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美学视域下新民歌创作探微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美学视域下新民歌创作的现状与趋势,并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寻找美的源泉。新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将生态美学理念引入新民歌创作,不仅有助于拓展民歌的艺术表现空间,还能深化我们对自然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大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其“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便是该地区民歌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专辑中的代表作品,探讨其在生态美学指导下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以及所传达的生态意识。本文还将就新民歌如何更好地融合生态美学元素,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新民歌的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民歌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二、生态美学概述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它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融入生态意识,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理解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美学不仅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注重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新民歌创作被赋予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新民歌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生态美学为新民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源,使得新民歌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能够呈现出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大湘西地区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中,生态美学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新民歌作品不仅展示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更在歌词创作和音乐表现上融入了生态意识,呼吁人们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态美学对于新民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未来的新民歌创作中,应继续深化生态美学的理念,探索更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为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做出积极贡献。三、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介绍大湘西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大湘西地区启动了“一县一品”新民歌创作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挖掘和整理各县市的民歌资源,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手法,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民歌作品,形成“一县一品”的音乐文化品牌。《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是该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这张专辑精选了大湘西地区各个县市最具代表性的新民歌作品,展示了该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专辑中的每一首歌曲都融入了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和风格,同时又不失现代感和时代感。无论是旋律的编排,还是歌词的创作,都充分体现了大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态美学和文化底蕴。这张专辑的推出,不仅为大湘西地区的民歌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次领略大湘西音乐文化的绝佳机会。通过这张专辑,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湘西地区的音乐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这张专辑也为大湘西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四、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新民歌创作探微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体现这种共生关系。在新民歌创作中,生态美学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为例,这些歌曲不仅传达了地方特色,更在歌词、旋律和编曲等方面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精神。在歌词创作上,新民歌注重挖掘地方生态资源,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象,展现生态之美。例如,某县的新民歌中唱到:“青山绿水绕我家,鸟语花香伴我长”,这样的歌词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也引导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在旋律创作上,新民歌吸收了地方传统音乐的元素,同时融入现代音乐技巧,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现代感的旋律。这种旋律既能够唤起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又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听众,使生态美学的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在编曲方面,新民歌注重音乐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通过运用各种乐器和音效,模拟自然声音,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自然氛围。这种编曲方式不仅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生态美学的魅力。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新民歌创作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通过挖掘地方生态资源、创新旋律和编曲方式等手段,新民歌在传达地方特色的也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精神。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民歌的内涵和外延,也为生态美学的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五、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中的生态美学实践分析大湘西地区的“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这些新民歌的创作,既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又充分融合了现代审美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中的每一首歌曲都是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这些歌曲通过对大湘西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的细腻描绘,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生态美感的艺术世界。这些歌曲不仅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例如,专辑中的某首歌曲以清新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描绘了湘西的山水之美和田园风光。歌曲中通过对山川、河流、田野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湘西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歌曲还融入了对当地民俗风情的描述,使得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还注重音乐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些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对音乐的影响,以及音乐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例如,某些歌曲在编曲时采用了当地的民间乐器,如竹笛、二胡等,这些乐器不仅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味,更能够与大湘西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生态音乐氛围。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中的生态美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视角和审美体验。这些歌曲不仅展示了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底蕴,更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为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些歌曲的创作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艺术宝库,也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六、新民歌创作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意义与价值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新民歌创作不仅是对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新民歌创作通过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以音乐的形式传递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新民歌创作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新民歌创作通过挖掘和整理地方民歌资源,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促进文化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民歌创作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热爱之情。新民歌作品往往以生动的音乐形象和深刻的歌词内容,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这种关注和保护意识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新民歌创作在生态美学视域下还具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随着人们对生态美学理念的日益重视,新民歌作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开发新民歌专辑、举办新民歌演唱会等形式,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这也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民歌创作在生态美学视域下具有弘扬地方文化、激发生态保护意识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新民歌创作,让这一艺术形式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七、结论与展望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美学视角,其核心理念在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中寻找美的真谛。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民歌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为例,深入探讨了生态美学视域下新民歌创作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发现,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更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使民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生态之美。这样的创作模式不仅为传统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望未来,随着生态美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新民歌创作的不断成熟,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融合地方特色与生态美学元素的新民歌作品。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新民歌创作的支持和引导,为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新民歌创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它不仅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能够提升人们对生态美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生态美学理念,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新民歌创作实践,让民间艺术与生态保护在相互融合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参考资料: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湖南省吉首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较为喜爱的歌唱艺术形式之一,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和铜仁市。它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清代乾隆《永绥厅志》中已有“鼓藏跳至戌时乃罢”,“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的记载。湘西苗族民歌优美动听,其音乐可分为“五腔十调”,包括高亢激越的“高腔”、悠扬悦耳的“平腔”、抒情激越兼而有之的“叭固腔”和“仡佬腔”“飞腔”及“接亲拦门调”“送亲调”“吆嗬调”“情歌调”“工夫调”“儿歌调”“哭腔调”“老司歌调”“扛仙歌调”等腔调。歌词有七言、九言、十言、十三言四种形式,演唱时常用鼓、竹柝、唢呐、牛角等乐器伴奏。2008年,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09。苗族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民歌是中国苗族地区少数民族较为喜爱的声乐艺术。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清乾隆《永绥厅志“永苗风俗十年”》载:“鼓藏跳至戌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等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亦有赛歌的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采,结队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歌者不入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湘西苗族民歌无论是从演唱形式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提高,一些音乐爱好者们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了大山。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有重要的位置的。他们日常随时随地即兴口占,且有接连至数日夜者,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只在各种仪式中如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则因常常传习,保存的相对比较多。湘西苗族民歌有高吭激越,优美动听的“高腔”,悠扬悦耳、婉转流畅的“平腔”,还有即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的“叭固腔”。还有“仡佬腔”“飞腔”等。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较具特点的腔歌。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新中国建立后,在大型节会活动中常有苗歌演唱,苗歌高腔长久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湖南省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艺术活动演出。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叙事性强,曲调婉转动听,音域不宽,多级进,由上下句组成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分节歌。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歌腔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族支系的歌唱声腔。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较为相似。飞腔,是流传在湘西苗族中青苗支系演唱的一种歌腔。曲体只有一个乐句,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腔结尾句非常相似。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较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较强。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它的曲式结构完整,也是属于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它的曲体是三句体(词也是三句体),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间有插句体为连接,结束句若歌曲需要反复,也起到连接段的作用。苗歌的唱法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大致可分真、假声结合唱法、半真半假声唱法、轻声唱法、真声唱法等几种类型。真假声分明的唱法。在湘西苗族山歌中,没有完全用纯喉音或纯假声的唱法,而经常是真声与假声交替出现。真声唱法,是现代苗歌中突破传统的苗歌演唱的一种新苗歌唱法,这种唱法大多用胸腔呼吸。主要靠喉头冲击的力量发声。故声音高吭嘹亮,多用于苗剧的一些唱段及音乐会的独唱。湘西苗歌的几种润腔特点:(1)逆波音和上下滑音是较有感染力的一种方法,如古丈苗歌的“坡头腔”。(3)直音:口腔打开,力度强,声音直而高吭,多用于拉长音的苗族山歌中。(4)鼻音:就是完全用鼻腔发音,这是湘西苗歌“叭固腔”的一种特别润腔形式。湘西苗歌主要采用宫、商调式,其结构特点通常是以两个平行或对应的乐句构成一个乐段,即重复型、对应型结构,一首歌至少包括两个乐段,一般由引腔、基本乐句或变化基本乐句、衬腔、尾腔这几部分组成,构成了它独特的音乐结构。这只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形式,对于苗歌而育,音乐结构不是束缚情感表达的框架,而是为情感表达所服务。所以,苗歌曲调结构的变化也是非常丰富的,苗族人们炫丽多彩的生活是一种或某几种音乐结构所无法表达的。在苗歌的演唱中,苗族人们常常会根据情感的需要,大量地运用衬腔、润腔,这为曲调增色不少,同时也大大地扩大了乐曲的结构。苗歌的音乐结构多为非方整性的,其节奏也比较自由,通常不是特别的规整,如头长尾短、头短尾长两种节奏型是湘西苗歌最为典型的节奏型。这些基本节奏型是相互依存的,对苗歌旋律的形成起着核心构架的作用。很显然,这些结构特点和节奏特点,一方面来源于苗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韵律,另一方面则是由苗歌创作的即兴性所决定的,构成了苗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的重要因素。“从民歌角度来说,音乐大致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美化语言,使歌词有了节奏,有了音律,有了变化,听起来更加舒服悦耳;二是直接表达情感。”苗歌的曲调也同样如此,它与苗族方言水乳交融,又是苗族人们表达情感的最重要最生动的方式。因为这些特征,便决定了苗歌演唱时,歌者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歌词上。通常,歌者需要边唱边创作歌词,或者是回忆已有的歌词加以改编,所以,歌者常常会采用十分熟悉的曲调来进行应景应境的歌词创作,这使得苗歌曲调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却始终是百唱不厌。湘西苗族民歌是在湘西农耕文化的土壤中繁衍发展,是苗族现存的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悠久的历史变迁中,见证了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用歌声生动地体现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湘西苗族民歌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其声腔与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精华,传承保护湘西民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湘西苗族民歌贯穿了湘西苗族的民俗、舞蹈、戏剧等,是湘西苗族艺术的百科全书。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在重大节庆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传承保护苗族民歌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民族语言逐步汉化和老歌手的相继去世,苗歌演唱者逐年减少。在此状况下,有必要投入更多力量,进一步做好湘西苗族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抢救工作。陈千均,男,1943年10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申报地区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2019年7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以“乡音·乡情·乡愁”为主题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闭幕,为期4天的民歌盛会划上了圆满句号。活动上演唱了苗族古歌《戴雄古老话》。2020年12月4日,泸溪县洗溪镇芭蕉坪村举行盛大的2020年“苗族跳香节”活动活动现场,来自附近十里八村的苗族同胞身着盛装和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苗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节日“跳香节”。节日上表演了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本意一说是“本地人”的意思,一说是古代“伏羲”、“鼻息”(古羌戎的一支)的转音。湘西土家族的地域范围包括:龙山县里耶镇、洗车河镇、苗儿滩镇、隆头镇、靛房镇、农车乡、他砂乡;永顺县灵溪镇、首车镇、两岔乡、西歧乡、勺哈乡、大坝乡、对山乡、泽家镇、芙蓉镇、小溪乡;古丈县断龙山乡、红石林镇;保靖县迁陵镇、碗米坡镇、清水坪镇;泸溪县潭溪镇。湘西土家族民歌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以下类别:山歌(薅草锣鼓);小调(灯调);风俗歌(婚礼歌、丧歌、梯玛神歌、摆手歌、上梁歌);儿歌(催眠曲、游戏歌);劳动号子(船工号子、排工号子、岩工号子、拖木号子、挑工号子)。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介绍和分析来阐述其审美形态。湘西土家族民歌中,包含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节奏和曲调。声乐旋律的语言具有造型性和动力性。所谓声乐旋律的造型性是指声乐艺术的字与声相契合后的字声关系的结构样式和不同形态。声乐旋律的动力性包括旋律的和声动力、织体的变化性和调式、调性的变化。土家族土语民歌主要用五声音阶调式,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偏爱级进和窄音程的旋法,节奏一般比较舒缓中庸,唯跳丧的节奏跌宕多变。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一般的音例是so、la、do、re、so。以这几个音例为基础,加上迂回润色,从而形成了动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一般是将二句式通过重复和变化的重复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式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是将第四句重复或三四句变化的重复。在土家族号子及祭祀歌曲的结构上,大多有引腔,收腔的结构成份。土家族民歌是五声音阶体系,节拍为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混合两种。黑格尔曾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用同一种感性材料,即声音。”民歌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歌词都是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摇橹号子中的开头四句歌词:“白河船,生灾难;进口就是燕子滩;白箭头,是小街;美女正坐梳头岩。”这首词看似绘景,实则抒情;通篇不着一个“爱”字,却借助“妙合无垠”的比拟,把“燕子”比喻成“美女”,巧妙形象地描绘了土家汉子深沉而炽热的感情。湘西保靖县的“拖木号子”中的四句:小菜出在王草尾,萝卜出在和尚洲,买菜大姐你莫捱,对门有对鸳鸯岩。“鸳鸯岩”本是无情之物,无所谓悲伤、喜欢,在这里歌手却给岩石赋予人的情感,移情于物,使岩石具有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船工向往爱情的情感,使无情之物都为之动容,可见其情之悲切。巧妙地运用移情拟人手法,使船工号子文辞活跃,语言形象,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感染力。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而成的,然后在历代流传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有描写田野生活的山歌、小调,有用于风俗仪式的婚礼歌、丧歌、梯玛神歌、摆手歌、上梁歌,有催眠曲和摇篮曲,还有各种劳动号子。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唱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湘西土家族民歌大致分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唱法等。(1)真声唱法。这种唱法大多用脚腔呼吸。主要靠气息的力量冲击喉头发声,故声音高亢嘹亮。(2)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土家族地方戏曲演唱也借用这种唱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阳戏真假声结合的唱法,用嗓又分为“夹咙”和“窄咙”。“夹咙”是真假声结合演唱,唱词部分用真声,拖腔用假声,音域宽达两个八度,唱腔起伏跳跃较大,适合生角、老旦演唱。“窄咙”即假声,俗称“小嗓子气其特点是每句腔开头两字用真声,其余部分用假声演唱,唱腔多在高音区,适合旦角及小生演唱。“夹咙”的假声又分“急扬法”、“缓扬法”和“综合法”三种。急扬法是词句的尾部旋律急速上扬进入假声,多用于表现欢快情绪。(3)轻声演唱。土家族坐堂歌摇篮曲、催眠歌基本上都是轻声演唱。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润腔很美,常采用逆波音和上下滑音,运用一种稍以挤压喉部发声的特殊演唱方法。不同类型的湘西土家族民歌所体现出来的曲式的美各不相同,以下以山歌、小调、号子为例进行论述。土家族山歌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四句头”的歌词为7字4句,如湖南龙山永顺等县流行的土家语四句头平腔山歌,保靖县流行的沿河腔﹑坡头腔﹐龙山县的洛塔山歌﹐鄂西鹤峰太平的茅坝山歌等。“五句子”﹐是由一个重复的上下句中间插进一个变化句而成。其结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流行在保靖﹑永顺及桑植的五句歌﹐变化句插在2﹑3句之间﹔一种是流行在桑植偏远山村的五句歌﹐其变化句插在3﹑4句之间﹐手法特殊﹐别具一格。连八句﹐主要流行鄂西地区。由前后若干五字句中间插入﹐字数规整﹐连说带唱﹐成八句数板。“穿歌子”﹐是一种结构比较复杂的高腔山歌。由“四句子”和“五句子”组成。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公元18世纪(清乾隆)永绥厅志“永苗风俗十年”载“鼓藏跳至戎时乃罢,然后择票旁旷野等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公元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亦有赛歌的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采,结队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万善歌者不入队”。1974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歌略说”云:“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的。他们日常既随时随地即兴口占,表现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每遇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更多男女对歌,日夜不休,且有接连至数日夜者他们即兴口占的歌谣,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有一些被较多人所传唱因而流传下来的,也完全靠不很确切和不能经久的记忆力,词句每多传化或竟完全改变,所以一直没有定形。只在各种仪式中如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则因常常传习,虽也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间不免有传化或改变,但其内容在大体上可以说是大致相同;所以保存的也较多。因此之故,我们在湘西所归集得来的苗歌,以仪式歌为多,即兴歌甚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湘西苗族民歌从演唱形式及内容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并有了一批专业的歌唱家,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原湘西州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张云珍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在省内有着较大影响。更为湘西苗族人民自豪的是,湘西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了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叙事性强,曲调婉转动听,音域不宽,多级进,由上下句组成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分节歌。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歌腔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飞腔,是流传在湘西苗族中花苗(着花头帕)演唱的一种歌腔。曲体只有一个乐句,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腔结尾句非常相似。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它的曲式结构完整,也是属于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它的曲体是三句体(词也是三句体),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间有插句体为连接,结束句若歌曲需要反复,也起到连接段的作用。此外:湘西苗族民族的平腔运用广泛,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以下一些常用歌调。接亲调(对外拦门歌):这是一种男女二人齐唱、二重唱或独唱的苗歌调。苗族在接亲之日,常常请歌师来演唱。在主、客歌师进行对歌、盘歌之时,就用这种歌调演唱。男女分腔调,唱法上也各有不同。湘西各县苗族地区都流行。这种歌调,曲调幽雅,抒情味浓。送亲歌调:这是苗族嫁女时演唱的一种苗歌,各个方面均和接亲歌调相同。不同的只是在歌调的名称上:一个是“送亲”;一个是“接亲”。古歌调:这是一种古老的苗歌腔调。曲调性格粗犷、刚健。曲式结构复杂。歌词为长短句相兼,即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式七字句相互配合组成。由于歌词结构不同,歌曲的形式也相应作适当地变化。情歌调:这是一种只能在野外唱的情歌调。湘西苗区,特别是保靖、古丈、吉首、花垣、凤凰等县苗区最为流行。特点是:在歌词的引子当中,要加上一些称呼词头。如“嗨嗨——乃噢(即亲人哎)”,“嗨嗨角色噢”、“巩噢”等等,作为表达对象的身份。这种苗歌调曲调旋律性很强,起伏较大。它起歌较慢,在山野里演唱,有如泉流水,婉转流畅,娓娓动听。若再加上木叶伴,歌调风味更加浓郁。工夫歌调:这是一种干活时演唱的抒情歌调。古丈、花垣、吉首都有,以古丈最流行。所以古丈又把这种歌叫做“摘茶子歌”。曲调轻快幽雅,以6/8拍子出现。由上句组成曲体,而且一句前面加上一个衬词来演唱,很有特色。儿歌调:这是苗歌当中最典型的儿歌调。捉蜻蜓歌的歌词形象生动,曲调活泼明快,曲式结构完整,是带有展开性的两段体的歌曲结构类型。哭嫁调:这种歌调演唱起来非常悲惨。在演唱之时,先要进行一句道白(称呼),由此而发出悲哀的声音,然后才进入唱词。在进入唱词时,一般要先歌词的前二字为一组,再以后二字为第二组,最后以第三个字为结束组。每唱完一句都要在拖腔上以颤音结束。用两字一顿的演唱方法,用颤音吸气进行抽泣,又用称呼进入第三句,这样不断地唱下去。善用悲哀腔调进行演唱的歌手,能使满堂听众感动地得流下泪来。老司歌调:这是苗老司演唱的一种歌调,它带有较浓厚的肃穆感。一曲多词,演唱时有强烈的节奏感。结构为四字句、六字句,或六交换配搭。演唱时,要用苗族乐器——竹柝和铜铃伴奏,以增强气氛,加深肃穆之感。降仙歌调:这是苗女巫演唱的一种歌调。这种歌在演唱之前,必须先打一个呵欠,然后用凄凉的颤声先唱一个衬词作为引子,再用颤声来演唱歌词。因而使人感到惶惶不安,情绪凄惨,气氛肃穆。曲调上装饰音、滑音很多。歌唱都多半是随情节即兴作歌。曲式结构比较自由,上下乐句组成的曲体占多数。赶秋打秋千时玩调:这是苗族在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吃牛”时演唱的一种歌调,曲式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接亲歌调”相似,不同的是曲调更具有朗诵性,词的内容更有专业性。苗歌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语属于汉藏语系。湘西苗语又可分为两个次方言。即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湘西苗语有四十八个声母,三十五个韵母。湘西苗语有六个声调,声调表如下: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宫、商、角、徵、羽或大小调都有。苗歌的曲式结构很完整,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苗歌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苗歌曲调的旋律旋法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苗歌的节奏非常自由和复杂,用散板演唱的占多数。由于苗歌在演唱上很自由,因而在演唱一首苗歌时,常常在中间有不少停顿。这是由于歌词要即兴创作造成的,其实苗歌曲调旋律音符的休止并不多。苗歌的旋律的装饰音、滑音很多,尤其是下滑音更独特。有的下滑音经常滑到半个音。这种苗歌在演唱时,发声、咬字、吐字很独特。用假声演唱的高腔,高吭激越,优美动听;用真声演唱的平腔,悠扬悦耳,婉转流畅。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十分多样,有在室内“座堂唱”(平腔),室外山坡野外的“牧歌唱”(高腔),还有把湘西苗歌引入到其它苗族艺术表演形式的活动中,如苗鼓舞、跳香、接龙、椎牛、八人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信丰县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重点中学2025年初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来凤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球化与企业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中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质量检测试题(三)英语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达标名校2025年初三5月月考(一轮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互联网时代的亲子教育
- DB32/T+5096-2025+汽车充(换)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 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 销售年终述职与总结报告(素材15篇)
-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垃圾焚烧炉设计方案
- “趣”破“蛐蛐”小妙招社交魔法课主题班会
- 快递小哥交通安全课件
- 2025年青海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6年版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新职教高考)新闻传播大类《摄影摄像》模拟试卷(第1套)
-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等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 DB14-T 2779-2023 营造林工程监理规范
- 学校行政管理中的沟通艺术与效率
- 二零二五版风力发电工程监理服务合同示范文本3篇
- 医院建设项目验收管理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