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卷_第1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_第2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_第3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_第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二里头都城遗址内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如宫殿管理、供水、铸铜、粮食管理等。家族成员从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场地,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反映夏朝()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小农经济模式形成 C.工商食官制度确立 D.职业分工趋势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由材料中“二里头都城遗址内的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可知,夏朝一些家族内部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的分工,并且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表现,D项正确;国家的初始形态凸显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城邦规模较大,出现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里头是夏文化遗址,不符合这个阶段,排除A项;个体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空不匹配,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本身没有与此相关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2.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当时社会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D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助推了对财富的追求,排除A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经济文化联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苏颈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 B.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官员去岭南和西域的结果有着显著的不同,且在文人笔下也有着不同的记载,这主要和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在地理位置上重视西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无关,排除B项;南方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北方,但是材料中岭南却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与诗风的源流特色无关,是政府政策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情形。该图()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的情形”可知,北宋和南宋时期绘制华夷图,包含了汉唐大一统时期经略西域的情形,结合宋朝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这幅图在这一时期的绘制和镌刻寄托了当时想要恢复汉唐故土的美好政治理想,D项正确;宋朝偏安一隅,西域地区并没有纳入到王朝疆域版图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朝东西交往的成果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的交往史实,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该图与宋朝的疆域范围不符合,西域地区并不在宋朝的疆域范围内,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可用于说明,当地()A.人地矛盾的加剧 B.雇佣劳动的普及C.纺织行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衰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体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田发展迅速,说明的是当时棉纺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棉田的发展与纺织业有关,与人地矛盾无关,且清朝建国初期并未出现人地矛盾,排除A项;当时雇佣关系并未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发展进入顶峰,衰退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6.洋务企业多以“局”立名,且这些“官局”创办之后多成为“时政中的要目”。论及此,梁启超曾说:“同治中兴之役,胡、曾、左诸公,以封疆吏任练兵筹饷之事,广设诸局,(诸事)莫不设专局以办之,下至各府州县,皆有分局,故当军兴之时,全省之脉络,系于各局。”对上述“官局”的解读,准确的是()A.旨在引进西方国家机器生产 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C.适应了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局 D.强化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莫不设专局以办之,下至各府州县,皆有分局,故当军兴之时,全省之脉络,系于各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官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民用企业,C项正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国家机器生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是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创办后产生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洋务运动适应了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局,没有涉及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是一张纪念照,留影者在照片背后写道:“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从留影者的做法和心境,可以发现()A.变革与传统的复杂联系 B.革命与改良的艰难取舍C.潮流与逆流的反复斗争 D.先进与落后的激烈碰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民国初期。根据材料“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的,这符合民国初期社会变革与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关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改良运动无关,排除B项;“潮流与逆流的反复斗争”描述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剪辫心态,并不是强调先进思想与落后观念的激烈碰撞,排除D项。故选A项。8.《红色中华》是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下表是该报刊发的部分决议和宣传报道的标题。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时间期号类型标题1932年3月23日第15期决议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问题的决议案。1934年2月16日第150期决议拥护二苏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经济建设决议,增植树木,保护森林。1934年4月12日第174期宣传报道十里长坡大埔区开始兴筑。1934年4月19日第177期宣传报道会昌修坡一○三○座;会昌反动分子放火烧山,高排区烧去一百九十六块山林。A.重视发展生产应对经济封锁 B.注重信息公开落实生态治理C.加强舆论宣传稳固红色政权 D.坚持贯彻落实土地革命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有发展生产、爱护植被等相关报道,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生态治理且进行了信息公开,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是为了“应对经济封锁”或是“稳固红色政权”这样的目的,排除AC项;土地革命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等,与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着重探讨了各类引进问题,尤其是怎样提升技术引入力度、增加外汇、使用比较合理的方式去引进海外投资等。这表明当时我国()A.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B.改善经济建设环境C.调整外资利用方式 D.探寻经济发展路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78年7月至9月”“着重探讨了各类引进问题,尤其是怎样提升技术引入力度、增加外汇、使用比较合理的方式去引进海外投资等”和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夕,国家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模式,进而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路径,D项正确;此时对外开放尚未开展,排除A项;材料与改善经济建设环境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道路的探索,非调整外资利用方式,且此时尚未进行对外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0年,我国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至1997年,该组织共向我国农业发展提供2.61亿美元的优惠贷款,遍及12个省、95个贫困县(市)。2018年,我国在该组织设立南南合作专项基金,截至2023年初,基金已投资724万美元,遍及亚非拉30多个国家。这可用以说明我国()A.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深化改革开放惠及世界发展C.注重睦邻间友好关系 D.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农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都还很薄弱,在坚持改革开放的情况下,以及联合国专门机构农发基金的援助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综合国力等有很大提高,中国从农发基金的主要受援国,日益成为其重要的捐资国和发展经验提供国,这可以说明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惠及世界发展,B项正确;“国际关系民主化”指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而材料主要在讲经济发展,排除A项;亚非拉国家并不都是邻国,排除C项;“引领”一词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C.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的处分权进行了保护,体现出对于私有产权的保护与尊重,C项正确;在材料中无法得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涉及是土地问题,无法体现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12世纪,城堡结构日益复杂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A.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 B.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 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城堡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发明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这反映了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这与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有关,A项正确;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逻辑关联,排除B项;有限王权始于大宪章,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13.1577年霍利谢德《编年史》第一版出版,由于当时英国面临着天主教国家的威胁,该书极为关注英格兰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学史家理查德·海尔格森认为从“每个已知民族的历史”转向排他性的、复杂的国史书写是该书成功的核心原因。据此可知()A.英国社会精英缺乏全球性视野 B.关照现实的历史著述具有生命力C.出版事业应迎合市场发展规律 D.排他性民族史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编年史》出版时,英国面临着天主教国家的威胁,因此该书对英格兰周边地区的历史极为关注,这说明了历史著述往往会受到现实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回应现实问题,史家理查德·海尔格森的评价也印证了这一点,B项正确;理查德·海尔格森的观点专注于解释《编年史》的成功,并没有提及社会精英的全球视野,排除A项;出版事业确实受市场的影响,但材料中未涉及到市场发展规律的问题,排除C项;“排他性民族史满足读者阅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文信息相符,但相比之下,“关照现实的历史著述具有生命力”更能概括原文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4.地方自治是北美殖民地时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体制。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年满21周岁的白人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市镇大会有权力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等。由此可知,北美的地方自治()A.抵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弊端 B.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C.成为美国联邦制的制度基础 D.充分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内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北美)。据材料,地方自治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有助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展,B项正确;“抵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地方自治与联邦制度关系不大,联邦制强调中央政府与各州的关系,且强调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排除C项;民主的适用范围只涉及到成年白人男子,充分体现了启蒙思想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15.一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名单,隐瞒官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资料,通过他们将材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给人的印象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B.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递发宣传资料,隐蔽地向美国各界认识作宣传,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A项正确;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动员无关,排除B项;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象,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激起美国对德国的情绪,排除D项。故选A项。16.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27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于此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掌握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这反映了当时()A.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7年(美国)。根据时间1967年,可以判断为冷战时期,材料陈述了美国掌握东方研究的话语权,体现了对知识权力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东方学术文化话语权的垄断,没有提到文化的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苏竞争领域的拓展,排除B项;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只是一中表象,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霸权,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前赵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四门小学10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的汉化。——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时间概况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13世纪开始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材料三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并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从哪些角度进行华夏认同?(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答案】(1)匈奴、羯、鲜卑、羌、氐;角度: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2)范例: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造成了北方长期的混战,但形成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面对近代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中国、印度、埃及等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了传统文化,文化呈现新的多样性。古代印欧人的迁徙中赫梯人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但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一些地区的固有文明发展进程一定程度被打断,但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到来;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出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民族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得以重构。现代战争中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但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主要为五胡,即匈奴、羌、氐、鲜卑、翔。据材料中的“政治制度”,“汉朝的外甥”“三祖五宗”“文化教育”等信息可知少数民族从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等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小问2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首先,自拟题目,即小论文的标题,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可以从战争与文化交锋的角度展开论述,得出标题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其次需要有史实支撑,即史论结合展开论述,需要多层次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升华,需要谈谈启示或者感想。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材料一《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材料二《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答案】理解:《觉醒年代》这一命名,立意高远,高度凝练了建党前夕的时代主题与历史大势,重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确定自己初心使命的历史逻辑。这一觉醒不仅是个体的,更涵盖社会层面人们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它包括:青年人的觉醒,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从质疑欧美文明到以俄为师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拯救中国;中国民众从愚昧麻木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奋斗、争取独立幸福的伟大觉醒等。觉醒年代的出现,有其复杂历史背景与深刻社会根源。国际上,一战爆发集中暴露欧美文明弊病,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国内,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长期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知识分子基于对辛亥革命败因的痛苦反思,掀起新文化运动,各种主义与学说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一大批经历过五四洗礼的青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等。总之,该剧通过回顾党的孕育诞生历程,让观众感受当时人们的觉悟与觉醒,传承他们不懈探索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说明,实现伟大梦想,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新的伟大觉醒与接续奋斗。【说明】示例只提示答题角度与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可得出《觉醒年代》这一命名,立意高远,高度凝练了建党前夕的时代主题与历史大势,重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确定自己初心使命的历史逻辑;其次,结合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北洋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折页:英国对美技术封锁材料一从18世纪90年代工业革命起步之初,美国便有了可供效仿的对象,具备了天然的后发优势。但在此前的殖民时代,它长期充当的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场所的角色。一位曾游历美洲的瑞典旅行家这样写道:“为了宗主国的贸易和富强,英国便禁止各殖民地开设那些会跟英国竞争的手工工场,除了少数规定的地方外,各殖民地不得在不列颠领土之外贸易,外国人也不得和美洲各殖民地贸易。”——摘编自李荣健《美国的“拿来主义”与早期工业革命》材料二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禁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则要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入狱等刑罚。随后,政府还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炭业工人移民。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的名单及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或者送进监狱。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旅客法》,进一步阻止熟练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与此同时,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纺织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认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摘编自秉泽《技术暗战:英国的技术封锁是如何失败的》材料三1824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使政府废除了1719年和1750年关于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废除了1774年、1781年、1785年禁止工具、机器图样和机器出口的一系列禁令,取消了对外国雇主招聘英国技术工人的限制,解除了对国内技术工人移居国外的禁令。这使得英国输出的机器不断增多,机器制造已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工业部门之一。到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反而向各国极力推销包括各种机器在内的英国新技术、新产品。——据《人类经济万年史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英国对美实施技术封锁的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对1820年代英国取消机器等出口禁令的认识。【答案】(1)显著特点:起源早,始于北美殖民地时期;目标明确,全面打压美国崛起;重点突出,严格管制新兴支柱产业(高科技行业);范围广,涵盖贸易、机器设备、图纸、模具、技工移民、航运等方面;力度大,政府主导、立法推动、相关措施与法律日趋严苛。时代背景:“日不落帝国”建立;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并逐渐向外扩展;美国独立;重商主义政策(如贸易保护与技术垄断等)依然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