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篇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

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

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

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

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味感情。

4教学过程

评论(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

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

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

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

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

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经学过苏轼

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

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

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

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夸姣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

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朱阁()绮户()婵娟()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憧憬和对人间生活的热

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

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

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

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

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

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

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

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

清纯和漂亮!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案篇2:七年级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

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

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

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份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

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辈子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

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

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辈子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

早。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填上,一边抽着

烟,一边浮想连翩。

水调歌头教案篇3:《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o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

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

呢?

生:月亮。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

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

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

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辛、士

―*、关i头思境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

1、听读一感受意境。

2、练读一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味、你的个性。

3、配乐读一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

三、走近苏轼

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

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

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现在(1076年)已20年,此间,

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

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

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

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赤壁赋》(《核舟记》提到)。

四、质疑赏析

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

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思量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

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

学生环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旁皇

的心态。

“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

想象,是琼楼玉宇的夸姣,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

“恐”:因为天高而耽忧摔的重,因为耽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

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

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

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

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

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

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

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文章的

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

学生在讨论中浮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偏义复

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僦是‘去

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

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

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

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

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

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

生1: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

说“归去”。

生2:说“归去”,宛然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

生4: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