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辽宁省辽阳市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辽阳市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而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的。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闲笔”看似“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但其绝不是对历史主题的游离之笔,而是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深化,是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云淡风轻,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庄子从自然逍遥的思想出发,屡屡标举“心闲而无事”(《庄子·大宗师》)、“无江海而闲”(《庄子·刻意》)的精神境界。刘勰以“入兴贵闲”(《文心雕龙·物色》)的理论,将“闲”的精神状态纳入文学创作的艺术表达。“闲”不仅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不仅是历史的事笔,也是抒情的诗笔。“兴”,讲求感兴,讲求象征,不直指,不切近,不急迫,本质上也是从“闲笔”着手的艺术方法,是一种悠远祥和从容舒缓的审美追求。明清之际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明确提出文章的“正笔”与“闲笔”的概念,以为“正笔”与“闲笔”并不在于字数多寡,从文学上说,作者着意处“文虽少,却是正笔”,而所谓“闲笔”却往往写得汪洋恣肆“绚烂纵横”。总是先有文学事实,才有文学概念。“闲笔”这一概念虽然是渐进的、晚出的,但从《左传》的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文学笔法。《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有云飞浪卷电闪雷鸣,也有闲情逸致云淡风轻,“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在叙事结构上,“细笔”“闲笔”通常具有章法的结构意义。材料二: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闲笔在小说、散文、戏剧、曲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创作实践表明,作家艺术家如能抓住富有特色的细节,一段闲谈,一种意象,一番场景,一些非情节因素,加以随意点染,确能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延宕情节发展,增强生活气息。文学大家王蒙是善用闲笔的高手。他在文化反思的长篇力作《活动变人形》中,描写多日不回家的倪吾诚回家了,面对的竟是冰冷的家人和紧锁的房门,充满敌意的环境气氛。妻子、岳母、妻姐以一副剑拔弩张的姿态,合伙与他对阵,恶战一触即发。读者正焦急地等着观看下面的闹剧,可是作家却“好整以暇”,缓缓道来,三次写到无厘头的胡琴声。第一次是,当倪吾诚走进院落,穿过影壁墙,不知从哪里传来胡琴声,单调、重复、迷茫。在“万木无声待雨来”的超常寂静中,益发显得不谐调与刺耳,也更增添了迷茫莫测的气氛。第二次是,正当倪吾诚怒吼着“开门”,传来几声胡琴伴奏:“设坛台,借东风……”尔后归于寂静。接着,胡同里又响起拖拖拉拉的吆喝,仿佛是对这番暴怒的回应。第三次是,当倪吾诚破门而入,对方的伏弩正控弦待发时,传来京胡和清唱的声音,迅即戛然寂灭,代之以一声鸟叫,一只小麻雀沿着斜线从窗前飞上天空。联系到作品的悲剧意蕴,主人公彷徨苦闷、百无聊赖的迷茫心境,这闲来之笔——其实也是神来之笔,起到了衬托、渲染、点缀的作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的历史叙事都是庄严肃穆的,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缺少细节描写、内在心灵表现和诙谐幽默的笔法。B.《春秋》鲜明地表现出上古历史的美学风格,叙事艺术庄重矜持,而《左传》突破了这种风格。C.《左传》在“正笔”之外,用“闲笔”叙述小人物、小事件、小情节等,其“闲笔”的篇幅远远超过“正笔”。D.“闲笔”与“正笔”既有结构意义,又有主题意义,若没有“闲笔”,“正笔”也会显得呆板僵滞,缺乏生命活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细琐世俗生活彰显宏大政治主题,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左传》开启了“闲笔”这一独特手法。B.材料一引用《庄子》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语句,论述“闲”的精神境界,此种精神可以纳入文学创作中。C.材料二以王蒙《活动变人形》为例,具体论证了“闲笔”这一叙述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证了文学创作美学中的“闲笔”手法,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简约,绝不能说是毛病;许多作者的文字拖沓、繁复,倒是真正的缺陷。B.《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C.她的散文写得摇曳多姿,常常能宕开笔去,津津乐道于那些“不相干”的事情。D.金庸在小说中,描写激烈的打斗之后,接着描写一个个市镇沿路排布,还有青鱼、高粱等,极具生活气息。4.结合材料一给“闲笔”下一个定义5.下面是茹志鹃《百合花》中的两处“闲笔”,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两处“闲笔”的妙处。“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通讯员刚刚出场的时候)“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通讯员准备返回到前线时)答案:1.C2.C3.A4.闲笔是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插进的,起舒缓叙事节奏、调整叙述结构、深化主题、增添叙事情趣的文学笔法。5.这两处“闲笔”,自然而巧妙,使得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把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热爱自然等品性鲜明地描画出来,让我们更加形象可感地看到了那个鲜活可爱、热爱生活的通讯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玻璃[日本]川端康成快满十五岁的从小已订婚的蓉子,双颊失去了血色,回来了。“我头痛,看见整个凄惨的场面了!”据蓉子说,她在制造酒瓶的玻璃厂里,看见一个童工被严重烫伤,口吐鲜血,昏厥过去了。他也知道那家玻璃厂。因为要干灼热的活计,一年到头窗户敞开着。不时有两三个过路人伫立在窗边。马路对面是条贮满了污水似的臭河,河面油污发亮,是一潭死水。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湿的厂房里,职工手持长棒在挥舞着火球。他们的衬衫像他们的脸庞一样在淌汗,他们的脸庞像他们的衬衫一样肮脏。用棒尖将火球拉长,变成瓶子的形状,浸入水中。良久又把它拿起,嘎巴一声把它折断。尔后,活像驼背的饿鬼似的小孩儿,便用火筷把它扶起,出溜出溜地跑着送到最后加工的炉前……在这飞舞的火球和玻璃声的刺激下,伫立在窗边观察着工厂的人,不需十分钟,脑子里就像玻璃碎片似的零乱,变得麻木了。蓉子在窥视的时候,看见运送玻璃瓶的小孩儿口吐黏糊糊的鲜血,双手捂着嘴,趴了下来。四处飞溅的火星,打在他的肩膀上,实在难以忍受。小孩儿的下巴颏儿血迹斑斑,他一边张开嘴,像炸裂似的叫喊着,一边蹦跳起来,不由自主地打了个转转就倒下了。“危险!混蛋!”人们给他浇了一身变成温热的水。童工昏厥过去了。“他一定没钱住院。我想给他送点慰问金,可是……”“你就送好啰。不过,可怜的职工也不止他一个啊!”“哥哥,谢谢。啊,我太高兴了。”约莫过了二十天,那童工登门致谢来了,就是要见小姐。蓉子便来到了门厅。站在庭院里的少年立即跪坐下来,抓住门槛,叩头施礼。“啊,已经全好了吗?”“啊?!”少年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惊愕的神色。蓉子哭丧着脸说:“烫伤的伤口都好了吗?”“嗯。”说罢,少年准备解开衬衫的扣子。“不,不要……”蓉子疾步跑了过来,问她的未婚夫:“啊,哥哥,我……”“把这个给他拿去吧。”他把钱递给了未婚妻。“我再也不愿意去了,叫佣人去吧。”此后,十年过去了。在一本文艺杂志上,他读到一篇题为《玻璃》的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他所在的城镇的景物。有油污发亮的死河,有火球飞溅的地狱,有咯血、烧伤、资产阶级小姐的恩惠……“喂,蓉子,蓉子!”“什么事?”“你曾记得吗?有一回你看到玻璃厂的一个童工昏厥过去,你还送钱给他。那时候你是念女校一二年级啊。”“对,有这件事。”“那孩子现在成小说家了,还写了这件事呐。”“在哪儿?让我拜读拜读。”蓉子从他的手里把杂志夺了过来。但是,站在背后注视着妻子阅读《玻璃》的时候,他开始后悔不该让妻子读这篇小说了。小说写道:后来少年进了一家制造花瓶的工厂。在这家厂子里,他在花瓶的色泽和式样设计上,显示出了卓越才能,现在条件变好,他无须像从前那样残酷地驱使病弱的身躯了。而且,他还根据自己的设计,创作出一只最美的花瓶赠送给那位少女。不,自己——(小说写了这层意思)——四五年来,自己不断以一个资产阶级少女为对象,创作了花瓶。促使自己的阶级觉醒的,究竟是悲惨的劳动生活的经历呢?还是对一个资产阶级少女的悲情?当时自己吐血,一直吐到死是最正确的啊。令人诅咒的敌人的恩惠啊!屈辱啊!昔日城堡被攻陷了的武士的幼儿,由于敌人的哀怜而生命得救了。那少女的第一次恩惠,救了自己的命。第二次思惠,给自己提供了谋求新职的机会。然而,这新职业究竟为哪个阶级创作花瓶呢?自己分明成了敌人的侍臣了。自己懂得为什么会博得那少女的可怜。懂得为什么会获得那少女的恩惠。但是,人不能像狮子那样用四条腿走路。同样的,自己不能洗净少年时代的梦,例如,自己空想着烧毁敌人的宅邸。于是,自己听见了明亮的少女房间里的美丽花瓶被火烧成丑态的叹息。想象着少女的美将要消逝。即使自己站在阶级战线上,这个花瓶归根结底也只是一面玻璃板,一个玻璃球。然而,难道现在那个少女也是我们的同志?一个背上没有背负玻璃的人吗?首先就让敌人打碎我们背上的玻璃好了。倘使自己连同玻璃一起消失,也是无可奈何啊。倘使没有消失,反而变得一身轻松,那么自己就将会欣然地继续战斗吧……蓉子读完了《玻璃》这篇小说,露出了追忆遥远过去的神色。他把脸沉了下来。“那是啊。即使同别的阶级斗争,即使站在别的阶级的立场上,同自己的阶级作斗争,作为个人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毁灭的思想准备,否则是不行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蓉子在玻璃厂目睹了一件惨事,一个童工在工作中严重受伤,于是她去看望这个孩子,未婚夫同意了,童工痊愈后来家里致谢。B.“污水似的臭河”“阴湿的厂房”,这些描写一方面交代了恶劣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氛围。C.“少年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惊愕的神色”一句中的“惊愕”看似突兀,实则表现出蓉子的关怀让童工“受宠若惊”。D.蓉子让人把钱转交给登门致谢的童工,而不愿当面送给,是因为她害怕看到他身上留下的烫伤的伤口而引起不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拉”“浸”“折”“挟”“跑”等动词勾画了制酒瓶的工序,“飞舞的火球和玻璃声”点染了工作场面的紧张、危险。B.“立即跪坐下来,抓住门槛,叩头施礼”这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少年痊愈后登门感谢蓉子的真诚、虔敬。C.蓉子所读小说《玻璃》中的少年设计、创作出一只最美的花瓶赠给那位资产阶级少女,表达自己对恩人的感激。D.蓉子丈夫“把脸沉了下来”,表明他困惑不解,揭示其猜忌的心理,暗示蓉子夫妇感情的裂痕,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8.小说中的童工对他的救命恩人蓉子,为什么会产生憎恨之心?9.作者花费较多笔墨介绍蓉子夫妇在一本文艺杂志上所读的小说《玻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D7.D8.他们所处的阶级不同:童工属于无产阶级,而蓉子是一个资产阶级小姐。认为蓉子给了他谋求新职的机会,却使他成为资产阶级的侍臣。9.①蓉子夫妇在文艺杂志上读到的题为《玻璃》的小说,补充叙述了当年他们施恩的那个玻璃厂受伤童工的后续人生遭遇,充实了小说的故事情节。②小说《玻璃》中当年那位少年对蓉子复杂的心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意蕴:感恩无法逾越阶级壁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攘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以趋敌,左契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注]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注]孟贲、乌获,战国时秦人,著名武士,力大无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B.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C.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D.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指五种谷物,古书中有不同说法,通常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B.“料大王之卒”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两句中的“料”字含义相同。C.“被甲冒胄以会战”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字含义相同。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为秦王推行连横政策,前去说服韩王,首先指出韩国地理条件不好,多为山地,出产的粮食单调,一旦遇到灾荒,百姓将食不果腹。B.张仪说估计韩国兵力总共不足三十万,这还包括杂役苦力,若除去守卫边境之人,现有士兵不足二十万,根本无法抗衡秦国的百万强军。C.张仪说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弱粮少的现状,却听信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根本不顾及韩国长远利益,一味蛊惑欺骗,贻误君主。D.张仪表示如果秦军出击,韩国的国土将被分割,韩国违背秦去顺从楚,是自取灭亡;秦只想削弱楚,而韩国与楚国相比,在实力和地势上占优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2)秦人捐甲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14.张仪游说韩王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选取一处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答案:10.B11.C12.D13.(1)土地方圆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2)秦军却可以扔掉铠甲冲锋迎战,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抓着俘虏。14.[举例]①将秦国的士兵比喻成“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将韩国士兵比喻成懦夫;②将秦国与韩国的对决比喻成乌获与婴儿的对决;③将孟贲和乌获这样的勇士攻打不驯服的弱国,比喻成千钧重量压在鸟蛋之上。[论证效果]道出韩国与秦国军队实力上的巨大差异,让韩王意识到自己的军队不堪一击,从而接受游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城楼作陈翊①井邑白云间,严城远带山。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孤径回榕②岸,层峦破枳关③。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注]①陈诩,唐代福州闽县人。唐德宗贞元进士。②榕,榕树。福州别称榕城,因其地多榕树而得名。③枳关,枳木关塞,用以守护和阻隔行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运用夸张手法,既写出了景色之远,也侧面表现了城楼之高。B.暮色阴云中郊野的颜色不是那么艳丽,但在诗人眼里更显得清静。C.诗人能够暂时“开颜”,原因之一是看到军队在层峦叠嶂处攻破了枳关。D.全诗写到了白云、沙墟、榕树、山峰等意象,展现了福州的独特景色。16.本诗与杜甫的《登高》都是登高抒情之作,两首诗抒发感情的方法有何不同?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分析。答案:15.C16.本诗以乐景为主,抒发的感情悲欢杂糅。看到大好河山,诗人“开颜”;但这种欢乐仅仅是“暂得”的。杜诗以哀景写哀情,把感情抒发得淋滴尽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能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书愤》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典诗词中常用雪或霜来喻指白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示例: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培云的求学之路并非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黄家经历了几次搬迁,黄培云的学业也随之辗转——小学在北京,初中在山东,高中在苏州。不过,②的生活并没给他带来丝毫影响,反而让他在目睹了列强逞凶、民不聊生的场景后,树立起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信念。中南矿冶学院的筹建过程③、困难重重,每项工作都得从零开始,肩负重任的黄培云事必躬亲。学校落成后,黄培云也没有得到片刻放松,因为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创建粉末冶金专业。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这还是一个空白。这片从零起步的空白领域,黄培云开疆拓土,不仅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专业,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他不忘初心,忠于国家,凭借科学救国的一腔热血,在国困民穷的时代毅然回国;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秉持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伟大的奉献精神,为人才培养倾注心血;他皓首穷经,严谨治学,是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更是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人……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一帆风顺②颠沛流离③千头万绪19.在这片从零起步的空白领域,黄培云开疆拓土,不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专业,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20.①特点:排比句由三个“他”字引起的复句排列而成,三个复句结构上相似,意思上密切相关,语气上贯通一致。

②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了语势;突出了黄培云美好的精神品质和杰出的贡献。(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医历来有秋季养生的传统,根据中医理论,秋季主燥,同时深秋时节天气转凉,养生主要针对凉和燥,要做到“御凉防燥”。具体来看,秋季养生,需要从“食”“情”“动”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多种蔬菜、水果上市,①,如苹果、梨、橘子等。另外,莲藕、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以及各种菇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