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综合练习(三)(内容:七年级下册第1—9课)说明:1.全卷共8页,33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题图可知,隋朝()A.实行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统一C.强化中央集权D.开通了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A.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B.是用于灌溉的大工程C.是人字形的运河工程D.是利用大自然的典例3.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__________趁机起兵反隋,后来他称帝,建立唐朝。材料中“__________”应是哪一人物?()A.李春B.杨广C.李渊D.李世民4.贞观年间的某一治国措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还提高了行政效能。该治国措施是()A.实行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C.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5.毛泽东评价她“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A.隋文帝B.唐高宗C.唐中宗D.武则天6.唐玄宗时期,开办了官方最早称为“书院”的机构,为保存和传播文化典籍、开展学术研究,以及向国家举荐和选拔经世致用之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院的建立侧面反映出唐朝()A.政治清明、重文轻武B.经济繁荣、注重文教C.商业繁荣、文化发达D.政局稳定、私学盛行7.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清照8.题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唐代“三大乐舞”之一,深受中原人喜爱。它源于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胡旋舞的传入体现了()A.京剧艺术成熟B.中外文化交流C.城市经济繁荣D.政治制度健全9.苏轼诗云:“颜公(颜真卿)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颜公”的书法特点是()A.方折峻丽,笔力飘逸B.端正劲美,雄浑敦厚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风格奔放,用笔老道10.贞观四年(630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遣唐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据此推断()A.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B.唐朝贞观时中日之间开始交流C.唐朝的文化领导世界文化的发展D.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11.题组图所示是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A.没有统一的货币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C.中外经贸交流频繁D.铸币技术优于外国12.时间轴是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题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③表示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3.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钱教授评价的史实是()A.玄奘西行B.崔致远入唐C.遣唐使来华D.鉴真东渡14.开元二十六年,唐朝中央改革边防军制度,由各军镇在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世代镇守戍边,不事生产,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政府供应。“长征健儿”的设置()A.大大巩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B.使唐朝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C.为藩镇割据的出现埋下隐患D.为唐朝中央提供了充足兵源1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安史之乱爆发后)两百年间祸乱不断,战争不息,百姓生灵涂炭,无家可归。这说明安史之乱后()A.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B.社会动荡不安C.边疆地区的形势日益紧张D.经济迅速恢复1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挽救濒临灭亡的朝代C.强调重文轻武的重要性D.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17.汉武帝时期,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宋太祖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据此可知,两位皇帝的共同目的是()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B.巩固大一统王朝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减轻农民的负担18.豪强地主隐瞒田亩,逃避税收,始终是宋代社会一大问题。全国耕地数,真宗时达五百二十四万顷,到仁宗后期竟只有二百二十八万顷。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实行()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19.北宋时为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而设立的官职是()A.转运使B.知州C.通判D.节度使20.“小钱币、大历史”。如题组图“小钱币”见证的“大历史”是()A.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B.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C.金与南宋的对峙D.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21.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的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A.奉行以法立国B.受汉文化影响C.倡导封建专制D.推行民族自治22.油条,是出现在我国早餐频率非常高的食品,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这反映了百姓对下列哪个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A.岳飞B.文天祥C.郑成功D.戚继光23.《中国通史》中提到,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准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材料说明宋金和议()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D.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24.“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说明了()A.国家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C.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25.宋初,南方地区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现象反映出宋朝()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C.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D.经济重心南移26.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的时期称作芒种……由此可知节气的划分源于()A.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B.民众对娱乐生活的需求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D.劳动人民实践经验总结27.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以上叙述表明宋朝()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具备发展海外贸易的技术条件C.注重发展文教事业D.财政收入中外贸所得占比增加28.题组图截取自《清明上河图》,从中我们可得知宋朝()A.城市布局整齐B.饮食文化发达C.商业贸易繁荣D.娱乐生活丰富29.宋元时期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材料表明宋元时期()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30.《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A.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B.北宋时期已经出现纸币C.交子只限在北方流通D.北宋之后交子被其他纸币代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材料三宋代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突出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又有什么新的举措?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6分)32.民之大事在于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太和七年建造的它山堰,解决了鄞江(甬江支流)夏季洪水泛滥成灾的问题,发挥阻咸、泄洪、灌溉农田等功能,与郑国渠、灵渠和都江堰称为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摘编自《浙江文物》图1材料二图2图3材料三《唐会要》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正月,亲祭先农,躬御耒耜。”《资治通鉴》记载“(唐)睿宗戊子幸济东耕籍田。”唐玄宗礼毕之后往往还要颁布诏书,告诉天下自己重视粮食生产的态度和决心。(1)根据材料一,判断甬江的流向,并分析唐朝建设它山堰水利工程的自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种生产工具(左图或右图),说说它的名称,及其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4分)(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唐朝农业发展给当下解决三农问题带来的启示。(4分)33.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题图——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据施建中《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建立后,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西北地区(西域)先后设置了哪些机构?(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6分)七年级历史综合练习(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CCDBBB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ACBDCCA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DCADBCA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参考答案】(1)背景:国家统一,需要更多的人才维护王朝的统治;世家大族(上层权贵)垄断人才选拔权;原有的选官制度阻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