未及时提出而丧失请求权导致权益受损。因此,我国可考虑延长补偿请求权的请求时限,具体可参考一般民事权利的行权期限。2.分配举证方式根据我国“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方式,难以真切的保护实际处于弱势一方的当事人的利益,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分配举证责任的方式,将证明责任分担一部分给另一方,由双方对婚姻存续期间家务劳动的承担进行共同举证,然后由法官根据双方的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合理补偿负有补偿请求权的一方,切实保护弱势一方的合法权利。据此,双方根据各自主张积极进行举证,使案件事实更加清楚,有效的限制该制度的滥用,从而实现司法公正。3.合理计算承担程度“负有较多义务”实际上是一个模糊概念:“义务”范围模糊、“较多义务”范围模糊。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根据自由裁量权以上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法官行使权力的弹性较大,不同的审理团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将导致可能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甚至对于同一案件事实不同的法官会有不同的判决结果。以至于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无法获得合理保护,甚至有浪费司法资源的可能。因此,我国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因素进行统一标准的确定:家务劳动承担时间分别在双方休闲时间的占比承担的强度、生育子女的数量以及子女对双方的依赖程度、双方对于家庭事务的熟悉程度等。通过对以上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最大程度上发挥该制度的效用。4.明确补偿标准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难以对离婚经济补偿确定一个合理统一的标准。值得考虑的是,近年来随着家政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于雇佣他人承担家务劳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定价标准,因此,法官在进行补偿计算时,可以参考当地家政行业的均价,对请求者进行补偿数额的确定。虽然该种参考意见从某种程度上将在婚姻生活中承担家务劳动的女性与社会中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人员进行对比,无法对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感付出进行评价,但这不失为一种参考意见。在现阶段以至将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始终都无法对情感付出以货币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问题,也是感情诚可贵的表现。法官可以在具体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酌情参考,结合多方因素,力求达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三)加大普法力度1.进行普法活动,宣传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我国于2001年在《婚姻法》中就增设了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在《民法典》中又对该制度进行补充完善,意即保护家务劳动承担较多一方在离婚时取得离婚经济补偿权,以自己在婚姻存续期间就家务劳动的付出向另一方合理进行索偿。但从实际应用来看,该制度的适用次数着实有限,一方面是财产所有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的普法宣传活动不到位。目前来说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虽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部分群众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的限制,“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女性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这与普法宣传力度不够相关。”[]不了解离婚诉讼,更不了解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导致有适用该制度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女性对该制度不知情,难以在诉讼中通过该制度的适用获得经济补偿,进而丧失补偿请求权。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为了切实履行设立该制度的宗旨,一方面,大力开展宣传普法活动:可定时举办相关咨询活动,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