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_第1页
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_第2页
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_第3页
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_第4页
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1,文献:记录一切有知识的载体。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

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

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

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

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2,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

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

文献学等。

3,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期规律,从

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任务是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

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

础。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工作运用历史文献,创立着良好的条件。

简答

1,促进传统文献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A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①“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这种特制社会所产生

的重经验、重历史的使用理性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极大,

这种对历史所怀有深沉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基础。②广

泛意义的“孝”。对于传统一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化心理,在学术领域,表现为民族

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以及这种文化的极大热情和责任感,而更广意义的〃孝”,体现在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果不能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人们将会痛感愧对列祖列宗。③追求个

体的不朽。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她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甚至在历史

中追求个体的不朽。B书写流通的演变。C文化教育的变化和成就D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E

中外文化的交流

2,在传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过程中所遭遇的“十厄”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

秦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迁都、刘石乱华、元帝焚书、江都之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

靖康之变、伯颜南下

3,简述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a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b历史文献学不能取代历史学c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

的辅助学科,历史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

目录学

1目录: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

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

工具。

2解题目录:即部类前后有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称叙录或题要,其内容主要用

以记述作者生平,概括一书大旨,品评是非得失,考辨授受源流,考订文字谬误等等。这类

书目不仅可以检寻图书之用,还可以从中探究文化学术发展状况,即所谓“辨章学术,考镜

源流",因之最为有用,最被重视。

1列举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私修书目。

宋晁(chao)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mao)《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明高儒撰《百川书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

2问答:四部分类法的形成过程

魏晋南北朝《中经新薄》荀勖以甲(经)、乙(子)、丙(史)、丁(诗赋)四部分类记

录图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四分法的图书分类目录。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甲(五经)、乙(史)、丙(诸子)、丁(诗赋),李充仍以

甲乙丙丁名部,尚未标出经史子集之名。

唐《隋书经籍志》采用四部分类著录图书,并正式以经、史、子、集取代甲乙丙丁来命名

四部,成为我国第一部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史志书目。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经、史、子、集四部记录所收图书目录,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

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也臻于完善

版本学

1,版本:版本最初是相对于写本而言的,是指书籍靠雕版印刷制作的本子,以后范围扩展。

不仅包括雕版印刷的书籍,还包括与之并行的手抄本,作者的稿本等。

2,善本:就是好的本子,分为校勘性善本和文物性善本。校勘性善本是就图示的内容而言的,

如精校精抄、讹脱极少、内容独到等。文物性善本是针对图书的文物性而言的,因为古籍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本身就具有文物性。善本还具有艺术性等价值。

3祖本:一部书刻本很多,刻印时间有先有后,最早的刻本就是祖本。但这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因为最早的刻本往往难以寻觅,所以一般来说能够见到的较早的也称祖本。

4递遢本:专指刻写和印刷质量较差版本。一些小书坊刻印的书籍,由于粗制滥造,或印刷

过度,致使版面模糊不清,墨色狼藉,形似花脸,遨遢不整洁。有些麻沙本也有这种情况。

5版心:又称书口、版口、中缝。一个印刷叶分为两个半叶,两个半叶结合的部分就是版心。

有版心便于装订折叶,这是适应册叶装印刷书籍的需要而出现的。

6蝴蝶装:雕版印刷书籍的装帧形式,是适应雕版印刷一版一叶的排版形式产生的。具体装

帧发放:每一印叶的文字面对折,中间版心部分粘在一张纸上,外加硬皮封面。宋元时期的

书籍多用蝴蝶装。

7包背装:通蝴蝶装一样,也是册叶状形式,但是与蝴蝶装不同的是在装订时,折叶的方向

相反,文字面朝外。包背装用纸捻装订,再用厚硬纸包裹书背。

8宋浙本:宋代浙江地区的刻本。刻本特征:字体是欧体,典型板式是左右双边、白口、单

黑鱼尾、版心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是白、黄麻纸。但坊刻无刻工姓

名..数。

9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金平水本字体是颜欧合体,典型板式接近宋浙本,有四周双边,

双黑鱼尾,纸张是白麻纸,行字较密,书名大字各占两行;元平水本字体是颜欧合体,但颜

体更浓,典型板式同金平水本,但坊刻有牌记,纸张是麻纸,字挺拔,与元建本的圆活有别。

简答题

1什么是装帧制度?中国古代的装帧制度经历了哪几种变化?这些变主要是由哪些原因促

成的?

装帧制度就是指书籍的装帧形式。

变化:卷轴装一经折装一一蝴蝶装一一包背装一--线状

原因:造纸技术的发展;保护书籍的需要;简介便利,方便阅读和使用的需要;社会文化发

展的结果;书籍出版的需要;

2宋金时期全国有哪儿个刻书中心地区?所刻之书分别叫做什么本?在字体板式方面各有

什么特点?

杭州宋浙本欧体,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

工姓名,•.途।江姓名•.数

成都宋蜀本颜柳合体同宋浙本,无刻工姓名,字体突出不美观

平阳平水本颜欧合体接近宋浙本,四周双边,双黑鱼尾,行字较密,书名大字占两行

建阳宋建本颜体四周双边,双黑鱼尾,但细黑口,书耳,牌记。

3明代前期、中期、后期版刻风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含建本)?各时期有何主要特征?

其中的所谓“嘉靖本”仿刻的是南宋哪一地区刻本的风格?现代印刷业所使用的“宋体”

字大体起源于何时?定型于何时?

明初本赵体同元浙本,但多大黑口,白棉纸,馆阁体(赵柳合体)

嘉靖本欧体/方体模仿宋浙本(字体是欧体,典型板式是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

心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是白、黄麻纸。但坊刻无^工姓名••数。)

白棉纸,字体方正整齐

万历本方体字书名多移在上鱼尾上,双边,版心下方多有刻书堂号,出现内封面麻

纱纸,竹纸正文中加刻圈点,在天头上加刻批语评语;卷首撰者后有校订人衔命。

模仿宋浙本。起源于明中期,定型于万历时期。

校勘学

1校勘:就是广泛地搜集各种相关的本子,广泛取证各种相关资料,对同一古籍进行比较对

照,校出篇章文字的异同,审定其是非,力求准确地恢复古籍原貌的一项学术性工作。

2衍:衍、脱、讹、倒作为古书中常见的四种谬误。衍:指古书传写过程中多写了的字句;

脱就是古籍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漏了字句;讹就是在转抄刊刻的过程中,往往讹误层出,人

为地改变了文献记载的历史内容;倒就是在古籍中不同程度地颠倒了文字顺序的情况,也称

"错简”。

3错简:就是在古籍中不同程度地颠倒了文字顺序的情况,叫做倒,也称“错简”。

4死校法:就是广搜异本,互相比较,照录各本异文,不判是非,不改文字。这是机械对照

的方法,能够反映和保留各本的面貌,发现各本的异同,揭示书中的疑误。

5活校法:根据获得的资料,判断古籍中的是非,决定取舍,校改谬误,从众本取得一个新

的较好的本子。这是依靠资料进行考证、分析和推理的方法,运用它能择善而从并获得定本。

6底本:指校勘古籍时,校书人从各种本子中选用的某个为主的本子,并运用各种方法对这

一本子进行校勘。这样的本子就是底本。

1什么是校勘?校对、校保与校勘是一回事吗?请说明之。

校勘就是广泛地搜集各种相关的本子,广泛取证各种相关资料,对同一古籍进行比较对照,

校出篇章文字的异同,审定其是非,力求准确地恢复古籍原貌的一项学术性工作。

狭义的校懒就是校勘,但是广义的校雕指研究书籍的版本、校勘、目录、典藏等方面的问题。

校对就是通常在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按原稿核对改正校样中的错误。

校勘未必有底稿,但是校对一定有底稿

2近代在校勘学理论上作出最大成绩的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陈垣《元典章校补》《元典章校补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

3.在〃校法四伊中,哪一种校法需要有通校本,它参校本的区别是什么?

对校法需要

通常同一种书除了选作底本的本子外,往往还有多种本子,这就要求校勘者了解各本的源流,

辨析它们的相互关系,把与底本不同渊源的本子作为通校本,而把与底本同一渊源、与通校

本渊源不相同的本子作为参校本。

4.运用本校法校书时,在哪几种情况下不能本校,为什么?

A古籍不出一手不能本校像先秦的书籍,其成书情况比较复杂,一般不是一时一人所作,

而是历经几代,众手修成,因此文章风格和遣词造句不尽相同,一书之中,各篇也有不同特

点。用本校法校此类书的文字,一不审慎,很可能改不误为误。

B史源不同不能本校。古人修史,采撷(xie)众书,史料不自一处,又有沿袭旧史文字不

加删改的做法,一书之中,前后文风迥异,在所难免。因此,用本校法校勘史料不是同处一

源的古代书籍,要辨析弄清书中史料的渊源关系。

C本校法校出的错误,除非可确认为传抄刊刻致误者,最好也不要在原书上径行改正,可存

其说于校记,以示审慎

5.古代避讳常用哪些方法?在校勘古籍时,遇到讳字应如何处理?

1.改字。(汉代改邦为国,唐代世改代,民改人,宋代匡改刊。)2.改音。3.缺笔。(始

于唐,一般为末笔缺笔)4.空字。或空而不书,或祇以"口”代替。5.直书"讳"字。

根据文献,推断出避讳的内容

6.什么是理校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运用该方法?为什么陈垣先生称其为“最高妙者此法,

最危险者亦此法”?

理校法: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

校对方法。

条件:在对校、本校、他校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情况下

原因:理校法中,个人的主观因素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凭借校对者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是

非判断。一是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二是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无论采

用何种方法理校,都需要校对者对样稿书内容经过通读进行理解。理解是理校的中心,而准

确的理解靠的是丰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在采用理校法进行校对时;要充分展开联想、推理、

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避免妄改。

7.在撰写校勘记时,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在表述上有什么区别?

对校法则曰“某字某本作某",本校法则曰“据某篇某某,此当亦作某",他校法则曰“某字

某书做某”,理校法则曰"某字当作某“

辨伪学

1辨伪:是对古代文献本身进行科学的考察,以区别其真伪,从而确定其价值的一门学问。

2伪书: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一部书的一般公认的著者并不真实;一是所题著作时代

不可靠。

3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来的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强调

运用传世的“纸上材料”与出土的文献文物相互印证来考辨古书古史真伪的方法。,推进了

重视实物证据的科学历史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大推动了辨伪学的科学化发展。

1举唐宋明清各一部辨伪学方面的作者及其代表作。

唐文!I知儿《史通的《疑古》、《惑经》

柳宗元《辨列子》《辨文子》《辨鬼谷子》《辨晏子春秋》

宋郑樵《诗辨妄》

明宋濂《诸子辨》梅《古文尚书考异》

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2.伪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尊古、争胜、射利、嫁祸、诽谤、自耻、借重、好事、求名、误题

3.近代以来,在辨伪学理论构建方面其奠基作用的学者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所提出的辨

伪理论包括哪些方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运用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理论。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历史、

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进行系统科学的阐述和规律性的总结。

4.“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是现代哪一学派提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是谁?这一学说的意义

何在?

古史辨派顾颉刚

他们继承了中国原有的疑辨传统,并与西方传入的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相结合,从而在相当程

度上廓清了有关中国古史文献中的荒谬传说,打破了封建史学信古、崇古、混古,以经典文

献中所载圣贤之言作为研究标准的旧局面。这对于启迪人们的心智,解放人们的思想,进而

推动中国古史研究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5.既然伪书有着极大危害性,那么,有人就认为伪书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错误

A史料价值。伪书的史料价值,虽然多数不及真籍,但是也有大大超过真籍的,比如《左传》

的作者有真伪问题,但是他的史料价值却在《春秋》《公羊》《谷梁.》之上。

B思想史价值。一些伪书,只要我们将其放回作伪者的时代去考察,仍有很高的价值,如《庄

子》《内篇》研究庄周思想。

C考察学术源流的依据

D研究辨伪学和进行其他辨伪时参考。

辑佚学、史源学

1.什么是辑佚?它与辑录、拾遗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之。

辑佚就是将佚书(佚文、轶诗)现存的片段材料加以搜辑、整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佚书(文、

诗)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和方法。

辑录指后人把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人散见于群书的资料辑录成册,为研究者提供方便。

与辑佚的明显区别是:辑录之作前人本未成书,不存在亡佚问题,也不存在“还原”问题。

如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人的《全唐诗》《全唐文》等属于辑录。

拾遗又称拾补、补遗等,即在整理某一方面或某人某部著作时又发现有失收的材料,于是补

加进去。毛世宁《全唐诗逸》王重民《全唐诗外篇》

2造成中国古代典籍散佚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文献之所以能够被辑佚,是因为一部分文献

以另一种形成保存下来了,那么,这“另一种形成”具体包括哪些?试举例说明。

天灾人祸,天灾主要指火灾、水灾,人祸主要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的禁毁图书和战乱

侬书。郑玄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i吾》《孝绮

孔颖(ying)达《五经正义》,裴松之《三国志注》,阮元《十三经注》

B大型类书的编修。北齐祖斑《修文殿御览》《北平预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C抄辑古籍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宋李昉《太平广记》

D方志编修

2清代学者在文献辑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请举例说明在辑佚方面的特点。

A终清一代,辑佚出的文献数量最多。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馆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的文献

有385种,4926卷。徐松《宋会要》

B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辑佚学者,如章宗源、严可均、王谟、汪文台等,更有被称为是私人辑

佚工作中成绩最显著的马国翰

C辑佚的门类广泛。从内容上看,经史子集四部无所不包,其中有综合性的,有专辑经史子

集中一部的,有专专辑一人之书或一朝之书的。从时间上看,明以前历代著述无不遍及,一

般私人辑佚以隋唐以前文献最多,四库全书馆馆臣辑佚以宋元文献为多。

D辑佚体例越来越规范化,内容越来越完整。乾隆时重新辑佚《东观汉记》

4史源学是谁开创的?它在历史研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举例说明。

陈垣

A有助于坚定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B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之谬误

C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D有助于确切理解史料

E有助于扩大史料范围

F有助于树立谨严的治史学风

传注学、编纂学

1传注名称多种多样,有传、注、疏、补注、集解、章句等等说法,请区分各种说法,并举

例说明。

传注学,是指注解历史文献的学问。传注,就是解释古籍的文字

传,取义于传述,指相承的资料或师说。《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注,取义于灌注,指注家本人的见解。现代形式的注就是以今释古的注解和今译。孔安国《尚

书》毛公《诗》称为毛传

疏,书虽有了注,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后来的人觉得这注还不够清楚了,便再加注。这种注,

选取某家的注作为正论,对正文及注都加解释的,后人把它分附于旧注下面就是疏。《十三

经注疏》

补注,与疏的性质相近,因为疏的名称已经用在经书的注疏上,别的书就不叫疏了。

《汉书》中颜师古的注,王先谦的补注,杨树达的《汉书管窥》

集解,采用各家注,记其姓名,••恰当处也附加己意。何晏《论语集解》朱熹《四书集注》

章句,传注的一种,通晓文义的注释。东汉赵岐(qi)《孟子章句》

2.传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传注有着不同的特点,请简要叙述汉、唐、

宋、清各代传注的特点及其成因。

原因:A文字同语言分离了,就有了注释。B我国古代的语言不统一。1春秋战国时期,诸

侯为证,言语各异,文字异形。2少数民族虽经同化,也不免语言文字的相异。3秦统一文

字,废弃与秦文不合的六国文字,文章也成了定型,到了西汉。今文就与古文出现差异。

汉:质朴、简略、谨严。汉离先秦较近

唐:演绎申说有余,发明不足。政治需要,规定五经的定本;唐时期的传注家尊重汉人旧注。

宋:传注简明准确,疑古,发挥个人主观看法。宋理学盛行,不免产生妄说;唐注虽详于考

证,但又过于频繁。

清:打破对古人迷信,疑古,采用音韵、语法等新方法考证、注释词义,精于考据,研究范

围扩大,不仅包括古词古音,还包括典章史实。但滥用音训I,轻言假借的缺点。

考据学兴盛,西学传入,政治压迫

3.古籍传注内容庞杂,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上,分别是什么?古籍今注应当注意

的事项有哪些?

注明典章制度、注明事实、说明凡例、补充资料、说明名物词义、说明语意、注明句逗、注

明读音、注明方言、校正文字。

六则:A注释古书,有的解释不应当囿(you)于陈说,而要利用近代学知识,并善于辨别

不同的史料传说

B词往往要在句里才能确定它的意义,根据语法判断词义。

C运用训诂方法解决古籍的难点是注释古籍常用的方法

D注释古籍要注意古籍原无标点,注家往往因断句误而造成注释误

E注释古籍,要注意校勘

F利用音讯,但也要注意区别误用音训的情况

4.何谓历史文献编纂学?有几个方面内容构成?其中,按体裁分,有编年体、纪传体等等,

请分别阐述二者的优缺点,后世为弥补二者的缺陷做了哪些努力?

历史文献编纂学是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的学问。

内容包括体裁、义例、编纂过程和文字表达。

努力:纪事本末体,叙事有始有终、脉络分明。

类书体:根据不同的编纂目的,将已有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以类编目,编次排比为新的文

献形式。所载内容以博见称,是各种文献资料的渊蔽。结构有2种形式,一种是类聚群分,

随事立目,依次排比。如《古今图书集成》。另一类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单

字为类目,然后分类汇辑与该字有关的文献资料,系于该字之下,单字类目则按韵序编次。

如《永乐大典》

5.刘知几说:”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此处所谓的"例",指的是什么?一般有几个方

面内容构成?

义例

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安排,内容如何表达,具体来说,有记时、记地、记人、记事、载

言载文与征引、论赞与注释、标目、编次

6.任何历史文献的编篡首先都需要选题,而选题上要有一定依据,即客观需要和可能性,那

么,可能性主要指的是什么?一般而言,收集资料要“宁繁勿略”,但在采用资料上则要“精

益求精”,所以在整理资料上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可能性:1文献资料的基础,即选题是否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可利用。2编者的水平基础。量

力而行,不可贪大求全

注意:1应尽量选择第一手即最原始的材料,如历史文献中的实录、档案、起居注以及出土

文物等,对于二次组合的文献资料,如类书等,则应尽量寻查其资料的原载体,以定真伪。

2选择资料应紧紧围绕编纂宗旨和内容要求,择其最能说明问题或符合义例要求的典型资料,

对于主题所不需要的资料,即使十分真实、珍贵,也应忍痛割爱。

7.什么是序跋、按语、附录?其中,序言包括那几项内容?序言与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序言亦作叙言,又称前言,一般放在正文之前,古人则常放在书后。

跋也称后记,后序,题跋,跋语,跋的内容与序大题相似,但a跋多是对序言的补充b跋侧

重于评介、坚定、考释等方面。

按语是编者加插在文献资料中的说明,它一般只适用于二次组合性的文献。基本都是对所编

文献资料作介绍和评述,按语一般放在所要介绍的材料前面。

附录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自注。内容包括参考书目及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辅助阅读的图表等。

藏书史

1《四库全书》馆藏地

文渊阁北京故宫内--台北文溯阁沈阳故宫内一一兰州

文源阁圆明园一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一国家图书馆

文宗阁镇江一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文汇阁扬州——毁于太平天国运动

文澜阁杭州--浙江博物馆(最杂)

2.宋代国家藏书机构

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

3列举五座中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并以其中一座进行简要的评述。

浙江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它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

范围内位居第三的藏书历史连续未断的家庭式图书馆。

据考证,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以后。创始人范钦(一五。六-一五八

五),官至明兵部右侍郎。他热爱书籍,每至一地,留心搜集文献。落成后的天一阁,是一

座坐北朝南、六开间双层的木结构藏书楼,收藏图书达到七万余卷。为了防上臧书散失,消

除火患,范氏在藏书楼建筑和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得到了后世藏书家

们的赞赏和仿效。

由于天灾人祸,天一阁藏书传至建国初,已经不足六分之一了。如今,它作为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由原来的范氏家族藏书楼,经过天一阁文物保管所阶段,演变成为天一

阁博物馆,重新接受捐赠并征集入藏图书三十余万卷,其中仅善本就多达八万多卷。如今,

在宁波,天一阁文物保护区已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旅游胜地。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宁波举办了“天一阁及中国臧书文化研讨会”,并结集出版了论

文集''天一阁论丛“第一辑(宁波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有关天一阁的论著还有“天一阁

丛谈〃(骆北平著,中华书局版)、“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书目文献版)等。

五桂楼

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是余姚人黄澄量所建私人藏书楼,因其周围有四明山七十二座山

峰环绕,又名“七十二峰草堂”。楼中藏书最多达到6万余卷,其中《明文类体》在清朝文字

狱时期保存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最为史家看重。

玉海楼

此楼为清人孙衣言所建,而其子孙诒让生平致力于文献研究雌,使规模不断扩大。楼中藏书,

均依照《四库全书》的体例按照经史子蛛成书目,目前藏书大部分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

徐家旗书楼

该楼的创建起源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1847年,法国传教士南格禄购地建楼,并在随身带

入中国图书基础上四处搜购书籍,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雏形。该楼于195阵并入上海市图书

馆。《四库全书》七阁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京郊圆

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在镇江建文宗阁、扬州建文

汇阁、杭州建文澜阁,阁与书历尽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文宗阁、

文汇阁、文源阁先后遭兵火焚毁。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屹立人间。

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位于江苏常熟市古里镇。系''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年

间,最多时藏书达十万余册。一九八七年初,全面修缮完毕后称"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占

地面积达八百多平方米,于一九九一年底揭幕开馆。

铁琴铜剑楼藏书主人瞿铺(1794-1840)继承其父绍基藏书遗志,致力于收罗江南珍本古

籍和文物古董,曾购得铁琴和铜剑各一件藏于楼中,故称“铁琴铜剑楼他曾自咏其楼道:

“吾庐爱,藏奔一楼书,玉轴牙签频自检,铁琴铜剑亦兼储,大好似仙居。”

瞿氏藏书经太平天国战乱,历尽艰险,竟在四年之中不断迁移达七次之多,但终于使

珍善本图书基本上没有遭受损失,得到人们广泛的称道。瞿氏编有《铁琴铜剑楼书目》数十

卷传世。铁琴铜剑楼藏书对于中国图书事业的贡献极大。本世纪初当地县图书馆成立,曾将

藏书复本、乡贤著述和地方史志的副本贡献其中。后来《四部丛刊》的编印,以瞿氏家藏珍

本为底本者,居当时私人藏书家之冠。建国后,曾多次向北京图书馆等捐赠大批珍贵藏书,

化私为公,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九七年出版了近三十万字的《铁

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九七年出版了近三

十万字的《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

澹园藏书楼

澹园藏书楼,原位于江苏南京市同仁街。它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

一九九四年春在城建工程中不幸被拆毁。

澹园藏书楼的主人是明代学者焦扬(一五四0I一六二0)。焦氏系万历十七年的进士

第一名(习称“状元”),生平博览群书,擅长史籍研究,晚年归隐南京后,著述十分丰富,

有《澹园集》七十余卷。其藏书楼是一座坐北朝南五开间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三

百五十平方米。所藏图书几乎都经过他的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

永保"、"弱侯读书记”等印章。焦被曾经为自己丰富的藏书,编辑了一部《焦氏藏书目》,

共两卷,可惜已经失传了。

焦氏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他的藏书曾经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区私家藏书的最高

水准,具有全国性的影响。晚清学者叶昌炽曾经在《臧书纪事诗•焦亚》中惋惜道:“委宛

羽陵方蔑如,广寒清暑殿中储。校麟但惜无臣向,《七略》于今未有书。”

澹园藏书楼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其中藏书在焦扬去世二十余年后散失。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的书香》一书中,有一篇《焦妹的澹园藏书》

予以专门介绍。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焦帖评传》一书。

4举五本中国古代著名的私人书目,并以其中一本进行简要的评述。

《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

《万卷堂书目》《天一阁书目》《千顷堂书目》《澹(dan)生堂书目》《百川书目》《绛云楼书

目》

《郡斋读书志》

二十卷,南宋晁公武撰

晁公武(约1104—约1183),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因祖居汴梁昭德坊),漫州清丰(今山东

巨野县)人,著名FI录学家。二十余岁逢“靖康之乱”,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乐山)。南宋

高宗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井度“天资好书”,是南宋

初四川的一位藏书家,临终前将藏书尽送晁公武,成为撰录《郡斋读书志》的主要依据

学术价值

《郡斋读书志》20卷,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首先,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

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

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经、史、

子、集四部,部下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

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全书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

变,发挥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他对经学素有研究,因

此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的见解。第

三,由于所录各书为晁氏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

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如在

集部别集类《蔡匐集》的提要史说:“凡文集其人正史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

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若史逸其事者,则杂取它书详载焉,庶后有考。”

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

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

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第四,《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

私臧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比晁公武稍后的目录学家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

足观者。''陈氏所作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效法《郡斋读书志》撰成的,有不少内容引用

了晁氏的书目提要。宋末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二海》也大量征

引了《郡斋读书志》。至于元代号遍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

蓝本编篡的。直至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仍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三

百多条。由此可见《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有着怎样的区别?

A传世文献基本上是从问世以后一直存在于世上,并流传倒吸那种,中间未曾亡佚;而出土

文献大体是曾经流传于世,但中途试穿,最后通过考古发掘或其他途径被重新发现。

B传世文献多写于纸质材料商,而出土文献的文字载体却多种多样,除纸质外,还有甲骨文、

金石、绢帛、竹木之类

C传世文献多为首尾完具、装订整齐的书籍,而出土文献多零散、残乱、形式已非原貌,内

容不太完整。

D不少传世文献由于历代不断抄写传刻,与原本相比,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缺讹衍夺的现象,

有的更遭到人为的改窜,这就在客观上贬损了它们作为史料的价值。而出土文献因长期埋葬

在地下,基本上保持着内容、文字的元麦,因为包含着比较高的史料价值。

6地方志与地方史之间的关系怎样?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地方史和地方志构成地方文献,地方史和地方志在形式、内容、结构、功能都比较近似,因

而人们往往把地方史纳入地方志,把地方文献等同于地方志。

区别:A记述的侧面不同。地方史是以记叙过去为主的,尽管有时不免提到一些现状。而地

方志以记叙现状为主的,当然也需要追溯一下过去。

B记载的对象不同。地方史主要记述该地区的各种社会现象;地方志则对自然现在与

社会现象等量齐观,对等记述。

C记载方法不同。地方史以大事为主要线索,记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

面的重大变化;地方志则是分门别类,面面俱到。

D体裁不同。地方史的体裁接近于纪事本末体;地方志则用书志体,对农林牧副渔工

矿、交通,人口、民俗、制度、职官、文化、教育、人物、古迹等一一予以叙述。

中国文献学的成立与成长期。

1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一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

藉,曰:《尚书》《仪本》《乐经)〉嫄易》、《朝公

2《别录》: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二十卷。西汉刘向撰。汉成

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

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

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

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部序之前、类目之

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四》。《别录》唐代

己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图为民国手抄本)

3《七略》: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汉代官府藏书目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

26)刘向等人校勘政府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别录》一书。

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

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所以《七

略》实际上分为六大类。《七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原书唐末

佚失,东汉班固以《七略》为蓝本编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知《七略》的概貌。清代姚

振宗等人有辑本。

4《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

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

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

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

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士

九卷。

5郑玄: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

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

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

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

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

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纪念其人建有郑公祠。

6《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四卷。唐魏徵(580-643)等撰。是继《汉书•艺文志)

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