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

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

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

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

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

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

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

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一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

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

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

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

音乐”。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

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

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剧中跳跃张

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

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

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

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

剧怎么讲述?

“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张

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

的身份和性格。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

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

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郑娜《当芭蕾遇上中国古典名著足尖红楼浪漫舞动》)

材料二:

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

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一定数量,

才能抵御历史长河的冲刷留存下来;另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

具备相当高的质量,才能入得不同国别博物馆的法眼。这批海外《红楼梦》

绘画珍藏,不仅具有珍粹的艺术价值,鉴证了早期“中典西传”适应异质

文化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文化输出的特点,更展现了中西文明的共通互

鉴。

其中,法国《红楼梦》绘画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这批画作为散页,

共11幅,但笔者推测应有240幅。这些绘画表现了后四十回内容,因此所

据的应该是程本系统即120回。这11幅中常用两幅来表示同一回内容,例

如第3幅和第6幅表现了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祸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8幅和第10幅表现了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

邪魔》,所以根据对称性原则,120回篇幅应该是用240幅画作表现。与此

类似的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孙温《全本红楼梦图》,也是240幅。

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常常结合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性格、

结局绘制陪衬物,表现出对原文精深的理解。比如在黛玉葬花时,身边绘

制两株松树,树皮斑驳苍老,松叶茂密青翠,看似无理,细思意味深长。

双木寓“林”姓,而挺直苍翠则是黛玉精神风貌的象征。柔弱和风骨是黛

玉的一体两面,黛玉虽有寄人篱下常常自伤“风刀霜剑严相逼"弱不胜衣

的一面,但同时还有“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抗争一面。法国拉罗谢尔红楼

画既表现了她纤细的身形,又通过松树象征她孤标傲世的风骨,使得黛玉

柔弱的外表和对理想的坚持合而为一,避免了对黛玉葬花刻画流于哭哭啼

啼和顾影自怜的片面性弊端。

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暗合西方艺术审美。众多“潇湘调鹦”给画中的

黛玉都为“正面”,而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

对”观众,或逗弄鹦鹉,或掀起帘子,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并不与观

众“交流”。这种构图方式暗合了“第四堵墙”的艺术美学理论。在19世

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西方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

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一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具体

体现。

这批诞生于19世纪被法国收藏的罕见红楼画,说明了早期“中典西传”的

丰富性,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画作。由于19世纪中西文明的交流,晚清

画师或无意中暗合西方审美,或有意“归化”以实现有效传播。海外馆藏

红楼画作为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艺术珍品,与西方19世纪“第四堵墙”的艺

术理论等形成呼应,折射了清代中西交流的盛况,为早期的“中典西传”

提供了例证,构成了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

(摘编自张惠《互通共鉴:法国珍稀馆藏红楼画探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西方的芭蕾艺术来表现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有着巨大的挑战

性,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有“两张皮”之嫌。

B.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这是让芭蕾的特色与中国

舞的美感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C.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的《红楼梦》绘画,是为数众多的不同材

质和画法的绘画损毁和散佚后.漂洋过海留下的珍品。

D.法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的画法,是

晚清画师有意“归化”西方审美理论的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文化艺术间的互通共鉴问题,都能让我们感受到

“中典西传”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特征。

B.《红楼梦》的音乐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这仍然可以表现出我

们民族的审美习惯,使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

C.芭蕾舞剧《红楼梦》运用丰富的芭蕾语汇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感

情,体现了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D.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的《红楼梦》绘画散页11幅,作者根据其

绘画的内容并运用类比逻辑,推测应有240幅。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绘画的描述不能表现对原文精深理解的

一项是()

A.宝钗戏蝶中,绘有亭台和垂柳。

B.宝玉的房中绘制佛手。

C.抄捡大观园中,绘有“回避”“肃静”牌。

D.惜春在暖香坞下棋时,她的后方绘有大画屏。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5.假如你参加一个以“艺术创新”为主题的论坛,请根据材料,以《红楼

梦》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2层砖的墙

莫小谈

“1,2,3,4……”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砖,总共72层砖。再

往上是电网,交错着几条高压线。

耳目发现了猴子的异常,转头向我报告,说:“猴子有阴谋。”我请耳目

坐下说话,他咽了一口唾沫说:“队长,我怀疑猴子有阴谋,他要越狱。”

“越狱?”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猴子要越狱。"耳目怕我不信,又说,“队长,猴子每天放风时,

都会盯着院墙看,嘴里还不停地数着数。”

“数什么?”

“数墙上的砖。”耳目说,他特意留意了一段时间,并随着猴子的目光转

换着视角,结合猴子的口型,他断定是在数墙上的成层。

我随即查阅了猴子的档案一一故意伤害罪,刑期两年半。

猴子伤害的是梁大佐,他的邻居。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

家的宅基上,他哪肯让步,一来二去,两人就杠上了。族里人出面调停,

梁大佐就胡搅蛮缠,前三皇后五帝地往前翻旧账,把祖上八辈的破事儿都

抖落出来,歪理摘下一翳筐。族人们一时也捋不出眉目,只好播下此事。

难怪,当事人都化骨成灰了,谁还能说得清。

案发当日,梁大佐酒后装醉.跑到村头跳脚骂娘。猴子是孝子,听不得这

话于是冲出去朝梁大佐头上擂了一拳,耳膜穿孔,是轻伤。梁大佐这回可

逮住了理:“我梁某人被猴子开了瓢,以后还咋在染水河一带混?”横竖

就那一句话,“不和解,公事公办,判他几年是几年。”

猴子憋着一肚子气,悻悻地进了监狱。

按说担这罪名的人不会干出啥大事儿,用“过来人”的话说,“三两场雪

的事儿,打几个激灵就过去了”。但既然得了线报,作为监区队长,我还

是提起万分警惕,于是打电话向猴子的村主任了解情况。村主任说:“猴

子是泥瓦匠,常年垒房砌墙,前段时间右脚还在工地上受了伤,平时走路

看不出来,就是掏不了大力气。”村主任以为是为猴子减刑,就使劲儿美

言,说猴子是个老实人,被捕时说的“出来就给姓梁的放血”那句话是气

话,不能当真。

听完村主任的介绍,我心中大体有了尺寸,但村主任口中的“老实人”不

能当作排除他预谋越狱的依据,老实人往往办大事儿,何况他还说过“给

姓梁的放血”的话。

我想,是时候会会这个“老实人”了。于是,我把猴子叫到办公室,开门

见山地问他会啥手艺,他嘟哝半晌才说会砌墙。我压着嗓子,故作深沉地

问他会不会爬墙,他不假思索地说:“会,从小就会,村里人谁还不会爬

树翻墙?”

“你是泥瓦匠?”

a旦©,,

“砌过墙?”

a旦”

THo

“砌墙用砖不?”

“用。”

“一块砖有多厚?”

“五分半吧。”

“那砌一堵72层砖的墙,有多高?”

加上沙灰,差不多四米吧。”

“加上电网呢?“我追问他。

猴子好像意识到什么,头上一下子沁出汗珠。我又问他,想家不?他说想,

紧接着就使劲儿摇头,像拨浪鼓似的:“不,不想,不想家。”

我起身离座,故意在他面前踱步,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抬手指着窗外的高

墙问他:“你想没想过,不走大门,从那里爬墙出去?”猴子急了,他一

边擦汗,一边不住地赌咒发誓,说自己从没动过翻墙的念头,否则天打五

雷轰。或许,他认为赌咒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他终究是个“老实人”,

绕了100圈也没有卡到正点上,无法证明自己不具备越狱的基础。其实,

我内心早已有了基本的判断,村主任不是说了嘛,猴子的右脚因伤使不出

大力气,连走远路都费劲,怎么可能会越狱?但我需要他给我一个合理的

解释,为什么每天要数墙砖。

“我不是在数砖,”猴子说,“我是在数天。”

“数天?”

“是的,在数天。”猴子说,他是泥瓦匠,当然对墙砖很敏感,刚转到我

监区的那天,他就发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刑满释放

整720天。“我就天天数砖,每隔十天就用目光在一层砖上刻个印记。”

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的太阳了。

这次谈话使我彻底排除了猴子的“越狱”嫌疑,但同时也发现他的另一个

心结,令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

跳脚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反抗?“盖在我家宅基上的那一堵墙还

在,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

从那日起,我觉得如何让猴子顺下这口气,非常重要。当然,这难免会费

一番周折,不过没关系,我已经交给村主任操办了。具体操办的细节如何,

村主任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梁大佐过来接的,他还为

猴子准备了一身新行头,从头到脚,全套都是新的。猴子起初不要,大步

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

人拐了个弯,走出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曾偶遇过一次猴子,问他现在忙啥呢?他说岁数大了,早干不动

泥瓦匠了。聊到健康状况,他说现在身体不错,脚伤也慢慢好了。我打趣

他,能爬墙不?他咧嘴嘿嘿一笑说:“能爬也没墙爬了,大佐在我回家之

前就把那堵墙拆了,如今两家小院拢成一个大院落,孙辈们满院打圈跑,

敞亮得很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故事典型,

现实感强。

B.“我”对猴子态度由猜疑到相助的转变,是为了启示读者应该推弃成见,

以诚相待。

C.在“我”和猴子的对话中,虽然“我”的语言比较简单粗暴,但非常善

于揣摩人心。

D.梁大佐接猴子出狱时的行为表现,说明他在此之前已觉悟到当初犯下的

错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未从正面写案件,而从一个管教民警的视角来写他的所见所想,使

故事情节集中,不蔓不枝。

B.村主任介绍猴子的情况这一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为后文能调解好

二人的关系做了铺垫。

C.划线句子采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呈现了二人的心

理特点和“我”的释然。

D.结尾“敞亮得很”,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墙拆除后环境的敞亮,也暗示

了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消失。

8.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里讲究留白,本文背后刻意隐藏了一些情节,请举例

并说明这样写的妙处。

9.“墙”在本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请分析这一物象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

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

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

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

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

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

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

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

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

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

徐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

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

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自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

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

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悔过》)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人大须学问为字共三十有四

B.朕向为群凶未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C.不徒言也家

徒四壁

D.共在书内天

山共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指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

“比”意同。

B.徒,指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

意不同。

C.汉文,文中指汉文帝,“文”是其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和行为给予的谥

号。

D.称,指符合,与《与妻书》中“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中的“称”意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和房玄龄讨论读书的作用时,对先时因带兵打仗无暇读书有遗憾,

知书后,觉得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很不对。

B.太宗宠爱魏王,特意下诏书让魏王移居武德殿,在魏征的谏议下,承认

了自己的错误,让魏王回到原来的居所。

C.太宗在和侍臣讨论丧礼的制度时,对近代帝王效法汉文帝改变守孝的时

间持赞同态度,认为其做法与古代礼仪相合。

D.太宗希望大臣不要只奉承国君,要敢于进谏,国君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

的过错,这种认识对封建君主来说是很可贵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14.请简要概括魏征劝谏太宗不该让魏王移居武德殿的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枝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第一句不着一“别”字,却展现出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清江”

是地点,“柳”是景物,暗含离别之情。

B.刘诗'‘旧”字寄寓了诗人人事已非的感慨,“恨”字流露出对方杳无音

信、诗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C.李诗一开头就提归期,既体现了诗中主人公对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

体现了诗人欲归不能的无可奈何。

D.李诗第二句虚写巴山夜雨勾起诗人无限深思,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如这秋

雨一般潜滋暗长,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16.两首诗都是怀人之作,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个小题,6分,每空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从六国掠来的珠玉财宝不加

珍惜,以致于“,___________",到处弃掷。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洞庭湖壮阔景象的句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让我选十首宋词来谈,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也是一首必

选之作。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中秋前夕,一个蒙受着冤屈的人来到洞庭湖,

虽说离中秋还有两天,但湖上之月已然十分明亮。那一片世上最纯洁的月

色,不像是从天上散射下来的光芒,不如说是从湖的中心,或者说是从词

人的内心中迸发来的天国之光。自己并非①,而是一个被贬谪的落

寞之人,张孝祥看到的应该是一派烟水迷离之上的伤神之月才对啊。

不知是因为造化的作用还是内心中的澄澈使然,总之,这个被冤枉被陷害

的人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平日②的湖水此刻像是凝住了一般波澜

不惊,甚至连一丝风过的痕迹也没有,它像一面浩大的用玉磨成的镜

子,③地映射出月亮的清辉和银河的倩影,词人的一叶扁舟,

则仿佛是一粒水珠晶莹地闪现在水天之际……大概是突然意识到个体生命

行将消解的可能,词人强烈的自尊感开始复苏,于是一场寂静的同时也是

惊天动地的盛筵,就此展开了帷幔:这场盛筵的泗取之不尽,引西江之水

酿就;这场盛筵的酒具昂贵而巨大,以北斗七星为觞;这场盛筵的宾客也

无穷无尽.天地万象清风明月都是应邀而来的高朋。然而,这场盛筵的主

人,却永远是孤独的。你听,那船舷上的叩击声,那苍凉的长啸,越过湖

水和千载岁月,一直传到我们今天的耳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片世上最纯净的月色,不像是从天上散射下来的光芒,反倒是从湖

的中心,或者说是从词人的内心中迸发来的天国之光。

B.那一片世上最纯洁的月色,不像是从天上散射下来的光芒,反倒是从词

人的内心中迸发来的天国之光,或者说从湖的中心发出的。

C.那一片世上最纯净的月色,与其说是从天上散射下来的光芒,不如说是

从湖的中心,或者是从词人的内心中迸发来的天国之光。

D.那一片世上最纯洁的月色,与其说是从湖的中心,不如说是从天上散射

下来的光芒,或者是从词人的内心中迸发来的天国之光。

20.结合材料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血压病人常常在复诊时抱怨家里的血压计不准,比如出门的时候自己测

是130/70mm-Hg,在医院测是140/80mmHg。①?首先我们要了解

一下血压的特点。

无论是否有高血压病,_____②_____o绝大多数人群血压有两个峰值第一

个高峰一般出现在清晨5点前8谒,这是一天中最高的血压时段;第二个

一般出现在傍晚4点到6点,血压较晨峰稍低些。其他时间血压多低于上

述时段,在夜间则最低。这种规律与体内激素的分泌峰正好吻合,夜间休

息,体内交感神经休息,血压就比较低了。因此,一天中的血压昼高夜低、

昼夜差在10%〜20%是正常的,否则,______③______。

常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高血压为什么一定需要治疗呢?我们的回答是,

血压高了会连带产生很多问题。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高血压或血压曲线异

常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促发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冠心病、心肌

梗死,脑卒中等致命疾病,所以高血压一定要治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根据上述材料,请对高血压患者提出几点建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

查显示,超过九成(94.5%)的受访青年认可“勇敢追梦,奋斗不负韶华”

的人生态度;同时,88.5%的青年表示接受并热爱“平凡的自己”。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

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

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

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

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

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一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

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

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

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

音乐”。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

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

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剧中跳跃张

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

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

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

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

剧怎么讲述?

“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张

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

的身份和性格。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

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

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郑娜《当芭蕾遇上中国古典名著足尖红楼浪漫舞动》)

材料二:

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

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一定数量,

才能抵御历史长河的冲刷留存下来;另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

具备相当高的质量,才能入得不同国别博物馆的法眼。这批海外《红楼梦》

绘画珍藏,不仅具有珍粹的艺术价值,鉴证了早期“中典西传”适应异质

文化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文化输出的特点,更展现了中西文明的共通互

鉴。

其中,法国《红楼梦》绘画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这批画作为散页,

共11幅,但笔者推测应有240幅。这些绘画表现了后四十回内容,因此所

据的应该是程本系统即120回。这11幅中常用两幅来表示同一回内容,例

如第3幅和第6幅表现了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祸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8幅和第10幅表现了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

邪魔》,所以根据对称性原则,120回篇幅应该是用240幅画作表现。与此

类似的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孙温《全本红楼梦图》,也是240幅。

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常常结合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性格、

结局绘制陪衬物,表现出对原文精深的理解。比如在黛玉葬花时,身边绘

制两株松树.,树皮斑驳苍老,松叶茂密青翠,看似无理,细思意味深长。

双木寓“林”姓,而挺直苍翠则是黛玉精神风貌的象征。柔弱和风骨是黛

玉的一体两面,黛玉虽有寄人篱下常常自伤“风刀霜剑严相逼"弱不胜衣

的一面,但同时还有“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抗争一面。法国拉罗谢尔红楼

画既表现了她纤细的身形,又通过松树象征她孤标傲世的风骨,使得黛玉

柔弱的外表和对理想的坚持合而为一,避免了对黛玉葬花刻画流于哭哭啼

啼和顾影自怜的片面性弊端。

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暗合西方艺术审美。众多“潇湘调鹦”给画中的

黛玉都为“正面”,而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

对”观众,或逗弄鹦鹉,或掀起帘子,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并不与观

众“交流”。这种构图方式暗合了“第四堵墙”的艺术美学理论。在19世

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西方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

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一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具体

体现。

这批诞生于19世纪被法国收藏的罕见红楼画,说明了早期“中典西传”的

丰富性,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画作。由于19世纪中西文明的交流,晚清

画师或无意中暗合西方审美,或有意“归化”以实现有效传播。海外馆藏

红楼画作为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艺术珍品,与西方19世纪“第四堵墙”的艺

术理论等形成呼应,折射了清代中西交流的盛况,为早期的“中典西传”

提供了例证,构成了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

(摘编自张惠《互通共鉴:法国珍稀馆藏红楼画探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西方的芭蕾艺术来表现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有着巨大的挑战

性,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有“两张皮”之嫌。

B.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这是让芭蕾的特色与中国

舞的美感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C.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的《红楼梦》绘画,是为数众多的不同材

质和画法的绘画损毁和散佚后.漂洋过海留下的珍品。

D.法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的画法,是

晚清画师有意“归化”西方审美理论的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文化艺术间的互通共鉴问题,都能让我们感受到

“中典西传”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特征。

B.《红楼梦》的音乐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这仍然可以表现出我

们民族的审美习惯,使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

C.芭蕾舞剧《红楼梦》运用丰富的芭蕾语汇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感

情,体现了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D.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的《红楼梦》绘画散页11幅,作者根据其

绘画的内容并运用类比逻辑,推测应有240幅。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绘画的描述不能表现对原文精深理解的

一项是()

A.宝钗戏蝶中,绘有亭台和垂柳。

B.宝玉的房中绘制佛手。

C.抄捡大观园中,绘有“回避”“肃静”牌。

D.惜春在暖香坞下棋时,她的后方绘有大画屏。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5.假如你参加一个以“艺术创新”为主题的论坛,请根据材料,以《红楼

梦》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B3.C

4.①在创造芭蕾舞剧《红楼梦》采用创新的叙述方式,让芭蕾在情感、情

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②《红楼梦》绘画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这不仅具有珍粹的艺术

价值,鉴证了早期“中典西传”适应异质文化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文化

输出的特点,更展现了中西文明的共通互鉴。

5.艺术创新是有必要的。

①在创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时采用的叙述方式,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

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这就是艺术创新的表现;

②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身份和性格,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完

美的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③艺术创新中需要借助外物对原文精深的理解;

④艺术创新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要结合西方艺术审美更好地展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是为数众多的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绘画损毁和散佚后,漂洋过海留下的

珍品”错误。原文“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

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一定

数量,才能抵御历史长河的冲刷留存下来;另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

画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质量,才能入得不同国别博物馆的法眼”可知,《红

楼梦》绘画被珍藏并不是选项所说的。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使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错误。原文“《红楼梦》的音乐要想

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

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

中国音乐色彩”可知,并不是前面的内容导致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绘有‘回避'‘肃静’牌"不能体现。原文“常常结合书中情节和人

物的性格、结局绘制陪衬物,表现出对原文精深的理解。比如在黛玉葬花

时,身边绘制两株松树,树皮斑驳苍老,松叶茂密青翠,看似无理,细思

意味深长。双木寓“林”姓,而挺直苍翠则是黛玉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知,

“回避”“肃静”牌很浅显易懂,并无精深之意。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的能力。

材料一中创造芭蕾舞剧《红楼梦》采用“抽离一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

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

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这体现了“越是民族

的,越是世界的”。

材料二中“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英法

美不同博物馆珍藏”,这不仅具有珍粹的艺术价值,鉴证了早期“中典西

传”适应异质文化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文化输出的特点,更展现了中西

文明的共通互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归纳分析的能力。

材料一中在创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时采用的叙述方式,让芭蕾在情感、

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这就是艺术创新的表现;

材料一中“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

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

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身份和性格,运用

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完美的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材料二中“常常结合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结局绘制陪衬物,表现出对

原文精深的理解。比如在黛玉葬花时,身边绘制两株松树,树皮斑驳苍老,

松叶茂密青翠,看似无理,细思意味深长。双木寓“林”姓,而挺直苍翠

则是黛玉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知,艺术创新中需要借助外物对原文精深的

理解;

材料二中“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

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一戏剧观念在演出实

践中的具体体现”可知,艺术创新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要结合西方艺术审美

更好地展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2层破的墙

莫小谈

“1,2,3,4……”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砖,总共72层砖。再

往上是电网,交错着几条高压线。

耳目发现了猴子的异常,转头向我报告,说:“猴子有阴谋。”我请耳目

坐下说话,他咽了一口唾沫说:“队长,我怀疑猴子有阴谋,他要越狱。”

“越狱?”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猴子要越狱。"耳目怕我不信,又说,“队长,猴子每天放风时,

都会盯着院墙看,嘴里还不停地数着数。”

“数什么?”

“数墙上的砖。”耳目说,他特意留意了一段时间,并随着猴子的目光转

换着视角,结合猴子的口型,他断定是在数墙上的成层。

我随即查阅了猴子的档案一一故意伤害罪,刑期两年半。

猴子伤害的是梁大佐,他的邻居。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

家的宅基上,他哪肯让步,一来二去,两人就杠上了。族里人出面调停,

梁大佐就胡搅蛮缠,前三皇后五帝地往前翻旧账,把祖上八辈的破事儿都

抖落出来,歪理摘下一管筐。族人们一时也捋不出眉目,只好播下此事。

难怪,当事人都化骨成灰了,谁还能说得清。

案发当日,梁大佐酒后装醉.跑到村头跳脚骂娘。猴子是孝子,听不得这

话于是冲出去朝梁大佐头上擂了一拳,耳膜穿孔,是轻伤。梁大佐这回可

逮住了理:“我梁某人被猴子开了瓢,以后还咋在染水河一带混?”横竖

就那一句话,“不和解,公事公办,判他几年是几年。”

猴子憋着一肚子气,悻悻地进了监狱。

按说担这罪名的人不会干出啥大事儿,用“过来人”的话说,“三两场雪

的事儿,打几个激灵就过去了”。但既然得了线报,作为监区队长,我还

是提起万分警惕,于是打电话向猴子的村主任了解情况。村主任说:“猴

子是泥瓦匠,常年垒房砌墙,前段时间右脚还在工地上受了伤,平时走路

看不出来,就是掏不了大力气。”村主任以为是为猴子减刑,就使劲儿美

言,说猴子是个老实人,被捕时说的“出来就给姓梁的放血”那句话是气

话,不能当真。

听完村主任的介绍,我心中大体有了尺寸,但村主任口中的“老实人”不

能当作排除他预谋越狱的依据,老实人往往办大事儿,何况他还说过“给

姓梁的放血”的话。

我想,是时候会会这个“老实人”了。于是,我把猴子叫到办公室,开门

见山地问他会啥手艺,他嘟哝半晌才说会砌墙。我压着嗓子,故作深沉地

问他会不会爬墙,他不假思索地说:“会,从小就会,村里人谁还不会爬

树翻墙?”

“你是泥瓦匠?”

“是「

“砌过墙?”

“是一

“砌墙用砖不?”

“用」

“一块砖有多厚?”

“五分半吧。”

“那砌一堵72层砖的墙,有多高?”

加上沙灰,差不多四米吧。”

“加上电网呢?“我追问他。

猴子好像意识到什么,头上一下子沁出汗珠。我又问他,想家不?他说想,

紧接着就使劲儿摇头,像拨浪鼓似的:“不,不想,不想家。”

我起身离座,故意在他面前踱步,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抬手指着窗外的高

墙问他:“你想没想过,不走大门,从那里爬墙出去?”猴子急了,他一

边擦汗,一边不住地赌咒发誓,说自己从没动过翻墙的念头,否则天打五

雷轰。或许,他认为赌咒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他终究是个“老实人”,

绕了100圈也没有卡到正点上,无法证明自己不具备越狱的基础。其实,

我内心早已有了基本的判断,村主任不是说了嘛,猴子的右脚因伤使不出

大力气,连走远路都费劲,怎么可能会越狱?但我需要他给我一个合理的

解释,为什么每天要数墙砖。

“我不是在数砖,”猴子说,“我是在数天。”

“数天?”

“是的,在数天。”猴子说,他是泥瓦匠,当然对墙砖很敏感,刚转到我

监区的那天,他就发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刑满释放

整720天。“我就天天数砖,每隔十天就用目光在一层砖上刻个印记。”

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的太阳了。

这次谈话使我彻底排除了猴子的“越狱”嫌疑,但同时也发现他的另一个

心结,令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

跳脚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反抗?“盖在我家宅基上的那一堵墙还

在,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

从那日起,我觉得如何让猴子顺下这口气,非常重要。当然,这难免会费

一番周折,不过没关系,我已经交给村主任操办了。具体操办的细节如何,

村主任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梁大佐过来接的,他还为

猴子准备了一身新行头,从头到脚,全套都是新的。猴子起初不要,大步

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

人拐了个弯,走出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曾偶遇过一次猴子,问他现在忙啥呢?他说岁数大了,早干不动

泥瓦匠了。聊到健康状况,他说现在身体不错,脚伤也慢慢好了。我打趣

他,能爬墙不?他咧嘴嘿嘿一笑说:“能爬也没墙爬了,大佐在我回家之

前就把那堵墙拆了,如今两家小院拢成一个大院落,孙辈们满院打圈跑,

敞亮得很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故事典型,

现实感强。

B.“我”对猴子态度由猜疑到相助的转变,是为了启示读者应该排弃成见,

以诚相待。

C.在“我”和猴子的对话中,虽然“我”的语言比较简单粗暴,但非常善

于揣摩人心。

D.梁大佐接猴子出狱时的行为表现,说明他在此之前已觉悟到当初犯下的

错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未从正面写案件,而从一个管教民警的视角来写他的所见所想,使

故事情节集中,不蔓不枝。

B.村主任介绍猴子的情况这一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为后文能调解好

二人的关系做了铺垫。

C.划线句子采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呈现了二人的心

理特点和“我”的释然。

D.结尾“敞亮得很”,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墙拆除后环境的敞亮,也暗示

了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消失。

8.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里讲究留白,本文背后刻意隐藏了一些情节,请举例

并说明这样写的妙处。

9.“墙”在本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请分析这一物象的内涵。

【答案】6.D7.B

8.(1)小说最后写猴子与梁大佐消除了矛盾,只是说村主任操办,但并

没有说明村主任如何操办,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

(2)猴子出狱,梁大佐来接,但是猴子并没有一下子原谅梁大佐,至于两

个人走出“我”的视线之后怎么和好的,文章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空白

去想象。

9.(1)表层含义指农村建房垒的院墙,也指监狱72层砖的墙。

(2)深层含义指猴子与梁大佐心里的隔阂,也指犯人与外界的屏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错,小

说主要是讲述猴子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故事,案件是农村因宅基地问题而起

的纷争。

B.“由猜疑到相助”“排弃成见”错,有猜疑的是耳目,“我”对猴子越

狱只是警惕,没有猜疑,也没有成见。

C.“粗暴”错,“我”的语言简单,层层深入,但不粗暴。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插叙”错,找村主任了解猴子的情况属于正常顺叙,介绍案发情况才

是插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

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如“这难免会费一番周折,不过没关系,我已经交给村主任操办了。具体

操办的细节如何,村主任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梁大佐

过来接的”小说最后写猴子与梁大佐消除了矛盾,只是说村主任操办,但

并没有说明村主任如何操办,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

如“猴子起初不要,大步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

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人拐了个弯,走出了我的视线”猴子出狱,梁大

佐来接,但是猴子并没有一下子原谅梁大佐,至于两个人走出“我”的视

线之后怎么和好的,文章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空白去想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分析物象内涵的能力。

(1)结合“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家的宅基上”可知,表

层含义指农村建房垒的院墙,“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砖,总共

72层砖”也指监狱72层砖的墙。

(2)深层含义指猴子与梁大佐心里的隔阂,也指犯人与外界的屏障。结合

“令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跳脚

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反抗?'盖在我家宅基上的那一堵墙还在,

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可知,指猴子与梁大

佐心里的隔阂;结合“他就发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

刑满释放整720天”“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

的太阳了”可知,墙也是猴子与外界的屏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

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

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

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

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

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

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

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

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

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

徐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

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

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自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

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

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悔过》)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人大须学问为字共三十有四

B.朕向为群凶未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C.不徒言也家

徒四壁

D.共在书内天

山共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指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

“比”意同。

B.徒,指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

意不同。

C.汉文,文中指汉文帝,“文”是其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和行为给予的谥

号。

D.称,指符合,与《与妻书》中“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中的“称”意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和房玄龄讨论读书的作用时,对先时因带兵打仗无暇读书有遗憾,

知书后,觉得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很不对。

B.太宗宠爱魏王,特意下诏书让魏王移居武德殿,在魏征的谏议下,承认

了自己的错误,让魏王回到原来的居所。

C.太宗在和侍臣讨论丧礼的制度时,对近代帝王效法汉文帝改变守孝的时

间持赞同态度,认为其做法与古代礼仪相合。

D.太宗希望大臣不要只奉承国君,要敢于进谏,国君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

的过错,这种认识对封建君主来说是很可贵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14.请简要概括魏征劝谏太宗不该让魏王移居武德殿的理由。

【答案】10.B11.A12.C

13.(1)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

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14.①应当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遇事应该控制骄傲

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

②武德殿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合适。

③魏王的内心,也不会平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不同。做/刻。句意: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共刻有三十四个字。

B.相同。以前、从前。句意:我从前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寻找渔人先

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C.不同。只、仅仅/只剩。句意:这不只是说说。/家里只剩四面的墙壁。

D.不同。都/同样。句意:都在书中。/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故选B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意义不同,近来/等到。句意:近来天下太平。/等到三年后。

B.正确。“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徒弟。句意:孔子的徒

弟之中没有说起有关恒文公的事情。

C.正确。

D.正确。句意: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近代帝王效法汉文帝改变守孝的时间持赞同态度,认为其做法与古

代礼仪相合”错误。原文“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

礼典”,太宗认为近代的帝王实行汉文帝以日代月的短期服丧礼仪,是与

古代礼义的典范违逆的。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自”,亲自;“执”,拿。

(2)“虽”,即使;“董”,督察;“振”,通“震”,威吓;“貌”表

面上;“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严刑

董之,以威怒振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

疑之地也”可知,应当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遇事应

该控制骄傲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

由“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

犹恐人之多言”可知,武德殿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

时的人都认为不合适。

由“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可知,魏王的

内心,也不会平静。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

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

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

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

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

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讲法度,而魏王李泰因为出众的才华深得唐

太宗的喜爱。唐太宗下诏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魏征上书劝阻,说:“魏

王既然是陛下的爱子,应当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遇

事应该控制骄傲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现在他搬到武德殿

来居住,就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合

适。现在形势虽然变了,恐怕还是会引来风言风语。魏王的内心,也不会

平静,李泰既然因为受到宠爱而感到害怕,我希望陛下能成人之美呢。”

唐太宗说:“我没仔细考虑就这么做了,差点酿成大错。”于是就让李泰

回到原来的住所居住。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情之中最让人哀痛的,莫过于失去亲

人。所以孔子说:'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是天下的通理,从天子到平民

莫不如此。'他又说:'何必只说商代的国君武丁这么做呢?古代的人都

是这样做的。'可是,近代的帝王实行汉文帝以日代月的短期服丧礼仪,

这与古代礼义的典范大相违逆。我昨天看到徐干写的《中论•复三年丧》

这篇文章,觉得他论述的道理非常深刻,只可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