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重点高中2023-2024届高三五月联合调
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黄石市2023届重点高中高三年级五月联合调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
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
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
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
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
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
途径和速
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
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
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
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
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
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
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
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
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
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
文学史著
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
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
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
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
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
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
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
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
最大程序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
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
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
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
媒介的变化
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
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
作了诗歌,
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
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
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
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
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
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
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但是那些“表达复杂世界的
复杂语言”在经专业工作者处理之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诗
歌。
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
味地写“口
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
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
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
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
阅读能力。我们虽然可以对读者进行适当的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训练,
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
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诗歌要反过来追寻现实生活的诗意。更何况,
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而
是包括诗人、评论家、出版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内的所有人。
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
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
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
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
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
对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
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中,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
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
思索新时代
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
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
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
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
B.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
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
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
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
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
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
B.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
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
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
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
D.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
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
族精神力量之中。”
B.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
相传。”
C.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
者。”
D.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
解,则易之。”
4.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
材料一简要概述。(4分)
5.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
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
歌的“大众化”。(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注]
丁玲
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
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
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
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
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
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
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
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
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
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
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
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
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
的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问。也有一些不
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
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
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
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
力的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
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
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
“妈呀!肚子饿!……”“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
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
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
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
“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耙耙去了。乖的狗狗不要
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
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
的农人,这会儿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
去了自己也离了家里其他的人,倒也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
做了二十年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
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活,
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不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
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
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哼,老子
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
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
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
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的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
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
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
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
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
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有
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的人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
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们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
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
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
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
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
总人口计五千多万,当时国民党政府漠视灾情,造成四十多万人死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逃难过程中,沿途有些人家报以同情的目光并施以援手,
这减弱了小说的矛盾冲突,也淡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
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
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并未得到妥善的安置与救助。
D.面对洪灾,镇上积极应对,统筹安排,不仅增添兵士以维持
秩序,还在墙上贴出告示,及时给予灾民安抚和关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
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
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
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对镇上街道、铺子、大户等的具体描绘,既突出长岭岗
镇的富足,又体现灾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8.在前往长岭岗镇的途中,灾民们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事实上,
小说也应充分体现"时代之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第五》)
材料二:
十一年春,齐为鄢①故,国书、高无丕帅师伐我,及清。季孙谓
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②守,
二子从公御之于境。"季孙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间。”季孙
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则君无出。一子帅师,背城而
战。不属者,非鲁人也。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
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
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
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懿子强问之,
对日:“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
也。”退而搜乘③,孟孺子泄帅右师,颜羽御,那泄为右。冉求帅左
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须④也弱。”有子曰:“就用命
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次于
零门之外。
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
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右师奔,齐
人从之,陈曜、陈庄涉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
不进也。”林不狙之伍曰:“走乎?”不狙曰:“谁不如?”曰:“然则
止乎?“不狙曰:“恶贤?”徐步而死。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
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孟孺子语人曰:“我不
如颜羽,而贤于那泄。子羽锐敏,我不欲战而能默。泄曰:‘驱之。
公为与其嬖僮汪铸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可无病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注】①郎(XI):周代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境内。
②一子: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中的一家。“二子”
即其中两家。③搜乘:检阅军队。④须: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
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师A获B甲C首D八E十F齐G人H不I能J师K宵L谍M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背,文中为背部对着之意,与李密《陈情表》中“慈父见背”
的“背”意思不同。
B.属,文中为服从命令之意,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
“属”意思相同。
C.强,文中为坚持之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
的“强”意思不同。
D.涉,文中为渡过之意,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
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齐国的进攻,执掌鲁国政权的季孙咨询身为家宰的冉求,
冉求开始给出的两种策略都被季孙直接否定了。
B.冉求认为季孙既有不可推卸的捍卫鲁国的职责,也有战胜齐
国军队的实力,他旗帜鲜明地认为季孙应该出战。
C.冉求有意等候在武叔、懿子上朝的必经之路上,面对武叔、
懿子的询问,故意贬低他们,并成功让他们退朝后检阅军队参与战争。
D.鲁军不肯冲过沟去与齐军接战,樊迟指出问题所在是不信任
冉求,并建议多次申明号令,冉求接受了建议并成功让鲁军出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
(2)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
14.材料一中,面对孟武伯的提问,孔子用“可使为之宰也”评
价弟子冉求,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冉求能够“为宰”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
披襟③。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
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终生布衣,长期流寓江湖。②袖剑飞
吟:《唐才子传》载,吕洞宾“醉饮岳阳楼,俯鉴洞庭……别去,留
诗云:'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青蛇”,指宝剑。③
一快披襟:《风赋》载:“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官,宋玉、景差侍,有风
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吕洞宾游岳阳楼的故事以自比,表达出词人对隐逸生
活的向往。
B.“秋水深深”主要是写洞庭湖水的清与深,“万顷波光”则主
要是写其大与美。
C.这首词下片笔锋斗转,劈头直说,一个否定,一个反诘,将
情绪一泻而下。
D.末尾三句将人间沧桑变尽和君山当然不动进行对比,寄寓着
词人的理想。
16.杜甫也曾登临岳阳楼,写下了律诗《登岳阳楼》。试结合诗
句比较两首诗词在情感意蕴上的相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两
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
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2)《临安春雨初霁》中引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
的典故,表明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的诗句是:
(3)《石钟山记》中苏轼借“—,—,可
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们常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西游记》一百回,《红楼梦》
一百二十回……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
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
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而逐步定型为七
八言,不但易于作者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也可以体现出文字和音
韵上的形式美。形式带来的美感,与小说的内容,使读者获
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
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
接的对联。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
目中,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对大
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
反而与对联更为契合。这些类似于对联的偶句总是出现在小说的正文
之前,读者一看了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如果统观小说回目,
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回目是章回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
来概括。请你从所供古文名篇中任选两个,依据其内容补写回目。(4
分)
(1)《项脊轩志》:一株枇杷饱含伉俪两厢爱,
(2)《烛之武退秦师》:三寸巧舌纾国难,
(3)《鸿门宴》:用贤才刘邦化险为夷,
20.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
下面选取了《红
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概括该回目所涉及的情节,
并赏析其表达
效果。(4分)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
产之一,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的特点,有
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信阳市引导
当地茶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当前出口行业普遍不景
气的形势下,①,为持续推动信阳绿茶开拓国际市场注入新动能。
古有张骞携茶出使西域,②。河南绿茶专列的开行,让信阳茶走出
国门,走茶旅融合之路,为乡村振兴助力。古往今来,茶叶不仅是流
通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
专列出口信阳茶叶,能更好地以茶为媒传播文化、共谋发展,拓展信
阳的世界“朋友圈”。正可谓:“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开拓茶旅融
合大格局。”
小茶叶连接大生产,茶叶里有大文章。信阳绿茶借助“一带一路”
走向世
界,既是政策的指引,又是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中国茶文化传
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阳本就山清水秀,相信信阳市的这一大手
笔,必将让“③,看红看绿看蓝天”的魅力信阳迎来崭新的春天。
21.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为了更好推广信阳毛尖,当地政府征集宣传信阳毛尖的广告。
请你根据材料相关内容拟一则广告词,要求:①突出毛尖茶叶的特点;
②运用对称句;③不超过14字。(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
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
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黄石市2023届重点高中高三年级五月联合调考
l.D(A项,诗歌的回暖到来与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没有直接关系;
B项,融媒体只是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C项,是在专业解读帮
助下读出美感,且需要读者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
2.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主要是论述诗
歌“以读者为中心”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的难度。)
3.D(论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A项,论述语言和民族历史
文化的紧密关系;B项,强调诗的作用和意义;C项,论述文学和生
活的紧密关系。)
4.(4分)①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
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②融媒体更加准
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③融媒体更加有效地
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4分)①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
行革新;②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
③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答案】6.C7.D
8.①绝望无助。从“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
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可知,他们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无
助前行的一群灾民。
②互相宽慰,燃起希望。灾民不觉忘记了自己刚刚失去亲人的苦
痛,也能够去安慰别人,互相鼓舞关切。王大保、李塌鼻的话为同行
者加油鼓劲,让大家对镇上产生了幻想,燃起了希望。
③希望破灭。“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等话语说明官府对灾民
是抱以防守与漠视的态度,先前来的灾民“越发憔悴”等意味着灾民
的希望终将破灭。
9.①选材: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灾为原型,具有现实意义。
②人物:塑造了那个年代一群经历特大洪灾后前往镇上寻求帮助
的灾民形象。
③环境:描写了的洪水过后路途的悲惨景象,交代了灾民的生存
环境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④主题:表达了对灾民的同情和怜悯,揭示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6题详解】A.“沿途有些人家报以同情的目光并施以援手”错
误。由原文第四段“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
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可知,
沿途人家同情他们但没有施以援手,因为他们是无能为力。
B.“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错误。由原文“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可知,说明他们的话还
是起了作用的。
D.“镇上积极应对”“及时给予灾民安抚和关怀”错误。由原文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
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可知,镇上应该没有采取“临时安置的办法”,
增添兵士是为了阻止灾民涌入镇上,贴出告示是为了糊弄灾民。
【7题详解】D.“小说对镇上街道、铺子、大户等的具体描绘”
错误。文中并未对镇上的街道、铺子、大户进行具体详细的描写。
【答案】10.FKL11.B12.A
13.(1)季孙让(冉求)跟他一起上朝,在党氏之沟等候着。
(2)孟之侧最后退回成为断后,抽出箭来打他的马,说:“是马
跑不快。”
14.①具有政治眼光,为季孙指出应对齐国的策略。
②很有谋略,用激将法成功让孟孙、叔孙参与到抵御齐国的战争
中来。
③具有军事才能,率领军队用矛击败齐国军队。
[11题详解】A.正确。“慈父见背”的“背”解释为“离开
句意:背向自己的城堡和敌人决一死战。/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B.“意思相同”说法错误。含义不同,“举酒属客”的“属”通
“嘱”,解释为“劝人饮酒”;句意:不肯服从命令的人。/举起酒杯
劝客人喝酒。
C.正确。“虽欲强聒”的“强”解释为“勉强句意:孟懿子坚
持要他回答。/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
D.正确。均解释为“渡过”。句意:陈瑾、陈庄渡过了泗水。/
送你渡过淇水。
[12题详解】A.“冉求开始给出的两种策略都被季孙直接否定
了”说法错误,冉求的第一种策略“二子从公御之于境”,季孙确实
是直接否定,但从第二种策略“居封疆之间”提出后“季孙告二子,
二子不可”可以看出,季孙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先询问了孟孙、叔孙,
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再转告给冉求的。
【13题详解】(1)“使从于朝”,省略句,补充后为“使(冉求)
从于朝“;“俟”,等待,等候;“俟于党氏之沟”,状语后置句,正常
语序为“于党氏之沟俟
(2)“以为”,作为;“殿”,断后;“策”,鞭打。
【14题详解】依据原文“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
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从公御之于境。'季孙曰:'不
能。‘求曰:'居封疆之间'”可知,冉求具有政治眼光,为季孙指出
应对齐国的策略;
依据原文“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
懿子强问之,对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
谓我不成丈夫也。'退而搜乘”可知,冉求很有谋略,用激将法成功
让孟孙、叔孙参与到抵御齐国的战争中来。
依据原文“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可知,冉求具有军事
才能,率领军队用矛击败齐国军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武伯问道:“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
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不
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材料二:
(鲁哀公)十一年春,齐国因为邮地战役,国书、高无丕率领军队
攻打我国,到达清地。季孙对他的家臣之长冉求说:“齐军在清地,
一定是为鲁国而来,打算怎么办?”冉求说:“(三家中)一家防守国
都,两家跟随国君去边境抵御他们。”季孙说:“我指挥不动。”冉求
说:“那就在近郊应战。”季孙告诉了孟孙、叔孙,二人不同意。冉求
说:“如果办不到,那么国君就不必出战。您一人率领军队,背城而
战。不肯服从命令的,就不能算是鲁国人。鲁国士大夫的总数,比齐
国的战车要多。就是您一个家族的战车也比齐军前来的战车多,您担
心什么呢?他们二人不想出战是很正常的,因为是季氏执政。当您在
世的时候,齐国人攻打鲁国(您)却不能出战,这是您的耻辱,再也不
能自立于诸侯之间了。”季孙让(冉求)跟他一起上朝,在党氏之沟等
候着。武叔(叔孙)招呼(冉求)问他对出战的看法,(冉求)回答说:“君
子有深远的谋虑,小人懂得什么?”孟懿子(孟孙)坚持要他回答,(冉
求)回答说:“小人是根据才能而说话,估量力量而出力的。”武叔说:
“这是说我不是大丈夫啊!”回去后就检阅军队,孟孺子泄(孟懿子之
子)率领右军,颜羽为他驾车,邮泄任车右。冉求率领左军,管周父
为他驾车,樊迟任车右。季孙说:“樊迟年纪太轻。”冉求说:“他能
够胜任使命。”季氏的甲士有七千人,冉求用武城人三百名作为自己
的私属。派年老的和年幼的士兵守卫宫室,军队驻扎在零门外。
鲁军与齐军在郊外交战,齐军从稷曲发起进攻,(鲁军)不肯冲过
沟(迎战)。樊迟说:“不是做不到,是不信任您,请多次申明号令然
后冲过去。"(冉求)照他的话做了,大家跟着冲过了沟。鲁军攻入齐
军,右军逃走,齐军追击右军,陈瑾、陈庄渡过了泗水。孟之侧最后
退回成为断后,抽出箭来打他的马,说:“是马跑不快。”林不犯同伍
的兵士们说:“逃走吗?”不狙说:“我们比不上谁?”(兵士们)又说:
“那么停下来抵抗吗?”不狙说:“我们又比谁贤明?"(不狙)慢步
而走,被杀死。鲁军斩获齐军甲士的脑袋八十颗,齐军无法成军。晚
上,间谍报告说:“齐国人逃走了。冉求三次请求追击,季孙不允许。
孟孺子对人说:“我不如颜羽,却比那泄贤明。颜羽敏锐,我不想作
战却还能保持沉默。可那泄说:'快赶马逃走。'”公为(鲁国公子)和
他的爱童汪铸同坐一辆车,都战死,都加以殡殓。孔子说:“(汪铸)
能够手持武器保卫国家,可以不用未成年人礼安葬他。”冉求令部下
用矛与齐军交战,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