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巩固练习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包括305

篇作品。《诗》在战国时已经成为儒家经典,如《荀子•劝学》说到“始乎诵经",其

中就包括了《诗》。汉代《诗》学盛行,不同的传授家都有自己的传流行,于是《诗》

有经、传之别,《史记•儒林传》载:"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则知当

时诗多有传,为和《诗》传分别,故有《诗经》之名出现。《汉书•艺文志》载《诗经》

28卷,可见"诗经"一名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并沿用至今。《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

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这些作品是由

周王朝乐官在古代献诗、采诗制度基础上搜集、整理、选编而成。

2.风雅颂

《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日赋、日比、日兴、曰雅、曰颂。"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和区别,有"义别"和"音别"两说。《毛诗序》说:风是用

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所以兴废的作品;政事有大有小,

故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祭神祀祖时用以赞美"盛德"的舞歌。由此看,它是从三

类诗的内容和作用方面来立论的。这被称之为"义别"。宋代时,有人对风、雅、颂

从乐调上来区分,像南宋著名的经学家程大昌、郑樵、朱熹等。郑樵就说过:"风土

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这就是"音别"。古代的诗、乐、舞是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风土之音就是各地民歌,内容多写爱情和民情土俗;大雅、小雅

是朝廷里演奏的官乐,内容多和政治有关;颂是宗庙祭祀之歌,内容多是祭神祀祖的

颂歌。不同音乐,不同场合,就有不同的歌辞。由此看,"音别"之说应该更合理一

些。

3.三家诗

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

燕人韩婴传《韩诗》。又毛亨、毛甚传《毛诗》,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汉时研

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以

及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茯。即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派,在

西汉十分盛行,在朝里立有博士,成为官学,属今文经学。这三家诗有共同性,又称

三家诗。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

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

籍的一个流派。

4.《七月》

《七月》是《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农夫一

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

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

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5.赋比兴

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

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

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

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

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

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

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比就是类比(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

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可以突出所

描绘事物的特点。而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

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来

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

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

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

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

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羡,肤如凝脂,领如蜡蟒,齿如瓠犀,蟒首蛾眉,巧笑

倩兮,美目盼兮"。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

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

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

一徘徊"。

6.《诗经》的内容

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这类诗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

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皆歌功颂德之作。周族史诗《生

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

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

逐步强大,灭商并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②农事诗

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帮》等,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

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农业经济的繁荣

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长的风诗《七月》更是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

人的生活状况。

③燕飨诗

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否定不能

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反映了周初社会的繁荣、和谐、融洽和上层社会的欢乐

和睦,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显现出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④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在周室衰

微,礼崩乐坏,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

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硬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⑤战争徭役诗

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的作品有《豳

风・东山》、《小雅•北山》等。《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直接写征夫士卒的痛

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

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⑥婚姻爱情诗

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

中各种情景和心理,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如《邺风・静女》

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秦风•兼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

执着追求。《郑风“各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

伤。《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邺风•谷风》、《卫风•氓》

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

的社会现实。

7.《诗经》的艺术特点

①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是基本的表现手法,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赋中用比,或起兴后用

赋,在《诗经》中很常见。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有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

诗,有的则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表明诗人具有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

象。兴的运用,有的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

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

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②句式特点

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节奏感很强,韵律整齐。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舒卷徐缓。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开

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的先河。

③语言形式

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名词数量丰富,显

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动作描绘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

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诗歌语句中常运用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8.《诗经》的现实精神

①内容广泛丰富,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

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以及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

彩的社会生活和特殊的文化形态。

②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

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9.《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主要形式。

②《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

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③《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后代

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④《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米莒

《诗经•周南》

采采采莒,薄言采之。采采采菅,薄言有之。

采采采苜,薄言掇之。采采紫莒,薄言捋之。

采采采苜,薄言祜之。采采紫莒,薄言襁之。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②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③兮。行与子逝④兮。

【注】①闲闲:宽闲、悠闲。②行:且,将要。③泄泄:和乐的样子。④逝:往。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莒》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紫营》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十亩之间》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桑园归来图,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

劳动心情。

D.《十亩之间》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还

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2.《十亩之间》全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着"桑者”的欢乐,请结合诗

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麻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旅(pd),旌旗。

3.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

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

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成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

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

心理世界。

4.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还具体描写

了采桑的劳动"错误。这首诗没有具体地描写采桑劳动的情景,"桑者闲闲兮""桑

者泄泄兮"是采桑姑娘的劳动心情。

2.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闲闲""泄泄",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

松欢乐。②运用语气词"兮",使全诗舒缓而轻松。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

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③重

章叠唱,回环往复。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蛰理解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结合文中语句"桑者闲闲兮"及"桑

者泄泄兮",可知,"闲闲":宽闲、悠闲;"泄泄":和乐的样子,这两个表现人

快乐、轻松的叠词,节奏轻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自在、惬意;

文中"兮"为文言助词,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可知,"兮"字里,包

含了采桑者劳动后的舒缓心情,有着“劳逸结合”的快乐。

仔细阅读原文,可知,作者采用了在诗歌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近的语句重复

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用轻松的旋律,表达出人

们内心愉悦及舒畅的心情。

3.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A项"以‘兴’为

主"分析有误,《无衣》一诗以"赋"为主。

4.①《无衣》表达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以一位战士的

口吻叙说大敌当前之际,应以大局为重,不计其余,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表现了积

极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出关》表达的是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马后桃花",

意为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士卒"回

头”的动作,表现出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对家乡的眷恋。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一首《无衣》中,以一位

战士的口吻展开叙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