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_第1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_第2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_第3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_第4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1.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所面临的挑战。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在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上存在较大差异。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属于话语范畴,而非精神实体。后现代主义还挑战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本文旨在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如何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人文倾向的未来影响。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将个体的价值和自由选择放在研究的中心位置。它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潜能和价值,应该被尊重和鼓励去实现自己的潜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观点。它不认同行为主义将人等同于动物,只关注外在行为的研究方法。同时,它也批评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关注心理疾病和病理现象,而忽视了正常人的心理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意识体验的重要性。它认为个体的主观经验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关键,因此主张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个体的主观世界。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认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主张从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以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为中心,强调个体的价值、自由选择、主观经验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3.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社会建构论: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如“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话语范畴,而不是精神实在。这意味着这些概念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塑造的。反个体主义: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受到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释义学转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一种释义学转向。这意味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意义建构,并采用更加多元化和解释性的研究方法。反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反理性主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绝对性和先验性提出了质疑。后现代主义认为,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和非连续性等概念更能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理论观点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反思和调整。4.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在文章《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的“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段落中,作者指出,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存在显著差异。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并非精神实体,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属于话语范畴。后现代主义还质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出现了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纳社会建构论的观点。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6.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趋势在当代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趋势日益显著。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以及人的内在潜能,而后现代主义则关注知识的构建性、多元性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两者的结合,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尊重人的主观性和个体独特性,与后现代主义对客观真理的怀疑和对多元观点的包容不谋而合。在这种融合下,心理学研究更加注重个体的生活叙事和个人经验,而非仅仅追求普遍规律。后现代主义对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的批判,促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反思其理论和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局限性。通过引入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探讨如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更好地体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正义。这种融合还表现在对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的重视。后现代主义认为,个体的身份和认知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接受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如何在多变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并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实践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多元的方法。这种融合趋势预示着心理学将更加关注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体在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定位和发展。7.结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虽然在许多主张上不谋而合,但它们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存在显著差异。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属于话语范畴而非精神实在。后现代主义还挑战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这种转变促使人本主义心理学重新审视其理论基础,并探索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融合,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参考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潮,对教育心理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并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强调对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进行解构。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文化、价值观和经验等主观因素构建的。这种观点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在基础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理论假设的质疑。传统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客观的实验和研究数据进行描述和解释。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种做法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文化背景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倡导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引入更多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在研究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挑战表现在对单一方法论的批判。传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实验和问卷调查等量化手段,而忽视了对质性方法的使用。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质性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这种方法可以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中去。后现代主义鼓励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结合使用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在应用实践方面,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挑战表现在对传统干预措施的反思。传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常被用于设计干预措施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忽略了被干预者的主观性和文化背景。例如,某些传统的干预措施可能不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此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心理学家需要更加被干预者的文化背景和主观性,设计更加个性化和适应当地环境的干预措施。虽然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心理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后现代主义启示教育心理学家要更加被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主观性,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后现代主义鼓励在研究中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后现代主义提示教育心理学家要设计更加个性化和适应当地环境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潮,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通过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充分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启示,教育心理学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未来的研究中,教育心理学家需要进一步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同时要结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被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主观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为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强调个体经验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并试图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本文将概述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来完全理解人类心理,因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认为社会和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人的行为并不只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是受到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主观理解的影响。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需要考虑到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复杂性。叙事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故事来表达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故事的叙述者,通过叙述故事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叙事心理学家强调,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故事,理解和接纳他们的独特性。现象学:现象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经验的方法,它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和感受。现象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情境的结果,而不是固定的内在特质。我们需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和经验是由个人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理解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解释和组织自己的经验。建构主义者强调,我们需要理解个人的建构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传统的心理学提出了挑战,它强调了人的经验和行为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它也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和方法论的多样性。同时,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一些人认为它过于主观化,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文献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未来,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将继续发展并影响我们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开始形成,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的研究。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的问世已有几百年,尽管它艰深难懂,特别是没有共同认可的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定义,但它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人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Rogers的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攻读法学专业,但由于对于学习法律没有兴趣,第二学期转至麦迪逊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比较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在布兰迪斯大学任职时,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3.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andbelongingnessneed)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7.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一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实现倾向的,指向于个体的成长、自主、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包括教育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其培养心理气氛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或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以及移情性理解。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他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即,无论何种管理都应以人为本。他尊重个人,强调自我实现,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人类劳动、生活和谋生的方式进行合适的管理,认为合适的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他认为,推进健康管理和协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组织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种顺从性的行为,让人们在一个公司里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工作不成为一种工作,而成为自己喜欢的娱乐。第三,他盛赞协同,主张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时也自动地帮助了别人;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同时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处。马斯洛的观点很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几十年过去了,其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2)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1.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2.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3.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也促进了心理学向高级发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这是积极的,对社会的个体,民族乃至人类整体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后现代心理学是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结合产物,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如建构主义心理学、解释学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女权主义心理学、后认知主义、后实证心理学和话语心理学等分支。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反映了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信息社会,从产业商品过渡到消费商品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既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以及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中心论”的批评以及加强对高级心理研究的建议是值得深思的。但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对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因果决定论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表示现代化的后期或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有人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了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是在60年代中叶建筑学中使用的。后来,艺术、文学、社会学领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70年代,法国的某些哲学家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也可以说是近10年来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例如劳塔得从知识结构的变迁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结构的特征。弗克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知识的商品化与权力的联结形式。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代表某种时代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与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线型二分化认识论的置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估价。无论是从艺术观、文化历史观还是从哲学思想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从产业型向消费型过渡时期,人们面对现实与理想、信念与行为的矛盾。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直接渊源于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继续。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代表了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观察、认知研究、精神分析、自我肯定向美学、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渗透和延伸,超个人主义心理观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不难看出,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还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都是一些界线不明、颇有争议的描述性概念。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既有影响心理学发展的外部因素,也有心理学发展的内部原因。面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社会所造成的人类心灵的空虚、无根、焦虑、困惑、压抑等问题,寄望于以人的精神现象与行为机制为对象的心理学,为了给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们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摆脱现行的心理学知识无力解决人们现实生活问题和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期待之尴尬局面,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了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与流转。(1)批判的倾向,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主要表现在:反主客二元论;反实在论;反科学至上论;反个体中心论;(3)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包括语言的意义和作用的转变、从个体中心向关系模型的转变、从客观世界向社会建构世界的转变、从经验实证向话语分析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对大量微观的、控制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资料感到厌烦。认为把客观性、重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来本身就是荒谬的。有些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区分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他们反对决定论,倡导相对论,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主流心理学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主张心理学研究不是旨在探讨客观现实的本身,而是寻求一种达到良好目的的客观性共建,这种共建本身便是一种相互作用和协调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还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它认为世界的秩序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因果律之上的。由于人们观察的方式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观察的结果,提出有必要重新考虑因果决定论的普遍性、客观性和预测性。(2)轻视低级心理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尽快与伦理学、艺术、社会学接轨。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人的低级心理过程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在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反射、感觉等说明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性的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他们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心理学应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学、社会学、教育学接轨,使心理学能成为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指导人的发展的活生生的科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情景有更为密切的联系。(3)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畜性,提倡整体论和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一些比较心理学,尤其是动物实验的结果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