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七考试网免费提供江苏浙江高考复习资料三七考试网提供江苏高考、浙江高考试题、模拟试题兰炼一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Ι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内上交。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Ι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它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射策甲科,起家王国侍郎,补太学博士。时每有议定,勉理证明允,莫能贬夺,同官咸取则焉。初与长沙宣武王游,梁武帝深器赏之,及帝即位,拜中书侍郎,进领中书通事舍人,直内省。自掌枢宪,多所纠举,时论以为称职。天监三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迁侍中。时师方侵魏,候驿填委。勉参掌军书,劬劳夙夜,动经数旬,乃一还家。群犬惊吠,勉叹曰:“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 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 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 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 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2).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3).小说运用了巧合和黑色幽默的手法。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4).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探究造成动三先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6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永远的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4分)(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4).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分)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这篇文章分析了历次国学热背后潜藏着的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力透纸背,引人深思。B.中国男排的唯一希望就是获得亚洲第一的排名,但从本届世界杯赛的表现看,中国队获得亚洲第一的可能性凤毛麟角。C.在我国,每天有数百万中小学生乘坐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各类校车上下学,因车体不达标而引发的校车事故信手拈来。D.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推波助澜,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1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去年4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一路高歌猛进的国内楼市因此有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未来楼市走向也有着更多的疑惑与期待。

B.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安装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飞腾"芯片后,其峰值运算速度将由每秒1206万亿次的基础上提升到每秒万万亿次。C.根据中国社科院今天在京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中的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就业预期的调查显示,中国家长倾向于孩子优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等比较稳定的职业。D.在冬季,日照时间不但减少,而且人体骨骼密度最低,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骨折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医院多个科室不得不加床收治病人。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A.②④⑥⑤①③B.②⑤①④⑥③C.⑤①②④⑥③D.⑤①②③④⑥14.以下是香港大学近年在内地招生的部分面试题目,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试题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你对现今高房价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当今的贫富差距问题?迈克尔•杰克逊为什么受欢迎?火车前方有5名工人在轨道上,扳道岔可以救5人。但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名工人。你选择变轨还是不变轨?星巴克进入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假设你在香港机场,要前往港大,你会如何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甲型流感爆发,不少香港孩子们停课回家,但他们的家长却因为要上班不能照顾他们,是否应该出台相应法律政策保障孩子的利益?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贡献?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你怎样看待上海闵行一座新楼的倒塌?你怎样看待器官捐赠?如何引导国人接受器官捐赠?⑴⑵⑶⑷15、采用下列句子中“当×××说……,我真正懂得了……”的句式,造两个类似的句子。(6分)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重塑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当托尔斯泰说“对于心灵纯洁的人,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当卢梭说“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大名医”,我真正懂得了人类的弱点;,;,。也就是说,每读完一本书,我们也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六.写作(6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高二语文答案1.B(“坚持认为”错误。1930年后许多外国学者采取折中的说法。)2.A(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到目前为止还得不到解决”。)3.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没有证明,且与事实不符。)4.B(夺:改变)5.B(①表现徐勉的“勤学”;②表现徐勉的“称职”;④表现徐勉的“为官才能”。)6.C(应为后来允许他回家养病但病愈后返归中书省)

7.(1)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得分点:属,恰逢;霖雨:连绵大雨;霁,雨后放晴;率尔,随意;见称耆宿,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2)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得分点:虽:虽然;营:经营;畜积,积蓄;奉,通“俸”,俸禄;“贫乏者”是后置定语)8.(1)借景抒情。(1分)前一首诗借深院、垂柳、夕阳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诗借晴好天气和葵花等景物抒情;(2分)后一首诗还使用了比喻手法(托物言志)来抒情(1分),将柳絮比作投机小人,将葵花比作自己,言在此意在彼。(2分)(2).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2分)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2分)9.略三(1).(4分)AD(B.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烘托动三悲惨命运,从而突出主题C.小说以动三拜访朋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顺序,自始至终抓住人物描写,突出主题。E.还有动三犹豫不决等原因。)(2).(4分)①总领全篇,点明小说的主要内容——“动三拜访朋友觉得很难告辞”的故事。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展开动三的故事作了必要铺垫。③伏笔手法,开篇的“告辞难”为最后动三死时说出的“再见”埋下伏笔。④开篇以“告辞难”表达作者观点,点明本文主旨。(言之成理即可,一点1分,二点2分,三点4分。)(3).(6分)①巧合。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多处运用了巧合,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如:八点三十分,动三想走主人挽留,而就在这时,主人的宝贝儿子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1分)②黑色幽默。小说在谋篇布局、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运用了幽默甚至夸张的笔法,丰富了小说内涵,表现出了作者的幽默和机智(2分)。如:情节上,动三因为难告辞竟然抑郁成疾直至死亡。(1分)(围绕观点所作阐释准确,2分;举例正确,1分。)(4).(6分)性格特点:①过于忠厚、规矩、迂腐;②不善辞令;③犹豫不决;④呆板。主要原因:①动三的犹豫、呆板、木讷的性格。②主人的“好客”和虚伪。(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答成其它原因,言之成理也算正确。)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1)B、D(4分)(2)(4分)①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3)(6分)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是一个纯正的学者;②陈寅恪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勤勉认真,堪称学生的楷模;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对友朋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⑤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4)(6分)①陈寅恪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②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③他表现出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④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11.A(A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可形容文章深刻有力。B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可改为“微乎其微”;C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可改为“比比皆是”;D.推波助澜:比喻促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发展,使扩大影响。)12.A(B、搭配不当,"由......基础上"改为"在......基础上"或"由......"C句式杂糅,“根据……的调查显示”,应该改为“根据…的调查”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D语序不当,“不但”应提到“日照时间”前;另外“日照时间”与“减少”搭配不当,将“减少”改为“缩短。)13.B14.(4分)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引领价值导向,彰显人文关怀,关注思维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