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卷解析_第1页
高三语文月考卷解析_第2页
高三语文月考卷解析_第3页
高三语文月考卷解析_第4页
高三语文月考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5分)(1)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总为浮云能蔽日,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休说鲈鱼堪脍

(2)长安不见使人愁

(3)登金陵凤凰台

(4)东船西舫悄无言

(5)唯见江心秋月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小题1注意难写字“鲈、脍”的写法;小题3注意难写字“舫”的写法,且不可将“唯”误写为“惟”。2.按要求选择。(5分)(1)请选择一项合适的成语放在文中划线处(

)(2分)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喜欢在文化典籍中“

”,重建历史上有过的、甚至只是传说中的景点,看起来是为了文化,实际上有很多经济图谋。A.空穴来风

B.捕风捉影

C.张冠李戴

D.无中可有【答案】B【解析】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无中可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根据文意,是说有的文化典籍根据“历史上有过的、甚至只是传说中的景点”进行重建,由此推知其并不是谣言,或消息,用“空穴来风”不合适,排除答案A;也不存在弄错对象的问题,“张冠李戴”也不合适,排除答案C;既然是“有过的”,哪怕是“传说中的”,但至少不是“本来没有的”,用“无中生有”不合适,排除答案D。故选B。(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以常规的标准看,“凡尔赛”式的话语无疑是“不好好说话”的典型,然而在被群嘲之前,它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表演、塑造、营销手段。在自媒体时代,

。①真实与仿象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②表演性话语正越来越多地占领我们的嘴巴、耳朵、脑袋乃至整个生活。③话语的质地变得浑浊而可疑④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力正变得越发粗暴、单一、平面化。A.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语句排序)的能力。根据文意,前文提示“它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表演、塑造、营销手段”,可以推知应该将句子②放在答题空的第1处,以照应第一个词“自我表演”,排除答案A、C;第②句应紧随其后,说明“塑造”,根据语序标志词“随之”中的“之”的提示,“之”应该指代①②③句所述内容,且第④句带有明显的总结意味,排除答案B。故选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1)“催产素”又叫“爱的荷尔蒙”。关于这种激素,我们一般的了解是,它与信任、表达、亲社会性有关。(2)很不幸的是,科学家发现,它的疗效只发生在那些被你界定为“我们”的人之间。当对方是那些被你界定为“他们”的人时,催产素反而会让你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和恐惧,你的攻击性更强,而合作性更少。(3)荷兰有一项研究,实验者设置了典型的“电车难题”——假设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你是否应该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4)一般来说,人们都愿意以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五个人的生命。但如果你给备用轨道上的那个可怜人取个名字,再给实验对象注射催产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你给那个人取的名字是一个荷兰人的常见名字,比如德克、或者彼得,实验对象就不大愿意牺牲他一个人来救另外五个人;但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荷兰人普遍有敌意的德国名字或者穆斯林名字,人们则很轻松地就会做出牺牲他的决定。(5)这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行为:关于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一面的生物学》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在这本书中,他想要探讨一个关于人性的根本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方面可以互相屠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私的善意?我们本性中的一面注定要战胜另一面吗?(6)“我们vs他们”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章。按照萨波尔斯基的说法,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旧石器时代的大脑,而且极容易操纵,这既是件好事,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7)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很早就观察到,二元对立(男/女、善/恶、热/冷、保守/自由、人/动物、身体/灵魂等)是人类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应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方式。就社会生活而言,最基本的分类就是我们/他们——我们是中国人,他们是外国人。我们是城里人,他们是乡下人。我们是中产阶级,他们是穷人。我们是女人,他们是男人。我们是好学生,他们是坏学生。我们是基督徒,他们是异教徒……(8)可以说,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或者说,一种认知捷径。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依据某种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差异创造出“我们”和“他们”来,从性别、种族、国籍、阶级、年龄、宗教、到T恤的颜色。萨波尔斯基在书中提到过一个最令他哭笑不得的例子,《人猿星球》的拍摄现场,扮演黑猩猩的群众演员与扮演大猩猩的群众演员在吃午饭会很自然的分成两桌吃饭。于是,他引用了一句笑话,“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人分成两种,另一种则是不这样分的人。”(9)而且,大脑在区分我们/他们时,速度极其惊人。比如,以每秒20张的速度给你看一组照片,几乎是一闪而过,你的大脑也能立刻区分出我们/他们——如果照片里是“他们”,就会立刻触发杏仁核的反应,也就是负责恐惧、焦虑和攻击性的大脑区域。给你看一段有人被针扎手指的画面,你的大脑会产生“同构反射”(isomorphicreflex),此时大脑运动皮层对应手的位置会兴奋,进而你的手会握紧,好像感受到了对方的痛楚,除非这只手属于“他们”。(10)这就是为什么,偏见首先是情绪的,然后才是认知的。我们关于人和事的看法,常常都是潜意识操控的。不同的“他们”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最常见的是恐惧。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很容易理解,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求生存,把陌生人当作潜在的攻击者,而不是善意的朋友来对待,显然有更好的生存几率。(11)恶心是另一种常见的情绪。当哺乳动物闻到腐烂之物的味道时,大脑的岛叶皮质会触发胃部不适或呕吐反射,目的是保护它们远离有毒的食物。但人类的情况要特殊一点,我们只要想着吃恶心的东西,就会有恶心的反应,比如想象你自己吞下一只昆虫,想象它在你的唇齿之间挣扎,你的岛叶皮质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想象也能激活你的岛叶皮质。(12)更特殊的一点是,动物的恶心通常是感官反应,但对人类而言,不仅是想象生理上恶心的事情会让你反胃,想象道德上恶心的事情同样让你反胃。这里的问题在于,道德越界是非常主观的判断,一个人认为“道德越界”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来说很可能是完全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同性恋。(13)岛叶皮质最主要交流的对象,恰恰是杏仁核。所以,事情的顺序是这样的:一个行为只是不同,还是道德越界,

。历史上最残酷的屠杀,往往都与这样的应激反应有关。(14)在我们对于“他们”的评判背后,是各种潜在的情绪暗流,是我们的认知和逻辑急于跟上情感的自我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也是一种“确认偏误”:我们更擅长记住佐证而非反对自己观点的证据;验证时更倾向于支持,而非推翻我们的假设;以及更倾向于用怀疑的态度检验我们不喜欢的结果。(15)因为人类的本能,要发现自己的偏见很难;但是也因为人类的理性思考自我修正能力,客观全面的见解会与偏见一起产生和传播。只是这条修正之路注定漫长与艰难,需要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时刻警醒和自我再教育。4.下列对“偏见”的认识符合文意的是(

)。(3分)A.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是造成偏见的根本原因。B.偏见是受潜意识操控的,它与人的理性无关。C.偏见在生理上是由大脑的岛叶皮质所激发的。D.当偏见与“我们”相关,它是倾向于积极的。5.根据文意,推断下列现象与“偏见”关联度最小的是(

)(2分)A.刻板印象

B.道德义愤

C.思维定式D.酸葡萄心理6.根据上下文,将第13段横线处的内容填充完整。(3分)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8.有哲学家哀叹:“同质化的恐怖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所谓同质化,就是表示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本是区分“我们”与“他们”的偏见却与这种“同质化”息息相关。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偏见是如何造成同质化的。(4分)【答案】4.D

5.C

6.岛叶皮质先做出判断,然后告知杏仁核,于是各种应激反应随之而来。

7.文章首先用催产素的案例引出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大脑;再由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理论得出分类的认知方式与偏见的关系;然后从大脑的神经结构角度分析偏见是如何产生的;接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偏见产生的“确认偏误”;最后总结我们应该如何修正偏见。

8.偏见使人在潜意识中对“我们”表现出更多信任,而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和恐惧。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迁就与赞同与自己同类的人和事物(更倾向于支持“我们”),对他们的否定让位于对我们的肯定,最终,在我们周围的事物逐渐“同质化”。【解析】4.A.“根本原因”错误,相关信息在第(7)段“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很早就观察到,二元对立(男/女、善/恶、热/冷、保守/自由、人/动物、身体/灵魂等)是人类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应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方式”,可见并未说是“是造成偏见的根本原因”,选项无中生有,于文无据。B.“它与人的理性无关”错误,相关信息在(10)(15)段“这就是为什么,偏见首先是情绪的,然后才是认知的。我们关于人和事的看法,常常都是潜意识操控的”“因为人类的本能,要发现自己的偏见很难;但是也因为人类的理性思考自我修正能力,客观全面的见解会与偏见一起产生和传播”,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常常是”受潜意识操控的,与理性有关。C.“在生理上是由大脑的岛叶皮质所激发的”错误,相关信息在(11)段“大脑的岛叶皮质会触发胃部不适或呕吐反射,目的是保护它们远离有毒的食物。但人类的情况要特殊一点,我们只要想着吃恶心的东西,就会有恶心的反应,比如想象你自己吞下一只昆虫,想象它在你的唇齿之间挣扎,你的岛叶皮质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想象也能激活你的岛叶皮质”,可见“生理上”偷换了概念,应该是“心理上”。故选D。5.A.(7)(8)两段和刻板印象相关,属于偏见的表现之一,可见“刻板印象”与偏见关联紧密。B.第(12)段信息与“道德义愤”相关,可见B项与“偏见”关联度大。C.第(11)段信息“但人类的情况要特殊一点,我们只要想着吃恶心的东西,就会有恶心的反应,比如想象你自己吞下一只昆虫,想象它在你的唇齿之间挣扎,你的岛叶皮质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想象也能激活你的岛叶皮质”提到了“思维定式”,但不属于“偏见”,是为了与上下文来自于感官的偏见形成对照。可见C项与“偏见”关联度最小。D.第(5)段信息与“酸葡萄心理”有紧密关系,可见与“偏见”关联度大。故选C。6.解答此题要充分利用上下文,即前后语境。比如,根据上文“岛叶皮质最主要交流的对象,恰恰是杏仁核”看,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所以,事情的顺序是这样的:一个行为只是不同,还是道德越界”这是具体表现,以此诠释中心句,即“岛叶皮质”的反应过程,先发现“行为”,然后“岛叶皮质”做出判断(反应),接着告诉“杏仁核”,最后产生应激反应。后语境“历史上最残酷的屠杀,往往都与这样的应激反应有关”是证明,话题“应激反应”保持不变,衔接紧密。7.解题方法:分析每一段所写内容得出段意,找出各段的角度和侧面进而合并同类项,加以整合归纳分出层次来。文章(1)至(6)首先用催产素的案例引出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大脑,“这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行为:关于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一面的生物学》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在这本书中,他想要探讨一个关于人性的根本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方面可以互相屠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私的善意?我们本性中的一面注定要战胜另一面吗?”这是第一部分,即第一层次,引出话题,属于“是什么”的角度。(7)至(10)段属于第二层,是“怎么样”的角度,内容上是分析问题,由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理论得出分类的认知方式与偏见的关系。(11)至(13)段属于第三层,依然是分析问题,角度为大脑的神经结构,说明偏见产生的条件、过程。第四层为(14)段从偏见的弊端或者危害的角度说明偏见产生的“确认偏误”,属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偏见的影响和后果:在我们对于“他们”的评判背后,是各种潜在的情绪暗流,是我们的认知和逻辑急于跟上情感的自我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也是一种“确认偏误”:我们更擅长记住佐证而非反对自己观点的证据;验证时更倾向于支持,而非推翻我们的假设;以及更倾向于用怀疑的态度检验我们不喜欢的结果。第五层为(15)段,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即怎么做的角度,介绍纠正偏见修复认知的方法措施:“因为人类的本能,要发现自己的偏见很难;但是也因为人类的理性思考自我修正能力,客观全面的见解会与偏见一起产生和传播。只是这条修正之路注定漫长与艰难,需要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时刻警醒和自我再教育”。综合而言,本文分为三部分,按照总(第一层)分(二、三、四)总(第五层)的结构模式论证,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写作布局,逻辑上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角度加以理解分析,按照人的逻辑认知习惯安排行文脉络,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条理清晰。8.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熟稔文本相关信息以及作者的主旨观点或者立场认知,在了解文中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或者信息分析题干中设置的问题。答题前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本文通俗而言就是理解文中的话题“偏见”在生活或者现实中如何产生“同质化”问题,以及它的后果和危害。文中可利用的信息主要在(3)到(10)段,比如第(4)段中说“实验对象……但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荷兰人普遍有敌意的德国名字或者穆斯林名字,人们则很轻松地就会做出牺牲他的决定”;第(5)中说“在这本书中,他想要探讨一个关于人性的根本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方面可以互相屠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私的善意?我们本性中的一面注定要战胜另一面吗?”;第(6)段“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旧石器时代的大脑,而且极容易操纵,这既是件好事,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第(7)段“就社会生活而言,最基本的分类就是我们/他们——我们是中国人,他们是外国人。我们是城里人,他们是乡下人。我们是中产阶级,他们是穷人。我们是女人,他们是男人。我们是好学生,他们是坏学生。我们是基督徒,他们是异教徒……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求生存,把陌生人当作潜在的攻击者”;第(9)段“给你看一段有人被针扎手指的画面,你的大脑会产生‘同构反射’(isomorphicreflex),此时大脑运动皮层对应手的位置会兴奋,进而你的手会握紧,好像感受到了对方的痛楚”;第(10)段“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很容易理解,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求生存,把陌生人当作潜在的攻击者,而不是善意的朋友来对待,显然有更好的生存几率”……据以上信息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常见而普遍的现象加以理解:因为偏见而难以融入同质化的团队,比如换了一个新的班级或者宿舍,个体的偏见需要较长时间接受“新”,而新的集体也会因着已然的同质化存在排外反应,致使后来者心情糟糕或者不够团结难以合作;因为同质化身为北方人的招聘方不能接受南方人的“算计”,这是偏见;因为偏见南方人不愿意来北方读大学,担心被同质化的人挤兑;因为偏见产生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因为同质化少数民族与汉族难以坦诚真心相待;因为偏见或者同质化出现隔辈人之间的代沟。于是“我们”和“他们”有了心的隔阂,有了戒备心,甚至互相间怀有恶意、敌意,矛盾迭起,纷争不断,以致产生打群架的现象、霸凌事件等等。(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月光白①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②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谲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生怕一扭头,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③“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人们说,走夜路,需解开衣服上面三颗扣,叉开手指,把头发往后翻三遍。我虔诚地照做了,迈开大步往前走。但我还是怕,身后的脚步声特别响,似乎黑夜里跟踪我的东西总甩不掉。我快步如飞,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④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月还是那月,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连光都是高远清冷的。⑤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孤单的夜里只待月光。端一碗清清淡淡的稀饭,走出屋子,竹筷子碰着瓷碗,清亮的声音把夜敲得脆响。哧溜一声,月上东山了。⑥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玩那个时代童年里的游戏。有些家长管得严,不准娃娃晚上私自出来,我们便在家门口,打暗语般大声说着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小伙伴心领神会,找个借口,跨出房门,挪到庭院,悄咪咪就在漫天的白月光下无处可寻了。⑦秋插上岸,做酒席的特别多。升学的、生娃的、过大生日的,每逢喜事都要放电影。放电影的消息夹在风里,传播得特别快,范围也特别广,十里几十里,在夜幕降临时绝对传到耳朵里。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甚至什么片子都被摸得清清楚楚。上小学时,我经常跟在村里一大群小伙伴屁股后面,赶很长的夜路去看电影。其实,除了那些英雄们喊“同志们,冲啊”的战斗场面,和一招一式的武打情节,其余的看完立马就还给人家了,印象远没有当晚夜空中的白月光清晰。⑧又一个月夜。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赶了几十里路。回来的路上,大家并不感到扫兴,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月光游。大家说着笑着,竟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歌来。他们唱得很动情,隐隐约约记得歌词里有“山一程水一程”,还有“来去太匆匆”之类的。我从没听过,只觉得在月光下很有意境。那晚,月光很透亮。他们的脸上映着月的光,全是青春的气息。多年后,我回家乡,见到了其中几个曾经的小伙伴,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风华,沟沟壑壑的额头上,早已山一程水一程。⑨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堂哥是独子,比我大几岁,有号召力,什么事总比我拿捏得好,跟他在一起有种强烈的安全感。堂哥经常带着我上山采野果,捉金铃子,摘香樟籽,把童年疯得到处都是。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头顶上却有个斑秃。只要一弯腰,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喊他“月光”。开始他很生气,谁说就追着谁打。后来,他也不在意了,自嘲地说,哈哈,我有两个月光,再黑的夜都不怕!后来,大家渐渐觉得没了生趣,“月光”的绰号也在月光里淡忘了。后来有一天,堂哥说眼睛看不清,后来竟什么都看不见了。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都治不好。就这样,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头顶那块斑秃依然很亮。伯父守在他身边,旱烟冒着焦躁的火星子,一个又一个烟圈冉冉升起,蒙在月光上。⑩那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家家几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月夜里,小孩儿在一起,除了在游戏上论个高低,在嘴皮上也要论个输赢。月光下,几个小伙伴比各自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们都占不到优势,于是跟我拼爹。隔壁的小胖说,他爹看了很多古书,会讲《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知道《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助王伐纣封众神。你爹会吗?我一蒙,竟找不出老爹的一点文化资本。老爹一共十兄妹,他排行老六。在饱暖都成问题的年代,他在学堂里打了个转就跟田土混了。莫说读书,就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是用歪歪斜斜的线搭起来的。⑪我从没听老爹讲过历史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没有。每次睡觉前缠着他讲,他要么就讲他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要么就是“古时候,有个和尚……”千篇一律的开头和大致雷同的情节听得耳朵起茧。往往讲到一半,呼噜声骤然响起。他睡着了,我在夜里浮想联翩,各种莫须有的人物和情节滋长出来,在我的梦里此起彼伏。⑫“双抢”,是南方农村逃不过的劫。“双抢”,抢两个时间点:在春季稻子成熟后开镰,抢在芒种前后全部收割进屋;紧接着,犁田,拔秧子,抢在大暑前后把禾苗插下去。跟不上这个节奏,就指望不上秋收。一到“双抢”时节,老爹就着急。家里七亩水田,三个娃,母亲神志不清,劳动力严重不够。老爹腿脚不便,虽然每次都急匆匆地拼命赶,但还是比人家的进度慢一大截。⑬月白如初。老爹抬头看了看天,说,好大的月!白天太热,趁这月光凉,去把水田里的秧苗插完吧。⑭那夜的月异常白,亮如白昼。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像追着一条逃命的鱼。月光把老爹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一边高一边低,压弯了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脆响,我总怀疑那是老爹的脊梁骨在响。⑮田野里,到处都是刚插下去的秧苗,在夜露的滋润下,似乎可以听到生长的声音。水田里,亮汪汪一片。每一丘田里都有一个月亮,发出白晃晃的光。⑯抛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柔滑的泥土里有一丝清凉,手指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我和老爹都没有说话,弯着腰,退着走的腿划起哗哗的水声,一行行秧苗在前方立了起来。⑰天上的月光掉到水田里,碎成了很多片,白晃晃的。老爹一直腰,月光落在他头上,融在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⑱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7期)9.第⑯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10.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月光白”中“白”的含义。(4分)11.有人说第⑪段老爹讲故事与“月光”无关,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看法。(4分)12.以下是文章初稿的第一段,请从构思的角度分析作者删去这一段的妙处。(4分)窗外有光。红绿灯还在自顾自闪着,管制夜的黑。路灯打开一把伞,橙色的亮光盯着脚下的马路,警惕着,眼睛都不眨一下。远处的田野、山峦,一片幽暗,深不可测。【答案】9.画线句长短结合,节奏多变,意蕴丰富。运用短句,节奏紧凑,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速,呼应上文“抢种”的繁忙。运用长句,节奏舒缓,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为月下插秧的场景增添了诗意。

10.“白”是乡下月光的特点,高远、清冷、透亮,朗照着夜晚的大地。“白”也象征着童年时代的纯真无暇,小伙伴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白晃晃的月光还映照在水田里,是有关父子俩劳作场景的记忆,“白”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白色的月光让“我”不再害怕夜晚的恐怖,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是“我”思念故乡的重要载体。

11.不能删去。老爹讲故事承接上文“我”和小伙伴“拼爹”的场景。老爹所讲故事的贫乏和无聊,与他丰富的劳作经验形成对比,照应了下文月下插秧的场景。也是与月光相关的。

12.文章以月光为线索,串联起了“我”走夜路,和小伙伴玩耍,堂哥的故事,父子的故事等材料。初稿的第一段加入了“红绿灯”、“路灯”、“马路”等物象,使得夜色的背景不纯粹了,不能凸显月光的“白”。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有先抑后扬的效果,初稿则不够明显。【解析】9.此句用一系列动词“抛”“下”“捧”“插”等,运用短句,句子节奏紧凑,简洁明快,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速,这是与上文所说“抢种”的繁忙相呼应;同时又运用长句写“太阳的温度”“柔滑的泥土”“月光的肌肤”,节奏舒缓,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为月下插秧的场景增添了诗意;长短句结合使用,使行文节奏多变,意蕴丰富,避免了平俗呆滞;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月光人格化,极言月光的亲近可人,借此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情。10.标题“月光白”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白”对“月光”进行表述,描述月光的特点。简单的一个“白”字,却是含蕴丰厚。首先,从表层意义上讲,“白”是月光的特点,高远、清冷、透亮,朗照着夜晚的大地,表述准确而简洁。其次,从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上讲,其不仅象征着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纯真无暇、无忧无虑,充溢着儿时简单而快乐的气息,而且“白”还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的品质,白色的月光映照在水田里,是有关父子俩劳作场景的记忆载体。最后,从主旨表达的角度看,在白色的月光中,“我”不再害怕夜晚的恐怖、度过了儿时美好的时光、在劳作中体悟父亲的辛苦和亲情的美好,“白色”的月光,娴静、安和、温柔,作者正是在这干净、纯洁的“月光白”中,带领读者去体悟绵长的、永不断绝的思乡之情。11.这部分文字显然不能删去,从结构上讲,其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前文讲小伙伴们都有“拼爹”的资本,都可以给他们讲故事,而“我”的老爹却不会讲故事,即使讲,也是千篇一律的枯燥乏味的,但是老爹却有丰富的劳作经验,这样不仅在内容上形成前后对比,借以彰显老爹身上勤劳质朴的品质,而且在结构上也自然引出下文月下插秧的场景;同时,这些事都发生在月夜,都是与月光有关的,是与标题及文章主旨相契合的。12.删去的那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城里的夜色,有更多的现代元素,比如“红绿灯”、“路灯”、“马路”等物象,这样会使得夜色的背景不纯粹,不能凸显月光的“白”,不能营造乡村月夜静谧、安和的意境。修改后的文本,从白天说起,“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有先抑后扬的效果;然后以月光为线索,自然串联起了“我”走夜路、和小伙伴玩耍、堂哥、父亲讲故事、父子插秧等内容,叙述的都是乡村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内容协调,风格一致,意境和谐,作者在静如月光的平静叙述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日子的深沉怀念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商妇吟林景熙①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②,安否不得知。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寒蛩③苦相吊,青灯鉴孤帏。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注】①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迦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②杨琏真迦发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兵攻占临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十年音信隔”一句应写在收葬陵骨前后。③寒蛩:深秋的蟋蟀。13.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1分)A.平实质朴

B.委婉深曲

C.沉郁顿挫

D.豪放悲慨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何之”二字道尽良人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念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体现了思念者的深情。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思念之意,透入纸背。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15.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先生集·商妇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该注解的理解。(5分)

【答案】13.B

14.D

15.此诗是有所寄托而作,借商妇思念良人来表达诗人在宋亡之后依然不忘故主的忠心。前四句专述思念,一二句借良人出海在外音讯全无,表达对于君王的挂念。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分别之时的依依不舍,分别之后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从中体现出作者的思君之意、忠君之志。末四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从而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和对宋朝君主的耿耿忠心。这样构思,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解析】13.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作者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因而读来委婉深曲,多姿多态。故选B。14.D项,“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错误,没有借代修辞,是比喻修辞,以夫妻关系比喻君臣关系。故选D。15.题干中“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的意思是这首诗用商妇自比表达思念君主的情感。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这样构思,就能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风格缠绵悱恻,可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全诗十四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专述思念。“沧海”云者,表面上是说“良人”渡海经商,实际上是指恭帝在元大都的孤立处境。“何之”二字已经道尽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复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两句看似寻常,但能在十年之后还想到旧君的“安否”,作者忠于故宋之心可见。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是感情最强烈的地方。“长忆”两句写别时。诗写送人,却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月缺”两句从别时说到归期,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圆夜”的“圆”,既是写月,又与“团圆”的“圆”双关。“回期”两句遥想归来。“良人”一去,已是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对君之忠”,透入纸背。末四句承“白首宁怨迟”,写自己的操守。“寒蛩”两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最后两句中的“身”、“梦”,是从形体说到精神;“不出帏”实际上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一方面动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饱满的思妇形象,另一方面又着意使每一个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8分)①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②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之,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③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再征之,不至。四年,帝崩。④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⑤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归休乎?殆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龄?吾不起矣。”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中说·文中子世家》)16.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九年而六经大就

)(2)仲尼既没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铜川府君宴居

)A.以酒饭款待宾客

B.宴会

C.安闲

D.平安(2)江都难作(

)A.兴起

B.发生

C.从事

D.写作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19.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B.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C.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D.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20.结合第③、④段内容,分析文中子两次拒绝应召的原因。(2分)21.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观点成立的依据。(3分)【答案】16.(1)完成

(2)通“殁”,死

17.(1)C

(2)B

18.来往向他学习的人,数也数不尽,大概有一千多人。隋朝末年,文中子的教育思想从河汾兴起,一时蔚为大观。

19.D

20.朝中公卿不满于文中子的谏言,文中子知道自己的谋略不会被采纳。他认为王道得不到推行,天下就没有办法安定太平,不如退隐阐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

21.①勤奋好学,钻研文化:未成年时即广拜名家,废寝忘食学习儒家经典;②退而编书,整理典籍:续《诗》《书》正《礼》《乐》等,九年而六经大就;③广收门徒,延续文脉:弟子上千,学问影响深远。④刚成年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解析】16.(1)“九年而六经大就”翻译为“历时九年而六经得以增补完成”,“就”,完成;(2)“仲尼既没”翻译为“仲尼去世之后”,“没”通“殁”,死。17.(1)“铜川府君宴居”翻译为“铜川府君闲居在家”;“宴”是“安逸、安闲”得意思,在句中作状语。故选C。(2)“江都难作”翻译为“江都大难发生”;“作”是“发生”得意思,在句中作谓语动词。故选B。18.赋分点:如,往,到;受业,接受教育,即向他学习;盖,大概,表揣测;季,一个朝代得末了;雍雍,气氛和谐,此处可翻译为“蔚为大观”。19.根据文意,“十有二”是表达数量的常见模式,即“整数+有(通‘又’)+零数”,在此句中,“十有二”作补语;同时,“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是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语,分别解释为“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借助古代的事验证当朝的事”,此三项在此一起作动词“策”的宾语,用于陈述《太平策》的大体内容,故“策”不可与后文断开;排除答案A、B、C三项;且“恢恢乎”作状语,不可与后文断开,再次排除答案A。句子含义为:于是进献《太平策》十二卷,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借助古代的事验证当朝的事,游刃有余地把天下之事分析得头头是道。故选D。20.根据文意,“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意即“朝中公卿不满于文中子的谏言,文中子知道自己的谋略不会被采纳”,由此概括出要点①。文中子曾经“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意即“他认为王道得不到推行,天下就没有办法安定太平,不如退隐阐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由此可以概括出要点②。21.由文章第二段中“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可知文中子广拜名家、勤奋好学、废寝忘食学习儒家经典。由文章第四段中“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等文字可知文中子认为王道得不到推行,天下就没有办法安定太平,不如退隐阐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整理典籍,成果丰硕。由文章第四段中“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等文字可知文中子为了弘扬文化而广收门徒、延续文脉、学问影响深远。由文章第三段中“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可知文中子刚成年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参考译文】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铜川府君,名隆,是文中子的父亲。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闲居在家,吟诵《伐木》篇,请人召唤文中子前来。文中子来后,见状急忙隆重下拜,问:“敢问父亲大人的志向是什么呢?”铜川府君说:“上自天子下至平民,没有谁不是靠着朋友的帮助而能立业成事的。古人讲做人有礼敬君、父、师的道义,尊师居其一,道义不被尊奉以来,从师而学的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你要努力求学,详察泛采啊!”文中子从此有了求学四方的志向。先后向东海李育学习《尚书》,向会稽夏琠学习《诗经》,向河东关子明问《礼记》,跟北平霍汲研讨《乐经》,向族父仲华考正《易经》,以至于忙到多年不解衣而眠。他聚精会神研究学问,到了如此地步。仁寿三年,文中子刚刚成年的时候,慨然有大济苍生的心愿,于是向西游历长安,受到隋文帝的接见。隋文帝坐于太极殿上召见了他,于是进献《太平策》十二卷,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借助古代的事验证当朝的事,游刃有余地把天下之事分析得头头是道。隋文帝高兴地说:“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把先生赐给我啊!”把他的建议下发给朝廷公卿们讨论,公卿们却不高兴,文中子知道自己的谋略谏言不会被采纳,于是写了《东征之歌》就回去了。隋文帝听说后再次征召他,他也没有应召。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隋炀帝大业元年,朝廷又一次征召文中子,他又没应召而至,以自己生病为理由推辞。对自己亲近的人说:“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我只是退隐阐发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罢了。”于是续作《诗经》《尚书》,校正《礼记》《乐经》,修撰《元经》,增补《易经》,历时九年而六经得以增补完成。门人弟子从很远的地方来拜师求学,来往向他学习的人,不计其数,大概有一千多人。隋朝时代,文中子的教育思想从河汾兴起,一时蔚为大观。大业十三年,江都大难发生。文中子生病,召弟子薛收前来,对他说:“我梦见颜回传达孔子的命令说:该回家了吧?大概是孔夫子要叫我回去了。何必要求活到高龄呢?我将要一病不起了。”生病七日而死。门人弟子几百人聚会商议说:“我们的师父恐怕是世上难得的学问道德完美的人吧?自孔圣人以来,还没有这样的人呢。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请求给师父取谥号叫文中子。”于是弟子们为其披麻戴孝,给文中子送葬。(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尊经阁记【明】王守仁①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君子之于六经也,

,所以尊《易》也;

,所以尊《书》也;

,所以尊《诗》也;

,所以尊《礼》也。②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硁硁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③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④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注】①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②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③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耳

B.矣C.也

D.者23.下面四组句子是第①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排序是(

)。(2分)①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②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③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④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④②24.第②段论证手法极为巧妙,请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3分)25.下列选项中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像这样的情况,与那些所谓记载账簿的人一样,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尊经吗?B.像这样的情况,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尊经的原因吗?C.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重六经呢?D.像这样一些人,正是那些记载账簿的人,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经呢?26.本文名为“尊经阁记”,却极少提及“尊经阁”,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吗?(4分)【答案】22.B

23.D

24.画线句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有钱人家子孙不尽力看守祖先财富,直到家产散尽变成穷人还固守账簿,来类比(比喻)世之学者不从自已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形象而鲜明地说明学习六经应该继承其精神实质,批判了当时一些学经者不正确的倾向。

25.C

26.合理。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及如何真正地“尊经”。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不合理。“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借记叙、描写来抒情、议论。本文题为“尊经阁记”,应该对阁的修建过程、外观建式、周边景色有所交代,继而表达作者对于“尊经”的思考。【解析】22.“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的大意是“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根据文意及前文语气可知,该句是一个语气较为肯定的陈述句。“耳”,文言助词,而已,罢了,常用在陈述句的末尾,有仅此而已的意味,对句子的意思起冲淡的作用,前面常跟不过、无非、只是等词呼应,用在此处不合适,排除答案A;“也”,常用在陈述句句末,表判断,语气平实,用在此处语气不足,排除答案C;“者”,语助词,常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用在此处不合适,排除答案D;“矣”,句末语助词,语气坚决而肯定,有感叹意味,用在此处恰当,正好与前文“呜呼”照应。故选B。23.根据《易》的提示,答题空1应选用句子③,以“阴阳”照应之;因为《书》是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答题空2应选用句子①,以“纪纲政事”照应之;《诗》是抒情的产物,答题空3应选用句子④,以“歌咏性情”照应之;《礼》是讲礼节的经典,答题空④应选用句子②,以“条理节文”照应之。故选D。24.划线句子翻译为: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浅薄固执地指着账本,说道:“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此句用比喻论证论证的方式,用“有钱人家子孙不尽力看守祖先财富,直到家产散尽变成穷人还固守账簿”来比喻“世之学者不从自已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这个道理,化抽象为形象,非常鲜明而贴切地论述“学习六经应该继承其精神实质”这个道理精髓,同时也对当时不正确的学习六经的倾向的一种批判。25.根据文意,“是者”指代上文所述“尚功利,崇邪说”“习训诂,传记诵”“侈淫辞,竞诡辩”的三类人,而非某种“情况”,排除答案A、B;“尊经”应该翻译为“尊重六经”,且“割裂弃毁之”中的“之”指代的是上文所述的“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的人”,而非“六经”,排除答案D。故选C。26.从行文合理的角度看。选文共有四段文字,立意的角度是非同于一般人的,前三段文字重在阐释六经的作用、错误对待六经的做法、尊奉六经的的重要意义,最后一段文字才谈及作此文的原因,由此可见,作者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及如何真正地“尊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写“尊经阁”为契机,充分表达自己对“尊经”的看法,也正好可以与文题中的“尊经”相应。从行文不合理的角度看。“记”是一种文体,一般以记叙为主,借记叙、描写来抒情、议论。本文是为“尊经阁”写一篇记,那就应该将重点放在对阁的修建目的、修建过程、外观建式、周边景色、写作此文的原因等的交代上。既然此文的标题为“尊经阁记”,那么“阁”才是主体,才是写作的对象;虽然阁被命名为“尊经阁”,但仍不能将“尊经”作为文章的主体;至于作者的“尊经”思想,可以作为此记的一个小部分来呈现,作为记述“尊经阁”的一个有益补充。【参考译文】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在天称为“命”,秉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心、性、命,是一个东西。君子的对待六经,省察心中的阴阳盛衰而使之及时运行,这才是尊重《易》;省察心中的纪纲政事而使之及时施行,这才是尊重《书》;省察心中的歌咏性情而使之及时感发,这才是尊重《诗》;省察心中的体统仪节而使之及时表露,这才是尊重《礼》。大抵古代圣人匡扶人间正道、耽心后世的颓败而著述六经,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辈,耽心他们的产业和库藏中的财富,到子孙手里会被遗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穷困而无以自谋生活,因而记录下他们家中所有财富的账目而遗留给子孙,使他们能永世守护这些产业库藏中的财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贫困的祸患。所以六经,是我们内心的账本,而六经的实际内容,则具备在我们内心,正如同产业库藏的财富,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资,都存在家里。那账本,不过记下它们的名称品类数目罢了。而世上学六经的人,不懂得从自己的心里去探求六经的实际内容,却空自从实际之外的仿佛的形迹之中去探索,拘守于文字训诂的细枝末节,鄙陋地以为那些就是六经了,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浅薄固执地指着账本,说道:“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同这有什么两样?唉!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重视功利,崇奉谬论,这叫做淆乱经义;学一点文字训诂,教授章句背诵,沉陷于浅薄的知识和琐屑的见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这叫做侮慢经文;肆意发表放荡的论调,逞诡辩以取胜,文饰其邪恶的心术和卑劣的行为,驰骋世间以自高身价,而还自命为通晓六经,这叫做残害经书。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本都割裂弃废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经呢!越城过去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已久了。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即慨然痛惜晚近学风的颓败,将使之重归于圣贤之道,于是命山阴县令吴瀛君扩大书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经阁于书院之后,说道:“经学归于正途则百姓就会振发,百姓振发那便不会犯罪作恶了。”尊经阁落成,邀我写一篇文章,以晓喻广大的士子,我既推辞不掉,便为他写了这篇记。唉!世上的读书人,掌握我的主张而求理于内心,当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经的了。三、写作(70分)27.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闻一多《红烛》例文:让奉献之树常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美德,奉献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