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_第1页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_第2页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_第3页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_第4页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本试卷共8页。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________》)(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3)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将会报答皇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作答。(5分)(1)以下选项中,小闵的语言得体的一项是()。(2分)A.老师问:“小闵,你什么时候来我这背书呀?”小闵说:“我昨天不是已经背过了吗?”B.小闵发微信给老师:“语文老师您好,劳驾您帮我把这篇作文好好修改修改,行吗?”C.小闵问同班同学:“你这次体育测试成绩怎么样?立定跳远不会又没跳过两米吧?”D.小闵对同学们建议道:“有困难就去找老师,我敢断定老师是很乐意帮助我们的。”(2)将下列句子连句成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只有热爱阅读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②阅读是一种享受和学习的过程③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④我们应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A.③②④①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①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①汉代曾通过“举谣言”的方式来考核官员。民间歌谣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朝廷由此推断时任太守张堪得民心,就派人去调查证实,后将其评定为好官,可见“谣言”本为中性词。似乎是到了近现代,人们才谈谣色变,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更让人们为谣言的泛滥而忧心忡忡。那么,谣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等新媒体到底会不会成为谣言的温床呢?②这首先需要弄清何为谣言。就语境而言,谣言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未经证实却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谣言折射出来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假想;而就功能而言,谣言可以让个体消除疑虑、让集体解决问题。所以,有学者提出: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语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③如“可乐瓶中喝到异物”的谣言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恐惧,各类艾滋(艾滋西瓜、艾滋牙签、艾滋烧烤等等)谣言折射的是民众对卫生、治安、食安问题的担忧。在正确信息非常匮乏时,民众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并进行自我教育。比如,艾滋谣言总是和血有关,民众从中获悉血液是艾滋病毒传播的一个渠道(也是普通人最有可能接触的渠道),因此会更加重视输血安全。④谣言从传播到再传播之间有“评价”和“变异”阶段。“评价”是指我们的大脑会依据已有的线索对信息的真实性做评判,然后传播那些我们认为可信(来自可靠的消息源、看上去像是真的、满足了我们对现实的假想、反复听到且少有批驳)的谣言。“变异”则是为了让谣言更符合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而对谣言进行改造以便于再次传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三种变异:(1)削平,指省略大量细节,使谣言变得更简洁、更容易被理解和叙述;(2)添加,指增加新的细节,使谣言变得更加丰满;(3)磨尖,指突出、夸大部分细节,使之更符合人们的需要和想象。⑤在这些变异中,削平和添加的发生情境是不同的。如果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不那么模棱两可的谣言,那么谣言会逐渐被削平;如果是以一种群体参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很重要且很模糊的谣言,那么谣言会被添枝加叶。传统的谣言研究认为,无论发生哪些变异,最终结果都是让谣言变得更加可信。⑥可谣言传播的过程仅止于此吗?谣言在网络上传播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吗?互联网确实便于造谣传谣,但也便于网民验证和批驳谣言。由于我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口耳相传的时候不得不对谣言进行简化歪曲。但是,[甲]如果使用互联网来传递谣言,我们不需要依靠记忆,只要拷贝粘贴就可以原汁原味地复述谣言了,因此在网络传播时,谣言中的细节不会在一次次传递中流失或夸大。此外,[乙]网民还可以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以集体合作的方式来确认、验证、批驳谣言,最终厘清真相。由此可见,传统的传播环境下,群体讨论的结果是丰富(添加)谣言;而网络环境下,群体讨论的过程是在对谣言进行检验。⑦有研究者曾采用控制实验法向八位参与者散播了四则精心设计的谣言,并要求他们在群里展开讨论,然后各自撰写一篇博客文章。[丙]通过对本次实验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网络群聊最终没有让网络谣言变得更可信,反而是批驳了网络谣言,使之变得更不可信。⑧[丁]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谣言未必是“洪水猛兽”,我们要警惕谣言,也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谣言。3.以下判定是否为谣言的方法中,最为可靠的一项是()。(3分)A.甲:“荆轲曾经去秦国刺杀秦王。”乙:“这在多本书籍中都有转载,因此不是谣言。”B.甲:“我市明年将新增2条地铁。”乙:“这个增长速度符合预期,因此这不是谣言。”C.甲:“我们的香肠未添加骨泥。”乙:“贵公司官网上已反复声明,因此这不是谣言。”D.甲:“二模结束后放假10天。”乙:“班主任已发学校盖章的通知,因此这不是谣言。”4.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真话在传播中不会被削平或者添加。B.谣言在有的场合可以反映大众舆情。C.未流传开来的说法不能被称作谣言。D.社会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消灭谣言上。5.文中甲、乙、丙、丁四处,表述最严谨的一处是()。(3分)A.甲B.乙C.丙D.丁6.请分析第①段“汉代‘举谣言’考核官员”这一事例在文中的作用。(3分)7.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二)阅读《红楼梦》节选内容,回答8-11题。(16分)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选)①黛玉上了轿,进了城。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轿子又走了一箭之远便歇了,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②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说:“请姑娘们。”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③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④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黛玉一一答应。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节选)⑤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辗转找到周瑞家的,周瑞家的领了他们去找王熙凤。⑥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小丫头们倒了茶来,吃了。就在等待时,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①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啥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⑦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个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点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着板儿下炕。至堂屋中间,周瑞家的又和他咕唧了一会子,方蹭到这边屋内。只见门外铜钩上悬着大红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条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的靠背和一个引枕,铺着金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银唾盒。那凤姐家常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⑧凤姐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注释】①打罗筛面:指古代农村用一种名为“风罗”的器具加工面粉。8.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妙处。(3分)9.第⑦段“衣裙窸窣”四字蕴含丰富的信息,请加以分析。(4分)10.同样是外貌描写,但第②段对三姐妹的描写侧重长相,第③段对凤姐的描写侧重衣着,请对此加以评析。(5分)11.请说说选文中还有哪些同中有异的地方(写出两处即可)。(4分)示例:同样是第一次进贾府,黛玉进贾府畅行无阻,刘姥姥进贾府婢膝求人,左等右等。(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___日再寄[唐]晁采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12.标题空格处应填入的是()。(1分)A.秋B.冬C.人D.元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慷慨悲凉B.深沉幽怨C.清丽冲淡D.平实自然14.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请加以分析。(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屯留路公传[明]申时行①路公者,名琼,潞之屯留人。公生魁梧,智略辐凑。居众中,议论捷出,如矢激刃解,纷纠立断。闻其言即至倔强无不洒然屈服者,里中固严重之。②成化末,大盗王弘起燕赵,势张甚。至屯留,益杀吏民,民振恐。公叹曰:“嗟夫!贼乃蜂起乌合,操耰耝矜斗千里而莫之谁何,彼谓秦无人哉!”即诣令请授甲,愿破贼,谢百姓。令壮而许之。乃募邑中敢死士得数百人,讽以大义,人人争踊跃。公为设方略,率兵尾贼至余吾。贼方食,公从后急击,大破之。令上其功,厚赐金帛,谢不受。乃署为阴阳训术,稍益属任之。县有疑事辄就公亭质,间使董城垣、学校诸工。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③正德中,巨璫何庆恃瑾骄恣①,大为奸利。当过屯留。公受令指,逆诸境。从容进曰:“侧闻公义甚高,屯留令拥箒襒席日夜具以劳,下执事惟公之所命之。虽然,屯留小邑也,未尝见天子贵人,悉索敝赋不足充藁食,愿左右无惊邑中。”庆欣然为之敛戢。④公急人之困甚于己。前县令张鹏坐事斥,贫不能自还。公为倡邑人共治槖中装,直数百金。令德公入骨髓,戒子孙“无忘路某,路某活我”。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⑤路之先不显,公之孙王道举进士,历仕有声绩,今为光禄卿。以新天子恩泽,诏赠公官如其孙,而路氏始大。然士大夫称路氏世德,皆本于公。【注释】①巨璫:有权势的宦官;瑾:指明代权擅天下的宦官刘瑾。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间使董城垣、学校诸工()(2)令德公入骨髓()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愿破贼,谢百姓()A.告诫B.告别C.告慰D.避开(2)公受令指,逆诸境()A.拒绝B.预测C.考察D.迎接17.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里有儒生贫不能婚公捐数十金助之为娶妇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公所受事立决,所督治,费省而办,令益器其能,数加旌赉焉。19.请结合第③段中路琼说的话,分析何庆欣然接受的原因。(4分)20.分析第⑤段提及路琼的孙子路王道的作用。(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借阁记[明]金之俊①借松风鸟语以为吾耳,借江山云树以为吾目,借翕张吐纳以为吾口,借花馨草馥以为吾鼻,借三坟五典以为吾腹,借古今人物成败得失一切可悲可舞可法可戒者,以为吾之心思智虑。人生天壤间,无一而非借也。②借则灵,否则块然而已矣。张旭善借而能书,米颠善借而能画,坡仙善借而能文,庄周善借而能为逍遥游,无之乎弗借也。无之弗借则无之弗灵也,此吾友姜开先之所以有借阁也。③开先缃帙①满胸,云烟满楮②,四方贤豪满座,千秋气谊满眉宇,其□得于借者深乎。若夫野月来眠,邻花恣闯,此仅可以摹借阁之景,而借之之义则浩浩乎、落落乎,吾不得而涯际之矣。倘有能明乎其义,则愚公之山不必徙;娲氏之天不必补;鹤之巢,鸠不必夺;蜂之膳,人不必烹;不必城市,不必丘壑。登斯阁也,盖有快焉至足而无憾于天地间者也。④开先唯唯,遂借余言记之。【注释】①缃帙:泛指书籍。②楮:指纸张、作品。21.第③段方框□处的文字有污损(如图),该字应是()。(1分)A.绐B.骀C.诒D.殆22.以下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所借之物多为可以尽情享用但不会消耗的东西。 B.第②段所借之物多为艺术创作的技法、素材、灵感等。C.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这不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D.懂得“借”的要义的人,在城市或者山野都可以安身。23.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说理上的效果与不足。(4分)24.第④段收束全文的方式很巧妙,请加以赏析。(3分)三、写作(7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作文。(70分)人们常说“温故知新”。“温故”和“知新”可以是什么关系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1.(1)出师未捷身先死,蜀相。(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1)D。(2)C。3.D。4.A。5.D。6.该事例引出了话题,以有趣的/出人意料/鲜见的事例,增强阅读兴趣。解释了谣言的本来含义是中性的,有利于达成作者辩证地看待谣言的写作目的。7.首先由人们对谣言的态度转变引出“谣言是不是洪水猛兽”的话题,然后从谣言的定义出发、结合事例指出谣言在产生时有情有可原的因素(模糊与危险语境)和释放焦虑、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等正面价值。最后结合谣言传播的过程特征,指出互联网环境不利于谣言传播,再次印证谣言不是洪水猛兽。8.将钟声与打罗筛面的声音联系起来(1分),用身边的事物来认识陌生事物(1分),符合刘姥姥的身份特征(1分)。9.衣裙窸窣意味着人很多(1分),可见凤姐的跟班很多,体现凤姐在贾府地位显赫(1分)。衣裙窸窣又意味着很安静(1分),表明大家在凤姐面前不敢作声,体现出凤姐的威严(1分)。10.答案示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三姐妹衣着寻常、相同,不足以引起注意,因此只能从长相上认识三姐妹(1分)。二是因为凤姐衣着奢华,非常引人瞩目(1分)。三是这两段描写采用的是黛玉的视角,黛玉和三姐妹是同龄人,对同龄人的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