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上》)材料二: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节选自《荀子·君道》)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则好赏A恶罚B之人C释公D行E行私F术G比周H以相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指察知、弄明白,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词义相同。B.称,同“秤”,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引申为用来评判事物的客观公正的标准。C.外交,指对外结交,与现在所说的“外交官”中“外交”所表达的含义并不一样。D.贵,指“以……为贵”,引申为尊重,与“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能按照法度实施奖惩的人提拔到百官之上,韩非认为只有这样,君臣之间的是非才能分清,国家也才容易治理。B.当臣子百般考虑如何让私家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君主手底下即便官员众多,也没有一个真正把君主放在心上的。C.在韩非看来,亡国之君的朝廷之中是没有人相伴的,因为这个时候君权已经衰落到极点,臣子都敢不来上朝了。D.仅知道法律条文是不够的,还需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意义,如此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2)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14.两段材料都向“明主”提出了治国建议,请比较其异同。【答案】10.CEG11.A12.C13.(1)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2)因此,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诽谤吓倒,只是遵循正道行事,这才是君子处世最基本的准则。14.同:两段材料都建议“明主”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异:材料一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明辨是非,将法制作为治国的第一要义。材料二荀子认为“明主”应该重视发挥君子在立法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治国之要在于急于得到人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则“好赏恶罚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以强调,C处断开;“释公行”与“行私术”结构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察知、弄明白。/详细周密。句意: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B.正确。句意: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C.正确。句意: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D.正确。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贵,尊重;/以……为齐。句意: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亡国之君的朝廷之中是没有人相伴的”表述错误,文中是指没有和君主一心的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是”,像这样;“废法”,废弃法律;“行私重”,推行私权。(2)“于”,表被动;“率”,遵循;“至诚之道”,最基本的准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同:结合材料一“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主仇法则可也”,材料二“法者,治之端也”可知,两段材料都建议“明主”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异:材料一,“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可知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明辨是非,将法制作为治国的第一要义;材料二,“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意思是“君子是法律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约,也足以周遍适用;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懂得法律的精神而只拘泥于条文的规定,即使知识广博,面对具体事务也一定会陷于混乱。所以,明君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君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自在而国家得到治理”。可知荀子认为“明主”应该重视发挥君子在立法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治国之要在于急于得到人才。参考译文:材料一: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就会兵强而敌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现在若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联络勾结;若凭朋党关系举用官吏,臣民就会营求交结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人为君主出力就少了。交情广,党羽多,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奸臣无功却安然得利。忠臣遭难而死,并不因为有罪,他们就会隐退;奸臣安然得利并不凭功,他们就会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他们多次奔走奸臣门下,一次也不去君主朝廷;千方百计考虑私家的利益,一点也不为君主的国家着想。属臣数目虽多,不能用来等奉君主;百官虽备,不能用来担当国事。这样,君主就徒有君主虚名,而实际上是依附于群臣之家的。所以我说:衰弱国家的朝廷没有人在里边。朝廷里边没有人,不是指朝廷里边臣子少。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利国;大臣致力于互相推崇,不致力于尊奉君主;小臣拿俸禄供养私交,不把官职当回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君主在上不依法断事,而听凭臣下任意去干。所以明君用法选人,不用己意推举;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测度。能干的人不可能埋没,败事的人不可能掩饰,徒有声誉的人不可能升官,仅受非议的人不可能斥退,那么君主对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于控制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材料二:法律是国家治理好的开端,而君子是法律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约,也足以周遍适用;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懂得法律的精神而只拘泥于条文的规定,即使知识广博,面对具体事务也一定会陷于混乱。所以,明君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君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自在而国家得到治理;急于得到权势,就会自身劳碌而国家混乱;君子能够做值得被尊重的事,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君子能够做到被人信任,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信任自己;君子能够做到被人任用,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为耻辱,而不以被污辱为耻辱;以不诚实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诽谤吓倒,遵循正道行事,这才是君子处世最基本的准则。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疏〕“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皆其义。
(《法言义疏·修身》)材料二: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乎!”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耶?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轇轕,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可乎哉?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夕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盭〔注〕。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南轩先生文集·送张荆州序》)[注]盭:同“戾”,乖戾,罪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吾以A藐然之身B当之C知D诱于外圖一周失其所E止則迁于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义不同。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C.叹息,即叹气,与《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的“叹息”词义相同。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要让人信服,不仅靠文辞,还要身体力行,材料一引用《儒行》《缁衣》等文章中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B.材料二提出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天下事物“多”且“变”,学习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明白道理,应对变化,不拘泥于外物。C.张荆州名满天下,为人正直谦逊,南轩先生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所以想趁送别之际向他表达对学习的看法。D.以六经为本阐发意蕴,纵观历史探究变化,亲身追寻事物本源,南轩先生认为这样学习,能帮助学者提升品德,增长学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4分)
(2)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4分)
14.两则材料均涉及“学”的目的,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
“以藐然之身”作“当”的状语,不能断开;“当之”是动宾结构,C处断句;
“知诱于外”是动宾结构,其中“诱于外”是状语后置句作宾语,E处断句;
“一失其所止”是假设情况,“则迁于物”是其结果,中间断开,且“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H处断句。
故选CEH。
(2)C.错误。文中的“叹息”是表示仰慕的感慨;“我闻琵琶已叹息”的“叹息”是表示同情的叹气。句意: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气。
故选C。
(3)C.“南轩先生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张荆州将要离开这里了,“吾将告之以讲学”,并未谈到之前二人是否见过面。并且作者产生思慕之情是因为“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即正直谦逊,并不包括名满天下的原因。
故选C。
(4)①“惟”,只;“务”,致力于,追求;“者……也”,判断句。译文:所以想要成为圣人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
②“患”,担心的事情;“莫大于自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莫于自足大”;“画”,停止。译文: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
(5)由“圣人……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
由“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可乎哉?是以贵于讲学也”“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可知,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
答案:
(1)CEH
(2)C
(3)C
(4)①所以想要成为圣人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
②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
(5)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的文辞,可以学习;想要使人信服,不仅仅只靠学习。因此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注解】“圣人之辞,可为也”,是说可以依靠学习而得到文辞;“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说光有文辞而没有德行,人们不会信服他。“君子强学而力行”,《儒行》中说:“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是说圣人之所以让人信服,不光是靠文辞,而更要依靠他的学习和行动。所以想要成为圣人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缁衣》上说:“君子讲究少说话而多做事,以此来成就他的信誉。”《中论•贵验》中说:“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都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有客人问我:“张荆州要离开了,您有什么要对他说的吗?”我回答说:“我将和他谈谈学习的事情。”客人笑着说:“若是这样,您就迂腐了!张荆州早年在朝廷上对策,天子亲自提拔为第一名,盛名布满天下。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
我说:“您认为我所说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呢?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确实如您所说,张荆州如果凭借这几点自居,那我还说什么呢?只是因为张荆州为人正直方正而且谦虚就像个在太学学习的生员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表现在脸上,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所以敢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天下的事物繁多,杂乱,每天都有变化,有让人高兴的,有让人气愤的,有让人羡慕的,有让人惊奇的,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的清呢?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人类是统治万物的,却反被外物役使,怎么能这样呢?因此学习很重要。天下的事物变化也不一样。哪怕很微小的形状,细微的节奏,细微的呼吸之间,得失利害也会有天壤之别,我朝夕和它们接触,一有所停滞堵塞,就会不明征兆失去准则。那样观察就会不仔细,反应也一定荒谬。一件事毁掉的原因是这样,一万件事毁掉的原因也是这样,这不是很可怕吗?因此学习很重要。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明白道理,这样掌握天下的事物就会不固执,应对天下的变化就会不拘泥。我对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会拖累到我,都能被我役使。
“然而所说的学习,难道还有其他的追求吗?使自己获得知识罢了。知识本来就是我追求的,以六经为本阐发它们的意蕴,纵观千年来探讨它们的变化,对事对物,要亲自探究,高超出众汇聚到事物的本源,这样品德就会提升学业有所广进,有这样的好处。”【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等3地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育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节选自《左传·哀公》)材料二: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①。”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节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三:说者以为孔子岂校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逊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①三子,指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使鲁君A从之B孔子C其使于周D请命E乎F天子G正名H其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亲附,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中的“与”意思相同。B.克,战胜,和“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不相同。C.察,明察,和“终不察夫民心”之中的“察”意思相同。D.或,如果,和“所守或匪亲”之中的“或”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日斋”表示孔子的重视,“不敢不言”既是他的责任,也体现其无奈。B.材料二首句中的“弑”字,简约而又含蓄地表明了对陈成子行为的评判。C.如果哀公认识到三子和陈恒是一类人,便可能识破并制止他们擅权的阴谋。D.洪迈认为,孔子并不是真的想让鲁国去攻打齐国,只是为彰明自己的正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4分)(2)哀公竟逼于三子而逊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4分)14.材料三说“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这里的“深旨”指什么?“君臣不识”在前两则材料中的表现是什么?(3分)10.(3分)BDG11.(3分)D。两个“或”都是如果之意。12.(3分)D。不是洪迈观点,且“彰明正义”中的“正义”不妥当。13.(8分)(4分)(1)鲁国被齐国削弱已经很久了,您攻打他们,将对他们怎么办?(“为”“弱”“伐”“若……何”各1分)(4分)(2)鲁哀公最终被三大家族逼迫而流亡到越国,相比于齐简公,只是保全性命罢了。(“竟”“于”“逊”“全”各1分)14.(3分)①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正君君、臣臣之分。(1分)②哀公表现:为不愿出兵找借口,推给权臣作决定;“三子”表现:不愿出兵。(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六月初五,齐国的陈桓在舒州杀了他们的国君壬。孔子斋戒三天,三次请求攻打齐国。哀公说:“鲁国被齐国削弱已经很久了,您攻打他们,打算怎么办?”孔子回答说:“陈桓杀了他们的国君,百姓不亲附他的有一半。以鲁国的群众加上齐国不服从陈桓的一半,是可以战胜的。”哀公说:“您告诉季孙。”孔子辞谢,退下去告诉别人说:“我由于位列于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说话。”材料二: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报告。”材料三:有人议论说孔子哪里考虑实力的大小,只是为了彰明道义而已。如果能顺从老百姓的心思而进行讨伐,担心什么不战胜的?假若鲁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出使到周朝,向天子请命,就能明确齐国陈常的罪名。至于如何能够战胜齐国,对孔子来说都是不重要的。我认为,鲁国不能讨伐齐国,三家贵族不想讨伐齐国,周王室不能讨伐齐国,是整个国家都明白的道理。孔子这么做,难道真是想以鲁国一半的国力来与齐国为敌吗?大概是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贵族目无君主,与陈成子的状况是一样的。孔子对上是想让鲁哀公醒悟,对下也想警告三大家族。如果鲁哀公能够明白其中意味,一定能察觉三大家族擅权,考虑如何对付他们,重用孔子并交付国政,摆正君君臣臣的名分是不难的。如果三大家族惊觉,必然会思考:鲁国比齐国弱小,齐国臣子弑君就会招致讨伐,我们三人如果也这样,那些齐国、晋国这样的大国,又怎么会置之不理呢?可惜鲁国君臣都不能体会圣人深意。此事两年后,孔子去世。又过了十一年,鲁哀公最终被三大家族逼迫而流亡越国,相比于齐简公,只是保全性命罢了。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材料二: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14.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人物对待生死的态度杨朱①颜之推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王羲之②【答案】10.CFH11.D12.A13.(1)全国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还给了他的子孙。(2)为什么那些贤能有智慧的人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就义却这般容易?14.①对生死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不要担忧生命的长短。②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齐国的土地所生产培育的东西,也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自己围墙里的东西一般。“虽殊方偏国”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前面有“虽”这个关联词,所以在“偏国”后面断开,故在C后断。“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是“即使……也”这一复句前一分句结束,应该在“产育者”后面断开,故在F断。“无不必致之”是“即使……也”这一个复句后一分句结束,动宾成分完整,应该在“必致之”后面断开,故在H后断。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藉”,凭借,依靠。/“借给”。句意:凭借他祖辈的财产。/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B.正确。“世故”,生计。/世俗人情。句意:他不经营生计。/对世故人情很老练。C.正确。两个“诚”都是“确实”之意。句意: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因为战败而亡国,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D.“意思相同”错误。“临”,面对。/靠近,临近。句意:面对危难苟且求生。/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临近深深的潭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错,依据“奉养之余”“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可知杨朱没有遣散宾客,而是在奉养宾客之余,才遣散家财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人受其施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受其施者人”“受到过他施舍的人”;“相与”,共同,一起;“赋”,通“赙”,赠送财物办丧事;“反”,通“返”,返还,退还。(2)“贤智”,形容词作名词,“贤能有智慧的人”;“操行”,名词作动词,“坚守操行”;“引决”,自杀,文中指“舍生取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可知杨朱对待生死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不必担忧生命的长短。《兰亭集序》中,体现王羲之生死观的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意思是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靠他祖辈的财产,家中积聚万金之多。但他不经营家业,却纵情所好。只要是人们所想做的,人们所想玩的,他无不去做,无不去玩。他家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几乎可同齐、楚两国的君王相媲美了。至于他情意所喜好的,耳朵所要听的,眼睛所想看的,口中所想尝的,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国中所生产培育的东西,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自己围墙里的东西一般。他外出游览时,尽管山川险阻,道路遥远,都一定要去,就像在咫尺之间散步一般。四方来宾在他家里做客,每日数以百计,厨房灶下的烟火整天不熄灭,厅堂廊房里的声乐从不断绝。奉养门客之余,先把钱财施散给宗族;施散给宗族之余,再施散给乡里;施散给乡里之余,又施散给整个都城的人民。他活到六十岁时,身体即将衰弱,便抛弃家事,把所有的库藏、珍宝、车服、妾媵统统施散出去。一年之内就施散尽了,不给子孙留下一点财产。到他重病之际,没有买药求医的钱;到他去世之后,没有买棺埋葬的钱。全国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还给了他的子孙。段干生听说这件事,说:“端木叔真是个通达的人,德行超过了他的祖先。他所行的,他所为的,众人都感到惊骇,但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卫国的君子多以礼教来约束自己,当然是不足以理解端木叔的用心了。杨朱说:“人既已活着,就听之任之,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以等待死亡。将要死亡,也不要管那么多,顺其自然,什么时候死,由他去,直至命终。没有什么不可放弃的,没有什么不可放任的,为什么还要为生命的长短而担心呢?”材料二: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身,为奸作恶而导致死亡,这是君子应该珍惜的;干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丧一身而保全家人,丧一身而利国家,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责备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大臣和贤能的文士,面对危难苟且求生,最终还是不能求得,还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污辱,真叫人愤懑。侯景之乱时,王公将相大多被杀戮侮辱,妃主姬妾也几乎没什么人幸存。只有吴郡的太守张嵊,在组织义军起义时失败,被逆贼杀害,言辞和神色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样子;还有鄱阳王世子的谢夫人,站上屋顶怒骂反贼,被箭射中身亡。谢夫人就是谢遵的女儿。为什么那些贤能的智士要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就义却这般容易?这就是一种悲哀啊!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叟有子曰舜。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节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未入室A而宣公见B所欲C为太子D妇者E好F说而自取之G更为太子H取他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通“纳”,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内”词义相同。B.瞽叟,这里指虞舜的父亲,“叟”意为老年男子,“瞽”说明他是盲人。C.旄,竿头以牦牛尾为饰,通常用作军旗或信物,苏武牧羊时手持的就是这种旄节。D.逆,指违背、不顺从,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面对父亲的棍棒责罚不躲不藏,任其打至昏厥,醒来后为了使父亲保持身心安康,在房中弹琴唱歌给父亲听。B.孔子认为瞽叟差点犯下不父之罪,但是父子二人最终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舜的孝心与智慧。C.子朔和子寿同是太子伋的异母兄弟,但两人对待太子的态度差异明显:子朔与其生母一起诋毁太子,子寿却愿意为太子赴死。D.宣公得知两个儿子被强盗杀死后痛苦不已,只好另立子朔为太子,他也就是后来的惠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2)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14.从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来看,太子伋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答案】10.AFG11.D12.B13.(1)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该不会受伤吧)?(2)等到(宣公)听说了关于太子的坏话后,十分生气,于是派太子伋到齐国去,又指使强盗在国界上拦杀他。14.不值得肯定。因为孔子的观点是不应愚孝,而太子伋明知父亲要杀他,却因不愿违抗父命而死,不仅自己身死无法尽孝,还可能陷父亲于不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还没有完婚,而宣公看见这个将要做太子媳妇的女子容貌美好,喜欢她,就自己娶过来,另外给太子娶了一个女子。“入”的宾语为“室”,所以应在宾语“室”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见”的宾语为“所欲为太子妇者好”,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好”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取”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处断开,即在G处断开;“为太子”是“取”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AF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均为“通‘纳’”,使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合作协议样本3篇
- 2025年度农业农机安全监管与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能源企业运维检修派遣服务合同模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空作业安全事故处理与保障协议3篇
- 2025年度农机购置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同3篇
- 2025编号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公积金租房管理服务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度兼职协议书-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助手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山塘承包合同(水资源保护与农业现代化)3篇
- 铁路工程-轨道工程施工工艺及方案
- 福建省福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高中语文文言断句》一等奖优秀课件
-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 (完整版)自动感应门施工方案
- [QC成果]提高剪力墙施工质量一次合格率
- 8站小车呼叫的plc控制
- _ 基本粒子与宏观物体内在联系
- 象棋比赛积分编排表
- 小学赣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十课向往和平课件(16张)ppt课件
- DPP4抑制剂比较篇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