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

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

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

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缙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

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

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

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

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

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

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

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

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

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

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

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

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

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

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

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

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

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部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

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

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

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

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

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

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

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

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

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

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

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

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

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

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

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

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

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

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

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

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

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

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

“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

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

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

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一

一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

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

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遮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

的艺术境界,追求以显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

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

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

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

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

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

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

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

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

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

“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

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

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

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

拙而变。”

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

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

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落雪之夜

巴金

我从王主任的房里出来,雪早已住了。山坡上一片白色。石头砌的山路一级

一级蜿蜒她伸到下面去。王主任住在半山。我的住处在山下。我在这个军的政

治部作客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晚饭后我常常同王主任散步到山沟口;有时我也

到他的房里坐坐,听他谈些战斗故事。

王主任才四十出头,比我年轻,可是他知道的事情很多。他喜欢讲话,要是

兴奋起来一口气讲两个钟头,也不让人插嘴。我同他可以说是“一见如故”。

我拿着兵团政治部的介绍信到这里来找他,我们头一次见面,谈不上十句,他

就称我“老李同志”。等到他陪我走进我临时的住室、跟我告别的时候,他索

性简单地叫我"老李”了。我同他在一起一点儿也不感到拘束,我有什么话就

老实地讲出来,讲错了,他马上给我纠正。我向他请教,他总是有求必应。倘

使他抽不出时间,他会不客气地告诉我,他没有空。

我刚住下来,他就派了一个小通讯员照应我。可是他也任我一个人随意地到

处走走。因此这个落过雪的晚上,我从他的房里出来,并没有人送我回去。他

本来叫他的通讯员送我下山,我说我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在雪地上走,谢绝了他

这番好意。他也就不坚持了。

雪在我那双笨重的厚皮靴下面发出吱吱的响声。我在这些相距不算很近的石

级上留下了一对一对的脚印。我左弯右拐,走得浑身发热,一面在回想刚才听

到的志愿军的英雄故事,越想越高兴,就不再注意眼前的东西。我正走得起劲,

忽然撞到一棵松树上,其实也不能说是撞,只是我的右胳膊挨了挨树干,压在

枝上的雪落下了一点儿,有一片贴在我的脸上。我抬起头往上看,脚还在朝下

移动。我没有料到脚踏在垫了雪的土坡上,身子会站不稳,要不是我连忙抓住

旁边矮树的树枝,我一定滚到下面去了。

我站定以后,正在因为这场虚惊暗暗责备自己的粗心,一边掏出手帕揩去脸

上的汗珠,忽然听见一个清脆的声音:“同志,怎么啦?摔伤没有?”原来有

一位女同志在我背后讲话。我不曾回头,马上答道:“不栗紧,我踩滑了,没

有摔倒。”

后面的声音又说:“李林同志,原来是你!小刘没有来?”王主任派给我的

小通讯员叫小刘。

我知道这位女同志叫王芳。就在前两天下午她到王主任房里谈工作,我正在

那里,王主任便向我介绍,说是在报社工作,写些通讯报道还不错。她现在既

然认出我来,我只好转过脸去向她答话:“小刘在下面等我,我现在就回去。”

她向我招了招手,亲切地说:“李林同志,你到我们这里来歇一会儿罢。”

我这时才看出她站在一个住室的门前,这间黑阴阴的屋子一大半藏在山里面,

房里的灯光遮得严严的。这个山坡上有不少这样的屋子,白天我一眼就看见,

夜里却不大容易分辨出来。

“王芳同志,谢谢你,我回去了,下回来看你。"我带笑地答道,便不再理

她,我的脚又往下移动了。

“请你等一等,我送你回去。”她说着,就跑下坡来。我的眼睛正在望那些

积了雪的白石块,可是我听得见她的脚步声。我不要她送我,却又不能阻止她。

她已经走到我背后来了。

“李林同志,你上了年纪了,以后夜里出来要带通讯员啊。"她关心她说。

我不愿意她送我走到住室,也不喜欢她这种口气,可是想到她那张少女的瓜子

脸上两颗好像刚刚油漆过的透亮的黑珠子一样的眼睛,和棉军帽下面两根又黑

又粗的辫子,又觉得她小小年纪对我讲这种话有点可笑。我只说:“你不要送

罢,就只有一点点路了。”并没有讲别的话。的确山路只剩了十几级,不过我

还要顺着山脚走一段路才到得了我那个住室。我把脚步加快了些。我打算赶快

走下山坡,转身对她一挥手,说声“再见”,省得她为我多走那么一段路。可

是她也加快脚步跟着走下来。她还着急地说:“李林同志,你慢慢走,别摔

倒。"她看见我不停步,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又说:“我一定要送你回去。”

她说了这一句,自己发出一声轻微的笑,马上加一句解释:“你是我们军的客

人啊。”

我到了山下,她也下来了。我含笑对她说:“王芳同志,谢谢你,请回去

罢。”她望着我笑了笑,说道:“我送你到家。"我只好陪着她往前走了。

我们在这条看不见灯光的积雪的小路上走着。我因为她坚持送我感到抱歉,

没有讲话。她却带笑她说:“你太客气了,雪冻起来,路上不好走。我们走惯

了有时还要摔倒。我们是不栗紧的。你上了年纪,不能过于大意啊。”

我感谢她的好意,便对她老老实实地解释我的习惯。我们就这样地谈起来,

一边谈一边走,不知不觉地到了我的住室门口,通讯员小刘烧暖了炕等我回去,

听见我们的脚步声,便出来迎接。

我邀请王芳到我的屋里坐坐,她不肯进去。我要小刘送她上山,她也谢绝了。

她还笑着说:“李林同志,你别看这里很静。这里满山都是我们的人。我还怕

什么呢?明天见!”她举起手向我敬个礼,又对小刘说一句:“小鬼,你好好

照应李林同志啊!”转身便走。她的脚步是那么轻快,半新的棉军服穿在她的

身上并不显得臃肿。

(节选自巴金小说《团圆》,题目为编者加)

【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

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他深入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深厚友

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主任与我“一见如故”,会毫不客气地纠正我的错话,也会直接拒绝我

的请教,体现了其热情干脆、固执己见的性格。

B.王芳是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志愿军女战士,她美丽、热情、善良,从她的

言行举止我们看到了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面貌。

C.“我”在回住室的途中,“走得浑身发热”,这其中既有走路过程中产生

的热量,也有回想到志愿军英雄故事时的热血沸腾。

D.王芳在和我交谈时,称呼我的通讯员为“小刘”,而在和通讯员交流时,

却直接称呼他为“小鬼”,这主要是因为我刚来驻地,和他们有距离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作为小说的自然环境,在文中有多种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推

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在顺叙中运用插叙,交代了“我”与王主任和王芳二人认识的过程,

使情节更完整,叙事时空富于变化。

C.写“我"喜欢一个人在雪地上走,拒绝了王主任派人送“我”下山的提

议,这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D.小说共写了四位人物:王主任、我、王芳和小刘,作者对这四位人物的描

写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特点突出。

8.在“我”回住室的过程中,王芳三次表达了要送“我”回去的意愿。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这期间“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9.小说通常是虚构的,但本文却处处透露着真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

文的“真实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二月,丁亥,开封府奏田税旧一^r万二千余顷,今按行

得羡田四万二千余顷,敕减三万八千顷。诸州行田使还,所奏羡田,减之仿此。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

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上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

仁浦不由行第,不可为相。上日:“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

邪!”己丑,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

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

虽起?羊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上尝问大臣可为相者于兵部尚书张

昭,昭荐李涛。上愕然曰:“涛轻薄无大臣体,朕问相而卿首荐之,何也?”

对日:“陛下所责者细行也,臣所举者大节也。昔晋高祖之世,张彦泽虐杀不

辜,涛累疏请诛之,以为不杀必为国患;汉隐帝之世,涛亦上疏请解先帝兵权。

夫国家安危未形而能见之,此真宰相器也,臣是以荐之。”上日:“卿言甚善

且至公,然如涛者,终不可置之中书。“涛喜诙谐,不修边幅。与弟瀚俱以文

学著名,虽甚友爱,而多谑浪,无长幼体,上以是簿之。上在藩多务韬晦及

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

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簿

籍,过目无所忘。发奸掩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

不好丝竹珍玩之物。常言太祖养成王峻、王殷之恶,致君臣之分不终,故群臣

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

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然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

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末年浸宽。堂里之

日,远迩哀慕焉。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

敢犯

B.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

敢犯

C.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

敢犯

D.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

敢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亥,文中是纪日,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兰

亭集序》中“岁在癸丑”的癸丑也使用了这类干支计时法。

B.刀笔,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用刀削去重写。因刀笔并用,古代文职官员

称作“刀笔吏”。

C.科第,指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陈情表》

中的“孝廉”也需经过科举考试才能当选。

D.登遐,犹言登仙远去,也是对人死的讳称,文中特指帝王之死,与“晏

驾”“崩”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周世宗敕令开封府减免百姓的租税,各州巡视苗田使者回来,羡慕这种

做法,也仿照开封府的比例减免了租税。

B.张昭认为李涛具有能预见国家安危的才能,所以举荐李涛为宰相,但世宗

却认为李涛为人轻薄,没有大臣的风度。

C.魏仁浦出身文职,在官居高位后却谦虚谨慎,为人宽厚,当有大臣违背世

宗旨意时,他常常引为己过以救助他们。

D.世宗以史为鉴,常召见儒生诵读前代史书,商讨经书中的要义,他常以先

帝太祖姑息惯养王峻、王殷为前车之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2)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末年浸宽。

14.请简要概括文末“远迩哀慕”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

“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

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表面上是对君王的赞美,实际上是讽刺朝廷昏

旗,为李、王远谪鸣不平。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

望,可谓是语重心长的劝慰。

16.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

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一句

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一句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等同生死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

是这样批评的“,"。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居家自斟自酌,享受室内外之乐,心情很愉快

的句子是:“,。”这是真正的隐土之乐。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

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

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

融,传统与现代9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②,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

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鱼地进入直播间,

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

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

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④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交相辉映喧闹无比络绎不绝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热闹非凡连绵不断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喧闹无比连绵不断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热闹非凡络绎不绝汁醇味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