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复习高中散文阅读之内容主旨(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高中散文阅读之内容主旨(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高中散文阅读之内容主旨(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高中散文阅读之内容主旨(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复习高中散文阅读之内容主旨(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高中散文阅读之内容主旨

(含答案)

内容主旨

概括是要求考生在分析个体对象的基础上,依据某种要求对相关

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其考查实质就是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在高考散文

阅读中几乎每次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散文按体例大体可以分为写

景、状物、记事、议论四种。文体不同,概括题的设置各有侧重写景

状物类一般从景或物的特点、写作角度、作者情感方面设题,记事类

一般从事件的成因、经过等过程以及人物特征方面设题,议论类多半

在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目设置不同,答题技术有别,但无论

如何,一定要注意,概括的本质就是以题目要求为标尺,仔细推敲各

个个体的特征与内容,然后求同舍异,分类整合。

散文概括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语言、写作角度、人物、景

物的特点考查概括,属于形式层面另一类是就情感、观点、态度考查

概括,属于内容层面。

概括形式特点

考点综述

把握特点是解读散文的第一步,散文的内容往往借助于具体的人

物、景物与事件加以表达,而理解内容,从琢磨特点开始。

1.要有明确的方向感

概括语言应知道是朴实、通俗易懂、典丽、华美等概括景物应知

道是雄壮、瑰丽、衰败、生机盎然等概括人物要根据作者的感情态度

知道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正面的就注意朝勤劳、善良等方向思

考,反面的就朝懒惰、凶恶等方向思考概括角度,就应归类,如正面、

反面和心理、情感等。

2.要有明确的步骤

先看清题目的要求,找到有关的段落区间,再找准要概括的具体

对象,然后弄清究竟就这些对象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再抽取这些具体

内容的共性特征。

3.要善于组织答案

形成答案时,尽可能利用作者对写作对象特点的暗示,摘录关键

词句作答。

解题方式

1.以某些典型细节或段落为依据概括人物的特点?

答题要点或公式第一步找出答题区域+第二步划分本段(文

章)的层次+第三步提取要点词语+第四步整合答案。

2.本文哪些段落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答题要点或公式第一步找出答题区域+第二步划分本段(文

章)的层次+第三步提取要点词语十第四步整合答案。

3.从XX段到XX段或者综观全文,概括从哪些角度表达了某

某观点。

答题要点或公式第一步找出答题区域+第二步划分本段(文

章)的层次+第三步提取要点词语+第四步整合答案。

技巧点拨:

1.摘引原文。对于文章观点表述直接明确的类型,这是最简捷

的方法。

2.改造原句。有时是因为作答字数限制的要求,有时是因为要

点分散而需要做一定的整合,不能直接摘引,可采取压缩字数、改用

词语、转换表述等方法将原句进行一定的加工,由此完成概括表达。

3.自我表述,是指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揭示,概

括表述。这一方法难度较大,关键是要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把握内

容要点,抓住本质,要能用恰当简洁的语词表达。常常可以通过抓文

中有关的关键语句、重点词语做重新组合整理来完成。

答题注意点

1.整合关键词句,不照抄原文。

2.根据分值,分点答题。

3.整体阅读,争取答全。

精题解析

独木舟之道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

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

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

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

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

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

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

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

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

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

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

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

悠然自然。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

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一一

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

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一

一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

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

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

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

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

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

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

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

预测,但凡事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他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

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激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

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

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

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徒然间你便成

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

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

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

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

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

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会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

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

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

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

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是我赞成年轻人感想敢做的精神。我

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

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

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朴鲁和

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

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水路。尽管路上

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

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

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

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

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

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

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

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

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以前他在一些

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

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

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

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

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

删节)

【题目】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的情境下划独木舟

的乐趣。(4分)

顶风破浪:

冲过急流: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点。先要确定答题区间,

再整合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题目已经给出答题区间是③④两段,如针

对''顶风破浪”进行概括时,应该先筛选“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

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在狂野的水路

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等关键句,

然后再进行提炼、概括。

【答案】顶风破浪:奋战抗争,欢乐得意。冲过激流:挑战凶险,

超然生死。

考场练兵

伤怀之美

迟子建

①我八岁的时候,还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几乎封

存了我所有的记忆,但那年冬天的渔汛却依然清晰在目。一孔孔冰眼

冒出乳白的水汽,雪橇旁的干草上堆着已经打上来的各色鱼类。黄昏

时分,云气低沉,大人们将鱼拢在麻袋里,套上雪橇,撤出黑龙江回

家了。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撬后

面慢腾腾地走着,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

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

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我感

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花陪伴着我,我有一种要哭的欲望,那便是初

始体会到的伤怀之美了。

②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从那以后,

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

的争吵,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或

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

③一九九一年年底,我终于又在异国他乡重温了伤怀之美。那是

在日本北海道,我来到了著名的温泉圣地一一登别。问起登别温泉有

何独到之处时,日本友人风趣地眨眨眼睛说:人直接面对着十二月的

寒风和天空接受沐浴。我吐了下舌头,有些兴奋,又有些害怕。凌晨

五时我肩搭一条金黄色的浴巾来到温泉区。站在室内温泉门边就感觉

到了寒气,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

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

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

是绝不肯退却的。

④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

雪。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池中只我一人,多

安静啊。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

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一边是雪,一边

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

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与伤怀。

⑤此后,久在城市里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仍然期待着与你重逢。

⑥去年九月二十日,大病初愈的我终于踏上了一条豪华船。一天

黄昏,我独自来到船头的甲板。天边涌动着轰轰烈烈的火烧云,映红

了半面江水。这时节有一群水鸟忽然出现在船头不远处,火烧云使它

们成为赤色。它们带着水汽朝另一岸飞去,我目随着它们,突然发现

它们身上的红色在瞬间消失了,俄罗斯那岸的天空月白风清,水鸟在

那里重现了单纯的本色。真是不可思议,一面是灰蓝的天空和半轮淡

白的月亮,另一侧却是红霞漫卷。船长在驾驶室发现了我,便用扩音

器送出来一忧郁缠绵令人心动的乐曲。我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独自舞

蹈起来。我旋转着,领略着这红白相间的世界的奇异之美。没有谁来

打扰我,陪伴我舞蹈的,除了如临仙界的音乐,便是江水、云霓、月

亮和无边无际的风了。伤怀之美在此时突然撞入我的心扉,它使我忘

却了庸俗嘈杂的城市和自身的一切疾病。我多想让它长驻心中,然而

它栖息片刻就如袅袅轻烟一般消失了。

⑦伤怀之美为何能够打动人心只因为它浸入了一种宗教情怀。

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是一个帝国的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

以取代的。我相信每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都遇见过伤怀之美,而且

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

忆的关。

(选自《伤怀之美》,有删改)

1.根据文章,简要概括''伤怀之美”的特征。(4分)

①人与自然(或“人、情、景”)融为一体;②景物是美的,情

调是忧伤的;③突然降临,不期而遇;④具有一种宗教情怀,神圣不

可侵犯。(每点1分)

2.第②节中说“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

过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的喧嚣会干扰人用心去感悟、体会自然

之美,人会逐渐变得世俗或庸碌;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失去

对“伤怀之美”的敏感。(每点2分)

3.请简要说明第⑥节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①表现了红白相间的世界(自然)的奇异之美;②与前文“期待

着与你重逢”相呼应,为后文“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

成为人永久回忆的美”铺垫。(每点3分)

4.文章是围绕“伤怀之美”组织安排材料的,请梳理概括作者

与“伤怀之美”的关系。(4分)

①八岁时“我”初次感受“伤怀之美”;②成年后“伤怀之美”

离我远去;③九一年“我”在日本北海道重温了久违的“伤怀之美”,

此后便又是长久的等待重逢;④去年“我”终于又在中俄边境的江面

上领略了“伤怀之美二让“我”倍感珍惜、怀念。(一点1分)

5.文章结尾说“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

片断”,请探究“珍贵”的原因。(6分)

①人、情、景融为一体的情境难得;②人们很难拥有伤怀之美的

敏感之心;③无法用金钱衡量;④伤怀之美被世俗的喧嚣淹没;⑤伤

怀之美让人超越庸碌,使人沉静。(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离我太远了,皮兰

冯骥才

①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

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②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

里亚海最上端那个海湾,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皮兰就在这天涯

海角似的地方。

③这个只有四千多人的小小的中世纪的古城,密集着层层叠叠两

三层的小楼,全是雪白的墙和砖红色的尖顶。如果艳阳高照,白墙更

白;一场雨后,红顶瓦变为深红一一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

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这时,偶尔飞来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

落在屋顶或烟囱上。如此的景象,叫谁看了不醉?

④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

涛。

⑤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在

皮兰海边散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

场上。欧洲的广场无论大小,四周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门面。皮兰的门

面可没有花团锦簇般的大厦,一律是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然

而它们简朴、素雅、沉静,像中世纪的农夫农妇、工匠市民平和地站

在那里;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

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

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

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着瞌睡;一群男子在下棋,其中一个中

年男人穿着很漂亮的海员制服,帽檐却斜着。年轻的父亲在教他的孩

子学步,孩子乍着胳膊摇摇晃晃走在前边,父亲笑呵呵跟在后边,走

着走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走的姿态一样了。

⑥皮兰湾很静,适合扬帆出海,这里有桅橘如林的小码头。皮兰

的海水比矿泉水还干净;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悠闲地躺着一些沐日的

泳装女子,粗粉的石块和光嫩的皮肤强烈地对比着;海鸥们常常在海

面上自在地飞掠盘旋。

⑦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背包的旅行者站在旁边贪婪地拍照。

⑧皮兰的地标是在城中鹤立鸡群般高高耸起的尖顶的钟楼,它叫

人想到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钟楼,只是更简约更古朴一些。皮兰历

史上曾属威尼斯王国管辖。广场立着一块石头旗桩,上边刻着的年号

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国时代的遗物吧。在威尼斯统治的漫长的五

百年里,它骨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气息与气质,尤其是对历史

的态度。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一棵与一根石柱死死缠

成一体的古藤,东一块西一块有刻痕的建筑残石,多半已经锈烂在土

里的铁锚……没人去动它们。让它们以历史的原状存在。城中还有些

中世纪的残垣断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用不着标明“文保单位”,

也被人们当做“沉默的老者”备受尊崇地活在人间。比如一座中世纪

的修道院,早已荒芜,仅存中庭,只有一些残损的雕像或兽头放在廊

子上,其他空空如也;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却任由野草丛生,播放

一些古典音乐一一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这不是意大利人

擅长做的事吗?

⑨没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历史

是不需要加工的。

无形的音乐是一种灵魂。古典音乐是历史的灵魂,皮兰人用它来

轻轻唤醒历史。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

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

雕像放在广场的中心。

真正的雕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不是城市广告。

最深厚的皮兰还是在城中往复返绕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今

天的皮兰没有为了“扩大旅游经济”而去放大街道尺度。老墙老屋老

门老窗一切依旧,房中的生活设施却正在“现代化他们依旧在窗

口伸出杆子晾晒衣服,依旧在窗框上挂满花盆,让五颜六色的花朵镶

在阳光射入室内的地方;然而,钻进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门,里边

艺术家工作室的照明、通讯与生活设施却十分现代。这些艺术品店很

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多是艺术家富于个性的创造。他们

尊重历史,却又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一个劲儿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拼命挤奶。

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活着的。

只可惜它离我太远了,皮兰。

1.第③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古城景物的?(6分)

(1)以动衬静:静态描写小楼的外形、房屋的色彩;(1分)动

杰描写艳阳高照,雨后房屋色彩的变化,乌鸦的飞翔;(1分)以动

衬静,写出皮兰优美宁静的景象。(1分)(写动静结合可酌情给分)

(2)点面结合:首先从面上写出了古建筑的总体特点:密集、色彩

鲜明,再选择艳阳下的白墙、雨后的红顶、乌鸦等具有典型特色的景

物来展现小城的美。(3分)

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皮兰城的特点。(4分)

风景秀丽、简约古朴、历史悠久、宁静闲适、富有文化底蕴。(一

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3.请理解分析第段画线句字的含意。(6分)

(1)皮兰人对传统文化不是掠夺式的开发索取,而是原状保护

传承;(2分)反思批判了当今社会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所谓文化保护

的现象。(2分)

4.联系文章内容,从语言表达和作者情感的角度,对第段加以

评析。(8分)

(1)语言简洁,意蕴丰富深邃,采用倒装语序,强调我与皮兰

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之情;(4分)(2)“远”一语双关,突出与皮兰

相隔的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对历史传承的距大差距,引出了一种

无可奈何(可惜)之情。(4分)(联系文章分析,每点2分,分析略)

概括情感主旨

考点综述

所谓''观点”指的是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所谓

“态度”,是指思想感情倾向,反映了作者的爱憎喜怒褒贬抑扬。文

章中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不完全等同于''文章的主旨”或“全

文的中心思想”。因为我们有时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事物或事件

的某一点、某一面、某一情形表达某种感受、某种看法,“观点态度”

或许只是文章主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局部”现象,而不能代

表文章主旨或中心思想。

情感内容的概括是更深层次的要求,只有当我们能把各段乃至全

文的内容都能顺利概括出来时,才算真正把握了散文的概括问题。

1.从感觉入手,弄清文段所表达思想情感的基本方向。

散文总是借助语言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而语言就有词彩和节奏

的问题,如果阅读时感觉到作者多用褒义的或者色彩亮丽的词语,而

句子节奏又较为明快,我们就可以大体断定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态度是

肯定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反之,则多半是否定与忧伤的。

2.从文题人手,寻找线索,抓住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

应等基本内容。

理清结构层次,利用素材板块摸清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

么景、什么物,理顺总体思路。

3.利用暗示把准段意、文意。

暗示主要有两类一一背景暗示和语句暗示。背景暗示,有时出现

在命题时给出的注释或者某一题目的题干中,有时含在标题中,有时

在文末的创作时间与地点里,有时就含在文段中,答题时一定要联系

思考。暗示更多是在词句中,特别要注意抓住散文中的精神主体“我”,

找出那些体现“我”的感受的语句,这些语句能概括段意、揭示文章

主旨,往往以抒情议论的方式出现另外要注意对文章结构有影响的、

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运用修辞的,以及篇首、段首、篇后、段后的语

句等。

解题方式

1.从全文看,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答题要点或公式主要内容(写什么)+情感态度(为什么写)。

2.根据原文概括某某与某某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答题要点或公式主要内容(写什么)+情感态度(为什么写)。

3.作者借什么景、物、事等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

括。

答题要点或公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

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技巧点拨:

1.逐点梳理,压缩归纳。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材料内容丰富、答题“点”比较清晰的试题而

言。对''点”较丰富的材料,要注意一个个“点”依次梳理过去,对

每一个“点”加以适当压缩提炼即可。

2.剖析形象,加工提炼。

因为是文学作品,有的全文形象生动,有的部分语句段落形象生

动。对这样的文字归纳概括,我们必须解开这形象的“外衣”,还原

作者的本意,然后再加以加工提炼。这里说的“形象二可能是运用

了某种艺术手法(多为修辞),也可能是行文的风格幽默诙谐。

3.大处切入,分解层次。

一些文学作品从多角度、多层面描写,有些地方描写得很细腻,

归纳概括的时候不能就这些小的层面简单抽取要点,而是要从作者的

中心意图出发,从大处切人,在主题的统摄下分解材料里面的层次。

4.抓住核心,挖掘本质。

深人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定、否定,该、

不该表现体现一一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一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

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

精题解析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

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

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

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

“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

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

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

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

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

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

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

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

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

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

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

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

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

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

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

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

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

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

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

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

“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

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

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

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

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

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

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

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

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

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

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

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

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

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

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

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

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

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

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

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O”!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题目】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废”首先是一种建

筑遗存,而此文中的''废坡”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正

如文中所言:“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

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

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

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考生从中提取

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废墟指含有历史文化背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

建筑遗存。

考场练兵

花坞

郁达夫

①'‘花坞"这一个名字,大约是到过杭州,或在杭州住上几年的

人,没有一个不晓得的,尤其是游西溪的人,平常总要一到花坞。二

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

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色的诗人,不大会

去。现在可不同了,从湖滨向北向西的坐汽车去,不消半个钟头,就

能到花坞口外。

②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

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而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

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将人来比花坞,就像济阳

商妇,老抱琵琶;将花来比花坞,更像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

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

③我的第一次去花坞,是在松木场放马山背后养病的时候,记得

是一天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坐了黄包车,过古荡,过东岳,看了

伴凤居,访过风木庵(是钱唐丁氏的别业),感到了口渴,就问车夫,

这附近可有清静的乞茶之处?他就把我拉到了花坞的中间。

④伴凤居虽则结构堂皇,可是里面却也坍败得可以;至于杨家牌

楼附近的风木庵哩,丁氏的手迹尚新,茅庵的木架也在,但不晓怎么,

一走进去,就感到了一种扑人的霉灰冷气。当时大厅上停在那里的两

口丁氏的棺材,想是这一种冷气的发源之处,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

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

间,已成陈迹”的感想。因为刚刚在看了这两处衰落的别量之后,所

以一到花坞,就觉得清新安逸,像世外桃源的样子了。

⑤自北高峰后,向北直下的这一条坞里,没有洋楼,也没有伟大

的建筑,而从竹叶杂树中间透露出来的屋檐半角,女墙一围,看将过

去却又显得异常的整洁,异常的清丽。英文字典里有cottage的这

一个名字;而形容这些茅屋田庄的安闲小洁的字眼,又有着许多像

Tiny、Dainty,Snug的绝妙佳词,我虽则还没有到过英国的乡间,

但到了花坞,看了这些小庵却不能自己地便想起了这种只在小说里读

过的英文字母。我手指着那些在林间散点着的小小的茅庵,回头来就

问车夫:“我们可能进去?”车夫说:“自然是可以的。”于是就在一

曲溪旁,走上了山路高一段的地方,到了静掩在那里的,双黑板的墙

门之外。

⑥车夫使劲敲了几下,庵里的木鱼声停了,接着门里头就有一位

女人的声音,问外面谁在敲门。车夫说明了来意,铁门闩一响,半边

的门开了,出来迎接我们的,却是一位白发盈头,皱纹很少的老婆婆。

⑦庵里面的洁净,一间一间小房间的布置的清华,以及庭前屋后

树木的参差掩映,和厅上佛座下经卷的纵横,你若看了之后,仍不起

皈依弃世之心的,我敢断定你就是没有感觉的木石。

⑧那位带发修行的老比丘尼去为我们烧茶煮水的中间,我远远听

见了几声从谷底传来的鹊噪的声音;大约天时向暮,乌鹊来归巢了,

谷里的静,反因这几声的急噪,而加深了一层。

⑨我们静坐着,喝干了两壶极清极炉的茶后,该回去了,迟疑了

一会,我就拿出了一张纸币,当作茶钱,那一位老比丘尼却笑起来了,

并且婉慢地说:

“先生!这可以不必;我们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钱买的

⑩推让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说:“这

给你做个外快罢!”

(1D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现在,

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礼拜的星期日,和新来杭州住的几位

朋友遇见之后,他们问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时提出了花坞。

他们是有一乘自备汽车的,经松木场,过古荡东岳而去花坞,只须二

十分钟,就可以到。

(。十余年来的变革,到花坞里也留下了痕迹。竹木的清幽,山溪

的静妙,虽则还同太古时一样,但房屋加多了,地价当然也增高了几

百倍;而最令人感到不快的,却是这花坞的住民的变作了狡猾的商人。

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也不象从前的恬淡了,建筑物和器具之

类,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

⑬同去的几位,因为没有见到十余年前花坞的处女时期,所以仍

旧感觉得非常满意,以为九溪十八涧、云栖决没有这样的清幽深邃;

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忽被有钱

有势的人奸了以后又被弃的状态。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赏析''将人来比花坞,就像济阳商妇,老抱琵琶;将花来

比花坞,更像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

腐,汤清而味隽了”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连用三个比喻,以阳商妇”“碧桃”和“菜”比喻“花坞”,

(1分)形象地概括花坞幽深秀美、不乏生机、简单清爽而韵味绵长

的迷人风韵,表达了作者对花坞的热爱与赞美。(2分)

(2)理解“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

的少女,忽被有钱有势的人奸了以后又被弃的状态”一句在文中的含

意。(3分)

花坞被人为的商业活动所玷污而失去了原有的纯真自然的趣味。

(根据本体喻体对应的规则,“花坞””商业活动的玷污”“失去原有

的纯真自然”等3个要点,各占1分。如答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

表达对花坞素朴天真的韵味遭到破坏的强烈不满”,可酌情给分。)

2.十余年后,作者还在津津地回味逛花坞的情趣。结合全文,

概括花坞有哪些情趣。(4分)

自然环境带给人美的的享受:(1)清幽深邃。三面环山,一谷直

下。(2)清新安逸。竹木萧疏,清溪蜿绕。(3)自然和谐。庵堂错落,

没有洋楼,也没有高大的建筑,从竹叶杂树中间透露出来的屋檐半角,

女墙一围,整洁,清丽。美好的人性人情让人感到宁静温馨:(4)人

物恬淡。尼媪翩翩,不求钱财。(每个要点1分)

3.游花坞时,作者经过几个地方,古荡、东岳、伴凤居、风木

庵。前两处,作者用“过古荡、过东岳”一笔带过,为什么要描写伴

凤居、风木庵?(4分)

(1)作者介绍花坞的迷人风韵后,并不急于写花坞,而是荡开

一笔写沿途风光,使读者对花坞充满了期待,为下文写花坞作铺垫,

体现了构思的巧妙。(2分)(2)运用衬托(反衬)的手法,以伴凤

居、风木庵衰落的凄凉之景物反衬花坞的清新安逸。(2分)

4.花坞里十余年来的变革留下了痕迹,让作者深感不快。结合

实际,就“原生态文化的商业化”谈谈你的理解。(6分)

(1)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渗透,

原生态文化必然会受到商业行为、商业文化的影响,想要保持原生态

文化的完美性几乎是不可能的。(2分)

(2)但是我们也应强化保护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来保护,使原

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自然环境方面,尤其风景区的环境不应因

人为的原因而遭到破坏;在文化风格应保持本土化,防止出现土洋混

杂的现象。(4分。也可从“政府部门”“民间团体”''民众个体(包

括风景区的居民、游客以及风景区的服务人员)”等角度来陈述。

夏日炎炎蝉声扬

鑫梦

岁月流转,一季花开一轮回。当我悠然地把目光投向远方,满眼

的浓绿已更替了往日的斑斓,醉人的夏天便悄然而至了……我总爱

品味夏天,犹如品味一杯醇酒。总是希望把夏日里的那份依恋,那

份醇厚,那份葱茏,那份墨绿,那份悠扬的蝉声,长久地在心中筑起

一座无字的纪念碑,闲暇时享受那情致的美妙和快慰!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鸣,有鸟语,也

有蝉唱……但你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在这场合唱中的主角就是她一

一蝉。蝉作为大地怀抱中的弱小生命,她能在黑暗中树起抗争的理念,

心系超越尘寰的执着,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酝酿凝聚飞天的能量,

高歌颂扬生命,奏响生命中最响亮的一曲,一举成名天下知。

蝉,是夏季的精灵,她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天气的冷暖阴

晴,唱出不同的旋律来。初夏的蝉声是矜持的,偶尔的几声鸣叫里带

着几分羞涩,蕴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盛夏来临,蝉声也变得

激越高亢起来,往往等不得这边唱罢,那边又抢着登场。这时,她们

不再娇柔,不再扭捏,她们肆意地直抒胸臆,尽情地爱恨情仇。

炎炎夏日的阳光下,蝉声无疑是纯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和

优雅的绝句。这绝句,咏叹着夏日的热烈,这绝句,是蝉对季节的感

触,是蝉为仲夏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夏日的黄昏,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走进蝉声的世界时,

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感到十分惬意。然而,当我们走入城

市,有时候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

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

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碌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

所然,抑或太过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

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

目视原野,听听蝉音,也许我们会发觉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

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只要我们抽个空,回到大自然中去,放慢

脚步,让眼眸以最大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