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分类练(全国)_第1页
高中古诗词分类练(全国)_第2页
高中古诗词分类练(全国)_第3页
高中古诗词分类练(全国)_第4页
高中古诗词分类练(全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习一、(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秋风辞①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②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③,怀佳人④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⑤,横中流兮扬素波⑥。箫鼓鸣兮发棹歌⑦,欢乐极⑧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⑨。①辞:韵文的一种。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乃自作《秋风辞》”。②黄落:变黄而枯落。③秀:草本植物开花叫“秀”,这里借指佳人颜色。芳:香气,指佳人香气。兰、菊:这里比拟佳人。“兰有秀”与“菊有芳”互文见义,意为兰和菊均有秀、有芳。④佳人:这里指想求得的贤才。⑤泛:浮。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泛楼船,即“乘楼船”的意思。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向西南流至河津,入黄河。⑥中流:中央。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⑦鸣:发声,响。发:引发,即“唱”。棹:船桨,这里代指船。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⑧极:尽。⑨奈老何:拿老怎么办呢?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为四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时令特点。这两句状物写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寻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想见。“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的含义不仅仅局限在字面本身,它也包含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像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也有观点认为汉武帝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四、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对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粼粼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歌声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泛、济、横、扬、鸣、发”依次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写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像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致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总的来说,开篇两句写秋景如画;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体;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此诗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的影响较大,前两句受到宋玉《九辩》的影响。前四句两句一换韵,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共三个韵。在句式上,每句中带一“兮”字,也与《楚辞》相近,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本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大风歌》较本诗更苍莽雄放。B.诗歌开篇两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C.诗歌五、六、七句铺写作者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D.诗歌最后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直接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答案:B第一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全诗,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进行分析,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第二点,此类试题设置的错误方向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思想内容方面一般为曲解诗意、只阐述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第三点,B赏析有误。诗歌开篇两句写到了秋日意象“秋风”“白云”“草木”“雁”等,这些意象分别用“起”“飞”“落”“归”等动词描绘,形成的是动景,没有运用静态描写,选项认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分析不当。第四点,第一、二句写出秋天萧瑟衰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评价其为“《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6分)答案:①这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芳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抒发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和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作者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诗歌节奏感强。第一点,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分析内容,体会艺术效果。题目要求结合清代诗人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要结合《离骚》的特点,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点,《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其想象大胆,构思奇特;常以香草美人的寓意,寄托男女情思,象征诗人对现实混浊的揭露;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使用具有楚地地方风格的“兮”字。依据这些积累分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第三点,这两句的意思是“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作者由对花的观赏,引发对佳人的怀念,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佳人”的含义不仅仅局限在字面本身,它也包含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像屈原常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第四点,“兮”字同《离骚》一样,在形式上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二、(托物言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踏莎行①贺铸杨柳回塘②,鸳鸯别浦③,绿萍涨断莲舟路④。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⑤。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⑥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⑦,无端却被秋风误。①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②回塘:环曲的水塘。③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④绿萍涨断莲舟路:莲舟,采莲的船。这句话是说,水面布满了绿萍,采莲船难以前行。⑤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红衣,形容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这两句是说,虽然荷花散发出清香,可是蜂蝶都断然不来,它只得在秋光中独自憔悴。⑥依依:形容荷花随风摇摆的样子。⑦不肯嫁春风:语出韩偓《寄恨》诗“莲花不肯嫁春风”。张先在《一丛花令》里写道:“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贺铸是把荷花来和桃、杏隐隐对比。词作最后两句写荷花有“美人迟暮”之感。此词全篇咏写荷花,借物言情。词人暗中以荷花自况。文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因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类比,情感可以相通,人们可以利用联想,由此及彼,抒发文外之意。所以从《诗经》《楚辞》以来,就有比兴的表现手法。词也不例外。此词开头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别浦”,江河支流的入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作浦,另外的所在谓之别)回塘、别浦,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就储水之地而言,则谓之塘;就进水之地而言,则谓之浦。荷花在回塘、别浦,就暗示了她处于不容易被人发现也不容易为人爱慕的环境之中。“杨柳”“鸳鸯”用来衬托荷花。杨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绿一红,着色鲜艳。鸳鸯是水中飞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来常在一处,一向被合用来做装饰图案,或绘入图画。用鸳鸯来衬托荷花之美丽,非常自然。第三句由荷花的美丽转入描写她不幸的命运。古代诗人常以花开当折,比喻女子年长当嫁,男子学成当仕。而荷花长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莲舟前往采摘,如王昌龄《采莲曲》所写:“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莲舟的行驶就困难了。这当然只是一种设想,而这种设想,则是从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来的,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见采由于莲舟之不来,莲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来比喻自己之不见用由于被人汲引之难,被人汲引之难由于仕途之有碍,托喻非常委婉。第四句再做一个比譬。荷花既生长于回塘、别浦,莲舟又被绿萍遮断,不能前来采摘,那么能飞的蜂与蝶该可以来吧?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爱慕,断然不来。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词人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断然不来,比在上位者对自己的全不欣赏。歇拍承上两譬作结。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则美而且香的荷花,最终只有自开自落而已。“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于荷花而言,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于词人自己而言,则是说自己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最终只有老死牖下而已。这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过片推开一层,于情中布景。“返照”两句所写仍是回塘、别浦之景色。落日的余晖返照在荡漾的水波之上,迎接着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云则带着一阵或几点微雨,洒向荷塘。这两句不仅本身写得生动,而且还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间,自开自落,为时已久,屡经朝暮,饱历阴晴,而始终无人知道,无人采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遭遇过许多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这样写景,就同时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依依”一句,显然是从李白《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变化而来的。但指明“语”的对象为“骚人”,则比李诗的含意更为丰富、深刻。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正因为屈原曾设想采集荷花(荷花别名“水芙蓉”)制作衣裳,以象征自己的芳洁,所以词人也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要将满腔心事告诉“骚人”。但此事究属想象,故用一“似”字,与李诗用“欲”字同,显得虚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曾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从这以后,香草、美人、贤士就成为三位一体了。在这首词中,词人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显,而结尾两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样也将这三者连串了起来。“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词人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两者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反用张先《一丛花令》中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词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他的花一样争妍取怜的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份,同时也是在写词人自己的身份。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来由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词人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这首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由于古代诗人习惯于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出处之节,以美女之不肯轻易嫁人比贤士之不肯随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择夫过严而迟迟不能结婚以致耽误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贤士之因择主、择官过严而迟迟不能任职以致耽误了建立功业的机会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唤人看图片图片,不嫁惜娉婷。”陈师道《放歌行二首》:“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虽立意、措辞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处之节。这首词则通体以荷花为比,更为含蓄。词人在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宋史·贺铸传》云“(贺铸)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这些记载,对于理解此词的深意颇有帮助。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词人全篇咏写荷花,暗中却以荷花自况,借物言情,寄托个人身世。B.起首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迂折,“别浦”幽僻,以“杨柳”“鸳鸯”为衬,更显环境的凄清。C.“依依”一句化用李白的“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骚人”即屈原般的诗人。词中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欲诉满腔心事于“骚人”,则较李诗的含意更为丰富、深刻。D.“断无”两句形神兼备,虚实结合,是全词的着力之笔,既切合荷花的形态和开花结实的过程,又非常自然地绾合了人的处境命运,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答案:B解析: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这类题目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主要的设误点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思想内容方面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更显环境的凄清”说法错误,以“杨柳”“鸳鸯”为衬,是突出环境的优美。4.后世词评家都说“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感情内涵非常丰富,你读出了多少?请表述出来。(6分)答案:①表现出对荷花凋谢的惋惜。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而“芳心苦”。②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人生态度,“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荷花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③表现出词人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志不得伸,只能老死于户牖的悲哀。“红衣脱尽”表明荷花最美之时已过,这又怎不让词人触景自怜呢?④“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拨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解析: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中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没有分析诗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现出对荷花凋谢的惋惜。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而“芳心苦”。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人生态度。“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荷花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表现出词人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志不得伸,只能老死于户牖的悲哀。“红衣脱尽”表明荷花最美之时已过,这又怎不让词人触景自怜呢?“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拨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三、(边塞征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岑参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③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④,岂能愁见轮台⑤月。脱鞍⑥暂入酒家垆⑦,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赤亭道口:地名,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赤亭,在今新疆哈密西南。④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南。⑤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⑥脱鞍:一作“脱衣”。⑦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诗人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何况六月酷暑。诗人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做一转折,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期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诗人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歌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只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岑参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诗人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C.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答案:B解析:本题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试题主要的设误点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方面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6.本诗是如何刻画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的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解析:答题时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和关键词。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这样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李副使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四、(即事感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中吕】普天乐·秋怀张可久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①,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②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③,思莼季鹰④,笑我飘零。①西风驿马:在萧瑟的西风中驱马奔忙。②吴江:松江,为太湖最大的支流。③钓鱼子陵:拒绝汉光武帝征召隐居垂钓的严光。④思莼季鹰:张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思念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脍,遂归隐。张可久是一个始终沉抑下僚、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这首《普天乐·秋怀》就是他自觉岁月消磨而功名难遂的悲叹。这首曲子讲究格律、辞藻,用典较多,文辞工巧婉约,颇能体现“小山乐府”的特色。曲子以“普天乐”为曲牌,以“秋怀”为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矛盾而彷徨的心情。此曲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设问句“为谁忙?莫非命”,道出了作者的自怨自艾之情。这两句表面上是说命运难改,其实却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四句,反思自己的前半生,诘问自己是否就是在瑟瑟秋风中奔波劳碌的驿马,不然为何如此孤单寂寞?“西风”“落月”“红叶”“冷”几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作者不幸的境遇,以一派凄怆的气氛烘托出作者的伤心失意。“驿马”代指奔走道途,“书灯”暗示潜心学问,作者一年到头日夜辛劳,孜孜以求,得到的却如李白、崔信明所云,获取功名是“难于上青天”和“枫落吴江冷”的下场。接着,作者又顺势而下,抒发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最后,以“笑”字做一转折,列举了子陵富春江垂钓和季鹰思故乡莼菜的故事,显示出否定的态度,引人遐想。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忙”字为全篇关键字,贯穿始终。B.“西风”“红叶”紧扣标题中的“秋”字。C.此曲化用语典、引用事典皆贴切自然。D.此曲语言刚健豪迈,沉郁蕴藉。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是对曲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句中进行分析即可。D“刚健豪迈”错,这首元曲描写了一个终年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发,却始终抑郁落拓、不能施展抱负的形象,“西风”“落月”“吴江冷”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氛围。故选D。8.画线句可以解释为“哪怕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曾艰难跋涉”或者“求取功名之路就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一样充满艰辛”。哪一种解释更好?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6分)答案:示例一:前者好。第一种解释呼应“驿马”二字,表现出“我”出行之远、道路之艰;和下句结合起来看,从蜀道到吴江,东西辗转,山路水路一一经历,益显奔波办差之忙、之苦;与归隐的闲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辛劳无果、虚掷时光而功名难遂的愤懑与不平;使尾句“笑我飘零”的自嘲更有依托。示例二:后者好。第二种解释通过比喻将旅途的艰辛和仕途的艰难联系在一起,虚实结合,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前后连着六句写自己的不得志:日间奔波操劳,夜里孤灯苦读,仕途坎坷困顿,境遇落魄凄凉,功名未成发已白,一生碌碌无所为。由外在的飘零劳累到内心的失落凄苦,逐层深化;自然而然地引出曲末倦仕归隐之念,使作者对命运的悲叹更显深沉。第一点,跟我背: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句子阐释说明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第二点,“青天蜀道难”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句子,如果解释为“哪怕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曾艰难跋涉”,则可结合前后句内容分析其合理性:“西风驿马,落月书灯”两句描写秋日景物,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烘托出作者的伤心之情。“青天蜀道难”便是对上文的总结,强化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上片后四句极写作者劳苦奔波却又落寞、无人赏识的凄苦情状。第三点,与后文“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的典故相呼应,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与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士”,与他们相比,作者自己热衷功名却潦倒失意,被嘲笑便显得合情合理,更能表达作者的落寞和失意。如果认为第二种解释合理,重点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即可。五、(思乡羁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峤②,乘春望越台③。宿云鹏际落④,残月蚌中开⑤。薜荔摇青气⑥,桄榔翳碧苔⑦。桂香多露裛⑧,石响细泉回。抱叶玄猿啸⑨,衔花翡翠来。南中虽可悦⑩,北思日悠哉。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①早发:早上进发。始兴:县名,在今广东省韶关市。虚氏村:地名。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候:等候,等待。晓:天亮。逾:逾越。闽:福建。峤:尖而高的山。③越:这里指广东。越台:昔尉佗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④宿云:隔宿之云。鹏:大鸟。际:天际。⑤残月:夜阑之月。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⑥薜(bì)荔:植物名。⑦桄榔(guāngláng):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树顶生叶。翳(yì):遮蔽。⑧裛(yì):通“浥”,沾湿。⑨玄猿:黑猿。啸:啼叫。⑩南中:中国南部。图片思:思绪。悠:时间之长。图片鬒(zhěn)发:黑发。俄:忽然。素:白色。图片灰:冷灰。图片首:向,朝。图片行:去。莱(lái):草名,即藜。此诗开头四句,点出标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早晨的天空中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闽峤”本指闽地的山岭,有时也可用作“岭嶂”的意思,泛指南国的山岭。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附近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歌的标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始兴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的诗风。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薜荔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前三句中,诗人写景由视觉而到嗅觉,后三句中,从“石响”句开始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加动人了。读到最后六句时,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在文势上,“鬒发”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的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结尾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的“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各自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到“鬒发”二句时,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结尾两句则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平芜之中。这首诗遣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体现了宋之问的诗风。诗歌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国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这些景物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点出标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早晨的天空中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给人人生沧桑之感。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前面两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答案:D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的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回故乡去剪莱草过日子吧”,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故应是“直抒胸臆”。故选D。10.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6分)答案:①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中,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②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早晨,月亮渐圆,就好像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在蚌中闪现,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生机。③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薜荔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这两句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个盎然生趣的画面。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两句中,前一句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后一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回环流转的细泉。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第一点,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然后到诗歌中圈出描写南国景物的诗句,理解其意思,看诗中写了什么景物,是如何写的,体现出景物的什么特点。第二点,诗歌开头四句,点出标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早晨的天空中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宿云鹏际落”写的是“云”,意思是“宿云如落鹏之翼”,这是诗人的联想;“残月蚌中开”写的是“残月”,意思是“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点,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薜荔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前三句中,诗人写景由视觉而到嗅觉,后三句中,从“石响”句开始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加动人了。考生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六、(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②,直到天南潮水③头。隔岭篇章来华岳④,出关书信过泷流⑤。峰悬驿路⑥残云断,海浸城根⑦老树秋。一夕瘴烟⑧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⑨。①韩潮州愈: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②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木兰舟”作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船为木兰树所制。③潮水:河流名,今名韩江,流经潮州。④岭:五岭。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诗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华岳:西岳华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⑤关:蓝关。泷流:泷水,自湖南流入广东,唐时称虎溪。⑥驿路:驿道,大道。唐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诗:“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残云:零散稀疏的云。唐孟浩然《行至汝坟寄卢征君》诗:“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⑦城根:犹城脚。一作“门垔(yīn)”。唐韦应物《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诗:“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⑧瘴烟:湿热蒸发而致人疾病的烟气。⑨浪西楼:潮州的一处楼阁。此诗一开头诗人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出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联“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自己甘愿陪同友人一起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颔联直抒别后景况。“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上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之中。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是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仍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这一联在物景烘托中透露出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关怀之情。颈联,诗人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尾联“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则宕开一笔,别开生面。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诗人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此诗首联写意,颔联写实,颈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发了真诚的友情。全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心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语言,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木兰舟,直达潮水的尽头,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诗人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五岭传来,“我”怎能不驰书慰问?此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这与韩愈的“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景色的壮观。D.尾联宕开一笔,具体描写想象中潮州的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答案:C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均突出了景色的壮观”错误,应为“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12.贾岛好苦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本诗颈联用词精妙之处。(6分)答案:“悬”“浸”二字,俯仰结合,“悬”字写出驿路像是悬挂在峰峦之上,“浸”字写出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诗人用这两个字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友人贬官路上道路之险阻及在遭贬之地的凄苦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关切之情。(如果分析“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也可酌情给分)第一点,炼字题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含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第二点,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同时要扣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此题主要从所炼字的表达效果上去分析即可。第三点,“悬”“浸”二字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驿路的艰难和险阻。从题目上看,《寄韩潮州愈》是一首寄托离别的诗歌,因此在诗歌的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七、(咏史怀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长沙过贾谊宅①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②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③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人,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④汉文:汉文帝。这是一首堪称唐诗精品的七言律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思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人,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标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人去”“寒林”“日斜”,渲染出贾谊长沙故宅一种萧条冷落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诗人自己。出句要注意“有道”和“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恩薄,那么当时不及汉文帝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他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的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故宅。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真切。“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渐浓,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指出二人原本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之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呢!”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意设问的结尾,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诗人联系自己与贾谊遭贬的共同遭遇,诗中的景色在他眼中便充满凄凉寥落之情。他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直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与诗歌中的形象结合,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思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B.颈联用“有道”和“无情”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诗人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着诗人对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C.尾联描写的一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