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5步法”阅读《乡土中国》(附知识导图和概念对比)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5步法”阅读《乡土中国》(附知识导图和概念对比)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5步法”阅读《乡土中国》(附知识导图和概念对比)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5步法”阅读《乡土中国》(附知识导图和概念对比)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5步法”阅读《乡土中国》(附知识导图和概念对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怎样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的学术著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对阅读学术著作的具体要求是:"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

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

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

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我们在梳理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术著作阅读与研讨”的特点,从阅读过程的层

面构建了五步阅读法。这五步就是"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阅

读《乡土中国》,就可以采用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是浏览。阅读封面、版权页、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书名与作者,•阅读目录、前

言、内容摘要、后记,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

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5~10个

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比如,我们"浏览"《乡土中国》,自然会关注这本书的编

写体例以及14篇文章的排列顺序,可能会对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

会圈子""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产生兴趣。然后,

可以挑选我们感兴趣的篇章进行翻阅,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

第二步是略读。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结合

原文,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结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含义;用自己的

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可以尝试用500字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略

读"《乡土中国》,应勾画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应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语解释书中重

要概念的内涵,应该对各篇的逻辑结构、论证方式、论证语言、具体例子等有一个大致

的了解,应该对文章的精彩语句或段落有较为清晰的印象。

第三步是精读。最重要的"任务"是细读原文,咬文嚼字,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

己不懂的词句做标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原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能够结合原文理

解重要观点的含义;能够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厘清原文的思路和脉络;尝试用自己的

语言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比如,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提出"差序格局”理论

后,又是如何运用"差序格局"来认识"自我主义”的呢?通过精读梳理,我们可概括

为:以"己"为中心,不以“小己”来应对一切,而把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大或者缩

小。在此,我们还要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对待学术问题不盲从、不跟风的态度,他仔细

分析了"人治""法治"的说法,指出"人治"实际上是"礼治",背后是习惯在作祟,

而“法治”则对应着明确规定。

第四步是研读。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

读心得;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梳理整

本书的结构体系,把握整本书的价值取向;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对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社会调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这

里的"研讨"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

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文化。

第五步是重读。意大利知名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

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重读是不仅重复一遍地反复阅读,甚至是终身的阅

读。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高考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些重点问题,反复研读原

著;拓展阅读,深入研读同一作家以及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尝试撰写小论文或其他形

式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独特见解。

02《乡土中国》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

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成

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

学院学习人类学。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

同年,费孝通从英国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他与其

他学者发表声明,撰写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一二一"惨案后,他与云南大

学的教授一同发表声明,声援和支持昆明学生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

1944年7月,费孝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回到云南昆明。9月13日,西南联

大正式聘请其为社会学系讲师,而该系的主任正是他在清华的恩师潘光旦。1945年,

费孝通晋升为教授,并在潘光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1月,费孝通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联名致函正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呼吁

停止内战,成立联合政府,保障民主权利。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由于生命受到威

胁,他被迫离开云南。

新中国建立后,费孝通以强烈的爱国热诚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中央民族

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等职,

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

内容梗概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

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

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

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1,《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

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

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

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

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

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

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

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

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

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

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达情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

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

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

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3.《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

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

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

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作者在

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

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

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

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

4.《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

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

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

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

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

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

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

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

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

以隔离。

5.《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

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

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

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