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高
二6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
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
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
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
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
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
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桐,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
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
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
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
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
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
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
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
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
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
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
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
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
“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
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
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
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
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
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
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
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
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
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
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
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
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
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
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
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
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
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
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
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
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
普遍性。
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
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
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
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
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
“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
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
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和文化抄袭。
B.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在创造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
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
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最终一
定会走向符号化和片面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
是内容挪用中的一种。
B.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
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
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
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3.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
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英国BBC主持人迈克尔・伍德撰稿主持的纪录片《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展
示中国从古代夏商周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
C.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
《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
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4.《礼记.曲礼》有言,“毋剿说,毋雷同。”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
何突围,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
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
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
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
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
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
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
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
那就不成为袋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
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
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
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
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
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
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
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
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
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文本二:
作文和作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要质胜于文。质就是内容和思想。譬如
木材,如本质佳,油漆固可助其光泽;如质本不佳,则油漆无助其坚,即华丽,
亦粉饰耳。二、要有真情,要写真相。三、文字、文章要自然。三者之反面,
则是虚伪矫饰。
(节选自《〈孙犁散文选〉序》)
5.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白洋淀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苇的世界,这里的水养活了苇草,
苇草养活了这里的人,人像寄生在苇里的鸟。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达了
人与苇的密切关系。
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白洋淀的苇用途:有的可用来织炕席,有的可用来铺
房、填房碱,有的可编织成捉鱼用的篮子,有的只能当柴烧。
C.白洋淀的苇意义非凡:它象征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它是白洋淀妇女无
畏精神的写照,它凝聚着人民对敌斗争的智慧。
D.本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为背景,作者用质朴、白描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军
民抗日的故事,为子孙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6.作者说白洋淀的“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却又说:“最好的苇出
在采蒲台。”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7.根据文本二,我们应该主要从哪些角度对文本一进行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广之字林之,沛郡相人也。少好弓马,便捷有勇力。宋大明中,以功补本
县令,历强弩将军、骤骑中兵、南谯太守。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
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广之等肉海攻营,自呵号至日没,大败之,杀伤千余人,遂退,烧其运车。
从闻之,弃垒奔走。太祖废苍梧,出广之为俱卞督徐州军事、徐州刺史、钟
离太守,冠军如故。沈攸之事起,广之留京师,豫平石头。毕,仍从太祖顿新
受。太祖诛黄回,回弟驷及从弟马、兄子奴亡逸。太祖与广之书日:“黄回虽
有微勋,而罪不可容。弟自悉之。今启依法。”令广之于江西搜捕驷等。建元
元年,进爵为,,食邑千户。北虏动,明年,诏假广之节,出淮上。广之家
在彭、沛,启上求招诱乡里部曲,北取彭城,上许之。广之引军过淮,无所克
获,坐兔官。世祖即位,迁右卫将军。世祖见广之子珍国应堪大用,谓广之日:
“卿可谓老蚌也。"广之曰:"臣不敢辞。”上大笑。除游击将军,不拜。十
一年,虏动,假广之节,招募。高宗诛害诸王,遣广之征安陆王子敬于江阳,
给契咚一部。进封应城县公,食邑二千户。建武二年,虏围司州,遣广之持
节督司州征讨,解围。广之未至百余里,虏退,乃还,四年,卒。年七十三。
追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谥日庄公。昔皇甫肃于齐间投广之门下。广之早与
皇甫有隙,然崇其学,荐之武帝,任东海太守。其开阔如是。
(选自《南齐书・王广之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
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B.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
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C.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
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D.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
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晡时,即辰时,十二时辰之一,又名日晡、夕食等,指每天下午的七时至
下午九时。
B.假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象征王权,有震慑臣子
之用。
C.侯,爵位名,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该制度因时而异,不尽
相同。
D.鼓吹,一般指仪仗乐队。文中是指将乐队仪仗赏赐有功之臣,表示奖赏与
激励。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广之勇武善战。他从小勇武有力,为官后,屡经战阵,威名远扬。在寿
春肉搏攻城,把杜叔宝军杀得大败。去司州解围时,吓退敌军。
B.王广之尽忠国事。王广之对君王忠心耿耿,治事以来,虽仕途曾小有挫
折,但多次持节出征或外出为官,都兢兢业业,以诚敬之心做事。
C.王广之受皇家信重。他在国家遭逢大变或战事发生的关键时候,常被委以
重任;在派他去搜捕黄驷等人的信件中,皇帝与他推心置腹,兄弟相称。
D.王广之心胸开阔。虽然皇甫肃早先与自己有过节,但为了显示自己心胸开
阔,加上皇甫肃有才学,所以王广之向齐武帝推荐了他。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沈攸之事起,广之留京师,豫平石头。毕,仍从太祖顿新亭。
(2)广之家在彭、沛,启上求招诱乡里部曲,北取彭城,上许之。
12.后人评价“广之,齐世良将”,他深得皇帝信任并被委以重任。结合文本
简要概括王广之在哪些方面建有功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
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
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诗人认为此地风光无限,
可以寄托余生。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而且两首诗
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D.“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我饱一饭
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4.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
的道理。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如果方法不当,有时也是一种伤害,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就有这句
话:",O"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
共鸣,这句话是:“!”
(3)在《劝学》中把良马和劣马作对比得出一个结论“”,在
学习中我们还要专注,否则就会像螃蟹一样“",那是因为它
用心浮躁。
(4)在《师说》中,作者开篇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老师是用来:
(5)“鸥鸟”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往往成为隐者的伴侣,漂泊无依的
代名词,或是高洁孤傲的象征,如“";又如
六、选择类
16.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一致的是()
A.微风鼓浪虎鼓瑟兮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哥矣孰能无哥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尊而不从师尊之不解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均正确的一项是()
A.青眼聊因美酒帙(绝断)今之AA(一般人)声非加珠也
(劲疾)
B.迷花倚石忽已眼(昏暗)假舟楫者(借助)金石可镂(雕
刻)
C.快阁亭西倚晚晴(在东边、在西边)金胡砺则利(靠近)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片刻)
D.晴窗细郛戏分茶(牛乳)银瓶乍破水浆厚(溅射)余方心劭
欲还(内心惊恐)
1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曷不委心任去留?B.复驾言兮焉求?
C.遂见用于小邑。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9.下面对加点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顺之所存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朋郑子⑥吾师道也
⑦顺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
⑨或烦焉,或不焉
A.0W)/(5W/(ZXB)
B.①②⑤/④©⑨/⑥@
c.
D.®@/(2X3X5)/M)/(ZX§)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是()
A.亦吟町而经丘B.悦王呼之情话
C.暮去朝来颜自故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1.下面选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轮列缺霹雳或师焉,或不焉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一尊还酹江月君子生非异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南声函胡汝识之乎
D.舟遥遥以轻场虽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2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0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也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其中的《乐》久已失传。
B.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
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C.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卡圭”。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七、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
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
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①的。
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等待被揭开,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
②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
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
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
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
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
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考古人③,扎根田野,艰
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不仅有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精神,而且有求索文明
之秘的报国之志,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建起了一
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语言表达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
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
象。甲: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可谓
源远流长。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5314-202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用两位数乘除 测试卷带答案(夺分金卷)
- 沥青混凝土运输协议(35篇)
- 农村丧事礼仪主持词
- 讲文明懂礼貌演讲稿600字(35篇)
- 2024年三人联合承包石油化工工程合同2篇
- 设备购销合同格式示例
- 设计服务合同印花税的办理流程及指南
- 诚信在诉讼中的承诺
- 货物运输安全合作协议
- DBB、DB、EPC模式的解析及其优缺点+第三小组
- 顶管施工监测
- 《糖尿病的治疗》PPT课件.ppt
- 铁路工务线路工作业指导
- 小学美术《14虾和蟹(二)》PPT课件
- 《2021国标暖通图集资料》14K117-2 伞形风帽
- VI设计手册的设计与制作PPT课件
- 天然气管道冰堵发生原因及解堵措施
- 对降低产品成本途径问题的研究
- 工程安全监测
- 28科学发展盐城巨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