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第二次验收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哈佛极简中国史》中写道:“这一时期,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
植水稻和大豆。这一时期的工具均为石器:石斧、石锄等,居民畜养猪、羊、牛、狗、鸡等,狩猎依然是
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一时期是()
A.旧石器时代B.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
C.新石器时代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时期
2.据《史记•殷本纪》所载,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外丙、仲
壬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沃丁、小帝辛等10王。可见,“有殷一代,继王位者,弟为多数,兄为少
数。弟之继位有两种情况,一是继父之位,一是继兄之位”。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存在隐患
C.家天下观念受到挑战D.血缘纽带关系渐趋弱化
3.“家”字由(房屋)”和“豕(猪)”两部分构成,如图所示。据此,“豕”应解读为
A一.文字起源国*7
B.建筑风格
C.私有财产
D.生产工具
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贵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
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
知,西周“封建之道”()
A.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集中在长江流域
C.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同D.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5.如图为某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描述。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诸侯争霸与华夏认同一一纷争中有统一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一动荡中有秩序
◎诸子百家思想争呜一一争鸣中有共性
A.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B.在渐进中完成社会转型
C.充满着动荡与混乱D.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6.周平王东迁之后,郑国不断侵扰王室。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王室军
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却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表明()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B.周王实际控制诸侯C.王室衰微名存实亡D.桓王注重睦
邻友好
7.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
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
时期的变法运动()
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8.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得、锄、铲、镰、犁锌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9.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
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根
本原因是()
A.小农经济逐渐形成B.法家思想的发展C.井田制的逐步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
10.《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
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B.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
C.战国进入到战乱动荡时期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1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12.“智库”,又称智囊团、思想库等。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
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礼崩乐坏的时代景象B.变法改革的社会风潮
C.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D.学术下移的社会趋向
13.战国中期,“他”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有学
者认为"他”的思想主张是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并制作了如图。据此判断,“他”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
14.春秋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祖先,以提升自身地位。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商人
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许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话色彩的共同先祖。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了发展
C.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影响D.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同源共祖
1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
告天地的一种仪式。秦始皇泰山封禅之举旨在()
A.巩固秦朝统治B.维护政治统一C.拓展秦朝疆域D.宣扬专制皇权
16.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
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
举措()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17.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
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周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
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举措旨在()
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推动商业发展D.提高行政效率
18.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
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19.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
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B.整顿社会风俗C.提倡以吏为师D.提升儒家地位
20.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
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
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21.下表是有关秦朝历史的叙述。这些叙述说明,秦朝()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汉)司马迁《史记》
“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清)朱彝尊《秦始皇
圣人之徒也。”论》
A.忽视传统文化传承B.加强思想文化控制C.以法家为治国思想D.焚书坑儒的
合法性
22.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
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中央一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
23.汉初大儒陆贾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
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
24.汉高祖时期,“(诸侯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与中央官的设置类似。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以后,规定王国丞相改为相,省去御史
大夫、廷尉等官。汉成帝又令相治民如太守,中尉如郡都尉。这些做法()
A.减轻了中央财政压力B.表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C.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中枢行政体制逐步完善
25.汉初孝惠帝、孝文帝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
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这些政策的推行()
A.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导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
C.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6.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
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广西贸港出土汉代铜镜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D.少数民族手工业发展迅速
27.汉武帝时期大司农桑弘羊认为,富国只有重农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同农业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又从
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必须守重,要加强粮食、盐、铁、酒等物资的积累。这一认识()
A.导致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改变了国家与民争利的局面D.标志着无为而治政策的改变
28.汉朝游侠”修行砺名,施声于天下,莫不称贤”,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汉初诸帝对游侠采取放任的
态度,武帝却任用酷吏对游侠进行严厉镇压。这一转变说明()
A.当时的社会治安混乱B.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C.政府强化了社会控制D.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29.《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光武帝时“广求民瘦(疾苦),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亦
或“吏事刻深,亟以谣言单辞,转易守长(郡守等地方长官)”。这主要体现了()
A.汉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基调B.史家修史素材的日渐丰富
C.民间舆论对政治的影响力D.地方豪强势力的急剧膨胀
30.如图所示为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察举制中选官的主要科目之一)出身情况统计(单位:
人)。该图可用于说明,察举制的实施()
A.冲击了阶层固化的局面B.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
C.奠定了士族专权的基础D.瓦解了地方的豪强势力
31.东汉后期,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结为“部党”,借助儒家伦理大肆营造舆论,开展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
斗争,时称“党人清议”,最终遭到镇压。东汉时期的清议运动()
A.塑造了清正的舆论环境B.折射出政坛的黑暗腐朽
C.客观上使外戚势力崛起D.凸显了儒学的教化功能
32.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一一《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末灭,
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
体现了()
A.顽固的忠君意识B.昂扬的进取精神C.烈强的功利思想D.浓厚的宗法观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
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
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汉初修养生息,统治者短暂弛商,很快出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状心。随着商业资本膨胀,“以
末致财,用本守之”观念盛行,富商购买土地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商业发展诱发逐利之风盛行,社会风气
日趋恶化;“背本抑末”严重威胁着封建国家经济基础,破坏了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贾谊全面阐述了重农
抑商政策,仁《仑织贮疏》中,他对国家粮食充盈在攘外安民中的战略作用作了系统分析,肯定了粮食对
规范礼制和提高道德水平的促进作用。他提倡统治者“勿夺农时”保证本业生产;建议政府轻徭薄赋减轻
农民负担;提出“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同旷,谊发展了范蠡、李悝国家控制商品价格理论,通过
规范价格、调节商品供应量和市场需求量的手段,作抑商实践。
——摘编自《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思想、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员谊的经济思想并分析其原因。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
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
体本位的转变,是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一—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
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使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济、羌中,南至北向户,
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秦始皇在都城咸阳附近营建了许多宫殿,宫殿布
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这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
名号一样,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
——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嬴政“大一统”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延续了秦代御史监郡的制度,但是后来发生了监郡与被监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现象。于
是,汉文帝又开创了一项新的中央巡视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
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他负责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对郡一级地方
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监郡御史是一个御史监一个郡,州部刺史是一个刺史监若干郡。郡
守两千石,一方长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
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
效性.
一一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训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
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务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
还扩大了州牧对地产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今州牧统
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反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
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
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只为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
汉末年的州心,利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一一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话西汉初期刺史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
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
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
政治问题。
一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教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
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
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
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可知
与原始农业有关,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远古居民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如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半坡
人最早种植粟,c正确;
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尚未过上原始农耕生活,A排除;
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是在夏商周时期,B排除;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D排除。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
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A.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血
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有殷一代,继王位者,弟为多数,兄为少数。弟之继位有两种情况,一是继父之位,一是继
兄之位”可知,商朝时期王位继承的方式主要是兄终弟继,说明此时王权的传承方式尚未形成严格的制度
规范,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故B项正确;
C.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开启了家天下时代。商朝王位的继承方式体现了家天下观念,“家天下观念受到
挑战”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
D.父死子继、兄终弟继”均为血缘关系,“血缘纽带关系渐趋弱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夏商的政治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家”字由(房屋)”和“豕(猪)”两部分构成,从该字的构成来看,
“豕(猪)”由家庭所有,属于私有财产,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豕”字的演化过程,不能解读为文字起源,排除A项;
“豕”为猪,不能反映建筑风格,排除B项;
“豕”为猪,猪不是生产工具,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房屋)”和“豕(猪)”。
本题主要通过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A.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进行间接管理,A错误;
B.材料中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B错误;
C.分封制与周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排除C;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
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通过分封,扩
大了西周的疆域和势力。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西周时期政治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纷争中有统一”、“动荡中有秩序”、“争鸣中有共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认同趋势加强,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有了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
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
型,思想上百家争鸣,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A项正确;
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未完成,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孕育着新的生机,而不是动荡混乱,排除C项;
D项强调的是生产力的作用,而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代特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代特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无法控制诸侯,排除AB项;
根据材料“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
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却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
土地、人口、兵力都减少,各诸侯国都不再顾忌周王室,故C项正确;
材料不是桓王注重睦邻友好,而是强调王室衰微名存实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纷争,解答本题根据“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王
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却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纷争,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
力与社会动员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
优势地位,C项正确;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并非为了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通过推行重农政策,着眼于提高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排除B项;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大一统,也有防止被其他国家兼并的
原因,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铁制农具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从材料中获悉,秦魏等国故地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由题干推出A项
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明显错误,排除;
由墓中出土物品就推断是随葬必备品太过武断,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中无法体现最早成套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河南,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解答本题要了解古代我国农具的革新和耕作方式的演变,了
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出现铁犁牛耕的传统耕作方式,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的变革。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侧重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
至秦汉时期,家从一个政治单位,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的进步,小
农经济的逐渐形成,带来了上述变化,A项正确;
法家思想的发展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
这一阶段,井田制在逐渐崩溃,排除C项;
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可以看出,
当时的齐都城人口众多,城市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城市,没有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故A项
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战乱,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齐国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故D项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
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A.时代环境差异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B.材料措施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排除;
C.学术思想不同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D.根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非乐”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因此二者对“乐”采取不同态度,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题关键信息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非乐”。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答案】D
【解析】A.材料突出的是学术的下移,并未提及礼崩乐坏,故A项错误;
B.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变法改革的状况,故B项错误;
C.材料并未提及诸侯争霸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D.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
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以卿士为代表,
但是到战国时期,由于学术下移,智库的代表来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民贵君轻”、“性善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和性
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B项正确;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
荀子主张性恶论,排除C项;
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末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被许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话色彩的共同先祖”可知是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了发展,选
择B;
春秋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如家大一统观念,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同源共祖,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和华夏认同,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
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泰山封禅,是为了确立其正统地位,因此旨在加强统治,A项正确;
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旨在维护政治统一,排除B项;
泰山封禅与拓展疆域无关,排除C项;
皇帝制度的确立旨在宣传专制皇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将“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
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此地出现多个商业性都会反映了秦始皇的这
一举措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
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可以看出
秦朝的这一举措是为了统一制作规范,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对官营手工业及官员的规范要求,其目的是统一制作规范,与整顿社会风俗、推动商业
发展以及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的手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
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的主旨即可。
本题考查秦朝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8.【答案】A
【解析】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强化
了当时民众对秦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选A;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都强化了秦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推动文化认同,反而形成
暴政,排除BC;
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孝道属于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材料中秦政府强调官员要尽孝,由各级官吏做出
表率,其直接目的是整顿社会风俗,B项正确;
官吏尽孝道是在引导社会风俗,不是加强思想控制,不是其直接目的,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以吏为师(“以吏为师”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专指法官、法吏。“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排除c项;
秦朝提倡法家思想,不会提升儒家地位,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
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
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
系统,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
秦朝的集权体制服务于封建统治阶层,并非普通百姓,排除B项;
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题干“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
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
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意义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材料“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彼之所深恶者,
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体现的是秦朝焚烧天下讽刺秦的
书籍,禁止“百家之邪说”,坑杀“乱道之儒”,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巩固统治,故B项正
确;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并未体现出秦朝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不能体现以法家为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司马迁和清朝朱彝尊对秦焚书坑儒的叙述,揭示其实质和目的,不是论证焚书坑儒的合
法性,故D项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秦朝的焚书坑儒,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为其有所刺讥也”、“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
徒也”,结合秦朝焚书坑儒的实质和目的解答。
本题考查秦朝焚书坑儒的实质和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秦统一后国家结构是“中央一郡县”的一元化行政体制,构成了中国古代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C项正确;
郡县制度体现的是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排除A项;
古代地方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秦二世而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本题考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
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
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A项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中央对诸侯国的官员的控制逐渐加强,并赋予其实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C项正确;
材料强调中央集权的加强,与财政压力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中诸侯王仍然存在,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不属于中枢行政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项:
法家思想消亡说法错误,法家思想逐渐和儒家思想融合,没有完全消失,排除B项;
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
根据材料•,汉初强调“孝”,汉武帝把“孝”作为选官的标准,这些政策有利于家庭的和睦,进而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汉武帝强调“孝”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广西贵港和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出土的铜镜相似,说明这些地区之间有
联系,据所学可知,贵港、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基本属于边疆地区,一般来讲,边疆地区民族成分
复杂,尤其是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地处边疆的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和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
相似,体现这些地区的民族交融,C项正确;
材料并非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材料只能反映贵港、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之间有联系,排除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汉代铜镜在贵港、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产生联系,与政府的政策无关,排除B
项;
材料中的铜镜为出土文物,无法判断是否为当地所产,更无法体现当地少数民族手工业发展速度,排除D
项。
27.【答案】B
【解析】汉武帝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加强对商业的干预,实行盐铁官营,这与材料中桑弘羊的认识相契合,B
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恰恰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桑弘羊的认识只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并未导致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桑弘羊的认识就是让国家收回一些重要物资的经营权力,体现了国家与民争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
项;
材料中桑弘羊的认识并不是无为而治政策改变的标志,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游侠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力,诸帝对游侠采取放任的态度,
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到汉武帝时期,任用酷吏对游侠进行严厉镇压,这有利于打击地方游侠势力,
强化对社会的控制,故C项正确;对游侠的打击和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但无法说明当时社会治安混
乱,故A项错误;游侠不属于地方豪强势力,故B项错误;汉武帝任用酷吏镇压游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故D项错误。
2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东汉光武帝时期注重广泛访求百姓疾苦,采集民意,所以朝廷内外谁也不敢懈怠。对官
吏要求苛刻严厉,只是因为流传的只言片语,就调换郡守县令,反映民间舆论影响官员任免和国家政策,C
项正确;
材料记载出自《后汉书》,与汉乐府诗无关,排除A项;
材料提及东汉注意听取民间舆论,加强官员管理,不能看出修史素材的丰富,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庆典活动策划合同》
- 2025年牧马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与维护合同
- 医药研发创新项目联合研发合同
- 临时车辆租赁合同
-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申报条件情况补充说明及节能申请报告申请广东省节
- 律师助理聘用合同
- 新能源汽车项目合同
- 2025-2030年中国农业用膜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阶梯环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单元教材分析
- JTS-215-2018码头结构施工规范
- 2024年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正式版)SHT 3075-2024 石油化工钢制压力容器材料选用规范
- 出租房房东消防培训
- 2024年度-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
- 加油站廉洁培训课件
- 认识比例尺人教版课件
- 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如何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