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写作复习任务群9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任务3写好六个关键凸显文章亮点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写作复习任务群9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任务3写好六个关键凸显文章亮点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写作复习任务群9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任务3写好六个关键凸显文章亮点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写作复习任务群9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任务3写好六个关键凸显文章亮点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写作复习任务群9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任务3写好六个关键凸显文章亮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三写好六个关键,凸显文章亮点一篇作文,能入阅卷老师的“法眼”,需要结构的浑然一体,内容的文质兼美。但从阅卷实际情况来看,阅卷老师对作文的局部也十分关注,比如作文的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是否具有辩证性,材料是否新颖典型等。因此,写好文章的关键环节,凸显文章的亮点,也是作文制胜之道。学案92标题要眉清目秀复习目标:1.了解拟题的原则和方法。2.能根据材料内容和写作意图拟写眉清目秀的标题。作文标题如人的脸面。郑板桥曾说过:“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亮丽的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与这样一双眼睛对视,一瞥之间,顿生好感。在考场作文中,若能从“人人心中有(内容大家都有思考体会)”的意识中,挖掘出“人人笔下无(意思无法付诸笔端)”的标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一)拟题的原则1.准确。在标题的拟定中表现为选用精准的词语表达意图。也就是标题要抓住材料的核心概念,体现作者的观点,带有作者的情感态度。2.简明。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就是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作文标题的简明,不是要求字数少,而是要求每一个字都有其实在的意义和作用,不要故弄玄虚,啰里啰唆。3.醒目。明显突出,引人注意,让人一眼就看到。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勾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摄人魂魄、让人过目不忘的题目,能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二)拟题的技巧1.巧用修辞修辞是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若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以使题目形象生动,别致清新,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比如:①用比喻拟题的,有《已度关山远,迈步更向前》《我心如雪》《理想是路,奋斗是桥》等,题目新颖独到,贴切生动。②用反问或设问拟题的,有《谁识青春真滋味?》《没有独创,哪有领先?》等,题目巧设悬念,发人深省。③用拟人拟题的,有《春潮澎湃歌停歇,我们跨越再跨越》《落叶流浪记》和《地球在呻吟》等,题目形象鲜明,富于情感。④用对偶拟题的,有《跨越无止境,未来皆可期》《本手开新路,妙手达通途》等,题目整齐匀称,凝练集中。⑤用夸张拟题的,有《一花一世界》,题目想象丰富,不落俗套。诚然,运用修辞手法来拟题,种类多,形式美,意蕴丰,但必须熟悉修辞手法的特点,了解其用法,拟起题目来才能得心应手,以饱“眼”福。2.引用名句考场作文若能灵活地摘引、化用名句来拟题,会使题目带有文化气息,给文章增色不少。①引用名句拟题。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少年不识愁滋味》《得失寸心知》《感时花溅泪》等。这些题目让人回味无穷。②化用名句拟题。如《莫把情云遮慧眼》由“不畏浮云遮望眼”化用而来,《怎一个“情”字了得》由“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用而来。如此化用,妙趣横生,不同凡响。不可否认,文质兼美的名句,富含哲理,意蕴丰厚,文采耀“眼”。3.套用名篇名篇范文,顾名思义是指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榜样的文章。名篇的题目要么生动、形象,要么简洁、醒目,要么别致、优美,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体现考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而且能显示考生利用范文的熟练能力。如《吊屈原赋》《孔明挥泪斩马谡》《独上高楼》《新南华经》《孔雀又向东南飞》《夸父再追日》《新百年孤独》等。可以说,优秀作文中不乏此类题目,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好生“眼”熟。4.善用标点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聪明的同学就善于利用标点符号来拟题。如《用“心”品味》,题目在“心”字上加双引号,一语双关,意蕴深远;《也谈“精神胜利法”》,题目在“精神胜利法”上加双引号,特意强调,昭示意义;《本手·妙手·俗手》《超越·再超越》《移用·化用·独创》等,题目在每个词语之间加上间隔号,分清结构,标明关系。此类题目,充分利用标点符号的语法功能,使用灵活,作用明显,简洁醒目,让人“眼”前一亮。5.“五字”拟题法在《人民日报》时评文的题目中,有五个字经常出现,即“让”“是”“用”“把”“不”,我们可以借鉴使用,称之为“五字拟题法”。使用这五字拟题,文采可能稍微逊色了一点,但是简单实用。比如《人民日报》中的一些标题:《让城市有爱》《德育是教育的基石》《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把爱国牢记心里》《风骨不可丢》。6.“活用”拟题法除了“五字拟题法”和“修辞拟题法”外,“活用法”在拟题中也比较常见,文言文有活用现象,其实现代文也有,很多时候合理活用一个词语,可以文采顿生,别有意蕴,值得品味。比如:《读书慧人生》,“慧”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带宾语“人生”,顿生文采。《彩绘书香人生》,“彩绘”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带宾语“书香人生”,一下就生动起来了。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拟题目。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1)抓核心概念,直接拟题。(2)引用名句或化用名句拟题。(3)运用修辞手法拟题。(4)用“让”“是”“用”“把”“不”五字拟题。示例

(1)他用之用/“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我们都“被需要”/理性对待“被需要”(2)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人都是“天使的翅膀”/“需要”与“被需要”齐飞(3)如比喻:春风始处是“需要”/锻造翅膀,等待“被需要”/细薄的茧,被需要的心/“需要”之网间的人(4)①“让”字句。让“被需要”之光照亮人生/莫让“需要”之欲消磨人性/我们的价值让自己定②“是”字句。你不只是需要者/我们都是被需要的人③“用”(以)字句。用“被需要”塑造自我/用“被需要”唤醒“需要”/以己之需,济人之需④“把”字句。莫把需要当目的/把“被需要”当作“需要”/莫把“我需要”挂在嘴上⑤“不”字句。不为“被需要”所束缚/不因“他需”迷失自我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张大千先生谈绘画时说: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材料提到张大千先生的画论的两个层面:一是成熟的画家注重创新,二是初学者注重夯实基础。所以作文要在夯实基础与注重创新之间形成思辨性论述。基础和创新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基础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推动基础发展的动力。从创设情境看,应当着重从当代青年的处世原则方面进行立论:立足现实和自我,扎实做事,又注重创新。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参考立意:①夯实基础求突破,标新立异谱新篇。②笃定基础是根本,求实方能创辉煌。③领异先须夯基础,独领风骚向未来。④立足基础求突破,守正创新两相和。⑤扎实基础,创新发展。学案93开好凤头写出豹尾复习目标:1.掌握作文开篇的技巧,写好“凤头”。2.掌握作文结尾的方法,写好“豹尾”。很多同学在文章开头浪费很多时间,不会使用开头写作技巧、没有文采,开头过长,观点不明确……导致写作从开头就失去信心,结果不尽如人意。文章要想得高分,写好开头、结尾是关键。(一)考场作文开头三忌1.故弄玄虚耍花枪,绕圈子,甚至用了好多排比句、套话、名言警句等,而不管与中心有没有关系,主题需要不需要,这样的开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不得。2.贸然突兀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让人不知所云。写材料作文一开头就说“读了这则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但对材料内容只字不提,这样写贸然突兀。应先把材料简单概括,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3.照搬材料材料是为写作服务的,开篇需要引述材料,但不加选择地大量引用或全盘搬用,必然会导致行文重点不明,主旨不清,文字不精,陷于盲目性,应有所取舍。(二)考场作文快速入题五法目前高考作文,大部分是材料作文,因此,作文的开头之法,也多是就材料作文开篇而言的。1.叙材简评法作文开头,简要叙述作文材料所给的故事、事件、现象等,引出问题,再点出观点。例如:故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娱乐和消遣,更是一种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启迪智慧的重要方式。好的故事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2023年新高考Ⅰ卷《好故事是有力量的》)2.名言导入法作文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引出叙述材料的关键语句,对语句简要分析,引出全文观点。例如:斯蒂芬·金曾言:“故事本身才是主角,而不是说故事的人。”正因为他对故事本身的深刻理解与重视,才让我们看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故事直击心灵的震撼力。由此,我非常赞同“故事是有力量的”的观点,它激发了我无限的对曾经阅读过的万千故事的回忆,也更懂得了故事会给个人、社会、国家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由是我言:观故事万千风采,展我辈民族英姿。(2023年新高考Ⅰ卷《观故事万千风采

展我辈民族英姿》)3.巧设问句法作文开头,针对所给材料,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论点。例如:流水赋青山几多灵逸,从而演绎了“山环水绕寓无穷”的美丽;落霞赐孤鹜几缕神奇,从而抒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观。正如材料中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互惠互利、双成双赢不正是解决当今国际争端的智慧吗?(2023年全国乙卷《不阻人,花齐放,和谐生》)4.概念解说法作文开头,抓住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界定其内涵外延,引出论题,再明确观点。例如:“续航”在今天的语境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连续航行的意思。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一同讨论“续航”的新含义,并探讨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023年北京卷《续航》)5.以例带入法用契合材料主旨的简短事例,引出问题,点明观点。这种开篇一定不要展开,用排比句的形式最好。例如: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流浪地球》到桂海潮飞上太空的事迹,好的故事代代传承又时有新篇,在亲切的讲述中默默传递着力量。(2023年新高考Ⅰ卷《故事的力量》)(三)考场作文结尾的技巧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综观好文章的结尾,其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如何写好结尾呢?方法一: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议论文结尾如果能巧妙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文章读来便能气韵流畅,既有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有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如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携手共进大道宽,美美与共百花灿》的开头结尾:[开头]春光澹荡水言欢,共庆升平一百年;攒星合炬助合力,满园齐放创未来。世纪交汇,万众景仰,百业兴起兆民安,源自我中华兼容并包之气度;光杏坛,育栋梁,千古圣火永相传,得益我华夏海纳百川之风骨。总书记的殷殷教诲,荡幽谷而萦云间,散雾霭而澈凌烟,道出当今百舸争流新时代,吾辈当秉持的至诚真理——携手共进大道宽,美美与共百花灿。[结尾]“高树靡阴,独木不林”是我们的自古智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我们的广博胸怀。身为青年学生,我愿葵藿向阳开,于初心中增加时代底色,于大变局中掌握时代罗盘;我愿以涓滴姿态汇入千顷澄碧,坚定初心与理想,迎着时代潮流,即使耳闻秋风劲吹,亦可感到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今朝唯我少年郎,敢问天地试锋芒;美美与共百花放,携手擘画新篇章!这篇作文文采飞扬,语言功底深厚。从标题、开篇至结尾,多处排比对仗,句式整饬,大气磅礴,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圆合无痕,可谓处处用心,字字推敲,可见文化底蕴,尽显文学功底。特别是开头结尾对应,处处紧扣观点,自带铿锵节奏,有呼吁引领之效果。方法二:引用名言,彰显文采名言警句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下来的精粹语言,内涵深刻。在结尾处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语句达成文章自身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可限也。”在超越自我的路上,在发展与跨越的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我们永远年轻,永远追求不断地跨越,永远奔驰在跨越的路上!(《穷山距海,无远勿届》)这段文字,是2022年全国乙卷考场作文的结尾段,引用了《格言联璧》中的名句,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不仅切合“跨越,再跨越”的题旨,而且彰显了文章的厚度与文采。方法三:反诘设问,引人反思这种结尾方式采用问句形式,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发人思考。其优势是提醒读者进一步关注文章论及的问题,在变换表达方式的同时,有效地拓展了思想的空间。如:如何利用“中国式浪漫”的线条,绘出独一无二的祖国画卷呢?这份“传递浪漫”的历史使命,青年人义不容辞。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了解中华文化,保护文化沃土,还要学会活学活用,浸文化于科技中,使之历久弥新,更要感受、学习浪漫背后蕴含的中国精神,使之熠熠生辉。只有青年人接过历史火炬,才能让“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才能以浪漫之旋律,奏国之华章;以浪漫之线条,绘国之画卷!(《中国式浪漫》)这篇文章的结尾,设问“如何……绘出独一无二的祖国画卷呢”,顺势提出青年的责任,可谓水到渠成,在引人思考的同时,强化了论点。方法四:表达愿望,呼唤号召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重在“有我”,写“我之责任”,书“我之见解”,切入社会热点。因此,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局限于自己,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样结尾,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如:光阴有限,托付山长水远;青春无限,奉献雨露春风。涓涓不塞,成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人生;生生不息,是为中国。愿青年的我们,将青春之梦想镶嵌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框册里,跨越,再跨越,奋进的萤火,终会变成灿烂的星河,绽放的光芒必将更加灿烂!(《追风赶月莫停留

不断跨越向复兴》)结尾书写愿望,发出号召,情感充沛。方法五:运用修辞,篇目增华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添靓丽的一笔。如:平衡木上未必有平稳,跷跷板上未必无平衡。分寸是平衡之本,适度乃和谐之源。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懂分寸,知适度,远极端,我们便能有和谐的人生大厦,便能安然通过人生的种种关卡,便能赢得事业的硕果红花。(《把握尺度

和谐人生》)本文结尾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平衡木”和“跷跷板”,既是对偶,又是对比;“分寸是平衡之本,适度乃和谐之源”是对偶;“懂分寸,知适度,远极端”三个短句结构相同,构成排比;三个“便能”为排比兼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拓展训练1.根据给定的题目和要求,拟写开头和结尾段。(1)下面是一篇题为《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的作文,请根据首尾照应的特点,给其拟写一个结尾段,100个字左右。【开头段】“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所撰的自勉联。我们的修养、行止,也需要把握好这样的辩证法,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在此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尾段】(2)下面是一篇以“个人与社会”为话题的文章的结尾段,请根据话题和这段文字,为其拟写一个开头段,150个字左右。【开头段】【结尾段】涛声激荡不是淹没个人声音的理由,每个人的意见都值得重视,对家园的维护与修葺正是社会成员的责任。社会由个人共同打造,也应充分保障个人权益,当社会不再是温暖居所,千万个体合力改造亦是责任之体现。万众添薪燃起社会希望,希望之火照亮个人生活,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正如叶与树般不可离。示例

(1)知足,目的在“止”,有所不为;知不足,靶向在“行”,要有所为。懂得知足,面对名利才有风轻云淡的胸怀;懂得知不足,锤炼自我才有永无止境的追求。(2)滴水成河,万千个人凝聚,便成社会川流。聚沙成塔,众人加持,能集万钧之力。个人在社会的荫蔽下栖息,同时也参与社会建设,为打造美好家园贡献力量。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松或坚固都意义重大。正在为迈入社会积蓄力量的我们,更应学会融小我入大我。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人生应该过得有意思,应该多做些有意思的事;也有人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义,应该多做有意义的事。这句关于“有意思”和“有意义”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材料中提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思,一种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义和价值。根据材料的指向,有意义和有意思二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有意义的事固然重要,有意思的事也同样重要。写作时,我们可把“意思”定义为有“情趣、趣味”,继而可以衍生出诸如“审美追求,娱乐追求,感官享受”等,把“意义”定义为“价值、作用”,继而可以衍生出“追求永恒的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等。参考立意:①有意思和有意义相辅相成。②于有意义中发现生活趣味。③希望生活既深刻又有意趣。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材料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然后据此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前者强调自由,后者则坚持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压力。而此后的评论“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则说明,在命题者看来,生活的本来面貌绝对不是无所顾忌的自由,而一定是戴上枷锁的自由。这个“枷锁”就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应当遵守的规则。参考立意:①自由不能凌驾于责任之上。②先接纳现实,再改变现实。③拒绝虚幻,活在当下。④是压力,更是动力。学案94主体段要层次分明复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主体段的“五层结构”特点。2.提升议论文主体段的写作能力。文章的结构既有宏观的全文框架,也有微观的段内语句层次安排。以议论文主体段表现最为鲜明。议论文主体段的语句从功能上可分为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和结论句。突出微观结构的严谨性和表现力,是一篇考场作文获得一类卷以上分数的必备构件。我们看下面的文段:自律涵养高贵品质。(观点句)自律的人往往内心十分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会受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蚀,所以自律可养成高贵品格。(阐释句)有言道:周敦颐是莲花的象征。他身处北宋中期,社会风气日渐败坏,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徒如过江之鲫。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自律精神使其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材料句)是什么让周敦颐拥有如此高尚的品格?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自律精神。自律者方能守住本心,不染灰尘。(分析句)心无私欲,自然处事刚正不阿;心无邪念,自然充满浩然之气。因此,只有拥有自律精神,才能涵养高贵品格。(结论句)写好微观结构要突出体现微观结构的基本功能,灵活选用具有表现力的句式结构,恰当运用与内容切合的修辞手法,做到一丝不苟,丝丝入扣。1.观点句议论文首先吸引阅卷老师的是全文和每个层次的观点句(论点或分论点),它们或是全文的“灵魂”,或是段落的“眼睛”。好的分论点句必须紧扣主论题,或揭示主旨,或点明中心,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示例1】飞禽翱翔天际俯瞰壮美的景色,走兽奔跑跳跃丈量辽阔的大地,伫立于黄土上的大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心中的远方。我赞叹大树心中留存的理想底色,更佩服大树为追寻理想结下的甜美果实:它不仅具有理想主义的甜美醇香,更有着现实主义的种子得以扎根四方。只有踩在现实的坚实土地上,才能迈开大步追寻诗和远方。(《让理想之树结出实用之果》)本段是全文的开头部分。结尾的画线句承接上句、紧扣标题,用一个条件关系复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思路清晰,语言简洁。【示例2】沉淀时光,是为聚沙成塔,提升自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当下社会,人们为了碎银几两而奔波劳累,多少人耽溺于纸醉金迷,做着卧于金摇篮的美梦,枕着玉簪缨的畅想。可又有谁会唤醒躯体之内的灵魂,或是沉淀一下世俗的自我?观自我之成长以塑灵魂,于阅读学习里修炼自我,于书中寻觅诗与远方。你可曾记得:苏轼于濯浊之外,抱明月而长终,获赤壁沿途风光,而后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之篇,化解被贬谪后的失意。何以为此?是以“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为轻,以自我修养为重,提升品德素质,造就美好灵魂耳!(2023年新高考Ⅱ卷《时间酿酒,静水流深》)本段是全文主体部分的其中一层。开头的画线句承上启下提出本层中心,使表述更有层次感,同时起到文脉作用,清晰地显示了文章的论证思路。2.阐释句阐释句的表述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中心句的内涵作补充性阐释,一种是对原材料的内容作概括性或具体化阐述。【示例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的家族文化中,家国情怀从未缺席。你的二太爷爷全家投身报国事业,他们用“誓扫倭奴不顾身”的坚毅决绝换来金瓯无缺,用拼搏争先的“铁人精神”点亮万家灯火,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改革求变筑起高堂广厦,又手执青霜,守卫四方,守护国泰民安。在他们的家族文化中,变的是报国的形式,不变的是百年如一的甘洒热血、矢志报国的赤胆忠心……(《一脉相承,家国同辉》)画线句是对原材料内容所作的具体阐述。“投身报国事业”高度概括二太爷爷全家所具有的家国情怀,以下句子具体阐述原材料中“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等相关内容,内涵丰富,善用修辞,语言形象而富有感染力。3.材料句材料句的功能是论证中心句,表述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显性或隐性地切合原材料内涵,与之形成类比或对比的印证关系;二是突出材料的内容要素,如事实类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影响,言论类材料中的关键词等。【示例4】秉利他精神,达行者无疆,获利己之效。利他与利己并不是对立的。追溯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屈左徒为民生奔走,宋代学者程颐、明代学者王阳明为宣扬学说四处呼吁;近代,有文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有谭嗣同为唤醒国人甘愿流血;揆诸当下,杜富国勇敢替战友挡下爆炸伤害,张玉滚毕生奉献于山村小学……或是责任所在,或为达成己志,或被国运所趋,他们皆是利他精神的践行者,行稳致远,最终收获“鲜花与掌声”,达利己之效。(2023年全国乙卷《秉利他精神,行稳致远》)本段文字,先引屈原为民生奔走,程颐、王阳明宣扬学说主张,再写鲁迅、谭嗣同为唤醒国人作出的努力与奉献,再到今天杜富国、张玉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论证了“利他精神”的作用。材料句的表述句式整齐,要素齐全,紧扣主题,中心突出。4.分析句缺少了分析句,材料句和结论句之间就缺少了联系的桥梁,文章就会出现“以叙代议”的问题,从而降低说服力。分析句要围绕论证中心,选择分析角度和方法。分析的基本角度有原因、影响、实质等,主要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等。分析句可以独立于材料句之后,也可以与材料句互相融合,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呈现。【示例5】“梦里时光”的“不重样”是对新式菜品的自觉创新,是对创意创造的无上推崇。层出不穷的新鲜菜式,焕然一新的店面设计,“梦里时光”出售的是美味,秉承的是开拓与创新,经营的是创意和想象,带来的是无限可能与惊喜不断。试想一下,同一家店铺,千百种味道,每一次重逢都是初见,每一道菜肴都是唯一,每一次品尝都有无限可能。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的“梦里时光”,又有谁能不心动呢?

众所周知,米其林手册对餐厅的评价十分严格,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菜式创新。“梦里时光”从选材搭配,到烹饪技术,到配料调味,永远在尝试,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开发更多的可能,永远在拥抱更新更好的未来。那份对“不重样”的小期待告诉我们,创新始终闪烁一种耀眼的光芒,如火炬,如星辰,打破局限,点亮未来。“梦里时光”中,有创新有惊喜,更有广袤无垠的可能。(《看传统与创新双生共舞》)这是一个典型的论证层次。第一段的画线句先点明“梦里时光”餐厅秉承的创新理念和效应,再运用假设分析法,进一步揭示菜品创新对顾客的吸引力;第二段的画线句着重分析创新的重要意义。两段分析都能结合材料,紧扣标题中的关键词“创新”,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在整齐中有变化,语言富有气势和说服力。5.结论句结论句有两种,一种是一个段落的收束句,一种是全文的结尾段。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具有概括性、照应性;不同点是前者重在立足本段概括小结,后者重在放眼全文总结提升。结论句的主要写法有照应式、提升式、号召式和展望式等。【示例6】世界创美好未来,需要走共赢之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走出国门,也带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人民享受和平环境,也帮助沙特和伊朗化解矛盾,为中东人民带来和平;中国发展了,大力提倡一带一路,也为周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经济一花绽放,中国衷心希望世界经济百花齐放。围堵中国芯片产业,更坚定了中国自主创新之路,也给美国芯片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追求自己安全,北约东扩,导致俄罗斯军事反击,结果大家都不安全。为什么不合作共赢?为什么不命运与共?中国青年愿意走共赢之路,为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作贡献。(2023年全国乙卷《点合作之灯,走共赢之路》)本段着重论述“世界创美好未来,需要走共赢之路”,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结合原材料分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实现的方式与终极意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再正反对比,用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做法带来的双赢和有些国家的做法带来的混乱;结尾用反问句强化观点,再用“中国青年愿意走共赢之路,为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作贡献”总结这一段。这样首尾结构完整,议论严谨。【示例7】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奏响合作之声,凝聚众行之力。当代青年应该点亮合作之灯,促青年成才;当代青年应该走共赢之路,拥抱世界,携手共进。(2023年全国乙卷《点合作之灯,走共赢之路》)本段是全文的结尾部分。本段之前作者阐释了“青年成长,需要点团结之火”“国家发展,需要点亮合作之灯”“世界创美好未来,需要走共赢之路”。本段先以两个整齐的对偶句表达“交流”“互鉴”的作用,再面向青年提出希望,最后回扣标题,结束全文。全段语言铿锵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高远情怀和坚定信心。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请就其标序号的主体段的构成作简要分析。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周恩来总理在津求学时曾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有肝胆人,即勇敢且有见识有谋略的人;无字句处,即日常的生活实践。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青年应调整好姿态,勇立潮头浪尖,以奋进为笔,书写时代华章。若能做到如此,中国青年便是肩负起了他们的使命与担当。【主体段1】①中国青年应与有肝胆人交友,怀有肝胆心处事。②“若无赤诚一丹心,如何戎马此生归。”③中国乒乓球队多次夺得冠军,为国争光,背后便是中国乒乓球队精神的力量。④他们凭借着顽强拼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驰骋于赛场之上,他们勇敢有谋略,他们挥洒的汗水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耀。⑤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许多同志奋战一线。⑥朱有勇将马铃薯变为金疙瘩,黄文秀在大地上写下论文,毛相林凿出绝壁天路,他们都用热忱的爱国心滋润着这片土地,将最清晰的脚步,留在最泥泞的山路上。⑦这才是真正的肝胆赤诚,他们以凡人底色,书写了将相胸襟。⑧他们是心怀祖国的中国青年,他们践行了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主体段2】①中国青年要读书,更需实践。②书本和日常的生活实践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周恩来总理认为有字处固然重要,无字句处更为重要。③俗话说:“实践出真知。”④哥伦布航海,四次远航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司马迁在魏国寻找历史资料,爬高走低,最终证实秦国水淹大梁,才把这一史实记入《史记》;狄更斯每日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写下《双城记》等名作,成为英国的一代文豪。⑤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终究是浅显的,要想深刻理解,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⑥如果真理是名贵的珍珠,那么实践就是产生珍珠的大海。⑦就如屈原所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⑧我们中国青年也应敢于实践,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担当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与责任。“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梁启超先生将中国青年比作初升的太阳,并寄予了厚望。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要与勇敢有智谋的人共事,从生活实践中读书,继承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江山一代一代传下去。我的分析:示例

【主体段1】①观点句;②引用名句阐释;③~⑥材料句;⑦分析句;⑧结论句。【主体段2】①观点句;②阐释句;③④材料句(③名言材料,④实例材料);⑤⑥⑦分析句;⑧结论句。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现代社会,是群众而不是少数精英,成为越来越凸显的历史主体。毛泽东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材料二

研究群众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著名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却认为:群体缺乏理性,它的行为“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而相互传染;群体的情感是夸张的,往往表现出偏执和专横,孤立的个人选择谨言慎行,而一旦加入群体则会放纵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在大众传媒时代,你也可能加入了各种“群”和“圈”,对于群体意识、群体情感和行为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材料一强调了人民的力量,材料二强调了群体缺乏理性。细读两则材料可知,我们要尊重群众的力量,却又不能在各种“群”和“圈”中随波逐流、失去自我。我们应当意识到,不论是历史发展,还是当下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也不可能只盲目迷信某个精英而抛弃群众意志。因此,我们要接纳和尊重群众意志、情感。但同时,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和思想,对纷纭信息作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做一个有主见的、又能善于听取意见的人,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参考立意:①要在群体中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又不能在群体中失去理性。②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③君子须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胆识。学案95选材要新颖脱俗复习目标:1.掌握积累材料的方法。2.学会多角度运用材料。作文要想写得新颖别致,立意固然重要,但选材和用材同样重要。材料运用恰当,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凌乱,令人不知所云。一、积累材料的方法(一)建立三个材料库系统模型1.思想材料库系统模型2.事实材料库系统模型

(1)课外阅读涉及的人物:韩非子、嬴政、荆轲、韩信、王阳明、谭嗣同、辜鸿铭、李叔同、梁漱溟、尼采、爱因斯坦、萨特等。(2)课内教材涉及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屈原、陶渊明、刘邦、项羽、周瑜、诸葛亮、王羲之、苏轼、卡夫卡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林冲、鲁智深、阿Q、孔乙己、祥林嫂、周朴园、蘩漪、格里高尔、哈姆莱特、罗密欧、朱丽叶等。(3)传说与典故夸父逐日、管宁割席、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程门立雪等。3.语言材料库系统模型诸子语录、诗词名句、对联、现代小诗、歌词、成语与俗语、名篇名段、格言警句等。(二)明晓素材积累的途径与方法1.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观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要进入生活角色,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熟悉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细节,关注身边的现象并进行思考。这样才能积累素材,获得写作的源泉。2.探究教材,多维解读在教材中,我们会接触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对于他们,我们可以从其人生经历入手,掌握其重要经历,还要分析其生平行为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另外,还要熟记并掌握他们的著名言论(名言、诗句等),并弄清其蕴含的思想价值。另外,课本中也不乏名著节选或梗概,阅读、掌握这些材料,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这些材料同样可靠、典型。3.关注社会,读书读报社会热点不仅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作文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平时看书读报要注意积累,关注当下流行的报纸杂志和各类传媒。比如,阅读《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人物》《特别关注》《环球人物》等刊物;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新闻周刊》《面对面》等电视栏目;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典型,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大国工匠以及各行各业中的典型人物等。二、运用材料的技巧1.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一是关注新理念,如“绿色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二是关注新事件,如对归国热潮的现象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我国的发展、海外学子的爱国情怀等;三是关注新人物,如写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不是不可以,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写22岁发现石墨烯超导的青年物理学者曹原,或许更能使读者耳目一新。2.弃旧避俗,别致新颖运用材料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厚理薄文”,即多用一些富有哲理意蕴的材料,少用一些只有文学色彩的材料;二是“厚冷薄热”,即多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冷僻材料,少用热点事例;三是“厚今薄古”,即多用一些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例,少用那些人人皆知的古代事例。如此,刻意营造读者的陌生感,激发读者的兴趣。例如:尼古拉斯·阿莱格拉虽年仅19岁,却凭着自己高超的黑客技术给苹果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乔布斯并没有过分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自己的团队。而当他加入之后,毫无疑问,乔布斯手下又增添了一员大将,使公司的安全系统固若金汤。(《拥抱宽容》)大多数读者对这个素材感到比较陌生,因而耳目一新。这便是:“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3.独辟蹊径,翻新出奇一是变换视角,重新解读。换一个角度审视“过去的故事”,如同金刚石换了侧面会反射别样的光芒。如对“不食周粟”这一耳熟能详的材料,一反“坚守气节、忠贞不渝”的视角,而代之以“刻板固执、泥古不化”的角度,这一材料就会熠熠生辉了。二是移花接木,一线串珠。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这样选择和运用的论据不仅能集中地刻画人物、揭示主旨,而且能化腐朽为神奇。如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既能雄辩地说明家长干预孩子学习的负面作用,又能使“方仲永”这个例子有新意。4.真实典型,有代表性所谓真实,是指那些确有其事的事例,不是那些道听途说的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的事例、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所谓典型,是指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能代表事物整体的一般规律、本质情况,不是随便拿来的材料。例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悲情王熙凤。王熙凤,内心猛虎生长,却不能细嗅蔷薇,在情商与智商的博弈上,输给了阴谋与算计。若她能安于本分,则可换来一世安宁与平静;若她能聪明选择,看淡经年悲喜,则可获取一世繁华。“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可见,只追求“聪明”,舍弃老实为人的根本就会遗憾终生。(《老实与聪明》)王熙凤是聪明的,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用来论述老实与聪明的辩证关系非常恰当。5.角度变化,多样有序“多样”就是材料多样,真人真事、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人物等都可。“有序”就是材料的使用要有条理,有角度的变化。如何做到有条理呢?一是以时间为序,将材料纵向排列,按照先早后晚、先古后今的顺序来写;二是以空间为序,将材料横向排列,按照先国内后国外的顺序来展开;三是以类别为序,将材料正反排列,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如此,材料就能显现出灵动变化之美。例如:宽容,是人的个人修养之峰。忍人之所不能忍,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秦汉时期,韩信没有杀掉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使这个人感激涕零,愿意终生为他效劳。二战末期,盟军准备轰炸日本本土,身负国仇家恨的梁思成向盟军司令部递交了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在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两处画了圈,提醒盟军轰炸时要保护这两处古迹。最终京都和奈良得以保全。1981年,英国工党炮制了一部名为《“恐怖分子”进了撒切尔夫人的家》的讽刺喜剧,嘲笑了撒切尔夫人的冷漠、高高在上。一个周末,撒切尔夫人平静地看完了整场演出,并慰问和宴请了演员们。(《说“宽容”》)上面的三个事例,就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让读者在畅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6.使用材料要有概括性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事例论据用得比较多。在事例论据的运用中,对事例材料进行叙述时,要力求概括性,有时只要把能论证论点的那一部分说清楚就可以,不是必须有头有尾。例如:吴道子画壁的故事:裴将军丧母,特请名画家吴道子画几幅壁画。吴道子欣然应诺,并对裴将军说:“闻裴将军旧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裴将军笑着允诺,持剑起舞,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接着,剑像一道电光一样从空中投射下来,裴将军手执剑鞘接剑,剑准确地插入鞘中。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用到这个故事时仅写了一句话:“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7.使用材料要加以分析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使用事例材料,尤其要注意分析。分析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例如:众人只云凡·高的成功是偶然的,却不见他付出的努力;众人只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受古代医书的启发,却不知她和她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日日夜夜和经历的一次次失败。总有一种成功被误读成“偶然”,然而其背后总潜藏着“必然”的辛酸!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路上往往铺垫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意志去绘就!(《偶然和必然》)这段文字在列举凡·高、屠呦呦的事例论据之后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根源,推断表象下的实质,深入论证了“看似偶然的成功是用必然的意志绘就的”这一论点。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竹,是中国人所钟爱的植物。竹子的生长周期很长,一开始,往往四五年的时间才能长几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竹子就会以每天数十厘米的速度生长,仅仅六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到十五米。究其奥秘,就是竹子一开始把所有的努力都用在了地下,一直在伸长根系,等到时机成熟自然就会成长成材。竹子的成长历程如此,人的成长何尝不是?竹子的成长历程发人深省,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材料以“竹”为陈述对象,但不限于写“竹”,重要的是要读出“竹子的成长历程”对人的成长的启示意义。通读材料,我们可以找出并理解这些关键性的词句。“竹子的生长周期很长”“等到时机成熟自然就会成长成材”,启示我们,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静待花开;“一开始,往往四五年的时间才能长几厘米”“竹子一开始把所有的努力都用在了地下,一直在伸长根系”,说明成长需要积淀,需要汲取“养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潜心静气,耐得住寂寞,专注于自我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积蓄“养分”时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但是从第五年开始,竹子就会以每天数十厘米的速度生长,仅仅六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到十五米”,启示我们厚积才能薄发,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材料的几层含义:态度上(精神品质),要明白成长需要时间,要耐得住寂寞,静待花开;行动上(具体做法),要努力积蓄力量,发展自己;辩证认识上,厚积薄发,量变引起质变等。所以在行文中要包含以上(但不限于)几个层次的内涵。参考立意:①养得深根,终会枝繁叶茂。②耐住寂寞,厚积薄发。③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谈、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材料阐述了对于历史的理解。“历史没有韵脚”,韵脚往往代表相同的押韵,而这说明历史是丰富的,生动的,不可能一模一样;“没有虚构”则说明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开头和结尾”则说明历史并不会终结,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历史便会一直存在。而材料后半部分,则对于历史有什么展开了说明。历史里既有一个人的故事,也寄托着王朝盛衰、社会巨变,所以历史“有气象”;历史的发展,总是存在一定的发展脉络,所以历史有“情节”“收纵”“因果”。但是,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会随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产生一定的改变,所以历史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给予历史中人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参考立意:①吸取历史经验,为我所用。②在借鉴历史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浩瀚历史下,小人物自有其光辉。学案96议论要有思辨性复习目标:1.了解议论在文中的重要作用。2.掌握议论文增强思辨性的技巧。(一)什么是思辨性思辨性就是思维要具有辩证性,就是要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作具体的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矛盾地看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理需要我们思考判断,辩证分析,这是近年作文突出强调的能力点。(二)如何增强思辨性1.建构逻辑链“议论”的内在逻辑就是由一个可靠的前提,根据严密的概念、推理,到达判断。我们要阐明一个观点,就必须有足够的理由作为依据,从依据到观点的逻辑思维就是推理。无论采用何种论证方式,都包含着严谨的逻辑推理。要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需做到以下几点。(1)由此及彼,立足现实在进行论证时,常规思路是由“此(材料事例)”及“彼(社会现实)”。这种写作思路尤其适用于材料作文。在写作过程中,要仔细研读材料,根据所给材料提炼作文的核心论点,然后从材料背景出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论点。以这样的方式构建文章的开头,可以确保作文思路的清晰连贯,使文章整体的逻辑思维畅通,为后续更深入的论证打下基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的力量更加重要。无论是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故事分享,它们都成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讲述和传递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故事还具有跨越文化和语言的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影响。好的故事能够超越国界和种族的限制,让人们在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中相互连接。(2023年新高考Ⅰ卷《故事的力量:传递与改变》)在此段中,考生立足现实生活,将“好的故事”的作用进行了由此及彼的拓展:从个人来说,“成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从社会层面来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国家角度而言,“超越国界和种族的限制,让人们在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中相互连接”。(2)追根溯源,因果分析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要学会追根溯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连接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想吹灭他人的灯,让自己的灯更亮;有人想阻挡别人的路,让自己行得更远;有人想让世界只有一种花朵。种种奇葩想法,让人大跌眼镜。但究其原因,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自己至上,自私自利,见不得别人好,心胸狭隘。最终结果是,人家不见得坏,自己不见得好,害人害己,贻笑大方。(2023年全国乙卷《相互点亮,合作共赢》)这段文字,没有时髦的例子,有的只是因果分析,缜密的逻辑,彰显了论证的力量。作者善于追根溯源进行因果分析,其实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另外,在作文中引述材料或引入实例后,也要善于进行因果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使文章的观点更为鲜明。(3)合理推论,假设分析假设分析通常出现在事例之后,是结合引入的例子中某一个特定因素展开的变量分析,先假设这一变量与例子中实际的状态相反,然后推理得出在这种状况下的结果,从而进一步论证文章的核心论点。如:谢觉哉说:“滴水必须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个人必须融入集体,才能形成合力,点亮他人的同时点亮自己。滴水能力再强,如果不汇入河海,不联合其他水滴,它就会干涸,永远也走不到海边,永远也成就不了波浪的事业。因此要想自己走得更远,就要互相携手,结伴而行。(2023年全国乙卷《携手而行,合作共赢》)这段文字先正面阐述“个人必须融入集体,才能形成合力”;然后用“如果”一词,引出假设情况,进行假设分析与推论,阐明危害“永远也成就不了波浪的事业”;最后从正面得出结论。2.用好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两大观点是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能正确地运用好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作文的思辨力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1)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如: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这段文字透过所谓“朋友遍天下”的现象,分析了社交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