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①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②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1]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2]编户齐民”。③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命州县官“[3]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按[4]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以职业定户籍,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5]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特点: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任务:[6]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秦汉①县下设乡和里。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③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7]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8]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9]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10]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知识拓展地方治理的作用(1)维护社会治安,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有利于社会教化,规范乡民日常行为。(4)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5)有利于基层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知识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发展汉朝建立[11]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12]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特点:政府处于主体地位,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社会力量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作用: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2.古代优抚政策(1)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2)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专题训练】1.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

)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2.西周时,诸侯国城内居民“国人”是侯的同族,属统治阶层;城外居民“野人”一般是原住民,是被统治者,“国人”“野人”严格区分。春秋战国时期,二者都要服兵役、纳租税,成为诸侯国的编户齐民。这一变化(

)A.促进了华夏认同B.促成了户籍制度的完备C.巩固了礼乐制度D.提高了国家的组织能力3.明朝的户籍制度经历了由户帖制到黄册制的演变(如图)。户帖主要登记人口数目、丁口、事产;“黄册”是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分为上、中、下三个户等,每十年更造一次。明朝户籍制度的演变(

图1户帖实物图

图2明朝的黄册A.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B.反映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已经完备C.确保了国家赋税征收 D.表明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4.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工匠人户编订特别户籍制度,称之为匠籍制度,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堪忍受繁重的劳役之苦,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宪宗成化年间不得不对轮班匠实行输银代役制度。这种匠籍制度的改革(

)A.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源于新式生产方式的推动 D.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5.唐朝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明确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据此可知,唐朝(

)A.户籍制度出现调整 B.基层组织较为严密 C.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D.邻保制度不断发展6.春秋时期,鲁、齐、卫、越等国都以农村公社共同体为单位来处理全国的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进行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府管理职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升 B.社区管理的模式开始出现C.国家权力直接管理延伸到了农村 D.农村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7.明初,政府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介绍信);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知道外出商人的归期,若其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据此可知这种户籍制度(

)A.是基层里甲制度的产物 B.源于赋役制度根本变革C.适应了封建经济的需要 D.不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8.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在浙江地区“给发门牌张挂”,主要“以备稽查户口”。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太平军除了收敛门牌费外,还借门牌以额外派捐征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局势走向恶化 B.《天朝田亩制度》实施C.户籍制度发展完善 D.太平军强化基层教化9.唐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据此可知,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作用包括(

)①保障赋役征派②进行社会教化③限制人口流动④维护社会治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唐代的户籍制度将民众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是良民、自由民,“非编户”则是贱民,如工匠、杂役、奴婢等,贱民没有资格立户。宋代百姓不再有良贱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坊郭户”与“乡村户”。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地位提高 B.宋代门第观念淡薄C.阶级矛盾逐渐消解 D.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为了确保国家赋役征发,户籍登记要注明户内人口的姓名、性别、年龄、是否课田,土地名目、段亩、四至等。为防止脱籍漏户,沿用隋朝的“貌阅”制,即每年由各县对户口核查登记,上报州和尚书省保留。在户籍管理上,唐朝推行乡里制和坊村分治。乡里是地方自治组织,也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最基层机构。管理者由民间实体家户构成,承担各种事务和责任。坊的居民主要是贵族和商人等,而村的居民主要是农民。坊和村都各自设职,掌管户口。坊和村之间,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不可随意逾越。唐朝还制定了有关户籍的律令,对不登籍之户,或“脱口者”,一经查出,“家长徒三年”。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重塑社会结构成为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新中国的户籍制度最先在城市酝酿确立,如北京在1950年初制定了户口规则,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户口管理办法,并进行户口清查,确立起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在农村通过查土地、查户口,废除了旧的土地及保甲制度,配合了土地改革,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1953年,为了做好第一届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代表选举的准备工作,制定了《全国人口登记办法》,通过人口普查为新中国户籍管理奠定了基础。到1956年时,全国性户籍制度建立起来,并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户籍管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户籍制度的意义。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再联系所学知识,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进行了赋税制度的调整,实行两税法,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两税法推行的背景,没有涉及基层治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安史之乱后土地、户籍、赋税制度的变化,而非强调地方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排除C项;唐朝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以血缘划分族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愈演愈烈,各诸侯国都亟须集中物力、财力、人力,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服兵役、纳租税”等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D项正确;“华夏认同”指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国人”“野人”是同一诸侯国内的人群,排除A项;促成了户籍制度的完备,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礼乐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3.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反映黄册制与户贴制相比,以基层治理的里甲制为基础,对百姓的记录更加详细和严密,因此可以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加强了,D项正确;“治理体系”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明朝户籍制度的演变说明,黄册制相比户贴制有所完善,但不能理解为“已经完备”,排除B项;封建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征税的主要依据,“确保了国家赋税征收”的结果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以银代役”法有利于放松工匠与国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打破政府对工匠技术的垄断,促进工匠技术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废除匠籍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极为有限,排除C项;明清时期赋役征银主要针对的是农业税和徭役、杂役,不涉及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可知,唐朝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地方基层组织的设置,明晰了乡里坊村的职能与功能、乡官与村正的职责等,可见唐朝基层组织制度较为严密,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户籍制度的调整无关,而是体现了唐朝基层组织,排除A项;“臻于完善”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邻保制度的发展,无法得出其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户籍的基本是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而从二十五家到一家的管理模式,本质上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强化,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提及与之前的状态进行对比,不能判断为开始,排除B项;中国古代农村基层是自治属性,单纯的户籍制度,并不能表明直接管理范围的延伸,排除C项;户籍管理代表的是国家治理职能,与血缘宗法的人伦关系并不干涉,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严格限制人口流动,规定邻里相互监督,结合所学知识,其出发点是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适应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和政府征税派役,C项正确;里甲只是属于基层管理户籍的单位,并不是对农民和商人活动严格限制的原因,排除A项;明初赋役制度并未根本变革,排除B项;古代严格的户籍制度,恰恰是有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60年代。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太平军统治区萎缩,军事压力猛增,为了筹集军费等,需要扩大财源,故其收敛门牌费,借门牌额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