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三月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三月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三月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三月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三月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鹚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C.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能说明“柳”到今天仍然贴近我们民族的生活经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大发展。B.作者赞同《诗品序》对“思君如流水”等诗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C.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风”“月”“关”“山”,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D.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4分)5.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1.B“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不对。原文“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2.B选项“诗意的词汇往往借自经史典故”错。原文认为,“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意的词汇“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3.C“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用典故;“空中闻天鸡”也是诗人的想象,不是从眼前得来。因此该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4.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③“柳”与春天、游子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④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⑤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4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四点即可。)5.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1分)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1分);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1分);运用这些典型意象(1分),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1分)。(6分,答出一点得1分)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材料二: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摘编自孙春旻《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材料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主要有《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叙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到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B.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C.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D.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也追求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D.孙犁的诗性小说,注重挖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把一些典型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称之诗化人物。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B.《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4分)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1.解析:A项,“本质特征”表述错误,原文为“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于文无据,原文为“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C项,“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说法过于绝对,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当兼容。D项,“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和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有差别,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方面。答案:B2.解析:C项,以偏概全,“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错。结合“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等分析,“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是“小说被视为诗性化作品”的部分条件。答案:C3.解析:A项,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不能体现小说的诗性特征。B项,“极尽讽刺之能事”不能体现小说的诗性特征。C项,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不相吻合。答案:D4.答案:①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②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③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5.答案: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②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龙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五位,与十二地支“辰”同序,故又被称为辰龙。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联系的逐渐加强和征服战争的频繁发生,有的部落壮大了,其图腾崇拜也随着他们的征服足迹而扩散四方;有的部落失败了,其氏族旗帜也随着他们的失利而黯然降落。有时候被征服者的图腾会作为征服者的战利品附属于征服者的图腾,成为征服者氏族强大标志的一部分。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就证明了洪荒时代这一变迁过程。据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的描述,龙是我们的先祖们由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风云、雷电、虹霓等自然现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具有通天善变、喜水好飞、灵异吉祥、兆祸示威等神性的一种非凡的灵物。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一书中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图腾的鼎盛时代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些氏族部落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率领部落发展生产,对外征战,这些部落联盟首领就是这一时代的英雄人物。后世演绎了许多关于这些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而在神话传说中,这些英雄人物绝大多数都与龙联系在一起。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至于中华多民族神话传说中共同塑造的英雄人物盘古氏,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广博物志》引徐整的《五运历年纪》这样描写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这位龙首蛇身的神话巨人既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也是世界万物之祖。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节选自《半月选读·图腾崇拜与神话之龙》,有删节)材料二: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材料三: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B.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D.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B.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C.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D.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农业生产关系密切。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词语的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B.“神龙助禹治水”“义龙解人间干旱之苦”等传说。C.古人以“龙生九子不成龙”比喻同胞兄弟品质各不相同。D.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皆龙身或蛇身人首,亦称“龙祖”。4.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文中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4分)5.中国人为何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A.“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错,原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可见这个时代只是图腾崇拜风靡,而不是图腾产生于这个时代。并且“图腾”不等同于“图腾崇拜”。B.“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错,原文“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可见B选项错误。D.“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错,原文“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可见文中说的是三个飞跃,并没有说龙具有自身的三个特点。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与原文“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一致。故选C。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错,原文“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可见是“龙图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不是“氏族部落”。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A。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第二段观点是: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A.说的是龙有吉祥的寓意。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B.说的是龙作为主水的神物拥有神力能帮助大禹治水,能帮人们解除干旱之苦。体现了神的内涵,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C.说的是古人对“龙生九子不成龙”这句话的理解。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D.可以用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B。4.【答案】①将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龙视为一种图腾,不符合图腾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物体的特点。②被认为是龙图腾的起始形态的蛇图腾并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③某一类型文化不等同于某一氏族部落,将某一类型文化中的龙的造型和纹饰视为某一氏族部落图腾是错误的。④中国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损伤、杀害和食用龙的载述不符合图腾受氏族群体成员崇敬这一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可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根据文本“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进行概括可得出答题要点。5.【答案】①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传说中多与龙的形象有关。伏羲和女娲是百龙之祖,中华多民族共同的英雄盘古氏是龙首蛇身。②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与龙图腾形成历程中展示出的精神基本一致。龙图腾形成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③龙图腾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国祖先创造了龙的形象,之后又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它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首先明确,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可以从中华民族和龙的关联,中华民族传承了龙的什么,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等角度思考。①从材料一第五段“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和“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可概括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传说中多与龙的形象有关的关联,再列举伏羲和女娲是百龙之祖,中华多民族共同的英雄盘古氏是龙首蛇身的例子证明。②从材料一第六段“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概括得出中华民族传承了龙的精神。③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第六段,以及材料三“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等内容可以得出龙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离不了孔子,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是因为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表述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孔子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他的思想中,保留在他的著作中。第二,这种生活方式是“独特而合理”的:独特是指特殊性,和世界其他文化不一样;合理是指合宜性,非常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将政治和道德的内容加入其中,彻底转变了儒的内涵,将其由术士上升为一个学派,使之成为先秦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鹦鹉能够讲话,但仍然是鸟;猩猩能够讲话,但仍然是兽。如果没有礼,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禽兽没有礼,所以乱伦胡来。圣人不忍心看到人处于这种局面之中,于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此有别于禽兽。世界上不同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由野蛮进入了文明,但走的路线不同。欧洲文明走的是契约路线。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城邦中的个人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让被选举者来管理。这种背景决定了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这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根本特征。与此不同,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钱穆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这个道理,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孟德斯鸠说:“他们(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意思是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礼,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与西方文明大为不同,具有强烈的特殊性。“中华民族”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什么是中华民族,却大有讲究。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特指拥有一个共同祖先,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的群体,如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蒙古民族、朝鲜民族等。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近代以来,在与其他文明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象,逐渐将中华民族归为一个文化概念。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因为重礼仪,所以有服装之美,美就是华。华夏二字含义相同。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是其核心的特征。凡是认同这种文化的,在历史上都可称为中华民族。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示”与祭祀相关,“盟”代表案几上放着供品。后来又由祭神、祭祀转移到人。周代制礼作乐之后,有吉、凶、军、宾、嘉之礼,更加系统,治理国家之责全系于礼之上。先秦时就有礼是“国之干”“国之纪”和“国之常”的说法。“干”“纪”“常”都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不能离开礼,礼是国家的基本骨干和基本纲纪。除了治国,礼还有教人的功能。由野蛮进入文明,作为个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必须懂礼。懂了礼,按照礼的规矩做事说话,言行视听,就有了教养,成了文明人。“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君是发布号令的,臣是俯首听命的,父亲的责任是慈,孩子的责任是孝,哥哥的责任是爱,弟弟的责任是敬,丈夫的责任是和,妻子的责任是柔,婆婆的责任是慈,媳妇的责任是听。这些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懂事”,反之别人就会批评其“不懂事”,与野蛮人无异。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但道德必须依靠礼来表现,没有了礼,道德就无从讲起。因为重礼讲礼,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耕读传家,家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个家庭好不好,与家风好坏有直接关系,而家风好不好,关键又在于是不是重礼。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不大提这个了。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这些年,家风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表现。总之,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如何既保留传统的优势,又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既不完全同于传统,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崭新之路,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不得不提交的历史答卷。(摘编自杨泽波《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孔子为我们提供的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B.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C.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如蒙古民族等沿着血亲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则不同,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D.中国文化重视家风,家风是耕读传家不可缺少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后,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古人认为,人们有了礼,才有别于鹦鹉、猩猩这些鸟兽。B.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C.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D.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3.下列对原文引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四段引用钱穆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B.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礼”字,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礼。C.文章第五段引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的话,论述了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D.文章第七段引用《左传》中的话,论述了礼还有教人的功能,进而阐述人们的言行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4.下列选项中有关“礼(周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礼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礼和道德。B.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C.礼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特征。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D.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5.本文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下列两则引言体现了孔子和商鞅对周礼的不同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1.B(A项,“……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不合文意,原文是“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C项,“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D项,因果不当,原文是“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2.C(“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可知)3.C[“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分析不当,应是论述了“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4.D(“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曲解原意,应是“如果人们不重视礼,就会导致家风不好”)5.①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②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