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与殷礼研究_第1页
卜辞与殷礼研究_第2页
卜辞与殷礼研究_第3页
卜辞与殷礼研究_第4页
卜辞与殷礼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卜辞与殷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卜辞与殷礼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古老文献在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对卜辞的定义、起源及其在殷商时期的使用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将重点分析殷礼的结构、内容和功能,探讨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探讨卜辞与殷礼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共同揭示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文献,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殷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研究其他古代文明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二、卜辞中的礼制信息在卜辞的研究中,礼制信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实践,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本节将深入探讨卜辞中所蕴含的礼制信息,分析其内容、形式及在商代社会中的功能与意义。卜辞中的礼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祭祀、宴享、丧葬等多个方面。祭祀卜辞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商代人强烈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灵的敬畏。这些卜辞详细记录了祭祀的对象、时间、地点、祭品以及祭祀的程序和规范。例如,有关对祖先神的祭祀,卜辞中会详细记载祭祀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需祭品,如牲畜、酒食等。礼制在卜辞中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案表现。文字描述方面,卜辞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记录了礼制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祭祀卜辞中,会详细记录祭祀的神灵、祭品、仪式等。图案表现方面,部分卜辞中会出现与礼制相关的图案,如牲畜、酒器等,这些图案往往与文字描述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礼制信息。礼制在商代社会中具有多重功能与意义。礼制是商代人沟通神灵、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祭祀等仪式,人们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同时也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礼制是商代社会等级秩序的体现。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礼遇,这种差异化的礼遇体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礼制还是商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代代的传承,礼制将商代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传递下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卜辞中礼制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礼制在商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沟通神灵、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也是体现社会等级、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卜辞中礼制信息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商代乃至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三、卜辞揭示的殷商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在《卜辞与殷礼研究》的第三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卜辞所揭示的殷商时期的社会结构。我们将分析卜辞中所反映的社会分层,包括王室、贵族、平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通过分析不同阶层在卜辞中的提及频率和内容,我们可以揭示殷商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王室与贵族:卜辞中频繁出现的王室成员和贵族的名字,显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些卜辞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政治活动,还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平民与奴隶:虽然平民和奴隶在卜辞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但他们的存在仍然是殷商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卜辞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我们将探讨卜辞所揭示的殷商时期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还表现在宗教和仪式活动中。政治等级:卜辞中记录了不同等级的官员和他们的职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殷商时期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宗教等级:殷商时期的宗教活动与政治紧密相连。卜辞中的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崇拜和对自然神的祭祀,反映了不同等级的人在这些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我们将探讨殷商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还体现在文化和宗教活动中。政治与社会:殷商时期的政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分层。王室和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文化与宗教:殷商时期的文化和宗教活动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例如,只有王室和贵族才能参与某些重要的宗教仪式,这显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四、卜辞中的经济活动与资源管理甲骨卜辞作为反映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祭祀、军事、政治等重大事件,也揭示了古代经济活动与资源管理的诸多方面。通过对卜辞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殷商时期社会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在卜辞中频繁出现的农业活动记载,如播种、收获、祈雨、田猎等,直观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显示了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及对气候、土地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卜辞中的农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和收成预测等信息,体现了先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农事规划和资源调度能力。另一方面,卜辞中涉及到的畜牧业、狩猎以及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记录,也展现了殷商时代多元化经济结构的特点。畜群的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野生动物资源的捕获与分配,以及青铜器铸造、丝织物制作等手工业生产的记述,都揭示出当时社会对各类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合理利用。卜辞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贸易交流和财富积累方面的内容,如物品交换、赏赐与征收赋税等经济行为的记录,显示出早期国家形态下的经济管理和财政体系初具规模。资源的分配与交换不仅满足了贵族阶层的生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卜辞与殷礼研究》中对卜辞所体现的经济活动与资源管理的探讨,为我们重构殷商社会的经济管理模式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同时也展现出我国古代先民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配置上的智慧与实践。五、卜辞与殷商历法、天文观念卜辞中的历法记录:分析甲骨卜辞中记载的各种历法信息,如年、月、日、节气等,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殷商时期的历法系统。天文现象的卜辞记录:探讨甲骨卜辞中对日食、月食、行星运行等天文现象的记载,分析这些记录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天文研究的影响。殷商历法与天文观念的关联:分析殷商历法与天文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历法如何受到天文观测的影响,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体现在殷商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卜辞在历法和天文研究中的价值:评估甲骨卜辞在研究殷商历法和天文观念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记录对现代天文学和古代历法研究的贡献。历法与天文观念的比较研究:将殷商历法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历法进行比较,探讨其独特性及可能的相互影响。在撰写这一部分时,我们将综合考古学、历史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理解甲骨卜辞在殷商历法和天文观念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六、卜辞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卜辞,作为古代中国特别是商朝和西周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研究卜辞的方法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考古学方法:通过对出土甲骨的考古发掘和分析,可以确定卜辞的年代、出土地点和使用背景。考古学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卜辞的物质文化基础和社会功能。历史学方法:通过对卜辞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事件、政治结构、经济活动等。历史学方法强调对卜辞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挖掘。语言学方法:卜辞的文字是研究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资料。语言学方法侧重于对甲骨文字的形态、结构和演变的研究,以及对卜辞文本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点的分析。文化人类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占卜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卜辞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强调对卜辞背后的信仰体系和文化逻辑的探讨。统计学方法:对卜辞中的某些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如对卜辞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主题或事件进行统计,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社会趋势和文化模式。跨学科方法:卜辞研究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综合性的研究视角。跨学科方法鼓励学者们跳出传统学科的界限,采用创新的研究手段和理论框架。七、结论与展望在本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卜辞与殷礼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通过对卜辞的系统梳理和对殷礼的详细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卜辞的文化内涵:卜辞不仅是商朝时期用于占卜的文字记录,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政治决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卜辞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殷商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殷礼的宗教与政治功能:殷礼作为商朝宗教活动和政治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也加强了王权的神圣性,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卜辞与殷礼的互动关系:卜辞与殷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卜辞中的记录往往指导着殷礼的进行,而殷礼的实践又反过来影响了卜辞的内容和形式。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商朝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跨学科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卜辞与殷礼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对卜辞进行更为精确的解读和分析,从而揭示更多关于殷商时期的历史信息。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卜辞与殷礼研究的理解和认识,拓宽研究视野。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期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商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贡献更多的知识和见解。参考资料: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较长的卜辞,一条有90余字,例如《殷墟书契菁华》第第五页所著录的刻在一块大牛胛骨正反面上的一条癸未日卜辞,补足缺文后有93字。在甲骨上偶尔还能看到篇幅更长的非卜辞的记载。例如在殷墟发现的一块残骨版上,刻有关于某次战争战绩的记事残文(《殷墟卜辞综述》图版16,甲骨学者或称为“小臣墙刻辞”)。据现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数当超过100字。甲骨卜辞的语言,一般很精练。例如有一条卜辞说:“辛未卜争贞(‘争’是管贞卜的人的名字):妇好其比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编》),意思是:让妇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则亲自从东方深入进击巴方,敌人会陷入妇好的埋伏吗?这20个字所包含的意思相当丰富,而且表达得颇为清楚。甲骨卜辞在商代并不是主要的文字记录,当时已经有用竹木简编成的典册,只是没有能保存下来,所以商代人在使用书面语言方面实际上已经达到的水平,无论在文字的篇幅上,或是在记叙事实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上,无疑都会高于甲骨卜辞的水平。通过对着名晚商都城——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出土晚商卜骨进行攻制工艺重构实验,河南动物考古研究人员日前揭开了晚商甲骨占卜之谜,吉凶兆纹的出现基本上是可控的。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商承祚、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省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1899年甲骨文第一次发现到2013年,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在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后是1927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掘,不是由中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因此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卜辞或《卜辞》指中国晚商巫师进行占卜活动而刻在牛胛骨、龟甲等兽骨甲壳上的文字记载,亦指近现代学者整理晚商的甲骨文字而汇编的纂集。卜辞中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相差甚远,不易阅读理解。古汉字学、考古学者等为此作了解读工作,将出土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文物整理成书。一条完整的卜辞有前辞(叙辞、述辞)、命辞(贞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刻契时间不一。前辞记录占卜时间与求问天神的占卜人名,起到叙述作用,所以又称作叙辞和述辞。命辞记录具体占卜事项,求问天神的问题,又称作贞辞。占辞记录占卜结果,这是巫师根据骨甲裂痕分析天神给予的答案。验辞记录事后占卜事项的结果,评价占卜内容是否被验证。占卜过程由选材开始,根据求问人的地位与占卜事项的重要性选择兽骨龟甲的大小和品质。再将选好的材料锯磨加工,直至表面洁白平滑。下一步在骨甲背面凿钻一道凹槽和一个枣大的圆穴。巫师在这槽穴用火烧灼,使薄细的骨甲正面形成裂痕。巫师根据裂痕趋向辨解天神意愿,在骨甲上用刀具刻写卜辞。验辞待事后最后刻契,而后当作档案资料储藏于地下坑穴中。三千二百年后,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无意发现。当地农民将其磨碎成粉,敷在伤口上,惊讶发现可以起到止血愈合作用,便转售中医药铺。1899年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派仆人去购买药品。买回的药品中有几片刻有符号的“龙骨”,他发现这实际是古代的文字,遂派仆人到全城药铺搜买。1908年,国学学者罗振玉去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调查,搜到约二万片甲骨。1936年6月12日,小屯村北宫殿区发现一个甲骨坑,储藏带字甲骨17096片。1973年又在小屯村之南发掘出带字甲骨5041片。1991年秋又搜得579片带字甲骨。截至2010年,甲骨物品仍以小屯村殷墟出土物品为多,记录了晚商盘庚迁都于殷(约前1300年)至帝辛纣王约273年的占卜事项。为中国黄河中下游文明最早的文字记录。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故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供占卜用的龟甲与兽骨一般都经过整治。它们用于占卜时大致经过三个步骤:1选材;2锯削、刮磨。即将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锯削、磨平;3凿、钻、灼。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枣核形凹槽;钻是在槽的一边用刀或钻头钻出圆形的穴;灼是用火在钻、凿的地方烧灼,使因钻凿而变薄的甲骨正面出现爆裂的卜兆。根据卜兆辨别吉凶祸福,并将卜问的结果刻在甲骨之上。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择其中1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1904年,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这是我国研究卜辞的第一部著作。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虚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等著录书,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辞通纂》代表了我国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1979年,大型甲骨卜辞资料书《甲骨文合集》开始出版。它收录材料5224版,41956片,分装12巨册。它标志着我国卜辞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皇帝,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学者王国维对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省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在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