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优质教学设计教案(表格式)质教学设计教案(表格式)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全套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课题标科学学识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一致点也有不同点科1、通过现象查看,分析、推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测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识别科学态度细致查看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重点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一致点也有不同点难点1、通过现象查看,分析、推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测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识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表示图片,聚焦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外形,但有确定的体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学生推测回复单刀直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究1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表示图片)—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逐渐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表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间是否一样?③甩动一只手(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2)活动手册学生试着去解释交流:跑到空气里去了。学生回复:水蒸气学生依次做活动,并专心体验初步让学生了解水蒸发是怎么回事通过体验活动,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体验探究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对一只手吹气甩动一只手(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外观积③液体外观上方空气的滚动速度二、探索2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枯竭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探索3:模拟测验1、导入用测验证明我们的解释。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通明塑料—2—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盒、白板笔3、测验(1)(1)测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一致的杯子里参与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③另一个不盖。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⑤2-3天后,查看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1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交流学生回忆、交流学生打定工具材料学生按步骤测验,专心查看现象学生回复:加快蒸发速度,缩短测验时间学生回复:防止水蒸气外逃,更好地举行对照测验培养学生留心查看生活现象的品质通过模拟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展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现象怎么解释依据封口水杯开口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根本没少,由于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由于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依据—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是在常温下,水会逐渐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1)测验过程①将通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查看盒中变化(2)研讨2你在通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你在通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教师点拨:在通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编成的。5、研讨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一致和不同?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一致点:无色、无味、通明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一)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水只有沸腾才能蒸发。()2、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3、湿手变干、衣服晾干的缘由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4、水蒸汽和水一样无色、无味、通明、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学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学生独—4—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检测学识掌管和运用处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5、两杯温度一致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也确定一致。()6、水蒸气是水的一种形态,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二)问答题1、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2、干手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加快水分蒸发?教师点拨:1、①把衣服开展②放在阳光下③挂在通风的地方2、①提高液体温度②加快空气滚动五、拓展提高: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会感觉冷?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教师点拨:蒸发的过程会吸收热量六、作业布置业余时间到图书了解蒸发吸热的特点培养动手查阅、自主学习的才能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同时又知道水蒸气和水都是无色、无味、通明的,但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活动体验中,研讨水蒸发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了我们细致查看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的科学态度。水蒸气(液体)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吸热(气体)板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2《水沸腾了》级3学习目标科学学识1、掌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分辩蒸发与沸腾的识别科学探索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查看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科学态度1、熟悉到正确使用试验设备的重要性2、培养严谨测验态度重点1、掌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分辩蒸发与沸腾的识别难点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查看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表示图片,聚焦问题:同学们,大家确定见过热气腾腾的饭锅吧。假设我们不停地给里面的水加热,会展现什么处境?学生斟酌提出问题,引发思量,进入学习角色讲授新课一、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1、承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点拨:水温很高,水会沸腾,热气腾腾,……2、怎么用温度计项学本文格式为Word项学测量水温?教师指导:◆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见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3、实战演练以下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教师点拨:见容器壁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C.正确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查看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学生或说或画,彼此交流学生自学生打定工具与材料学生按老师指导举行组装学生演练培养学生先对现象举行推测,为下步稳定温度计的使用要领学生会安装测验设备了解酒精灯的布局、火焰布局以稳定酒精灯使用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7—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生活动设计意图1、模拟测验(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2)测验装置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的依次安装好测验装置(3)酒精灯的布局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片面所组成。(表示布局示意图)(4)酒精灯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片面,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加热物体。(表示布局示意图)(5)酒精灯的使用①检查酒精灯是否能正常使用正常使用的酒精灯要求:◆酒精灯灯体无破损;◆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少于四分之一且不高于三分之二;◆灯芯应浸润酒精且不宜太短,一般高出灯体0.3~0.5cm。若灯芯顶端不平或焦掉那么用剪刀剪平。②点燃酒精灯◆取下酒精灯灯帽,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灯芯◆十足遏止用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③酒精灯的加热◆由于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举行加热。◆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是应留神预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预热方法是将试管在灯焰上缓慢来回移动,使试管受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热平匀。④酒精灯的熄灭◆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盖住熄灭,遏止用嘴去吹灭。◆熄灭酒精灯后应再提一下灯帽,便当下次使用时开启。(6)实战演练留心查看,对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哪学生查看填写各项活动体验记录学生演练:第一个是水沸腾前,其次是是沸腾时学生持续填写活动手册学生做给水加热测验,稳定沸腾特点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点使用正确的是①③,②错在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④错在用嘴吹灭酒精灯(7)测验操作与要求①在烧杯中参与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②查看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③查看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查看袋子的变化(8)温馨提示此测验主要查看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一听: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二看: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三记: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秒记录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秒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2、填写活动手册(1)加热过温度声音教师点拨: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步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2)实战演练猜猜气泡展现的时间(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学生在图像上画出不同时间的温度点,用线平滑连接学生专心听学生回复:水会中断沸腾学生回复:a、达成沸点b、持续吸热学生回复:塑料袋会膨胀起来学生回复:体积变大学生探究研讨并填写学生熟悉了解温度变化曲线图了解沸腾、沸点的科学概念通过议论,了解沸腾的条件等了解蒸发和沸腾的识别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度教师总结:水加热时温度一向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4)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表示图3、活动结论(1)沸腾是在确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在液体外观和内部同时举行的强烈的汽化现象。(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3)拓展: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根基规定的。4、议论(1)假设中断对水加热,会展现什么现象?教师提示:水的沸腾要持续吸热。(2)液体沸腾务必具备哪两个条件?教师提示:二者同时具备,缺一不成。(3)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塑料袋发生怎样变化?教师提示: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碎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三、探索3:对比蒸发和沸腾异同蒸发沸腾一致点学生独立完成学了解不同液体的沸点,拓宽学生学识面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兴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度条件强烈程度液温变化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教师适当点拨四、课堂练习(一)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见容器的底与壁。()2、水的沸点是100℃。()3、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为气态,都吸热。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小。()5、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泡就是水蒸气。()6、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二)问答题想一想: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教师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成沸点,却不能持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五、拓展提高:几种液体的沸点六、作业布置:魔术揭秘我们往往在一些魔术表演或是街头巷尾的江湖艺人中看到“油锅取物”这个表演。锅里的油冒着热气沸腾着,这么烫的油,手不会烫伤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有关学识解释理由。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掌管了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知道沸腾和蒸发一样都是水的汽化现象,了解沸腾务必具备的两个条件。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知道测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对比沸腾与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蒸发的异同点,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总结课堂板书温度计、酒精灯使用沸腾水沸腾了给水加热沸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课题水学学识1、水在0℃结冰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科学探索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2、分辩水和冰的异同点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态度1、熟悉冰对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对比思维才能和科学探索精神重点1、水在0℃结冰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难点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2、分辩水和冰的异同点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表示图片,聚焦问题: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假设温度升高,在蒸发的同时,达成确定温度还会沸腾。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假设一向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展现什么处境?教师小结: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水会结冰,例如冬天房檐下的冰、冬天水面的冰等。(表示图片)学生回复单刀直入,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索1:你见过冰吗?你见过冰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共教师点拨:①冰瀑②冰川③漂泊的冰块④枝条上的冰··(表示图片)水是怎样结成冰的?水结冰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模拟测验(1)工具与材料:橡皮筋、烧杯、试管、食盐、碎冰、温度计(2)测验操作①在一支试管中加人约四分之一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②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的容器中,用学生打定测验工具与材料让学生熟悉冰学生合作完成测验过程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③往容器里参与食盐,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头结冰时,记录温度。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3)留神事项—14—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①正确使用温度计,留神轻拿轻放,不要碰见试管壁②实时做好测验记录,更加是查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③维护课堂纪律,测验时轻声交流(4)疑难解答碎冰中为什么要加盐?教师点拨: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称为溶解。(5)测验查看,填写活动手册温度其他变化在试管清水中插入碎冰中碎冰参与食盐后试管水开头结冰得出结论教师点拨:水在0℃时会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变更,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三、研讨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2、冰还是水吗?教师通过水的三态讲解来引导学生选择回复水的三种形态表形态种类形成液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固态冰、学生回复:盐可加速冰的溶解,降低水温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彼此交流学生研讨回复: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滚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下形成的小冰晶气态水蒸气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成的小冰晶3、查看并对比水和冰有哪些一致点与不同点教师点拨:一致点:无色、无味、通明不同点:水:无固定外形、会滚动、液体冰:固定外形、不滚动、固体4、拓展什么是汽化和凝固?教师点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表示示意图)5、人们怎么利用冰得志生活的的需求?教师点拨:①保存海鲜②降温③冰雕④冷饮……四、课堂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水结冰后体积没变,质量变大。()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5、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了变更。()6、水在常温下蒸发,在0℃结冰,在100℃沸腾。()五、拓展提高:怎么样制造冰花1、制作过程①选择一个器皿,外形可以是多样的。在器皿中放满水,留神水可以有颜色,但不宜深色②在水里放一些自己的装饰,但要求是浸在水中学生查看对比,填写活动手册,彼此交流学生专心听学生回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学生课后可以制作分辩水和冰的异同点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检测根本学识掌管处境培养学生动手才能和对冰点缀生活作用的理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③选择一条绳子,绳子是当水结冰以后冻到水里,而且绳子确定要能承受冰的重量④放到室外,冷冻,当结冰,冻实就做好了美观的冰花2、自制冰花赏识(表示图片)六、作业布置回家做一块冰,再对它举行留心查看,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察觉?学生课后完成持续探索科学奥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在0℃下会结冰,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更,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通过模拟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对比中分辩水与冰的异同点,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熟悉到冰的重要性,培养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总结课堂板书水结冰了0℃水冰(液体)凝固(固体)板书设计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4《冰溶解了》教学设计课题冰溶解了单元1学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学识1、什么是溶解2、冰溶解成水的理由3、冰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与体积变化4、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科学探索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冰溶解的理由及其温度、体积变化状况2、结合拓展资料,研讨水、水蒸气和冰的识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科学态度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重点1、什么是溶解2、冰溶解成水的理由3、冰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与体积变化4、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难点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冰溶解的理由及其温度、体积变化状况2、结合拓展资料,研讨水、水蒸气和冰的识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表示图片,聚焦问题:用碎冰和加食盐的方法可以使水温下降到0℃,水开头结冰。想一想,反过来,假设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冰溶解。单刀直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新知讲解1、你见过冰溶解的现象或景观吗?教师北极冰川溶解、河冰溶解、冰柱溶解、冰花溶解等2、活动体验(1)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片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面吹热气,查看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溶解的理由。(2)填写活动查看冰吹热气解释现象我的疑问3、让冰溶解的手段有哪些?教师提示:用吹风机的热风吹、用手捂热冰块、冰块放到太阳底下等。4、冰在溶解时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做测验。(1)测验器材:温度计、冰块、烧杯(2)测验操作①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②让冰块自行溶解。在冰块溶解过程中,按平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③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3)冰溶解的温度记录表时间/分123456温度/℃我的察觉学生回忆交流学生活动,查看,描述学生填写,相互交流学生议论交流学生打定测验器材,按照测验步骤和要求举行测验,记录相关数据学生填写学生回复学生阅读拓展资料,填写活动手册学生了解加快冰溶解的方法探究冰溶解时温度变化研讨冰溶解的理由探索冰溶解后体积变化明确溶解概念分辩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了解水、水蒸气和冰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环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点拨:冰的温度一向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头溶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当完全溶解成水后温度开头上升。5、冰为什么会溶解?教师点拨:冰溶解过程中,从周边吸热,温度升高,热量增加,热量是使冰的形态发生变更的重要因素。6、查看并记录冰溶解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持续活动体验(1)活动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查看冰的溶解过程②在冰完全溶解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对比冰和水的体积(2)冰溶解成水的过程变化记录形态体积快慢教师点拨:固体冰变成液体水这一过程叫溶解。水蒸气教师点拨:一致点:①都属于同一种物质②都有确定的体积不同点:①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外形②冰是固态的水,有固定外形③水蒸气没有固定外形,是气态水水蒸气冰教师点拨(表示示意图):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水遇冷(0℃以下)变成冰,冰受热溶解成水;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课后完成学以致用拓宽学识面学生专心听扶助学生理解水蒸气和冰之间的转化检测学生运用学识的才能持续探索科学奥秘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结成冰。9、自然界中哪些现象能说明水蒸气和冰之间可以转化?引导学生理解水蒸气与冰之间的转化。教师点拨:①霜是水蒸气在0℃以下在植物上或地面上形成的小冰晶。温度升高,霜会溶解蒸发,产生水蒸气。②雪是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温度升高,雪会溶解蒸发,产生水蒸气。10、小牛试刀夏天取出一瓶冰镇啤酒,倒入茶杯,过一会儿你会察觉什么?为什么?教师点拨:杯子外面有水珠。由于杯壁温度很低,杯子周边的空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二、课堂练习: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在括号内1、把一小块正在溶解的冰,投人到一大桶0℃的水中,那么()A、有少量的冰溶解成水B、冰全部溶解成水C、有少量水凝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固成D、冰和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2、以下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溶解速度的是()A、用火烤B、用手捂C、放在0℃以下的地方3、以下温度环境中,冰块溶解得最快的是()成固态的冰的过程叫()A.溶解B.凝固C.冷却5、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由于()A.受热了B.受冷了C.验桌上会溶解的理由可能是()提高:熔化、凝固、汽化(蒸发和沸腾)、液化(凝聚)、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的识别表示示意图熔化:固态到液态凝固:液态到固态汽化:液态到气态液化:气态到液态升华:固态到气态凝华:气态到固态四、作业布置在不同的条件下,冰溶解的快慢不同。在一致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溶解得更快一些呢?试一试吧!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头溶解;冰在溶解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溶解成水。冰在溶解过程中,要从周边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观测并记录冰块溶解过程中的温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度和现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水(固体)吸热(液体)板书设计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课题水能溶解多少学识1、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2、物质的溶解才能可能不同3、了解溶解的特点科学探索1、查看物质溶解于水的处境,分辩哪些物质溶解于水,哪些不能溶解于水2、通过比较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才能可能不一样3、在查看对比中归纳溶解的特点科学态度熟悉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生活带来便利重点1、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2、物质的溶解才能可能不同3、了解溶解的特点难点1、查看物质溶解于水的处境,分辩哪些物质溶解于水,哪些不能溶解于水2、通过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才能可能不一样3、在查看对比中归纳溶解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好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假设我们把它们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一向不断地参与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持续溶解下去吗?学生推测回复激发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讲授新课一、探索与研讨1: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教师点拨:小苏打、食用碱、味精、墨水、醋、味精等。二、探索与研讨2:水的溶解才能1、模拟测验(1)测验操作①在两个通明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②分③取一小份食盐,参与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参与其次份食盐,持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3)温馨提示◆可以用小勺一份一份地取食盐或小苏打◆水要一样多◆要一份一份参与水中◆须等完全溶解再参与◆记录溶解份数(4)填写:食盐和小苏打溶解才能的对比记录表物质50毫升水溶小苏打教师点拨:食盐比小苏打溶解才能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才能可能不一样。(4)研讨学生回忆,交流学生打定工具与—24—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学生填写活动手册,交流了解常见的溶解于水的物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通过比较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①怎么计①怎么计设计意图学生活动算溶解份数?教师点拨:到食盐等物质再怎么搅拌也不能溶解时就达成了“结果溶解”。这时计算结果溶解在第几份的方法是结果一份数减去一份数。②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才能为什么不是无限的?教师点确定量的水只能溶解确定量的物质,当物质和水已经形成饱和溶液时就不再溶解。像现在大家做好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③测验时为什么一份份参与?三、探索与研讨3:溶解的特点1、把食盐、红糖和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怎样的不同变化?2、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还有哪些?教师点拨:铁钉、木炭、食用油、胡萝卜、塑料、玻璃等3、小结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于水。4、留心查看,物质溶解于水之后有什么变化?教师归纳溶解特点: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①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②静止后不会沉淀。③过滤后物质不能被分开。提示学生:可以用滤布(或滤纸)过滤试试四、课堂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白糖、木屑、食盐、醋、油、面粉都能溶解于水。()2、物质溶解于水后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3、物质溶解于水后就消散了。()4、小苏打比食盐的溶解才能强。()5、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于水。()学生回复交流学生研讨交流学生研讨交流回复:为了切实查看对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才能大小学生持续做活动,留心查看,回复:食盐、红糖学生研讨交流检测课堂掌管处境活动设计意图6、当物质和水形成饱和溶液时,物质不再溶解于水。()五、拓展提高·什么是溶解度?①100毫升水能溶解的量即(饱和溶液)叫做“溶解度”。②20℃的环境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六、作业布置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才能怎样。学生专心听学生课后完成了解一下什么是溶解度,拓宽学识面培养持续探索精神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于水;确定量的水只能溶解确定量的物质;物质的溶解才能有强有弱。通过科学测验活动的体验,探索研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才能可能不一样,体会到溶解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溶解溶解mL址水小苏打(强)(弱)板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加快溶解》教学设计课题单元学科年级学习目标科学学识1、了解加快溶解的根本方法2、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科学探索1、通过问题、假设、测验和验证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颗粒大小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2、查看、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溶解的应用科学态度1、细致查看生活、彼此合作2、科学变更生活重点1、了解加快溶解的根本方法2、了解影响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难点1、通过问题、假设、测验和验证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颗粒大小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2、查看、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溶解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平日父母煲汤的时候,你留神到了没有,他们什么时候往汤里加盐或味精?为什么要这要做呢学生回复:加快溶解单刀直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索1:加快溶解的推测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呢?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探索2:测验方法导入:采用什么测验方法验证?教师补充:①对测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操纵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差异举行比较分析的测验过程,叫比较测验。②操纵变量测验法留神事项:要求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也就是两组测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一致,这才能够判断这个不同的条件是不是影响因素。三、探索3: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工具与材料:食盐、杯子2个、冷水、热水(2)测验步骤:①打定两份一致质量的食盐②分别加到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③静置不动,查看并对比食盐溶解的快慢④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将结果记录下来(3)留神事项:①一致条件食盐质量和水量②不同条件一杯热水、一杯冷水(4)查看记录测验目的变更条件不变条件测验结论教师点拨:热水能加快溶解。四、探索4: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工具与材料:食盐、杯子2个、水、搅拌棒(2)测验步骤:①打定两份一致质量的食盐②同时倒入两个盛有同样温度、同样多水的烧杯中③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始终不搅拌◆用热水◆搅拌验求操作测验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将物体研碎学生回复:比较测学生打定测验器材学生按要学生填写查看记录,交流学生打定测验器材培养学生科学推测才能了解操纵变量测验法测验探索温度与溶品测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④查看哪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⑤将结果记录下来(3)留神事项①一致条件食盐质量、水量和水温②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4)查看记录测验目的变更条件不变条件测验结论教师点拨:搅拌能加快溶解。五、探索5: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比比看,谁能让糖块溶解得更快些?2、糖溶解时间记录(平均值)第一组含在嘴里不动留神:每组同学要按规矩吃糖。溶解糖块方法溶解所用时间其次组用舌头翻动搅拌第三组把糖块嚼碎第四组既嚼碎又搅拌(为了节省测验时间,可以把整块糖分成几份)①研碎可以加快物质溶解②研碎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六、研讨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因素有哪些?七、研讨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快速溶解?教师点拨:冲咖啡、含服金嗓子喉宝、冲服小儿感冒颗粒等八、课堂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操纵变量测验法的前提是务必有变量和不变量。()2、加热、搅拌、研碎是加快溶解的三种根本方法。()3、锅热的时候给菜加味精是为了加快味精溶解速度。()学生按要求测验操作学生填写,交流学生按规矩吃糖,记录时间,求出平均值,填写表格学生回复:温度、是否搅拌、颗粒大小学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测验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因素了解快速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检测课堂掌管处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4、加热、搅拌和研碎三种方法不能混合应用。()5、研钵是供研碎物质使用的。()6、粉末比颗粒溶解速度快。()九、拓展提高:物质在热水中总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多吗?严格地说,世界上一切物质在水中,只有溶解多少之别,而没有不溶于水的物质。对于大片面固体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多,但石膏例外。气体相反,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少。在达成100℃时,大片面气体的溶解度几乎都为零。十、作业布置请在生活中持续探索加快溶解的方法。学生专心听学生持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加快物质溶解的三种根本方法以及快速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科学探究中,通过问题、揣摩、测验和表明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和研碎等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养成细致查看、彼此合作的良好习惯,熟悉到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总结课堂板书用热水加快溶解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开》教学设计课题科学学识1、什么是混合物2、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3、常见混合物分开方法4、食盐溶解于水是可逆过程科学探索1、通过测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举行分开2、测验说明:不是全体的混合物都能举行分开科学态度激发课外探索混合物分开方法的兴趣重点1、什么是混合物2、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3、常见混合物分开方法4、食盐溶解于水是可逆过程难点1、通过测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举行分开2、测验说明:不是全体的混合物都能举行分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1、导入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譬如食盐洒落在沙子里。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学生专心听了解混合物概念及其常见的混合物名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你知道的混合物有哪些?说说理由。教师点拨:①空气(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污染物、灰尘等)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②海水(含有盐、鱼、泥沙、污水等)③土壤(含有草根、石子、矿物质、水分、空气等)④饮料(含有水、果肉、果汁、糖、色素等)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还有好多,譬如自来水、煤、石油、自然气、牛奶、水泥、胶水、岩石、雨、雾、雪、橡胶等。4、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分开出来呢?学生回忆交讲授新课一、探索盐与沙的分开1、查看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区分哪些是食盐,哪些是沙。2、怎样将食盐和沙分开?引导学生先揣摩并验证。3、教师指导学生用水溶解食盐和沙子后如何举行分开测验。(1)工具与材料:水杯、搅拌棒、水、滤纸(2)测验操作①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②用滤布(或滤纸)过滤,把沙分开出来4、食盐和水怎么分开?引导学生持续测验。(1)工具与材料: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2)试着做一做①将盐水溶液倒人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②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展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逐渐烘干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5、测验留神事项①沙子用水洗明净②正确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使用酒精灯③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④加热后的器皿会很烫,留神安好5、测验记录学生查看回复:沙子黄色,食盐白色。学生揣摩验证①用筛子筛,结果分开不出来。②用水溶解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测验,采用过滤法把沙分开出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持续做测验,采用结晶法把食盐分开出来通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混合物分开方法分开结果沙与盐食盐与水概念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开结晶: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固体)二、研讨1、为什么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教师点拨:防止在邻近蒸干时,盐因局部过热发生迸溅。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是安好的。2、水在食盐和沙的分开中起什么作用?3、食盐和水的分开后,水到哪里去了?教师小结: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开出溶解于水中的食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4、混合物都可采用过滤、结晶举行分开吗?(1)猜猜看,绿豆和沙子、食用油和水、酒精和水,这些混合物怎么分开?(2)填写表格混合物分开方法沙和绿豆食用油和水酒精和水教师讲解:用筛选法把绿豆与沙分开;用分液法,用分液漏斗把油和水分开;用蒸馏法先把酒精蒸发再冷却,把酒精和水分开。三、课堂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2、混合物都可以轻易举行分开。()3、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有可能产生新的物质,如食盐和水。4、测验时,须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6、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学生填写测验记录学生交流学生回复:溶解学生回复:蒸发了学生推测掌管常见的混合物分开方法课堂学习掌管处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拓展提高:不是全体的混合物都能举行分开1、往小苏打里倒醋,会有什么现象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发生?教师点拨:说明产生新的物质——气体(二氧化碳)2、教师讲解:测验说明:两种物质混合后假设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能分开出来的;假设产生新的物质,是不易分开的。譬如混合物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能否分开水和沙否能油和水否能小苏打和醋是否五、作业布置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怎么举行分开?查看:瞬间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与理解学生课后完成白不是全体混合物都能举行分开学生测验学生专心听让学生明培养探索兴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开方法。在科学测验中,探索沙和食盐、食盐和水如何举行分开,得出测验结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开方法的兴趣。结晶混合和分开蒸馏分液筛选板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3学习目标科学学识1、物体在变更外形、大小时,其物质没有发生变更2、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科学探索1、通过实践操作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探究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一致之处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的广泛应用科学态度留心查看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重点1、物体在变更外形、大小时,其物质没有发生变更2、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1、通过实践操作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探究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一致之处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生活中,我们留神过图中这类变化吗?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一致呢?学生斟酌调动学生思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讲授新课一、探索1:橡皮泥做东西1、活动要求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2、介绍橡皮泥特点与功能橡皮泥是儿童热爱的一种手工材料,它色泽娇艳,柔嫩易塑,可以捏玩各种各样玩具,塑造浮雕、圆雕等作品。3、橡皮泥制作的根本工具彩泥、剪刀、牙签、小刀(刮刀)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学生熟悉并打定工具了解橡皮泥的特点与功能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①分泥:用目测的方法将大块的泥,按物体的比例和制作的需要,分成若干小块来打定塑造②聚合:将泥放在手心中间,双手平匀转动,将手中泥团成圆球③搓长:将泥放在手心,两手前后搓动,将泥搓成长条状或圆柱体④压扁:用手掌或工具将搓成的长条或团成的圆球压成片状⑤抻拉:从一整块泥中,按物体的布局抻拉出各细节部位(如大象鼻子、天鹅脖子等)⑥连接:◆直接粘接——将需要粘接的片面塑成一边凹进一边凸出,插接后压紧。◆使用连接道具(竹签或小棒)插接两端,压紧后完成5、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6、议论交流(1)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2)我们对橡皮泥都做了什么?(3)这些橡皮泥作品都发生怎样的变化?二、探索2:用纸做东西1、活动要求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2、我们用纸可以做些什么东西?3、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4、纸作品表示5、议论(1)我们对纸都做了什么?(2)想一想,纸被折叠、撕扯后还是纸吗?学生专心听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捏玩橡皮泥,并表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回复:是的,还是橡皮泥,没变!学生回复:团、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搓、捏、压、抻、拉、接等学生回复:外形、大小学生回复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表示作品学生回复:折、叠、撕、剪、粘等学生回复:是的,还是纸,没变!在折叠等过程中了解纸变化特点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态变化1、结合图片说说诗句中水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1)冰消雪又释(2)千里冰封(3)水澹澹兮生烟(4)霜叶红于二月花(5)朝露待日晞2、议论(1)我们对水都做了什么?(2)想一想,水的形态发生变化后还是水吗?四、研讨1、对比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一致之处我们纸水2、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教师提示:吹气球,气球变大外形、大小复:液态变成固态复:气态变成固态回复:受热、遇冷压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学生回复:固态变成液态学生回复:液态变成气态学生回复:气态变成液态学生回学生回复:是的,还是水,没变!学生填写手册,彼此交流学生回忆交流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总结归纳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一致之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劈柴酒精挥发……五、课堂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用橡皮泥捏出各种玩具,其物质是一样的。()3、水的三态变化的结果导致物质发生变更。()4、热胀冷缩只是变更物体的外形、大小,物质本身没变。5、酒精挥发的结果是酒精在空气中变成其他物质。()六、拓展提高:热胀冷缩1、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解释理由:由于在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顶回原形。2、煮熟的鸡蛋为什么放到凉水里浸一浸轻易剥皮?教由于外壳先受冷,而里面的蛋白后受冷,里外受冷程度不一样,造成蛋壳与蛋白分开。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根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4、教师列举生活现象(1)买来的罐头很难开启,是由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于工厂生产时放进去的是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里面气体体积减小。(2)夏天,电工在架设电线时,假设把线绷得太紧,那么到冬天,电线受冷缩短时就会断裂。所以一般夏天架设电线时电线都要略有下垂。(3)水泥混凝土路面每隔确定距离留有确定的空隙,为了防止热胀冷缩。七、作业布置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回复:会膨胀留心查看生活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好多物体只是在外形、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变更,其物质本身保持不变。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胀冷缩的结果只是变更物体的外形、大小,物质本身也没有发生变更。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中四处有科学。总结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橡皮泥外形水颜色板书设计新教科—4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空气全套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感受空气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边。2.学生通过传递嬉戏,熟悉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弥漫各处。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朴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测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举行汇报。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举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观法,乐于陈述自己的观点。重点通过探究,学生熟悉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熟悉空气的各种根本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结合你的生活阅历和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说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学生斟酌并回复老师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并把学生回复的填写在气泡图上总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通明、会滚动、外形不固定的气体讲授新课一、感受空气我们的周边都是空气,那么空气真的是无处不在吗?学识讲解:空气只存在于地面到数千千米的高空之间。这层厚厚的空气称为大气层,大气层养护着地球,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越往地球外面,空气越稀疏。我们怎样才能真实的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观看视频《空气在哪儿》,得出结论:空气看不见但并不代表不存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它的存在。二、传递嬉戏测验器材:自封口塑料袋、石头、塑料杯、碗、水(1)按照数列的形式,给班级学生分组(2)选择适合的容器,分别把石头、水、空气装入容器(3)分成两种方法玩嬉戏第一种:连同容器一起传递给其他同其次种:把石头、水、空气从一个学生的容器中一个同学的容器中。传到另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测验完成,教师提问:根据方才的测验,你能总结一下通过测验学到的东西吗?测验总结:1.石头、空气、水都是可以被传递的。2.石头是固体,不管什么容器,最轻易传递(即使没有容器的处境下,石头也是可以被传递的)。3.水和空气在传递的过程中都是可以压缩变形的,是可以滚动的。4.空气与石头、水有较大的识别,不易被查看、轻易泄露、学生专心听学生专心看视频学生熟悉并打定工具学生做测验,查看并做好记录。学生回复:石头传播更轻易,水轻易洒,空气轻易泄露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回复:塑料袋鼓鼓的,拥抱时塑料袋软软的学生回复:吹哨子,学生议论空气有哪些特征,并把议论得到的结果写下来。学生专心听讲,做好学识点笔记。学生回复:吸盘和墙之间没有空气,所以能吸住。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把空气转入塑料袋,拥抱一下空气袋,看到了什么现象,说领略空气有什么特征?结论:可以感受到袋子很软,说明空气占有确定的空间,也轻易被挤压。2.吹哨子,你查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结论:哨子发出了声音,可以感知到空气的滚动和发出声音。3.把气球抛起来,你查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结论:可以看到气球缓慢落下,说明气球中的空气很轻。研讨:空气有哪些特征?结论:占据空间、很轻、很软、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会滚动等等四、学识扩展如何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石头和沙是固体,空气是液体。可以从外形和体积方面来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有固定的外形和确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外形,但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外形和体积。五、拓展提高教师表示课件:《强力的空气吸盘》你知道吸盘为什么能够被牢牢的固定在墙上吗?教师总结: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吸盘挂钩在使用时,压出了吸盘里面的空气,而吸盘外面依旧受到大气的压力,因此吸盘能够被牢牢地压在墙上,并且能够承受确定的重量。一旦吸盘内进入空气,内外压力平衡,吸盘就会掉下来。吸盘的接触面越光滑(如瓷砖、玻璃等),它的密封性就越好,空气就越不轻易进入,承重才能就越强。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并感受到了空气的特征有哪些,了解了空气的作用有哪些,了解了固体、液体、空气一致以及不同的特征。在科学测验中,探索石头、水和空气如何举行传递,得出测验结论是石头轻易被传递,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具有确定的滚动性,空气那么不易被查看、轻易泄露、不太好密封等,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认知空气的兴趣。总结课堂板书无色。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单元2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确定的空间。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举行查看,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学识,用吸管吹气把瓶子里的水吹出来,并了解其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举行合作探究,照实记录和描述。重点通过探究,学生熟悉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表示图片,聚焦问题:我们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使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进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播放测验视频,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一些根本的熟悉教师引通常处境下,纸遇到水会变湿。假设有物质占据了水和纸团之间的空间,使水不能接触到纸团,那么纸团就不会变湿。学生推测答案,并给出解释。单刀直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授新课一、探索1:压杯入水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不会湿?试验材料:水槽、通明塑料杯、纸、双面胶、塑料泡沫测验步骤: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①在塑料杯内的底部帖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②在水槽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泊物(如泡沫塑料),可便当查看水位变化。③把杯子逐渐的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面吞噬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查看纸团是否被浸湿。测验现象:纸团并没有湿这是为什么?教师点拨:由于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不会进入,纸团不会湿。把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重复探索1的步骤,纸团会不会湿?测验步骤:在塑料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里,把手放在小孔上面,感受一下,观看杯子中有什么变化?测验杯子里的纸团变湿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点拨:杯底扎小孔后,杯中的空气会从小孔中流出,水进入杯中,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所以纸团被水浸湿。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入杯底的小孔,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观看杯子中的现象。学生打定测验工具与材料学生合作完成测验学生回复:水并没有漫过纸团学生做好笔记学生持续测验并查看纸团有没有学生按步骤测验,专心查看现象学生回复:水进入了水杯,漫过了纸团,纸团变湿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做测验并查看杯子中的水位的变化。观看视频并没有切身体会,通过自己动手测验探索,真实感受探索纸团没有变湿的理由。探索,探索纸团变湿的理由。通过测验探索空气切实占据空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测验现象:能够看到杯中的水位有明显的下降。教师点拨:由于从小孔向杯中打气时候,空气进入杯中,占据了确定的空间,挤出杯中的水。四、研讨1:在上面的测验中,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当空气被密封在杯中时,水不能流进杯子。当杯底被扎了一个小孔后,杯子里的空气从小孔向外流出,杯中的空气裁减,杯子外的水流进了杯子。当空气从小孔被打进杯子后,杯中的空气增多,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杯子里的水裁减。五、研讨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教师点拨:空气占据空间。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上面的测验,纸团不湿的现象说明空杯子并不是真空的。2、扎孔后,水槽里的水进入了杯子,是由于杯子中的空气从小孔流出,腾出了杯子里的空间,杯子外的水就流了进3、从小孔打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水杯内的空间,杯子里的水被挤了出去。六、测验总结表示课件图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个测验,总结出结论:空气占据确定的空间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斟酌:怎样使羽绒服更保暖?方法:多轻轻拍打羽绒服可以更保暖。理由:羽绒服蓬松时,羽绒间的空隙被空气占据着。空隙小,羽绒间的空气传热才能差,使外面冷空气不易到达里面,里面的热空气不易到达外面,保持了温度。羽绒服压扁时,羽绒间几乎没有空气,保暖性能就差。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回复:没有扎孔的时候,水不能流进杯子。扎孔后,水流进杯子。学生回复:能由于第一个测验,空气占据空间,水才没有流进水杯。学生做好笔记学生通过议论交流方才的测验对测验的现象进一步的加深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测验总结通过实例讲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八、测验拓展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处境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测验材料:吸管、橡皮泥、矿泉水瓶、水。测验步骤:(1)把两根吸管插入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一根吸管插入到瓶中的水里,另一根吸管插到瓶中没有水的位置。(2)用橡皮泥把瓶口封死。(3)通过没有接触到水的吸管向矿泉水瓶中不断的吹气测验现象:当不断的吹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流出。教师点拨:由于瓶口被橡皮泥封死,并且瓶中的空间是确定的,所以瓶中的空气完全被瓶中的水和空气占据着。当向瓶中吹气时,就增加了瓶中空气的总量。增加的空气不能从任何地方流出,只能占据水的空间。而水又具有滚动性,所以水从另一根吸管中流出。学生专心斟酌并给出认为可行的方案学生按测验拓展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占有确定的空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间,并且弥漫各处的。通过测验探索体验,培养了我们动手创新才能,得出了空气切实占用空间。联系生活,知道了空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总结课堂板书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湿水进入杯子不湿杯内有空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本来觉得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都是常见的,孩子们不难理解,上完才觉得其实没那么简朴。更加是对空气的研究,虽然空气就在我们周边,但是由于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既目生又难以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在熟悉了空气后对这个物质的进一步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务必让学生通过概括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测验,去体会、去探索察觉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议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结果得出结论教学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空气能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测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新房购房合同范本2
- 2025版权转让合同书模板
- 2025装饰装修工程劳务分包合同【装饰装修分包合同】
- 2025船舶租赁及购买合同范本
- 2025电气设备安装合同模板
- 2025年高强2号玻璃纤维纱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种植施肥机械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三异丙醇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药品批发零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雷达、无线电导航及无线电遥控设备项目建议书
- GB/T 14054-1993辐射防护用固定式X、γ辐射剂量率仪、报警装置和监测仪
- GB/T 11865-2008船用离心通风机
- GA/T 652-2006公安交通管理外场设备基础施工通用要求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素材《长津湖》 课件(53张PPT)
-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二答案
- 公积金提取单身声明
- 高处作业吊篮进场验收表
- 八年级英语15篇完形填空(附答案)
- 护理管理学练习题题库
- 8.生发项目ppt课件(66页PPT)
- 手榴弹使用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