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期末考试模拉战着(全国甲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
神韵有着血肉联系的。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观念固化、阅读空间窄
化等问题。因此,重新发掘中国画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是当前建立大众审美空间的重要课题。我们以黄宾
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例,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自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开始,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
精神内核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他认为“逮清道咸余石学
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之感,
也即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黄宾虹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又超越了一般
性的自然形态,进入到深刻的“自在”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
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文人逐渐淡出文化舞台,一些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绘画。黄宾虹
坚持研习中国画传统画法,他的中国画作品充满“自然之法如《青城坐雨图轴》吸收了“师法自然''的艺
术理念,以描摹雨水淋湿墙头的瞬间为核心,通过集中运用泼墨、干皴加宿墨以及焦墨的技法,将云游青
城山时遇到的自然景观真挚地展现出来。《支硼山秋色图》同样运用“自然之法明代画家陆治曾在隐居
支硼山期间,因感悟支硼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著名的《支硼山图》。黄宾虹则以恢宏厚重的笔法创作
出《支研1山秋色图》,与陆治进行了时空上的对话,通过自然景观的描摹抵达内心之秋。在《夜山图》中,
黄宾虹将自然作为人之心灵的比照,其画集中表达出黄宾虹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给人以立足于自然
之中的深邃感觉。
当前,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没有建立审美阅读的主动性。审美趣
味的培养是提升审美主动性的重要路径。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可以为大
众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点。黄宾虹高度推崇以邹之麟、傅山、徐杨、龚贤等为代表的“启祯诸贤”,这
些画家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们的山水画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借以
培养自己诗意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一方面是文人追求个性的抒
发,注重个人品以与意志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人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习惯在自然万
物中寻求破解人生困境、纾解人生焦虑的方法,来摆脱世俗的羁绊。我们能从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
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智慧,缓解生活焦虑,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
(摘编自杨吻《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与中华文化的理念、气度、神韵有着深厚联系。
B.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后,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备受质疑,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
C.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质朴之感,应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
D.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可以缓解人们当下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黄宾虹画论为例,论证了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B.文章引用黄宾虹的“内美”画论理念,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逐步展开论述。
C.文章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深入论证提升大众审美主动性的社会意义。
D.文章在论证的基础上,最后指出黄宾虹的画作及其理论对当下人们生活的启示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问题,这说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
B.黄宾虹的画作蕴含“自然之法”,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追求。
C.明末清初一些画家的山水画鲜明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得到黄宾虹的推崇。
D.黄宾虹大胆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他在画作中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令人耳目一新。
【答案】LB2.C3.C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错误。由原文“自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开始,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
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质疑“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
变化”,并没有说“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错误。由原文“我们以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
例,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可知,原文是“以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例”深入论
证提升大众审美主动性的社会意义,而不是“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说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错误。由原文“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
受出现了审美观念固化、阅读空间窄化等问题“可知,原文说的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
接受出现了审美问题,而不是“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
B.“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追求”错误。由原文“我们能从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
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智慧,缓解生活焦虑,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可知,
表达的是“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而不是“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
的追求”。
D.“黄宾虹大胆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错误。由原文“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
质辩护”和“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
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可知,黄宾虹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黄宾虹的“内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
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可见黄宾虹并没有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
故选C。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体不同脏器之间的酸碱度存在极大差异,比如胃液呈强酸性,pH值在1.5〜2之间;胰液属于强碱
性,pH值可达8.8;小肠液也属于碱性,pH值在7.2〜7.8之间。虽然各脏器之间酸碱度差异巨大,但分
泌的消化液和食物发生作用以后,酸碱度都会发生一些不同变化,不管其变化如何,进入血液以后,都会
被分解成pH值为7.35〜7.45的弱碱性,不会也不可能出现酸性体质。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的pH值范围为6.5〜8.5,这就意味着国家允许
生活饮用水&5〜7.0的微酸性。对正常人来说没必要刻意选择弱碱水,只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按照中国
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天保证饮水1200毫升,照样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满足人体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至今还没发现饮用水pH值的大小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在人类300
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从饮用天然水、井水到自来水,pH值都在6.5〜8.5之间。日本著名长寿之乡秋田
县八森潭饮用水的pH值为6.39,明显是弱酸性,可是根本没有影响这里的长寿纪录;美国人平均每天每
人喝2瓶可乐,碳酸饮料pH值为4左右,明显是酸性饮料,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因此都成为“酸性体质
弱碱水通过食管首先到达胃部,pH值高达1.5〜2的胃液一下子就会把它中和,并迅速使之变成“酸水”。
专家认为,现代都市人的一些亚健康状态,主要是来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加之工作、
生活中压力过大,缺乏体育锻炼等。
(摘编自谭敦民《弱碱水真的是健康水吗?》)
材料二:
从国内标准来看,在我国发布的《饮料通则》中,将饮料分为11类。有一类是包装饮用水,包括饮
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其他类型饮用水。”其他类型饮用水''中又包括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和
其他饮用水。显然,碱性水并不在分类中。
早在几年前,专家已经就弱碱性水能改善体质进行辟谣。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我们体内缺失的水分,
只要饮用足够的水,就能对预防慢性病起到一定作用,至于水的酸碱度,不需要关注太多。人体对酸碱度
有自身调节,不会因喝水而改变。
专家表示,碱性水不能替代药物,对于痛风或者是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碳酸氢钠是有一定的作用,
但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量少之又少,每天需要喝够7〜15升的量,才能勉强够一日碳酸氢钠的处方剂
量。此外,饮用水的功能是补充体内水分,对调节体质没有任何作用。
(摘编自张鑫《碱性水能”改体质”?背后藏高价生意经》)
材料三: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食品安全科普专家王思露表示,“酸碱体质论''从科学角度讲,并不成立,在真
正医学的专有名词术语当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人的身体由各个部位构成,各个部位的酸碱程度也不一样,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持饮用碱性水就能够改变人体的pH值。
王思露表示,的确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酸碱性质,或是偏向会出现一些改变,比如在一些疾病
的困扰下,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酸,但是在这些疾病状态下,单纯凭借食用碱性食物是不可能控制酸中毒的,
恰恰相反,人体本身就有一个自我酸碱调节的体系,有能力将食物代谢后的酸碱物质和自身生理活动产生
的酸碱物质进行自由调节。因疾病而导致酸碱失衡,寄希望于食物饮品来改变病症的做法不可取,“食品
就是食品,它跟药品不一样,它不存在任何的疗效
由此,王思露认为,市面上各种各样不同概念的碱性水,检测时确实是碱性,但其实是水企特意营造
的概念,食用后对身体也并无好处,从营养及现代医学角度而言,不推荐消费者过分迷恋和推崇。相比之
下,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经杀菌消毒的自来水在煮沸晾温后,其安全性和合理性更高。
北京安贞医院体检科副主任医师于汶在患者询问道“长期喝碱性水的危害”时答复称,碱性水其实是一
种理化表征,和水的种类,与水本身是否经过电解处理,或是水中的物质是天然的还是添加的,都没有直
接关系,所以饮用水还是要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人体体质的酸碱性和饮用水的酸碱性是没有关系的。
相反,长期饮用碱性水,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甚至消化不良,长期喝碱性水也会增加
肾脏排碱的负担。
(摘编自《“碱性水神话”死灰复燃喝什么水更健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世卫组织研究报告、日本八森潭长寿村饮用弱酸性水等角度说明饮用水的pH值大小与人
体健康无直接关系。
B.材料三中,于汶先分析碱性水的特征,指出如何饮用水,最后分析长期饮用碱性水的危害。
C.人体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人体体内缺失的水分,也包括向人体补充所谓的酸、碱等物质,这是许
多科学人士的共识。
D.材料三主要通过王思露的观点和于汶答复患者的咨询等内容说明弱碱水能改变人的体质是错误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体各脏器的酸碱度各有不同,但通过脏器分泌的消化液和食物发生作用后,会使人体各脏器的酸
碱度发生变化。
B.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允许饮用水呈微酸性说明人体需要微酸性水,这也说明人不需要刻意
饮用弱碱水。
C.王思露分析弱碱水不能改变人体pH值的观点,与材料一表述的人体体质特点、人体脏器酸碱度不
同等观点不一致。
D.王思露对比了市场上的碱性水和把经过杀菌消毒的自来水煮沸晾温的水后,认为前者对人体有一定
好处。
6.某些水企对弱碱水能改善人的酸性体质的宣传,为何是错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4.C5.A6.①人体能够调节自身的酸碱度,不会出现酸性体质。②人体体质的酸碱性
和饮用水的酸碱性没有关系,喝弱碱水不会改变人体酸碱度。③在疾病等特殊情况下体质酸度增加时,弱
碱水不是药品。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也包括向人体补充所谓的酸、碱等物质”错。由材料二“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我们体内缺失的水分,只
要饮用足够的水,就能对预防慢性病起到一定作用,至于水的酸碱度,不需要关注太多”可知,人体饮水
的最大功能不包括这些。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允许饮用水呈微酸性说明人体需要微酸性水,这也说明人不需要刻意饮用弱碱水”错误。由原文“这就意
味着国家允许生活饮用水6.5〜7.0的微酸性。对正常人来说没必要刻意选择弱碱水,只要水质符合国家标
准”可知,“允许”饮用水呈微酸性,但并不说明人体需要饮用微酸性水,同时也不是不喝弱碱水的理由。
C.“不一致”错误,由材料一“虽然各脏器之间酸碱度差异巨大,但分泌的消化液和食物发生作用以后,酸碱
度都会发生一些不同变化,不管其变化如何,进入血液以后,都会被分解成pH值为7.35〜7.45的弱碱性,
不会也不可能出现酸性体质”,材料三“'酸碱体质论'从科学角度讲,并不成立,在真正医学的专有名词术
语当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人的身体由各个部位构成,各个部位的酸碱程度也不一样,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支持饮用碱性水就能够改变人体的pH值”可知,两者的观点一致。
D.“对比”错误。由原文“食用后对身体也并无好处,从营养及现代医学角度而言,不推荐消费者过分迷恋和
推崇。相比之下,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经杀菌消毒的自来水在煮沸晾温后,其安全性和合理性更高”可
知,原文是并列解说,没有对比;“有一定好处”错,按照原文,王思露认为市场上的碱性水对人体没什么
好处。
故选Ao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人体对酸碱度有自身调节,不会因喝水而改变”可知,人体能够调节自身的酸碱度,不会出现酸性
体质。
由原文“人体体质的酸碱性和饮用水的酸碱性是没有关系的”可知,人体体质的酸碱性和饮用水的酸碱性没
有关系,喝弱碱水不会改变人体酸碱度。
由原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酸碱性质,或是偏向会出现一些改变,比如在一些疾病的困扰下,可
能会产生更多的酸,但是在这些疾病状态下,单纯凭借食用碱性食物是不可能控制酸中毒的”“碱性水不能
替代药物,对于痛风或者是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碳酸氢钠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
量少之又少,每天需要喝够7〜15升的量,才能勉强够一日碳酸氢钠的处方剂量”可知,在疾病等特殊情
况下体质酸度增加时,弱碱水不是药品,要从弱碱水中获得一天需要的碳酸氢钠处方剂量需要大量饮用弱
碱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
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
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
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
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
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
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
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
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
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
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
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
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
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
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
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
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
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拢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
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
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碎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
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嘲咯啸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
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
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菱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
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
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坊里,茁壮的禾苗均匀
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
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E俄的一项是()(3分)
A.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
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B.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
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C.第10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承接上文关于种子的内容;“六安爷
就拄着……一晌不落”引出下文六安爷锄地的内容。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
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8.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几千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
么?试简要分析。(6分)
9.请概括六安爷形象特点。(6分)
【答案】7.B8.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9.六安爷是一个眼睛快要失明、态度温和、固执于
农事、热爱土地、勤劳的老农民。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
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分析错误,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
对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下,土地日益减少的伤感与思考,“深化”一词使用过重,属于主题扩大。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中找到这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修饰的对象,再从内容、结构、
情感、人物形缘、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题中,从文中来看,第八段说“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
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
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作者在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时,用“几千年”“几百代”形容耕种的历史之
悠久,用“几千斤”“几万斤”来修饰人们所流的汗水,用“几百万”“几千万''修饰百亩园所产的粮食和养活的
人,内容上突出了百亩园历史之悠久,对人们作用之重要,与人们的关系之密切,突出百亩园是西湾村人
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而多次的重复在情感上也表现对百亩园的依赖和不舍;此处的百亩园已经变成了一
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而百亩园的重要性和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鲜明的对比。考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
可。
9.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
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由“眼睛又不方便”“渐渐失明的眼睛”可看出六安爷眼睛快要失明;由“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
笑”“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可看出六安爷性情温和;由“我不是锄地,我是过
瘾”“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可看出他对于锄地农事的固执和
喜爱;由“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
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
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六安爷锄过的苗城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
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可看出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以及作为农民的勤劳。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
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
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
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
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序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二
孔子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未必倚始丕盛者终心衰。河间献王日:“管子称仓縻实,知
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时
干》,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日:“王者何贵?”目:“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日:“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
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目:“尊处而西?”对日:“君之老臣也。“公日:“西益而宅。”对日:
“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日:“何不筑?”对目:“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
仆,仆顿首于轸口:“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日:“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3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子务本A本立B而道生C夫本D不正者E末必倚F始不盛者G终必衰
H.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称庠,后人又用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C.“与”,在此处为连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用法不同。
D.“孰处而西”中的“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城北徐公美”的“孰”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B.河间献王“仓縻实,知礼节”的主张,契合了孟子先发展生产再兴办教育的王道理念。
C.晋文公能颁布相关法令,说明他真正理解了住在咎季西边的老臣墙坏不筑的根本原因。
D.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侧重于重视农业生产,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答案】10.ACF11.C12.B13.(1)(每个人)只是用全力救活自己生命恐怕都来不及,
哪里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以此妨害百姓的住宅。修建要按一定的时间,不
准妨碍农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本性不正的人最后肯定行为
不正当,一开始就不够强盛的最后肯定会失败。
“君子务本”,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
“本立而道生”,以“而”连接的顺承关系的句子,前后句意紧密,单独成句,C处断开;
“夫本不正者末必倚”与“始不盛者终必衰”,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中间F处断开。
故ACF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都是动词,亲附,同盟。句意: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D.正确。都是疑问代词,谁。句意:谁住在你的西边。/(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契合了孟子先发展生产再兴办教育的王道理念”错误,结合原文“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应是符合孟子“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的民本思想。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惟”,只是;“不赡”,来不及;“奚”,哪里;“治”,学习;“盍”,何不;“反”,通“返”,回到;“本”,
根本。
(2)“令”,发布命令;“淫”,滥修;“妨”,妨害;“板筑以时”,状语后置句;“夺”,妨碍;“农功”,农事。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
百姓,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
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哪有仁爱的人坐了朝廷却做出
陷害老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养活妻子
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去诱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
易地听从了。现在呢,规定人们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成也是生活在
艰难困苦之中,坏年成,免不了要饿死。这样,每个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
礼仪呢?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上桑树,那
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
时节,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
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陈述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
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老年人个个穿丝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文本二
孔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本性不正的人最
后肯定行为不正当,一开始就不够强盛的最后肯定会失败。河间献王说:“管子说当仓库充实时,人民会
明白什么是礼节;当衣食丰裕时,人民会认识到光荣和耻辱。”谷物,是用来使国家昌盛,使百姓生活富
足,使礼仪得以实行,使人心安定的。《尚书》五福当中把富裕作为开端,子贡问为政之法,孔子说:“使
百姓富裕,富裕之后再进行教导,这就是治国之本。”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
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
就要灭亡。
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你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
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从西边扩建你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
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
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后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幸
福。”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以此妨害百姓的住宅。修建要按一定的时间,
不准妨碍农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节选)
欧阳修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正经①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
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注】①正经:指被儒家视为经典的“六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料记载,欧阳修未仕时家境贫寒,读书求学并非易事;诗中对此也略有涉及。
B.有些经书,后人多有附会杜撰,不但篇章句读有所不同,解说注释也真伪难辨。
C.两军交战时,双方摇旗呐喊,鼓角相催,人马出汗,诗歌以此为喻,形象生动。
D.欧阳修在诗中娓娓道来,叙述了自己年少时的读书体会,教导后生,言之恳切。
15.这首诗歌在读书方面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14.D15.①活到老,读到老,即使年岁已长、老眼昏花,也要读书不倦。②多读经典作品,
舍弃伪说。③对书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敢于取舍。④以读书为乐,勤于读书。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年少时”错误,从“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等诗句来看,应该是“年老时”;“教导后生”错误,原文没
有相关信息。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意思是,我生来就是一介寒儒,如今老了,还是
手不释卷。视力虽然已经疲惫,读书之心却丝毫没有倦怠。这部分写诗人对读书的态度,诗人从自身出发,
写自己对于读书始终如一的热爱。前两句中,诗人借助“生”和“老”两个时间点,勾勒出自己生于书香之家、
年老犹嗜读书的人生侧面,显示了诗人对读书的由衷的喜爱。后两句,着重写当下的情况:诗人虽然年老,
虽然视力衰减,但读书的劲头丝毫没有倦怠。通过进一步的摹写,凸显出自己对读书愈老而弥笃的感情。
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活到老,读到老,即使年岁已长、老眼昏花,也要读书不倦。
②“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意思是,儒家经典首创于唐尧虞舜,欺人之谈起源于秦汉。这部分,写诗人
读书的体验。诗人从围绕儒家经典的争论入手,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自己真切的读书体
验。这四句,回顾了儒家经典的起源和伪说杂兴的现象。诗人指出儒家经典首创于唐尧虞舜的时代一方面
表现了儒家经典的起源之早,赋予了儒家经典人文初始的巨大光环;一方面,借助尧舜等古代明君,赋予
了儒家经典神圣性、权威性和永恒性。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多读经典作品,舍弃伪说。
③“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意思是,从此儒家经典的句读、解释、注解就
各不相同了。是是非非,互相攻击,对于它们的取舍却决于读书人的勇敢果决。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对书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敢于取舍。
④“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意思是,起初的时
候,争论的双方就像两支军队交锋;优势的一方还会乘着胜利的形势加紧进攻,劣势的一方却不甘心失败,
只见两支军队正在激烈战斗。当他们双方的旗帜和战鼓催促战斗时,连我这个旁观的人甚至我所骑乘的马
都在不知不觉间流下了汗水。我整日埋首书案畅游书海,可以说普天之下,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了。这几
句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诗人沉醉而酣畅的阅读体验。这里写围绕儒家经典的激烈论战,写论战双
方的激烈争锋,透露出诗人投入其中的沉醉与酣畅,表现了诗人读书所获得的巨大的审美体验和知性启迪,
表现了诗人辨伪存真去粗存精之后获得真知的读书之乐。末二句收束上文,写诗人对读书的评价。诗人写
自己整日伏案读书,孜孜不倦老而弥笃,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在诗人看来,读书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诗人
使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喊出读书之乐无可比拟的心声,不仅在内容收束了前文,还把诗人对读书的喜
爱之情推向高潮,让文章在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中告一段落。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以读书为乐,勤于读
书。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
两句是“,
(3)在中国古典诗文中,中国文人多用“扁舟”或“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或是漂泊
异乡等情感,如“,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玉鉴琼田三
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喻”“材”“鉴”“匏樽”“属”。
七、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不如长城宏大,
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都江堰脚下的江流,估计是从遥远的雪山奔来,一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
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它的方乏肤冷气。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
-副的模样。
()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大宗教。道教吸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
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赞滚滚;…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酒出茫茫绿野;看似自.处
低下,…却熊蕉魇九霄……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
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
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做了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的课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视死如归慈眉善目土生土长交相辉映
B.视死如归低眉顺眼一家独大交相辉映
C.义无反顾低眉顺眼一家独大相得益彰
D.义无反顾慈眉善目土生土长相得益彰
18.下列选项最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句是()(3分)
A.近旁的青城山对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作了哲学总结。
B.有调理自然力本事的都江堰,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学总结。
C.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学总结。
D.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的哲学总结,是近旁的青城山作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答案】17.D18.C19.构成:这句话连用三个“看似……,却能……”的短句构成排比,结构相
同,语气一致。
表达效果:内容上分别从形态、色味、姿态三个方面描述都江堰水的特点;形式上一气呵成,节奏感强,
音节和谐;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水作为道教象征义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视死如归: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在道义上毫无退缩的理由,只有一往无前地
前进。此处与“决绝势头”搭配,应选“义无反顾”。
慈眉善目:形容满脸慈祥和善的样子。低眉顺眼:低着头,眼中露出恭顺的神情。形容非常恭敬顺从的样
子。结合“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的语境及与前文“凌厉锐进”的对比可知,此处应选“慈眉善目”。
土生土长:本地生,本地长。一家独大:处于垄断地位,没有人可以相提并论。语境为道教是产生于中国
唯一的宗教,由此可知,此处应选“土生土长”。
交相辉映:不同光亮、色彩交织在一起,相互映照生辉。相得益彰:指通过彼此间的作用,更显示出双方
的优点和长处。此处的对象是“都江堰和青城山”,应选“相得益彰”。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二段重点描写“都江堰”,第四段重点介绍“青城山”,故括号处应由“都江堰”说起,排除AB;
此处主语应为“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应用被动句,且短句与语境相协调和谐,排除D。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排比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对的能力。
构成:这句话连用“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看似自
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三个短句句式一致,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构成排比。
表达效果:内容上,“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从形态方面描述,“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
出茫茫绿野”从色味方面描述,“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从姿态方面描述都江堰水的特点;形式上一
气呵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排比的运用,便于表的强烈奔放的感情,表达了作者
对都江堰水作为道教象征义的喜爱和赞美。
八、语言文字运用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地名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
其命名方式虽有不同,但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不少村落以最早迁居于此的始祖来命名,如岳阳的张谷英
村、新乡的郭亮村。有的则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关,如长治的“八义村”,汉代因“八义士谏赵”得名“八
谏村”,宋太祖赵匡胤经此地赐改为“八义村”。
②。例如,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使一些少数民族顺服后,就在当地设立行政管理机构,
对其重新命名。湖南省绥宁县在北宋时称“甘竹县”,那时当地部分民众不服归顺,朝廷数次派兵镇压。
之后其更名为“绥宁县”,“绥宁”寓“绥之以宁”之意,沿用至今。其他如安化、安顺、抚顺、绥化、
怀柔、怀化等县市(区)一级的命名,都包含着这样一种历史。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于是,村落的名称就以聚居地的主要姓氏来命
名,如李庄、何家岭、张家铺等,以这些方式命名的村落遍布中华大地,其中有很多都流传到了今天。一
些村落地名甚至扩大到了市一级,如石家庄、张家港等。但这种地名最开始是约定俗成的,,
才被官方直接采用。中国传统村落的地名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21.请用一段文字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90个字。(5分)
【答案】20.①以传统村落为例
②有一些地名则体现了其复杂的历史
③稳定下来之后21.示例:历史地名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中国
历史地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命名常与最早迁居于此的始祖、当地的人文环境、其复杂的历史、聚居地的
主要姓氏等有关。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说的是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时工劳务合同
- 核心网工程师年度工作总结
- 2024年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合同
- 电商综合管理季度工作计划
- 苗木购买合同
- 2024版机器设备采购居间合同2篇
-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范本
- 无房产证房屋买卖合同
- 舞蹈教师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度游戏开发居间合同3篇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组”赛项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栏杆喷漆合同范例
- 踝关节不稳的康复治疗
- 产学研合同模板
- 2024-2030年中国云安全服务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处罚规定
- 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 国开学习网《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大作业答案(第3套)
- DB11T 854-2023 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
- 6人小品《没有学习的人不伤心》台词完整版
- 《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