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阿Q正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阿Q正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阿Q正传》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2.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解其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中的各种描写的作用。3.领悟小说主旨,理解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学习过程一、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阿Q正传》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畸形的中国人。(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二、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三、学习课文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明确: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2.课文中写阿Q被打共有五次,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充下表中的空白。典型表现典型性格第一次:“怒目而视”被闲人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①第二次:被闲人寻衅打被打自认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不到十秒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因为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就得意地认为自己是“状元”②第三次:赌博赢钱后被打③自我摧残第四次:④抢先打王胡,却被王胡“只一拉”,就“跄跄踉踉的跌进去”,要被“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时,急忙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欺软怕硬第五次: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被打,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很快忘却,“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⑤明确:①自欺欺人②自轻自贱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然后“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④挑战王胡被打⑤奴性十足初步总结:阿Q是一个阿Q是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的雇农形象。根据生活环境,探讨阿Q的性格成因。(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思考探究】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至今已100岁,有人说“事实已经很明显地放在眼前,我们能不能说阿Q的时代是万古常新呢?我们愿意很坚决地说,《阿Q正传》着实有它的好处,有它本身的地位,然而它没有代表现代的可能,阿Q时代是早已死去了”,也有人说阿Q始终活着,那么,阿Q是否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呢?明确:阿Q和其“精神胜利法”因其丰富的内涵,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共同写照,既要认识国民精神的愚昧落后,也要超越时代认识其普遍性。自我麻醉不同于自我安慰,自我安慰也不同于自甘堕落,“精神胜利法”是不思进取的自欺欺人,不同于奋斗中面对困境,挫折的自我调适。我们要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不甘人后也不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典型形象】“阿Q”形象之独特和典型。(1)“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沈雁冰)》(2)“作为光辉的典型人物,他(阿Q将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不朽的名字一样万古不朽。阿Q,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人物,但却是一个巨大的名字。我不说‘伟大’而说‘巨大’,是因为这个小人物的确称不上伟大,但这个名字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涵容量却真是巨大得无比,我想不出世界任何一个文学人物能有阿Q那样巨大的概括性,把几亿人都涵盖进去。几乎每个中国人,你,我,他,都有阿Q的灵魂的因子。别的民族的人群中,也常见阿Q的影子或一枝一节,人性不能不相通。”(何满子)任务探究二赏析语言特点3.“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应该怎样理解?明确:“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4.“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句中的“蒙”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因为打他的是未庄权贵,挨权贵之打不是哪个人都能享受到的荣誉。“蒙”字极具讽刺意味,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丧尽人格盲目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任务探究三赏析细节描写5.“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阿Q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明确: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又一方面。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6.“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又不及王胡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