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十校联盟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十校联盟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十校联盟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十校联盟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十校联盟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名校试卷PAGEPAGE1安徽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显然是将小说纳入了传统知识范畴,并未关注文学性。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然而,唐人魏徵等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小说置于子部,与儒、道并列,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明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因“风情丽逸”而致“市井轻浮之徒争相诵习”。该小说集在韩、日等东亚文化圈深受欢迎,可它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被官方明令禁毁的小说,这在本质上是对其文学性的否定。此外,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传统,仍把小说放在子部,依旧强调小说的教化及学术功能。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在一些私人书目中也有所体现,明人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了一些章回及话本小说,实际上是将白话小说置于子部。清人赵翼将小说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还是将小说置于传统知识谱系。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即便到了近代,梁启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仍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将小说视为启发民智的工具,其功利性小说观与文学的审美价值背道而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革新“道德”“宗教”“政治”“人格”的任务赋予小说,过分强调小说的实用性。晚近“西学东渐”之风并未彻底改变国人的传统小说观。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材料二: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演义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写照与反映。明清时期官方一般奉诗文为文学正统,而小说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尽管当时小说面临着官方屡加禁毁等尴尬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其关心的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有较好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基础,其创作与传播才得以延续和繁荣。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当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优劣进行鉴别也是必要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综合、交叉研究。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小说和伦理、小说和绘画等。西学进入中国之后,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同时小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小说观念下建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赋予了传奇(传奇性传记)较高的地位。这种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忽视了小说、传记原是不同部类书籍的事实以及二者在性质和体式上的差异。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摘编自王广禄《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桓谭忽视中国古代小说故事性,强调其说理的实用价值。这种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B.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高度繁荣,并没有改变小说批评中存在的“非文学化”倾向,部分小说因此遭遇不公正的评价。C.康有为将小说单列为一类,将其置于子部,而且与“文学”并列,这说明他仍旧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的首要任务。D.小说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创作的优秀小说目前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也一直没有得到文学史的关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他们认为小说以说理为宗。C.道统文学观对中国古代多数小说批评家以及小说家都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D.结合中国古代史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张籍认为韩愈的《毛颖传》“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B.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论《水浒传》是“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C.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D.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指出,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如何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B3.A4.材料一先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存在“非文学化”倾向的观点,然后按历史时代顺序,从东汉、唐宋、明清到晚清等时间阶段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探究产生这一倾向的根源。5.①纠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②搜集、关注更多的中国古代小说。③开拓研究领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④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将其置于子部”错,于文无据。材料一第四段“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可看出并未提及“将其置于子部”。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错。材料一第二段“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据此看出,并非所有的文人都这样。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A.张籍认为《毛颖传》能让人“以为欢”,有碍于韩愈美好的名声,认为这篇文章只能让人欢愉。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小说批评“非文学化”倾向。B.胡应麟评论《水浒传》“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不加修饰,委婉巧妙地刻画人的心思,说明承认文学性。C.“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是说虚实各半,才是得写作真谛的笔法,而不必问这情景实际上有没有,说明承认文学性。D.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意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离不开分析性思维,并非针对中国古代小说所言。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据此分析出,先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存在“非文学化”倾向的观点;第一段写东汉时期,“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段写唐宋时期,“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第三段写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传统……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第四段写晚晴时期“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据此分析出,然后按历史时代顺序,从东汉、唐宋、明清到晚清等时间阶段进行具体阐述;最后一段“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据此分析出,最后探究产生这一倾向的根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途径:①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据此分析出,纠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②材料二第二段“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据此分析出,搜集、关注更多的中国古代小说。③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综合、交叉研究”。据此分析出,开拓研究领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④材料二第四段“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据此分析出,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午休的父亲梁晓声八月的北京,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无可奈何地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月末那几天,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仿佛空气中的氧分也被蒸发着。医生们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那样会使空气最大程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不过楼上楼下都是三口之家,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两家亦无老人,不至于扰邻。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上午有工人钻过孔,工作尚未结束,下午还得接着干,没有清扫的必要。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老天爷听你的?万一半夜下了场大雨呢?再旧不是还能骑吗?不也是钱买的吗?钱是大风刮来的?别啰嗦了!我也想家行了吧?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我们的人生反正就这样了,一切为你着想。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爸还是那句话,你将来能考到什么份儿上,爸妈就有能力供你到什么份儿了。不许!别改视频!我不许!又不是几年没见了,视什么频呢!你非视频我可关机了啊!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村里还能做核酸吧?那就好,千万要按时做核酸。你奶奶岁数大了,一去一回你都要挽着她。我这儿一切都好,别牵挂我。我们工人按要求每天做一次,严格着呢。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怎么可能每人一张床,你想得太美了,没那么好的条件。但有通铺,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我想我再听下去似乎是一个偷听者了,便去关门,却不料见到了这样一幕——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声,却立刻对女儿说:“叔叔是热的。”那男人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连说:“见笑见笑。”姗姗妈说:“理解,有什么可见笑的呀。”她边说边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牺惶极了。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我问:“有事儿?”他语无伦次地说:“没事儿,可也有事儿。就是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举报了会扣我工资的……”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水泥地不是凉快嘛。”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我刚要开口,那女孩儿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爷爷您轻点儿关门。”小姗姗说完此话,踮起脚尖,悄没声地往楼上迈。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原来他装饮水的大可乐瓶子倒了,她替他扶了起来,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她再次踮起脚尖上楼时,冲我一脸烂漫地笑。有好邻居是种造化。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详细介绍八月份北京中午时分的高温天气,使下文的叙事更具合理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B.文章语言描写生动传神,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如“他”回答妻子的话易于让读者想象其妻子的情态。C.姗姗母女的突然出现是文章在叙事上的转折,这一情节和前文“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形成对照。D.姗姗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那个“叔叔”的戒备心理,因此妈妈让她把东西送给他时,她还是不敢靠近。7.关于文中男子和女儿打电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子和女儿说话时学小品演员的口吻,表明父女之间关系亲昵、和睦融洽。B.男子先想见女儿,后又不愿视频,体现了其多变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C.男子实际的生活环境和电话中所描述的形成对比,这样写有助于凸显父爱。D.父亲关心每个家人,女儿牵挂在外打工的父亲,两者都表达出浓浓的亲情。8.文章第五段具体描写二楼和三楼之间拐角处的环境有何作用?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午休的父亲”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答案〗6.D7.B8.①突出了午休条件的恶劣,和前文天气炎热及小区改造形成呼应;②简陋的条件凸显了男子吃苦耐劳的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拐角的位置也为后来姗姗母女撞见他的情节做铺垫。9.①“午休的父亲”指那个睡在楼房拐角处的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文章依次安排了“他”打电话引起“我”的好奇、“他”和妻女通话、姗姗母女遇到“他”和姗姗送东西给“他”美,最后姗姗送东西表达了普通市民对打工人的关心,升华了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戒备心理”和“不敢靠近”错误,应该是姗姗不愿意惊醒睡着了的叔叔。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体现了其多变的性格”错,前后的变化是男子怕女儿看见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体现其多变的性格。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午休的男人垫着废纸板在水泥地上午休,突出了午休条件的恶劣,和前文“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天气炎热及小区改造形成呼应;②“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简陋的条件,拐角处的恶劣的环境凸显了男子吃苦耐劳的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交代了午休的父亲在拐角处午休,“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拐角的位置也为后来姗姗母女撞见他的情节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首先“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午休的父亲”指那个睡在楼房拐角处的父亲,这个普通的打工人是本文的中心人物。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文章“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先写“他”在楼梯处打电话引起“我”的好奇;“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再写“他”和妻女通话,话语里满是浓浓的亲情;“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然后写姗姗母女遇到“他”,表达对“他”的理解和宽容;“那女孩儿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最后写姗姗送东西给“他”,表达了普通市民对打工人的关心,升华了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①,后亦应之。此举重劝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也;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也,何以异于枭之爱其子也?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淮南子·道应训》)〖备注〗①邪许,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B.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C.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D.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皆善之”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C.“患必至矣”与“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D.“襄子方将食”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翟照认为治国在于礼而不在于文辞,惠子制定的法令就如同“郑、卫激楚之音”,不如扛举重物时为鼓劲喊的号子那样实用。B.田骈用道术游说齐王,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齐国祸患,所以希望田骈能说说和治理齐国有关的事情,田骈却不以为然。C.白公胜没有听从石乙的建议,他既不愿意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也不愿意用火将这些一烧了之,最终身受其害。D.赵襄子没有被连下两城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富有危机意识,从自然规律中看到国家兴亡之理,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14.选文包含了哪些治国措施?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B13.(1)不能为他人考虑,又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2)现在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天却攻下了两座城池,衰亡大概会到来了吧!14.①要以礼治国。②要注重陶冶教化。③要广施恩惠。④要修养德行,有忧患意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看能否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中间通过“而”前后比较,与后文“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结果一致,中间要断开,这样排除AD。“自取齐国之政焉已”,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善”:认为好,称赞。句意:这些各位年长的儒生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善”:善于。句意:善于借助外物。可见,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B.正确。C.正确。都是“到达”的意思。句意:祸害必定会降临。/我没有到达过那里。可见,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D.“含义相同”错误。“方”:正要,将要。句意:赵襄子正要准备吃饭。/“方”:当,正当。句意:当时正好攻破荆州。可见,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B.“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齐国祸患”错误。原文是“道术虽以除患”,可见齐王认为道术可以消除齐国祸患。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人”,为他人考虑;“无以”,没有办法来……;“自为”,宾语前置句,“为自”;“至”,最。(2)“无所积”,没有积累多少;“下”,攻下;“其”,大概。【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治国有礼,不在文辩”可知,要以礼治国。从“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可知,要注重陶冶教化。从“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可知,要广施恩惠。从“‘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可知,要修养德行,有忧患意识。参考译文:惠子(惠施)为魏惠王制定国家法律,制定出来后拿给各位年长的儒生看,这些人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惠子于是上奏给魏惠王。魏惠王十分高兴。魏惠王拿法令给翟煎看,翟煎说:“好!”魏惠王说:“好,可以施行吗?”翟煎说:“不可以。”魏惠王说:“好却不可以施行,为什么?”翟煎回答说:“现在那些扛木头的人,前面呼喊着口号,后面也同声应答。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歌唱的歌声。现在难道没有郑国、卫国那样的高亢激越的乐曲?(有的,)但就是不用它,就是因为它不如那种号子歌声来得适用。同样,治理国家,在于礼法的实际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这法令的文辞修饰如何。”田骈用道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回答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道术可以消除灾祸(难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所以我倒希望听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见。”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看能否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虽然我说的道术中没有关于消除齐国祸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间、六合之内都可以用‘道’来陶冶变化,那你齐国的政事又何足道呢?”白公胜取得楚国的政权后,不肯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七天以后,石乙进见白公胜说:“我们现在得到的是不义之财,又不肯将不义之财布施给民众,我看祸害必定会降临。既然不肯布施给民众,不如用火一烧了之,千万别叫人家利用这些东西来害我们。”白公胜不听。到了第九天,叶公子高攻入楚都,立即将府库里的财物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依靠民众的向心力攻打白公胜,等到第十九天就彻底打败白公胜。这国家本不该白公胜所有而白公胜却想占有它,这可以说是最贪婪的了;不能为他人考虑,又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白公胜的吝啬,与枭鸟爱养其子最后被长大的枭子吃掉又有什么不同呢?赵襄子派兵攻打翟国获胜,夺取了尤人和终人两座城镇。使者前来报告赵襄子,赵襄子正准备吃饭,听后露出忧虑的神色。他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个早上就攻下两座城镇,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现在您反而显得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也不过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现在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天却攻下了两座城池,衰亡大概会到来了吧!”孔子知道此事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取得胜利后反而忧虑、反思,这恰恰说明会进一步取胜和昌盛;而为了一点胜利就沾沾自喜则说明非但不会进一步取胜,还会导致失败。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节选)刘学簧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和杨诗都描绘了劳动场景,都洋溢着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的生活气息。B.刘诗前两句将农夫的动作描写和秧苗的形象描写有机结合,生动逼真。C.杨诗“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可见一家人不同分工。D.杨诗以“兜鍪”和“甲”分别借代“笠”和“蓑”,暗示插秧紧张和繁忙16.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两首《插秧歌》在内容上的异同。〖答案〗15.D16.(1)相同点:都写到了劳动时的繁忙景象。(2)不同点:①刘诗侧重写拔秧,并描写了当时自然环境,以及农人起早劳动的艰辛。②杨诗侧重写插秧,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意思对即可)〖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借代”错误,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刘诗,“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描写了拔秧劳动时繁忙的场景;“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农人乘月到田间起早劳作的场景。“四更”是时间,强调劳作时间之早,“乘月”“晓烟渐散东方白”描绘了劳作的自然环境,突出农人早起就投入繁忙劳作的生活。杨诗,侧重写插秧,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全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结合以上分析,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做比较赏析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从梦中惊醒、喟然长叹的情形。(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起到勾连的作用,转向怀古伤己。〖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须臾、悸、嗟、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山是一座在鲁山文士乡贤眼里举世无双的、其实跟中原其他县城并无多大区别的、平凡质朴的小城。千年古县,全国生态魅力县;仓颉故乡,墨子故里;花瓷之都,名窑之乡,更是了不得……花瓷?这个动人的名称,惭愧我___①___,从未听说过。在鲁山花瓷博物馆,第一次见识到花瓷的真容。一下紧紧抓住我目光的是一件腰鼓:黑、白、蓝,简单三色,却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挑动着复杂的审美情绪;漆黑的底和,宛如黑色肥亮的绸缎,发出深沉的光芒;乳白的面釉,如云案飘浮流动,令人___②___。古朴典雅的造型,清新脱俗的图案,简素瑰丽的色彩,将雄浑与精致、华贵与野逸、绚烂与清雅有机地融为一体,力感、美感、动感,最朴素又最惊艳,达到___③___的艺术境界。“花瓷”全称花釉瓷器,在古籍中专指黑底、乳白、蓝斑的瓷器。我爱极了它们的色彩,也无比喜欢它们的图案:有的像一片片树叶,有的似一簇簇浪花,有的若鲜花绽放,有的如火焰跳荡,还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后彩虹——率意不羁之美,“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花瓷,这朵陶瓷奇葩,绚丽到令人炫目。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示例:①孤陋寡闻②赏心悦目③登峰造极19.示例:鲁山是一座平凡质朴的小城,它在鲁山文士乡贤眼里是举世无双的,其实它跟中原其他县城并无多大区别。20.①把花瓷图案分别比作“树叶”“浪花”“鲜花”“火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花瓷图案形态和颜色的丰富多彩。②四个“有的……”形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花瓷之美。〖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后文“从未听说过”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形容这个动人的名称自己竟然从未听说过,故此处可填“孤陋寡闻”。孤陋寡闻:学识短浅,见闻不广。第②处,结合前文“如云案飘浮流动”可知,此处强调是乳白的面釉,如云案飘浮流动美丽极了,让人看了心情愉悦,故此处可填“赏心悦目”。赏心悦目:指美好的事物使人看了心情愉快。第③处,此处强调的是力感、美感、动感,最朴素又最惊艳,达到了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故此处可填“登峰造极”。登峰造极:登上山峰,到达顶极。比喻事业成就达到顶峰或事物达到极端。【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先提取文中画波浪线处长句的句子主干,即“鲁山是一座平凡质朴的小城”,将其独立成句。接下来将修饰“小城”的修饰语“在鲁山文士乡贤眼里举世无双的”“其实跟中原其他县城并无多大区别的”再分别独立成句。故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长句,可改成较短的语句为:鲁山是一座平凡质朴的小城,它在鲁山文士乡贤眼里是举世无双的,其实它跟中原其他县城并无多大区别。【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效果的能力。运用比喻,把花瓷图案分别比作“树叶”“浪花”“鲜花”“火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花瓷图案形态和颜色的丰富多彩,令作者爱极了它们的色彩和图案。四个“有的……”,句式结构一致,形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花瓷之美,将作者对花瓷的色彩和图案的喜爱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脑卒中俗称中风。从来没有哪种疾病会像脑卒中一样,瞬间让人四肢麻木,口眼歪斜,言语含糊,甚至瘫痪在床。___①___,你了解它吗?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___②___:缺血性卒中常表现的就是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常表现的就是脑出血。脑卒中会损伤脑部,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可能出现身体残疾、昏迷不醒、不会说话、智力下降等状况。___③___?专家表示,脑卒中病人发病前一张脸可能会出现不对称现象,两只手臂也可能会出现单侧无力的现象,一旦发现这类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聆听这类人是否同时出现言语不清的情况。脑卒中发病突然,一定要争分夺秒,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急救送医越快越好。治疗越早,病人发生致残致死率也就越低。脑卒中治疗要抓住“黄金6小时”,即发病早期6小时以内。这样可以及时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状况,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水肿,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示例:①如此可怕的疾病②它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③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22.这样可以及时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状况,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免得病情进一步加重。〖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从来没有……甚至瘫痪在床”,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脑卒中的可怕,故可填入“如此可怕的疾病”之类的语句。第②处,根据“缺血性卒中常表现的就是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常表现的就是脑出血”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故可填入“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之类的语句。第③处,语境意在介绍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故可填入“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之类的语句。【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治疗和预防”语序不当,可改为“预防和治疗;二是不合逻辑,“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合逻辑,可改为“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顺境常在,逆境也常有,这应该是常态的意识。逆境的出现,虽不一定必有自我招引的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总与自我相连。在逆境中的压力下检查自己的弱点、缺点、失误是痛苦的,往往也是难堪的,然而必须迈出这一步。熬过逆境,需有一种观照意识,让人归于冷静理智。要善于拉开与逆境中的我的距离,跳出圈外,且作壁上观。这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所谓的逆境并不是针对你个人的,而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常态。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迈出这一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安徽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显然是将小说纳入了传统知识范畴,并未关注文学性。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然而,唐人魏徵等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小说置于子部,与儒、道并列,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明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因“风情丽逸”而致“市井轻浮之徒争相诵习”。该小说集在韩、日等东亚文化圈深受欢迎,可它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被官方明令禁毁的小说,这在本质上是对其文学性的否定。此外,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传统,仍把小说放在子部,依旧强调小说的教化及学术功能。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在一些私人书目中也有所体现,明人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了一些章回及话本小说,实际上是将白话小说置于子部。清人赵翼将小说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还是将小说置于传统知识谱系。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即便到了近代,梁启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仍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将小说视为启发民智的工具,其功利性小说观与文学的审美价值背道而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革新“道德”“宗教”“政治”“人格”的任务赋予小说,过分强调小说的实用性。晚近“西学东渐”之风并未彻底改变国人的传统小说观。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材料二: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演义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写照与反映。明清时期官方一般奉诗文为文学正统,而小说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尽管当时小说面临着官方屡加禁毁等尴尬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其关心的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有较好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基础,其创作与传播才得以延续和繁荣。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当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优劣进行鉴别也是必要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综合、交叉研究。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小说和伦理、小说和绘画等。西学进入中国之后,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同时小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小说观念下建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赋予了传奇(传奇性传记)较高的地位。这种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忽视了小说、传记原是不同部类书籍的事实以及二者在性质和体式上的差异。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摘编自王广禄《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桓谭忽视中国古代小说故事性,强调其说理的实用价值。这种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B.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高度繁荣,并没有改变小说批评中存在的“非文学化”倾向,部分小说因此遭遇不公正的评价。C.康有为将小说单列为一类,将其置于子部,而且与“文学”并列,这说明他仍旧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的首要任务。D.小说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创作的优秀小说目前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也一直没有得到文学史的关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他们认为小说以说理为宗。C.道统文学观对中国古代多数小说批评家以及小说家都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D.结合中国古代史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张籍认为韩愈的《毛颖传》“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B.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论《水浒传》是“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C.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D.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指出,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如何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B3.A4.材料一先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存在“非文学化”倾向的观点,然后按历史时代顺序,从东汉、唐宋、明清到晚清等时间阶段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探究产生这一倾向的根源。5.①纠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②搜集、关注更多的中国古代小说。③开拓研究领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④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将其置于子部”错,于文无据。材料一第四段“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可看出并未提及“将其置于子部”。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错。材料一第二段“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据此看出,并非所有的文人都这样。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A.张籍认为《毛颖传》能让人“以为欢”,有碍于韩愈美好的名声,认为这篇文章只能让人欢愉。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小说批评“非文学化”倾向。B.胡应麟评论《水浒传》“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不加修饰,委婉巧妙地刻画人的心思,说明承认文学性。C.“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是说虚实各半,才是得写作真谛的笔法,而不必问这情景实际上有没有,说明承认文学性。D.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意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离不开分析性思维,并非针对中国古代小说所言。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据此分析出,先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存在“非文学化”倾向的观点;第一段写东汉时期,“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段写唐宋时期,“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第三段写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传统……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第四段写晚晴时期“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据此分析出,然后按历史时代顺序,从东汉、唐宋、明清到晚清等时间阶段进行具体阐述;最后一段“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据此分析出,最后探究产生这一倾向的根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途径:①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据此分析出,纠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②材料二第二段“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据此分析出,搜集、关注更多的中国古代小说。③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综合、交叉研究”。据此分析出,开拓研究领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④材料二第四段“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据此分析出,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午休的父亲梁晓声八月的北京,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无可奈何地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月末那几天,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仿佛空气中的氧分也被蒸发着。医生们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那样会使空气最大程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不过楼上楼下都是三口之家,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两家亦无老人,不至于扰邻。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上午有工人钻过孔,工作尚未结束,下午还得接着干,没有清扫的必要。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老天爷听你的?万一半夜下了场大雨呢?再旧不是还能骑吗?不也是钱买的吗?钱是大风刮来的?别啰嗦了!我也想家行了吧?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我们的人生反正就这样了,一切为你着想。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爸还是那句话,你将来能考到什么份儿上,爸妈就有能力供你到什么份儿了。不许!别改视频!我不许!又不是几年没见了,视什么频呢!你非视频我可关机了啊!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村里还能做核酸吧?那就好,千万要按时做核酸。你奶奶岁数大了,一去一回你都要挽着她。我这儿一切都好,别牵挂我。我们工人按要求每天做一次,严格着呢。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怎么可能每人一张床,你想得太美了,没那么好的条件。但有通铺,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我想我再听下去似乎是一个偷听者了,便去关门,却不料见到了这样一幕——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声,却立刻对女儿说:“叔叔是热的。”那男人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连说:“见笑见笑。”姗姗妈说:“理解,有什么可见笑的呀。”她边说边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牺惶极了。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我问:“有事儿?”他语无伦次地说:“没事儿,可也有事儿。就是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举报了会扣我工资的……”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水泥地不是凉快嘛。”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我刚要开口,那女孩儿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爷爷您轻点儿关门。”小姗姗说完此话,踮起脚尖,悄没声地往楼上迈。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原来他装饮水的大可乐瓶子倒了,她替他扶了起来,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她再次踮起脚尖上楼时,冲我一脸烂漫地笑。有好邻居是种造化。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详细介绍八月份北京中午时分的高温天气,使下文的叙事更具合理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B.文章语言描写生动传神,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如“他”回答妻子的话易于让读者想象其妻子的情态。C.姗姗母女的突然出现是文章在叙事上的转折,这一情节和前文“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形成对照。D.姗姗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那个“叔叔”的戒备心理,因此妈妈让她把东西送给他时,她还是不敢靠近。7.关于文中男子和女儿打电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子和女儿说话时学小品演员的口吻,表明父女之间关系亲昵、和睦融洽。B.男子先想见女儿,后又不愿视频,体现了其多变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C.男子实际的生活环境和电话中所描述的形成对比,这样写有助于凸显父爱。D.父亲关心每个家人,女儿牵挂在外打工的父亲,两者都表达出浓浓的亲情。8.文章第五段具体描写二楼和三楼之间拐角处的环境有何作用?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午休的父亲”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答案〗6.D7.B8.①突出了午休条件的恶劣,和前文天气炎热及小区改造形成呼应;②简陋的条件凸显了男子吃苦耐劳的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拐角的位置也为后来姗姗母女撞见他的情节做铺垫。9.①“午休的父亲”指那个睡在楼房拐角处的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文章依次安排了“他”打电话引起“我”的好奇、“他”和妻女通话、姗姗母女遇到“他”和姗姗送东西给“他”美,最后姗姗送东西表达了普通市民对打工人的关心,升华了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戒备心理”和“不敢靠近”错误,应该是姗姗不愿意惊醒睡着了的叔叔。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体现了其多变的性格”错,前后的变化是男子怕女儿看见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体现其多变的性格。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午休的男人垫着废纸板在水泥地上午休,突出了午休条件的恶劣,和前文“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天气炎热及小区改造形成呼应;②“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简陋的条件,拐角处的恶劣的环境凸显了男子吃苦耐劳的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交代了午休的父亲在拐角处午休,“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拐角的位置也为后来姗姗母女撞见他的情节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首先“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午休的父亲”指那个睡在楼房拐角处的父亲,这个普通的打工人是本文的中心人物。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文章“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先写“他”在楼梯处打电话引起“我”的好奇;“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再写“他”和妻女通话,话语里满是浓浓的亲情;“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然后写姗姗母女遇到“他”,表达对“他”的理解和宽容;“那女孩儿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最后写姗姗送东西给“他”,表达了普通市民对打工人的关心,升华了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①,后亦应之。此举重劝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也;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也,何以异于枭之爱其子也?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淮南子·道应训》)〖备注〗①邪许,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B.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C.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D.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皆善之”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C.“患必至矣”与“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D.“襄子方将食”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翟照认为治国在于礼而不在于文辞,惠子制定的法令就如同“郑、卫激楚之音”,不如扛举重物时为鼓劲喊的号子那样实用。B.田骈用道术游说齐王,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齐国祸患,所以希望田骈能说说和治理齐国有关的事情,田骈却不以为然。C.白公胜没有听从石乙的建议,他既不愿意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也不愿意用火将这些一烧了之,最终身受其害。D.赵襄子没有被连下两城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富有危机意识,从自然规律中看到国家兴亡之理,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14.选文包含了哪些治国措施?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B13.(1)不能为他人考虑,又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2)现在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一天却攻下了两座城池,衰亡大概会到来了吧!14.①要以礼治国。②要注重陶冶教化。③要广施恩惠。④要修养德行,有忧患意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看能否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中间通过“而”前后比较,与后文“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结果一致,中间要断开,这样排除AD。“自取齐国之政焉已”,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善”:认为好,称赞。句意:这些各位年长的儒生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善”:善于。句意:善于借助外物。可见,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B.正确。C.正确。都是“到达”的意思。句意:祸害必定会降临。/我没有到达过那里。可见,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D.“含义相同”错误。“方”:正要,将要。句意:赵襄子正要准备吃饭。/“方”:当,正当。句意:当时正好攻破荆州。可见,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B.“但齐王认为道术并不能消除齐国祸患”错误。原文是“道术虽以除患”,可见齐王认为道术可以消除齐国祸患。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为人”,为他人考虑;“无以”,没有办法来……;“自为”,宾语前置句,“为自”;“至”,最。(2)“无所积”,没有积累多少;“下”,攻下;“其”,大概。【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治国有礼,不在文辩”可知,要以礼治国。从“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可知,要注重陶冶教化。从“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可知,要广施恩惠。从“‘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可知,要修养德行,有忧患意识。参考译文:惠子(惠施)为魏惠王制定国家法律,制定出来后拿给各位年长的儒生看,这些人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惠子于是上奏给魏惠王。魏惠王十分高兴。魏惠王拿法令给翟煎看,翟煎说:“好!”魏惠王说:“好,可以施行吗?”翟煎说:“不可以。”魏惠王说:“好却不可以施行,为什么?”翟煎回答说:“现在那些扛木头的人,前面呼喊着口号,后面也同声应答。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歌唱的歌声。现在难道没有郑国、卫国那样的高亢激越的乐曲?(有的,)但就是不用它,就是因为它不如那种号子歌声来得适用。同样,治理国家,在于礼法的实际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这法令的文辞修饰如何。”田骈用道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回答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道术可以消除灾祸(难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所以我倒希望听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见。”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