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入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第1-10小题每题2分,第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文献的内容中,涉及置换反应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一《肘后备急方》
B.“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一一《本草纲目》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淮南万毕术》
D.“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天工开物》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一一溶液中各种微观粒子都静止不动
B.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一一水分子能量不同,间隔和排列方式不同
C.CO可以燃烧,CO2不能燃烧一一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H+和0H-结合生成X0
3.神舟载人飞船使用了碑化钱太阳能电池。碑(As)、钱(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
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33As
碑
74.92
种(As)钝(Ga)
A.铁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1个电子B.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
C.化学反应中线原子容易得电子D.神化钱的化学式为GaAs
4.我们生活中随时伴随着化学变化。下列用化学方程式对事实作出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4A1+302=2Al2O3
B.铁制品在潮湿环境中锈蚀:3Fe+2。2=Fe3O4
C.氧化钙作食品干燥剂:CaO+H20=Ca(OH)2
D.碳酸氢镂在烈日下暴晒肥效降低:NH4HCO3=C02T+NH3T+H20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D.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
6.为验证化学反应能否产生电能,实验小组的同学把一块锌片和一根碳棒连接起来,并在导线中间连接一
只灵敏电流计(装置如图所示),然后观察现象。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灵敏
电流计
铮片、碳棒
宓:』稀硫酸
雜慫I要1
A.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
B.烧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Zn+H2sO4=ZnS04+H2T
C.该反应的实质是锌原子将电子转移给了氢离子
D.该实验能说明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
7.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不正确的是()
选项结构性质用途
氮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
A化学性质稳定用作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
子
稀盐酸中的阳离子全都
B具有酸的通性可以用作除锈剂
是H+
能与C「反应生成难溶于稀硝酸
CAgNC)3溶液中含有Ag+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Q-
的白色沉淀
氢氧化钠中含有氢氧根
D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离子
A.AB.BC.CD.D
8.制造载人飞船和太空舱使用了钛合金,工业上可用如图所示流程制备钛。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钛(Ti)
①②®TiCl.
海水-►氫氣化镁氯化镁镁
A氯化银
A.步骤①中可以加入石灰乳B.步骤①7②是为了富集提纯氯化镁
C.步骤③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步骤④中生成的氯化镁可以循环利用
9.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纯碱和烧碱都属于碱
C.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物质间离子相互结合的过程
D.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10.溶液X是NaOH溶液和稀硫酸两者之一,甲、乙、丙三种试剂是Na2c。3溶液、Ba(N()3)2溶液、NH4cl溶液
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X,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
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加入试剂甲乙丙
实验现象有气泡冒出无明显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A.X是NaOH溶液B.甲是Na2cO3溶液
C.乙是Ba(NC)3)2溶液D.丙是NH4cl溶液
11.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氢麻
子
氧原
2+5OO卜2献子
闕
原
子
甲乙丙丁
A.物质甲属于有机物
B.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C.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3:16
12.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项
将水注入水电解器装置中,接直流电一段时间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水由氢气和氧气组
A
后,收集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并进行验证复燃,负极气体可以被点燃成
向长期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加入该氢氧化钠固体样
B有气泡产生
稀盐酸品已经变质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锦酸钾固体溶液变紫色还能再溶解高锦酸
钾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
D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石蜡中含有氧元素
现象
A.AB.BC.CD.D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除杂试剂或方法中,合理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试剂或方法
A出CO2通过足量NaOH溶液,干燥
高温燉烧
BCaCO3CaO
CCaCk溶液盐酸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DNaCl溶液Na2c。3加入适量稀硫酸
A.AB.BC.CD.D
14.将ag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AgNC)3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分别向滤液和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
明显现象。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渣一定含单质Ag和单质CuB.滤液中一定含有Fe2+和Cu2+
C.滤液一定为有色溶液D.滤渣质量一定大于ag
15.取Cu(0H)2和Mg(0H)2的混合物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
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213.6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为蓝色溶液
B.该混合物样品中铜元素的质量为6.4g
C.该混合物样品中Mg(0H)2的质量为3.8g
D.该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6.(1)酚醜(C20Hl卩扪是一种常用作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指示剂。向盛有
氢氧化钠溶液(预先滴入3滴酚醜试液)的烧杯中慢慢滴入稀硫酸,溶液
pH随所滴入稀硫酸质量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酚献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②酚醜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为(填元素符号)。
③图中M-N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碱性逐渐(选填“增
强”“减弱”之一)。
④N点时,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为o
⑤图中M-P过程中,烧杯中溶液里Na+的数量(选填“增多”“减少”“不变”之一)。
(2)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大胆的假设探究,并逐步发展完善。
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
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一一“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
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领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
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
完善了“原子一分子”学说。
①在化学式“电”中,数字“2”的含义为o
②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选填“单
质”“化合物”之一)。
③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变化不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填标号)。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17.(1)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表示其研究团队首次在实验室实现
了二氧化碳到淀粉[《6%005%]的人工合成。
①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再经过较复杂
的变化将甲醇转化为淀粉。请写出该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o
②甲醇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沸点64.7冤。要将甲醇从其水溶液中分离出来,可以采用
(选填“过滤”“蒸储”之一)的方法。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以上方法生产32g甲醇,至少需要CO?的质量为go
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也可以合成淀粉,该过程是绿色植物将光能转化为能。
⑤生活中检验淀粉可以选用(选填“碘酒”“食醋”“酒精”之)o
(2)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减法”,使原料NaCl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6%,也使原来的
副产物CaCk转化成化肥NH4CI。Na2c。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溶
解
度
/NaiCOi
g
NaCl
温度/匕
①以NaCl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从元素守恒的观点来看,还需要补充元素(填元素名称)。
②将t2℃时相同质量的Na2c。3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JC,此时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
比较为(选填“前者大”“后者大”“相等”之一)。
③t『C时,一小试管内盛有Na2cO3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存有少许Na2cO3固体,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
烧杯中,将较多量的NaOH固体加入烧杯内的水中,观察到小试管内的固体物质逐渐溶解,原因是。
18.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
选择仪器),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除去其中的HC1,按要求
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进行实验。(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Q气体可用饱
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上述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o
③下列有关CO2制取和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填标号)。
A.实验室制CO2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CO2
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
D.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熄灭,证明CO2已收集满
(2)用一氧化碳气体(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测定某铁的氧化物(FexOy)试样的元素组成比例,所选装置
按“混合气体TD17B7F一D2”的顺序连接(Dl、D2为浓硫酸洗气瓶,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假设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装置编号Di中浓硫酸B中玻璃管内固体F中溶液
反应前质量150g14.4g200g
反应后质量152.7g11.2g213.2g
①请选择合理数据计算FexOy中氧元素的质量为g,x:y=(填最简整数比)。
②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方案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你的具体改进方案是。
(3)已知氯气(Cl?)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吸入少量氯气就会使鼻腔和喉
头粘膜受到刺激并引起胸痛和咳嗽;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
质。实验室中可采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镐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同时生成氯化镒(MnCb)和水。根据上述
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上述方法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o
②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仪器序号字母),若用装置H收集氯气,气体应从导管
(选填“a”“b”之一)口进入集气瓶。
③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常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以得到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
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19.某化肥KNO3样品在运输存放过程中可能混进了NH4CI、(NH4)2SO4>K2cO3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D的化学式为,沉淀G的化学式为o
(2)根据步骤I、III的现象可以说明混进的物质是。
(3)实验过程V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4)实验证明,无色溶液F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5)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在该化肥样品里,上述NH4CI、(NH4)2SC)4、K2cO3三种物质中,一定没有混入
样品中的物质是(填化学式),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
20.(1)《千里江山图》是我国传世名画之一。宋代画家王希孟创造性地将炭黑、赭石、孔雀石、蓝铜矿等
矿物颜料用在不同的画层。
①画作用水墨打底,保存千年而不变色,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选填“稳定”“活泼”之一)。
②画作的青色用到蓝铜矿,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2],以其为原料的炼铜方式有以下两种:
(LCu^O^jCOa=2CuO+CQf+HV
b.Cu2(OH)2CO3+2H2sO4=2CuSO4+C02T+3H2O
以上a、b两种方式,再通过一步反应都可得到单质铜,其中属于湿法冶铜的是(填选"a"、“b”
之一)。
③铜锈的主要成分也是碱式碳酸铜,铜片在下列三种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最先有明显铜锈生成的是
(填标号)。
A.密封在干燥的空气中
B.浸没在煮沸过的蒸储水中
C.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
④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含六偏磷酸钠[化学式为(NaP03)61的敷贴可使青铜器表面附着的土壤硬结物软化
清除,六偏磷酸钠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2)向盛有100gCuS()4和H2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烧杯中沉淀
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逐滴加入NaOH溶液质量至20g的过程中,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②在滴加NaOH溶液至a点时,烧杯中溶液里一定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③当滴入NaOH溶液60g时(即图中b点),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g(计算结果
精确至0.1g)。
沉
淀
质
tt/
g
a
02060—
加入NaOH溶液质量/g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过程涉及物理变化,不涉及置换反应,故A
错误;
B.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涉及蒸備过程,不涉及置换反应,故B错误;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涉及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是置换反应,故C正确;
D.“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涉及到物理变化,不涉及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选:Co
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掌握基本反应类型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微观粒子的性质可知,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故A错误;
B.根据微观粒子的知识可知,水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水分子能量不同,间隔以及排列方式不同,故B
正确;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其化学性质不同,即一氧化碳可以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故C正确;
D.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实质是H+和0H-结合生成了电0,故D正确,
故选:Ao
A.根据微观粒子的性质可知,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水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水分子能量不同,间隔以及排列方式不同;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其化学性质不同;
D.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0H-结合生成了H20O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性质及利用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线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31,则核外有31个电子,故A正确;
B.周期表中元素符号下面的数值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则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故B正确;
C.化学反应中线原子容易失电子,故C错误;
D.碑最外层电子数为5,稼最外层电子数3,二者形成化合物按照1:1反应,化合物化学式为:GaAs,故D
正确;
故选:Co
A.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B.元素符号下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
C.化学反应中线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容易失电子,故C错误;
D.碑最外层电子数为5,稼最外层电子数3,二者形成化合物按照1:1反应。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微粒关系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A正确;
B.铁制品在潮湿环境中锈蚀,是因为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
化铁,其化学式为Fe2()3,故B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C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D正确,
故选:Bo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
件是否正确;T和1的标注是否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
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
线改成等号。
5.【答案】C
【解析】A.催化剂一般是指在不改变反应总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能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B正确;
C.燃烧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可以改变,
只能通过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故C错误;
D.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常常伴有能量的变化,故D正确;
故选:Co
催化剂一般是指在不改变反应总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反应速率,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
同,燃烧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以此做题。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难度中等。
6.【答案】D
【解析】解:A.该原电池中,Zn作负极,失电子,电子沿导线经过电流计流入正极,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
到电流计指针偏转,故A正确;
B.该装置中Zn易失电子、作负极,C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ZM+,正极反应式为2H++2e-=H2T,
则发生的总反应为Zn+H2sO4=ZnS04+H2T,故B正确;
C.该原电池中,Zn作负极,不断溶解,C作正极,H+得电子,反应的实质是锌原子将电子转移给了氢离子,
故C正确;
D.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该装置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D„
该C、锌、稀硫酸原电池中,Zn易失电子、作负极,C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ZM+,正极反应式
为2H++2e-=H2T,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为高频考点,明确正负极判断方法及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会正确
书写电极反应式,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D
【解析】解:A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于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用
于保护气体,故A正确;
B.盐酸是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氧化铁等碱性氧化物反应,可用作除锈剂,故B正确;
C.Ag+能与CT反应生成AgCl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常用于的检验,故C正确;
D.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但氢氧化钠属于强碱,腐蚀性强,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常用氢氧
化铝等治疗胃酸过多,故D错误;
故选:Do
A.氣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难于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B.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
C.Ag+能与反应生成难溶于稀硝酸的AgCl沉淀;
D.氢氧化钠属于强碱,腐蚀性强。
本题考查物质性质及应用,侧重基础知识检测和运用能力考查,把握物质的组成及性质、发生的反应、性
质与用途的关系为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C
【解析】解:A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海水中含有氯化镁,加入石灰乳,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
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故A正确;
B.海水中氯化镁的浓度较小,则步骤①T②是为了富集提纯氯化镁,故B正确;
C.步骤③电解氯化镁得到镁单质和氯气,是分解反应,故C错误;
D.由流程图可知,氯化镁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则氯化镁可以循环利用,故D正确;
故选:Co
A.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海水中含有氯化镁,加入石灰乳,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
沉淀和氯化钙;
B.海水中氯化镁的浓度较小,则步骤①一②是为了富集提纯氯化镁;
C.步骤③电解氯化镁得到镁单质和氯气,是分解反应;
D.由流程图可知,氯化镁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则氯化镁可以循环利用。
本题主要考查了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属于高频考点,需要边思考、边分析,熟悉制备流程是解题关键,
侧重考查分析能力,题目难度一般。
9.【答案】B
【解析】解:A.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A正确;
B.纯碱不属于碱,属于盐,故B错误;
C.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物质间离子相互结合的过程,故C正确;
D.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故D正确;
故选:Bo
A.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B.纯碱不属于碱,属于盐;
C.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物质间离子相互结合的过程;
D.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为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B
【解析】解:A.氢氧化钠于氯化镀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产生气泡,不能和硝酸领、碳酸钠反应,因
此X不是氢氧化钠,故A错误;
B.碳酸钠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硫酸于氯化镂不反应,无现象,稀硫酸于硝酸钢反应有白色沉淀,
故甲是碳酸钠,故B正确;
C.由于乙于X无明显现象,X是硫酸,即乙是氯化镀,故C错误;
D.由于丙和X反应有白色沉淀,X是硫酸,所以丙是硝酸银,故D错误,
故选:Bo
氢氧化钠和氯化镂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产生气泡,不能和氯化领、碳酸钠反应。稀硫酸和硝酸领
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顿和硝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不能和氯化钱反
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
确的结论。
11.【答案】AC
【解析】解:A.物质甲为有机物乙焕,故A正确;
B.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生成的丙、丁两物质分别为CO2、出0,分子个数比为2:1,故C正确;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2x26:5x32=13:80,故D错误;
故选:ACo
反应过程和微观模拟分析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1(0.211.0>X=4,据此分析
判断。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BC
【解析】解:A将水注入水电解器装置中,接直流电一段时间后,收集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并进行验证,正
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气体可以被点燃,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向长期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可能部分变质,也可能全部变质,故B正确;
C.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镒酸钾固体,溶液变紫色,说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再溶解高锯酸钾,
故C正确;
D.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发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故D错误,
故选:BCo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碳酸钠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C.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的溶质;
D.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实验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
质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与NaOH溶液反应,氢气不反应,洗气后干燥可分离,故A正确;
B.高温下碳酸钙分解,将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故B错误;
C.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引入新杂质,应选碳酸钙除去盐酸,故C错误;
D.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引入新杂质,不能除杂,应加盐酸除杂,故D错误;
故选:Ao
A.二氧化碳与NaOH溶液反应,氢气不反应;
B.高温下碳酸钙分解;
C.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引入新杂质;
D.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实验技能
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4.【答案】AB
【解析】解:将ag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AgNC)3溶液中,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铜后与
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结束后过滤,分别向滤液和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说明滤
液中不含硝酸银,滤渣中不含铁,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
有硝酸铜。
A.滤渣一定含单质Ag,可能含有单质Cu,故A错误;
B.滤液中一定含有Fe2+,可能含有CM+,故B错误;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故C正确;
D.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故D正确,
故选:A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
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
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5.【答案】AD
【解析】解: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Cu(0H)2和Mg(0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5mol、O.lSmol;
A.混合物中CU(OH)2、Mg(OH)2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11SO4、MgS04,C11SO4溶液呈蓝色,MgS%溶液无色,
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为蓝色,故A正确;
B.混合物中Cu(O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5mol,则铜元素的质量为0.05molx64g/mol=3.2g,故B错误;
C.混合物中Mg(O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5mol,则Mg(OH)2的质量为0.15molx58g/mol=8.7g,故C错
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Cu(OH)2和Mg(O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5mol、O.lSmol,质量为13.6g,金
属元素的质量为0.05molx64g/mol+O.lSmolx24g/mol=6.8g,则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告需X100%=
50%,故D正确;
故选:ADo
设混合物中Cu(OH)2和Mg(O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稀硫酸中n(H2so4)=与肾鬻=0.2mol,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u(0H)2和Mg(0H)2的总质量为213.6g-200g=13.6g,即98x+58y=13.6,反
应后生成CuS()4、MgS04,根据Cu或Mg与S原子守恒可得x+y=0.2,解得x=0.05,y=0.15,据此分析解
答。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侧重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把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守恒关系式的应用是
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6.【答案】10:7C减弱无色不变一个氢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化合物C
【解析】解:(1))①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可得酚酰分子(C20Hl/4)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0:14=10:
7,
故答案为:10:7;
②酚酥中碳、氢、氣元素的质量比为(12X20):(1X14):(16x4)=120:7:32,由此可知酚酥中碳元
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故答案为:C;
③pH越小,碱性越弱,图中M-N过程中,pH变小,则烧杯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
故答案为:减弱;
④N点溶液呈中性,无色酚醜在中性溶液中颜色不变,
故答案为:无色;
⑤Na+不参加反应,则图中M-P过程中,烧杯中溶液里Na+的数量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2)①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所以电中数字“2”的含义表示:
一个氢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故答案为:一个氢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②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为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
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故答案为:化合物;
③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包括“复杂原子”),(由于在当时还没有提出分子概念)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在此实为分子,而道尔
顿称它为“复杂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A错误;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
子”,即“半个原子”,故B错误;
C.木炭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C正
确;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
子”,即“半个原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o
(1)①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计算;
②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③pH越小,碱性越弱;
④N点溶液呈中性,酚醜显无色;
⑤Na+不参加反应,则烧杯中溶液里Na+的数量不变;
(2)①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②根据材料一分析;
③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本题考查分子式的计算、原子结构的化学发展史、酸碱中和反应中pH和离子的变化情况等知识,注意题目
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17.【答案】CO2+3H2=CH3OH+H2O蒸储44化学碘酒碳元素和氧元素后者大氢氧化钠溶于水
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碳酸钠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又能溶解碳酸钠了
【解析[解:(1)①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02+3H2=CH3OH+H2O,
故答案为:CO2+3H2=CH3OH+H2O;
②甲醇和水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储方法要将甲醇从其水溶液中分离出来,
故答案为:蒸僧;
③根据方程式CO2+3H2=CH3OH+&0可得32g甲醇,至少需要CO?的质量为44g,
故答案为:44g;
④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的路线本质是将光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故答案为:化学;
⑤淀粉遇碘变蓝,
故答案为:碘酒;
(2)①从元素守恒的观点来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以NaCI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从元素守恒的观
点来看,还需要补充碳元素和氧元素
故答案为:碳元素和氧元素;
②将t2°C时相同质量的Na2c。3饱和溶液和NaCI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JC,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但是氯化
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此时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为后者大,
故答案为:后者大;
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所以使溶液温度升高,碳酸钠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又能溶解碳
酸钠了,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碳酸钠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又能溶解
碳酸钠了。
(1)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出方程式;②甲醇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沸点64.7久,而水的沸点为100K进
行分析;③根据方程式计算即可;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淀粉遇碘变蓝。
(2)①从元素守恒的观点来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所以使溶液温度升高,碳酸钠的溶
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又能溶解碳酸钠了.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和分离,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基本操作是解答的关键。
18.【答案】CEDGCaCO3+2HC1=CaCl2+H20+C02TB3.21:1添加CO的尾气处理装置Mn02+
1
4HC1(浓,,AaCl2+2NaOH=NaCI+NaClO+H20
【解析】解:(1)①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固+液、不加热反应
装置,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HC1气体,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选仪
器的连接顺序为CEDG,
故答案为:CEDG;
②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3,与HC1反应生成CaQ2、CC)2和比0,化学方程式为CaC()3+2HC1=CaCl2+H20+
C02T,
故答案为:CaCO3+2HC1=CaCl2+H20+C02T;
③.实验室制CO2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避免浪费药品,故A正确;
B.CO2>N2等气体均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则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C02,故B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将C0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正确;
D.检验CO?是否已收集满可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CO2已收集满,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①由于CO中含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A1中浓硫酸的增重为CO中含有水蒸气的量,和CO与FexOy的反应
无关;C中溶液的增重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但由于CO中本来就含有一部分二氧化碳,故此质量偏大,只能根
据D中玻璃管的质量的变化来计算,B中玻璃管内固体质量的变化即为0原子的质量,为14.4g-11.2g=3.2g,
n(0)-[六g]=0.2mol,反应后质量为Fe单质质量,n(Fe)-二斐1-0.2mol,则x:y=0.2mol:0.2mol=1:
JLoy/11101ooy/II1U1
1,
故答案为:3.2;1:1;
②CO有毒,仅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方案的设计还应连接CO的尾气处理装置,
故答案为:添加co的尾气处理装置;
(3)①浓盐酸与二氧化锦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镒(MnC%)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z+
4HC1(浓=MnCl2-('I,”“),
故答案为:MnO2+4HCl(^cV丄-,〃,八
②浓盐酸与二氧化锌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应选择A装置,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
体,若用装置H收集氯气,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
故答案为:A;a;
③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
NaCl+NaClO+H20,
故答案为:ci2+2NaOH=NaCl+NaClO+H20o
(1)①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固+液、不加热反应装置,用饱和
碳酸氢钠溶液除去HC1气体,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②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③A.制备气体时,连接好装置后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CO2>N2等气体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检验CO?是否已收集满可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①B中玻璃管内固体质量的变化即为0原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为Fe单质质量;
②CO有毒,需要进行尾气处理;
(3)①浓盐酸与二氧化锌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同时生成氯化镒(MnCk)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②浓盐酸与二氧化镐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应该选择用固+液、加热反应装置,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应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③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结合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写出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本题考查气体物质制备方案设计,明确实验原理及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实验装置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租房合同模板
- 2025标准个人借款合同模板下载
- 2025建筑材料供应商品混凝土居间合同
- 2025YY年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党课例文】党课正确看待权力善修为官之德党课【职场文档】经理聘任合同
- 2025年电池修复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非机械驱动车辆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造纸印染污染治理项目建议书
- 移民留学专题报道策划方案
- 2025年增亮膜合作协议书
- 18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期中测试卷(1-5单元)(试题)-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2高考数学全国1卷(原卷版)
-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
- 土地永久性租赁合同
- 武汉商用车展电驱桥汇总
- 中国石油非油管理述职报告
- 建筑工程总承包与分包界面划分大全(4种)
-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见证取样指南
- 汽车美容内部管理制度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后作业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