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取材于《贞观政要》)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臣相遇遇:投合、契合B.当缘恩之厚薄缘:依据凭借,以……而定C.一无所间间:差别、不同D.急于小罪急:急速、迅猛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未之有也②夫上之不信于下B.①臣或犯之②今或责小臣以大体C.①信其所轻②待之过薄之所致D.①小臣不可委以大事②夫以四海之广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尽心膂,外竭股肱
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B.川壅而溃,其伤必多
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C.职非其位,罚非其辜
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D.五帝可俯而六矣
就可以俯瞰五帝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佐,成就帝王霸业。B.如果臣子得过且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C.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D.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1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太宗提出具体的“十思”来“积德义”,本文同为魏征的谏言,试结合全文概括魏征建议君王应如何做以达到“君臣相遇”。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务本①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②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说【1】之文,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体骛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数者,观之足以尽人之心,学之足以动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数也,非有小才小智,则亦不能为也。是故能为之者,莫不自悦乎其事,而无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③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杀之权者,其势固足以胜人也,而加以胜人之能,怀是己之心,谁敢犯之者乎?以匹夫行之,犹莫之敢规也,而况人君哉?故罪恶若山,而己不见也;谤声若雷,而己不闻也,岂不甚矣乎!④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难。是以治君世寡,而乱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务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数者,为仁足以覆帱【2】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⑤夫人君非无治为也,失所先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轻重,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盖如此而已矣。鲁昭公仪之习以亟,其朝晋也,礼无违者,然而不恤国政。政在大夫,贤不能用,公室四分,不图其终,卒有出奔之祸。故《春秋外传》曰:“国君者,服宠【3】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何技艺之尚哉?⑥今使人君聪如师旷,射如夷羿,走追驷马,力折门键,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何益于治乎?必以废仁义、妨道德,何则?小器弗能兼容。治乱既不系于此,而中才之人所好也。昔潞丰舒、晋智伯瑶之亡,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贤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艺、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适足以距谏者之说,而钳忠直之口也,只足以追亡国之迹,而背安家之轨也。不其然耶?(取材于徐幹《中论》)注释:【1】短言小说:琐屑而偏颇的言论。【2】覆帱:施加恩惠。【3】服宠:重用贤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暗:不明B.怀是己之心是:认为对C.是以治君世寡治:治理D.皆怙其三才怙:依仗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B.则亦不能为也必以废仁义、妨道德,何则C.故皆惑于所甘失所先后故也D.不图其终不其然耶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自悦乎其事
无不对所做之事而沾沾自喜B.权足以变应无端
权变足够用来应付无穷变化C.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
可以说胜任专职官吏的工作了D.而背安家之轨也
背负着使百姓安居的责任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详知事物本末轻重,把握做事先后次序,对普通人也有意义。B.举鲁昭公出奔之例,是为说明君主执礼对于治国并无实际作用。C.作者认为,利民任贤,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君主的治国之道。D.作者认为,一般的君主执着于小技艺,舍本逐末,有害于治国。10.按要求作答。(1)本文题目“务本”中的“本”指的是什么?(2)一般的君主为什么难以做到“务本”?请结合第②-④段概括。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李推官书宋·张耒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既有以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体制,往往已有所到也。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夫文,何为而设也?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涛波,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适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挦扯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捐去文字常体捐:舍弃,抛弃B.是以圣人贵之贵:贵重,重要C.使脉理不属属:连续,连贯D.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希:稀少,罕见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力为瑰奇险怪故预为足下陈之B.抑耒之所闻激之为风飙C.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如知文而不务理D.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
即使是巧妙的粉饰也会漏洞百出B.横斜反覆,自中节目
不管横说顺说,正说反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C.因其所适而变生焉
这是因为它适应了外在环境而发生变化D.挦扯而牵合之
率意割裂摘取(他人著作),牵强地用于自己的文章中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耒写作本文是为了回应李推官的邀约,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B.沟渎所激之水连青蛙蚂蟥都轻视,说明一味求奇但内容空洞的文章徒有其表。C.文章写作不能“以奇为主”,这与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观念内在相通。D.作者对李推官的文风有肯定之语,但更多的是对他提出善意的提醒和规劝。10.作者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强调文章写作重在阐明道理。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对此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2】歌,负薪者柳生敬亭,今之优孟也。长身疏髯,谈笑风生,奋袂以登王侯卿相之座,往优孟之后,更无优孟;敬亭之后,宁有敬亭?此吾所以深春秋时吴门市儿也,岂可与裒衣博带、大冠如箕者比长而较短哉?子姑投袂奋臂感慨而相命者,吾知其人可以愧天下士大夫者也。子当次第记之,他日吾将按籍(取材于钱谦益同名文章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的一项是(3分孙叔敖相楚之 烈:功 犹:好 独:偏并为敬亭兆域 营:谋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优孟揺头 B.负薪者他日吾将按籍稽 子姑吾言号于吴C.楚之列卿大夫无一人楚王言者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的一项是(3分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的一项是(3分10.(6分)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材料一仲弓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材料二《书》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书》曰‘大辟疑赦’,又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材料三孟氏之臣叛,武伯问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将自反,子姑待之。”三旬,果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子。夫子曰:“无也。子之于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执焉?子修礼以待之,则臣去子将安往?”武伯乃止。(取材于《孔丛子•刑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 听:审理B.是听之察 察:明晰C.断者不可属 属:连接D.罪以反除 反:反叛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齐之以礼 B.则辔也求所以生之 则马失道矣C.执辔于此而动于彼 D.何谓也子之于臣 又何执焉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有罪的人感到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B.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C.虽得其情,必哀矜之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D.爱民而重弃之也爱护百姓,却又一次次地抛弃他们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子认为,刑罚尚不能制止不法行为,礼义教化则更无用。B.孔子以驾车为喻,意在说明“礼”和“刑”应该相互配合。C.孔子认为听讼者为人求生路,体现了“若保赤子”的理念。D.孔子料到孟氏之臣会回归,并为武伯分析了其叛逃的原因。10.请概括材料一、二中孔子关于刑罚的观点,并阐释这些观点在材料三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又读《蜀志》,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及孔明既死,而此二人皆哭泣有至死者。臣每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嗟叹古人之不可及,而窃悯今世之不能也。夫为天下国家,惟刚者能守其法,而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者,天子之天下也。赏罚之柄、予夺之事,其出于天子,本无敢言者。惟其不公,故有一人焉,受戮而去,虽其当罪,而亦勃然有不服之心。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而亦畏其不服,而不敢显然明斥其罪。故夫天下之不公,足以败天下之至刚,而天下之不刚,亦足以破天下之至公。二者相与并行,然后可以深服天下之众。方今海内治安,外无诸侯之虞,而内无执政之患。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此其故何也?夫朝廷之臣,无罪而留,有罪而黜,此为臣之常也。故其有罪,以为当黜,则官必削;以为不当黜,则无故而置之外地,犹为不可也。今有罪而推之于外,反从而增其爵秩,是将以为赏耶?为刑耶?是不可得而知也。盖曰:“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彼其失为近臣而去也,虽赐之千金,而犹有所慊然于其心。且天下之罪人,而皆欲满其所怀,则为天子安可以有所刑戮哉?然而事之所不平者,又非特如此也。黜之者一人,则必有排而辨之者一人,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而使与之皆黜。夫此二人,其罪果谁在乎?以其言而黜人,亦以其言而黜之,是为黜者报仇耳。是以天下虽无强臣之灾,而臣下窃揣天子之心,皆有所持而邀之,此其弊始于执之不刚,而成于守之不公。《诗》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夫人惟能不侮鳏寡也,而后能不畏强御。臣故曰: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此其势然也。且夫古之eq\o\ac(□,A)为君者有所大乐eq\o\ac(□,B)而今世不知也eq\o\ac(□,C)人君之乐非乐eq\o\ac(□,D)夫有天下eq\o\ac(□,E)而乐得与天下eq\o\ac(□,F)去恶而奖善以快吾志。今使天下有不义之臣,诛之不获,又从而尊之。尊之不足以为悦,而又从而黜其所怨,以慰其盛怒。此二事者,夫岂为君之乐哉?(取材于苏辙《进策•臣事二》)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无诸侯之虞 虞:忧虑B.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 耿耿:忠诚C.而犹有所慊然于其心 慊然:不满D.柔则茹之 茹:吞下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 B.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 虽赐之千金C.此其故何也 D.以其言而黜人故其有罪 以慰其盛怒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书上记载诸葛孔明贬黜李平、惩罚廖立B.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时常好像有所畏惧而不敢坚决执行C.而皆欲满其所怀都想要满足自己的心意D.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认为被贬黜的人心有不悦而为自己分辩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10.文章最后一段说“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向君主进言的。(6分)答案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6.D7.C8.D9.D10.对臣子以礼相待;信任自己所选之人;不要随意改变任职的原则;职位低的不委以大任,职位高的不因小错责备;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统一准则,公平对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君臣要投合契合(配合协调、相得益彰)。B.句意: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C.句意:没有什么区别。D.严厉。句意: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这样的事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是不可能的事(没有这样的事情)。/皇上既然对臣下不信任。B.有的/有时。句意: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对待下属过于苛求所导致的。D.介词,把/凭着。句意: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把大事委托给他们)。/凭着我国疆域辽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六:成为六帝,数词做动词。句意:可以与五帝同俯视天下而成为六帝(五帝相提并论)。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可知,也与君王有关,并非只是臣子的过错。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念要点的能力。君王从自身角度,采取一些措施,采用恰当的原则,可以达到“君臣相遇”的效果。这些措施或原则,如原文第一段“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国君对待臣子的态度,要有礼。如原文第二段“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对臣子要有充分的信任,不会产生疑虑才能相契合。如原文第二段“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处理事情以及法律的宽或严的原则要统一,这样才能做到公平,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如原文第三段“今委之以职……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不要随意改变任职的原则。如原文第三段“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臣子的职责和职位要相符合,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参考译文:君臣要投合契合(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很难得的。就像把石头投进水中,让石头顺从流水,千年才能遇上一次;而让流水顺从石头,时时刻刻都能发生。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因此伊尹是有莘国的陪嫁之臣,韩信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在南巢成就了王业;汉高祖请韩信登坛拜将,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虏吗?孟子说:“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做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仇敌。”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然而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在朝身任要职的众大臣,担当主管机要部门的委托的人,有的是在西北地区(陕西、山西一带)担任过边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参与朝政的要员。他们都建功立业,功勋卓著,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处在最关键的重要地位,责任非常重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运,是不可能的事(没有这样的事情)。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再计较。这与以前圣明的国君所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大,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自己的爱憎之心(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国君法令严厉,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更何况在上位的人带头违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又让那黎民百姓该怎么办呢?因此,治理国家怎么可以不深思?怎么可以不熟虑呢?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想实现天下大治,怎么可能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有时又责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处在他不该占据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应当担当的职责。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皇上既然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国君与臣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凭着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所导致的。陛下要是真能广泛地寻求当代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取材于《贞观政要》)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答案】6.C7.C8.D9.B10.(1)中正大道、长远之事(2)答案要点:①多技艺、好小智,能够展示一定的才华和智慧,满足一般的君主的虚荣心;不追求“大道”。②君主地位尊崇、威势强大,且自以为是,没有人敢于劝谏。③中正之道不如小技小事更易吸引人,长远的谋略不如眼前之物更易立见成效,因此一般的君主易被小技小事迷惑,而不务本。【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洞察眼前的事物而不知考虑长远更为严重的了B.句意:抱着以己为是的心情。C.治:太平盛世。句意:所以太平盛世的君主历代很少。D.句意:都是他们依仗多方面才能。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于;介词,与。句意:双手熟习于射箭、驾车、书写、运算的工巧。/圣人与普通人差异不在别的。B.连词,那么;助词,无义。句意:那也不能做到。/为什么呢?C.都是所字结构。句意:人们都为甘美的东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缘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顺序。D.代词,代事;副词,难道。句意:还不知道考虑后果。/难道不是这样吗?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背:背离。轨:道路。句意:背离使百姓安居的(正确)道路。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为说明君主执礼对于治国并无实际作用”说法有误,作者用鲁昭公的例子意在说明君主应该“务本”,不能“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1)根据文章第一段“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可知君主要坚持中正大道、考虑长远,所以“务本”指中正大道、长远之事。(2)根据“观之足以尽人之心,学之足以动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数也,非有小才小智,则亦不能为也。是故能为之者,莫不自悦乎其事,而无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可知,多技艺、好小智,能够展示一定的才华和智慧,满足一般的君主的虚荣心;不追求“大道”。根据“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杀之权者,其势固足以胜人也,而加以胜人之能,怀是己之心”可知,君主地位尊崇、威势强大,且自以为是,没有人敢于劝谏。根据“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难”可知,中正之道不如小技小事更易吸引人,长远的谋略不如眼前之物更易立见成效,因此一般的君主易被小技小事迷惑,而不务本。参考译文:务本①君主的大弊病,没有比精详于琐细之事而忽略中正大道,洞察眼前的事物而不知考虑长远更为严重的了,从古到今,没有这样为政而国家不混乱的,也没有这样为政而国家不灭亡的。②精详于琐细之事,洞察眼前之物,说的是耳朵能够听到音乐、歌谣的和谐动听,眼睛能够看到雕刻、颜色的绚丽成章、口里能够说出机敏灵活、恰切应对的言辞、内心通晓于短言浅论、街谈巷语的文章,双手熟习于射箭、驾车、书写、运算的工巧,身体熟练于俯首、抬头、转弯、回旋的仪容。上述这几点,看上去足以满足人们的心愿,学习它足以改变人们的志趣,况且,从前君王的非根本的教导,没有一定的才华和智慧,那也不能做到。正因如此,那些能做到的人,无不对所做之事而沾沾自喜,不再去向别人学习的,自以为别人都不能做到这些。③那些处在君临天下的尊位,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他们的威势本来就足以超过他人了,再加上超过他人的技能,抱着以己为是的心情,又有谁敢冒犯他呢?一个普通的人做到这样,还没有人敢劝谏他,更何况君主呢?所以,罪行恶德象山岳,而自己看不见;怨恨之声如雷霆,而自己听不见,岂不是太过分了吗!④琐细小事味道甘美,而中正之道纯正淡泊;眼前之物容易验证,而长远的谋略难以立见成效,不是圣明君子,就不能够两者同时明彻,人们都为甘美的东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却不愿去做淡泊、难成的长远之事。所以太平盛世的君主历代很少,而昏乱的君主每代都多。因此,君主所必须致力的,恐怕应在中正之道、长远谋略上吧?中正之道、长远谋略,说的是仁德足够用来覆盖生民,慈惠足够用来抚养百姓,智慧足够用来管理万物,机变足够用来应付无穷变化,道义足够用来丰富财物器用,威严足够用来禁止奸恶不法,雄武足够用来平定灾祸混乱;能详尽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审慎地选取和任用人才;明达国家兴废的原因,熟知社会安危的区分。能做到这样,那么为君之道也就齐备了。⑤那些君王在治国方面并非无所作为,(国亡身危的)缘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顺序。道有本有末,事有轻有重,圣人与普通人差异不在别的,就在于他们知道事情的本末轻重、先后次序,如此而已。鲁昭公急于学习礼仪,他朝拜晋国的时候,不曾有过违背礼仪的事,但是不考虑国家的政事。政令出自大夫,贤明之士不被任用,国家政权一分为四,还不知道考虑后果,终于有弃国出奔的大祸。所以,《春秋外传》说:“国君以使贤明的人受到宠爱为美,以平民百姓生活安宁为乐,以能听取有德之言为耳聪,以能使远方之人归服为目明。”哪里只是对技艺的崇尚呢?⑥如今让君主听觉如师旷,射箭如夷羿,奔跑能够赶上马车,力量能够摧折门闩,可以说胜任专职官吏的工作了,但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呢?事实上,肯定会以此而废弃仁义、妨害道德,为什么呢?小的器皿是不能兼收并蓄的。治理和混乱已经与此无关,而这正是中等才智的人所喜欢的。从前潞国丰舒和晋国智瑶的灭亡,都是他们依仗多方面才能而不仁不义的缘故。所以君主多技能、喜好小才智,而不通明大道,他的技能、小才智正足以拒绝谏诤者的争辨而钳制忠直的言论,只能够追随亡国者的踪迹,而背离使百姓安定的(正确)道路。难道不是这样吗?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6.B7.C8.C9.A10.①首先明确文章的功能是把道理论述清楚,并以《六经》和诸子百家的文章为例加以印证。②又以打官司类比写文章,以诉讼双方占理与否比较两种文章思想水平的优劣,突出了“理胜”之文的价值。③再进一步强调观点:写文章重要的是要明察事理、阐明道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抛弃文章的一般风格。B.错误。“贵”,以……为贵,看重,重视。句意:所以圣人很重视文章的作用C.正确。句意:使得文辞义理不连贯。D.正确。句意:古书上不常见的字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相同。动词,做,文中引申为“写作”“追求”/介词,向,对。句意:着力写瑰奇险怪风格的作品/所以我预先向您陈述清楚。B.不相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水。句意:可是依我所知道的。/激荡它就形成暴风。C.相同。连词,表转折。句意:就像陈列五味却不能把它们调和得当。/知道怎样写文章而不在阐明道理上下功夫。D.不相同。介词,凭借,依靠/连词,因为。句意:而想以词句见奇来求文章之奇是一样的。/但愿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质朴俚俗而不省察啊。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因”,顺着。“适”,到。句意:顺着它所到的地方而发生变化。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错,文中作者对李推官的诗文没有肯定和宣扬,而是指出其诗文追求新奇的风格提出异议。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三段的论证分三步。首先明确文章的功能是把道理论述清楚,“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意思是因为那些善于写文章的人议论更加精妙;因为议论精妙而道理更加明晰,圣人对此都是很重视的,并以《六经》和诸子百家的文章为例加以印证。然后以打官司进行类比,将诉讼双方占理与否的文章对比,区分两种文章思想水平的优劣,“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有理的一方不管不管怎么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理亏的一方无论文辞多么优美华丽,始终是无味的。以此突出了“理胜”之文的价值。最后再进一步强调观点,“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明确指出知道怎样写文章而不在阐明道理上下功夫,却希求文章精妙,世上不曾有这样的。再次强调了观点:写文章重要的是要明察事理、阐明道理。参考译文:答李推官书宋·张耒李先生:自从我谪居黄州以来,庶务繁多,很久没有读书了。昨天送信人回来,承蒙您厚爱赐予大作《病暑赋》及杂诗等,我诵读吟咏爱叹不已。既因为它打开我的贫竭干涸的思路,又欣喜地看到现今做学问的人,近来渐渐学习古人的文章作法,他们的著作结构,往往有一定水准了。您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新奇了,抛弃文章的一般风格,着力于瑰奇险怪的风格。您这样的偏好,本没有不好的地方;可是依我所知道的,所说的善于写文章,难道是说善于求奇吗?善于写文章的人,本来就不能以怪奇为主啊。文章因何而作呢?世上善于议论的人很多,而只有把道理论述清楚的文章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那些善于写文章的人议论更加精妙;因为议论精妙而道理更加明晰,所以圣人很重视文章的作用。从《六经》到诸子百家、辞赋家、纵横家的论述,大都把文章作为寄寓思想的载体。所以,思想充沛的文章不期待精妙而自然精妙;缺乏思想的文章,即使巧妙地粉饰也会漏洞百出。这就像两个人拿着讼辞打官司,有理的一方提笔作文迅疾,行文连缀不断,读起来像劈竹子一样顺畅无阻,不管横说顺说,正说反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理亏的人即使是向子贡借来雄辩的口才,向扬雄请教学问,就像陈列五味却不能把它们调和得当,吃起来没有什么可满意的,更何况是让人研习体味的文章呢?所以学习写文章之初,重要的是要明察事理。知道怎样写文章而不在阐明道理上下功夫,却希求文章精妙,世上不曾有这样的。决堤放水到长江黄河淮河大海,水顺着河道而行,浩浩荡荡翻滚奔涌,日夜不停,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舒展形成微波,振动形成波涛,激荡形成暴风,腾涌形成雷霆,这是水的奇变。水起初难道就是这样吗?是它顺着河道而奔流,顺着它所到的地方而发生变化。沟渠东面决堤西面就会干涸,下游满溢上游就会空虚,即使日夜不停地激荡它,想要见到奇观,所激起的水花,连青蛙和蚂蟥这样的小东西都会轻视。长江黄河淮河大海的水,就像是思想充沛的文章,不刻意求奇而自然达到了奇。激荡沟渠而求水的奇景,这就像没有思想而想以词句见奇来求文章之奇是一样的。从唐代以来至今,文人喜好求奇的不必详说,甚至有人割裂句意,裁断章节,使得文辞义理不连贯;又有人专取古书上不常见的字词,率意割裂摘取(他人著作),牵强地用于自己的文章中;有的觅得好字不能谋得佳句,有的觅得佳句不能谋得好篇。纵使反复品读推敲,终究也不会有好效果,这最是作文的一大陋习。您的文章虽然不像这样,但文章似乎渐渐有偏于怪奇的倾向了。所以我预先和您讲明,但愿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质朴俚俗而不省察啊。((((酒的人和赌徒交往。你提到的那些人,野外游玩的即擅长六博、蹴踘这类人,雄豪奔放的即挖掘坟墓、外出狩猎这类人,这些人大多重视信誉,好助人为乐,难道是龌龊卑贱、两手攥住一枚钱就怕失去的人吗?要离、专诸,是春秋时苏州集市上的人,怎可与宽衣大带的儒生、大冠如箕的士大夫比较长短,评论优劣呢?你姑且把我的话在苏州集市上大喊,苏州街市上的人,有能挥动袖子(行动起来、举起手臂(出手相助、有所感而激愤、互相通知的,我知道那些人可以使天下的士大夫感到羞愧啊。你应当依顺序记录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6、D7、A8、D9、B【答案要点】(2)慎刑宥民。孔子认为武伯的臣子既已返回,就不必再惩罚。【评分参考】每点3分。必然名目繁多。”孔子到了卫国。卫国将军文子向孔子问道:“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会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不会。公父氏审理案件,有罪的人非常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有罪的人害怕,是因为审案人能明察细情,量刑得当;但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如果以礼义为标准来要求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如果仅仅用刑罚来禁止犯罪,百姓就只是畏惧严刑峻法。”文子说:“现在用严刑峻法来整治百姓,尚且惩罚不过来,用礼义教化怎么能管用呢?”孔子说:“用礼义教化来引导百姓,如果用驾车打比方的话,就好比使用缰绳来驾车。而用严刑峻法来强制约束百姓,如果也用驾车打比方的话,就好比用马鞭来驾车。手握缰绳控制马的行动,才是驾车的高手。不用缰绳而仅靠鞭打的话,那马车就会翻车。”文子说:“如果右手握缰绳,左手挥鞭子,马车跑得不是更快吗?如果只用缰绳不动鞭子的话,还有什么能让马惧怕呢?”孔子说:“据我所知,古代的驾车高手,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这可不是鞭子的作用。”材料二《尚书》中说:“审案断狱要有同情心并慎用刑罚。”仲弓问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古时审案断狱的人,能体谅贫贱之人,怜悯那些孤独无依、年老体弱、愚蠢无知而又没人帮助打官司的人,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人一旦处死不能复生,割断的肢体也不可能重新连接。所以宽恕过错赦免小罪,不对老人和弱小者施以刑罚,才是先王之道。《尚书》中说:‘判处死罪时如果案情有疑点,应该从轻处治。’又说:‘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甘冒枉法之失’。”《尚书》中说:“(爱护百姓)像爱护婴儿一样。”子张问道:“审案断狱可以这样吗?”孔子说:“可以啊。古时审案断狱的人,痛恨的是犯罪的恶念,而不是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贺州学院《音韵与方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NPO简单介绍》课件
- 反商业贿赂法律培训
- 混沌大学管理类培训
- 高速公路工程合同培训与技术交流2024版合同3篇
- 2024年度云计算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标的及服务内容描述3篇
- 护理规培管理制度汇编
- 2024年度环保设备制造与维护合同3篇
- 2024年度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某专利技术许可使用的标的及详细条款3篇
- 二零二四年度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合同:某路段
-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音乐《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课件
- 2029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民法学(2)》期末试题及答案
-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学课件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2《提高防护能力》教案
- “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高频600题)
-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练习100题及答案
- 幼儿教师体态语训练(教师普通话训练课件)
- 江苏市场监督管理局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
- 2023安徽亳州市蒙城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相关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
- 贵州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附真题答案】
- LTC与铁三角从线索到回款-读书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