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公示、监控、消项(汇编)_第1页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公示、监控、消项(汇编)_第2页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公示、监控、消项(汇编)_第3页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公示、监控、消项(汇编)_第4页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公示、监控、消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公示、监控、消项

1高处坠落47.37%其他8.13%机具伤害5.90%起重伤害7.02%坍塌14.83%物体打击16.75%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比例图(按照事故类型划分)脚手架12.44%洞口和临边20.41%模板7.50%基坑8.45%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比例图(按照事故发生部位划分)塔吊9.41%其他41.79%41建筑工程危险源

内容提要2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3施工现场公示牌标准做法

51.1危险源的基本概念一、危险源的定义现行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中对危险源的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和(或)健康损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也就是说,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从造成伤害、损失和破坏的本质上分析,可归结为能量、有害物质的存在和能量、有害物质的失控这两方面,即能量的以外释放。1建筑工程危险源

6建筑业危险源可定义为:在建筑施工活动中,可能导致施工现场及周围社区内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建筑业重大危险源可定义为:具有潜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火灾、爆炸、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以及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部分分项工程的施工活动及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等。71、事故形成条件

事故是一种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幸后果的意外事件。为了防止事故发生,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事故归因,即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因素来防止事故发生,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在事故理论中,事故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遭受破坏的对象,即承受因素;(2)有引起破坏的能力,即破坏因素,这是基本条件;(3)两者相距很近,能相互影响。82、危险源的基本要素根据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起因。作为危险源,应具有三个基本要素:(1)潜在危险性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9(2)存在条件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包括:1)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数量、通风、隔离等;2)理化性能,如温度、压力、状态、闪点、燃点、爆炸极限、有毒、有害特性等;3)设备状态完好程度,缺陷、维护保养、使用年限等;4)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装置及标志等;5)操作条件,如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6)管理条件,如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等。10(3)触发因素1)人为因素2)物的因素3)环境因素4)管理因素11二、危险源的分级危险源分级一般按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危险源分级实质上是对危险源的评价。

12美国的海因里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在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事故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即,事故后果分别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次数之比为l:29:300。131、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将危险源划分为六级,见表。级别事故出现可能性A非常容易发生B容易发生C较容易发生D不容易发生E难以发生F极难以发生142、按事故危险程度划分危险源等级危险源等级按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等级,详见表。级别危害程度危害后果一级可忽略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破坏二级临界的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但可排除和控制三级临界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需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四级破坏性的造成人员伤害以及系统严重损坏153、在我国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规定了一些危险源的危险等级,按坠落高度分类。国标GB33608-83按坠落高度(即与基准面的高差)把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危险源)划分为4级:一级:2~5m;二级:5~15m;三级:15~30m;特级:30m以上。16三、危险源的分类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大类。171、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能量载体)以及有害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等七个方面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属于第一类危险源。182、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缺陷。19(1)人的因素:分为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20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件坚固不牢用压缩机吹铁屑其他21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其他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备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其他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22人的不安全行为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冒进信号调车长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车未及时瞭望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有分散注意力行为23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作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其他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边作业穿过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是戴手套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24(2)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通常称为隐患),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25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无防护)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风扇无消声系统、噪声大危房内作业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器或挡车栏其他(防护不当)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防爆装置不当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爆破作业隐蔽所有缺陷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其他26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通道门遮挡视线制动装置有缺陷安全间距不够拦车网有缺陷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设施上有锋利倒棱其他强度不够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起吊重物的绳索不符合安全要求其他设备在非常状态下运行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其他27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维修、调整不良设备失效地面不平保养不当、设备失灵其他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无个人用品、用具所有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照明光线不良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线不清光线过强通风不良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爆炸作业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爆炸作业瓦斯超限其他28物的不安全状态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地杂乱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他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贮放方法不安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29(3)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施工生产作业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和通风换气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30(4)、管理缺陷:1、对物(含作业环境)性能控制的缺陷,如设计、监理和不符合处置方面的要求缺陷。2、对人的失误控制的缺陷,如教育、培训、指示、雇佣选择、行为检测方面的缺陷。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的缺陷,如工艺、技术错误或不当,无作业程序或作业程序有错误。4、用人单位的缺陷,如人事安排不合理、负荷超限、无必要的监督和联络、禁忌作业等。5、对来自相关方(供应商、承包商等)的风险管理的缺陷,如合同签订、采购等活动中忽略了安全健康方面的要求。6、违反安全人机工程原理,如使用的机器不适合人的生理或心理特点。31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在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时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32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根据2007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3二、危险性较大工程1、危险性较大工程的概念危险性较大工程是指建筑工程在施工工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34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中,根据不同的指标,将危险性较大工程分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两级进行控制,对前者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落实到位;对后者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35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1)、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36(2)、土方开挖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37(3)、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①、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大模板、滑模、爬模、飞模等工程。②、砼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5m及以上;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砼模板支撑工程。③、承重墙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架支撑体系。38(4)、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①、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②、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③、起重机械设备自身的安装、拆卸。39(5)、脚手架工程①、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②、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③、悬挑式脚手架工程。④、吊篮脚手架工程。⑤、自制卸料平台、移动操作平台。⑥、新型及异性脚手架工程。40(6)、拆除、爆破工程①、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工程。②、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41(7)、其他工程①、建筑幕墙安装工程。②、钢结构、网架和锁模结构安装工程。③、人工挖孔桩工程。④、地下暗挖、顶管及水下作业工程。⑤、预应力工程。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424、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1)、深基坑工程①、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支护、降水工程。②、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支护、降水工程。43(2)、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①、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工程。②、砼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及以上。③、承重墙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架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00kg以上。44(3)、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①、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②、起重量300kN及以上的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高度200m及以上内爬起重设备的拆除工程。

45(4)、脚手架工程①、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②、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③、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

46(5)、拆除、爆破工程①、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②、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③、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信设施或其他建(构)筑物安全拆除工程。④、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范围的拆除工程。

47(6)、其他工程①、施工高度50m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②、跨度大于36m及以上的钢结构安装工程;跨度大于60m及以上的网架和锁模结构安装工程。③、开挖深度超过16m的人工挖孔桩工程。④、地下暗挖工程、顶管工程、水下作业工程。⑤、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48典型危险源图片展示临边洞口49塔机施工电梯50临电箱易燃品51基坑边坡外架52机械53材料堆放区集水542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危险源辨识是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过程中那些具有能量的物质与行为的性质、类型、构成要素、触发因素或条件,以及后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作出科学判断,为控制事故发生提供必要的、可靠的依据。2.1危险源辨识基本概念55一、危险源辨识的意义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是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只有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具有能量的物质与行为,分析这些能量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及转化条件、触发因素,才能控制这种具有能量的物质与行为不致逸散和失控,才能使危险源不致转化为事故。因此,危险源辨识是系统安全分析、评价与控制的基础,它对于有效地控制作业场所和企业生产过程中潜在危险因素,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6二、危险源辨识的主要内容当确定危险源所在系统后,应调查以下内容:(1)设备名称、容积、温度、压力、设备性能;(2)岗位日常维护范围;(3)事故类别,危险等级;(4)正常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操作失误存在的危险,生产工具存在的缺陷;(5)设备本质安全化水平;(6)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7)工艺布置是否合理;(8)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9)有无安全防护措施,符合国标否,有无防护栏杆,符合国标否;57(10)安全通道是否符合国标;(11)安全作业规程有何缺陷;(12)危险场所有无安全标志;(13)燃气、物料使用有无安全措施;(14)故障处理措施;(15)事故处理应急方法;(16)过去事故状况。危险源辨识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以掌握危险源的动态变化。因此,应制定相应的表格,将辨识结果存档,以供随时调阅参考。58三、危险源辨识的几个重要环节判断危险源有很多方法,但任何一种方法都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1、危险源类型即危险源所在的系统与类别;2、可能发生的事故模式及后果预测即由危险源引起的事故发生的机理与事故发生后对系统及外系统的影响;3、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分析即寻求由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由危险状态转化为事故的转化条件;594、设备的可靠性即设备的安全状况;5、人机工程即人机环境之间的匹配;6、安全措施即控制危险源的手段与方法;7、应急措施

即事故或危险发生后,减少损失或伤害程度的措施。在危险源辨识中,这七个环节必须予以充分考虑,才能发掘出潜在的危险源。60四、常见的几种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方法可以粗略地分为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两大类。1、对照法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以及常用的安全检查表,都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因此,对照法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方法,适用于有以往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612、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分析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经常被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源,也可用于辨识没有事故经验的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现场调查、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项目现场管理人员主要是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62(1)询问、交谈,对于组织某项工作且具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从指出的危害中,可初步分析出工作所存在的一、二类危险源;(2)现场观察,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职业健康方面的安全法规、标准;(3)查阅有关记录,查阅组织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4)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源;63(5)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6)安全检查表,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组织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7)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是一种对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它通过指导语句和标准格式寻找工艺偏差,以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并确定控制危险源风险的对策。64(8)事故树分析,是一种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事件“成功(正常)”或“失败(失效)”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即时序逻辑分析判断方法。应用这种方法,通过对系统各环节事件的分析,可辨识出系统的危险源。(9)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可辨识出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有关危险源。上述几种危险源辨识方法都有各自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所以,组织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一种方法,还不足以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必须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65一、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对工作场所设施的辨识(1)企业机关、基层单位、各部(科)室在辨识小组领导下,负责管辖区域内的办公设施(包括办公室、厂院、楼道等)进行辨识;(2)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负责对所管辖的生活区域(包括食堂、浴室、俱乐部、宿舍、厕所等)的设施进行辨识,并监督项目部对办公区、生活区的辨识;2.2建筑工程的危险源辨识与控制66(3)项目部辨识小组负责对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包括分包队伍的食堂、宿舍等)、加工区(包括钢筋、木工、混凝土搅拌棚等)、施工作业区(包括四口防护、安全通道、作业面的材料码放、架子搭设、临时用电架设等)设施的辨识;(4)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企业自有的、企业租赁的、分包方自带的、业主提供的等均在辨识的范围内。672、对工作场所物的辨识

对工作场所使用的设备、材料、物资进行辨识。3、对常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按照正常作业计划,项目部按分项、分部工程,对施工作业和加工作业进行辨识和评价。4、对非常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基层单位、项目部未能按照正常作业计划(如抢工期、交叉作业)或冬雨期、夜间施工可能发生的危险源。5、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相关方的危险源辨识分包队伍、合同人员、来访者、供方等,可能发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68二、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控制1、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控制的基本过程(1)建筑工程安全控制的基本思路1)辨识与施工现场相关的所有危险源与环境影响因素;2)评价出重大危险源与重大环境影响因素;3)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安全生产管理方案;4)实施进行安全控制。69(2)安全管理工作组对建筑工程危险源与现场环境影响因素辨识,各项工程开工前便应成立危险源辨识评价工作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安全负责人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组长应组织工作组成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辨识方法、评价方法的学习和培训,并做好相关记录。各项工程开始施工,工作组就应立即对本工程项目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填写相关表格上报本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工作组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评价、更新本工程项目的重大风险和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并及时上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70(3)建筑工程危险源控制基本步骤1)危险源与环境影响因素辨识。施工现场业务活动分类,编制一份施工现场业务活动表,其内容包括施工现场各类作业与管理业务活动涉及的场所、设施、设备、人员、工序、作业活动、管理活动,并收集有关信息。2)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因素的评价。评价人员应考虑安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控制失败所造成的后果。713)判定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的程度。判定假定的计划(方案)或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否足以把危险源与环境影响因素控制住,并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以及符合项目经理部自身的要求;4)编制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控制措施计划(方案)。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重大危险源与重大环境影响因素,项目经理部应编制安全生产保证和控制措施计划、专项施工方案等,以处理需要重视的任何问题,并确保新的和现行的控制措施仍然适用和有效;725)评审控制措施计划(方案)的充分性。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并检查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是否能足以把危险源与环境影响因素控制住,并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以及符合项目经理部自身的要求;6)实施控制措施计划。对已经评审的控制措施设计(方案)具体落实到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过程中。737)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各项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控制措施计划的执行情况不断进行检查,并评审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在工程实施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要确定是否需要提出不同的控制措施处理方案。此外,还需要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危险源、环境影响因素或者发现新的危险源、环境影响因素,当发现新的危险源、环境因素时,就要进行新的危险源、环境影响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条例。742、建筑工程危险源的控制措施(1)固有危险源控制对固有危险源一般采用消除、控制、防护、隔离、保留和转移等手段;(2)人为危险源的控制措施1)防止人的行为失控的技术措施,如用机器代替人操作,人机环境的匹配等等;2)防止人的行为失误的管理措施,警告、教育训练、标准化作业、管理失误的控制;75施工项目现场“重大危险源公示牌”标准做法1、公示牌尺寸1.2m×2.4m;2、样表如下:76施工项目现场“进入施工区安全规则”牌标准做法1、公示牌尺寸0.8m×1.6m;2、样表如下:

感谢观映完毕77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安全培训课件787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一、基坑支护、降水工程

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

二、土方开挖工程

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80

三、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一)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大模板、滑模、爬模、飞模等工程。

(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5m及以上;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2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

(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81

五、脚手架工程

(一)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二)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三)悬挑式脚手架工程。(四)吊篮脚手架工程。(五)自制卸料平台、移动操作平台工程。(六)新型及异型脚手架工程。四、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

(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二)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三)起重机械设备自身的安装、拆卸。82

六、拆除、爆破工程

(一)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工程。(二)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

七、其它

(一)建筑幕墙安装工程。(二)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三)人工挖扩孔桩工程。(四)地下暗挖、顶管及水下作业工程。(五)预应力工程。(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83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

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一、深基坑工程

(一)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二)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84

二、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一)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工程。

(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6.5m及以上;搭设跨度15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2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2及以上。

(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00Kg以上。85三、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

(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

(二)起重量300kN及以上的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高度200m及以上内爬起重设备的拆除工程

四、脚手架工程

(一)搭设高度5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

(二)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

(三)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86

五、拆除、爆破工程

(一)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

(二)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

(三)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或其它建、构筑物安全的拆除工程。

(四)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范围的拆除工程。87

六、其它

(一)施工高度50m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

(二)跨度大于36m及以上的钢结构安装工程;跨度大于60m及以上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

(三)开挖深度超过16m的人工挖孔桩工程。

(四)地下暗挖工程、顶管工程、水下作业工程。

(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完88

方案编制和专家论证的范围

下列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土石方开挖工程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沟)等的土方开挖工程;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复杂的基坑(槽、沟)等的土石方开挖工程;凿岩、爆破工程。89

(二)基坑支护工程采用支护结构施工的基坑支护工程。

(三)基坑降水工程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上,需要采取人工降低水位的工程。

(四)模板工程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大模板等;混凝土构件模板工程;特殊结构支撑系统工程。

(五)起重吊装工程。90

(六)脚手架工程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门型脚手架;挂脚手架;高处作业吊篮;卸料平台;其他临时设置的作业平台。

(七)起重机械设备拆装工程塔式起重机的安装、拆卸、顶升;施工升降机的安装、拆卸;物料提升机的安装、拆卸。91

(八)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建筑幕墙的安装施工;预应力结构张拉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索膜结构施工;6m以上的边坡施工;地下暗挖与隧道工程;水上桩基施工;人工挖孔桩施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已经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尚无技术标准的施工等工程。92

下列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审查。

(一)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深基坑(槽、沟)工程;地质条件、周围环境或地下管线较复杂的基坑(槽、沟)工程;可能影响毗邻建筑物、构筑物结构、使用安全的基坑(槽、沟)开挖及降水工程。93

(二)高大模板工程高度超过6.5m的现浇混凝土梁板构件模板支撑系统;跨度超过15m,施工总荷载大于12KN/m2的现浇混凝土梁板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现浇混凝土梁板构件模板支撑系统;滑模模板系统。94

(三)脚手架工程搭设高度超过50m的落地式脚手架;悬挑高度超过20m的悬挑式脚手架。

(四)起重吊装工程起重量超过200吨的单机起重吊装工程;2台以上起重机抬吊作业工程;跨度30m以上的结构吊装工程。95(五)地下暗挖及遇有溶洞、暗河、瓦斯、岩爆、涌泥、断层等地质复杂的隧道工程。(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容易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工程,以及其他需要专家论证的工程。96方案的编制与审批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编制,编制人员应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起重机械设备安装拆卸、深基坑、附着升降脚手架等专业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由专业承包企业负责编制。97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主要应包括1、工程概况2、周边环境3、理论计算(包括简图、详图)4、施工工序5、施工工艺6、安全措施7、劳动力组织8、以及使用的设备9、器具与材料等内容。98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技术、设备、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审核人员中至少2人应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其中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需专家论证的,审核人员中至少2人应具有本专业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审核合格,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实行施工总承包的,还应报总承包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99工程监理单位应组织本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提报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审核合格,报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审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审批人等应由本人在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审批表上签名并注明技术职称。100方案的专家论证

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需专家论证审查的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审核通过后,施工单位应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审查,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勘察、设计、科研、大专院校和工程咨询等第三方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审查专家组不得少于5人。其中,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得少于3人,方案编制单位和论证组织单位的人员不得超过半数。101

专家论证审查宜采用会审的方式,与会专家组人员不得少于5人。下列人员应列席论证会:(一)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和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实行专业工程分包的,施工总承包单位相应人员;(二)方案编制人员;(三)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102施工单位应按照专家组提出的论证审查报告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签字后,方可实施。实行施工总承包的,还应经施工总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专家组认为专项施工方案需做重大修改的,方案编制单位应重新组织专家论证审查。103方案的实施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不得擅自修改经过审批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如因设计、结构等因素发生变化,确需修订的,应重新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方案实施前,应由方案编制人员或技术负责人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进行施工。104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情况的验收制度。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或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安全、设备等有关部门应对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需经专家论证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必须由施工单位组织。105

施工现场存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应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挂牌公示,公示内容应包括:危险性较大的工程的名称、部位、措施、施工期限、安全监控责任人和举报电话等。完预防高空坠落安全防护措施106107

一、

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佩戴安全帽时必须系紧下颚系带,安全带要有可靠系挂处,应做垂直悬挂、高挂低用。

二、必须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对建筑物进行全封闭。脚手架架体内必须按规定张挂安全平网,要设置首层网、层间网(每两层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网内不得有杂物。必须建立健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108

三、临边与洞口作业的安全防护。防护设施应采用定型化、工具化产品,临边防护栏应刷红白相间警示色。短边尺寸大于1.5m的孔洞周边应设置防护栏杆,底部应加设安全平网。109

应按定型化、工具化的要求设计制作,其高度应在1.5m至1.8m范围内。电梯井内每隔两层(不超过10m)应设置一道安全平网,网与井壁间隙不大于10cm;电梯井门110

所有临边、洞口防护设施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拆除和移动。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设施的,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安全员及监理单位项目总监进行联合审批,履行签字手续,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111

(五)攀登与悬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攀登和悬空高处作业人员以及搭设高处作业设施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并必须定期进行体检。

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

112

(六)操作平台与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

移动式操作平台及悬挑式钢平台,必须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在操作平台上显著位置须标明容许荷载值,操作平台上的人员和物料的总重量严禁超过设计的容许荷载,并应配备专人加以监督。支模、粉刷、砌墙等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作业位置,必须处于其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113

(七)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进行高处作业之前,应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逐项检查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应按类别逐项查验,并作出验收记录。114

(八)规范高处作业吊篮管理。严格吊篮使用登记管理。各施工企业必须使用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吊篮。吊篮应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装使用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吊篮在安装完毕使用前,施工、监理和租赁单位应共同检查验收,填写验收合格报告,并在企业所在地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产权单位必须每半年对吊篮安全锁进行一次检验检测,检验检测铭牌置于安全锁上,检验检测书面证明材料原件纳入安全资料统一管理。

模板工程115立杆高度即模板支撑架高度不应大于24m,高度超过24m时应采用型钢格构柱、钢桁架等刚度更大、稳定性更高的支撑体系,或采用其他技术方案。立杆支承在土体上时,地基承载力应满足受力要求,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土体采取压实,铺设块石或浇注混凝土垫层等措施。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116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底处延伸两跨与立杆固定,高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m。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天杆。扫天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当立杆顶部模板支撑点不在同一高度时,必须将低处的扫天杆向高处延伸两跨与立杆固定。117当采用在梁底设置立杆的支撑方式时,宜采用可调托座直接传力,可调托座与钢管交接处应设置横向水平杆,托座顶部距离水平杆的高度不应大于300mm,梁底立杆应按梁宽均匀设置,其偏差不应大于25mm。当在立杆底部或顶部设置可调托座时,其调节螺杆的伸缩长度不应大于200mm。对高大模板支架,立杆的纵横距离除满足设计要求外,不应大于900mm。模板支架步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大于1.8m。118立杆接长除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立杆接长时,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119水平杆水平杆接长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采用搭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1/3;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距离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离不应大于150mm。每步的纵、横水平杆应双向拉通。120剪刀撑模板支架超过4m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剪刀撑:模板支架四边满布竖向剪刀撑,中间每隔四排立杆设置一道纵横向竖向剪刀撑,由底到顶连续设置;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121剪刀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0~600之间。倾角为450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7根;倾角为600时,则不应超过5根;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剪刀撑应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设置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122其

他模板支架高度超过5m时,柱墙与梁板混凝土应分次浇注。模板支架应与施工区域内及周边已具备一定强度的构件(墙、柱等)通过连墙件进行可靠连接。斜梁、板结构的模板支架搭设时,应采取设置抛撑,或设置连墙件与周边构件连接,以抵抗水平荷载的影响。模板支架的整体高宽比不应大于5。对高大模板支架,也可采用钢格构柱、钢托架或钢管门型架组合支撑体系。123搭

设底座安放应符合下列规定:底座、垫板均应准确地放在定位线上;垫板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垫板,也可采用槽钢。相邻立杆的对接接头不得设在同一水平内;124扣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扣件规格必须与钢管外径相匹配;螺栓拧紧扭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在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剪刀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应大于150mm;对接扣件开口应朝上或朝内;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盖板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125126

施工管理

(1)一般规定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优先选用技术成熟的定型化、工具式支撑体系。

搭设高大模板支撑架体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建筑施工脚手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其他相关施工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前,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或方案编制人员应当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现场管理人员、操作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127

(2)搭设管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地基承载力、沉降等应能满足方案设计要求。如遇松软土、回填土,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平整、夯实,并采取防水、排水措施,按规定在模板支撑立柱底部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垫板。高大模板工程搭设的构造要求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支撑系统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应设置扫地杆、纵横向支撑及水平垂直剪刀撑,并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牢固拉接。128搭设高度2m以上的支撑架体应设置作业人员登高措施。作业面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模板支撑系统应为独立的系统,禁止与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钢结构架体机身及其附着设施相连接;禁止与施工脚手架、物料周转料平台等架体相连接。129(3)施工过程中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立柱底部基础应回填夯实;(二)垫木应满足设计要求;(三)底座位置应正确,顶托螺杆伸出长度应符合规定;(四)立柱的规格尺寸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偏心荷载;(五)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等设置应符合规定,固定可靠;(六)安全网和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符合要求。130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确认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安全生产条件后,签署混凝土浇筑令,方可浇筑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柱和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顺序,应按先浇筑柱混凝土,后浇筑梁板混凝土的顺序进行。浇筑过程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并确保支撑系统受力均匀,避免引起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失稳倾斜。浇筑过程应有专人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进行观测,发现有松动、变形等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撤离作业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131

拆除管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应核查混凝土同条件试块强度报告,浇筑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方可拆除,并履行拆模审批签字手续。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拆除作业必须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两层。设有附墙连接的模板支撑系统,附墙连接必须随支撑架体逐层拆除,严禁先将附墙连接全部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支撑架体。13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拆除时,严禁将拆卸的杆件向地面抛掷,应有专人传递至地面,并按规格分类均匀堆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范围。133

监督管理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拆除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设专人负责安全检查,发现险情,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应急措施,排除险情后,方可继续施工。完134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

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1、总则

为预防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以下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保证施工安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本导则所称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6.5m,或搭设跨度超过15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2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135

2、方案管理

(1)方案编制

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

136(2)专项施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编制说明及依据:(二)工程概况:(三)施工计划:(四)施工工艺技术:(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六)劳动力计划:(七)计算书及相关图纸:137

3、审核论证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

应先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后,再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138

下列人员应参加专家论证会:

(一)专家组成员;(二)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三)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相关人员;(四)施工单位分管安全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方案编制人员、项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五)勘察、设计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专家组成员应当由5名及以上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组成。本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139

施工单位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报告,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批准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监理单位应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明确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重点审核内容、检查方法和频率要求。140

4、验收管理

1、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对需要处理或加固的地基、基础进行验收,并留存记录。

2、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材料应按以下要求进行验收、抽检和检测,并留存记录、资料。

3、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的承重杆件、连接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对其表面观感、重量等物理指标进行抽检。

4、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时,还应对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进行抽查,抽查数量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规定,对梁底扣件应进行100%检查。141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

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

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

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

脚手架工程《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142新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1、修订了钢管规格。取消φ51×3.0钢管;为符合《焊接钢管尺寸及单位长度重量》(GB/T21835-2008)的规定,将原标准中φ48×3.5的脚手架用钢管改为φ48.3×3.6。2、对钢管壁厚的下差更严格。将原规定壁厚下差限值为0.5mm改为0.36mm。当所用钢管的壁厚不符合规范规定时,可以按钢管的实际尺寸进行设计计算。3、双管立杆脚手架的经济性不好,在施工现场已经很少使用,本次修订中予以取消。4、脚手架柔性连墙件的做法粗糙,可靠性差,不符合安全要求,本次修订中予以取消。143悬挑脚手架挑梁结构及其锚固规范中推荐以双轴对称截面钢梁做悬挑梁结构。悬挑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超过20米。悬挑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60mm。每个型钢悬挑梁外端宜设置钢丝绳或钢拉杆与上一层建筑结构斜拉结,钢丝绳、钢拉杆作为附加安全措施,在悬挑钢梁受力计算时不考虑其作用。悬挑梁尾端应有不少于二点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拉结锚固,用于锚固型钢悬挑梁的U型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6㎜。144构造要求:U型钢筋拉环或螺栓应采用冷弯成型。U型钢筋拉环、锚固螺栓与型钢间隙应用钢楔或硬木楔楔紧。悬挑梁间距应按悬挑架架体立杆纵距设置,每一纵距设置一根。(转角处除外)悬挑架的外立面剪刀撑应自下而上连续设置。锚固悬挑梁的主体结构混凝土实测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四、满堂脚手架和满堂支撑架

满堂脚手架和普通型满堂支撑架加强型满堂支撑架

1、满堂脚手架和满堂支撑架结构体系满堂脚手架定义为在纵、横方向,由不少于三排立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扣件等构成的脚手架。该架体顶部作业层的施工荷载通过水平杆传递给立杆,顶部立杆呈偏心受压状态。满堂支撑架定义为在纵、横方向,由不少于三排立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扣件等构成的承力支架。该架体顶部的施工荷载通过可调托撑传给立杆,顶部立杆呈轴心受压状态。满堂支撑架可分为普通型和加强型二种。当架体沿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隔5m~8m,设置由底至顶的连续竖向剪刀撑,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且水平剪刀撑距架体底平面或相邻水平剪刀撑的间距不超过8m时,定义为普通型满堂支撑架;当连续竖向剪刀撑的间距不大于5m,连续水平剪刀撑距架体底平面或相邻水平剪刀撑的间距不大于6m时,定义为加强型满堂支撑架。当架体高度不超过8m且施工荷载不大时,扫地杆布置层可不设水平剪刀撑。满堂脚手架的支撑布置方法同普通型满堂支撑架。2、满堂脚手架和满堂支撑架的结构性能支撑体系设置完善的满堂脚手架或满堂支撑架,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可能破坏形式为:以水平剪刀撑设置层为反弯点的沿较弱方向的架体大波整体失稳。架体较大步距间立杆段的局部弯曲失稳满堂支撑架有可能发生顶步距立杆段的局部弯曲失稳。通常情况下,架体的极限承载力由架体大波整体失稳时的承载力值确定。当架体的步距过大时,其立杆段的稳定承载力可能低于整体失稳时的承载力。当满堂支撑架的顶步距过大或顶步距以上立杆悬伸长度过大,其立杆段的稳定承载力可能低于整体失稳时的承载力。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3.4.3可调托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kN,支托板厚不应小于5㎜。6.2.3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6.3.3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图6.3.3)。图6.3.3纵、横向扫地杆构造1——横向扫地杆;2——纵向扫地杆6.3.5单排、双排与满堂脚手架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6.4.4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6.6.3高度在24m及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两端、转角及中间间隔不超过15m的立面上,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图6.6.3)。图6.6.3高度24m以下剪刀撑布置6.6.5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斜撑。7.4.2单、双排脚手架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大于两步时,应增设连墙件加固。7.4.5卸料时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8.1.4扣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并应进行抽样复试,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规定。扣件在使用前应逐个挑选,有裂缝、变形、螺栓出现滑丝的严禁使用。

9.0.1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装与拆除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架子工应持证上岗。9.0.4钢管上严禁打孔。9.0.5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不得将模板支架、缆风绳、泵送混凝土和砂浆的输送管等固定在架体上;严禁悬挂起重设备,严禁拆除或移动架体上安全防护设施。9.0.7满堂支撑架顶部的实际荷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9.0.13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

1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纵、横向扫地杆;

2连墙件。9.0.14当在脚手架使用过程中开挖脚手架基础下的设备基础或管沟时,必须对脚手架采取加固措施。

深基坑规范159

本规定所称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

本规定所称深基坑工程,包括工程勘察、围护结构设计、围护结构施工、地下水控制、基坑监测、土方挖填等内容。160第六章

深基坑工程施工

第一节

施工资质与施工前准备

第三十二条

从事深基坑工程施工的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

第三十三条

深基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根据经专家评审通过的设计文件和设计技术要求,结合工程实际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161专项施工方案除应当具备常规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执行规范、规程、设计中所规定的施工程序的技术措施;土方开挖及运输方案;控制地面堆载、地表水、地下水的措施;对邻近建(构)筑物、道路,供电及市政管线的保护措施、监控措施;应急抢险措施等内容。第三十四条

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经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不得随意变动。162第二节

深基坑施工与管理

第三十五条

深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对有关措施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重要部位的专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十六条

深基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履行技术管理程序,按照审定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对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进行监控。

163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工程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检查、督促基坑施工单位做好深基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工作,严禁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下,强令施工单位违章作业、盲目施工。

第三十八条

深基坑坑顶周边在基坑深度2倍距离范围内,严禁设置塔吊等大型设备和搭设职工宿舍。在深基坑周边上述距离范围内,确需搭设办公用房、堆放料具等,必须经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验算设计,并出具书面同意意见;深基坑工程施工单位应对基坑进行特殊加固处理,加固方案必须经原专家组评审。164

第三十九条

施工单位应制定防范事故的应急预案。发生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严重威胁周边环境安全时,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立即按有关规定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严禁拖延或隐瞒不报。

第四十条

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完工后、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前,必须由建设、深基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深基坑工程进行联合验收,对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的稳定性、时效性等方面出具书面意见,并报当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备案,合格后方可进行地下结构施工。165第四十一条

凡建设单位将深基坑工程单独发包的,工程总承包单位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建设单位必须组织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及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对深基坑工程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深基坑设计、施工单位应向工程总承包单位进行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并签字确认。

第四十二条

深基坑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并在基坑围护结构有效时限内和主体结构满足抗浮要求时,及时进行基坑回填工作。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

第四十三条

深基坑开挖或支护工程完成后,因特殊原因可能造成基坑长期暴露或超过支护设计安全期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及时回填或采取有效加固措施,并承担未能及时回填或加固而发生安全事故的相应责任。166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专家论证167168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下列人员应当参加专家论证会:

(一)专家组成员;

(二)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

(三)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