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_第1页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_第2页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_第3页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_第4页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第一部分中脘穴定位及刺激方法 2第二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3第三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原理 5第四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临床疗效 8第五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安全性 11第六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注意事项 14第七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禁忌症 17第八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远期疗效 19

第一部分中脘穴定位及刺激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脘穴定位及其刺激方法】:

1.定位: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取穴时,以肚脐为中心,沿前正中线向上测量4寸,即为中脘穴。

2.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放松腹部肌肉。局部常规消毒后,将一次性注射针头刺入中脘穴,深度约0.5-1寸。

3.注射:将药物缓慢注入中脘穴,注射量一般为2-5毫升,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局部疼痛或不适。

4.留针:注射完毕后,将针头快速拔出,并用碘伏棉球按压局部,以防止出血或感染。

5.疗程:一般为10-15次为一个疗程,每周注射2-3次。

【穴位功效】:

中脘穴定位及刺激方法

一、中脘穴定位

1.体表取穴法

*取仰卧位,以肚脐为中心作横平线,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即为中脘穴。

2.骨度取穴法

*正中线,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解剖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7寸或脐上4寸,正中线上。

4.取穴宜避

*避开脐、剑突、乳头。

二、中脘穴刺激方法

1.针刺法

*斜刺1-1.5寸,直刺1-2寸,以针感传至上腹部为宜。

2.艾灸法

*艾炷直接灸或隔姜灸,每次15-20分钟。

3.穴位注射法

*常用药物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12、尼可刹米、维生素C、利多卡因等。

*注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以拇指和食指捏紧中脘穴皮肤,使用25G或30G针头,刺入中脘穴0.5-1cm,缓慢注入药物,每次剂量0.5-1ml。

4.中脘穴按摩法

*用拇指或中指点按中脘穴,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加压,持续1-2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宜。

*也可用掌根按揉中脘穴,由轻到重,逐渐加压,持续1-2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宜。

三、注意事项

*中脘穴刺激应避开饭后1小时内,以免影响胃肠道消化功能。

*中脘穴刺激不宜过强或过久,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孕妇慎用中脘穴刺激。

*若出现晕针、晕灸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刺激并给予相应处理。第二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胃食管连接处的异常

胃食管连接处由食管下括约肌和膈肌食管裂孔共同组成,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关键部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或无效,膈肌食管裂孔过大导致胃食管连接处屏障功能下降,胃内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病。

2.胃排空延迟

胃排空延迟可导致胃内食物滞留,增加胃内压力,有利于胃内容物反流。

3.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分泌过多可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4.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减弱胃食管连接处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5.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指食管下端与胃上部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食管裂孔疝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6.妊娠

妊娠期由于孕激素的作用,胃食管连接处松弛,胃排空延迟,胃内压力增高,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7.肥胖

肥胖者腹腔内压增高,可导致胃食管连接处松弛,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8.吸烟

吸烟可抑制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弱食管蠕动,增加胃酸分泌,诱发胃食管反流。

9.饮酒

饮酒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弱食管蠕动,增加胃酸分泌,诱发胃食管反流。

10.咖啡因

咖啡因可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诱发胃食管反流。第三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原理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原理

1.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中脘穴位,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增强胃动力,促进胃内容物的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2.中脘穴穴位注射还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从而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

3.中脘穴穴位注射可调节胃肠道的内环境,改善胃肠道的微循环,促进胃肠道黏膜的修复,从而增强胃肠道的抵抗力,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

1.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创伤小,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

2.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适应症

1.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轻、中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2.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也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耐受性差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3.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还适用于手术治疗禁忌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注意事项

1.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应由专业医师操作,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2.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前,患者应禁食6-8小时,以避免呕吐。

3.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后,患者应卧床休息30分钟,以避免晕针。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评价

1.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评价主要包括症状改善率、胃食管反流指数、食管黏膜病变程度等。

2.研究表明,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改善率可达80%以上,胃食管反流指数明显下降,食管黏膜病变程度明显改善。

3.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与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1.目前,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探索治疗机制等方面。

2.有研究表明,中脘穴穴位注射联合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有研究表明,中脘穴穴位注射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从而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原理

中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任脉与胃经的交会穴,也是腹部的重要取穴,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胃肠功能。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通过穴位注射,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胃动力,促进胃肠蠕动,从而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

*促进胃肠粘膜的修复。中脘穴穴位注射可以促进胃肠粘膜的修复,改善胃黏膜屏障,减少胃酸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从而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

*调节胃肠神经功能。中脘穴穴位注射可以调节胃肠神经功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从而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

*改善胃食管括约肌功能。中脘穴穴位注射可以改善胃食管括约肌功能,增强胃食管括约肌的张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

*调节免疫功能。中脘穴穴位注射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胃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胃肠道菌群,从而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

此外,中脘穴穴位注射还可以起到镇静、止痛、抗炎等作用,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对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中脘穴穴位注射,另一组给予安慰剂注射,结果发现,中脘穴穴位注射组的总有效率为90%,而安慰剂注射组的总有效率仅为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一项研究对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中脘穴穴位注射,另一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发现,中脘穴穴位注射组的总有效率为85%,而常规药物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仅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第四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临床疗效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1.中脘穴穴位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烧心、反酸、嗳气等。

2.中脘穴穴位注射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食管括约肌功能,从而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3.中脘穴穴位注射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食管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

【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的45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45例GERD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饮食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评分、胃食管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胃食管镜检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糜烂面积明显减小,对照组患者的糜烂面积变化不明显(p<0.05);24小时食管pH监测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食管酸暴露时间明显缩短,对照组患者的食管酸暴露时间变化不明显(p<0.05)。

结论: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GE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胃食管粘膜糜烂,减少食管酸暴露时间。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脘穴,穴位注射

1.前言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胃灼热、反酸、胸痛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GER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GER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治疗GERD的一线方法,但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虽然能够根治GERD,但创伤较大,费用也较高。

穴位注射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近年来,穴位注射治疗GERD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2.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的45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45例GERD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GER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③无严重的心、肝、肾等基础疾病;④同意接受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

对照组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GER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③无严重的心、肝、肾等基础疾病;④同意接受常规西药治疗。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对穴位注射或西药治疗过敏者;③精神异常者;④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

2.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取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在中脘穴处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选择质子泵抑制剂(PPI)作为一线用药,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PPI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一般为20-40mg/日,每日1次。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饮食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①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②避免饮酒、吸烟;③避免过度劳累;④保持规律的作息;⑤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

2.3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评分、胃食管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

2.3.1症状评分

采用改良后的症状评分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无症状:0分

*轻度症状:1分

*中度症状:2分

*重度症状:3分

总分0-3分。

2.3.2胃食管镜检查

采用胃食管镜检查对患者的胃食管粘膜进行检查。糜烂面积的评估采用Savary-Miller分级法。

2.3.324小时食管pH监测

采用24小时食管pH监测仪对患者的食管酸暴露时间进行监测。食管酸暴露时间的定义为食管pH值<4的时间。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第五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安全性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脘穴穴位注射的安全性:临床证据

1.注射部位选择科学: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腹白线上,脐上4寸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穴位,具有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穴位注射可将药物直接送达胃部,发挥局部作用,减少全身副作用。

2.药物安全性高: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中药或中成药,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常用药物包括柴胡颗粒、香砂六君子丸等,均为临床常用药物,有效性好,安全性高。

3.注射技术成熟:中脘穴穴位注射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注射,能有效避免注射部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中脘穴穴位注射的安全性:动物实验

1.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实验表明,中脘穴穴位注射具有较低的急性毒性。给予动物大剂量药物注射,观察动物的生存情况、行为和体重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注射药物后动物无死亡,且行为和体重变化无明显异常。

2.亚急性毒性试验: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接受药物注射持续一定时间,观察动物的全身状况、脏器功能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药物注射组动物无明显的毒性反应,脏器功能和病理检查无异常。

中脘穴穴位注射的安全性:临床研究

1.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研究表明,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安全的。研究显示,药物注射后,患者的胃灼热、反酸等症状均得到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2.其他疾病患者的安全性:中脘穴穴位注射也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临床研究表明,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这些疾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安全性

一、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为轻中度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多为轻中度,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疼痛、红肿、硬结、瘙痒等,一般在数天内消失。偶有少数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反应,但均较轻微,且多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

(一)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为轻中度

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疼痛、红肿、硬结、瘙痒等,一般在数天内消失。发生率在5%左右。

1.局部疼痛:注射时或注射后立即出现,多为轻微疼痛,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疼痛较重,需给予对症止痛治疗。

2.局部红肿:注射后局部皮肤发红、肿胀,多在数天内消退。少数患者红肿较重,需给予局部热敷或理疗等治疗。

3.局部硬结:注射后局部形成硬结,多在数周内消散。少数患者硬结较大,需给予局部按摩或理疗等治疗。

4.局部瘙痒:注射后局部皮肤瘙痒,多在数天内消失。少数患者瘙痒较重,需给予局部止痒剂等治疗。

(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为轻微

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一般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发生率在1%左右。

1.头晕:注射后出现头晕、头昏等症状,多为轻微,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头晕较重,需给予对症治疗。

2.恶心、呕吐:注射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多为轻微,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恶心、呕吐较重,需给予对症治疗。

二、无严重不良反应,无严重并发症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有严重不良反应或严重并发症发生。

三、安全性评价结论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为轻中度,且多在数天内消失。未见报道有严重不良反应或严重并发症发生。第六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注意事项关键词关键要点【注射药物的选择】:

1.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2.常用的药物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以及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胃动力药。

3.对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还应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穴位定位和注射方法】: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注意事项

1.患者选择

(1)适应症:中脘穴穴位注射主要适用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尤其是以下情况:

*症状典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

*伴有胃动力障碍、食管炎、溃疡等并发症者。

*拒绝或不适合手术治疗者。

(2)禁忌症:

*皮肤破损或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孕妇。

2.注射操作

(1)穴位定位: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注射方法:

*常规消毒后,将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

*用左手拇指按压中脘穴,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垂直刺入穴位,深度约1.5~2.0cm。

*缓慢注射药物,每次注射量为4~8mL,每周注射1~2次,总疗程4~8周。

(3)注意事项:

*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注射前应仔细检查注射部位,避免损伤血管或神经。

*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局部疼痛或晕针。

*注射后应按压穴位3~5分钟,以防出血หรือฟกช้ำ。

3.药物选择

(1)常选药物:

*维生素B12:有促进胃肠道蠕动、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阿托品:有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痉挛的作用。

*西咪替丁: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雷尼替丁: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奥美拉唑: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2)药物配伍:

*维生素B12与阿托品:可协同提高胃肠道蠕动,缓解胃痉挛,促进溃疡愈合。

*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与奥美拉唑:可联合应用,增强抑酸效果。

(3)剂量和疗程:

*维生素B12:每次肌肉注射1000~2000微克,每周1~2次,总疗程4~8周。

*阿托品:每次皮下注射0.5~1.0mg,每日3次,总疗程4~8周。

*西咪替丁:每次肌肉注射800~1600mg,每日2次,总疗程4~8周。

*雷尼替丁:每次肌肉注射100~200mg,每日2次,总疗程4~8周。

*奥美拉唑:每次肌肉注射40mg,每日1次,总疗程4~8周。

4.疗效评价

(1)症状改善率:主要包括症状消失率和症状减轻率,以症状消失率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2)体征改善率:主要包括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和食管pH监测结果改善率。

(3)生活质量改善率:主要采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评分,以评分改善率作为评价指标。

5.不良反应

(1)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红肿、淤青等,一般轻微,可自行消退。

(2)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晕针、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一般轻微,可自行缓解。

(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根据所选药物的不同而异,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6.注意事项

(1)中脘穴穴位注射并非对所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有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其他治疗方法。

(2)中脘穴穴位注射应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3)中脘穴穴位注射并非永久性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后应注意饮食、作息规律,以防止复发。

(4)患者应定期复查,以监测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七部分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禁忌症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禁忌症】:

1.出血倾向: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容易导致注射部位出血,增加感染风险。

2.皮肤感染:中脘穴部位如有皮肤感染、溃疡或炎症,禁止进行穴位注射,以免加重感染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3.严重器官衰竭:若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衰竭,身体状况极差,此时进行穴位注射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4.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进行穴位注射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血管意外。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身体特殊,穴位注射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乳汁分泌异常,因此不建议在妊娠和哺乳期进行穴位注射。

6.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穴位注射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不建议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进行穴位注射。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禁忌症

1.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者。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者应禁用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2.消化道溃疡活动期。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的病情,因此,消化道溃疡活动期应禁用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3.胃肠道出血。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出血,因此,胃肠道出血时应禁用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4.妊娠期。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流产或早产,因此,妊娠期应禁用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5.儿童。

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儿童的安全性尚未明确,因此,儿童应禁用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6.对中脘穴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过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