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

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来,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继下降造就了人口转型,给世界带来人口

爆炸、人口红利、老龄化和少子化。发达国家作为转型的先行者,低估了人口

的作用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严重性,高估了教育科技、鼓励生育、完善养老的

作用。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从急剧膨胀到增长趋缓,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

长方形,而且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

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1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

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

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为此,应全面放开

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女性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

久久为功,努力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注1.人口红利: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摘编自陈浩等《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材料二:

4月14日,公众号“中国人民银行”发表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

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在该文的第五部分“我国的应对”内容中,认为要

“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这番表述让有的网友认为是在歧视文科生。

对文科生的偏见被如此表述,自然令人甚感不满。因为文章经由公众号“中

国人民银行”发布,便不免使人猜测:这番表述是否带有官方色彩?下载论文

可以看到,文章早在3月26日就已发表,且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人民银行,文责自负”。而“工作论文”的全称是《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论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网站对此的解释是:《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刊

登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经济、金融和有关改革发

展的议题,多为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论文内容仅代表

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从学术角度出发,作者想表达重视理工科教育的意思,只不过论据只有“东

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并未详细展开。有人质

疑作者没能征引文献、运用数据,下此判断无凭无据,有失学术严谨,也抹黑

文科生。或许由于趋近论文结尾,作者已不便展开详谈,把过多笔墨用在展开

论证这一论点,也会偏离文章中心。但问题在于:这样没有具体来由的论断,

很容易使人产生歧视文科生的观感。因此,论文相关表述有失严谨。

而焦点还在于:东南亚地区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文科生过多造成的吗?对这一

问题,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并不一定是“陷阱”,作为经济现象,该理论可能

是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主要集中在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原因十分复杂,

而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栗努力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

构、布局新兴产业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制度设计。

在实现制造业升级、基础科研领域突破方面,理工科人才十分重要,但有关

法律政策的完善、文化生活的丰富,岂不也需要文科生的努力和付出?或许该

文作者认为应平衡好文理科人才的比例,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升培

养质量,为重大基础领域发展提供理工科人才支撑,但相关表述的不当,则给

大众造成了不少负面印象。

理工科、文科只是标签,从社会大分工来说,理工科主要提供物质基础,而

文科则更注重提升精神文明。实际生活中,不乏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理工科生,

也有不少文科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两种教育、两种素质对人的成长同等重

要,社会的多元发展,离不开彼此的配合互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有紧密联

系,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本就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平衡着理性和激情,成为研究

和思辨并行不悖的典范。经济学本就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论文追寻社会

发展完善的路径,并提出应重视理工科的发展,恰恰证明了人文社科存在的必

要性,它不能直接改造社会、升级产业,却能为现实指明方向。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社《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文科生背锅?》)

材料三:

林毅夫称,按照现在国际上的一般标准,只要一国人均GNI(国民总收入)超

过12535美元,就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摆脱了"中等收入陷

阱”。目前中国人均GDP大约在11500美元,再增加1000多美元并不是难事,

相信在2025年前后中国就能进入高收入门槛。“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将会是一个

很重要的里程碑。”林毅夫指出,现在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约占全

世界总人口的16%-17%,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超18%,当中国变成高收入

国家的时候,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可以翻一番。

在林毅夫看来,要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的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收

入水平的提高必须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就要技术

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道理很简单,但是怎样把道理从理论变成实际的

经济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这个努力很重要的是两个制度安排,一个是‘有效

的市场‘,一个是‘有为的政府’,市场跟政府‘两只手’都要同时用得好。

中国能跨过去,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信心。”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林毅夫: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不是难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状况凸

显,发达国家错判形势,情况更严重。

B.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发布的一篇论文,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归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引起部分网友不满。

C.社会分工上,理工科负责提供物质基础,文科则包揽了精神文明;实际生

活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不冲突。

D.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它不能直接改造社会、升级产业,却找到了社会发

展完善的路径,为现实指明了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增加可以带来人口红利,开放生育可以解决教育、科技等力所不及的

问题,从而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B.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网站指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一

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C.有学者认为,东南亚等地区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扩大内需、转变

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制度设计等。

D.按照现行国际标准,一国人均GNI超过1253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按人均

GDP,中国有望2025年前后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人口红利现象的一项是()

A.印度尼西亚出口耐克和阿迪达斯鞋

B.义务小商品大量供货全球零售业

C.中国企业大量出口制氧机、口罩

D.东京餐厅神户牛肉每磅一万日元

4.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奇死

莫言

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窖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

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

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

数一数二的大窖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

日本人往这个窖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窖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

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

的天。

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

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她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

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

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她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

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蜂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

哗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

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

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

僵硬如一段棍棒。

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

刀,横着把绳子斩断。

一九四。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

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

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

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

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

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

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

吗?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

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

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

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

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

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

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

大队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

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

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

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

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掖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

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

头。

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

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

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

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

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

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

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她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

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

们。

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

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

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维妙维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

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

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

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

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

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

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

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窖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

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

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

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

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

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窖子,让人觉得可

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

B.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

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洗礼,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C.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

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

D.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

写,既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也使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深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大窖子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

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

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

C.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厮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

不住想笑,这从正面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

D.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第二段中红彤彤的天、玫

瑰色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等,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感官刺激。

8.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现成麻子复杂矛盾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题目最初叫“狗皮”,后来改为“奇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

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杜子

日:“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

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晴'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

之弱乱,非越之下也住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

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日:

“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

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居十日,扁鹊复见

日:“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

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腹理,汤熨之所

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

攻之于膝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膝理之她拿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违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

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大破之,取八城

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修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

齿寒,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

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膝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

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

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2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佟者无功,自矜者不

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镐(qia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

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在中国哲学史和

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日”中“过”意思不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

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

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

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膜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

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

①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

请分析。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明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

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

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追忆公主出嫁时鸟低语、笳悲鸣,渲染凄凉之氛围,两者对比,突出

远嫁之悲切。

B.第三句正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典,表意深婉;第四句点明诗歌题

目,令人怅惘。

C.颈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升华了怀古之意,又在矛盾中表达了怜惜之

意、愤激之情。

D.诗歌情感一波三折,先是无比怜惜,然后是尖锐痛击,最后又以无可奈之

意默然收束。

12.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五、情景默写

13.名篇名句默写。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将进酒》",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

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3)“月亮”是古代诗人吟咏的一个常见意象。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句跟月亮有

关的唐诗:“,o”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

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

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色,即由

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

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

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是否能得到预

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

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②,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

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

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⑨,又

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

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

的检验真理的办法。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

认识这样多次的重复

B.往往需要经过由精神到物质,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

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

C.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

物质这样多次的重复

D.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

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廊桥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朝时已有相关记载,繁荣于唐宋,鼎盛于

明清,逐渐没落于近代。廊桥由桥身和廊屋组成,也就是在桥身上加盖廊屋的

桥。与簟形态各异、构造不一,廊桥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却高度:”一

—廊桥不仅在中国是一座公共交通建筑,还扮演着休憩场所、祭祀神庙、交

易市场,甚至娱乐平台、地标建筑、文化长廊等。许多民间风俗在上面呈现,

廊桥就像一个①的大舞台。在许多爱桥人的心中,廊桥承载了各地地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