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项目设计安全保证措施_第1页
EPC项目设计安全保证措施_第2页
EPC项目设计安全保证措施_第3页
EPC项目设计安全保证措施_第4页
EPC项目设计安全保证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5目录TOC\o"1-5"\h\z\u1.1.1设计安全保证措施 11.1.1.1建筑专业 11.1.1.2结构专业 71.1.1.3给排水专业 151.1.1.4暖通专业 181.1.1.5电气专业 21该内容为最新国企高分中标的施工投标方案的内容,有完整各级标题和正文格式,高度契合本年度最新施工及评标标准!-林工设计安全保证措施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从建筑防火设计安全、建筑安全防护设计、建筑安全防范设计、结构抗震设计安全、隔声、卫生防疫、安防监控等方面采取符合国家规范及使用要求的设计措施,从而从各方面保证建筑设计安全,交付业主保证后期使用安全。建筑专业建筑专业安全设计措施包括建筑防火安全设计措施、建筑安全防护设计措施、建筑安全防范设计措施、建筑环境安全保护设计控制措施等。1、建筑防火安全设计措施1)、为保证建筑防火安全,在设计中严格按照各类相关规范执行,主要参照的规范依据为:建筑防火安全设计措施序号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4《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5《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13-20182)、建筑防火设计中为保证建筑防火安全,重点保证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保证措施: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总平面布局、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和避难。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要根据建筑高度、建筑规模、层数、功能要求准确定义建筑的分类和耐火等级,从而根据以上两点确定建筑所有的防火间距、室外消防道路及扑救场地设计、安全疏散、防火分区等设计等级。总平面布局防火安全设计应保证建筑周围设环形消防车道,高层建筑应沿建筑长边设置的消防登高面,各个建筑单体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防火分区设计措施是保证建筑防火安全设计的重点内容,在防火分区划分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不可超越规范要求面积上限,在防火分区设计中要兼顾考虑安全疏散出口的个数及疏散出口的距离要求,从而满足安全疏散及避难要求。安全疏散和避难设计措施除满足平时功能使用需求外,应满足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及避难的设计要点。为保证建筑满足安全疏散要求,需在设计中统筹考虑建筑疏散出口的位置及疏散出口之间的距离。根据不同的建筑分类及耐火等级,设计不同种类的楼梯间、电梯、不同宽度的走廊,以满足人员迅速安全疏散避难的要求。建筑消防救援措施主要依靠消防车道、消防扑救场地、消防救援窗口等设施,对于以上设施设计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消防人员快速有效的实施建筑内部人员的救援工作。消防车道及消防扑救场地的宽度、坡度、转弯半径均要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公共建筑的外墙在每个防火分区均需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窗口的玻璃应易于破碎,并应设置可在室外易于识别的明显标志。本项目为保证建筑防火安全,设备系统中采取以下消防措施:给排水专业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器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暖通专业防排烟系统;电气专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电源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2、建筑安全防护设计措施1)、为保证建筑安全防护要求,在设计中严格按照各类相关规范执行,主要参照的规范依据为:建筑安全防护设计措施序号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2《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3)3《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15)4《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2014)2)、建筑安全防护设计主要为保证内部使用人员的安全防护,重点防护部位为台阶、建筑地面、楼梯栏杆、窗台、室内玻璃等方面,各个部位采用的具体安全防护设计措施为:(1)台阶高差>700且侧面临空时,安全防护措施为防护栏杆。(2)建筑地面①依据《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2014条文3.0.6的规定:建筑地面防滑工程材料的产品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地面防滑材料进场时供方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包括防滑性能的检验报告。②公共场所的门厅、走道、室内外坡道、经常用水冲洗或潮湿、结露等容易受影响的地面,设计中均采用防滑面层。公共建筑室内外台阶踏步应做防滑处理。坡道的坡度应根据使用功能,对照相应的规范要求来确定,坡道设计应有防滑措施。③凡有给水设施的房间楼地面,均采用防滑楼地面面层材料。④公共建筑中,经常有大量人员走动或残疾人、老年人、儿童活动及轮椅、小型推车行驶的楼地面,餐厅楼地面等,设计中应采用防滑地砖。⑤建筑坡道、楼梯踏步及经常有水有油污的地面进行防滑设计时,其防滑等级应按水平地面等级提高一级,并应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措施。⑥不发火花的楼地面,必须采用不发火花的材料铺设。地面铺设材料必须经不发火花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⑦底层地面和楼面地面及踏步、台阶设置的变形缝设计,应与结构施工缝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各个构造层。(3)楼梯栏杆①楼梯栏杆的防护高度(自踏步前缘线至扶手顶面的垂直高度)为900mm。②楼梯靠近梯段井一侧的水平栏杆长度>500时,多层扶手高度确保为1050mm,高层扶手高度确保为1100mm。③所有临空的走廊、楼梯、平台、上人屋面女儿墙及窗台高度不足1100mm处均应保证在可登踏面以上有不小于1100mm高的安全防护栏板或栏杆,不足时应加设栏杆,栏杆竖向立杆间净距均应小于110mm。④栏杆(板)上严禁放置花盆等易坠落物品。⑤防护措施采用栏杆时,栏杆顶部能够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1.5KN/m。(4)窗台①设计中应保证临空的窗台高度均大于等于900mm,窗台压顶采用C20混凝土现浇压顶。低于上述高度的窗台均为低窗台,设计中应采取防护措施。低窗台的下部有可能上人站立的宽窗台(即宽度>220)时,贴窗护栏或固定窗扇的防护高度均从窗台面算起,增加防护栏杆满足防护高度要求。②窗台高度≤450时,护栏或固定窗扇的高度自窗台面算起。护栏高度为:900mm。③窗台高度>450时时,护栏或固定窗扇的高度自楼地面算起。但护栏下部450高度范围内,不得设置水平栏杆或任何其他可踏部位。如有可踏部位,则其高度必须从可踏面算起。(可踏面指高度≤450,同时宽度≥220的凸出部位)护栏高度为:900mm。(5)室内玻璃①室内门窗的玻璃厚度与其最大使用面积设计均应按照规范要求实施。②室内玻璃隔断应按下列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室内玻璃隔断必须采用安全玻璃,且玻璃厚度与最大使用面积必须按照规范执行。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和运动场所中,装配的室内隔断玻璃应按下列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对于有框玻璃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且公称厚度不小于5mm的钢化玻璃或公称厚度不小于6.38mm的夹层玻璃。对于无框玻璃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且公称厚度不小于10mm的钢化玻璃。③浴室玻璃应按照下列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对于有框玻璃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且公称厚度不小于8mm的钢化玻璃。对于无框玻璃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且公称厚度不小于12mm的钢化玻璃。④地板玻璃应按照下列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地板玻璃必须采用夹层玻璃。单片厚度相差不宜>3mm,且夹层胶片厚度不应小于0.76mm。点支撑地板玻璃必须采用钢化夹层玻璃。点支撑地板玻璃单片厚度不应<10mm。框支撑地板玻璃必须采用钢化夹层玻璃。框支撑地板玻璃单片厚度不应<6mm。钢化玻璃必须进行均质处理。楼梯踏板玻璃表面必须做防滑处理。地板玻璃的孔、板边缘均应进行机械磨边和倒棱。磨边宜细磨,倒棱宽度不宜<1mm。⑤室内饰面玻璃应按下列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可采用平板玻璃、釉面玻璃、镜面玻璃、钢化玻璃和夹层玻璃,其最大许用面积应符合规范要求。当室内饰面玻璃最高点离楼地面高度在≥3m时,必须使用夹层玻璃。室内饰面玻璃边部应进行精磨和倒角处理,自由边应进行抛光处理。二次装修时,室内消防通道两侧墙面不得采用饰面玻璃。⑥室内玻璃栏板应按下列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设有立柱和扶手,栏板玻璃作为镶嵌面板安装在护栏系统中,栏板玻璃应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夹层玻璃。栏板玻璃固定在结构上且直接承受人体荷载的护栏系统,其栏板玻璃的设计要求如下:栏板玻璃最低点离一侧楼地面高度<5m时,应使用公称厚度不小于16.76mm的钢化夹层玻璃。栏板玻璃最低点离一侧楼地面高度>5m时,不得采用此类护栏系统。室内玻璃栏板保护措施:室内玻璃栏板安装在易于受到人体或物体碰撞部位的建筑玻璃,二次装修设计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根据易发生碰撞的建筑玻璃所处的具体部位,可采取在视线高度设置醒目标志或设置护栏等防撞措施。碰撞后可能发生高处人体或玻璃坠落的,应采用可靠的护栏设计。3、建筑安全防范设计1)、为保证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要求,设计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设计,主要规范依据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18)2)、本项目安全防范工程设计的防护对象分类为普通风险对象的安全防范。主要采取的安全防范保证设施设计为以下几方面:(1)安全防范监控中心设计为专用工作间,且设置为禁区(既不允许未授权人员出入或窥视的区域)。(2)设计专用的安全防范监控中心,并设计直通室外的出入口。(3)安全防范监控中心的房间门采用防火防盗门,满足防范要求。(4)用地范围的周界设计采用围栏、门卫室、周界设计电子防护系统。(5)有特殊要求的档案室、实验用房、财务室均需增加防盗窗、防盗门、防盗网的设计。4、建筑环境安全保护设计控制措施建筑环境安全保护设计控制措施主要从光环境控制、声环境控制、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放射设备机房防护等方面采取措施。1)、光环境控制主要控制建筑玻璃、金属幕墙对室外环境的影响,参考规范为《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2015,玻璃幕墙应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30的玻璃。在T形路口正对直线路段处设置玻璃幕墙时,应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16的玻璃。在城市快速、主干道、立交桥、高架路两侧的建筑物20m以下及一般路段10m以下的玻璃幕墙,应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16的玻璃。2)、声环境控制,建筑隔声设计是声环境安全的主要设计保证措施,另外声环境控制还需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影响。设计中应注明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的隔声要求采取不同的建筑构造措施及选择不同材质的室内饰面材料。3)、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是保证建筑使用安全的主要方面,在设计中为控制室内环境污染应主要采用以下几点保证措施:工程室内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应选用符合规范GB50325-2010要求的材料。本项目中所使用的砂、石、砖、砌块、水泥、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等无机非金属建筑主体材料的放射性限量,应符合规范GB50325-2010表3.1.1的规定。本项目中所使用的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包括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石膏板、吊顶材料、无机瓷质砖粘接材料等,其放射性限量应符合规范GB50325-2010表3.1.2的规定。本项目中所使用的加气混凝土和空心率(孔洞率)大于25%的空心砖、空心砌块等建筑主体材料等,其放射性限量应符合规范GB50325-2010表3.1.3的规定。本项目室内用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必须测定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其限量应符合规范GB50325-2010表3.2.2的要求。Ⅰ类民用建筑工程的室内装修,采用的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必须达到E1级的要求。本项目中所使用的能释放氨的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氨的释放量不应大于0.10%。本项目中室内装修采用的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必须为A类。本项目中室内装修中所使用的木地板及其他木质材料,严禁采用沥青、煤焦油类防腐、防潮处理剂。本项目室内装修时,严禁使用苯、工业苯、石油苯、重质苯及混苯作为稀释剂和溶剂。本项目室内严禁使用有机溶剂清洗施工用具。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有弃土、建筑垃圾(含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弃土尽量场内周转,多余弃土及无危险的建筑垃圾按相关部门规定的要求运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生活垃圾按照环卫部门要求及时送往垃圾填埋场处理;有危险的废物交由专业回收单位回收,不能回收的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临时贮存,再集中送至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工程验收中,必须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其限量需满足国家要求后方可使用。结构专业1、严格按照相关设计依据进行设计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序号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3《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1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工程所在地方现行标准序号设计依据1《建筑场地墓坑探查与处理技术规程》DBJ61-57-20102《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DBJ61-2-2006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61/T101-2015相关标准图集序号设计依据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6G101-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6G101-2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16G101-34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15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2007年合订本)FG01~056钢筋混凝土过梁G322-1~42、保证结构材料的设计安全措施项目采用的所有材料,其材料性能指标必须符合现行标准要求。1)、混凝土必须采用预拌混凝土,不得现场搅拌。基础垫层、构造柱、填充墙水平系梁、圈梁等混凝土强度等级需符合规范要求,框架柱、剪力墙、梁及楼板等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需满足设计要求。满足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2)、混凝土结构需满足结构耐久性要求。各类环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其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5.3条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其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5.5和3.5.6条的规定。在冻融、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尚应符合有关规范、标准(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等)的规定。混凝土外加剂应遵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相关要求。选择各类外加剂时,应特别注意外加剂的适用范围,应考虑外加剂对混凝土后期收缩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混凝土后期收缩影响小的外加剂。预拌砂浆应遵守《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223-2010的相关要求,预拌砂浆与传统砂浆的对应关系见该规程第3.0.1条条文说明。3)、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HRB335E、HRB400E、HRB500E钢筋,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外,尚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所用钢材应符合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的要求。混合结构中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钢筋与钢筋的焊接、钢筋与钢板的焊接,其焊条选用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的要求。4)、钢筋的锚固与连接(1)钢筋的锚固与连接要求详见图集16G101-1相关要求;(2)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宜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柱、墙、梁、基础的钢筋连接形式、接头位置及接头面积百分率的要求详见图集16G101-1及16G101-3相关节点。施工图中未说明的钢筋接头均按受拉钢筋连接。(3)受力钢筋接头需满足的补充规定有: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一、二级抗震等级及三级抗震等级的底层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三级抗震等级的其它部位和四级抗震等级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框架梁,一级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二、三、四级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转换柱、框支梁、托柱转换梁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采用搭接或帮条电弧焊时,优先采用双面焊,焊接长度不小于5d,采用单面焊时,焊接长度不小于10d。细晶粒热轧带肋钢筋及直径大于28mm的带肋钢筋,其焊接应试验确定。3、地基、基坑开挖与回填的设计安全措施地基处理形式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满足设计要求。注明工程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知悉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1)、.基坑支护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支护设计深度按施工图要求进行,设计方案应确保边坡稳定及邻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应考虑深基坑对道路、地下管线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有相应的措施避免造成其结构性损坏。2)、深基坑开挖前,应对有关措施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重要部位的专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并对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进行监控,严禁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下,强令施工单位违章作业、盲目施工。3)、深基坑坑顶周边在基坑深度2倍距离范围内,严禁设置塔吊等大型设备和搭设职工宿舍。在深基坑周边上述距离范围内,确需搭设办公用房、堆放料具等,必须经设计单位验算设计,并出具书面同意意见;深基坑工程施工单位应对基坑进行特殊加固处理,若基坑超过5m加固方案必须经原专家组评审。4)、深基坑工程完成后,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并在基坑围护结构有效时限内和主体结构满足抗浮要求时,及时进行基坑回填工作。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5)、深基坑开挖或支护工程完成后,因特殊原因可能造成基坑长期暴露或超过支护设计安全期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及时回填或采取有效加固措施。6)、有地下室或地下结构的建(构)筑物基坑及基坑邻近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岩土体及地下水体等周边环境应进行监测。4、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措施1)、保护层安全措施基础底面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有垫层者为40mm,无垫层者为70mm,桩基承台为50mm。其它部位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见图集16G101-1第56页及图集16G101-3第57页。壳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与表中板、墙相同。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焊接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并应对其采取有效的绝缘和定位措施。竖向构件在地上、地下由于所处环境类别不同,因此要求的保护层厚度也不同,此时可对地下竖向构件采取外扩保护层的方法,使其主筋在同一位置不变。2)、.工程梁、柱、支撑等构件内拉筋弯钩构造做法,设计未注明时均采用图集16G101-1第62页及图集16G101-3第63页中“拉筋同时钩住纵筋和箍筋”的做法。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建立定期检测、维修制度,构件表面的防护层应按规定维护或更新,结构出现可见的耐久性缺陷时,应及时处理。3)、施工缝安全措施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施工缝宜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受力复杂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确认。地下工程有防水要求部位的施工缝,当选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时,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净膨胀率不宜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最终膨胀率宜大于220%,且遇水膨胀止水条应牢固密贴安装在缝表面或预留槽内;当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时,应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施工缝外侧附加防水做法根据防水等级详见建筑专业施工图。4)、后浇带安全措施结构中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对梁、板类构件宜取净跨三等分线附近,沿竖向宜在结构同跨内。后浇带宽度一般为800~1000mm,工程后浇带位置及宽度详见相关平面图。对于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之间的后浇带(称后浇带A),应待高层主楼施工完且沉降基本稳定后浇捣混凝土;对于超长结构中的后浇带(称后浇带B),最少应在45d后浇捣混凝土。除图中注明者外,后浇带钢筋应按贯通留筋。地上结构、地下室内部的墙、地下室各楼层梁及板的后浇带,其构造做法详见图集16G101-1第107页;地下工程有防水要求部位的后浇带,尚应符合有防水要求部位施工缝的相关要求,其外侧附加防水做法根据防水等级详见建筑专业施工图。5、砌体填充墙的设计安全措施1)、本工程砌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采用不脱开的连接方法,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砌体填充墙的材料、设计原则、施工要求见图集12G614-1第2~6页。2)、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或剪力墙全高设2Φ6(墙厚大于240mm时为3Φ6)拉结筋,拉结筋伸入填充墙内的长度L为:8、9度时沿墙全长贯通;6、7度时,除设计注明部位外沿墙全长贯通。当填充墙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时,拉结筋也可采用‚4焊接钢筋网片。拉结筋或焊接钢筋网片沿墙体高度方向的间距、框架柱或剪力墙预留拉结筋做法见图集12G614-1第8、9页。拉结筋与框架柱或剪力墙也可采用预留预埋件的方式,预埋件与拉结筋焊接,做法见图集12G614-1第14页;若施工中采用后植筋方式,应按图集12G614-1第6页8.4条执行。填充墙与框架柱(剪力墙)拉结详图和剖面图见图集12G614-1第11~13页;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采用焊接钢筋网片拉结时,做法见12G614-1第24~27页。3)、砌体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外墙中未与柱或剪力墙相连接的独立窗间墙,应在窗间墙的中点处或两端设置构造柱。构造柱具体位置见平面图。构造柱应在主体完工后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柱。未注明构造柱截面为200mm×200mm或240mm×240mm(对应填充墙厚度为200mm或240mm),纵筋为4Φ12、箍筋Φ6@200。构造柱纵筋的锚固见图集12G614-1第10、15页;构造柱与后砌填充墙的拉结见图集12G614-1第16页。4)、砌体填充墙墙高>4m时,在墙高中部或门洞顶应设置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与柱、剪力墙的拉结同图集12G614-1第10页水平系梁的构造要求,但柱、剪力墙中的水平系梁预埋钢筋应改成同圈梁的纵向钢筋。圈梁高≥120mm,配筋:纵筋≥4Φ10(墙厚大于240mm时≥6Φ10)、箍筋6@250。当圈梁在门窗洞口顶部兼做过梁时,尚应满足过梁的各项要求;当电梯井道采用砌体时,圈梁设置要求应配合电梯安装图确定。5)、砌体填充墙顶部应与其上方的梁或板紧密结合,做法见图集12G614-1第16页,其中节点’4用于墙长不大于5m时,节点’5用于墙长大于5m,且节点’5中填充墙顶部采用一皮砖斜砌顶紧做法同节点’4。当砌体填充墙顶部为自由端时,沿砌体填充墙设置构造柱详见平面图,同时在墙顶设置圈梁。6)、砌体填充墙墙肢长度小至无法砌筑时,可按图集12G614-1第9页节点11、第26页节点3后浇施工。后砌隔墙上的门窗过梁见建施图。对于柱、混凝土墙边的预制过梁改为现浇过梁,截面、配筋不变;施工柱、混凝土墙时应在现浇过梁处由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出钢筋,见图集12G614-1第10页。设防烈度6~9度地区的建筑,其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砌体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6、施工应注意的安全要求1)、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各项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当设计未考虑冬季施工措施,施工单位应根据有关施工规范自定。2)、施工期间堆载不得超过使用荷载,特别注意梁、板上集中堆载对结构受力和变形产生的不利影响。3)、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必须密切配合建施、水施、电施、设施和动施等有关图纸施工。如:配合建施的楼梯栏杆、钢梯、吊顶、门窗安装等设置埋件或预留孔洞及柱与墙身的拉结钢筋等;电施的预埋线、防雷装置、接地与柱内纵向钢筋按图要求焊接成整体等;水施和设施图中预埋管及预留洞等。对于电梯机房留洞、电梯井道尺寸、井壁预埋件、留洞和检修吊钩位置等,均应由甲方与电梯供货方确认设计图纸,满足电梯安装和使用要求后方可施工。4)、悬挑构件施工时,钢筋位置要准确,并保证有足够的锚固长度,临时支撑需待混凝土设计强度值达到100%方可拆除。对跨度不小于4m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5)、当设计中无具体要求时,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相关规定起拱。对跨度不小于15.9m的钢筋混凝土梁,其模板按受力计算要求起拱40mm;跨度在11m~15.9m之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其模板按受力计算要求起拱20mm,。施工起拱应由施工方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最终起拱值为两项合计值。对跨度不小于7.9m的钢筋混凝土板,其模板按受力计算要求起拱10mm;跨度在4m~7.9m之间的钢筋混凝土板,其模板按受力计算要求起拱5mm,。施工起拱应由施工方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最终起拱值为两项合计值应。6)、结构的斜交构件和复杂部位宜放样下料,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钢筋密集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如采用同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7)、施工缝的处理施工缝应按相关施工规范要求严格处理。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松动的砂石和松软的混凝土层,同时还应将表面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湿润时间不少于24h,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应清除。施工缝相邻部位钢筋上的油污、水泥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可与混凝土内的砂浆相同;也可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涂刷界面剂后进行浇筑。施工缝处新浇筑的混凝土应加强振捣,使其结合密实。地下工程防水部位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第4.1.26的规定。8)、后浇带施工要求施工时,后浇带两侧梁、板模板支撑必须牢固,直到后浇带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值后方可拆除模板。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加钢丝网或钢板网隔断,保持带内的清洁,防止钢筋锈蚀或被压弯、踩弯,防止止水带损伤,并应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应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要求振捣密实。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宜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浇筑后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给排水专业1、消防措施为保证建筑防火设计安全,给排水专业采用的消防安全保护设施如下:消防水池全额储存一次火灾所需全部消防用水量,分成可独立使用基本相等的两格,每格均设置有取水口、补水、溢流、液位显示等设施。1)、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采用临高压系统,室外消防用水全额储存,经室外消火栓供水泵加压提供。系统设置有增压稳压设备,以保证系统充满水,同时,可由设备上自带的压力传感发出启动主泵信号,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在室外设置仅供室外消火栓系统使用的供水环管,在其环管上设置有室外消火栓及分段控制阀、排气阀;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消火栓。2)、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各层均设有室内消火栓消防系统,消火栓系统按室内任一着火点有两支消火栓同时到达进行设置,最不利消火栓栓口动压按0.35MPa设计。消火栓系统不分区。在地下动力中心消防泵房内各设有一套消火栓供水泵(2台,1用1备)供整个地块消火栓系统使用;当栓口压力大于0.50MPa时,设置有减压稳压消火栓;本项目中的消火栓采用自带灭火器箱、软管卷盘的箱体,内配置19mm口径的水枪一支,口径DN65长25m水龙带一条,软管卷盘JPS1.6-19长30m一套。地上消火栓尽量采用嵌墙暗装,墙后面采取防开裂及防火处理,达到相应的墙体耐火等级的需要;当在大厅等装饰效果要求较高处,可根据装饰效果要求隐蔽安装,装饰门上贴专用“消火栓”字样。地下式部分除影响疏散及影响使用的位置暗装外,一般均采用挂墙安装。消火栓系统启动采用低压压力开关及流量开关启动。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上,地下车库、设置送回风道(管)的集中空气调节系统,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本建筑进行保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分区。4)、高位消防水箱高位消防水箱设置在最高建筑屋面的消防水箱间内,有效容积不小于18m3。因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不能满足最不利室内消火栓静水压的要求,但能满足自动喷淋系统静水压的要求,故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稳压设备一套,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还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稳压设备一套。5)、气体灭火系统本工程地下室的高、低压变配电房等设置有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灭火药剂采用七氟丙烷,系统形式采用柜式灭火系统。6)、其他本项目按规范配置建筑灭火器,灭火器配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除变配电房等局部场所为E类火灾、地下车库为B类火灾外,其余为A类火灾。设计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2、消声、隔振措施为保证室内声音环境的安全性,针对产生噪音的设备用房采用如下消声、隔振措施:所有水泵房出泵房处应设置柔性接头,泵房内支吊架采用抗震支吊架,墙及顶部由建筑专业设置降噪消音处理。所有机电设备应设置减震垫,具体做法可参见相应设备安装图集。3、抗震支吊架设计为保证建筑室内空间的安全性,对于所有设备管线采用抗震支架吊架设计,根据现行《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的要求,本项目的室内给水、热水及消防管道管径大于或等于DN65的水平管道应设置抗震支吊架。每段水平支管道应在两端设置侧向抗震支吊架;当两个侧向抗震支吊架间距大于最大设计间距时,应按规范增设。每段水平支管道应至少设置一个纵向抗震支吊架,当两个纵向支吊架间距大于最大间距要求时,应规范要求增设。抗震支吊架的斜撑与吊架的间距不得大于0.1m;刚性连接的水平管,两个相邻抗震支架允许纵向偏移值不得大于最大侧向支吊架间距的1/16.抗震支吊架以上未提及者均按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抗震支吊架的设置由专业厂家进行深化设计,并在专业厂家的指导下进行施工。4、卫生防疫措施为保证建筑饮用水源的安全性,在水系统设计中严格采用卫生防疫措施。给水由城市自来水供给,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本项目中设有二次供水系统,为了保证二次供水的水质卫生,将消防水池、消防水箱与生活水箱分别设置,将生活给水系统与消防给水系统完全分开,避免因水池过大、储存水更换周期过长等原因而使水质变坏,确保生活用水的水质卫生。用于二次供水系统的生活水箱采用不锈钢板水箱,并与土建的墙、板隔离,防止因墙板渗漏而污染生活用水;对生活水箱设置专用水箱间,强化饮用水供水系统的管理、保证供水系统的安全。在水箱的出水管上设置紫外线消毒设备,保证水质卫生。暖通专业1、消防设计为保证建筑防火设计安全,暖通专业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以下规范及措施:建筑防火安全暖通专业采用规范及措施序号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4《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5《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13-2018防烟、排烟系统均纳入消防控制中心统一管理。地下汽车库设与排风系统相结合的排烟系统,排风(烟)系统按防火分区设置,风机排烟量按《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表8.2.5中数值选取。每个防火分区共设置两套机械排风(兼排烟)系统;其中每套系统承担的防烟分区总面积不超2000m²,系统承担两个防烟分区时,风管上设置远控排烟防火阀,平时常开,当系统的某防烟分区发生火灾时,手动远程或由消防控制室电信号关闭另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防火阀,平时风机运行进行排风,火灾时由消防控制中心信号强制切换至排烟。对应设置机械送(补)风系统,风机设置在专用机房内,送风量为排风量的80%~90%,补风系统承担两个防烟分区时,风管上设置防烟防火阀,平时常开,当系统的某防烟分区发生火灾时,由消防控制室电信号关闭另一个防烟分区的防烟防火阀进行补风。排风(兼排烟)、补风系统的风管穿越防火单元的防火隔墙时,应设置防火阀。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大于50平米可燃物较多且人员长期停留的无窗房间按照防火分区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面积乘以60m3/(h.m2)计算,且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不小于15000m3/h,计算排烟量为任意两个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之和的最大值,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设置补风系统。按照防火分区设置排烟系统及补风系统,补风风机风量不小于排烟量50%。不能满足自然排烟的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面积乘60m3/(h.m2)计算,且排烟量不小于13000m3/h计算排烟量为任意两个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之和的最大值,按照防火分区设置排烟系统及补风系统,补风风机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防超压泄压措施(加压送风系统)楼梯间设置压力传感器、合用前室每层设置压力传感器,根据压力传感器信号控制加压送风机电动旁通阀的启闭,维持规范规定的压力梯度(楼梯间40Pa、前室30Pa)。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消防补风系统的正压段、排烟系统的负压段的土建风道内衬镀锌钢板,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管道的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排烟系统(与平时排风兼用)、加压系统的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厚度及加工方法按《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第6.2.1条及6.3节执行。水平设置的加压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竖向设置在管道井内以及水平设置在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设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排烟风口采用多叶排烟口或排烟阀,要求:平时常闭,就近设手动拉索,手动能开启阀门。DC24V电讯号开启,输出阀门开启信号,输出联动信号,280°C重新关闭,手动复位,电动复位。排烟口距顶板距离不应大于0.4m。防排烟自动控制要求:加压送风机的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现场手动启动;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加压风机应能自动启动。当防火分区内火灾确认后,应能15s内联动开启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开启该防火分区楼梯间的全部加压送风机;应开启该防火分区内着火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闭风口,同时开启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补风机的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现场手动启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系统中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补风风机自动启动;排烟防火阀在280℃时应自行关闭,并应连锁关闭排烟风机和补风机。消防控制设备应显示防排烟系统的风机、阀门等设施的启闭状态。排烟风机、补风机均需有备用电源。排烟风机、补风机除可在消防控制中心操纵外,也可就地操作。发生火灾时,由消防控制中心切断除排烟风机及消防补风机以外的所有空调通风。2、消声、隔振措施为保证环境的安全性,针对产生噪音的设备用房采用如下消声、隔振措施:1)、冷冻机房、水泵房、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内贴吸声材料。2)、组合式空调箱均设消声段或送回风主管上设管道式消声器。3)、冷冻机组、水泵下设弹簧减振器。4)、风机进、出口:防排烟系统设非燃性软接头,通风系统设帆布软接头。5)、冷水机组、水泵进、出口装可曲挠橡胶接头。6)、吊装的空调器、风机均设减震吊架。7)、所有空调机组设50mm厚SD减轻振垫,减振垫硬度采用45度。8)、机房内壁及顶棚采用15mm厚水泥木丝板吸声处理,后面能留空腔效果更佳,以降低室内噪声。9)、所有送风、回风管道穿越机房墙壁时,必须把预留洞孔的四周除水泥堵塞外,必要时还须用沥青麻丝嵌密,防止漏声。3、抗震支架设计为保证建筑室内空间的安全性,对于所有设备管线采用抗震支架吊架设计,采取措施如下:1)、本工程设备重力不大于1.8kN的设备或吊杆计算长度不大于300mm的吊杆悬挂管道可不进行地震抗裂设防。2)、排风管道、排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