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专题十四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考纲解读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I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二、生态环境的保护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I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I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I1.探究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2.生态农业的设计原理和特点3.利用物质循环的特点合理设计生态瓶4.探究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6.探究人口增长对环境的污染7.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8.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应用价值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eq\o\ac(○,1)与它的eq\o\ac(○,2)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eq\o\ac(○,3)。2.生态系统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eq\o\ac(○,4)生态系统、eq\o\ac(○,5)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①生物同化类型:eq\o\ac(○,6)(主要是绿色植物);②地位:是生态系统的eq\o\ac(○,7);③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消费者①生物同化类型:eq\o\ac(○,8)(主要是各级动物);②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③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eq\o\ac(○,9),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4)分解者①生物同化类型:eq\o\ac(○,10)(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②地位: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③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eq\o\ac(○,11)分解成eq\o\ac(○,12)返回到无机环境中。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②特点:eq\o\ac(○,13)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②功能:是生态系统eq\o\ac(○,14)的渠道。 版本差异的内容5.生态因子与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江苏教育版)(1)生态因子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其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1913年,谢尔福德(V.E.Shelford)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一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曲线(如下图)。特别说明:①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酎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②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2.食物链的类型(中国地图版)按照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成三种类型:(1)eq\o\ac(○,15):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链状联系称之为捕食链,又叫活食链。如牧草→兔→狐狸。(2)eq\o\ac(○,16):指以动植物遗体或碎屑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在森林中,大约有90%的净生产是以碎食方式被消耗的。(3)eq\o\ac(○,17):生物体内以寄生方式而构成的食物链称为寄生链:如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病毒。校对:eq\o\ac(○,1)生物群落eq\o\ac(○,2)无机环境eq\o\ac(○,3)生物圈eq\o\ac(○,4)海洋eq\o\ac(○,5)淡水eq\o\ac(○,6)自养型eq\o\ac(○,7)主要成分eq\o\ac(○,8)异养型eq\o\ac(○,9)物质循环eq\o\ac(○,10)异养型eq\o\ac(○,11)有机物eq\o\ac(○,12)无机物eq\o\ac(○,13)生产者eq\o\ac(○,1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eq\o\ac(○,15)捕食链eq\o\ac(○,16)碎食链eq\o\ac(○,17)寄生链●自主检测过关1.如图为某食物网,正确的叙述为()A.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C.若能量传递率为20%,D每增重1g,则A被消耗25gD.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增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细胞水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储存的能量和物质很少,因此不属于生产者B.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C.蘑菇虽然可以作为人的食物,但不属于生产者D.细菌都能分解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者3.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4.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5.某种鼠随着人类的迁移也迁移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南海某岛。(1)若干年后,岛上该种鼠的增长情况如图A所示。在m年内,该种鼠数量增长趋势呈型曲线。当该种鼠数量为n值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值是该环境。(2)岛上的一条主要河流,其最初的食物网如图B所示。①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种。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②若此生态系统中的小鱼因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该生态系统中数量会随之增多的动物是。1.D。解析:本食物网一共有6条食物链,生物群落应该包括所有生物,按照最短食物链A→E→D,则A被消耗25g,按照最长食物链,则A被消耗625g,题目并没有确定是最少还是最多的消耗。2.C。解析: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都属于生产者;异养型生物除分解者外,还有消费者;蘑菇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3.D。解析:有8条食物链,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所含的能量最多是生产者4.D。解析: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耗氧量为负值,所以a为第一营养级,第二、三、营养级均消耗氧气,营养级越低,所需要的能量越多,耗氧量越大。5.(1)J所允许的最大值(最大容纳量)(2)①3生产者(水绵和水藻)固定的太阳能②水蚤●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其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3.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各成分的比较项目成分作用同化类型地位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无机盐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备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自养型主要成分消费者包括营捕食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异养型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秃鹰等)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异养型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2.各成分相互关系3.各成分的分析(1)生产者①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能利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在物质上连接无机界与生物群落的桥梁。②绿色植物类型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如:以乔木为主的生态系统称森林生态系统。③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调节中,植物起决定作用,植物的种类越复杂,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的生活环境和食物就越多样,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就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平衡也就越容易维持。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2)消费者①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加快物质的循环,减少分解者负担;②在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中起作用,消费者的捕食有利于物种的多样性形成有关;③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3)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自然或又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和生产者一起将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联系起来。 问题探究:1.动物都是消费者吗?细菌都是分解者吗?1.不是,腐食性的动物属于分解者;细菌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都是生产者,而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是消费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才是分解者。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1)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通过捕食关系建立的一种联系。具体就是捕食链,由于分解者没有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所以不纳入食物链,不占有营养级。(2)分析: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食物链的中间不能中断,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②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③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于种间,也可能来自于种内。④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2.食物网(1)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其形成的原因是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能被多种生物取食。(2)分析:①同一种消费者由于食物的多样性,使其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②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可以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下降。(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问题探究:2.一个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能否长期稳定存在?2.不能。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同时也是对绿色植物分解的过程。若没有草食动物,必将增加分解者的负担,绿色植物也不利于被分解。另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几营养级?3.这条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螳螂为第3营养级。类型一生态系统概念和成分分析 例1.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至少必须有()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把无机环境中的光能固定,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态系统,同时生产者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没有分解者的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将很难分解。而消费者只是加快物质循环。答案:C变式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B.消费者全是真核生物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解析:生产者可以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根瘤菌以活的生物体内豆科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分解者还可以包括蚯蚓、蜣螂等。答案:AD规律总结:1.动物主要是消费者,但也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营腐生的蚯蚓;细菌主要是分解者,但也可以是生产者(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寄生生活的根瘤菌)。2.凡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物的同化类型有兼性营养型,如红螺菌,其体内含光合色素,可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按此可归为生产者,但在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它可直接利用有机物,按此可归为分解者。因此,一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3.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可以加速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类型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例2.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2KJ/m2/年)。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贮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5.92.813.1乙870.7369.4501.3丙0.90.30.6丁141.061.979.1戊211.520.1191.4A.丁为肉食性动物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D.戊是丁的前一营养级解析:根据能量流动关系,形成了乙→丁→甲→丙的食物链关系。乙是生产者,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丁是植食性动物,甲随丙的增加而减少。戊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答案:C变式1.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解析:食物链的复杂程度与生物的种类和食性成正相关,生物的种类和食性越复杂食物链越多,由于食性的不同,动物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别;在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越高营养级别的生物占有的能量越少,碳元素也少。答案:C规律总结:判断食物链的关系,依据的能量是各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构成食物链的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不构成捕食食物链。类型三实验探究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一”表示无。请回答以下问题:(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原因是。(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原因是。(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①;②。解析:密闭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在光照条件下,水草、藻类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同时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为消费者—浮游动物和小鱼提供氧气和食物;泥沙中含有微生物—分解者,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实现瓶内物质循环。乙瓶缺光,丙瓶缺分解者,两者都不能长久地维持稳定,甲瓶无小鱼较丁瓶有小鱼稳定的原因可能是生态瓶较小,小鱼的存在和长大会引起生物间的竞争加剧,打破原有的平衡。答案:(1)下降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2)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3)减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4)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高考真题真题1.(08广东生物)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解析: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答案:D真题2.(2007重庆理综)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生态农业系统中,生物群落应该包含所有的生物,水稻、红萍、鸭子、有害昆虫以及一些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答案:C●基础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6.(2007广州一模)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7.(2007惠洲二模)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8.(07广东佛山一模)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9.(08广州调研)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0.(08茂名一模)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6.C.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可做出选择。7.C.解析:此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戊固定的太阳能。大量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危机。8.D.解析:食物链越短,所获得的能量越多:戊→丁→辛。9.C.解析: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10.C.解析:生物群落是生活在相同的地域的全部种群的总和。二、多项选择题11.(2007惠洲二模)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11.BD.解析:细菌可以是生产者(硝化细菌)、消费者(共生固氮菌)、分解者(大部分细菌),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只能是分解者。12.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12.ABC.解析:图中食物链:乙→丙→甲; 13.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多 13.BCD.解析:生物种类越复杂,食性越多,形成的食物链越复杂。●能力提高训练14.(08雷州二模)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14.C.解析:从c增加(减少)→b增加(减少)→a→增加(减少)可以看出食物链关系是:c→b→a。15.(08江门一模)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戊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丁占有4个不同的营养级C.庚的个体数量锐减不会对丁的个体数量有影响D.向该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15.C.解析:庚的个体数量锐减,丁可从其它食物链中获得能量,其个体数量不会有大的影响。16.(08佛山一模)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16.B.解析:生物群落是生活在相同的地域的全部种群的总和;青蛙和蜘蛛的能量全部来自蝗虫,在传递过程中有大量的能量消耗。17.(08揭阳一模)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17.C.解析: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碳以CO2的形式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18.(08湛江一模)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B.猫头鹰和黄鼬都捕食田鼠,猫头鹰和黄鼬有竞争关系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D.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增多从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这是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18.A.解析:碳在生态系统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19.有关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说法合理的是()A.营腐生生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B.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C.是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绿色植物利用19.B.解析:分解者大多营腐生生活。病毒是寄生生物,不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但释放的能量是不能为绿色植物利用。20.(08广州调研)请根据图中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观赏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①图中体现马缨丹的疯狂蔓延趋势的曲线是,该曲线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的特性。②“马缨丹”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又从外地引进了几种爱吃马缨丹的昆虫,不久马缨丹的数量大量下降,引入这些昆虫后,夏威夷岛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变化?。(2)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点时进行,原因是。20.答案:(1)①I过度繁殖②外来物种入侵③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
考点2生态系统的功能●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eq\o\ac(○,1)、eq\o\ac(○,2)、eq\o\ac(○,3)和eq\o\ac(○,4)的过程。(2)过程①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eq\o\ac(○,5);②起点:从eq\o\ac(○,6)固定太阳能开始,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③途径:eq\o\ac(○,7);④特点:eq\o\ac(○,8):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eq\o\ac(○,9),也不能eq\o\ac(○,10);eq\o\ac(○,11):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eq\o\ac(○,12)的,传递效率大约为eq\o\ac(○,13)。(3)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eq\o\ac(○,14),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eq\o\ac(○,1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eq\o\ac(○,16)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的循环的过程。(2)特点:eq\o\ac(○,17)、反复利用、eq\o\ac(○,18);(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eq\o\ac(○,19)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3.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eq\o\ac(○,20)和碳酸盐;(2)循环形式:eq\o\ac(○,21)(主要);(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eq\o\ac(○,22)作用、eq\o\ac(○,23)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eq\o\ac(○,24)和eq\o\ac(○,25)实现;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eq\o\ac(○,26)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eq\o\ac(○,27)的平衡。(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eq\o\ac(○,28),导致海平面eq\o\ac(○,29),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版本差异的内容5.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浙江科技版)(中国地图版)氮循环是指氮气、无机氮化物、有机氮化物在自然界相互转化过程的总称。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有机氮化物的合成、氨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氮循环主要是通过生物,其中微生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硫循环(人民教育版)二氧化硫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①二氧化硫通过降水形成硫酸,在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盐;②二氧化硫直接被生产者吸收,再传给消费者。生物群落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到大气中的途径有:①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通过分解者的氧化分解;②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在古代地层形成化石燃料,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硫,释放到大气中;③动植物遗体直接燃烧;④火山喷发。校对:eq\o\ac(○,1)输入eq\o\ac(○,2)传递eq\o\ac(○,3)转化eq\o\ac(○,4)散失eq\o\ac(○,5)光合作用eq\o\ac(○,6)生产者eq\o\ac(○,7)食物链和食物网eq\o\ac(○,8)单向流动eq\o\ac(○,9)逆转eq\o\ac(○,10)循环流动eq\o\ac(○,11)逐级递减eq\o\ac(○,12)逐级减少eq\o\ac(○,13)10%~20%eq\o\ac(○,14)人工生态系统eq\o\ac(○,15)调整eq\o\ac(○,16)持续高效eq\o\ac(○,17)全球性eq\o\ac(○,18)循环流动eq\o\ac(○,19)各种组成成分eq\o\ac(○,20)CO2eq\o\ac(○,21)CO2eq\o\ac(○,22)光合eq\o\ac(○,23)化能合成eq\o\ac(○,24)呼吸作用eq\o\ac(○,25)微生物的分解eq\o\ac(○,26)CO2eq\o\ac(○,27)碳循环eq\o\ac(○,28)融化eq\o\ac(○,29)上升●自主检测过关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2007珠海一模)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4.(2006广州调研题)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单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0%左右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X)的部分能量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6%5.(2007佛山一模)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这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模型来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进行着过程,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图中肉食性动物1属于消费者,处于营养级。(3)在此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CO2形式在与之间进行循环。(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外,还应该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3.C.解析:甲虫分解的落叶,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也就没有A、B、D的说法4.A.解析: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6000/150090005.答案:(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次级第三(3)生物群落无机环境(4)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一、能量流动过程的相关分析1.能量流动图解2.分析①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③能量的输入过程,是通过生产者来输入的,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将无机物转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转换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流入生态系统的。④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于上一个营养级;⑤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⑥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问题探究:1.生态系统为何要不断从系统外得到能量补充?1.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都会有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不能被任何生命活动所利用,能量在流动中越来越少。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1)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2)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1)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2)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一部分最终流入分解者。(3)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3.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一20%:由于各种食物链的不同,食物链内营养级数目的不同,以及食物链与食物链之间的交织等因素而有差异。(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若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是20%。(2)在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3)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问题探究:2.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一部分。3.同化量、摄入量的区别?3.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总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三、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者都是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情况的,三者统称为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每一阶含义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问题探究:4.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因而某一时间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可能要低于其捕食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能不能说流过生产者的能量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少?4.不能,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流经生产者的能量等于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往返循环。2.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即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实例—碳循环(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3)大气中C0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6)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02浓度增高,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问题探究:5.参与物质循环的是元素还是化合物?5.元素。五、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活动的分析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不变色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类型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例1.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关系的图表。其中丁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为J/c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PgPnR甲62.825.637.2乙12.55.76.8丙464.6186.3278.3丁41.616.525.1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以表示为C→A→B→D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四个Pg之和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为19.9%D.在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有可无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Pg464.6J/cm2.a,丁为分解者,不参与构成营养级,分解者和生产者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答案.C变式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细胞呼吸而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乙1→乙2…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丙中有自养型生物甲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解析:乙1→乙2…只表示了消费者,而营养级的起点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是异养型生物,各个营养级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发,故甲>乙+丙。答案:A规律总结:1.能量流动,一般考查的都是围绕着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的去向(用于解释能量单向流动的)、设计生态系统时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的反复循环。2.研究能量在沿食物链从一个种群流动到另一种群时,需要考虑能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多方面的能量值,以某动物种群捕食种群A为例,可用下图表示:食入的被同化的→构成生物体、呼吸等被捕食的未被同化的→分解者种群A未食入的→分解者未被捕食的→能量保留给下一年类型二能量传递效率的分析和计算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移动的方向,单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辐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B.分解者可利用图中A的所有能量C.当人们把生产者当做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解析:太阳能的利用率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占辐射的太阳能总量;A中包括的各营养级的呼吸,呼吸所产生的能量有一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被分解者利用;食物链越短可获得越多的能量;使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有:生物间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固定的,同时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被再利用。答案:B变式1.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1/2来自浮游植物乙,1/4来自草食性鱼类丙,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B.从理论上计算,甲每增加1kg体重,最少需要乙提供360kg的物质C.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DDT浓度最低的生物是乙D.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甲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以及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由于甲、丁均以丙为食,故两者间不仅有捕食关系,还存在着竞争关系;DDT是通过食物链而富集的,营养级越低,体内DDT浓度越低,反之则越高;甲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二、三、四三个营养级。从理论上计算,甲增重1kg至少需要乙提供的物质量应按20%的传递效率,则甲增重1kg至少需要乙提供的物质的量是:1/2÷20%+1/4÷(20%×20%)+1/4÷(20%×20%×20%)=40(kg)。答案:B规律总结:1.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至少”需要量的计算要按20%计算,“最多”需要量的计算则按10%求解。2.在某一食物网中一个消费者往往同时占有多条食物链,当该消费者增加了某一值时,若要计算最少消耗生产者多少时,应选最短的食物链和最大传递效率20%进行计算,这样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若要计算最多消耗生产者多少时,应选最长的食物链和最小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这样消费者获得的最少。3.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食物链。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现实问题思路求解D营养级净增重M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量YY(20%)3=M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量YY(10%)3=MA营养级净增重ND营养级最多增重的量YN(20%)3=YD营养级至少增重的量YN(10%)3=Y类型三物质循环(碳循环)的过程以及特点例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可以说明()①.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②.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③.图中的生理过程②全在线粒体中进行④.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A.①④B.②④C.①②D.①③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不可缺少的成分是A、D,过程①主要是指光合作用,过程②③是呼吸作用,在细胞质的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答案:A变式1.分析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解析:从乙图中的分析,可以得出D是无机环境,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C;从甲图的分析,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C。答案:C规律总结:有关物质循环的考查,无非就是围绕①CO2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②CO2返回无机环境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类型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的运用例4.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作物作物家畜食用菌蚯蚓太阳辐射排泄物、杂屑(肥料)产品输出产品输出产品输出籽实秸杆
(饲料)粪屑杂屑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知识。生态农业是当今我国非常重视的一个热点问题,涉及了如何调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其流向对人更有利的方向,实现物质的反复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变原料---产品---废料的模式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题中还涉及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问题,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并不属于捕食食物链,不构成营养级关系。 答案:B变式1.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渐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解析:生态农业优点是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并且在物质循环中增添一些生物,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整体的能量利用率。但在能量流动过程中,依然有热能散失,且此能量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答案:B规律总结:在设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在生产实际运用时,经常会涉及到几句生态规律,需要记住:人类的除草、灌溉、施肥等活动,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设计农业生态系统是利用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类型五实验探究有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定,测出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是:J/(cm2·a)玉米田荒地湖泊入射太阳能2043471118872收获的全部有机物25.34.95111.3呼吸7.70.8823.4请根据表中数据,对三种生态系统进行比较:(1)哪一个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为什么?(2)假如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等量的太阳能,哪一个具有较多的能量能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3)在计算入射太阳能时,生态学家一律是按照太阳能到达地面或湖面的量来计算的。这样计算入射的太阳能对哪一个生态系统造成的误差最大?为什么?答案:(1)玉米田,因为玉米田中植物收获的全部有机物的能量与太阳入射能比值最高。(2)荒地,因为荒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占制造有机物总量比例较少,所以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多。(3)湖泊,因为湖泊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下,而太阳能入射到达这些生物体之前经过了一定的水层,水层吸收的太阳能的量是相当大的,所以产生的误差最大。●高考真题真题1.(08广东文基)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答案:C。真题2.(2007广东生物)“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人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多级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和逐级递减的,生态农业就是运用了以上生态学原理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此外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不断有能量和物质的进入和输出,对于生态农业而言,还必须有人力的介入。答案:C真题3.(2007广东生物)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4)画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解析:从题干中第①段信息可知“稻-萍-鱼”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水稻、杂草、红萍、蓝藻(生产者);病菌、害虫、鱼(消费者);分解者。另外题干中也明确地指出了“害虫、病菌-水稻、鱼-害虫、红萍-蓝藻等物种之间的关系。(2)小题:通过“水稻遇虫害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可知该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为化学信息。(4)小题,一个生态系统其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各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全部流到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是除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以外,还有一部分则流向分解者,这些都应该在示意图中表示出来的。答案:(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或其他草食动物);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毒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2)化学信息(3)害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4)真题4.(2007四川高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人的作用是关键,但主要成分还是生产者(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群落的种类、数量、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成正相关,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丰富了生物的种类,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只能使能量实现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答案:C真题5.(2007年高考天津理综卷)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⑵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⑷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解析:从图中物质进出的箭头,可以判断X是生产者,生产者有两种类型:光合作用型和化能合成类型,甲中有叶绿体结构,可以推断出X为化能合成类型。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ca和b(4)微生物的分解●基础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6.(08深圳一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出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6.B.解析:生物个体的大小与食物没关系,而与环境有关;小的捕食者的生物数量不一定比被捕食者多。 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25倍7.C.解析:细菌不参与构成捕食链,图中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别的是蛇。8.在食物链A→B→C中,能量逐级递减。其原因不包括()总有一部分A和B会自然死亡而给分解者分解B、C摄入的能量总有一部分未被利用A、B、C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消耗能量照射到A上的太阳能不能被全部固定8.D.解析:根据对能量流动特点的解释可以排除A、B、C答案,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本来就是只有被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9.B.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0.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都能通过燃烧返回大气D.无机环境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10.D。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矿物质通过燃烧不一定产生气体返回无机环境。二、多项选择题11.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B.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最顶部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11.ACD.解析:能量传递率是指上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比例。12.(08深圳一模)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有的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群落 12.AB。解析:甲固定的太阳能,部分通过呼吸等消耗,所积累的有机物肯定比获得的总能量少;若b>0.2a,说明甲生物的总能量无法维持乙的生存,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13.(08雷州二模)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PgPnRA15.92.813.1B870.7369.4501.3C0.90.30.6D141.061.979.1E211.520.1191.4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五个Pg之和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B→E→D→A→C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5.7%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量地被生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13.CD.解析: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为B的Pg量;E为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链中的成分。●能力提高训练14.(08韶关一模)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该图能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1条 D.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14.B.解析:能量流动没有包括无机物等成分。 15.(08湛江一模)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同化量是指()A.消费者摄入食物中的所有能量B.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所有能量C.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所有能量D.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所有能量15.B.解析:同化量是指被固定的总能量。16.(08广州二模)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的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a)]。根据上表分析不恰当的是()A.狐属于次级消费者B.兔所同化的能量不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超过9.5X109kJ/(km2·a)D.狼所占的营养级一定比狐高16.D.解析:狼和狐属于同一个营养级。17.(08佛山二模)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17.C.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8.我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前往市郊调查农业生态系统,经过交流和修改后绘制出了下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你认为该生态系统是否达到良性循环?并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的实现,是根据生态系统的______原理设计的。(3)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在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有。(4)如果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设计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以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原理,科学增加农田中的。(5)请你评价以上农业生态系统方案的优点。19.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AFEAFEDCB(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kg。(4)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5)上图可知,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关键的措施是:第一;第二。20.20世纪60年代后,生态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1)下表是美国生态学家F.B.Golley在1960年对密执安某荒地进行调查后,绘制的一条食物链的三个营养级(植物、田鼠、鼬)的能量分析图。(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能量未被利用能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热量净生产能量A248×109200×10912×10936×109B746×10624×1066×10630×106C6×1054×105230×10510×105①表中营养级B对应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②A、C营养级的净生产量分别占同化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③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18.答案:(1)达到了良性循环,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核糖体(4)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生物种类(5)优点: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19.答案:(1)E→F→D→B(2)A→E是以CO2形式(1分),D→B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1分)(3)80(4)产生温室效应(CO2增多)(5)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利用20.答案:A的净生产能量(同化能量-呼吸释放能量)=248×109-36×109=212×109,C的同化能量=6×105+4×105+230×105=240×105(1)①田鼠②85.5%4.02%③0.3%
考点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1)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种类:包括eq\o\ac(○,1)、eq\o\ac(○,2)、eq\o\ac(○,3)。(3)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eq\o\ac(○,4)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eq\o\ac(○,5)。(4)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田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eq\o\ac(○,6)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eq\o\ac(○,7)能力;其调节机制:eq\o\ac(○,8)调节;(3)表现种类: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伤害)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eq\o\ac(○,9),营养结构越eq\o\ac(○,10),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eq\o\ac(○,11),抵抗力稳定性就eq\o\ac(○,12),反之则越低。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版本差异的内容3.生态系统信息流模型(中国地图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流,此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但是信息流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不仅是四个基本组成成分间及内部的流动的,也不仅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水平的信息流动,而且生态系统所有层次、生物的各分类单元及其各部分都有特殊的信息联系。按照控制论的观点,正是由于这种信息流,才使生态系统产生了自动调节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胶棉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保险公司装修终止协议
- 2025至2030年中国塑胶卡通鸭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LCM密封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钢筋电渣焊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建筑设计居间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中国天使童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交流同/异步电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诱蚊气味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耳鼻手术设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大数据管理与考核制度大全
- 大学面试后感谢信
- 2022届上海高考语文调研试测卷详解(有《畏斋记》“《江表传》曰…”译文)
- SBT11229-2021互联网旧货交易平台建设和管理规范
- 如何打造顶尖理财顾问团队
- 土壤农化分析课件
- 小区大型团购活动策划
- 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2273
- 2023年租赁风控主管年度总结及下一年展望
- 开关插座必看的七个安全隐患范文
- 高分子成型加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