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

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

以用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

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

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

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

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

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

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

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

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

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

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

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

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

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

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

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

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

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

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

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

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

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

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

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

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

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

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

1

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

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

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

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

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

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

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

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

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

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

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

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

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亚颂的一项是(3分)()

A.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聊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

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

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

变。

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

地血缘网中生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必须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6分)

2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

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

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

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

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

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

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

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摞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

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

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

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

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

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

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

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

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

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

“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

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

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

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

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

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

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

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

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

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

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

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

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

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

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

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

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3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E卿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并集中描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

深深的忧伤和浓重的悲凉。

B.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联系小说中人物的作用,白色百合花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美好

的品质。

C.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

美好。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E超的一项是(3分)()

A.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

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

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

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

D.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文本一侧重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写改

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8.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

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6分)

9.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

效果好,为什么?(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

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监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

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划之术置苍黄吠噬狂走去累且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

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

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杨时,手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给去。熙宁九年,中七古第。河南程颜与弟颐

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颗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颗

目送之日:“吾道南矣。”四年而颜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

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数©州同之目犬回皆回苍回黄回吠回噬回狂同走©者同累回日©至目无目雪回乃回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字,对人的称呼。字与名的意义一致,古人一般名用于他称,字用于自称。

C.经史,文中指经典史书,在中国古籍中按内容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4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一甲者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硕的一项是0分)()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程颖与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孟子的学术精要,河南洛阳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颍学习,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程颐休息。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4分)

14.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E理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羁旅诗,首联写诗人孤身一人在旅馆居住,静静凝思黯然神伤,营造了一种孤寂的凄冷氛围。

B.诗歌颔联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寒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断雁”引发愁绪,描绘一幅寒夜孤客难

眠图。

C.诗歌颈联虚实结合,想象拂晓才能到家,家信更要隔年方可送达,流露出浓浓而真挚的思乡之情。

D.全诗由思旧到愁思难眠,再由梦归到设想,情感层层推进,内含深长的忧愁,读之凄婉动人。

16.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

中也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说:“,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分)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一土建那.么松松较软或片可疑桂

里西,凝视蜓蚓“追寻它们留下的鸾图的踪迹;您可爬到树口t落光的柿树上,是尝桅子,官们藏下的电荻缸箱

因可磔分要。一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环顾周围,曾经②的

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

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③,分外壮

5

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

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周而复始,所有的抵达,

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

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

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①。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

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

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①,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

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

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

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

的飞瀑……_®_,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

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

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2.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

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

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同学认为:韶华易

逝,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

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

断,不可一概而论...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6

高一年级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错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并

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选项强加因果。B项,“气候与战乱会使得

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错误,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项,“乡

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因为乡

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故选D。

2.D【解析】D项,“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错误,这不是乡土社会

的特征,而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解体之后才能实现。故选D。

3.C【解析】C项,“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错误,说法过于绝对,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

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

的努力。故选C。

4.①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②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

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分析。③第五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共4分,一点一分,答三点得4

分)

【解析】材料三共有五个段落,在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1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在农业,

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第2、3、4段分说,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

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条分缕析:“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

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第5段总结上

文,“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重

申论点,照应开头。

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

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

大开,乡村振兴,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共6分,每点2分)

【解析】材料一结尾部分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在材料

二、材料三都有具体的体现。概括如下:

在材料二中,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

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

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

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

在材料三中,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

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没有

“陌生人”的社会观念被打破。

6.A(“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错误,作者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只简单说明通讯员扑倒在即将爆炸的手

榴弹上献身牺牲的过程,叙述只用了几十个字,谈不上“着力描写”。)

7.C(A“表现他的节俭”错误;B“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错误;D“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错误。)

8.①暗示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形象。新媳妇缝破洞细节既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惜、歉疚、悼念

的复杂心理,又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香雪塞篮子的细节,既突出香雪做人的尊严和原则,体现她自尊

自爱的品格,也突出香雪为让对方收下鸡蛋的坚决、机智、灵活。②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一针一针

地在缝”表现了新媳妇的认真,使情节更真实;“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体现出香雪在那种情况

下的机智反应,具有画面感。(共6分,每点3分)

9.①“小通讯员”只是单单地表现了文中革命战士这一形象;“小同乡”只是从“我”的角度表达对这个老

乡革命战士纯洁的爱。②小说用“青年人”这个词,暗示像小通讯员这样的青年革命战士不是特殊、非凡的个

体,而是任劳任怨的中国青年群体;刻画并赞美了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中国革命青年群像,升华了

小说的革命主题。(共4分,每点2分)

10.DIN„

11.Bo古人一般名用于自称,字用于他称。

12.B。“病”在文中意为“担心”。

13.(1)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得分点:“众人”:一般

人;“下”:名作动,低于,不如;“耻”:以…为耻;学于师,状后)

(2)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泉水,这

7

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得分点: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黄泉,古今异义,地下泉水;用,因为。

一点一分。)

14.揭露了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给别人当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当今时代,没听说

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

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

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

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

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

的冬天,恰好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

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

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责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

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

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

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颖与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孟子的学术精要,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

去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颜,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颖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颖去世,杨时知道后,就在寝门

设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转告与他一起跟随程颖学习的人。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

有一天他去拜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着眼睛坐着休息,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

已经一尺多深了。

15.C(应是思归的梦直到拂晓,突出梦的时间之长,思乡之切。)

16.①通过设想家乡的美好风光,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②以乐景衬哀情,加深诗人羁旅漂泊他乡的愁苦;

③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之情。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8.①依依不舍②郁郁葱葱③绚烂多彩

(第①空,此处语境是指“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

所以可用成语“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第②空,此处语境是形容植被曾经苍翠

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所以可用成语“郁郁葱葱”。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生机勃勃的样子。第③空,此处语境是指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而变得色彩灿烂美丽,所以可用成语“绚烂多彩”。

绚烂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19.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

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结构1分,内容3分)

20.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

畅的滋润。(三处语病,一处1分)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

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

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二是搭配不当,以“红枫”为主语,把“落

下”改为“遇上”。三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

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与“也”搭配。)

21.①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或“总是往低处流”)②这里的“不争”(或“这是一种智慧”)③若无变化万千

的水(共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