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省梅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汪教授写了一部关于海洋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部分)、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图书目录(部分)第六章祸从海底来第一节地震与海啸第二节海底火山爆发第三节海底漏油和漏气第四节海底滑坡第七章深海藏宝第一节多金属矿第二节烃类资源第三节生物资源第八章无风也起浪第一节深海权益之争第二节海底的保护第三节权益之争与深海科技第四节人类与深海试读内容早期的人类社会,与海洋只有零星的关系。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通过航海导致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当前的21世纪,人类正在垂向上进入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军。那么这次人类和海洋关系的变化,是不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未来的事,只能由历史自己来回答,当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处理好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回顾人类历史,其实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史。在新石器时代里,人类在陆地上从狩猎转向农牧,摆脱了动物世界的“丛林规则”。现在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准备开发海洋的深处。估计不用上百年的工夫,就有可能将深海、海底纳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但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远没有学会如何和海洋相处。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人类需要学好海和陆两种学问,才能和它们处好,把它们用好。人类对陆地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大学文凭,开始读研;而对海洋的认识至多有个小学毕业的水平,还没有考入初中。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开发深海”决不能学当年的“淘金潮”一拥而上,浮夸、急躁不但无济于事,而且隐患无穷。“殷鉴不远”,墨西哥湾漏油就是前车之鉴,根源在于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最为可怕的是以“万物之灵”的身份,摆出“征服自然”的架势,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进军深海的另一条原则,是要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这里重要的是汲取历史的教训。15—16世纪,欧洲人越洋远航,通过海面航道的开拓将世界各大洲联系起来,发展了殖民经济,为自身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的海上探险家、发现家,至今世界地图上许许多多海湾和海峡的名称,都在铭记着这些欧洲开拓者的贡献。宏观地说,16世纪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并没有改变人类依靠陆地的原则,只是借海面的舟楫之便,跨海到另一个大陆去掠夺,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即便如此,这已经产生了扭转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人类那一次进入海洋,带有浓重的血腥气。虽然几百年前的历史,经过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留下来的是被人称颂的英雄事迹,可是历史本身并不会消失。近年来有人旧事重提,说到“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惨剧。从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从葡萄牙开始,欧洲人在四个半世纪里将上千万个奴隶贩运到拉丁美洲开矿种地。他们像牲口般被锁在船舱底部,在途中大量死亡。这里并不是想说几百年前的悲剧还会重演,只是21世纪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也会给人类社会本身带来新的挑战。新一轮进军海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显然这是百年,或者几百年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指出方向: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如果人类依然把大洋当作地球的“垃圾桶”,如果核废料和有毒废料的投放得不到控制,海洋就有可能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负面因素。如果世界各国在深海的开发利用上不能协调合作,如果将16世纪的掠夺伎俩搬进深海,海洋就有可能沦为地球上的“火药桶”。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历史上看,具有大陆性质的华夏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海洋文明,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直到15世纪初,中国海军的实力仍远远超越欧洲。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90年,郑和的船队超越哥伦布一两个量级,郑和的航程是哥伦布的5倍,但是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却是哥伦布的航行,中国的“海禁”和欧洲的海上崛起都是在此之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这两种文明各行其道,直到19世纪的碰撞,中国的大陆文明败给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读者评论小慧:华夏文明具有大陆性质,作者也说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我认为保持对深海的神秘感,不要过多地打扰深海,其实就是对它的最好保护,我们不必在深海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1.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类向深海进军需要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以及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B.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就目前而言,人类对陆地的认识远远超过对海洋的认识。C.“地理大发现”只是借舟楫之便跨海掠夺,带有浓重的血腥气,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开发。D.华夏文明和地中海海洋文明的性质不同,从历史上看,两种文明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与当事者在进军深海时对深海还不够了解就急躁冒进有关。B.文本提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惨剧,意在提醒人类,要警惕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C.21世纪人类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必须特别重视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D.对比哥伦布航行,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但对世界史的影响没有前者大。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图书目录判断,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八章,小节标题是“人类与深海”。B.遵循自然规律,不发“深海财”,应该视为人类进军深海的重要原则之一。C.麦哲伦海峡、库克海峡等海峡名称,是对欧洲航海开拓者贡献的一种纪念。D.要避免海洋成为“火药桶”,人类就必须加强协调合作,处理好深海权益之争。4.材料提及的“进军深海”,是人与海洋的特殊关系的一种反映,下列不属于“进军深海”的一项是()(3分)A.中国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B.“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载人下潜深度纪录。C.我国对位于西北太平洋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进行勘探。D.大连、深圳等沿海城市通过填海造地拓宽了城市有限空间。5.请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梳理可以用来反驳读者小慧的要点。(6分)1.C【解析】“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开发”错误。文中的表述是“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表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也属于海洋开发。2.B【解析】文章提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惨剧,不是用来提醒人脑具有“长距离筛选”的功能,而是用来说明16世纪“地理大发现”,人类进入海洋,带有浓重的血腥气。3.B【解析】文中人类进军深海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认识深海,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且“不发‘深海财’”说法不严谨,原文只是反对“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的做法。4.D【解析】填海造地不是进军深海。5.示例1:①从图书目录看,第六章“祸从海底来”及第七章“深海藏宝”分别从海洋(深海)的灾难祸害与资源宝库的角度(一“祸”一“宝”),说明海洋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见我们有认识深海的必要性;②从试读内容看,我国已经制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进军深海,能为华夏振兴提供新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示例2:①从图书目录看,第六章“祸从海底来”说明海洋可能带来许多气候、地质问题,了解海洋才能更好地应对;②第七章“深海藏宝”表明海洋蕴藏着诸多宝藏,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③试读内容认为人类已经向海洋进军,进军深海,才能把握发展的先机。我国已经制定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评分参考:结合图书目录第六、第七章从“祸”和“宝”的角度梳理,各2分;结合试读内容梳理2分,从把握发展先机或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国策梳理均可)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情节”在中文语汇中,用法跟亚里士多德的完全不同。李卓吾批注《水浒传》:“每于小小事上生出情节来,只是贵真不贵造。”《水浒传》三十七回:“宋江因见了这两人,心中欢喜,吃了几杯,忽然心里想要鱼藻汤吃。”李卓吾批注:“从极小极近处,生出情节,引出鱼牙主人来,妙甚。”这些都是以情节论小说的例子。情节,只是说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目、一节故事。之所以节目关目又称为情节,是因为中国文学强调情。人们一般都知道我国诗词以抒情为主,可是我国叙事文学一样重视情。或者说我国文化本来就重情。因此我们很少说“事”,总是说“事情”。李卓吾讲“从碎小闲淡处生出节目来,情景逼现”,也是由情讲节。亚里士多德《诗学》传入中国后,我们用了“情节”这个词去译他的muthos乃是不得已的。因为我国本无他所说的那些概念,故无一相对之词汇可供对译。勉强译为“情节”自然也就引发了不少误解。例如中国文学中情节的核心精神在于情,亚里士多德却是位绝对的理性论者。他所说的“情节”与情无关,反而强调理性的统一秩序。这个秩序既需完整,有开始、中间、结尾,又需长短适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结构,难怪他被视为美学理性论的创始人,重视秩序、大小、计算、完整等概念。可是,中国人说情节与结构,含意恰好相反。《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三十三回;“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厨,一一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水浒传》金圣叹评本十三回:“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中国小说、戏曲若论结构,大抵如此,会从“胸中丘壑”方面立论。这与亚里士多德从剧本、剧场去谈结构长短等,可说南辕北辙。中国人讲结构当然也有由文本上说的一面。但这属于“法”的一面,中国人总喜欢说“文无定法”,不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拘泥。邹强说:“随事作文,不可固执。因文成事,不可板滞。”《水浒传》金圣叹评本四十三回:“文无定格,随手可造也。”这些都是例证。因此,情节乃是因情而生出许多事情、形成许多节目来的。生出,是生命形态的模拟。生命是活的,且能生出新的生命。故情节重在环环相扣,一节生出一节来。金圣叹评《水浒传》,屡用“生出”“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即是如此。如评三十回“行到水穷,又看云起,妙笔”,这样的话语,在其他评书者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这种“生出”的观念,导致我国小说之情节不是整体统一的有机结构,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节串生一节、环环相扣又奇峰突起的既连又断的形式,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完全相左。正因有这些不同,我们讲情节时,当然也就与亚里士多德所欲关联的一些东西,例如悲剧、道德实践、受难等毫无关系了。若从戏剧的角度说,特重情节的亚里士多德悲剧观,也与我国戏剧迥异。亚里士多德不重戏景,不重唱段。我国戏剧也可以不重戏景,但非常重视唱段。元杂剧就以唱为主,所谓旦本末本,即以正旦一人或正末一人独唱到底。第一部曲论著作,则是燕南芝庵的《唱论》,其后《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曲律》以降,论戏,均称为曲。直到李渔的《闲情偶寄》,才在《词曲部》中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剧创作。但后继者并不多,民初,吴梅才在《论剧作法》中,吸收了李渔的观念,取结构、词采、宾白科诨等,形成了一套剧作理论。但此所谓结构等,仍与亚里士多德有极大的差距。像李渔说的结构,“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显然与亚里士多德讲的毫不相干。为什么论剧者不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去讲情节呢?因为中西之戏剧本来就不同。亚里士多德针对古希腊悲剧立论,我国则至迟在宋代就不可能以“完整统一”“模仿动作”的观念去编戏。宋代演《目连救母》杂剧,连演八天以上,即已形成连台本戏的形式。到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则多达百出左右。每地演出时,视情况演一天、三天、七天、十天、半个月不等。戏中除了目连救母,尚穿插了许多小节目,如哑子背疯、尼姑思凡,和尚下山、匠人争席等,可以依演出之需要而调整。在传奇方面,南戏《张协状元》以来,也类似如此,一场接一场。在生、旦戏进行过程中穿插不少净、丑、末的戏。这种连场的形式,明清传奇也多如是,与西方戏剧大异。(摘编自龚鹏程《中西戏剧观念的差异》)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亚里士多德“情节”概念的误解,是因为其《诗学》中的“muthos”在中国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而被翻译为“情节”。B.亚里士多德从剧本,剧场去谈结构长短,而中国人讲结构则南辕北辙,侧重从“法”的一面论说,是从文本上说的。C.吴梅的剧作理论继承了李渔的戏剧理论,吴梅的《论剧作法》借鉴了李渔的结构、词采、科诨等,形成了一套剧作理论。D.无论是宋代的杂剧《目连救母》,还是传奇方面的南戏《张协状元》,都能一场接一场地演出,与西方戏剧有很大的不同。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词以抒情为主,中国叙事文学也注重情感因素,而西方文学不重视情感表达。B.“生出”即■新的生命,金圣叹首次提出了这一文学概念,他评《水浒传》曾用到。C.中国戏剧虽然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完全不重视戏景,但是特别重视唱段的设计。D.李渔所论的结构涉及主题、虚实等方面,与亚里士多德讲的结构显然存在着不同。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原文中中文语汇的“情节”的内涵和特点的一项是(3分)()A.张竹坡说:文字无非情理,情理便生出章法。这指出了章法出于情理,事出于情。B.李卓吾批注《水浒传》三十七回:从极小极近处,生出情节,引出鱼牙主人来,妙甚。C.脂砚斋评《红楼梦》: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D.王希廉评《红楼梦》:尤三姐公案已了结,尤二姐如何结局当接叙。直写,文情便少波折。4.下面对原文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李卓吾“每于小小事上生出情节来,只是贵真不贵造”→以情节论小说B.李卓吾“从碎小闲淡处生出节目来,情景逼现”→由情讲节C.邹强“随事作文,不可固执。因文成事,不可板滞”→文无定法D.金圣叹“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情节重模拟生命形态5.中文语汇中的“情节”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节”有哪些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6分)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侧重从‘法’的一面论说,是从文本上说的”不属于“中国人讲结构则南辕北辙”,应该属于两者类似的方面。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梳理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而西方文学不重视情感表达”说法绝对。B项,“金圣叹首次提出了这一文学概念”于文无据。C项,“中国戏剧虽然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完全不重视戏景”不合文意,原文是“我国戏剧也可以不重戏景”。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特定概念内容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C项,说的是贾宝玉这样的人,在真实的生活中也许并不存在,最不能体现中文里“情节”的特点。A项,阐述了中文里“情节”重情的特点。B项,阐述了中文里“情节”的含义,“情节”是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目、一节故事。D项,阐述了中文里“情节”环环相扣、不断“生出”、富有曲折波澜的特点)4.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情节重模拟生命形态”推理错误,应是“情节重在环环相扣,一节生出一节来”。5.①中文语汇中的“情节”只是说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目、一节故事,与亚里士多德所欲关联的一些东西,例如悲剧、道德实践、受难等毫无关系。②中文语汇中的“情节”核心精神在于情,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节”与情无关,反而强调理性的统一秩序。③中文语汇中的“情节”讲“文无定法”,形式既连又断,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讲究整体统一的有机结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并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首先通读材料,梳理有关“情节”的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不同;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广东省韶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学界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使文学景观的内涵不断丰富。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这些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并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然后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史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由此可见,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既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故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存在,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摘编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材料二:景观具有多个层级,因而具有多重价值。有地理的价值,历史的价值,以及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建筑的、雕塑的、绘画的、书法的价值,有的甚至还有音乐的价值,如江西湖口县的石钟山。但是这些价值都不及文学的价值。如果没有文学的价值,景观往往无由彰显。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其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学的价值。文学景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虚拟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文学景观。所谓虚拟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大凡能够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性的土地上的景、物和建筑,都可以称为虚拟文学景观。所谓实体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景观。大凡能够让现实中人看得见、摸得着,与文学家的生活、学习、工作、写作、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可以称为实体文学景观。我们常说的文学景观,一般指的是实体文学景观。凡是著名的文学景观,都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学景观既是人们的一个登临游览之所,一个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一个激发文学的灵感与才情的地方,也是一个吸引旅游开发和投资的地方。文学地理学者还认为,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人们怀念故国、寄托乡愁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通过文学景观,人们可以找回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迷失的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摘编自曾大兴《论文学景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血脉相连,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B.文学景观的生成需要一定外在条件,但都离不开名人因素或者名篇因素。C.相关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凝固为集体记忆,人们借文学景观找到归属感。D.文学景观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也有其它价值,可以推动旅游事业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效应生成的文学景观包含更复杂的文化隐喻,内涵更丰富,更有鉴赏价值。B.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文学景观,成为该地的文化符号后,才有旅游开发价值。C.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如果是作者生活、写作的地方,也可称实体文学景观。D.一个景观可以没有地理的、哲学的或者音乐的价值,但是不能没有文学的价值。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观点的一项是()A.苏州寒山寺,建于南朝时期,自唐代诗人张继题《枫桥夜泊》诗后,该寺名声大振。B.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而改名西湖,便蜚声天下。C.潇湘八景在明代成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此后无数文人墨客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D.韶关风采楼是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楼名取自赞美余靖的诗句“更加风采动朝端”。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概念间关系的图示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A. B. C. D.5.为什么当下各地非常重视对文学景观的保护与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A2.C3.C4.C5.①文学景观能激发作家创作作品,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②文学景观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③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标识,是寄托乡愁的媒介和载体,借此人们可以找到归属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曲解文意,由原文材料一第一段“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可看出,依存和推动并不是由表及里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更有鉴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中并没有相关表述。B.“成为该地的文化符号后,才有旅游开发价值”推断错误。原文“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无此意思。D.“不能没有文学的价值”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其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学的价值”强调文学景观的重要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属于因名篇效应生成文学景观,可论证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B.属于因名人效应生成文学景观,可论证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D.属于人文景观。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由原文材料二第四段“大凡能够让现实中人看得见、摸得着,与文学家的生活、学习、工作、写作、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可以称为实体文学景观”,可知“实体文学景观”和“人文景观”不是包含关系,是交叉关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由此可归纳出:文学景观能激发作家创作作品,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充分重视文学景观,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可归纳出:文学景观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人们怀念故国、寄托乡愁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人们可以找回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迷失的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可以归纳出: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标识,是寄托乡愁的媒介和载体,借此人们可以找到归属感。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一点不老实①嘿,好消息!“研究发现,每天喝一小杯红酒有助于避免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病等与衰老有关的健康问题。”但是等一下!“一杯红酒对心脏实在不利:科学家揭穿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迷思。”嘿,还有更多好消息!“红酒富含抗氧化剂,每天一杯可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风险10%以上。”但是再等一下!“即使每天只喝一杯酒也会增加患癌风险:研究警示,酒精与至少七种形式的疾病有关。”一个爱喝红酒的人读《每日邮报》,情绪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这些标题都是基于过去五年的真实研究,并没有胡编乱造。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红酒会让我们长生不老,还是会害死我们?②如果你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或者任何一个要用抽样方法来了解的事情——比如某药物治疗某疾病的效果如何——你得到的数字不一定和事实完全一致。即使你有一组无偏差的样本,并且研究做得很规范,你得到的数字也可能只是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的情况。③假设吃炸鱼柳可以稍微降低打鼾的风险,假设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讨论炸鱼柳是否会影响打鼾,我们还假设,虽然有些研究规模很小,但做得都很规范,没有发表偏差、p值操纵或其他可疑的统计行为。我们期待的是,这些研究的平均结果会表明,吃炸鱼柳的人打鼾稍微少一些。但任何个别研究最终都可能得出略有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确实没有偏差,你会预期这些结果呈一种正态分布,集中在真实效应周围:有些数字更高,有些更低,其中大部分在中间附近。所以,即使已经有很多关于炸鱼柳与打鼾相关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的结果也不能代表现实情况。它们可能高估或低估了效应,甚至可能发现该效应并不存在,或者发现炸鱼柳导致打鼾。这时候该做的,是努力弄清楚所有这些研究趋向于什么结论,即平均结果是怎样。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学术论文的开头做文献综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放到科学文献整体的背景中去看。如果现有研究足够多,如果在研究或发表过程中都不存在系统性偏差,这样的汇总结果能让你清楚地了解真实的效应。④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至少理论上如此。但是,假设这时候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它说的不是“这项研究让我们对底层现实情况的理解更进一步,也许还略微产生了改变”。相反,进行该研究的科学家立即摒弃了所有的既有研究,并说:“这项新研究证明过去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是错的。现在认为,炸鱼柳会导致打鼾,把我们以前说的全忘了吧。”这就不太科学了。⑤每次记者就新的研究论文(如《开创性新研究揭示炸鱼柳导致打鼾》)撰写新闻报道时,发生的都是这种事:没有将其放在现有研究的背景下考虑。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报纸报道的是新闻,在科学领域,最明显的“新闻”就是新研究的发表。如果新闻标题是《新研究没有多少新信息,且只能在既有研究的背景下看待》,这可不怎么抢眼。此外,科学论文需要被视为全部相关研究这一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大多数记者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如此,科学记者通常每天要写五篇以上的报道;他们除了记述新闻通稿外,很可能根本没时间做别的,遑论为结合背景信息来解读新研究而联络其他科学家了。⑥但这终归是个问题,因为无论是就存在风险的特定情形,还是就科学进程本身而言,它都会给读者一种误导性的印象。假设新研究频频出现,结果炸鱼柳和打鼾的关联一周一变,那读者就有理由认为科学基本上是在随意编造。⑦我们对炸鱼柳和打鼾的拙劣假想实验只是一个例子,但这样的情况一直在发生,涉及真实的事物。我们继续给《每日邮报》挑错,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新研究称”为关键字进行谷歌搜索,返回了超过5000条结果,涉及的主题从肥胖对脑功能的影响,到社交媒体和压力的关系,再到咖啡是否让人更长寿。⑧这些研究是真的吗?是真的。每项研究都准确勾勒出当前对科学的最佳理解吗?可能没有。问题还会更严峻。一项发现孤独症患者脑内铝含量高的研究在2017年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更广泛的孤独症研究在努力寻找与孤独症相关的强环境效应,这项研究在其中不具代表性,但它加剧了人们对接种疫苗的更广泛恐慌(因为有些疫苗含铝)。这一问题的肇始是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Wakefield)等人于1998年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的研究,他们似乎发现麻腮风疫苗与孤独症之间存在关联——但该研究本身是一个离群点。一个单一的小型研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成熟的科学报道方法不会对它抱有太大兴趣,哪怕该研究没有作假。然而,由于新闻行业广泛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而非更大图景中的一个瞬象,于是导致了巨大的健康恐慌,全球疫苗接种水平下降,少数儿童因麻疹致死或致残。⑨那么关于红酒和健康,有什么共识?好吧,尽管新闻标题千差万别,但多年来,公共卫生立场没有太大变化。少量饮酒的人往往比完全不喝酒的人寿命稍长;但是当饮酒量超过这个数值时,预期寿命又会下降。这是一个很小的效应,而且还不完全清楚是由什么导致的——例如,人可能出于健康原因而不饮酒,这或令他更有可能过早死亡。但共识似乎确实是,与滴酒不沾相比,少量饮酒可能有很小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红酒是否尤其如此。但由于效应很小,任何新的研究都很容易发现少量饮酒对你有害、有益或者毫无影响。新研究只有在相关背景下看才有意义。当你看到一些内容,尤其是关乎健康和生活方式并含有“新研究称”字样时,要谨慎对待。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日邮报》中出现各种关于红酒的不同新闻报道,影响着读者和科学界对于红酒与健康关系的基本认识。B.用抽样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其研究的样本精确,过程规范、真实,其结果也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偏差。C.第八段中“这一问题”指的是由于媒体报道了孤独症患者脑内铝含量高的研究,使人们产生对某些疫苗接种的恐慌。D.少量饮酒的人寿命相对于不饮酒的人稍长,可能并不是由于少量饮酒的保护作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健康状况更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理论上每当一项新研究发表,它要被纳入现有研究集合;一般而言,新数据的加入会使人们在科学理解上的共识更接近现实。B.想要了解喝咖啡与长寿的关系,可以用统计学方法来展开相关性研究。如果样本选取合理,其研究结果将会与我们的预期吻合。C.除了新闻需要有抢眼的标题外,记者本身的时间很少也导致他们不能认识到新的科学论文必须放在现有研究的背景下去考虑。D.有研究找到与孤独症相关的环境效应,但如果这个研究不具代表性,那么再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不需要考虑该研究的成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第八段观点的一项是()A.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表明空气净化器等常用设备能降低人群感染呼吸道病原体的风险。B.通过收集400多万人的基因组数据,遗传学家确认,至少对于欧洲血统的人们来说,基因突变可以解释身高上的差异。C.有人研究发现,如果睡前在发光屏幕上阅读会严重影响人的睡眠质量甚至会害死你,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恐慌。D.一项涉及到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人,随访时间长达数年的研究发现,乳制品和肉类更有利于心脏健康和长寿。4.文章标题“数字一点不老实”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5.作者为何要进行“炸鱼柳和打鼾关系的研究”这个假设?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A2.A3.C4.“数字一点不老实”在材料中指的是通过抽样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得到的数字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情况,虽然数字是真实的,并不一定等于真实效应,未必准确勾勒出当前对科学的最佳理解。如果没有将数字放在研究背景和整体中考虑,可能存在误导。5.①作者先假设出有很多关于“吃炸鱼柳可以稍微降低打鼾的风险”的研究,用以解释应如何通过这些研究的平均结果了解真实的效应。②再通过假设有新研究发现“炸鱼柳会导致打鼾”并摒弃了现有研究的错误倾向,指出记者就新的研究写的新闻报道存在同样问题。③通过该不真实例子的假设,类比现实生活中涉及真实事物的现象,更鲜明地证明新闻报道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会给读者造成误导性印象,甚至更严重的影响这一观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A.“影响着读者和科学界对于红酒与健康关系的基本认识”错误。《每日邮报》中出现各种关于红酒的不同新闻报道不会影响科学界的认识,主要影响普通读者。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如果样本选取合理,其研究结果将会与我们的预期吻合”错误,原为有“即使你有一组无偏差的样本,并且研究做得很规范,你得到的数字也可能只是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的情况”,可知如果样本合理,结果也可能与我们的预期不吻合。C.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⑤段论述记者撰写报道时未能“将其放在现有研究背景下考虑”的三个原因:一是为了新闻标题的抢眼,二是记者的认识问题,三是因记者没有时间而未能联络联络其他科学家。此三者为并列关系。题干中“科学记者本身的时间很少”属于第三个原因。D.“不需要考虑”错误文章第三段强调了科学研究应努力弄清楚所有研究趋向于什么结论,选项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第八段强调的是,由于新闻行业广泛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容易造成恐慌。A.“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不是单一研究,也没造成恐慌。和观点不符。B.不是单一研究,不存在恐慌,和观点不符。C.强调“睡前在发光屏幕上阅读会害死你”,是将一个研究看做事实得出的结论,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符合观点。D.不是单一研究,没涉及恐慌,和观点不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含义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分清层次结构,把握主旨。要调动自身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感受,尽可能全面地探究分析。结合“如果你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或者任何一个要用抽样方法来了解的事情——比如某药物治疗某疾病的效果如何——你得到的数字不一定和事实完全一致。即使你有一组无偏差的样本,并且研究做得很规范,你得到的数字也可能只是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的情况”可知,“数字一点不老实”在材料中指的是通过抽样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得到的数字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情况,虽然数字是真实的,并不一定等于真实效应,未必准确勾勒出当前对科学的最佳理解。结合“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学术论文的开头做文献综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放到科学文献整体的背景中去看。如果现有研究足够多,如果在研究或发表过程中都不存在系统性偏差,这样的汇总结果能让你清楚地了解真实的效应”可知,如果没有将数字放在研究背景和整体中考虑,可能存在误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①结合“假设吃炸鱼柳可以稍微降低打鼾的风险,假设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讨论炸鱼柳是否会影响打鼾,我们还假设,虽然有些研究规模很小,但做得都很规范,没有发表偏差、p值操纵或其他可疑的统计行为”可知,作者先假设出有很多关于“吃炸鱼柳可以稍微降低打鼾的风险”的研究,用以解释应如何通过这些研究的平均结果了解真实的效应。②结合“我们期待的是,这些研究的平均结果会表明,吃炸鱼柳的人打鼾稍微少一些。但任何个别研究最终都可能得出略有不同的结果”可知,再通过假设有新研究发现“炸鱼柳会导致打鼾”并摒弃了现有研究的错误倾向,指出记者就新的研究写的新闻报道存在同样问题。③结合“所以,即使已经有很多关于炸鱼柳与打鼾相关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的结果也不能代表现实情况。它们可能高估或低估了效应,甚至可能发现该效应并不存在,或者发现炸鱼柳导致打鼾”可知,通过该不真实例子的假设,类比现实生活中涉及真实事物的现象,更鲜明地证明新闻报道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会给读者造成误导性印象,甚至更严重的影响这一观点。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数字一点不老实①嘿,好消息!“研究发现,每天喝一小杯红酒有助于避免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病等与衰老有关的健康问题。”但是等一下!“一杯红酒对心脏实在不利:科学家揭穿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迷思。”嘿,还有更多好消息!“红酒富含抗氧化剂,每天一杯可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风险10%以上。”但是再等一下!“即使每天只喝一杯酒也会增加患癌风险:研究警示,酒精与至少七种形式的疾病有关。”一个爱喝红酒的人读《每日邮报》,情绪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这些标题都是基于过去五年的真实研究,并没有胡编乱造。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红酒会让我们长生不老,还是会害死我们?②如果你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或者任何一个要用抽样方法来了解的事情——比如某药物治疗某疾病的效果如何——你得到的数字不一定和事实完全一致。即使你有一组无偏差的样本,并且研究做得很规范,你得到的数字也可能只是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的情况。③假设吃炸鱼柳可以稍微降低打鼾的风险,假设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讨论炸鱼柳是否会影响打鼾,我们还假设,虽然有些研究规模很小,但做得都很规范,没有发表偏差、p值操纵或其他可疑的统计行为。我们期待的是,这些研究的平均结果会表明,吃炸鱼柳的人打鼾稍微少一些。但任何个别研究最终都可能得出略有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确实没有偏差,你会预期这些结果呈一种正态分布,集中在真实效应周围:有些数字更高,有些更低,其中大部分在中间附近。所以,即使已经有很多关于炸鱼柳与打鼾相关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的结果也不能代表现实情况。它们可能高估或低估了效应,甚至可能发现该效应并不存在,或者发现炸鱼柳导致打鼾。这时候该做的,是努力弄清楚所有这些研究趋向于什么结论,即平均结果是怎样。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学术论文的开头做文献综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放到科学文献整体的背景中去看。如果现有研究足够多,如果在研究或发表过程中都不存在系统性偏差,这样的汇总结果能让你清楚地了解真实的效应。④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至少理论上如此。但是,假设这时候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它说的不是“这项研究让我们对底层现实情况的理解更进一步,也许还略微产生了改变”。相反,进行该研究的科学家立即摒弃了所有的既有研究,并说:“这项新研究证明过去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是错的。现在认为,炸鱼柳会导致打鼾,把我们以前说的全忘了吧。”这就不太科学了。⑤每次记者就新的研究论文(如《开创性新研究揭示炸鱼柳导致打鼾》)撰写新闻报道时,发生的都是这种事:没有将其放在现有研究的背景下考虑。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报纸报道的是新闻,在科学领域,最明显的“新闻”就是新研究的发表。如果新闻标题是《新研究没有多少新信息,且只能在既有研究的背景下看待》,这可不怎么抢眼。此外,科学论文需要被视为全部相关研究这一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大多数记者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如此,科学记者通常每天要写五篇以上的报道;他们除了记述新闻通稿外,很可能根本没时间做别的,遑论为结合背景信息来解读新研究而联络其他科学家了。⑥但这终归是个问题,因为无论是就存在风险的特定情形,还是就科学进程本身而言,它都会给读者一种误导性的印象。假设新研究频频出现,结果炸鱼柳和打鼾的关联一周一变,那读者就有理由认为科学基本上是在随意编造。⑦我们对炸鱼柳和打鼾的拙劣假想实验只是一个例子,但这样的情况一直在发生,涉及真实的事物。我们继续给《每日邮报》挑错,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新研究称”为关键字进行谷歌搜索,返回了超过5000条结果,涉及的主题从肥胖对脑功能的影响,到社交媒体和压力的关系,再到咖啡是否让人更长寿。⑧这些研究是真的吗?是真的。每项研究都准确勾勒出当前对科学的最佳理解吗?可能没有。问题还会更严峻。一项发现孤独症患者脑内铝含量高的研究在2017年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更广泛的孤独症研究在努力寻找与孤独症相关的强环境效应,这项研究在其中不具代表性,但它加剧了人们对接种疫苗的更广泛恐慌(因为有些疫苗含铝)。这一问题的肇始是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等人于1998年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的研究,他们似乎发现麻腮风疫苗与孤独症之间存在关联——但该研究本身是一个离群点。一个单一的小型研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成熟的科学报道方法不会对它抱有太大兴趣,哪怕该研究没有作假。然而,由于新闻行业广泛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而非更大图景中的一个瞬象,于是导致了巨大的健康恐慌,全球疫苗接种水平下降,少数儿童因麻疹致死或致残。⑨那么关于红酒和健康,有什么共识?好吧,尽管新闻标题千差万别,但多年来,公共卫生立场没有太大变化。少量饮酒的人往往比完全不喝酒的人寿命稍长;但是当饮酒量超过这个数值时,预期寿命又会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体育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新发展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3 课件 Unit 11 Reading
- 扁平化个性创意模板1
- 货物运输合同范本指南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折扣应用题含答案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思维训练(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DL∕T 246-2015 化学监督导则
- 《宜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全新只分红不占股协议
- DZ∕T 0283-2015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正式版)
-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地铁安检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4-2029年中国无人机自动机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管理办法(价值极高参考版)
- 自来水公司招聘考试题库
- 第12届全运会男子跆拳道-80kg+80kg运动员技战术分析
- 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