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多文本阅读汇编_第1页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多文本阅读汇编_第2页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多文本阅读汇编_第3页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多文本阅读汇编_第4页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语文多文本阅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多文本阅读汇编

【东城期末】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

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

重要内容。

“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

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

。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

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上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状的黑色木制拐

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

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还向社会颁布养老

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围,建立了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

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

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员的记载。北宋出

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组织老年

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

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

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

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

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

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

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

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自己

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

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

1

围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202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

体要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

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便老年

人能够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既保留了

家庭养老的优点,又强化和拓展了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社交等养老服务供给。老年人可以在熟

悉的环境中养老,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旻表示。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服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智慧养老服务是通过使

用智能设备获取老人服务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为中枢,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

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能设备包含提供环境安全及身

体健康监测的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智慧养老通过线上发展带动线

下养老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无论是15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

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本心与初心。

(取材于任海、陈春柳等的相关文章)

L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养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是指一种敬老仪式。B.在周和汉时有敬老意味。

C.唐宋时敬老、养老并举。D.在家养老就是传统养老。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周代,鸠杖对老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和享有待遇。

B.唐宋时,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

C.中国式赡养不仅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体现。

D.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在闲适生活中体会到天伦之乐。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一项是(3分)

A.老年人出门佩戴定位呼叫器,遇险一键呼救。

B.老年人通过机顶盒获取健康资讯,远程问诊。

C.居家老人线上预约康复理疗师上门进行服务。

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

B.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现实需要。

C.社区在现代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6分)

2

【西城期末】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2年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

准研制生产大型客机的能力,这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商用飞机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前后关涉上百万个零部件,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

上的明珠”。长期以来,全球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制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考量的是中国

自主创新的信心、勇气和水平。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最大载

客人数192人,最大航程5555公里。其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首飞成功后,先后投入6架试飞机和两架地面

试脸机,分别在阎良、南昌、东营、锡林浩特、吐鲁番以及敦煌等地进行了试飞取证工作,直到今年8月1日宣

布完成取证试飞。这就意味着,C919已经获得了进入民用航空运输的“入场券”。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迈向高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凸显。0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

,全国2个省市、IOOo余家企事业单位、30万人参与了研制工作。以C919为代表,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制造业

迈向高端的事实,无不体现出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举国体制是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由政府统筹调配全国资源力量,达成相应目标任务。新型举国

体制是以原有举国体制为基础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到今天,新型举国体制有了新的核心任务——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也有了新的目标定位——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嬴得战略主动。

在C919的研发过程中,国内数十所高校参与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建立了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

术集成的协同科研平台。通过C919等国产民用项目,我国掌握了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加快

了新材料、现代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考核、社会动员、资源配

置功能与市场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结合,调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进而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创

新突破,新型举国体制展现了其在科技重大创新领域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取材于柴雅欣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由于民用飞机更强调经济性和安全性,科研人员除了需要考虑大飞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在努力提

升飞机的经济性能。飞机的耗油量与飞机的升阻比(升力和阻力的比值)有直接关系,升阻比越高,飞机的

气动效率越高,耗油量就越少。而飞机的升力主要来源于机翼,全机70%左右的阻力也来源于机翼。因此,为

保证飞机座级,避免“油老虎”的出现,在飞机机翼上动脑筋,便成了提高飞机气动效率的关键。

喷气式民航客机通常以略低于音速的高亚音速飞行。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某些区域的气流

速度可能已经达到音速,令飞行阻力急剧增加。第一、二代喷气式客机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古典翼型,古典翼型

适合于低速及亚音速飞行,在这种速度范围内,它们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但是,随着飞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古典翼型的设计已不可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的要求。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既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又能保持较

高气动效率的翼型。

3

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的是超临界翼型。相对于古典翼型,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巡航速

度提高将近100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

要小8%左右。因此,超临界翼型具有较大的机翼相对厚度,而这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飞机的结构空

间以及燃油的储藏容积。

在0919飞机上,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局部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

一步提高了C919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通常,飞机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机翼较近,两者之间难免产生阻力干

扰。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采用局部融合方案,使发动机与机翼之间的阻力干扰达到了“1+1V2”的

设计效果,让两者一起面对的阻力小于分别面对时的阻力之和。吊挂,则是发动机和机翼之间的一个狭窄通

道,0919飞机采用的是IPS吊挂。基于这种吊挂宽度较大的特点,设计人员在机翼前缘进行了融合设计,在不

破坏压力分布的情况下,能让机翼晚些到达失速安全边界,从而提高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

(取材于仰山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C919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符合国际通行适航标准。

B.属于一种喷气式干线客机。

C.历经多年多地试飞取证。

D.是最复杂的商用大型飞机。

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与传统的举国体制有着本质不同。

B.其核心任务指向科技的创新与突破。

C.其有利于集中调配社会多方面资源。

D.其能有效结合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超临界翼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机翼升力较大,阻力相对较小,故升阻比较高;

B.其应用于高速巡航飞行的飞机时,能够减少油耗。

C.其依靠降低机翼厚度,来减小飞机飞行时的阻力。

D.其与古典翼型相比,有助于提高飞机的气动效率。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商用大飞机在技术方面必须全程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B.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目标,在于调动更多人员、单位、团队参加研发。

C.民用飞机在技术研发和改进时,通常会将其经济性放在优先位置考虑。

D.第一、二代喷气式民航客机若以音速巡航飞行,气动效率会明显不足。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陈述C919研发成功带来的启示。(6分)

4

【海淀期末】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人曾对

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卜雹各1

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来,人们通过

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

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

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气象专家利

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

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

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

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案并

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处理过程中

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撼的是在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

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

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

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

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各类

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

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预报技

术的发展。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集合预

报的创新之处是不再使用单一的初值启动计算,而通过一组初值的集合来进行判断。集合中的每个成员

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从这些相差不大的初值集合成员就可以得到一个预报结

果的集合,即“集合预报”。除了对初始场进行集合外,还要对模式的物理过程和模式本身进行集合,

以降低单一预报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即各成

5

员初始场相差不能过大;其次,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目的是在不出现系统性误差的基础上,确保大

气的真值大概率被包含在集合成员之中。

集合预报产品最初级的应用是通过集合预报结果可以获取集合均值,再由气象专家进行会商,并对可能

的错误和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单一结果。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

的概率。集合预报的最大优势是在服务于决策时,能做到不错漏天气系统变化任何一种可能,力争“万无

一失”。目前,集合预报技术在我国台风与海洋预报中有很好的应用。

(取材于许小峰、段吴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近年来,气象指数承担着帮助人们'‘消化”天气预报的角色。不同的气象指数,目标受众不同。想

要指数贴心、好用,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用心,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充分认识自身需求以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采访对象:王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报:目前有哪些气象指数?它们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公众可以在哪里查?

王静:中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有10余

种,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

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压强、温度、湿

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小

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

中国气象报:这些指数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王静: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直观地表现为数字和等级,以加深人们

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做到因天制宜,明明白白生活。如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长期合作,

在全市各区设置花粉观测点,通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等发布花粉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

另外,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气候,不适应气候,不保护气候。上

海市气象局调查显示,如果用空调指数科学调整空调使用时间,模拟出的结果为1台1.5匹空调全年至少

可节约330度电,少排放0.3吨二氧化碳。

中国气象报:气象指数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者争:气象指数的研发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我们也在不断努力简化气象指数术语,使其

更接地气,真正方便人们生活。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预测天气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拓片上记载了商君命人占卜是否下雨的卜辞:“食日,至中,日不雨”

B.《论粉t曦:“故天a雨,瞰徙,丘蚓出,器谡,献发,此物为切劭之验也。”

C.《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了“东风解冻”“虹始见”等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气特征。D.民间流传着“天上

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谚语。

2.根据上下文,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2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

C∙失之毫厘,谬以千里D.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同等代表性B.特征一致性C.适度离散性D.结果单一性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

B.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

C.天气预报发展历经“经验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阶段,终将实现绝对精准。

D.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各地气象部门研发“气象预报指数”应该力求因地制宜。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的技术发展是如何互促互进的。(6分)

【朝阳期末】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羲和“生十日”,夸父“与日逐走”,后羿“射九日”……我国古代神话中与太阳有关的内容可谓精彩

纷呈。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开始观测太阳,记录太阳活动。两千多年前《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一段记

载:“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关

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探日工程也提上日程。我国的探日工程规划大致

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验证多项太阳探测的关键技术,完成

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破冰之旅”;第二阶段,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探测太阳“一磁(太阳磁场)两

暴(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现象;第三阶段,由易到难,实施日地L5点探测、太阳极轨探测和太阳抵近探

测“三步走”计划,实现更精确地测定太阳磁场、确定太阳活动三维结构及预报空间天气等目标。

按照规划,2021年10月14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顺利升空,相隔

不到一年,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也发射升空。“羲和"和''夸父"两颗卫星同时在轨工作,

交相辉映,让人们再次领略到特有的中国式浪漫。

材料二

卫星在茫茫太空中飞行,要完成探日任务,如何准确获取自身的位置和速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羲和号”搭载的原子鉴频太阳测速导航仪,在国际上首次在轨采用了原子鉴频原理,实时准确地确

定太阳光的频率变化,进而获取卫星相对太阳的视向速度,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约1.5亿公里远的距离对太阳“明察秋毫”,这对卫星相机的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传统卫星均采用平台舱和载荷舱固连的设计方法,平台舱活动部件的振动会不可避免地

7

传递至载荷舱,影响了相机观测质量。“羲和号”大胆创新,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非接触式磁浮卫星平台

,将平台舱与载荷舱物理隔离,使卫星相机拥有了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

太阳Ha谱线能够直接反映太阳爆发的源区特征,因此,探测该谱线,对研究太阳活动尤为重要

o以前对于太阳Ha谱线的探测只能在地球上进行,受大气干扰,探测数据经常不连续、不稳定。“

羲和号”搭载了秘密武器——太阳Ha成像光谱仪,可以在太空对太阳Ha谱线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获

得更加准确的观测数据,这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

“夸父一号”也携带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日面矢量磁像仪、太阳硬X射线成

像仪和菜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这三大“法宝”既有组合优势,也有各自的特色和本领,能帮助“夸

父一号”完成其他卫星从未完成的多项探日任务。

2022年8月,我国科学家向世界通报,升空不到一年的“羲和号”已经观测到了近百个太阳爆发

活动,取得了丰厚的科学成果。同年11月,“夸父一号”刚刚升空不到一个月就获取了一项令人惊

叹的探测成果目前国际上唯一以近地视角拍摄的太阳硬X射线图像。“羲和”和“夸父”这

两颗卫星,仿佛被科学家们赋予了来自远古神话的超凡力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材料三

带给我们光和热、让万物自由生长的太阳,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

等太阳活动是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源头,会给航空航天、卫星通信等系统带来极大影响,会干扰定位系

统,使GPS定位出现严重偏差,还可能造成输油、输电、输气管路的大范围断裂。全面认识太阳活动,

为预报空间天气提供支撑,是当前各国探日工程的重要任务,我国的探日卫星也是带着这样的任务

升入太空的。

我国的探日卫星在近两年踏上探日征途,既是科学技术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家们的有

意之举。科学家们知道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大约以11年为一个周期。2021年至2022年是人类有

记录以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本次太阳活动峰年预期在2024年到2025年。我国的两

颗探日卫星适时升空,正好可以记录这一周期内太阳活动由少变多、逐渐活跃直至达到高峰的过

程,为预报空间灾害性天气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羲和”和“夸父”携手探日,会产出大量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会及时对全世界相关领域的科研工

作者免费开放。目前,“羲和号”的科学数据已向全球开放共享,得到美、法、德等国太阳物理研究学者的

广泛应用。与世界共享,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的博大胸怀,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共赢的理念。

(三则材料取材于陈海波、刘华、陈京、董雪盈等人的文章)

L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中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的时间、颜色、大小、位置等信息。

B.太阳极轨探测比太阳抵近探测的难度更大。

C.“夸父一号”可对日冕物质抛射进行探测。

D.“羲和号”和“夸父一号”在我国探日工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羲和号”可以在浩渺的太空中准确获取自身的位置和速度。

8

B.传统卫星的平台舱活动部件振动会影响卫星相机的观测质量。

C.太阳Ha成像光谱仪已经帮助“夸父一号”获得了多项探日成果。

D.“羲和号”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太阳爆发源区的高质量观测数据。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活动可能会让使用GPS定位系统导航的司机开错路。

B.某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停电,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C.太阳活动周期是我国科学家确定探日卫星发射时间的因素之一。

D.我国两颗探日卫星可以完整记录第25个周期的太阳活动过程。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关于“羲和号”“夸父一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字均来自神话。

B.可同时在轨工作。

C.均在近地视角拍摄了太阳硬X射线图像。

D.均可以为预报空间灾害性天气提供帮助。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探日工程的发展有哪些特点.(6分)

【丰台期末】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2年暑期,电视剧《梦华录》在全国热播。此剧生动展现了宋代的市井生活与民俗文化,其中,宋

代的茶文化被精致地呈现出来。女主角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一幕格外精彩:镜头中,摆满茶碾、茶盏等

茶具的桌前,赵盼儿先是以舞蹈功夫来配合制茶,接着在点茶时,她用茶盏奏出了《阳关三叠》的乐曲,

而后表演了在茶汤上绘画的技艺“茶百戏这段剧情引发了不少观众对宋代美学、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关

注与讨论。

古代烹茶有“唐煎宋点”之说,说的是唐人品茶以煎茶为主,而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已由煎茶发展为

点茶。点茶是一项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然后冲入沸水,这

时水要喷泻而入,不能断断续续。就在一只手往茶盏注入沸水之际,另一只手则持特制茶第击拂,回旋搅

打,最终使茶粉与沸水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覆满盏面的汤花。如此不断地运髡、击拂、泛花,使点茶

进入美妙境地。在点茶过程中,茶汤浮面出现的变幻,又使点茶派生出一种游戏,古人称之为茶百戏,又

称分茶或汤戏。

9

北宋陶谷《清异录》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

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此载表明“茶百戏”就是由宋人点

茶时派生出来的一种茶艺游戏。“茶百戏”虽出自点茶,但着重点与之不同。“茶百戏”讲究“技”,更注

重“艺”,这个“艺”,就是使茶汤表面显现出变幻的纹饰图案。现存很多宋人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分茶”

之称,不见“茶百戏”或“汤戏”,这也许是因为其起初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

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

宋代茶百戏,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实用和审美兼得,增强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当时

非常盛行,连边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包括辽、金的茶饮方式都深受影响。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虽然明代

仍有分茶遗韵,但随着朝代的更替,茶百戏这颗明星如流星陨落般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梦华录》的茶百戏技术指导、茶百戏技艺传承人章

志峰介绍,历史上,完整的茶百戏表演步骤十分繁复,包括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粉、注汤、

击拂、分茶等,而剧中表现的主要是击拂和分茶。他表示:“茶百戏是认知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国

茶文化繁盛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宋人高雅的艺术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取材于谢愚、姚国坤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清异录》记载:沙门有位名叫福全的和尚,精通茶事,他不仅能使茶汤幻化物象,还可成字作诗。

他四盏茶杯并用,最终使茶汤表面变幻出一首绝句:“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

渐,煎茶嬴得好名声。”福全和尚点茶技艺高超,能点出丰富的茶汤泡沫,但泡沫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

本已溶于水的茶粉会慢慢分离出来,这时,茶汤浮面的图案很快就会消散。福全和尚能在“须臾”之间,

完成茶诗的“书写”,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人们通过影视剧、动画短片、培训活动等方式,将计算机技术、现代元素等融于“茶百戏”艺

术之中,赋予传统艺术以全新的生命,使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我们也发现,

许多视频或报道还远不能完整呈现其全貌,甚至出现了种种错误,进而误导大众。

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真正的茶百戏,在原料、工序、工具、原理、内容、特色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从原

料看,历史上的茶百戏只能以水和研膏茶为原料,不能添加或借助其它材料。从工序看,茶百戏须经两道

工序七大步骤方能完成:第一道工序是依靠点茶的方法准备稳定的作画介质——悬浮液,要经过炙茶、碾

罗、候汤、烫盏、调膏、击拂等六大步骤;第二道工序是作画,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注汤、运匕这一步臊

来完成。从工具看,所用之物都是茶具,包括茶炉、茶臼、茶碾、茶磨、水勺、茶罗、茶帚、盏托、茶盏、

汤瓶、茶髡、茶巾等十二种工具。《茶录》等书对每一种器具的形制、规则、质地、用途进行了详细论述。

从原理看,是以“无色”的热水将“有色”的茶汤悬浮液稀释成白色图案,因此以白色悬浮液为作画介质

的不能视为正宗的茶百戏。从内容看,历史上茶百戏所绘内容主要是禽兽、虫鱼、花草以及文字之属。这

10

说明茶百戏的作画技巧和内容是以我国传统书法、绘画为基础的,“水丹青”这一别称是对其艺术特色的

精准概括。而现在在一些培训班的教学视频或是比赛中以现代绘画技艺或西方绘画内容来表现,自然算不

上茶百戏。最后,从茶百戏的特色看,其关键在“变变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色的水加入茶汤,可使

茶汤变为白色:其二是悬浮液上的图案不久就会自然消散,宛如戏法:其三是同一盏茶汤可以变化多次,

形成不同图案,即一幅图案显现后,通过自然消散或搅拌使之消散后,仍可再次甚至多次作画。

虽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在发展中都难免产生些许变化,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一门传统技艺

在传承的过程中连最基本的原理、特色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很难不去质疑它的真实性了。

(取材于杨多杰、朱佳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茶百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百戏又称分茶或汤戏,分茶戏可能是宋代文人所起的雅名。

B.茶百戏是由唐人的煎茶发展而来的,但与煎茶方式有所不同。

C.茶百戏是点茶时不断击拂搅打,使茶汤浮面出现变幻的茶艺游戏。

D.茶百戏技艺性很强,《梦华录》呈现了它完整、繁复的表演过程。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百戏不仅具有茶饮的实用价值,也蕴含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B.由点茶派生出来的茶百戏,增强了茶艺活动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C.宋代时期茶百戏广泛流行,也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饮茶方式。

D.了解茶百戏,我们就能掌握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全面认知宋代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下列在传承“茶百戏”技艺过程中做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茶汤悬浮液染成白色或将茶粉撒于汤面,再往上涂色作画。

B.将茶汤调得足够浓稠,然后用毛笔蘸着茶糊在上面写字绘图。

C.经过注汤、运匕等步骤,使茶汤悬浮液浮面呈现变幻的图案。

D.传统技艺培训中,以现代卡通画作为作画内容来表现茶百戏。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梦华录》中用到了“茶碾”“茶盏”等茶具,这些茶具与相关文献关于茶百戏使用工具的种类相符合。

B.《清异录》关于福全和尚在茶汤上绘写茶诗的记载,证明了茶百戏注重“技”,更注重“艺”的艺术特点。

C.茶百戏特色之独特在于悬浮液上的图案宛如戏法般转瞬之间就会自然消散,而且消散之后不能再次作画。

D.“茶百戏”技艺虽然曾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真实原貌我们已不甚了解,但仍能从文献记载中探寻踪迹。

5.传承传统技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们应如何传承

“茶百戏”这样的传统技艺。(6分)

11

【石景山期末】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发布,引起人们对辞书的广泛关注。我国辞书编纂的历史源

远流长,从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新华字典》《中华大百科全书》等,汇聚了中华文化

的精华,构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辞书在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语言文字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字规范化最重要的工具,是社会语言文字规范的标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顶层设计、供给侧、公众号、云计算、碳

中和、刚需、慢生活、自拍等新词,又有见贤思齐、厚德载物、束价、竹枝词等此前未收入的关于传统

文化的词语,并收录了一些词语近年来增添的义项和用法。这些增补的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

各方面变化。当然,也删除了一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以及个别查阅价值不大的词语。此外,

本次修订明确了大众近年来关注的一些字的写法、读音等问题。如“说客”的读音问题,注为“shuike”,

同时为反映社会语言实际情况,在该词条后面注明“现在也读shu6k2''.

在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修订内容的同时,很多人认为当前网络词典、网络百科全书已很流行,

传统纸质辞书应该进行数字化探索。的确,人们查阅辞书的习惯在发生改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国辞书人发扬辞书编纂传统,开启“融媒辞书”研究与实践,力求最大限度地汇集智慧,提升辞书质量

,服务大众的辞书生活。

“融媒辞书”首先是辞书大数据库,容量几乎无限,内容不受篇幅制约。其次,释义方式可以模态化

,比如,“跳、蹦、跑”和“掐、拧、捏”等动词,用文字解释费劲,用影像显示就相对简单。再次,可以

方便地实现跨界关联,不同的辞书及其他数据关联起来,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查询需求。而且,可以

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查询定制,快捷、精准地向读者提供信息。读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补充辞书条目、

修改完善条目内容,而内容若被收入辞书,读者就成了辞书编纂的参与者。

(取材于李宇明、王楠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现今已有300多种网络辞书和辞书App,深刻影响着大众的辞书生活。以《现代汉语词典》

APP为例,它完整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原书内容,支持数字版、纸版界面一键切换对照阅读,支持

手写、语音、摄像头多种输入方式,提供著名播音员李璃英标准词语播读,以及智能问答助手、词汇分类学习、日

识一词个性化学习、同义词辨析、易错词闯关等增倒艮务,有助于使用者准确高效地理解汉语知识与文化,规范地

运用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最有影响的语文词典,以它为代表的电子辞书,带给大众全新的词典应用和语

言学习体脸,标志着辞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在辞书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研究者重视读者的体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向“触媒

辞书”。例如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辞书应用,而是为阅读、资讯、学习等其他应用提供赋能服务的应

用。平台聚合权威工具书内容,收录了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辞书,如《英汉大词典》《心理学大

辞典》《中药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构建起一个系统、可信的知识数据仓库:通过标

12

准化的数据接口,将库藏数据嵌入合作伙伴的各类应用,包括阅读App、新闻客户端和搜索引擎等,以响应和解决

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阅读查检需要。

“聚典”用户在电子阅读中遇到需要查检的知识点,只需点击屏幕选中,后台便迅速匹配目标释义,并即刻以

弹窗的彩式显示。用户了解释义后在屏幕空白处轻点,弹窗消失,继续阅读。用户查检的热点、没有搜到的词,能

及时反馈到后台。后台启动编辑流程,以最快速度完成相关内容的撰写、编辑,保证平台内容数据不断充实。“聚典”

上线两年以来,已与包括学习强国、微信读书等20多家各类应用建立了合作,累计为3000多万用户提供了6亿多次知

识查检服务。“聚典”平台重新定义了工具书的使用方式,改写了用户与工具书的关系,能让用户高效便捷地获

得权威准确的知识内容。

(取材于毛文涛、陈雪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的词语反映时事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化,如“顶层设计”“供给侧”等。

B.有的词语反映科学技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