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向一位外国友人解释“礼”字?可以是“礼貌”“礼节”,也可以是

“仪式”“典礼”。而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很

多像“礼”一样意涵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外国语言中鲜能找到与之对

应或相近的词语,而这些概念恰恰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可

以说,想要真正了解中国,离不开对这些思想文化术语的深入理解。但海外的

中国文化研究学者和爱好者常常面临中国思想文化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一些非英语国家更为突出,因此,权威的思想文化外译参考资料对

他们来说十分必要。

由此,“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术语工程”)正式启动,

从国家层面开展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翻译和传播工作。“在术语工程的数据

库中,术语完全以中外对照的形式呈现,包括条目、释义、引例,以帮助读者

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

翻译思想文化术语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个词语翻译成外语,而是要求译者在

对术语的内涵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用尽可能准确地道的外语进行表述。

“或者说就是‘两步走’一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白话文到外文。”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章思英说。

“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两步走’的译者凤毛麟角,因此,工程团队通过协

作来实现术语翻译。术语工程专门设置了哲学、文艺、历史三个学科组,以及

外文译审组。学科组专家学者负责筛选术语,用200到300个现代汉语汉字阐

释每条术语的含义,同时给每条术语搭配1到2条引例,每条引例以文言文和

白话文对照的形式呈现。这是‘第一步‘。译审团队负责‘第二步’,,译者完

成初步译文后,由术语工程特邀汉学家润色,再由译审专家审订、定稿,这是

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

思想文化术语外译的传播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相关研究者和译者的每一分

努力,都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做出了贡献。章思英介绍,“我们期望

海外读者能把这些译法应用在翻译或写作中,使之逐步成为他们表述中国的话

语”。

(摘编自殷泽昊《理解中国,从这些关键词开始》

材料二:

文化术语指的是一种语言中代表其文化元素的集中称谓,是民族文化和精神

的积淀。而翻译是文化对外输出与传播的重要手段,规范化的恰当的文化术语

翻译,能给予跨文化传播强大的支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关键内容,对于中国

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术语是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以词或短语形

式固化的概念和核心词。它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探索和理

性思考的成果,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历史智慧。在术语民族化策略下,术

语外译保留中文的语言文化特色,创造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专有名词,既能彰

显中国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构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与交流中的软实力。

而术语国际化主栗是指将本土术语输出到国际社会,可称为“术语输出”。

在术语输出的过程中,本土术语与国际社会尽量采取一致的形式,使术语顺应

世界通用的表达,是术语国际化常用的方法。这种“术语一致”的国际化策略,

考虑到了译入语的文化接受度,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阐释与传播。中国文化术

语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蕴,多数情况下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形式与内涵

都一致的对等表达。过度强调术语国际化不仅会弱化中国文化,而且会引起文

化的误读,不利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

术语国际化要以术语民族化为前提。术语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在语言表达上与

国际通用语进行语义上的对标,实质上是包含了对民族化术语的国际推广。中

国文化外译实践中,要努力推广译介反映本民族文化成果的民族化术语,使其

在符合国际化接受的驱使下日益融入世界多元的文化中。对于有理解和接受基

础的相关术语要采用民族化策略进行翻译,以彰显文化特色,提高中国文化影

响力。

而术语的民族化也只有在国际化的语境中交流和推广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术

语外译过程中,对于尚不具备理想接受条件的民族化术语,要立足国际化的接

受需求,首先重在思想或文化内容的传播,即术语的概念内涵重于语言形式。

要挖掘译入语中现有的等价术语或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一味追求

民族化的体现而忽视译入语使用者的语言文化接受习惯。而且,在译介过程中

提供必要的等价术语,也会对民族化术语的译介推广有所帮助。

术语在经历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文化张力博弈之后,可接受性强且真正符合

所负载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术语形式就会得以留存而成为规范的文化外译术语。

(摘编自王小燕黄勇《中国文化外译中的术语民族化与国际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涵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都找不到与之对应或相近的译入语,这增

添了术语外译的难度。

B.权威的思想文化外译参考资料,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构建中国文化在国

际传播与交流中的软实力。

C.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对术语的内涵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是

从事术语外译工作的基础。

D.规范化的、恰当的文化术语翻译有助于文化对外输出与传播,对于中国文

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思想文化术语外译面展开的,但二者论述的重心

各有侧重。

B.术语工程之所以要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是为了让更多的译者能够做到

“两步走”。

C.文化术语外译的传播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并不影响相关研究者和译者所

做的贡献。

D.翻译是文化对外输出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中文化术语的翻译在其中处于

重要地位。

3.下列选项,与文中“术语国际化要以术语民族化为前提”这一观点最不相关

的一项是()

A.晚清翻译界代表严复乘承“化西”而非“西化”的学术精神,推动了术语

民族化和近代知识体系的更新。

B.郭沫若“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

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C.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翻译思想,强调了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实于原文,

即使可能造成语言的不通顺。

D.林语堂: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术语外译中术语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

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

分析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译者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难道这是应该的吗

列夫,托^尔贝斤泰

在一片田野上,有一座规模很大的熔铁工厂。工厂的四面都砌着高墙,好几

个大烟囱整天不住地冒着烟,打铁的声音很大,就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也都听

得见。几个格外庞大的熔铁炉立在场院中,旁边是一条运送货物的小铁道,周

围还有一片工厂的管理人和工人居住的许多房屋。

在矿山里头做工的人,跟在熔铁厂做工的人一样,多得跟蚂蚁似的。他们爬

到离地面有百尺多深的矿山里去做工,矿山中的空间很小,又暗又窄,又有臭

味又潮湿,常常要把人闷死。那些做工的人天天都要从早晨到晚上,或者从晚

上到早晨,没命地挖铁。还有一些人弯着身子在黑暗中把铁或者黄土运到铁坑

里去。之后,他们再重新拉着空车回来,装满了,又运到那里去。每天,他们

都要做十二个小时或十四个小时的工。

在矿山中做工是这样辛苦,而在那熔铁厂里做工的人也丝毫不轻松,他们每

天都工作在炙热不堪的火炉旁边;有些人在烧剩的铁和铁渣流下来的地方做工;

还有些机器匠、火夫、打铁匠、瓦匠、木匠等其他在工厂里的人,也都一样,

都要做十二个小时或十四个小时的工。

等到了礼拜日那天,一些拿到了工钱的工人便出去洗澡休息。他们有时也不

去洗澡,而是跑到酒馆饭店里去吃喝。直到喝得大醉才罢休。等礼拜日一过,

礼拜——大早,他们就又要做那种辛苦的工作了。

在工厂附近,有很多乡下人牵着瘦弱的老马,来耕别人家的田地。天还没亮

起来,他们就驾着马从家里出来,怀里揣着几块干面包,就到别人家田地里去

耕种了。

还有一些离工厂不远的乡下人,他们坐在石头道上,用席子挡着自己的身体,

在那里打石子。他们的腿磨坏了,手也长出了厚茧,满身都是污泥,且不说脸

面、头发和胡须,就连肺里头也装满了不少的石灰屑。

那些人从石堆里取下一块没被打碎的大石,把它放在地上,然后抡起沉重的

锤子,用力砸下去,直到把那块石头砸碎为止。等到那石头被砸碎了,他们再

拿砸碎了的石头继续砸,非得等到石片砸得十分碎才算完。

等砸完了这个,他们又拿起一整块石头,又开始……这些人每天都是如此,从

清晨开始做工一直做到晚上,差不多要做十五个小时或是十六个小时的工。好

在饭后他们还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他们一天吃两顿饭,早饭和晚饭都用干

面包和清水来果腹。

那些在矿山里,在工厂里做工的人和农夫、石匠,从小到老都是这样生活的,

他们的妻子和母亲因为艰苦的工作导致种种疾病缠身,也是这样生活;还有他

们的父亲和孩子,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还要做一些劳力过度,又伤害健康的

工作,从早到晚,从小到老,也是这样生活。

而在这座工厂的附近,在石匠和农人的身旁,在许多居无定所、以求乞为生

的男女中间,竟有一辆十分美丽的马车,这辆马车由四匹红栗毛的骏马驾着一

一就连其中最差的一匹马,都超过了农夫所有的家产。那些马在那里驰骋着。

在这辆美丽的马车中,坐着两位贵夫人。她们撑着美丽的遮阳伞,头上戴着

昂贵的帽子,帽儿上的白羽毛十分精美,光是看它的价值,简直比乡下人耕田

的马都要贵上好几倍,风一吹,它们便迎风飘起来,十分好看。

马车的前座上,是一位军官,他穿着一套很讲究的衣服,上面的金纽扣金光

闪闪的。再说这个马夫,马夫身上穿的是一套蓝色的制服,他喝了一点酒,驾

着车一路横冲直撞,几乎把路上的小孩都踏倒。有一个刚从工厂里做工回来的

乡人,也驾着一■辆车,刚巧遇着这辆马车直撞过来,几乎就把这位乡人撞入小

河里。

那辆精致马车上的马夫竟然还大怒起来,扬着鞭子对那乡人说:“你难道看

不见吗?”

那乡人听了这话,赶紧一只手拉着绳,一只手战战兢兢地摘掉帽子,一脸抱

歉的神色。

马车后面有两男一女,驾着自行车飞也似地跟着,嘴里不住地说说笑笑,好

几个乞丐在后面跟着跑,他们却一直不理。

又有男女两人骑着马在石道上驰骋。那马和鞍子一看就知道价格不菲,就是

一顶带面衣的黑帽子,差不多抵上石匠两个月的工钱,再看那一条英国式的马

鞭,矿山里苦工辛苦做上一个礼拜的工也买不来。马的后面跟着一只又肥又大

的外国狗,戴着一个很贵的项圈。那只狗伸长舌头在后面跑着,一步也不离开

它的主人。

距离这辆马车不远的地方有另外一辆马车紧跟着。车上载着一个穿白围裙、

一脸笑容穿得又很体面的姑娘;还有一个长着胡子的肥胖男人。那男人嘴里衔

着一根纸烟,正在那里不知和姑娘说些什么话。

看吧,这就是那些坐在车里,骑在马上和自行车上的人的仆人。其实这也不

是一件多么稀奇的事情。整个夏天他们都是这样生活的,差不多每天都要出去

逛,偶尔还带茶酒美味,等等,为的是换着地方吃吃喝喝,这样才会有新鲜感。

这几位先生分别来自三个家庭,他们全住在乡下的别墅里:一位是乡下的绅

士,家里有两千多亩田地;一位是做官的,每月三千卢布的薪水;还有一位是

一家富有的大厂主家的子弟。

这些人看着这群围着他们乞讨的人和苦工,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当然,他

们也一点也不觉这些人值得同情。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很正当的现象。

一会儿工夫,马车、马、自行车便都远去了,好像成了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

然而那些在工里做工的工人、石匠和农夫依旧重复着他们辛苦乏味的工作,一

直到他们死去。

这些穷苦的人目送那些贵人离去,自己不禁心想:“人类就应该是这样活着

的吗?”想到这里,他们的心里更觉得一阵阵的难受。

难道这就是应该的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贵夫人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见其车”,马车如此的美丽,马匹

如此的贵重,既为写贵夫人的奢华做了铺垫,又与下层民众的生活形成对比。

B.小说并未写贵夫人的神态,却给她们戴的帽子尤甚是帽子上的白羽毛一个

特写镜头,以细腻的笔触直接刻画出衣着高贵的贵夫人趾高气扬的姿态。

C.小说中详细刻画了马夫形象,他因为自己是贵族的马夫,酒后驾车,无视

路上的孩子,无视乡人的车子,置底层民众的生命于不顾,是统治阶级的帮

凶。

D.当贵人离去时,那种奢华的生活似乎被遗忘;但是那些底层的民众为自己

的生活感到特别痛苦,每天又重复起了他们的辛苦而无味的工作。

7.关于小说前四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四段主要通过对熔铁厂和矿山的工人日常生活状态的叙写,从而刻画出

一群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精神已近麻木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B.小说写矿山工人工作时,既有对他们工作时间的叙述,又有对他们整日没

命地进行重复工作的状态的描写,这样使人物的立体感更加强烈。

C.熔铁厂的工人也同样的辛苦,虽然他们从事的工作种类不同,但无论在哪

一个工作岗位上,其工作都是超长时间、超大强度。

D.第四段写工人们拿到了工钱可以去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旨在突出备受

剥削下的下层劳动者还有些可以自己支配的自由,让人感到庆幸。

8.小说以《难道这是应该的吗》为题,又以“难道这就是应该的吗”结尾,有

什么艺术效果?

9.这篇小说没有主角的名字,有的只是对人物言行的叙述,但其主题不仅没有

被削弱,反而更显深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间献王日:“汤称学圣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静居独思,譬如火焉。夫舍

学圣王之道,若舍日之光,俘"7独思,若火之明也?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

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宁越,中牟可△也,苦耕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友

曰:"苇如学。学三十年,则可以达矣。"宁越日:“请十五岁。人将休,

吾将不休;人将卧,吾不敢卧。"十五岁学,而周威公师之。夫矢者之速也,

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

师,岂不宜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间也。

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日:

“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木

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

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

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镶而砥砺之,其人不益深乎?”子路拜日:

“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

者,东夷慕营县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2,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

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3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

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

之难哉”

(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注]①集(qing),矫正弓弩的器具。②私婿,丈夫死后,再非正式招夫婚配,

称受招者为私婿。③苍梧,复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

之/难哉/

B.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

之/难哉/

C.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

之/难哉/

D.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

之/难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乃独思”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何乃”两

字的含义不同。

B.鄙人,文中指居住在郊野的人,现在则指知识浅陋的人或用作自谦之辞。

C.“莫如学”与“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莫”字的含

义相同。

D.诸夏,可指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也指中原地区,常与偏远地区相对

而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间献王借用商汤的观点,认为圣王之道像太阳光那样明亮,个人独自思

考像火把光般微弱。因此要把独自思考明白的道理与圣王之道结合起来。

B.宁越因耕作太劳苦,就向朋友询问免除劳苦生活的方法,朋友的答案是苦

学三十年;宁越说,他只需十五年,他连别人休息、睡觉的时间也要用来学

习。

C.孔子劝子路要加强学习,子路以南山的竹子为例,说竹子可以直接做成

箭,用不着学习;孔子说若在箭尾装羽毛,将箭头磨锋利,箭的威力更大。

D.子路问可否不管古代学问而按自己心意行事?孔子以东夷女子嫁给私婿、

苍梧男子把自己漂亮的妻子换给哥哥这些不符合礼制的例子来加以否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底

(1)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2)夫矢者之速也,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

14.孔子认为学习对人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注]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感秋怀乡之作,起二句因秋而兴感,见水北流而思乡,暗示出“湘

中有怀”的题旨。

B.颔联虚实结合,前一句实写归途之远,后一句虚写思乡之情弥漫之久,空

间与时间交织。

C.尾联以问句作结,不仅表达了自己向往早日返家的心情,而且揭示了自己

愁的真正原因。

D.诗歌内容紧扣主题,呼应题目,构思巧切,格度严密,体现了律诗起承转

合的章法特征。

16.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云:“张正言诗,亦倜傥率真,不甚蕴藉,然胸

中殊有浩落之趣。”结合诗文,分析此诗倜傥率真又充满浩落之趣的特点。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两句,对屈原

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2)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

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o

(3)杜鹃,又名子规,相传是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其啼鸣声哀婉凄切。杜鹃、

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o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展览,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如同一部沉浸式电影,文物是剧中

演员,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明@,观众观赏每一件文物,如同随着“剧情”发展,穿越历史长河,

认知历史并读懂中国。

通过综合运用电视艺术手段与多元传播方法,让曾经深藏在博物馆的文物、

遥远而不易接近的大遗址等一步步获得公众认知。在阐释文化新知、描绘精神

图谱中②、润物无声,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文物知识和价值传播对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的作用。让更

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揭示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丰

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广大文博

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飞

19.文中画波浪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