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三教学测试语文试题卷(2024.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众科学,也称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相较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职业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以公众广泛参与为其鲜明特征。公众科学项目对于扩展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行为。目前,公众科学项目已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突破地域阻隔,形成密切协作的网络,使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投入的科研活动能通过信息化平台顺利开展。公众科学项目应积极地让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最终能得到具体的科学结果,产生新知识或新理解,如回答一个研究问题,或为保护行动、管理决策和环境政策提供信息。项目团队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只要有可能,公众科学项目的数据和元数据都应作为公开信息,研究结果也应公布在开放的平台上。与有着近百年的现代公众科学发展历史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科学明显存在着起步较晚、公众参与度较低、数据质量控制薄弱、项目管理与整合能力较差、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等不足。此外,很多数据无法及时公开或共享,限制了公众科学家和爱好者参与其中来提高数据质量的途径,也限制了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摘编自张健《公众参与的力量:科学研究的“新”方式》)材料二: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科学研究职业化之前的研究都是“公众科学”,如孟德尔、达尔文等均为业余科学家。1837年惠威尔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最高学术荣誉“皇家奖章”,因为他从数千名居住在海岸边的居民志愿者那里得到了百万次的观测数据来检验潮汐运动理论。惠威尔还创造了“科学家”一词,由此也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划分开来。1996年,伯尼在《公众科学:一种实验室传统》一文中,将这种在实践中的、快速发展的研究形式称为“公众科学”。伯尼指出,公众科学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也帮助公众掌握了观测技能,了解了科学调查的过程。这暗示了公众科学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潜力。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大规模采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丰富了科学家的研究手段,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它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的田野采样方式的研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公众科学对于依赖本地化数据、以假设驱动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一些原本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随着公众科学研究的开展,各国逐渐认识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和手段要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与参观科技馆、植物园、博物馆等观摩式科学教育方式不同,公众科学的“干中学”特征,让公众有机会从科学内部来理解科学。为了探索这种新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方式,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多项公众科学项目,如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的“公众科学在线”。研究发现,公众在参与科学项目之后,不仅在科学知识层面有增长,而且他们开始理解科学的特征和本质,进而提升了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继续参与的兴趣。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研究的距离,但仍没有突破“公众理解科学”范式下的科学家与公众的不平等关系。在伯尼的理念中,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另一位公众科学概念的提出者欧文认为科学不是普遍真理,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他强烈地反对“公众理解科学”模式忽视公众知识和专长的立场。他的观点契合了“民主模型”的基本观点。“民主模型”认为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的科学问题也具有发言权,强调了公众与科学家的平等地位。这种理解激励参与其中的公民与科学家一道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来解决科学在真实社会中的棘手问题。所以欧盟把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实现负责任创新的方式,借以改变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摘编自和鸿鹏、胡万亨《为了科学,还是为了公众?——论公众科学的两种进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公众科学是以公众的广泛参与为鲜明特征,并且具有正式科学教育特征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B.开展公众科学项目研究的重要目的不是扩展科学知识,而是让公众更多地理解科学思想、过程以及手段。C.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科学家和公众合作发起,但事实上由科学家主导设计,公众只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工作。D.公众科学研究带来了双赢的结果,它不仅使科学家得到了公众的帮助,同时也帮助公众提升了科学素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众科学研究已经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学、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B.稳定经费支持、鼓励公众参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项目管理与整合、及时公开或共享研究数据,有利于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C.惠威尔创造了“科学家”这个词,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区分开来,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职业。D.伯尼提出了由科学权威驱动的公众科学理念,而欧文提出基于“民主模型”的公众与科学家平等、意在改变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公众科学理念。3.下列选项,能支撑材料二第四段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的一项是()A.达尔文住在伦敦东部乡村时,以写信作为最主要的通讯工具,通过与许多朋友和旅行者交流来了解他们的生物观察记录。B.牛津词典将“公众科学”定义为“由一般公众来承担科学工作,通常与专业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合作或在其指导下完成”。C.一位植物爱好者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的植物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记录,通过拍照存档、上网比对等方法识别出86种植物。D.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项目“Foldit”中,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仅用不到三周时间就帮助科学家破译了一种艾滋病病毒的酶结构。4.概括“公众科学”这一研究方式的优势。5.某滨海城市拟推广海藻养殖。前期,相关部门设计了公众科学项目“海藻调查”。下图是该项目实施流程图的初稿。根据材料内容,从调查研究的不同阶段入手,提出补充完善建议。【答案】1.D2.C3.B4.①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②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③开启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式(或使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成为可能)。5.①调查实施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的公众志愿者参与。②实施过程中,让志愿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③调查结束后,及时公布调查数据,调查报告,发表论文或对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并且具有正式科学教育特征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错误。材料二第三段第三句指出,公众科学是“新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方式”,材料一第一段第二句“相较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不等于“非传统”B.“不是扩展科学知识”错误。材料一“公众科学项目对于扩展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行为”和材料“在伯尼的理念中,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都指出公众科学项目要产生新知识。C.“公众只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工作”错误。由文中“互联网应用,可以让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突破地域阻隔,形成密切协作的网络”等处来看,表述过于绝对化。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职业”错误。因果不当,“惠威尔还创造了‘科学家’一词,由此也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划分开来”无法推出“这就使科学家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结果。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A.达尔文与朋友和旅行者交流生物观察记录,不能说是指导他们进行研究。C.是科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不是公众科学项目。D.突出了志愿者的作用,与原文观点相反。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二。由“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大规模采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丰富了科学家的研究手段,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它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的田野采样方式的研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可知,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由“公众科学对于依赖本地化数据、以假设驱动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一些原本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可知,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由“公众科学的‘干中学’特征,让公众有机会从科学内部来理解科学”可知,开启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式(或使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成为可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了解调查研究的一般流程,主要分为调查实施前、实施过程中、调查结束后。然后结合文本,对“海藻调查”的项目实施流程图提出补充建议。最后,综合两则材料来看,“公众参与的力量:科学研究的‘新’方式”“为了科学,还是为了公众?——论公众科学的两种进路”,主要强调了“公众的广泛参与”,故补充建议也要从这入手。调查实施前,结合材料一“公众科学项目应积极地让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最终能得到具体的科学结果,产生新知识或新理解,如回答一个研究问题,或为保护行动、管理决策和环境政策提供信息”分析,调查实施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的公众志愿者参与。实施过程中,结合材料一“项目团队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分析,让志愿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调查结束后,结合材料“只要有可能,公众科学项目的数据和元数据都应作为公开信息,研究结果也应公布在开放的平台上”分析,及时公布调查数据,调查报告,发表论文或对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弟弟凌叔华下午,弟弟独自蹲在饭厅的一张椅子边,数着纸烟筒里装的小人画——《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个像。“来一张武松打虎,再来一张鲁智深大闹山亭,”他把一张张的小人纸摆开,口里喊着没有的名字。“你对《水浒》很熟呵!”忽然门被推开,林先生进来,满面带笑道。“剩你一个人看家吗?”“都出去了,林先生。还短一个黑旋风李逵,一个一丈青扈三娘。”弟弟受了称赞,声音提高了些。他捡起小人画,口里嘟囔着:“白叔叔答应给我送小人画来没来,大姊说让小叔叔分一些给我也给忘啦!”林先生笑望着弟弟噘起的嘴,那尖尖的可爱的红润小嘴唇很象他的二姊。“我有个朋友在南洋烟公司办事,明天我找他替你要一张全套《水浒》的小人画好吗?”“你得要全一百零八个像的!要来了我挂在床上。”弟弟高兴得紧拉着林先生的手,那双带着可爱长睫毛的大眼发光的向着林先生。“姊姊抽屉里还有你的相片。你那张照得不好,脸上很黑的。”弟弟忽然说。“你看错了,不是我的相片吧?”林先生很喜欢可又不信的样子。“是你的,那天我看见姊姊从那本报上剪下来的。不信我找给你看。”他说着就去拉开姊姊书桌底下一个抽屉,翻出一大沓从报上剪下来的字纸堆在桌上,末了找出一块有花的硬纸片,笑让林先生瞧。“这个脸照得太黑,不象你。我喜欢这块纸,这些花多好看,都是姊姊画的。贴上这一张相片,多难看呵!”弟弟见林先生不作声的笑着出神看相片,他知道他也喜欢那块有花的硬纸片。“你看这堆纸都有你的林字,这是姊姊从报上剪下来的,不知她留着做什么。”他从林先生手里夺过那块花纸,和那一沓的字纸放在抽屉里,拉着他出了书房,“咱们出去吧,妈妈不让我在这书房里玩的。”林先生一只手轻轻的抚着弟弟的头,“你姊姊天天晚上做什么?你一定听她讲不少笑话了吧?”“从前吃过晚饭我就拉她说笑话,这些日子,她懒得讲,晚上常坐在屋里看报,有时拿着报纸剪着玩。”他忽然又记起小人画,小身子挨倒在林先生臂上,笑着叮嘱,“明天你可别忘了去给我要小人儿的画呵。”“一定不忘记,若是要着,我立刻拿来送给你。”他搂抱着他。“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林先生。”“你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笑着问,“你明天让你姊姊给我一张那样有花的硬纸片行不行?”“那张可不能给你,她看都不许人看的。”“你姊姊不许人看,你怎知道有我的相片呢?”“昨晚上我走进去叫她替我在红模纸上画圈儿,那个抽屉正开着,我看见了。平常她不许我翻抽屉的,今天我们偷着开她的抽屉,你可别告诉一个人呵,好朋友!啊,姊姊晓得要生气的。”“告诉她们我看见那照片不要紧吧?”“可别——昨晚上姊姊看见我看那抽屉,她立刻就关上,告诉我以后不许偷看人家的抽屉。”他说着有些怕起来,“你答应了不要告诉人说我开姊姊的抽屉呵?”“不要紧的。”林先生好象很平常的答。“不,你起一个誓,你要说了你是什么呢?”他接着道。“说了就不是好朋友。”林先生笑应着。第二天弟弟散学后,连白叔叔带他去公园都不要去,坐在饭厅里等林先生。爸爸妈妈都在那里,大家坐着谈话。“我们今天给林先生做媒人来。”听大姊提到林先生,弟弟顿时提起精神来。爸爸说:“我们没有什么,只要你二妹妹同意。”弟弟听着摸不着门儿,什么媒人啊,门当户对的什么啊,这些话都不是他的言语里所有的字眼,那里耐烦听下去?于是就去看小人儿画。可一本《小朋友》看完了,林先生还不来。他索性爬在靠窗户的桌子上,守着院子看,呵气在玻璃上,用手指头画着各样东西玩。二姊走进来后,他赶着大声叫道:“姊姊你看我画的汽车!”二姊却似乎没有听见,没答应他,脸上涨红,好象生气的样子,下了台阶,一直往自己屋里跑。太阳下了,弟弟边玩边自语:“怎么林先生还不送我的画儿来呢?他说了今天来的。”“林先生那里想起你的画呀,他只想你姊姊的画了!”大姊夫笑着说。“姊姊的什么画儿呢?”他不懂得说的什么。但是从大姊夫的笑样子看来,有些奇怪。他们今天说的话也不大懂,常提起林先生同姊姊。有什么事呢?弟弟忽然脸上热起来,想道,“坏了,林先生一定把昨天我开开二姊姊抽屉的事情告诉他们了。他们来告诉妈妈吧?什么姊姊的画?怪不得姊姊方才生我的气。”他愈想愈怕!晚饭时,姊姊只低头吃了一碗饭,话也不说。他没有猜错,姊姊生气了,若不是,怎么吃得这样少,也不同他说话呢?他后悔极了:“别是大姊夫真的来告诉她们我昨天偷开她的抽屉了吧?”吃饭时,妈妈很起劲的同爸爸商量德义馆好或忠信堂好,也不同弟弟说话。“妈妈也生我的气了,今晚连菜都不给我捡,也不搭理我。”他心想这都是林先生不好,“弄得姊姊妈妈都生我的气。起了誓也不算的,不是好人,再来,我不理他。”第二天是星期天,他好容易盼了六天的早十点真光的学生电影,姊姊也没带他去看。每个星期都同他去的,这次一定很气他,所以取消了。“都是他害的,弄的妈妈姊姊都不见我好了。”他恨恨的又想起林先生,委屈得要哭出来。四点多钟,有客来,弟弟忙跑出去看,原来是林先生,他手里拿着一大把花,一个大纸包。“他又来做什么呢!”弟弟厌恨林先生的自语。忽然一大张花花绿绿闪金子光的《水浒》小人儿画现在脑子里,但是一霎时便不见了。“好朋友,昨天你等我了吗?”林先生笑着喊他。“谁是你的……”弟弟很委屈的在嗓子里讲着这几个字,脸上飞红,回身便想跑开,被大姊一把拖住。“我给你带了小人儿的画来了。”林先生拉着他的小手,递给他一个纸卷。他的脸涨得更红一些,摇着头一摔手就想跑。“拿着吧,我们俩是好朋友。”林先生又递纸卷给他。“不要,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他的话带着哭声。纸卷已落在地上。他使劲摔脱了手,跑向小院子去。张妈正从小院出来,他见了一把抱着她,便呜呜哭起来。“好乖乖,别哭,上房看新姊夫去,还有好东西吃呢。”张妈很怜惜的轻轻摸着他的头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先生的一句“你对《水浒》很熟呵”,让弟弟感觉受到了林先生的称赞,于是想要表现自己,所以故意提高了说话的声音。B.林先生没有保守秘密,违背了誓约,将看到二姊所存相片的事告诉了别人,所以大姊夫笑着对弟弟说林先生只想你姊姊的画了。C.二姊回来后没有和弟弟说话,第二天也没有带弟弟去看电影,是因为想着自己的人生大事无暇顾及弟弟,更因为对弟弟的气恼。D.小说结尾处张妈说带弟弟去房间里看新姊夫,说明家里人都知道林先生已经成了弟弟的二姊夫,只有弟弟还不知道事情的原委。7.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用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的语言,描写弟弟独自玩小人画的场景,将一个单纯可爱、自娱自乐的小孩儿形象地刻画了出来。B.吃饭时妈妈爸爸商量德义馆好或忠信堂好,没理弟弟,与弟弟认为是妈妈生气不同自己说话形成认知上的错位,增强了小说张力。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弟弟的视角展开,记述了弟弟的经历,没有成人的眼光和思想在里面,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D.小说描写人物对话时大都采用短句,叙述情节时多使用长句,长短参差使全文节奏明快、活泼,语言朗朗上口,呈现一种童趣美。8.为什么弟弟见了张妈,“一把抱着她,便呜呜哭起来”?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加点的“有花的硬纸片”的作用。【答案】6.C7.D8.①对林先生的失望;②对告诉林先生姐姐秘密的后悔;③妈妈和姐姐不理睬自己的委屈;④想要林先生送的小人儿画但又不能要的矛盾与难受。9.内容上,补充内容,交代二姊对林先生的感情;暗示情节,使后文林先生成为弟弟姐夫的情节变得合理。结构上,交织双线,弟弟和林先生的故事、林先生与姐姐的故事,两条线索通过“有花的硬纸片”这一物象交织在一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更因为对弟弟的气恼”错,依据“没答应他,脸上涨红,好象生气的样子,下了台阶,一直往自己屋里跑”“每个星期都同他去的,这次一定很气他,所以取消了”等内容都只是弟弟自己的猜测,可知二姊不一定是对“对弟弟的气恼”。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叙述情节时多使用长句”错,叙述情节时也是多使用短句。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尾处“弟弟呜呜哭起来”,意思是弟弟心里委屈难过,分析弟弟内心委屈难过的原因,需要由此逆推,梳理出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弟弟的委屈难过。①弟弟对林先生的态度变得反常,“都是他害的”“他恨恨的又想起林先生”“他又来做什么呢”“谁是你的……”“不要,你不是我的好朋友”,说明弟弟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有:对林先生表示失望。②本来和林先生商量好,告诉了二姊的秘密是两人心照不宣的事情,“你答应了不要告诉人说我开姊姊的抽屉呵”,但是弟弟看到众人的反应,和自己的思想层面产生了错位,于是感到不安,“弟弟忽然脸上热起来,想道,“‘坏了,林先生一定把昨天我开开二姊姊抽屉的事情告诉他们了。他们来告诉妈妈吧?’他愈想愈怕”,并且对告诉林先生姐姐秘密这件事有些许后悔,这也是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③本来星期天是该去看电影的,结果没去,“‘都是他害的,弄的妈妈姊姊都不见我好了。’他恨恨的又想起林先生,委屈得要哭出来”,可知弟弟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有:对妈妈和姐姐不理睬自己,弟弟感到莫名和委屈。④林先生带来了弟弟最喜欢的小人儿画,“忽然一大张花花绿绿闪金子光的《水浒》小人儿画现在脑子里”“林先生拉着他的小手,递给他一个纸卷”,但是弟弟此刻内心矛盾,想要而又拒绝,“他的话带着哭声。纸卷已落在地上”,说明弟弟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有:这种想要林先生送的小人儿画但又不能要的矛盾与难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重要物象在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内容上,“有花的硬纸片”是二姊对林先生心有所向的载体和纽带,文中没有直接叙述二人之间的情感,只是从弟弟的角度侧面交代,“末了找出一块有花的硬纸片,笑让林先生瞧”“你看这堆纸都有你的林字,这是姊姊从报上剪下来的,不知她留着做什么”,这样,就补充内容,交代二姊对林先生的感情。同时,还暗示了情节,从后文的情节来看,“上房看新姊夫去,还有好东西吃呢”,林先生成为弟弟的姐夫,变得合理。结构上,全文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一是弟弟和林先生的故事,主要通过“小人儿画”“姐姐的秘密”(“有花的硬纸片”)等内容前后贯穿;二是林先生与姐姐的故事,虽然没有直接叙述二人的交往和感情,但是“有花的硬纸片”成了二人之间的纽带。这样,“有花的硬纸片”将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文章更加丰富有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上》)材料二: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节选自《荀子·君道》)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则好赏A恶罚B之人C释公D行E行私F术G比周H以相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指察知、弄明白,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词义相同。B.称,同“秤”,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引申为用来评判事物的客观公正的标准。C.外交,指对外结交,与现在所说的“外交官”中“外交”所表达的含义并不一样。D.贵,指“以……为贵”,引申为尊重,与“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能按照法度实施奖惩的人提拔到百官之上,韩非认为只有这样,君臣之间的是非才能分清,国家也才容易治理。B.当臣子百般考虑如何让私家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君主手底下即便官员众多,也没有一个真正把君主放在心上的。C.在韩非看来,亡国之君的朝廷之中是没有人相伴的,因为这个时候君权已经衰落到极点,臣子都敢不来上朝了。D.仅知道法律条文是不够的,还需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意义,如此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2)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14.两段材料都向“明主”提出了治国建议,请比较其异同。【答案】10.CEG11.A12.C13.(1)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2)因此,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诽谤吓倒,只是遵循正道行事,这才是君子处世最基本的准则。14.同:两段材料都建议“明主”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异:材料一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明辨是非,将法制作为治国的第一要义。材料二荀子认为“明主”应该重视发挥君子在立法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治国之要在于急于得到人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则“好赏恶罚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以强调,C处断开;“释公行”与“行私术”结构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察知、弄明白。/详细周密。句意: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B.正确。句意: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C.正确。句意: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D.正确。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贵,尊重;/以……为齐。句意: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亡国之君的朝廷之中是没有人相伴的”表述错误,文中是指没有和君主一心的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是”,像这样;“废法”,废弃法律;“行私重”,推行私权。(2)“于”,表被动;“率”,遵循;“至诚之道”,最基本的准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同:结合材料一“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主仇法则可也”,材料二“法者,治之端也”可知,两段材料都建议“明主”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异:材料一,“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可知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明辨是非,将法制作为治国的第一要义;材料二,“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意思是“君子是法律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约,也足以周遍适用;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懂得法律的精神而只拘泥于条文的规定,即使知识广博,面对具体事务也一定会陷于混乱。所以,明君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君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自在而国家得到治理”。可知荀子认为“明主”应该重视发挥君子在立法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治国之要在于急于得到人才。参考译文:材料一: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就会兵强而敌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现在若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联络勾结;若凭朋党关系举用官吏,臣民就会营求交结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人为君主出力就少了。交情广,党羽多,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奸臣无功却安然得利。忠臣遭难而死,并不因为有罪,他们就会隐退;奸臣安然得利并不凭功,他们就会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他们多次奔走奸臣门下,一次也不去君主朝廷;千方百计考虑私家的利益,一点也不为君主的国家着想。属臣数目虽多,不能用来等奉君主;百官虽备,不能用来担当国事。这样,君主就徒有君主虚名,而实际上是依附于群臣之家的。所以我说:衰弱国家的朝廷没有人在里边。朝廷里边没有人,不是指朝廷里边臣子少。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利国;大臣致力于互相推崇,不致力于尊奉君主;小臣拿俸禄供养私交,不把官职当回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君主在上不依法断事,而听凭臣下任意去干。所以明君用法选人,不用己意推举;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测度。能干的人不可能埋没,败事的人不可能掩饰,徒有声誉的人不可能升官,仅受非议的人不可能斥退,那么君主对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于控制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材料二:法律是国家治理好的开端,而君子是法律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约,也足以周遍适用;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懂得法律的精神而只拘泥于条文的规定,即使知识广博,面对具体事务也一定会陷于混乱。所以,明君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君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自在而国家得到治理;急于得到权势,就会自身劳碌而国家混乱;君子能够做值得被尊重的事,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君子能够做到被人信任,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信任自己;君子能够做到被人任用,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为耻辱,而不以被污辱为耻辱;以不诚实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诽谤吓倒,遵循正道行事,这才是君子处世最基本的准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一)【北宋】黄庭坚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李不在意江梅托根身边,而是通过老天的恩惠获得雨露阳光,展现自己。B.梅子自古是有用的食材,有调和鼎中食物味道的作用,得到认可进入庙廊。C.江梅之果成才不易,需要经历时间烟雨的洗礼才能由青转黄,与桃李同盘。D.末句以议论收结,既同情江梅被抛弃的遭遇,又表达出对其勉励肯定之意。16.全诗以物喻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以江梅喻苏轼。①以“江梅有佳实”喻苏轼有过人的才华;②以“孤芳皎洁”“冰雪自香”“不可口”喻苏轼不迎合权贵、不慕世俗的高洁本性;③以“得升桃李盘”喻苏轼被任用;④以“掷置官道旁”喻苏轼被弃用;⑤以“本根”喻苏轼坚守本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桃李……展现自己”错误,“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的意思是桃李始终不肯说它的好话,江梅只凭着朝露的恩光成长。不是桃李“借恩光”展现自己,而是江梅“借恩光”展现自己。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两句,江梅(喻指苏轼)结有佳美的果实,可无奈地生长在遍布桃李(喻指变法的新党们)的场地之中,桃李始终认为江梅是另类而不肯承认江梅的优秀,江梅只能自己凭借着自然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诗句以江梅喻苏轼,以“江梅有佳实”喻苏轼有过人的才华;后面诗句,写江梅孤芳自傲、高洁清白,经冰雪苦寒育就幽香;曾经与桃李同盘呈献给皇上,由于江梅的酸不如桃李的甜初尝时不可口。诗句以江梅“孤芳皎洁”“冰雪自香”“不可口”喻苏轼不迎合权贵、不慕世俗的高洁本性;“得升桃李盘”喻苏轼被任用,与变法的新党们同朝为官;“掷置官道旁”,初一尝就被搁置在一旁,喻指苏轼在朝廷不久就被外放到了地方,被弃用;“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只要江梅高洁清白的根本还在,弃置一些梅果又有何妨。以“本根”喻苏轼坚守本心,喻指苏轼优秀的本质一定还能再展宏图,有如江梅还能再结果实一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揭示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______”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以绵延无尽的归乡之路描写了游子望乡的情景。(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古诗词中,比如“______,______”。【答案】①.能顺木之天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也③.还顾望旧乡④.长路漫浩浩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戒、顾、浩、仞、淘、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物钟”长什么样?很多人会说它应该是一种没有实体的生理状态而已——A。①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有形”生物钟的存在。②他们发现大脑的视交叉上核神经元长有“天线”样的初级纤毛,③每24小时伸缩一次,如同生物钟的指针。④科研人员还发现纤毛是调控节律的重要细胞器。⑤如果没有纤毛这个结构,⑥大脑视交叉上核区域约2万个神经元就不能实现同频共振,⑦这样,身体就无法抵御外界节律的干扰,⑧进而引发睡眠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⑨这一发现为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原理遵循,⑩为节律调控新药的研发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找到有形生物钟的同时,跟生物钟有关的谣言却还在蛊惑着人心。比如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肝脏开始大量排毒,所以11点前要睡觉”。但只要仔细想想,B。假如人体真有那么多毒要排,应当是代谢越快排毒越多。事实上,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整个代谢都平缓了下来,为何在谣言中睡觉时肝脏等器官的排毒却加强了呢?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肝脏开始大量排毒,所以11点前要睡觉”是谣言。文本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符合三段论这一推理形式。请根据示例写出得到结论的推理过程。示例:大前提: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小前提:晏子出使的不是狗国:结论:晏子不会从狗门进:大前提:______小前提:______结论:睡眠状态时人体不会多排毒。【答案】18.A:真相可并非如此B:就会发现它的破绽19.语句③“每24小时伸缩一次”改为“这些纤毛每24小时伸缩一次”。语句⑧“引发……”改为“引发……的问题”。语句⑨“提供了原理遵循”改为“提供了遵循的原理”。20.①.大前提:人体代谢越快排毒越多②.小前提: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代谢平缓了下来(不会变快)。【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后文介绍有形生物钟,可知此处表明前文的“生物钟”“是一种没有实体的生理状态”是不对的,应填“真相可并非如此”。B处,是对前文“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肝脏开始大量排毒”的思考质疑,后文谈“代谢越快排毒越多。事实上,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整个代谢都平缓了下来”,故前文观点是有漏洞的,应填“就会发现它的破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③“每24小时伸缩一次”成分残缺,前句主语是“他们”,此句为“纤毛”,改为“这些纤毛每24小时伸缩一次”。语句⑧“引发……”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改为“引发……的问题”。语句⑨“提供了原理遵循”语序不当导致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提供了遵循的原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三段论是指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根据定义和示例,原文一个一般性的原则是“假如人体真有那么多毒要排,应当是代谢越快排毒越多”为大前提,概括为:人体代谢越快排毒越多;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整个代谢都平缓了下来”,即小前提: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代谢平缓了下来(不会变快)。(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春风呼哧呼哧的!着大鞑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甲)人们(乙)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21.下列句子中的“开化”与文中加点的“开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我国是四千年来的古国,开化得最早,一切礼教文物,都超越乎泰西诸邦。B.他紧按着肚子,不想气随着汗一开化,血随着气一流通,行动了行动,肚子疼倒好了些。C.张大今年五十岁,庄稼行里也不差,就是思想不开化,人叫他“枣木脑疙瘩”。D.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人心,进而促进国家统一。22.若将“呼哧呼哧”一词引入第二段文字的画线句子,放在甲、乙哪个位置更合适?简述理由。【答案】21.B22.放在甲处更合适。根据语境,将“呼哧呼哧”一词放在人们之前作定语,能够传神地展现出人们在经过了“背”“绕”“上”“爬”等一系列动作之后气喘吁吁的样子,符合整体文风,更具形象之美。若将“呼哧呼哧”放在乙处作状语,虽符合语法规范,但和上下文语境内容的契合度不紧密,内容表达上也缺乏美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和B项都是“融解”的意思。A.指“人类文化发展,由原始状态进入有文化的状态”。C.指“思想开通,不顽固不守旧”。D.指“开导教化”。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呼哧呼哧”,象声词,多形容哭声、气喘声等,如剧烈运动后的喘气。甲处,前文有“着大鞑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等一系列动作,“呼哧呼哧”一词用于此处作定语,符合整体文风,更具形象之美。乙处,如将“呼哧呼哧”放在此处,则作“抛撒”的状语,这样是符合语法规则的,但与上下文语境内容的契合度不紧密,内容表达上也缺乏美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借悲剧之力,避免悲剧悲剧,自古以来便是文学与艺术的重要载体,其深邃的内涵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倒。悲剧的魅力何在?为何它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因为悲剧之痛,能让我们深入思考,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悲剧的力量,来自于其激烈的矛盾冲突。无论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还是曹雪芹创作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他们都在命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