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徽州文化内涵研究)(备课笔记) [第壹课]西递、宏村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徽州的得名 “徽学”、“徽商”海内外闻名,都因徽州而得名。 徽州历史上就有黟歙、新都、新安、歙州、徽州等名称,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属徽州。它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五月二十四日宋徽宗诏改歙州为徽州算起,至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决定撤消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为止,前后已有866年的历史。而今以徽州冠名的“徽学”仍闻名海内外。 为何改名“徽州”?一说这是宋徽宗以自己的帝号来命名的。其实大谬不然。改名徽州之时,尚无“徽宗”之号。“徽宗”是北宋皇帝赵诘的庙号,该庙号是他死去后才有的,即“徽宗”一号的出现晚于“徽州”一名十四年以上。 又有人认为:因为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故而改名。徽岭在绩溪县城西北十里,又称大尖山;徽水源于绩溪浩寨;大徽村也在绩溪县。此说亦颇牵强。试问:徽岭、回子水并非境内名山名水,其名声远在黄山、齐云山之下,甚至还不如大郎山,为何以此山此水来命名州名?以此命名,违反常理。 还有人说,“徽”字有捆绑、束缚的意思。徽州山民性格多剽悍、桀骜不逊。以“徽”命名,朝廷是希望这儿的百姓能够安分守己,过安安宁宁的生活。 在古代,“徽”字有“美好”的意思。《辞源》引《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之句。后人注曰:徽,美也,善也。《辞海》也引《诗经·大雅·思齐》:“大姒(si:古代称丈夫的嫂子)嗣徽音。”郑玄笺:“徽,美也。”宋徽宗以“徽”字命名,大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时,方腊起义刚被镇压,宋徽宗希望从此天下太平,不再有“贱民盗贼”揭竿而起,危及他的统治。于是,他便把这种愿望通过改名表露出来。 (二)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学 “徽学”也称“徽州文化”、“徽州学”。 研究古代徽州和如今黄山市的一门以哲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兼有医学、军事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的地域文化,与藏学、敦煌学一起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 研究徽州文化的意义: (一)“多元性”是徽州文化的主要特色。挖掘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及不竭源泉。 (二)“先进性”是徽州文化的本质特征。继承徽州文化的先进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财富。 (三)“人文性”是徽州文化的意义所在。弘扬徽州文化的人文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 目前,安徽大学徽州,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作为县一级的徽州文化的专门的学术团体,我们黟县中学的徽州文化黟县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夏,是最早,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家。主要的活动: 其一:协助安大进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徽州文化遗存调查与研究课题黟县子课题 完成课题的研究 其二:主持《黄山五千村黟县卷》的撰写工作 其三:从1999年开始在高一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开设研究徽州文化的课程,得到省市县教委等有关领导的肯定。 其四:召开年会与专题研讨会等 (三)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11月30日,西递村与毗邻的宏村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为标志,成为徽州文化的代表与核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是“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化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两个村庄的建筑及街道布局上体现了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它们的街道布局、建筑和装饰、整体房屋及上下水系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广大青少年应该而且必需了解,为什么可以确定为世界遗产,价值何在,内涵多少,如何保护与开发等等知识。 (四)江总书记对徽州文化的高度评价 2001年五月,江泽民总书记来黄山考察期间,曾对徽州文化作了高度评价和赞誉。江总书记不仅用“C、B、M、E、A [文化culture、贸易business、医学medicine、教育education、建筑architecture五个英语单词的头一个字母] 徽州五要素”精彩慨括了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还谆谆告诫广大群众,特别是我们黄山人说,徽州文化,如此灿烂,如此博大精深,“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摘引自2001年5月28日《安徽日报》) 江总书记的指示,主要内容有三点: ①徽州文化的内容; ②徽州文化的性质; ③对待徽州文化的态度。 江总书记的指示不仅提升了徽州文化研究的意义,肯定了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还揭示了徽州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研究性参考题] 一、八十年代,屯溪扩建飞机场时,曾经挖出一座古墓,据专家考证,为先秦古墓。墓中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不少特制的“砖头”上有一特殊的符号:“門”。请就所学的知识,试着对这一符号作一番考据。 二、谈谈自己对“徽州”得名的看法。 三、说一说,自己了解多少歌咏徽州的古代诗文作品。 四、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自己故乡(家乡)的特色,然后围绕这些特色写一篇介绍自己家乡的散文。 [第贰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一: 丰富的楹联文化 徽州楹联多分祠堂楹联和民居楹联,而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的西递、宏村,无数的保护完好的楹联更是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民居、牌坊一起被誉为徽派建筑“三绝”之一的祠堂,是封建宗族祭祀祖宗先贤的庙堂。在古徽州,聚族而居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村子当中建有各式各样的宗祠、支祠和家祠等。祠堂的门户、享厅等处,悬挂有无数的楹联,这些楹联内容主要是缅怀祖先功德,教育后生有所作为,它不仅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而且为历史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西递村口的明经祠,原名本始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西递村胡氏同严岭村、巧桑村等其他胡氏支系合建以祭祀始祖明经公的祠堂。“枝繁实茂,托上苑仙根,洞洞乎,属属乎,数典无亡,十八叶绳其祖武;源远流长,沿生川嫡派,绵绵尔,延延尔,通经致用,亿万年贻劂孙谋。”“上苑仙根”比喻帝室支裔。根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胡氏宗族的来源与发展有着很不平凡的经历。“始祖讳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本唐昭宗子”,是皇后何氏在昭宗天元年(904)被准备篡位的朱温所迫迁都洛阳,途经陕县时所生。此时后梁朱温篡位在即,皇后估计“自今大家夫妇委贼手矣!”于是将婴儿“护以御衣,侑以宝玩,匿讳民间。”这时候,歙州(徽州唐称歙州)婺源县有一个姓胡名三公的宦游之人正在陕县,于是收养了这不寻常的婴儿,并易李为胡,暗地里带回了家乡,取名“昌翼”,含“大得覆翼”之义。不久,李唐后代多被朱温屠杀,唯独易名胡昌翼的李姓后代得以幸存。后唐同光乙酉(公元925年)胡昌翼应试明经科登第,义而比仕,隐居婺源考川传授经学,谢世于宋咸平已亥(999)享年96岁。世人称为“明经公”,其子孙后代又因以学传世,故其族名为“明经胡氏”。从始祖明经公传至四世祖令极公时已有兄弟10人,并以天干名之,称曰“十干衍派”。“陇西榆木故参天,溯六朝时,须不尽参墟植就;河北李花曾得发,更五季后,又宛从妫汭分来。”“陇西”即甘肃陇山之西,古设陇西郡,唐李氏祖籍陇西成纪。“榆木故参天”,以榆木高大茂喻李氏之兴旺。“溯六朝”,自清追溯唐朝约经六朝。西递胡氏实李唐之裔,追溯源本励后人。“参墟植就”,在山上植就榆木,喻造就人才。“河北”,黄河之北,特指山西,以对“陇西”。“李花得发”,隋未,李渊父子于太原兴师起义,得天人之助,节节胜利,速克长安,故以“李花得发”喻之。“更五季”,以花木更季喻时代变迁。“妫汭”水名,在山西永济南。《水经注》有云: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沩水,北曰汭水。《辞海》按:此水同归异源,实为一水不可强分。联以“妫汭”不可强分之水,对“参墟”异字同义之山,可谓绝对。“分来”,分枝而来。西递胡氏,本唐之裔。北宋时,士良公迁西递。明清时西递族势显赫,故以“宛从妫汭分来”之李花喻之。上联言须不断培植新秀,显扬祖业。下联叙胡族源本,装族势之盛。 敬爱堂坐落在西递村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面积达到1800余平方米。大堂梁檩间悬挂着的“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匾额仿佛在向游人昭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华、显赫。祠堂内楹联悬柱,飞龙舞凤,联文又多精美绝伦之处,耐人寻味。“天经地义,惟伦叙伦明,肫肫慈孝友恭,纯心安止;帝典王谟,以钦经钦始,秩秩修齐平治,大道率由。”上联是说人伦乃天经地义之至道应努力达到克守,下联云修齐平治为帝王实行大道之谋略。此联不仅文字简达洗练,联义精当,而且内涵博雅,寓意深邃,不失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封建社会,统治者不仅着力实践孔孟礼治或仁政之理想,尚且向全社会大力灌输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明《嘉靖徽州府志》载:“黟邑多山,民质厚而气和,行纯而学敏,盖能等于自励以成其业。”可见古黟士民不仅提倡孝悌力田,知书达理,而且提倡行善积德,冶性陶情。敬爱堂楹联,有不少规劝子孙为人处事的警言戒语,如:“家庭内,其大经纶,矞矞皇皇,秀朴力田孝弟;心性中,备真学问,浑浑噩噩,事功道德文章。”上联言应如何治理家庭。下联云应如何修养自身。 这些楹联,和祠堂内一块又一块的堂匾、字画和牌文等一起,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祭祀时萦耳乐曲和烟雾缭绕当中,无不让人们感觉到祖先殷切的期望,兴盛宗族的的重任在肩。 而民居楹联乃是西递楹联文化的精华,至今仍有无与伦比的文化欣赏和思想教育价值。如笃敬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更是其中的道理,颇为深刻,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以天下。一个“效好便好”和一个“知难不难”,明了轻松,极普通的辩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不禁使人们想起《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读书好耕田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两幅对联虽只相差别3个字,但却充分反映了徽商强烈要求提高自已政治地位的欲望和平民思想。可不是,古西递人在明清时期就有意识地把经商地位从“士农工商”的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并与创业守成相对,无怪乎一时“徽人多商贾”,以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里存一点子种孙耕。”这副对联大概是功成业就人家的自勉。一般当了官,有了钱的人家,很容易扬跋扈,财大气粗。古代官僚、豪绅有之,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有这种现象,共结果是一害人民,二害自己。试看有多少“一阔脸就变”的势利小人,其结果都落得个“忽喇喇将大厦倾”的不得善终的下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要加强党性教育和自我修养,防止私欲恶性膨胀。所以我们的党中央一再号召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清政廉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服务。而在古代社会,便以儒家的正统思想来进行说教和约束。西递村出过不少大官和商人,如声名显赫的荆州剌史胡文光,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等,如稍微不加检点,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这副对联虽然有不少世俗之气,倒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凡事都要谦让,生活的天地才会宽阔。不能把事做绝,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子孙才不会吃苦头。妙就妙在这副对联一看就知道出自商人的手笔,而且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商人,小心翼翼,谦卑随和。对于古人,我们何必又那么去苛求呢?把祖训“劝世文”悬挂在厅堂与书房的墙壁上,这也是西递村人的一大特色。“之九万里而南,以八千岁为春。”这副木刻对联悬挂在西递村的“大夫第”,署名:郑板桥。西递村数不胜数的民居楹联,很少署名作者是谁,唯有这副对联板桥先生直书其名,可以见得当年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散文家郑板桥的雉健雄风。不愧是大家手笔,字写得好,文章也做得好,出新脱俗,身手不凡。上联写的是身在西递村,看到全世界,要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豪迈气概。走出西递村,去追求生活的真谛。下联写的是不要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要有更高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房屋子主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那坦荡无垠的胸怀。“八千岁”,可当作官居高位解释,也可当作千秋大业理解。把“九万里”与“八千岁”对仗,含蓄、隐谕,十分巧妙。一“南”一“春”,语不露,意不直,意义深远,美不胜收。其它类似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等富有一定的哲理的楹联,告戒人们在辛勤的劳动中才能得到欢乐和幸福,待人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要襟怀坦荡方可获得利益。可以说,明清时期西递的徽商正是以此为座右铭,发扬“徽骆驼精神”,才筑起昔日的辉煌。 还有不少状景的佳联:瑞玉庭中堂对联“云霞雕色草木贲华,林籁结响泉石潋韵。”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两广总督华庆帆之手。这是一幅山水联,有声有色,阅后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如入桃源之境。 这些楹联书法精湛,字体不一,或龙飞凤舞,或笔力稳健,还因为制作材料的不一而各显特色,成为西递一绝。 也正是在这样浓厚的文化熏陶中,身处深山的西递村,走出一个又一个的儒商大贾胡贯三、高官名宦胡文光和文人雅士胡积堂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在二十世纪末,西递村的价值终于被世人发现,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附] 白云深处景圣堂 相伴着跳跃欢腾的山溪,翻山越岭走了十多里的山道,我们黟县朱熹研究会一行来到了际联镇岭下朱村考察。 岭下朱村坐落在黟县的深山区,群峰叠翠,万壑簇拥,特别是那毛竹,满眼望去,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生机盎然;有的粗细相杂、密密麻麻;有的婀娜多姿,舒展臂膀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拥髻堆螺万面云山明镜里,拖岚横翠四围烟景画图中。”村中祠堂里的这副对联,便是对村子周围环境最好的写照。 岭下朱村原名称“礼厦村”,举村朱氏,所以被当地方言破读为“岭下朱”。“地脉接鱼山万壑争灵归礼厦,溪源来梓水一泓凝秀绕华庭。”发源于梓岭的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溪水两岸,层层叠叠建起了民宅,溪水日夜潺潺,使得本来封闭、古朴、狭隘的山村充满了灵气和飞动之感。尤其是溪水落差较大,激流冲刷成一个个千形百怪的深潭,村中建起了一些碣坝,形成川流不息,生生不灭的一种蓬勃气象。 村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景圣堂朱氏宗祠。 祠堂落在村子中间,坐东朝西。大门前原来是一块平坦的广场,现在均已经修建了民居。比起我们在西递、宏村看到的祠堂,景圣堂显得更为精巧、玲珑。花岗岩石库门的门框,没有门楼,也没有照壁。祠堂用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来,侧面和后面都不开窗子,浑然一体,更使得祠堂内保持了安宁、恬静和肃穆的气氛。经历了大跃进、十年动乱,景圣堂至今保护完好,不能不让人惊讶。 祠堂分上、下两进,中间是天井。山岚天光从天井投下,与大堂上粗硕的圆柱、厚重的栋梁,以及古老的匾额、众多的楹联,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更流露出景圣堂神秘的文化宗教氛围。 最醒目的是高挂在大堂上的匾额:“景圣堂”。行书,每字大都有一米见方,敦厚、凝重,古风依存。前厅的大梁上,还悬有一块通堂大匾:“天锡纯嘏”。“天”,此指上天、上苍。“锡”,通假“赐”,赐予、赏赐、降福的意思。《诗经·鲁颂·閟(bi)宫》:“天锡公纯嘏(gu),眉寿保鲁。”意思是“天赐鲁公以大福,长寿而把鲁保住。”郑玄笺注:“纯,大也;受福曰嘏。”“纯嘏”即“大福”。后来称祝寿为“祝嘏”。匾文的内容是祈求上苍赐大福予紫阳朱氏。匾额落款为“皇恩亲赐顶戴寿官朱永廷”“嘉庆二年仲春”。翻遍了村民家传的宗谱,也不知道这“朱永廷”是何许人士。但从清朝嘉庆二年即1797年制作的匾额推算,至今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集诸儒大成,继往开来,俎豆馨香荣百代;景列圣遗范,承先待后,冠裳济楚跃千秋。”“俎(zu)”“豆”原是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后泛指祭祀、奉祀。“冠裳”,原指官吏的全套礼服,后多指文明、礼仪制度。“济楚”,本义是美好,引申为出众、出色、兴隆。岭下朱村朱氏,属紫阳郡。紫阳朱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此联回顾紫阳朱氏光荣历史,激励后人励志勤奋,光耀千秋。联文是说朱熹发展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完成了儒学理学化的改造。他的《童蒙须知》、《小学》、《西铭释义》、《资治通鉴纲目》等,宋末以后,成为封建学校法定的教科书。由朱熹刊刻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作为一套经书传世,“四书”名称,由此形成,影响中国历史近千年。 “义率祖仁率亲,报德报功,肃肃雍雍棠祀典;左香昭右为穆,中规中距,师师济济笃天伦。”“肃肃雍雍”,又作“肃肃雝雝”、“肃肃邕邕”,多用以形容祭祀时庄严雍容、整齐和谐的气氛和乐声。“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岭下朱迁自婺源县。从村民收藏的家谱宗派辈分算起来,从六世祖彦安公至今,大概相隔21辈左右。以20年算一代的话,约有400多年的时间。这样看来,岭下朱村朱氏应该在明末清初迁来的。据朱新培先生介绍说,岭下朱村曾保存有两幅朱熹的容相,一幅是在福建为官时的写照,另一幅则是他晚年病危时让画家所作的速写,半身、半张,尤其神情毕现。每年春节,都将在这祠堂中悬挂,供紫阳朱氏后代祭祀、瞻仰。朱熹的容相与朱氏族谱多毁于“十年动乱”,实在让人痛惜! “靠山吃山”,同行的前黟县政协王有根主席告诉我们说,早在十几年前,她就曾经组织政协委员来岭下朱参观过。那时村子里的木头、毛竹、茶叶、蚕桑等多种经营很有特色,村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业成光裕规模丕振旧家声,运际休明堂耕宏开新气象。”祠堂里的这幅楹联所描绘的理想,已经在朱氏后代的手上变成了现实。根据规划,最新设计的环黄山的公路,将从村中通过,一路上随处可见测量和即将施工的标志,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源丰富的岭下朱村,将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岭下朱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叁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二: 多彩的门楣文化 黟县明清徽派民居的大门多以黟县青大理石或者水磨石门楣题额装饰,这些门楣除了一部分为通用的吉祥性题额,诸如“紫气东来”、“钟灵毓秀”之外,绝大多数都独具特色,或状景,或抒情,还有一些是展示主人高洁的生活情趣,恬然的心情,高远的志向的。这些门楣题额或请名人手书,或由主人字提,行、楷、隶、篆,风格多样。浏览其间,仔细品味,不仅可欣赏到书法美,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从中寻觅到一种深邃回味的感觉。 比如:“吉羊止止”南屏村上叶街门楣,“吉羊止止”的篆书。“吉羊”同“吉祥”。“羊”是“祥”的古字,古鼎铭文中“吉祥”常作“吉祥”。《庄子、人间圬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百,吉祥止止。”成玄英注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止止:犹止之,止于其上。唐朝权德舆《与道者同守庚申》诗:“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综上所述:吉羊止止,即吉祥止止,语出《庄子》一书,意思是说,福善嘉庆之事常降临该宅。 再比如“莱竹山房,秀里村门额,草书于门砖之上。“莱”即“”字,从王羲之草体;六朝诸碑也有作“”体。秀里村为叶氏聚居之地。是建于宋朝的古村。叶氏以古邑为姓《左传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迂许于。”叶在…… 还有如:“月印川流”源于屏凤山的龙溪,穿越朱村,九曲三弯,古碑镶嵌于贯村而过的龙溪“S”形拐弯处,河面街桥头一户民居的墙壁上。因为长年溪水的冲刷,河道在此形成深潭。入夜,明月高升,穿行于薄云之中,也印在潭水里,溪流月行,盈盈可爱。夹岸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大门和槛窗里泻出的灯光,与月光、波光相交辉映;人行道中,人影与屋影、云影融成一片。上游不出十米,石碣水激声,与近处人们的闲谈声、远处的狗吠声彼此呼应:“月印川流”,好一处恬静、温馨的气氛!朱云书有《月印川流》诗:“踏月过溪桥,月更清于水。槐树和月光,一一落溪里。荇藻交横积,鱼水乐吾知矣。前村犬吠声,悠然忽到耳。”此处的“月印川流”用“印”而不用“映”,其诗意奥妙与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是异曲同工之妙。“印”是指融入其中,互为一体,似有醇厚的情味。 又比如:“春回黍谷”屏山村著名艺术家舒绣文故居。《汉语大辞典》:黍谷,谷名。在北京密云县西南,又称寒谷、燕谷山。从小巷进去,转过两个弯,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小院子,庭院与玉兰厅遥遥相对。门上方镶嵌有黟县青大理石的门额,上刻四个古篆大字:“春回黍谷”,每字尺方大小。《太平御览》引文载,“传言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到今名黍谷焉。”说的是艺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使生活更充满希望,世界更美好。清诗人方文《寄怀从之密之》云:“春将回黍谷,人尚隔桃源。”作为著名的人民表演艺术家舒绣文故居的门楣极其巧合,游人不得不佩服其祖先教育子女卓越的眼光。 在朱村“花园”一个面东的大门上方的门楣上,凿有两个尺方的楷书大字:“易牙”。朱晓东主任说,这地方原是厨房。据《汉语大词典》载,易牙,人名,又称狄牙、雍巫。春秋时齐桓公宠臣,特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他曾经烹杀自己的一个儿子做成肉羹以献给齐桓公食用。此事《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策·魏策二》和《史记·齐太公世家》等都有记载。后人多以“易牙”指善烹调者。朱主任说此地原为“花园”的厨房,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第肆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三: 深邃的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 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祠堂、牌坊、民居被称为徽派建筑“三绝”。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祠堂] 在徽州,祠堂是与民居、牌坊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黟县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口,如西递明经祠;也有建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 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 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西递、南屏和碧山村等,总祠与 支祠在12个以上。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尊祖敬宗敬爱堂》 黟县西递村的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中门的上庭还摆放着一顶色彩艳丽的花轿,轿顶帷布垂挂,绣有龙凤、花卉图案的红绸遮围轿身。欣赏花轿,想象娇媚的新娘被抬到夫家,帘掀一角,头遮红布,莲步轻移,在新娘牵引下款款步入婚堂,拜见双亲的情景,必将使游客赏心悦目。游人中的小姐若感兴趣,坐置轿中,拍摄一帆彩照,感觉一下作新娘的滋味,更能增添游兴。 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音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耀。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徽州人十分看重祭祀祖先的仪式。在徽州,《朱子家训》最受器重,各宗族均以此书作为补充和改造所行家礼的规范。在《家礼》中,首先为“通礼”,而列于开篇位置的就是“祠堂”。因为“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根本,故置于篇首以示其重。在祭祀篇中,对四时祭、忌日祭、生忌祭、墓祭等礼节又作了说明。徽州各族祭祀多依《家礼》而行。《寄园寄所寄》卷11云“新安各族聚族而居,……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而祭礼不论具体形式如何变化,均恪守“孝”的原则。 敬爱堂上庭对面的门楼横梁上方,悬挂着一块3米见方的大牌匾,上方一个笔力遒劲、功夫深厚的大“孝”字。据说,此字系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所书。当年他曾写过“忠、孝、廉、洁”四个大字,但多毁于“文革”,令人痛惜。只因有一位村民将“孝”匾拿回家中作粮仓盖,才保留至今。这个“孝”字将字、义、形、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整个字拆上下两部分来看,上半部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是一个“子”字。朱夫子所书的“孝”字,上半部右边横、竖、撇笔画连接,如同一个半身人形,呈弓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右边却是猿的脸形。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下半部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子”字,意喻要孝敬父母、老人。书画同源,此字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书画的高度统一,真是一幅活脱脱的诗情画意书法图,写来犹如神助。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悬挂在敬爱堂里,又极为妥贴,切合环境。 [牌坊]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被称为封建论理的物化象征。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徽州大地上建起牌坊数以千计,虽经沧桑巨变,至今留存的仍有很多,犹如一座诺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 [民居]黟县现存明清两代民居,原业主除少数是年老退休的官僚外,多数是出外 经商致富归来的商贾。他们受当时阶级制度、法令的限制,不能建造宏大的住宅,也不能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和装饰。因此,只能独辟蹊径,来满足他们物质和 精神生活的需要。 黟县徽派民居的特色: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 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 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 窗或开小窗。方整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 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特别是是一些建筑的“边角地带”的利用堪称“绝笔”。如,西递的绣楼,宏村承志堂的水榭。反正不是亭也不是阁,临水而立是否可以称"榭",我不知道。但是它那样的迷人,设想一下:夕阳下或细雨中,一桌、一凳,一炉清香,一把古琴...... “天井”的讨论: 作用:①采光;②头透风;③“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正方的观点]天井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踏入民居内部,首先看见的是天井。天井是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的面积很小的方形露天空间。天井檐口都有水枧,天井四周的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 民居用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来,侧面和后面不设门窗,浑然一片。这样一来,宅内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里面光线暗淡,通风不畅。设置天井,无疑改善了宅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由于徽州民居的建筑格局受到限制,《明史·舆服志》有如下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所以,民居的建筑面宽很有讲究,在宽不过三间的前提下,尽量加大通宽面和进深。天井则为最大限度地加大民居的进深提供了可能。 天井不仅具有多种实用功能,而且充分体现了徽州古人的心理追求,表现出浓烈的哲学意识。徽州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传统的儒学意识深刻影响着徽州人的方方面面。屋宅设天井,就可将自然溶入其中,无须走出家门,通过它就可以感觉清风明月,享受晴日碧空,可以知晓寒霜白雪,让居住者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人与自然的界限。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绝妙体现。 天井,不但传达出徽州古人力图追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的心理,而且还是徽州古人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无声的教育。 徽州“群山环绕,盆地居中”,山多地少,俗谚谓此地“八山一水一分田”,所言极是。因地狭人稠,人口日增,居民生存艰辛。为生计所迫,徽州人十之七八出门经商。在外苦心经营后尝到成功甜头的徽州人,自然也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孙:能够象自己一样为改变生存状态,不困守在大山里,而要走出徽州,到外面去闯荡,去成就一番事业。由于常年经商在外,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趟,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如何把心里的这种愿望传达给子孙呢?聪明的徽州人在建造房屋时,就巧妙地借助天井把这种愿望无声地表达出来。天井的教育意义也突出地显现出来了——人处厅堂中,仰观天井,犹如坐井观天,蓝天无垠,所见却只有那么小小的一块。一辈子守在家里,便成井底之蛙,见识狭小,难以成就大事业。所以,欲拓宽视野,欲有所作为,欲改变生存状态,就要立志走出家门,走出徽州,这是唯一的出路。 生活在高墙深宅里的人,天天望着天井,日长月久,“坐井观天”的感觉会不生发吗?就这样一辈子都做“井底之蛙”吗?当然不会,也不愿意。正因如此,所以才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才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为了不辜负祖先的良好愿望,或外出经商,或读书入仕。他们成为富商大贾,成为官宦名流。这可能成为徽商在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内动力。(朱来平) [反方的观点]这种周边封闭使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当地名曰"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是徽居的一大特色,不论是普通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企盼"不尽财源滚滚来"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研究是上古穴居遗风。我的看法是:戏说无论,一种调侃而已。穴居遗风则太牵强、也不可能,有故弄玄虚之嫌。 “马头墙”的讨论 ①最初起防火、防盗作用,②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俗称“五岳朝天”。(飞黄腾达) [第五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四: 先进的环保文化 [村落环境]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悠久发达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富裕的徽商经济的条件,使得黟县至今还完好地存留了数以万计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这些被称之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的徽派建筑,或依山、或傍水,高低错落,灰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富有韵律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秀美、宁静,如画如歌...黟县十二都大多数村落的选址“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落“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 耸拔,宛如城郭”。村口广植高大乔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 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村庄形态]村庄的整体布局,是徽派古民居建筑组织结构上的最大层次,它的形象不仅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和精神象征意义,即村落整体轮廓与所在地形、地貌、山水等取得自然的和谐,而且在对某种意味图案模拟的村落整体形象中寄寓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宏村拟牛形、塔川拟塔状、呈坎拟冠带、洪岭卖花渔村拟鱼形。皖南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决定了这里的村落布局不得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传统思想的作用,风水观念的影响,无不在村落布局上显示出来;徽州古称“东志邹鲁”。是兴商重教之邦,因而对村落布局也深深地传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明清时西递村,整个村子呈舟船形状,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如一进一进的船仓;村头高大的乔木和十多座石碑坊,宛如桅杆和风帆;四周连棉起伏的山峦就像大海的波涛;村口的上百亩肥沃农田,日湖田,湖田族拥着村庄,正好比是一艘巨轮停泊在平静的港湾,西递村先哲以自己特有的精明智慧,以扬帆待航的巨轮形状的村子,告诫自己的子孙应如何在学海、商海、官司海中一展才华,扬帆远航。 [街巷]村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街巷。黟县十二都,特别是三、六、九都的古村落,比如像碧山的“人字街”、西递的前边溪和后边溪街道等都是很著名的街巷。这些村子,无论大街小巷,满眼都是铺着清一色的石板路面,色泽青灰,古朴庄重。石板路两边砌有排水沟,每隔一定距离设雨水井,集中排水;高低石阶处凿有车马轮道:科学实用。特别是青石板铺就的深巷弄堂,连接起一幢幢的古民居,与高耸的马头墙、硕重的石库门,飞檐翘角的徽派民居等一起创造出徽派建筑典型的气氛。 [民谣民谚] 宏村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宏村水圳,古黟名渠。西高东低,四季不息。山来水回,贵寿而财;山囚水止,四季发愁。前沃后岗,龙首之藏。九曲十弯,米库粮仓。牛富凤贵,环山青翠。大嫂小姑,不可马虎。尿片下圳,孩瘦啼哭。菜叶杂碎,随时捡去。便桶下水,命虚丢财。堤坝坚固,丰收五谷。清淤挖圳,族人记住。永续利用,百代千古。” “宁可走万步,不砍雷岗树。” “岗高水环,郁草茂林;树因水绿,山因树旺,水因树稳,富若千乘,富若万金。回环青翠,富贵万代。” [第陆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五: 迷离的宗教文化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文化,在关于宗教的认识上,很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是他的包容性。如:屏山村有胡英架传说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有红庙等佛教的传说,和“三姑娘娘”的原始宗教的传说。这三者在同一个山村和谐共荣,蓬勃发展。 其二是他的“进步性”。表现最为显著的是:“宏图――牛的图腾”。聪明的古宏村人,把牛整个地解剖开来,按照牛的形状,牛的内部结构,建造起村落。忽然发现,这样的村居采光充足,通风顺畅,流水不腐,滋润万物。人丁兴旺,庄稼和树木长得也很好。牛与人并存时,为人的生活提供方便,人被牛所异化生活,更是福音。于是,牛的形象便高大起来,图腾崇拜,不是没有道理。有专家曾说过,信佛的人有这样的说法:“佛祖心中坐”,“佛至心诚”。对牛顶礼膜拜的古宏村人,该不会是“牛在心中坐”,“牛至心诚”。一种环境与心态的巧妙结合。宏村人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图腾――牛。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实现建设四化的宏伟大业,正需要这种“牛”的精神。所以说,宏村不仅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还是一部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活教材。继往开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牛的意志,牛的追求,奋进不息。 [第柒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六: 可观的民俗文化 黟县自秦代置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这里特定的山川地理环境,漫长的宗族聚居历史,丰富的徽州传统文化以及徽商独特的生活方式,通过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折射,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鼎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儒学的兴起加浓了文化氛围。于是经济、文化又影响到民俗风情的变化。儒家森严的礼教无形中渗透进了原来质朴粗犷、野俗鄙俚的习俗中,使得黟县民俗风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婚姻嫁娶风俗:选亲、订亲、求亲、成亲(搬嫁妆、待囡、暖房、迎亲、送亲、完婚、三朝、回门)。 (二)生辰寿辰风俗:催生、松关、洗染、满月、周岁、生日、做寿等。 (三)丧葬事仪风俗:送终、哭丧、报丧、殡殓、出殡、祭奠等。 (四)生活年节风俗: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二十四小年、大年除夕、大年初一、出七“人日”、正月十五元宵、二月初二“打老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三元井。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尊文重仕,故特意把井造成这样以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其意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最高成绩 -三元及第- 在三元井中汲水、提水,三元汲提之谐音。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而我想实际上是为防止小孩子误坠井中而已。徽居的大门千姿百态,但泾县茂林的大门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大门的制作相当简单,其妙在它所用的砖上,灰、白两色相间的绞胎砖,纹理变化万千、充满玄机,俨然一幅巨大、立体的赵无极的水墨画。若从时间上来看,也许赵先生是受了它的启发。 [第捌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七: 徽州民俗中的消防文化 徽州古民居的特色是小青瓦、白粉墙,而这白粉墙一般都砌筑得高出房屋许多,称作马头墙,也叫封火墙。这封火墙的设计除了民俗学上的高瞻远瞩寓意之外,主要还是消防上的考虑。自家失火,因为有此封火墙的阻断不致殃及四邻;同样的,别人家失火,也因为自家的封火墙可以避免火魔染指。有经典范例便是徽商胡雪岩在杭州创办的胡庆余堂,当年一场大火几乎把整条街都烧毁,唯独胡庆余堂的徽派建筑完好无损,功劳全在这高高的封火墙上。 四水归堂是指徽派建筑厅堂下的天井设置,天井四周屋檐下有锡制水槽接水并流入天井下边水沟、水池或水缸中。民俗上称之为徽商人家肥水不外流的物化,而从消防文化角度来看,则是天然太平缸,除了水池储存水槽流下的雨水之外,还在导水管下部外接导水槽,使雨水自然流入水缸中。这缸中的水一般不太使用,保持满缸以备消防急用。 徽州人家睡关消防三件事是雷打不动的,这就是仔细检查水缸、灶膛和火桶。检查饮用水的水缸里是否有满缸水,假如没有水或水不满,即使夜再深也非得到水井里去挑来水蓄上才能入睡;检查灶膛里是否还有未烧烬的柴火和死灰,假如有定要将死灰铲除置于灰缸中盖住,将柴火拣出放入炭缸中密封;检查火桶、火篮等取暖用具是否已用厚砖石块压严并置于厅堂空旷处,这三件大事不落实是万万不可入睡的。 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徽州民间有舞火龙、舞香龙的习俗,龙身以稻草捆扎而成,浑身插满点燃的香火,在夜幕下的乡村游弋,景象十分美丽。有一个民俗从古到今始终没有改变,就是不管舞到多远,最后一站必须是河边或池塘边,然后将香龙、火龙投放水中,俗称“龙下水”,如此消防文化与民间节俗结合得真是天衣无缝。 [第玖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八: 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西递与明经胡氏 西递,古名为西川,又称西溪,均取水势西流之意。它如同新安文化体系区域内众多村落一样,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商业经济力量支撑起来的同族聚居的村落。据《新安名族志》记载:“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西,故名。” 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胡氏宗族的来源与发展有着很不平凡的经历。“始祖讳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本唐昭宗子”,是皇后何氏在昭宗天元年(904)被准备篡位的朱温所迫迁都洛阳,途经陕县时所生。此时后梁朱温篡位在即,皇后估计“自今大家夫妇委贼手矣!”于是将婴儿“护以御衣,侑以宝玩,匿讳民间。” 这时,歙州(徽州唐称歙州)婺源县有一个姓胡名三公的宦游之人(一说奶妈的丈夫)正在陕县,于是收养了这不寻常的婴儿,并易李为胡,暗地里带回了家乡,取名“昌翼”,含“大得覆翼”之义。不久,李唐后代多被朱温屠杀,唯独易名胡昌翼的李姓后代得以幸存。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925),胡昌翼长大成人,并“以圾经登第”。此时胡三公便把当年的御衣、宝玩交给他,并详叙他的身世。于是胡昌翼拒绝了仕途,从此隐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为世儒宗”。胡昌翼谢世于宋咸平已亥(999)享年96岁。世人称为“明经公”,其子孙后代又因以学传世,故其族名为“明经胡氏”。 从始祖明经公传至四世祖令极公时已有兄弟10人,并以天干名之,称曰“十干衍派”。 到了宋元丰年间(一称皇年间),属壬派的五世祖胡士良因公赴金陵,途经西递铺,“见其山多拱秀,水势西流,遂陪地师前往。见东前蹲,罗峰遥拱,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产青石而如金,对霭峰之似笔,土地肥沃,泉水甘甜,因此举家从婺源迁居西递”,“是为西递始祖”。西递胡亦称为壬派胡氏。 (二)屏山舒氏“逢长则止”的传说 屏山,因为村民多为舒姓,所以又名九都舒村。 舒氏始祖相传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an xu),伏羲氏九世孙,名叫叔子。叔子曾被颛顼任命为“纾”这个地方的地正。纾地在现在的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在这地方的行政长官称为地正,相当于后来的诸侯中的子爵。后改“纾”为“舒”,子孙便以地为姓。从此算来,舒氏得姓已有近四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了。 春秋早期,宋僖公三年,舒国被灭,舒氏散迁。 汉武帝时,舒氏九十九世祖舒骏,性格贤良,志大才高,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置丹阳郡,郡治在宛陵,即今宣城境内,任命舒骏为丹阳太守。设有黟、歙、陵阳、于潜、故鄣、泾、宛陵、青谷、宣城、丹阳、广德、溧阳、古城 、秣陵、句容、江乘、湖孰等县,范围包括现今的黄山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及镇江部分地区等。舒骏为任九年,勤施惠政,屯田安民,修桥 筑路,提倡邑学,做了不少好事,深得百姓的拥护。而他自己深深爱上了这块土地,他爱这儿的青山绿水,爱这儿的纯朴民风,更爱这儿他曾奉献的事业。于是,他买房置地,携妻子与子女在这儿安了家,住了下来。辛勤耕耘,隐居度日,倒也其乐融融,以至繁衍成望族。古籍称,皖江南北,包括庐江等地的舒姓,都是舒骏公的后裔。 唐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初,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攻 下河南、湖北诸 州。不久又连连攻克庐州、舒州、宣州等。为避战乱,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庐江舒氏德舆、与堂兄德与、德兴携家南逃,一路长途跋涉,鞍马劳顿,来到了歙州,当时江南新安山清水秀,风光宜人,虽山水阻隔,交通不便,然少有战乱,如同世外桃源。可是具体到什么地方安家定居更有利于家庭的繁荣发展呢?兄弟几个心中都没有数,谁也拿不定主意。这天夜晚,他们投宿在一个普通的客栈里。经过一天的跋涉,大家都感到劳累,洗漱之后,众人都早早上床休息。听着纱窗外淙淙溪水声和鸣唱的山蛙声,舒德舆飘飘然,昏昏沉沉,似睡非睡,朦胧中仿佛来到了一处鸟语花香的胜地。他心中正纳闷,一位长须白发老人摇了摇手中的拂尘,指点道:“舒氏南迁,逢长则止;家族兴旺,荫庇后裔。”说完,拂尘一摇,一阵云烟起,老人不见了。德舆一惊,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第二天起来,德舆把此梦给两位堂兄一说,谁知他们俩头天夜里也都曾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指点道:“逢长则止”。既然作了同样的梦,三兄弟便一致认为,仙翁指点,不可不听。商议决定继续南行,如遇地名有“长”字的便可定居。于是,兄弟三家继续前行。不久,他们来到了歙县长龄桥(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西南五公里处),这里四周环山,长龄溪蜿蜒东去,一座古朴的大石桥横跨溪上,民居夹岸而筑,村子因桥而得名。舒德与一看这地势成盆,龙脉颇佳,村名中又有“长”字,于是便与一家大小住了下来。 舒德兴与舒德舆携家小继续上路前行。他们沿宁国府至池州府的宁池古道穿过休宁,进入黟县,来到了长演岭村。只见村落地处长演岭脚的古道上,并以岭名作为村名,这里地势虽不十分开阔,却也倚山傍水,景致颇秀,很适合隐居生活,特别是地名中逢有“长”字,切合仙人指点。于是,舒德兴便与一家老小在此定居下来。 最后,只剩老三舒德舆孤身率家人继续前行。他们经过西递铺、石山进入黟县盆地,再过古溪来到了长宁里。长宁里青山如屏,绿水环饶,地势开阔,好一处风水佳地。“里”即百姓的居处。先秦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唐代黟县设四乡十里,宋袭唐置,长宁里归属黟县东北的顺仁乡。长宁里即今日的屏山村。舒德舆一行辛苦跋涉,终于也遇到了这含有“长”字的村落,一家人都 非常高兴,便在此处安居下来。从此舒氏便在屏山这块沃土上生息繁衍,舒氏后代子孙便尊舒德舆为屏山舒姓始祖。因此说来,屏山舒氏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了。 后人相传,当年舒德舆在客栈里所梦见的那长须白发老人,是舒氏始祖叔子。因为祖宗保佑,逢长则止,舒德舆选中长宁里,舒氏才有今天这样的兴旺发达。民国时,屏山村口还有一拱门,上嵌“长宁里”青石横额一幅。村中舒氏宗祠中有清代西递举人胡朝贺书撰的一幅楹联曰:“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说的便是这段自“庐江南来,逢长则止”的历史。今人舒新民《古黟长宁,长演舒氏溯源》诗:“昆仲分容黟县双,桃源千载认家邦。因何背井离京兆?底事改郡作庐江?究本时嗟无见识,探原今幸有□舡。荒村野径茅泥舍,恳望神手惠洞窗。” 刚到长宁里时,舒德舆在皆如庵附近买了块地,筑舍耕种,即现在屏山村庙墩岭东。 至屏山舒氏十六世祖舒佛六,人丁兴旺,势力大增,于是迁村中心花园畔,即现在的四房街附近。 至元末明初,屏山舒氏十九世祖舒彦友,生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舒依仁,后称大长房;次子叫舒据德,后称外屋;老三叫舒志道,后称里屋。依仁传后单薄。外屋据德生有四子,依次称外屋长房舒永彰、二房舒永文、三房舒永武、四房舒永瓒;里屋志道也生有四子,依次称里屋长房舒锋一、二房舒镀二、三房舒镌三、四房舒镛四。如此椒衍爪瓞,休生养息,历经数朝,遂成大村。于是舒氏宗族便提出欲将村名改为舒村。几经周折,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终获朝廷批准。清末民初舒氏已发展为支丁千余,总人口近五千余人,与其它古村一样,舒氏聚族而居,既增强了内部协调和统一,增强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流传,民俗的形成以及舒氏的繁荣,也就书写了屏山村舒氏特有的文明历史。 (三)进士村:南屏 南屏村一个普通人家,中堂上挂着一块金碧辉煌的进士匾,是这位丁丑年(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的进士查之屏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给自己立的。一百余年过去,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战乱、浩劫,能完好地留下来重挂在中堂之上,想来真是太大的不易,也生动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环境及人们思想、观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悠久历史文化的意义: 第一,由于徽州的先祖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原移民,因此,移民精神的基因始终流淌在徽州人的血脉之中。 第二,徽州先民有一部分属于苗越土著。史志记载:山越族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勇捍尚武,断发文身”,被称作“蛮越”。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便铸就了越族山民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它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负重进取的“徽骆驼精神”。 [第拾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九: 发达的商业文化 一、徽商的概念: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胡适说“无徽不成镇”并非夸大之辞。宋代祁门商人程津、程海兄弟就有“十万大公”、“十万二公”之称;清末绩溪人胡光镛开设的银号遍布各省,积资达两千万之巨。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朽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二、徽商的历史:兴起与三国与魏晋,发展与唐宋,兴盛与明朝与清朝中前期,鼎盛与康嘉年间,衰亡与清末与民国时期。 一说: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三、徽商的艰辛 有一首古风,专道为商的苦处:“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水路风波殊未稳,陆程鸡犬惊安寝。平生豪气顿消磨,歌不发声酒不饮。少赀利薄多赀累,匹夫怀璧将为罪。偶然小恙卧床帏,乡关万里书谁寄。一年半载不回程,梦魂颠倒妻孥惊。灯花忽报行人至,阖门相庆如更生……”(《喻世明言.扬老八越国奇逢》) 在徽州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掌故: 清朝光绪年间,商人舒嘉瑚年关起程回家过年,一路上,看见不少徽商急着 回家中团聚,不断招呼艄公摆渡。舒朝奉耳有所闻,心有所动,吟出一句:“夜半三更人喊渡,喂!”几天后到了家,面试子女学业,便当作一道题目,让他们对下联。孩子们一边念道上联,一边思对下联,恰好有一个做学生的伙计路过大门往家赶,随口接道:“年终岁末客思归,嗳!”这幅对联正道出了浪迹天涯的徽商的隐衷。 不了解的人却说“徽商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 四、黟县商人是徽商重要的一支 黟县是徽商故里,早在明朝开始,许多黟县人就寻求发展外出经商。由于黟县多是聚族而居,外出经商就相互牵带、提携,更由于黟县人精明能干,经营有方,外出经商的人就越来越多,到清朝中叶,便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徽商黟县帮。甚至有“无黟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说法。据《黟县乡土志》记载,清代黟县男丁中士、农、工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经商者则高达百分之八十。直到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经商者,不少依然是黟县人的后裔,在该市市场购物说黟县方言均可流通。徽商黟县帮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业,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官商。如西递的胡贯三、南屏的李宗媚等均是黟县商人中的佼佼者。 五、徽商兴盛和衰亡的原因: A、兴盛的原因: 恶劣的环境; 独特的性格; ①“徽骆驼”的吃苦精神 ②诚信:清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少时贫寒,一日放牛经过路亭,拾到一内裹300两白银的蓝布包裹,直到日落,才见失主,为杭州米行老板,感其诚,遂将他带往杭州做生意,从此改变了这个放牛娃的命运。 ③节俭以至于吝啬:徽州民谣“手捧苞罗粿,脚踏一炉火,除了皇帝就是我。” 丰富的特产; 重视文化的传统; 官商一体:有人曰:“乌纱帽(捐官),红绣鞋(嫖妓),徽人一生只两件事不争银两,其余诸事则多吝啬。”但也有积极的一面,那便是一旦战事突起,朝廷急需,徽商也多踊跃捐献银两的。歙县棠樾人鲍漱芳为扬州盐商巨头,当年朝廷平定四川、湖南、陕西三省叛乱,就是他出的军饷。 B、衰亡的原因: 不重视扩大再生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徽商越来越多受到洋商的挑战和掣肘,1870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从欧洲到亚洲的航程缩短了四分之一。1871年,上海和伦敦海底电线开通,这些都为欧洲商人了解中国市场,推销产品创造了条件。廉价的洋货甚至在徽商故乡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鹰牌煤油,祥茂牌肥皂,茶花牌火柴在徽州山村也都家喻户晓。奴颜婢膝的清政府给了外商诸多优惠,使中外商人的竞争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这也许是徽商最为痛苦也最为无奈的事。 虽然也有一些徽商,身处现代徽商衰落历史进程中,并没有消极地落伍。而且积极地跟上历史的潮流,投入历史的潮流,不少人终于完成了由古老徽商到现代商人的转变,比如屏山的舒先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舒先庚,字法甲,少时在江西一杂货店做学生,当学徒,满师后转到九江开设钱庄,兼营土特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舒先庚加入共和党,并出资支援革命。九江光复,军政府成立,舒氏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同时任九江总商会会长,积极筹措军饷支援革命。舒先庚在九江牵头集资开垦荒地,新辟六条马路,建学州桥以贯通龙开河两岸。独资创办裕兴织布厂,资助设立育才学校。每遇荒年,慷慨捐资赈济灾民,深受九江百姓拥戴。 但,就整体而论,徽商的衰亡是历史的必然。 [研究性参考题] 一、了解自己所住城镇或乡村,历史上的徽商创业情况,以及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支持与赞助情况,然后以“我所了解的徽商”为题交流座谈。 [第拾壹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十: 博大精深的文学 一、八景诗 像西递、宏村等文明古村落都有八景与八景诗。 “黄陂(碧山)八景”:双溪春涨、霭峰晴云、精林午风、碧岳乔松、石盂霁雪、冰壶印月、龙田甘雨和石枧流虹等。清代诗人汪锡纯游览“石枧流虹”时题有诗云:“蜿蜒一线激湍奔,挂壁长虹胜迹存。凿险何年开玉峡,流泉终古束云根。冈头射虎弓留影,水面屠蛟剑有痕。傍岸孝侯遗像肃,灵光一片绕祠门。” 舒时亨 ,清代文人,著有屏山八诗。《屏山拥翠》:“万木森森拥秀屏,端方正立镇长宁。朝含瑞气连天碧,户卷珠簾入座青。厚重欣瞻高祖德,尊严合共泰山铭。云蒸雨润阴阴绿,威风祥麟并毓灵。”《吉阳晓日》:“笏立鳌腾上接苍穹,远迎羲驭到黟东。仙人下步花园畔,龙烛全驱宿雾空。捧宝峰头公献曝,连天顶戴日初红。吉阳山驻阳光吉,五色川原影照中。”《三峰耸秀》:“三仙爱此共登仙,列坐峰头不记年。下土凭侬呼姐妹,高鬟自许濯云烟。星台削立春林笋,笔阵锋摩碧海天。秀绝寰区人未识,神仙窜海等逃禅。”《吉水流波》:“吉阳百带自东流,屈曲齐趋吉水沟。汲饮而甘人福寿,油疏以灌岁丰收。恩波远逝还留浙,印笏当前自在浮。廿里桃源长绕绿,屏风文岭互悠悠。”《石洞春云》:“撑壁玲珑石洞新,吉阳山半吉云皴。腾宵带映干门瑞,结盖阴添万井春。月夜人归跨白鹿,仙梯路别隔红尘。谁知此内龙犹卧,为待雷轰遍雨垠。”《梅林香雪》:“寻香望雪到梅林,雪聚香浓两惬心,映日梅香鬆雪椀,飘风絮雪落香襟。公簪雪鬓香黏帽, 鹤蹴香花雪弄阴。玉立森森香雪艳,梅花林雪护云深。” 二、堂名 新修建的黟县中学图书馆取名为“致知苑”,是从原碧阳书院建筑群“一殿两祠五房九堂”之一的“致知堂”化名而来。“致知”原是儒家的哲学用语,出自《礼记·大学》。《礼记》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它是对据说是孔子删定的周代典籍《仪礼》名篇的传解,故名之曰“记”。《大学》便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被称为“三纲领”。“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亲民”就是使百姓人格完善;“止于至善”是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人们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些列具体步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所阐述的八个步骤,也称为“八条目”,讲的都是人们内心自我完善,也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碧阳书院,将书院建筑的厅堂分别命名为格物堂、致知堂、诚意堂、正心堂、修身堂等,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书院的教育,培养更多的“止于至善”的人才。致知堂和碧阳书院其它殿堂一样,是教育人知书识礼,文明礼貌的地方。 三、神话传说 牛泉坑的传说 著名的羊栈岭的北麓,有个三十多户人家的的山村,名叫牛泉坑,因为地处牛泉山而得名。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载:牛泉山“当顶有泉,方丈余,冬夏水无增减”,水质甘甜清洌,长年不枯。相传这是牛郎织女游桃花源时留下的遗迹。 传说牛郎织女成婚后,不久就生了一男一女,男叫犊子,女叫桃花。平日,牛郎牵牛下地耕种劳作,织女在家纺纱织布,照看幼子,操持家务,生活过得美满幸福。一天,吃过晚饭后,孩子们照例围着爹妈来到院子里的槐荫树下,听大人们讲故事,织女讲起了桃花源美丽的传说——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座轩辕黄帝炼丹成仙的山,名叫黄山。黄山脚下,有一处风光秀美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天灾,也没有人祸,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祥和、安定…… 犊子和桃花听了,缠着牛郎、织女,一定要爸爸妈妈带他们去黄山脚下的桃花源游览。拗不过爱子娇女的央求,选择了一天,一家人牵来老牛,骑了上去,闭上眼睛,只觉得凉风在耳边呼呼作响。老牛驮着他们腾云驾雾,没多久就来到黟县桃花源,落脚在牛泉山上。牛郎一家大大小小都被桃花源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他们溯山溪,探古洞,在成片的桃花林中流连忘返。而老牛则为宏村的村落形状所吸引了,心想,这儿的人们对我老牛如此敬重,连村子也要设计构造成牛的形状,我何不劝牛郎织女就在这儿安家落户呢?可是牛郎终究舍不得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家园,舍不得爹娘的茔地;而织女又舍不得牛郎,舍不得两个孩子。牛郎织女只得拍拍老牛的脖子,说:“你要是喜欢这儿,来年桃红柳绿的季节,我们再来旧地重游吧。”老牛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眼眶里满是泪水,它说:“将来,我老了,死后,可一定要把我葬在这里。”说着,成串的眼泪流了下来。 老牛最终是否真的安葬在古黟桃花源,已无人知晓。但奇怪的是老牛最后流下的泪水,却化成一泓清泉。据附近的村民介绍,引牛泉水灌溉农田,特别养地,不用施肥也能丰收。尽管该村耕地不多,但多以茶叶、毛竹、林木等多种经营为主。牛泉坑如今为宏村镇联合村委会驻地,与黄山区扁担铺村相邻。今人有诗《牛泉坑纪胜》:“千峰叠翠拥堂厅,一窟牛泉万壑青。仙乐瑶琴谁演奏?夹岸溪水唱难停。”《牛泉坑嬉水》:“奔牛过后迹留蹄,万水莹莹聚一溪。皓首童心相召唤,涣巾濯足水中嬉。” 四、民谣与民谚 民谣《门坼光》:“门坼光,门缝光。开推门,大天光。猪剖柴,狗烧火;猫弄饭,弄成粿。獝狲挑水满街坐。鸡公洗碗连爪爪……”运用儿童最喜爱的动物拟人手法,告诉了清洁卫生、勤俭劳苦、团结合作的道理。善于抓住形象特点,准确刻画性格“獝狲挑水满街坐”,极其生动形象刻画出猴子的好动顽皮等性格特点。 [第拾贰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十一: 登峰造极的徽州艺术 (一)新安画派 新安绘画源远流长。“新安画派”的奠基者是明代休宁人丁瓒、丁云鹏父子及歙人李流芳等。明末休宁画家程嘉遂、李永昌等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派”之风格。 但真正形成“新安画派”并在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则是以明末清初“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拨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新安画派”的领袖是江韬(法名弘仁,别号渐江、梅花古衲)。自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70余人。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二)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创始人为明代徽州府婺源县人何震。明初,印坛庸俗怪异,杜撰擅改篆字形义,趋向屈曲乖谬。何震与之针锋相对,认为作篆治印的关键在于用笔运刀,“笔有尖齐圆健,刀宜竖利平锋”,提出篆刻“章法要整齐,更要活泼”。他执刀有力,运力迅速,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实现了刀法与书法的一致,内容与风格的统一。在何震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明代全国篆刻家190余人,歙、休两县就有35名,其中享有盛名者有歙县人汪关和休宁人朱简。清初,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师承何震又有创新,专学秦汉,变化多姿,用力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中四子”。到了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人称“黟山派”。近人黄宾虹治印师承巴慰祖,对徽派篆刻有所发扬。 [第拾叁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十二: 深奥的戏曲文化 (一)戏曲剧目 (二)徽州古戏台 图:祁门余庆堂古戏台 徽州戏剧演出活动源远流长,东晋时期就有“宴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徽州府邑城东郊迎春赛会上,有戏台36座,在这些戏台上献艺的有从苏、浙、豫等地请来的名优,也有徽州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场面之大,人数之多,盛极一时。 徽州乡民对戏剧特别嗜好,不仅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时要演戏,而且在诉讼之后还要对败诉者罚戏。一些较大的村庄,都建有砖木结构的永久性戏台。这些古戏台的建立对促进徽州戏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徽州古戏台不同于京城和城市的戏台,也不同于北方农村的戏台和花戏楼,有着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宗族血缘关系与法治地位。徽州古戏台建在宗族领地的祠堂中,它位于祠堂的门厅,与享堂、寝堂相对。一来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徽州人讲究忠孝礼义,遵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以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二来体现宗族的威严,祠堂是宗族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乱章的败诉者,又教育了全村支丁,起到警世作用。 祁门地处皖赣边境,为目连戏的发祥地,与安庆相连,黄梅戏对祁门民间戏曲影响较深。在农村,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或子弟升学、新屋落成、婚丧嫁娶以及修谱、建庙、封山、祈福禳灾等等,都要请戏班演出。每逢开台演戏,村子里便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宰猪杀鸡,买菜置酒,炊烟不断,三乡五里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做客看戏。一次演出时间或三五天、或七八天不等。演出活动夜以继日,村民看戏如痴如醉。 演出活动繁荣,也促进了古戏台的发展。在祁门发现的11个古戏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要说豪华讲究,要算新安乡株琳村赵氏宗祠的余庆堂古戏台了。它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戏台坐东朝西,分前台、后台和看台3部分,前台为表演区,台沿贯穿左右两厢,台面高2米,面积98.6平方米。前台正中天花为佛冠式彩绘藻井,前檐额枋、斜撑、雀替、月梁,均雕饰戏剧人物和花鸟图案,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论古朴大方、规模宏大当是闪里镇坑口村的会源堂古戏台。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俗称“万年台”。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与看台相连。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天井为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 由坑口分迁的闪里镇村陈氏祠堂内的敦典堂古戏台,则表现为小巧玲珑。戏台面积86.2平方米,底层为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台板,为可拆活动式戏台。明间额枋上刻有“五福捧寿”及其它装饰。整个建筑朴素、简洁而又趋于变化,戏台小巧、灵活而富于工整。 古戏台建筑以当地木材为主,砖石为辅,结构紧凑,装饰性很强。它不仅迎合了人们的审美观,更为注重的是声学原理和戏曲表演形式。戏台中央顶部设有十分考究和华丽的穹形藻井,圆圆的像一口大钟,可帮助演员拢音共鸣,符合声学原理。表演区两侧各有一个厢房,为乐队伴奏区,分文场和武场。台前两侧有楼梯与两侧廊式看台相连。有身份的坐廊式看台(今称包厢),平民百姓则只能坐在天井中看戏了。 徽州古戏台是戏曲文化的延伸,与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等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徽州的商人发达后,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方面读书登第,努力入“仕”,一方面以戏剧等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结交四方文人雅客,追求仕大夫阶层的高雅品位。而在许多徽商看来,戏剧可以作为炫耀自己“竞尚奢丽”的资本,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他们荣归故里,要光宗耀祖,续宗谱,修祠堂,建戏台、演大戏,因而使徽州戏台林立。 [第拾肆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十三: 独特的园林文化 徽派园林特点之一便是以正房为主的厢房庭院式的布置,讲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借景艺术的运用。比如西递镇政府所在地的霭如公祠,宅前屋后广植花木,筑假山,引水掘池,构出“绝迹天机,雅淡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工”,达到民居村庄的园林化。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庭院胜景中,通过园墙景洞、花窗透隔、厅堂连廊等,相辅相成,彼此依托,形成景不阻,住不暑,“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宜宾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重要理论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 乐器行改造合同变更协议
- 办公室装修项目居间合同
- 亲子餐厅装修家具采购合同
- 主题公园装饰合同
- 旅游景区食堂翻新协议范例
- 仓储物流融资借款居间协议
- 展览馆办公区装修合同模板
- KTV装修设计合同
- 新型材料在DA40D型飞机上的应用
- 俯卧位通气品管圈课件
- (完整版)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安全的管理措施、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
- 2024年三级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技能鉴定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淋巴结肿大的护理
- 08-圆柱、圆锥、圆球的截切
- 《爱国从小事做起》课件
- 外贸芯片销售技巧培训课件
-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知识
- 精神科护理技能5.3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 《丝网印刷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