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①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岔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宗法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涵。3.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概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旧社会的黑暗。B.《创业史》:通过叙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过程,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风貌。C.《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命运轨迹。D.《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情感波澜与心路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中,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现代文阅读Ⅱ火车徐鲁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曾经,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天空下是一片蓝得耀眼的大海,大海上缓缓移动着银色的帆影……曾经,他们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哟嗬嗬……”地呼叫,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每个小小少年,都是那么勇往直前……曾经,当弯弯的彩虹升起在山的那边,大海上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在舒卷,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小秋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他和病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村的边上,离他的家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每一次,小秋背着柴火回来的时候,就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望上一会儿。火车鸣着汽笛驶来了,然后又鸣着汽笛远去了。①有时候,他会独自坐在晚霞映照的山坡上,看火车拉响汽笛向远方驶去,一颗少年的心。仿佛也跟着火车飞得很远很远。小秋很爱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只是,他家的小屋总是黑咕隆咚的,低矮、暗淡,还有一些冷清。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儿。挑水、砍柴、犁地……他是一个那么勤快和懂事的少年!他和母亲在自己的乡土上辛勤地劳作着,过着平平淡淡和艰辛的日子。他家的小屋附近也很少有人家。小小少年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淡淡的寂寞和忧伤。他仅有的一点欢乐时光,就是当他看到火车从远方驶来,在小站上停留那几分钟的时刻。这时候,不管他手头正在干着什么活儿,一听到汽笛的长鸣,他就停下手来,默默地望上一会儿。有时候,他也会飞快地向小车站跑去。他计算得是那样精确,几乎总是和火车同时到站。黄昏的时候,每一节车厢里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车厢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热闹。对这个孤独和寂寞的乡村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生动、活跃的世界啊!他的呼吸有点急促,额头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儿。他出神地观望着车厢里的一切,心中好像引起了许多想象和渴望。但只有短短的一会儿,火车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隐没在了远方的夜色里。小村里又变得那么冷清了。当然,还有远去的火车留给小秋的,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日子。有一天,病弱的母亲再也挺不住了,母亲拉着小秋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小少年,永别了自己亲爱的母亲。②在母亲坟旁的大树下,他默默地坐了一整天,直到黑夜来临了,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几天后,当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火车又鸣着汽笛,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③小小少年,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村,还有母亲和他一起住过的小屋。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去什么地方呢?天色这么晚了。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啊,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④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此刻,大树,正在一棵棵地向后面退去……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坐在安静的车窗边,望着渐渐模糊的家乡,小秋好像是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他好像正默默地对着世界和远方说:“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不管你是往哪儿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曾经”起头的三段文字,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少年们幸福欢乐的童年生活,为下文做了铺垫。B.文章通过小秋的个人遭遇,写出一个乡村少年的忧伤,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逐渐凋敝的状况。C.文中写小秋凝望驶来又远去的火车,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D.文章结尾写小秋离开家乡,他终于摆脱了生活的忧伤和孤独,变得自信而又坚定,给全文带来一抹明亮的色彩。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通过对小秋动作、心理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他对外面世界和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富有抒情色彩。B.句②“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和下文“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相照应,既描写了环境,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C.句③写小秋的年少、家贫及家乡的偏远,连用6个“小”字,突出了他孤独无依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句④从小秋的个人遭际扩展到一代代山村孩童的生存状态,由点到面,使文章的主题沉重而深刻。8.请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点评。9.本文为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少年的挽歌与永远的乡愁》中的一篇,授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显彰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钩沉出其所形塑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胡安定公瑗,字翼之,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初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劘。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其子弟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知为先生弟子。明道、景祐间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先生之徒独盛。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节选自《言行龟鉴·学问门》,有删节)材料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师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一坐A十年不归B得家书见C上有平安D二字E即投之涧中F不复展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指“以……为患”,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B.为,指写作,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中的“为”词义相同。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词义相同。D.师,指学习,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瑗对待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严格教导,讲解经书能够抓住要点,写文章能够以理取胜。B.胡瑗的学生,无论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胡瑗的风范。C.庆历年间,朝廷派官员到湖州学习胡瑗的教学方法,并在国子监加以推行,培养了很多学生。D.韩愈认为疑惑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领会道理的时间不分先后,因此选择老师应不限于年龄大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4.材料一中,胡瑗在教学中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古代诗歌阅读水调歌头(其三)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①耳,急羽且飞觞。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骊驹②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③。【注】①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②骊驹: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③平章:品评。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紧承小序的内容来写,“折柳”“挂席”代指送别、远行,点明主题。B.“二年”两句寓庄于谐,写作者两年来调动频繁,往来江上,以致游鱼飞鸟都嘲笑他。C.“丝竹”两句写作者与友人陶醉音乐、举杯换盏的场面,渲染了宴会上热闹的气氛。D.“使君”两句写在座的周总领、王漕、赵守、汉侯王等友人,排场盛大,儒雅风流。16.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等四个比喻,阐明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由此得出“,”结论。(2)《赤壁赋》中“,”两句,既写出了小船任意漂浮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自由无碍的精神状态。(3)戴望舒的《雨巷》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曾感动过无数人。“巷”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1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魄。将一门技术掌握到(),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____;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____;没有冰心片、物我两忘的境界,____。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②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③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语言文字运用Ⅱ资江和湘江一路浩浩荡荡,出人意料地在这个叫临资口的地方,热烈拥抱在一起,手挽着手缓缓流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临资口,____,嵌在高山与平原的连接处。在这面镜子的东、西、南三个方向,群山从高处直奔低处而来,到临资口,忽然就消失于一马平川的平原,仿佛是这面镜子把所有的山和峡谷都吸进去了。____,是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是鱼和鸟最依恋的地方。平原人家畜养的鸡、鸭、鹅,阵容庞大,分门别类,各得其乐。成千上万的鸡的族群,羽毛呈黄、白、黑、褐、花等各种颜色,在水田和旱地间寻寻觅觅、打打闹闹。鸭子的阵容比鸡要小些,它们分成许多纵队,总能出其不意地抢到田螺和谷穗。在平静的田野,它们的歌声嘹亮,嘎嘎、嘎嘎,几里之外都能听见。一色的大白鹅,大到二十多斤一只,雄壮而漂亮。它们像一朵朵白云,浮在水面那树和房屋的倒影里,有时一边叫着一边拍打着大翅膀快速在平原移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鹅乡”,倘若书圣王羲之再世,以字换鹅的佳话怕是要经常发生了。①这么多鸡鸭鹅,都放养在野外,各家各户会不会搞混?②根据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③每一群鸡、鸭、鹅,都有特殊的标记,④它们的背上或脚上,都涂上了红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⑤以此来区分和标注它们是属于张家、李家还是刘家。⑥所有权清晰,因为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⑦这是百姓生活的智慧。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分析文中两处加点的词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和表意上的作用。①寻寻觅觅、打打闹闹②它们像一朵朵白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这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A3.A4.本文为分总结构;第①段到第⑤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5.①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②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③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1.D.“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表述不当,由原文“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可知,文中是“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而不是“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
故答案为:D。2.A.“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表述不当,由原文“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可知,文中是“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
故答案为:A。3.A.《骆驼祥子》不属于乡土文学。故答案为:A。4.第①段说到“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这是说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
第②段说到“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这是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
第③段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可知,这是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
第④段说到“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可知,这是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
第⑤段说到“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可知,这是说的是新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
所以前五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
第⑥段说到“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可知,这是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
所以,本文为分总结构。
故答案为:本文为分总结构;第①段到第⑤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5.由原文“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可知,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
由原文“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可知,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由原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可知,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
故答案为:①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②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③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答案】6.C7.B8.火车既是美丽的又是孤独的,看似矛盾的语言,却暗示了小秋复杂的心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又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9.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小秋为代表的山村少年幸福、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逐渐凋敝的故乡给他们带来迷惘和忧伤。这种快乐和忧伤成为山村一代人永远的集体记忆。【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从表情达意的角度进行赏析,可结合语境分析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文章的主旨,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题干进行阐释。6.C.“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不合文意。由原文“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可知,小秋对家乡并不眷恋。
故答案为:C。7.B.“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错误。由原文“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可知,小秋内心是无所畏惧的,对新生活是向往的,所以“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绝望”不合文意。
故答案为:B。8.先理解“美丽”。由原文“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可知,此时的小秋毅然决然地踏上火车离开了家乡,因为家乡对于小秋来说过于冷清,他渴望摆脱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而想要勇敢地追求新的生活和明天。所以此时的小秋内心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再看“孤独”。小秋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写出了小秋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所以,此时的小秋内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又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他的内心是矛盾的。
火车暗示了小秋复杂矛盾的内心,所以火车既是美丽的又是孤独的。
故答案为:火车既是美丽的又是孤独的,看似矛盾的语言,却暗示了小秋复杂的心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又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9.先理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文章开篇写到“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说明曾经的山村是热闹的,那里有许多的少年,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他们一起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所以,当时的山村少年是幸福的、快乐的。
由原文“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可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小秋为代表的山村少年幸福、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山村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甩到了身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凋敝的家乡带给少年们的只有迷惘和忧伤。
再理解“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秋”是当时山村少年的代表人物,山村给了他幸福的童年,但他最后也离开家乡,带着迷惘和忧伤走向未知的新世界。原文说“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可知,逐渐凋敝的故乡给他们带来迷惘和忧伤。而这种快乐和忧伤成为山村一代人永远的集体记忆。
故答案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小秋为代表的山村少年幸福、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逐渐凋敝的故乡给他们带来迷惘和忧伤。这种快乐和忧伤成为山村一代人永远的集体记忆。【答案】10.BEF11.A12.C13.①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②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14.①率先垂范;②分类教学,教法完备;③联系时事阐明道理。【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安定公胡瑗,字翼之,以隋唐以来选用官吏崇尚浮华的文辞为祸患,丢掉了(儒家)经书和学业,人们贪求功名利䘵,他教育学生一定把“明体达用”作为根本。起初他和孙明复、石守道一起在泰山书院读书,刻苦攻读饮食清淡,直到深夜不睡觉。他一到书院学习,十年没有回家,收到家里来信,看到上面有“平安”两个字就投入山涧,不再打开看。等到他做了苏州、湖州的讲学官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条例,自己率先遵守。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讲解经书抓住要点去讲,恳切地给学生讲解先修身后治人的道理。学生有一千多人,长时间一起切磋。写文章都能解说经书的道理,必定以理取胜,阐明他的学说,崇尚行为朴实。他在湖州学任上,设置了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中,选择通达有才学气度的人在此学习;治事斋中,每人主修一项技能,再兼修一项技能,如治理百姓,训练士兵,兴修水利、书写计算之类。他在太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做。他的学生散布全国各地,不管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通过)他们言谈举止(符合礼节),遇到了不用询问,就知道是胡先生的学生。明道、景祐年间,他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个人都以传承师道为己任,而胡先生的学生最多。他的教学方法最完备,实行了多年后,东南的士人,没有不把仁义礼乐作为学习内容的。庆历年间,国家在京城建立了太学,主管教育的官员到了湖州学府,采取了胡先生的教学方法,在太学推行。皇祐、至和年间,让胡先生监管国子监,手执经书在他座下听讲的学生有一千多人。先生常常讲完经书之后,有时还引用当世的事情来加以阐明。10.句意:他一到书院学习,十年没有回家,收到家里来信,看到上面有“平安”两个字就投入山涧,不再打开看。
“一坐”和“十年不归”是指胡瑗在书院读书的情况,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归”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
“见”的宾语为“上有平安二字”,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字”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涧中”是“投”的状语,所以应在“中”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所以,应在BEF处断开。
故答案为:BEF。11.A.“用法相同”错误。“意动用法,以……为患;/名词作动词,游水”;句意:以隋唐以来选用官吏崇尚浮华的文辞为祸患。/并不擅长游水。
B.正确。均为“动词,写作”;句意:写文章都能解说经书的道理。/于是写了这首七言诗。
C.正确。均为“本来”;句意: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本来就是一代的英雄。
D.正确。“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照”;句意:我学习道理。/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故答案为:A。12.C.“培养了很多学生”错误。由原文“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可知,培养了很多学生的并不是朝廷官员,而是在皇祐、至和间在国子监任职时的胡瑗。
故答案为:C。13.得分点:
(1)“虽”,即使;“公服”,穿着官服;“严”,严守。
(2)“是故”,因此;“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故答案为:①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
②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14.由原文“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可知,等到他做了苏州、湖州的讲学官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条例,自己率先遵守。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说明胡瑗能够率先垂范。
由原文“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可知,他在湖州学任上,设置了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中,选择通达有才学气度的人在此学习;治事斋中,每人主修一项技能,再兼修一项技能,如治理百姓,训练士兵,兴修水利、书写计算之类。他在太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做。说明胡瑗能够分类教学,教法完备。
由原文“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可知,先生常常讲完经书之后,有时还引用当世的事情来加以阐明。说明胡瑗能够联系时事阐明道理。
故答案为:①率先垂范;②分类教学,教法完备;③联系时事阐明道理。【答案】15.D16.①“折尽武昌柳”“莫把骊驹频唱”等句写出惜别之情;②“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富贵何时休问”等句感叹光阴虚度,壮志难酬;③“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抒发自我宽慰、放达之情。【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15.D.“在座的……汉侯王”错误。“汉侯王”不是实指,词中是借以夸赞众人的风采。
故答案为:D。16.“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是指折尽柳树的枝条,挂在远行的船帆之上。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并且这首诗写于作者要从湖北离开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席给自己饯行。并且“莫把骊驹频唱”是指不要频频歌唱骊驹之词。骊驹,是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所以这首词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中诗人谈到了自己对于富贵的态度,表示不再去追求功名和地位。他认为离别中年,已经有些晚了,而且时间匆匆,让他感到非常惋惜。此时,他的容颜已经憔悴,鬓发已经变成了白霜。这里作者感叹光阴虚度,壮志难酬;
“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中诗人表示,即使自己贫穷,也不会去追求虚荣和名利,而是爱好自己所喜欢的事情。这既是对于现实生活的认同和肯定,也抒发自我宽慰、放达之情。
故答案为:①“折尽武昌柳”“莫把骊驹频唱”等句写出惜别之情;②“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富贵何时休问”等句感叹光阴虚度,壮志难酬;③“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抒发自我宽慰、放达之情。17.【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生”“苇”“顷”“颠”。
故答案为:(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雕虫小技;离群索居;炉火纯青19.C【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句子排序【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18.①这里是对工匠精神的介绍,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所以不是微小的技能,可用“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
②由“躲进小楼成一统”可知,这里是说不鼓励这些工匠们远离人群,自己独自做事,可填“离群索居”。“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
③这里是说技术掌握地娴熟,可填“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技术、学问等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故答案为:雕虫小技;离群索居;炉火纯青19.第一处,“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强调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热爱,只有这样才会有竭尽全力的付出,所以第一处选③;
第二处,“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强调的是这种追求是臻于至善、超今冠古,有这样追求极致的态度才能达到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所以第二处选①;
第三处,“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强调的是这种境界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雷打不动,所以第三处选②。
故答案为:C。【答案】20.就像一面有魔力的镜子;在这面镜子的北边21.第②句可修改为:(在)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或:根据仔细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第⑤句可修改为:以此来标注和区分它们是属于张家、李家还是刘家。第⑥句可修改为:因此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或:因为所有权清晰,所以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22.①运用叠词,描写鸡群觅食、打闹的情景,场面热闹,烘托了欢快的气氛。②将一群白鹅比喻成朵朵白云,突出其美丽的形象和轻盈的姿态,与水面的倒影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20.A.根据后文“仿佛是这面镜子把所有的山和峡谷都吸进去了”可知,文中将临资口比作镜子,并且这面镜子仿佛能够将山和峡谷都吸进去,可见这面镜子好像是有魔力的,可填“就像一面有魔力的镜子”。
B根据前文“在这面镜子的东、西、南三个方向,群山从高处直奔低处而来”可知,洞庭湖在临资口的北面,可填“在这面镜子的北边”。
故答案为:就像一面有魔力的镜子;在这面镜子的北边。21.第②句“根据仔细观察之后”句式杂糅,“根据仔细观察”和“(在)仔细观察之后”二者保留一处就行。
第⑤句“区分和标注”语序不当,要先“标注”才能“区分”,所以应调整为“标注和区分”。
第⑥句“因为”不合逻辑。“所有权清晰”和“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构成因果关系,所以可将“因为”改为“因此”或“所以”。
故答案为:第②句可修改为:(在)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或:根据仔细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第⑤句可修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理学生殖课件
- 研究路上的智慧导航
- 通信基站安装施工合同协议
- 零售设备融资租赁合同
- 工程施工合同中的违约责任解析
- 污水处理厂供水管道施工合同
- 生态小区施工合同
- 高端住宅区租赁协议
- 染料原料储罐租赁合同
- 港口码头简易招投标文件样本
- 《星巴克案例分析》课件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顾方舟事迹ppt(思修课堂展示or爱国主题演讲)
- 二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分析
- 2023动力锂离子电池运输安全技术规范
- 易制毒化学品日检查记录表
- 购买宠物起诉状范本
-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宣贯课件
- 建筑现象学空间解析
- 《电子商务法规》全套课件-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 论语文言文中英文对照版
- 电子信息工程-外文翻译-外文文献-英文文献-文献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