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人教版)高考生物《高考风向标》·电子稿 专题十 的进化(考点1)_第1页
(课标人教版)高考生物《高考风向标》·电子稿 专题十 的进化(考点1)_第2页
(课标人教版)高考生物《高考风向标》·电子稿 专题十 的进化(考点1)_第3页
(课标人教版)高考生物《高考风向标》·电子稿 专题十 的进化(考点1)_第4页
(课标人教版)高考生物《高考风向标》·电子稿 专题十 的进化(考点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专题十生物的进化●考纲解读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及流程设计与比较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贡献和局限性3.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等概念的判定及相关计算4.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实验探究考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eq\o\ac(○,1)进化而来的。②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低等到eq\o\ac(○,2)逐渐进化的。③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由于eq\o\ac(○,3)和eq\o\ac(○,4)。(2)意义:反对神创论和eq\o\ac(○,5),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基础。(3)不足:①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②拉马克过于强调eq\o\ac(○,6)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eq\o\ac(○,7)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4)评价: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是eq\o\ac(○,8)的奠基人。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①eq\o\ac(○,9);②eq\o\ac(○,10);③eq\o\ac(○,11);④eq\o\ac(○,12)。(2)意义:科学地解释生物eq\o\ac(○,13)的原因,以及生物的eq\o\ac(○,14)和eq\o\ac(○,15)。(3)局限性:对于eq\o\ac(○,16)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局限于eq\o\ac(○,17)水平;在物种形成的问题上,达尔文强调了物种形成中的eq\o\ac(○,18)方式。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生活在一定区域的eq\o\ac(○,19)的全部个体叫种群,种群也是eq\o\ac(○,20)的基本单位。②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eq\o\ac(○,21),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③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eq\o\ac(○,22)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eq\o\ac(○,23)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eq\o\ac(○,24)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eq\o\ac(○,25)),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生物的变异是eq\o\ac(○,26)的。(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过长期的eq\o\ac(○,27),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断被淘汰,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和加强,从而使种群的eq\o\ac(○,28)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eq\o\ac(○,29)的方向不断进化。(4)物种先经过长期的eq\o\ac(○,30),然后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eq\o\ac(○,31)的形成。这是一种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有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eq\o\ac(○,32)的形成。(5)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eq\o\ac(○,33)。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eq\o\ac(○,34)多样性、eq\o\ac(○,35)多样性和eq\o\ac(○,36)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长期eq\o\ac(○,37)的结果。版本差异的内容4.遗传平衡定律又称哈代——温伯格定律(中国地图版)(浙江科技版)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稳因素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和a)时,设p代表A的基因频率,q代表a的基因频率,则(p十q)2=p2十2pq十q2=l。其中p2是eq\o\ac(○,38)的频率,2pq是eq\o\ac(○,39)的基因型频率,q2是eq\o\ac(○,40)频率。5.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地图版)(江苏教育版)(1)中性学说主要内容有下列几点:①大量的基因突变是eq\o\ac(○,41)的,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eq\o\ac(○,42)也eq\o\ac(○,43)。②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eq\o\ac(○,44)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③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eq\o\ac(○,45)的逐渐积累,而不是eq\o\ac(○,46)。(2)基因突变非中性学说主要内容有:①eq\o\ac(○,47)并不都是中性的。②有些基因突变反映在个体的性状上,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有差异。③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3)“eq\o\ac(○,48)”的观点 ①依据: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②观点: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4)最有影响力的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eq\o\ac(○,49)。校对:eq\o\ac(○,1)更古老的生物eq\o\ac(○,2)高等eq\o\ac(○,3)用进废退eq\o\ac(○,4)获得性遗传eq\o\ac(○,5)物种不变论eq\o\ac(○,6)环境eq\o\ac(○,7)遗传物质eq\o\ac(○,8)进化学说eq\o\ac(○,9)过度繁殖eq\o\ac(○,10)生存斗争eq\o\ac(○,11)遗传和变异eq\o\ac(○,12)适者生存eq\o\ac(○,13)进化eq\o\ac(○,14)多样性eq\o\ac(○,15)适应性eq\o\ac(○,16)遗传和变异eq\o\ac(○,17)个体eq\o\ac(○,18)渐变eq\o\ac(○,19)同种生物eq\o\ac(○,20)繁殖eq\o\ac(○,21)全部基因eq\o\ac(○,22)等位基因eq\o\ac(○,23)基因频率eq\o\ac(○,24)基因重组eq\o\ac(○,25)突变eq\o\ac(○,26)不定向eq\o\ac(○,27)自然选择eq\o\ac(○,28)基因频率eq\o\ac(○,29)适应环境eq\o\ac(○,30)地理隔离eq\o\ac(○,31)新物种eq\o\ac(○,32)多倍体eq\o\ac(○,33)共同进化eq\o\ac(○,34)基因eq\o\ac(○,35)物种eq\o\ac(○,36)生态系统eq\o\ac(○,37)自然选择eq\o\ac(○,38)AA基因型eq\o\ac(○,39)杂合子Aaeq\o\ac(○,40)aa基因型eq\o\ac(○,41)中性eq\o\ac(○,42)无害eq\o\ac(○,43)无利eq\o\ac(○,44)不起eq\o\ac(○,45)中性突变eq\o\ac(○,46)自然选择eq\o\ac(○,47)基因突变eq\o\ac(○,48)物种形成并非都是渐变过程eq\o\ac(○,4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自主检测过关1.(08徐州模拟)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2.(08无锡模拟题)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B.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反复取食树洞中的蚂蚁不断伸长的结果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长期的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各自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3.(08长沙一中月考题)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A.24%,72%B.36%,64% C.57%,43% D.60%,40%4.(08黄冈月考)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5.(05天津)(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自然选择是的过程。②表中两组数据大于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上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1.C.解析:种群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的。2.C.解析:本题四个选项中,B选项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D选项显然叙述错误,只有C选项叙述正确,且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3.D.解析:基因A的频率=(24%×2+72%)÷(24%×2+72%×2+4%×2)=60%,则基因a的频率=100%-60%=40%。4.C.5.答案:(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②53.2%大于25.0%、13.7%、4.7%(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一、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整合2.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3)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3.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4.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1)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2)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5.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问题探究:1.什么叫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它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携带的基因随个体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但随着繁殖它把自身一部分基因传给了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了基因库。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种群物种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种群具备“两同”,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一种鲤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中,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成为不同的亚种(或品种),进而形成多个新物种。(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3)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①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②骤变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问题探究:2.为什么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进化,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3.自然界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3.①突变②基因迁移(即个体的迁入和迁出)③遗传漂变(小种群中某些个体由于没有交配机会而使某些基因消失)④非随机交配⑤自然选择三、共同进化1.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两者都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发生的。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物种形成则是指一个物种发展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这其中不仅包括漫长的时间、较明显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还应包括生殖隔离的存在。判断生物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依据是是否出现生殖隔离,即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若出现生殖隔离,即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后代,则说明不是同一物种。2.共同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1)共同进化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生物进化的历程①生物进化的趋势: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到需氧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3)生物多样性层次①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②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④生物多样性成因: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4)进化过程中的关键点:①氧气的出现: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为还原二氧化碳,夺得水中的氢,生成了氧气。出现需氧型生物,使生物代谢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加快了生物的进化;形成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陆地上紫外线的摄入量,使水生生物得以登陆。②真核细胞的出现:出现了核膜及各种细胞器,形成丰富的生物膜系统。出现有丝分裂,进而出现减数分裂,又形成有性生殖,大大增加了生物的变异类型;细胞分化,真核细胞才有细胞分化现象,才能形成多细胞生物。三、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完善了生物的进化理论。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从个体水平上升到种群水平。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仍是自然选择学说。四、基因频率和突变率的计算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①基因频率=②基因型频率==3\*GB3③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转换设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其频率分别为p与q(p+q=1)。亲代AA和aa自然交配后F1代具有AA、Aa、aa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如下列公式:(p(A)+q(a))2=p2(AA)+2pq(Aa)+q2(aa)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产生A配子频率为:A=p2+×2pq=p2+pq=p(p+q)=p,产生a配子频率为:a=q2+×2pq=q2+pq=q(p+q)=q。可知F1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上式揭示了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使用它时,种群应满足以下5个条件:种群大;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满足上述5个条件的种群即处于遗传平衡。2.种群基因突变率的计算每一代出现的种群突变数=种群个体数×每个个体基因数×每个基因的突变率类型一不同种进化理论的理解例1.(08苏州模拟)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B.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解析: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并非都要经过长期隔离,同时长期的地理隔离也不一定能形成生殖隔离。答案:B变式1.(08广州一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产生了定向变异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解析:人工诱变是不定向的;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意愿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发生了定向变异;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合障碍。答案:A规律总结:物种的形成方式不只有一种;多倍体的形成是爆发式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都可以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在不同物种间进行基因的交流或细胞融合,产生新的物种。类型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例2.(08济宁调研)某一鸟类种群由于自然原因而被分割成两个群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经过600万年后,如果把这两个群体的后代放到一起,则它们最可能会 () A.具有同样的交配季节 B.陷入对相同资源的竞争中 C.彼此产生了生殖隔离 D.形成种内互助的合作关系解析:同一种群的鸟类由于长期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不同条件下的鸟类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进化形成了不同的物种,产生了生殖隔离。即使把这两个群体放到一起,彼此之间因存在有生殖隔离,而不能交配。答案:C变式1.(08湖南邵阳一中月考)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解析:A项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故A对。种群的基因库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亡,它会随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传递下去,故B对。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故C错。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从而改变了种群基因库的组成,故D对。答案:C规律总结:不同的环境条件的长期选择,最可能导致生物朝不同的方向进化而形成不同物种。类型三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例3.(08苏州联考)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比例占50%,基因型aa占25%。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1/16B.1/9C.1/8D.解析:由于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所以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只有Aa与Aa的个体杂交,子代才会出现aa的个体,则交配一代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Aa×2/3Aa→2/3×2/3×1/4aa=1/9aa答案:B变式1.(08南京二调)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为()A.55%45%55%45%B.42.5%32.5%55%45%C.55%45%45%55%D.42.5%32.5%45%55%解析:Aa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故后代中AA的比例为(30%+1/4×50%),aa的比例为(20%+1/4×50%),而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频率不变。答案:D规律总结:(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则种群一定没有进化。类型四生物多样性与共同进化例4.(08长沙模拟)右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解析:由图可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而不会因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答案:C变式1.(07长沙调研题)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解析: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有丝分裂的出现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选项为D。答案:D规律总结: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相互联系的;基因多样性决定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类型五实验探究《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2007年10月16日刊登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说,被称为“超级细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国内正呈蔓延趋势,每年预计有超过9万人严重感染这一病菌。请回答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问题:(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生物,其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2)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作用,使细菌的发生定向改变。(3)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抗生素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的观点是错误的。材料和器具:青霉素、培养皿,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实验完善:①实验步骤: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的细菌培养基。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正确地“复制”到了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步骤4:根据场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②预期结果:。③本实验的原理是:。(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减缓超级细菌的产生?答案:(1)原核基因突变(2)选择基因频率(3)①含有青霉素②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③A组耐甲氧西林细菌从未接触抗生素,而耐甲氧西林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说明抗生素没有诱导耐甲氧西林细菌产生适应性变异,耐甲氧西林细菌抗药性的产生不需要抗生素诱导(4)①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②一种抗生素可以治愈的不要使用第二种。③由病毒引起的感冒,没有炎症的时候不要使用抗生素。④利用其他药物替代抗生素治疗疾病。●高考真题真题1.(08山东卷)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有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解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真题2.(06广东)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解析: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紫茎泽兰与原产地紫茎泽兰产生了地理隔离,不能基因交流,基因库变化不会相互影响,由于生长在不同环境中,进化方向不同,性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但不一定就会发生生殖隔离。答案:D真题3.(03广东生物)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A.生存斗争仅指种内斗争B.不遗传的变异在进化上是有意义的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以及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不遗传的变异不能传递和积累,在进化上无意义。答案:CD真题4.(06江苏)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考查不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基因突变是内因,不定向的;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不能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答案:B真题5.(06江苏)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的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1)某农民的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分裂的期。(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4)“人工进化”与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解析:这是一道综合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时期、可遗传变异来源以及与进化的关系;(1)根据题中发现矮秆植株,且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说明基因突变发生在重组形成过程,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DNA复制)。(2)空间辐射和失重条件下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DNA重组技术使控制不同的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变异的来源非常丰富,可有目标地选择生物性状。(3)有性生殖过程发生基因重组,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产生配子种类为23,其中染色体完全来自父方的为1/23。(4)见答案。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2)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定向改造生物性状(3)基因重组1/8(4)基因频率的改变●基础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6.(08佛山调研)自然选择是指()A. 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6.C.解析:自然选择是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7.(08佛山一检)下列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论观点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变化,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D.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7.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原材料;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变异。 8.(08珠海联考题)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8.B.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本题选项为B。9.(08启东月考)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6%、8%B.8%、92% C.78%、92% D.92%、8% 9.D.解析:XB的基因频率=(42.32%×2+7.36%+46%)÷(42.32%×2+7.36%×2+0.32%×2+46%×1+4%×1)=92%,则Xb的基因频率=100%-92%=8%。10.(08佛山一调)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A.50%和5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100%10.B.解析:在感染锈病之前T%=20%+60%×1/2=50%,感染锈病之后,TT%变为25%,Tt%变为75%,故T%的应变为62.5%。二、多项选择题11.(07南通九校联考)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需要下列环节的综合作用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11.ACD.解析:在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变异是不定向的。12.(08深圳一模)某地区一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G,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G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B.G的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杂合子C.G的纯合子的出生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D.种群中G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已产生 12.ABC。解析:从图中看出G基因频率逐渐增多,则可能的原因包括ABC三项;G频率的变化表示生物的进化。13.(08潮州二模)如果一个种群中存在着某一对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别是50%,一段时间后,比例变化为5%和95%。据此进行以下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种群很可能能进行有性生殖

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C.频率提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该种群中有95%个体表现出了更加适应环境的性状13.ABC。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在自由交配下产生的,也就是存在有性生殖;环境的改变和不同的适应能力都会使基因频率产生改变;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而不是适应的个体数。●能力提高训练14.(2008佛山二模)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全部位于染色体上②自然选择使基因发生定向变异③某基因的频率即该基因在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的比例④每一个基因都包含特定的碱基序列,具有特异性⑤人体内的肝脏细胞和成熟红细胞所含的基因相同A.①②④B.②③⑤C.只有③D.只有④ 14.D.解析:细胞质基因,不在染色体上;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成熟红细胞无核不含基因。15.(08惠州二调)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内容的是()A.基因的多样性B.个体的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5.B.解析:生物多样性有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6.(08盐城二调)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D.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16.D.解析:该地雀的形成经历了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环节。17.(08深圳一模)某一昆虫种群侵入某地后,分化出甲、乙两个种群,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但外貌几乎无法辨认。由此可知() A.同一种群出现分化是适应辐射的结果 B.同一种群出现分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甲乙属同一个物种,因外貌形态相同 D.形成两个物种的原因是信息激素不同 17.B.解析: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8.(08江门一模)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向。(2)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18.答案:(1)种群自然选择(2)地理隔离生殖隔离(3)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19.(08韶关一模)某种野生型细菌,自然条件下产生了:I型(含LA基因)、II型(含LB基因)、III型(含LC基因)三种新类型,现将等量四个品系的细菌混合,置于恒定密闭条件下培养,间隔相同时间,六次测得个体数量(单位:个/10-2mm3123456野生型9515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