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卷预测卷2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
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鸡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
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
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孔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
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
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
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迂徒。气候变迁
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
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
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
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
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
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
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
齿象,不得不迂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
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
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
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
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
第1页共25页
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迂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
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
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种的延续。
赞成气候变迁学说的科学家们拿出许多证据说明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
候骤然改变。如有一类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强化学试剂处理的沉积物样品(目的是排除外来物
混入的干扰)时发现的化石花粉证据,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的化石动物
粪便(即粪化石)等。
科学家们还证明,有一些更新世动物当气候改变后,其生存范围有所变动。麝牛和驯鹿
在今天仅生活在北方苔原。马从北美洲平原上消失了,却仍生存于欧亚大陆。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
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业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
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
形状独特的石矛——扁平、双面、有槽(可供装柄)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
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
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1967年,美
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
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
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招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
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
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
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
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
(如剑齿虎和短颌熊)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
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吗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
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
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第2页共25页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
古生物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
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鸡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鸡象,迫
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
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
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
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
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
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迁不仅能够毁坏生境致使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因食物锐减而迁徙,还会直接导
致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新生幼仔死亡。
B.文章第四段中“与此相反”的“此”,指的是某种动物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
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的情况。
C.研究动物粪化石能够鉴定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科学家可以据此推知北美各地区
第3页共25页
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0
D.作者认为,关于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绝灭的真正原因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研究,因为
缺少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型哺乳动物食量小、进食次数少且孕育期短,因此在面对同样的气候变迁时,比
大型哺乳动物受到的危害要小。
B.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儿
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C.“当时冰川已融溶到……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一事实既是人类进入美洲的基础,也
可作为当时气候变迁的佐证。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
合理推断来开展科学探索。
4.文章最后一段使用“或许”“也许““似乎”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请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分别从立论基础与证据两个方面,简要说明过度捕杀说在论证
上存在的纸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
申平
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
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
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
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
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
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那
条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
这条河,是山里的生命之河。
河流是从深山老林里流过来的。起初河水只是涓涓细流,但是它一路兼收并蓄,终于成
为一股汤汤大水。它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顺着山势左弯右拐,哺育着两岸的生灵。现在,
大火携带着轰隆隆的咆哮和辱辱啪啪的声响,朝着这条河扑了过来。
第4页共25页
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移动身体,向河的对岸靠拢。这
时借着火光和星光,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
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
啊呀呀,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来了。他在山里打猎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野兽。
整个河面上,到处都拥挤着逃命的生灵,黑暗中也分不清都是啥野兽。在他背后,还不断传
来好像下饺子一般的声音。
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
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
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
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
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
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
你还算个人吗?!他抽了一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但是他很快感觉到,水中有一股
巨大的推力,推着他顺流而下。借着火光看去,原来对面的河岸是峭壁,根本就爬不上去。
所有的野兽都在顺流而下,寻找着容易攀登的地方。
大火已经烧到河边来了,火舌喷吐,几番想跃过水面。但是因为这里水面宽阔,都没有
成功。河里的动物们更加惊慌了,它们争先恐后,挤挤攘攘,拼命地往下游冲,没有一个愿
意被烧死。
猎人此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
望去,暗叫不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
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
过河了……
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
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一路上他的身体与其他动物碰碰撞撞,不
同动物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老虎的脸,狗熊的脸,大象的脸,野狼的脸……什么脸他都不
在乎了。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
猛砍,猛砍!
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
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
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
第5页共25页
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猎人第
一次发现,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
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
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
了。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
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
方。
前面来到了一处地河。说是地河,其实就是水流通过山洞。这条地河,猎人早就知道,
但是从来没敢靠近过。大白天那里都是黑云缠绕,传说有恶龙把守。现在要不要过呢?他犹
豫着,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再看看顺着河岸一侧追过来的大火,他咬了咬牙,心说今
天,就算是刀山我也要往前闯了。
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眼睛渐渐适应着黑暗。但是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
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洞
内到处怪石嶙峋,暗藏杀机。猎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等他闻到一股腥臭味道的时候,一
切都已经晚了。
陡然,前面的河水巨浪翻腾,只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跃出水面,拦住
了去路。猎人抬眼看去,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但见眼前昂首挺立的竟是一条白色巨蟒,一
条水缸那么粗的巨蟒。它头似磨盘,眼如灯盏,血盆大口里吐出的信子嘶嘶作响。啊呀,原
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恶龙啊。
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体
发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
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
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
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
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
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
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
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
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
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
第6页共25页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1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猎人本能地去肩上取枪,发现枪没带出来,不仅写出了猎人的职业惯性,也从侧面
表现了大火来得突然和凶猛。
B.一场山林大火因猎人而起,小说围绕逃生,深刻揭示了人和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和
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C.本文展现出来的猎人是一个丰富多面的人物形象,一场大火使猎人思想发生了转变,
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D.本文题目为“河流”,”河流”不仅是猎人和动物们逃生的通道,还寓指人类及动物的生
命之河、母亲之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场火灾开篇,再写引起火灾的原因及其发展态势,看似突兀,实则为后文
人与动物都逃向河流做铺垫,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B.小说设置的壶口和地河等几处场景,为下文砍树、巨蟒等情节做铺垫。绝处逢生柳
暗花明成功调动读者思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姓名,只显现出身份特征,但作者却综合运用神态、动作、语
言和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他的形象,使其立体可感。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次使用拟声词,真实还原了小说的情境,同时使用叠词,富
有节奏感,增强语势,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氛围。
8.小说最后写猎人和各种动物历经艰险,终于看到了地河的出口,请你结合全文,试分析
猎人此刻会有哪些心理。
9.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
么高贵!……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人认为,《河流》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类凭借理
性成为万物的灵长”这一思想,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偃剖背,
第7页共25页
盲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日:“其心难
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
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
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如此,
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闻之日:“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
可与救危国。故明主药廉耻,招仁义。首者介于雅左鹿猱而义随义会不忍口腹而仔割其肌故
人主结甚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
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
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攀«手也,故世有
易身之患。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
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
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
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垓,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
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
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目:“自此倘有乐工杂类,
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
而食,遣诸冬军以为耻累。”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介子推A无爵禄B而义随文公C不忍口腹D而仁E割其肌F故人主结其德G书图H
著其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文中指勉励,与现在常说的“厉行节约''中的"厉'’意思不同。
B.续以玉,即“以玉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文言句式相同。
C.摄,指兼任、管辖,与“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词义不相同。
D.衣冠,指士大夫,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所用修辞一致。
第8页共25页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只要赏罚制度不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就会使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各得
其所,君臣上下一心,社会安定。
B.在韩非子看来,主上如果喜怒无常,心思多变,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陷入互相不满的
恶性循环中,这样国家政局就极有可能陷入险地。
C.在韩非子看来,如果主上经常侮弄臣下以求一时的快乐,即使臣下后来得到主上的
恩惠与赏赐,也难免会心生怨恨。
D.唐太宗认为,得到好的官员,人数虽少也足够用了;如果得到不好的官员,人数再
多也没什么帮助,官员质量比数量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
(2)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14.在韩非子和唐太宗看来,君主用人选官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湖
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游湖之感,次联写湖上所见,当船儿行至湖中时,忽然现出了一座山。
B.渡湖的时间只有半日,但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
C.颈联从高处远处写起,借鸟儿“畏坠”与帆船之“闲”,写出湖面的辽阔、空旷。
D.尾联写渔夫正在湖上打鱼,他们互相招呼,行歌于烟波浩渺之中,此唱彼和。
16.同是这洞庭湖,这首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有所不同。请
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9页共25页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描摹自己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露出愉
快的神色情状的两句是“,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君主靠严刑来督察百姓,靠威怒来威吓百姓,
那么,就会出现“,”的结果。
(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_A_,如《楚辞》被誉为中
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①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
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②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
产生的,③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关。④而楚文化无论是在成熟期,并且
在鼎盛期、衰退期,⑤它在接受其它文化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⑥这在其周
边区域的文化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印证。⑦在先秦时期,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的同时,
B。⑧而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不仅使楚国
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⑨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
重要因素。⑩正是由于各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使得中国古文明在多元、复杂文
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两千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雨点打上芭蕉有铜盘的声音,怪。“红心蕉”,多美的字面,红得浓得好。要红,要
热,要烈,就得浓,浓得化不开,树胶似的才有意思,“我的心像芭蕉的心,红……”不成!
第10页共25页
“紧紧的卷着,我的红浓的芭蕉的心……”更不成。趁早别再谄什么诗了。自然的变化,只
要你有眼,随时随地都是绝妙的诗。完全天生的,白做就不成。看这南雨,这万千雨点奔腾
的气赘,型迷象,送淳鎏,看这一小方草生受这暴雨的侵凌,鞭打,针刺,脚踹,可怜的小
草,无辜的……可是慢着,你说小草要是会说话,它们会嚷痛,会叫冤不?难说他们就爱这
门儿一出其不意的,使蛮劲的,太急一些,当然,可这正见情热,谁说这外表的凶狠不是变
相的爱。有人就爱这急劲儿!
再说小草儿吃亏了没有,让急雨狼虎似的胡亲了这一阵子?别说了,它们这才真漏着喜
色哪,绿得发亮,绿得生油,绿得放光。它们这才乐哪!
20.文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十分形象,请简要分析。
21.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
用意。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这”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作用。
(1)3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
(2)看这骤雨,整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尊迷蒙,羊渲染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晋“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被屠杀得只剩下四五百万人,导致北方华夏族人口数
量严重减少,在这最危险和紧急的时刻,汉民族的血性也渐渐恢复!冉闵,就是“五胡乱华”
时期最有血性的的英雄!在建立冉魏政权后,他颁布了杀胡令,号召汉人杀胡人复仇;各地
有血性的汉人纷纷响应。冉闵以正义之师十战十捷,一举光复了多处失地,拯救了北方的华
夏族人。
作为新时代青年,冉闵的故事,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1页共25页
参考答案:
1.D2.B3.B4.①这些词语标示作者对所阐述情况的揣测与不确定;②表现
了科学著作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以及科学家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5.①人类首次出
现在美洲与哺乳动物走向灭绝同时,并不能说明动物绝灭一定是人类捕杀导致的;②石矛与
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不能证明这3种动
物绝灭是捕杀导致的,更不能证明其他30属动物的绝灭是因为捕杀;③峭壁下石矛、石球
与12具猛鸡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所有猛码
象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气候变迁、人类过度捕杀大规模绝灭”错。原文“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
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
可见这两种说法只是提出的假说,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B.“提出者”错。原文“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
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可见是“倡导者”,而不是“提出者”。
C.“因新生境无惯食食物并染病而衰亡”错。原文“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
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
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
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
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可见“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以及"染上由
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的是不同的动物,而非“以食草为生的食肉动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此”指代内容错。原文“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
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
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
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
力”,可见“此”指的是动物“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情况。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12页共25页
B.”如果没有……就不可能……”错。原文“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
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吗
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
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
只能证明大型哺乳动物灭绝有可能与之有关,但“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不是“过度捕杀说“
产生的充分条件,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科学家们似乎
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或许”“也许”“似乎”这些词语标示作者对所阐述情况的揣
测与不确定;
②因为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事件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正如文中说的“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
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还有待科学证实,因此这种表达表现了科学著作严
谨、准确的语言特点以及科学家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论据“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
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论据不
充分,人类首次出现在美洲与哺乳动物走向灭绝同时,并不能说明动物绝灭一定是人类捕杀
导致的;
②论据“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己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鸡象、马和骆驼)
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
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论据不充分,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
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不能证明这3种动物绝灭是捕杀导致
的,更不能证明其他30属动物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③论据“古生物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
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玛象骨骼”,结论“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
一群猛狗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属于
以偏概全,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玛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
猎活动,并不能证明所有猛吗象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6.B7.D8.①喜悦。历经艰险,猎人终于和动物们走出了绝境。
第13页共25页
②骄傲。一波三折,战胜了困难,更战胜了自己。
③感动。动物不是“天生猎物”,而是“可亲朋友”。
④反思。与大自然如何相处、和谐相处。
⑤期待。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善待世间万物的自己。9.(一)认同。①面对因
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大火,猎人悔恨不已;当猎人凭借职业本能想伤害河中的动物时,他能及
时反思并克服自己的本能: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可贵的理性。
②当大火烧至河流壶口处,猎人能迅速做出“不让大火蔓延至对岸''的决策并在“动物们都还
在呆呆看着猎人时”就率先采取行动;面临“上山还是下河''的抉择时,猎人能做出明智的判
断;当动物们面对巨蟒吓得纷纷逃跑时,猎人敢于和它对峙:这些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
气。
③无论是猎人带领动物们“扑火”,还是带领动物们寻路,都体现了人类拥有最高的智慧并担
当了“领路人”的责任,所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
(二)不认同。①当猎人和动物一起在河中逃生时,遵从的是同样的生命本能,人与动物拥
有的是同样的命运,人并不比万物更优越。
②不让大火过河,不仅只有猎人壶口砍树,还有猴子掰树杈,大象推大树,还有野猪、狗熊、
野狼等动物用嘴和爪子清理树枝,可见在扑火的过程中,猎人做的事同样是动物们参与的事,
人并没有比动物高明。
③猎人固然在一些方面比动物更有智慧,但在山洞之中,动物拥有比人类更优越的视觉和嗅
觉。猎人带领动物灭火和寻路,大蟒也作为向导引领大家前行,所以人类和万物是互助的“命
运共同体“,人不是万物的中心和灵长。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深刻揭示了……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错,结合猎人在逃生的各种遭际最终得到
解决,无论是在壶口还是面对巨蟒,个人的安全是在群体的安全之下。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使用叠词……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氛围”错,大量运用叠词如“轰隆隆”“挤挤攘攘”“隐隐约
约''以及拟声词“哇——”“嗷——“烘托出的是紧张神秘的氛围,并非恐怖。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第14页共25页
(1)结合“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
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分析,历经艰险,猎人终
于和动物们走出了绝境。此时猎人看到地河的出口,是喜悦的。
(2)结合“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河里”“望着狂舞乱蹄的火
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野兽,野兽!
河里到处都是野兽”“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去,暗叫不
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
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他
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
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他只能拔出匕
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动物们……都被他的气势鼓舞
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
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
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
分析,一波三折,战胜了困难,更战胜了自己。猎人是骄傲的。
(3)结合“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
枝。猛砍,猛砍……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
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
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
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
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动物们……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
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
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
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
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
分析,动物不是“天生猎物”,而是“可亲朋友”,看到地河口亮光的猎人此时是感动的。
(4)结合“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
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
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
就是……”“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
第15页共25页
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
地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
们,你还算个人吗”分析,与大自然如何相处、和谐相处。这让猎人反思。
(5)结合“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他不由得想
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他抽了一
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
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他一口气游上
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他的决
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分析,猎
人不小心引发了森林大火,置动物们陷入绝境,逃生时认为自己不应该有杀害它们的念头,
努力带领动物们逃到安全地方,救的是动物们的生命,救赎的是自己的灵魂。猎人期待一个
“全新”的自己,一个善待世间万物的自己。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考生要明确回答“认同”还是“不认同”,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说出其理由。
(-)如果认同这一思想,其理由如下:
根据“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
心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
火”“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分析,面对因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大
火,猎人悔恨不已;
根据“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
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
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
是……”“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
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
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
你还算个人吗”分析,当猎人凭借职业本能想伤害河中的动物时,他能及时反思并克服自己
的本能: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可贵的理性。
根据“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
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不行,祸是
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
第16页共25页
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
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分析,当大火烧至河流壶口处,猎人能迅速做出“不
让大火蔓延至对岸”的决策,并在“动物们都还在呆呆看着猎人时''就率先采取行动;
根据“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了.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
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
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分析,面临“上山还是下河”的抉择时,猎人能做出明智的判
断;
根据“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
体发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
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
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分析,当动物们面对巨蟒吓得纷纷逃
跑时,猎人敢于和它对峙。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根据“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
猛砍,猛砍……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
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
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
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
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
了”“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
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
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
地河的出口了“分析,无论是猎人带领动物们“扑火”,还是带领动物们寻路,都体现了人类
拥有最高的智慧并担当了“领路人”的责任,所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
(二)如果不认同这一思想,其理由如下:
根据“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
那条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他突然发现……河里到处都是野兽”“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
来了”分析,当猎人和动物一起在河中逃生时,遵从的是同样的生命本能,人与动物拥有的
是同样的命运,人并不比万物更优越。
根据“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
第17页共25页
猛砍,猛砍!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
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
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
猎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分析,不让大火过河,不仅只有猎人壶口砍树,
还有猴子掰树杈,大象推大树,还有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用嘴和爪子清理树枝,可见在
扑火的过程中,猎人做的事同样是动物们参与的事,人并没有比动物高明。
根据“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
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那条巨蟒好……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他带领所
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分析,猎人固然在一些方面比动物更有智慧,但在山洞之中,
动物拥有比人类更优越的视觉和嗅觉。猎人带领动物灭火和寻路,大蟒也作为向导引领大家
前行,所以人类和万物是互助的“命运共同体”,人不是万物的中心和灵长。
10.CFG11.D12.A13.(1)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
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
(2)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其在于精简;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
官的定员。14.①赏罚分明,不吝爵禄。
②明确标准和法度,尊重臣下。
③唯贤是举,精简冗员。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
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
“介子推''做主语,其后不能断开,“无爵禄”和“义随文公”由“而“连接,中间不宜断开,因此
在C处断开;
“仁”修饰“割其肌”,中间不能断开,“不忍口腹'’修饰"仁割其肌”,用"而''字连接,中间不能
断开,“故”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因此在F处断开;
“著其名,,作“书图”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人主结其德”和“书图著其名”为并列关系结构一
致,各自断开,因此在G处断开。
即在CFG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第18页共25页
A.正确。勉励。/严格。句意: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指严格认真地实行节约。
B.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玉续”“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这就像砍断手臂
而把玉接上一样。/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C.正确。兼任、管辖。/迫近、夹在、夹着。句意:官员不处理政务。/夹在大国之间。
D.错误。衣冠,指士大夫,所用修辞为借代;“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没有使用修辞。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要赏罚制度不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就会使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各得其所,君臣上下一
心,社会安定”充分条件关系错误,依据原文“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
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他剖背,盲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
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可知原文说的是赏罚得当,民众各得其所,君臣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立”,做到,达到;"上”,君主;"循”,遵循;“表”,标志,标准。
(2)“治”,治理得好,天下太平;“本”,根本;“审”,审慎,慎重;“量”,衡量;“省”,减
少,精简。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可知在
赏罚方面,君主在用人时要赏罚分明,不吝爵禄。
②依据“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故明主除人臣之
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可知在行事方面,君主在用人时要明确标准和法度,尊重臣下的喜
乐好恶。
③依据“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
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可知在设官层面,君主在设置官员时要唯贤是举,注
重官员能力,精简冗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
那样的灾祸,不贤者少犯罪而不会遭到驼背被剖那样的冤枉刑罚,盲人处在平地而不会遇到
深渊,蠢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这样的话,君臣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古人说:
第19页共25页
“人心难以捉摸,喜怒难以猜中。”所以要用华表给眼睛当座标,用鼓声给耳朵传信息,用
法制给人心作规范。做君主的放弃这三种容易的方法而用一种难以摸透的思想行事,这样办
事,君主就会积怒,臣下就会积怨。用积怒的君主来驾驭积怨的臣下,君臣就都危险了。明
君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
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
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滥施淫威的残酷,臣下也没有愚蠢笨拙的过失。
所以君主明察而少怒,臣下尽忠而少罪。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时候,做君主
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
义之举。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
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
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臣子安于量才录用,而苦于身兼二职。所以明君除去君臣苦恼的
事,设立君臣快乐的事。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
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经常侮弄臣下来取得一
时的愉快,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所以天下
有君位被篡的祸患。
材料二: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
大小授予官职,务必精减官员人数。所以《尚书》说:'只选取贤良和有才能的人做官。'
同时《尚书》还说:'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
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说不根据才能选择官员,就
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一样。《诗经》有句话:,参谋的人如果多了,决策的时候反而不知所
从。,孔子说:,官员不处理政务,官吏怎么会得到精简呢?,还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
只狐狸的毛。'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史册,数不胜数。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
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
数。“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
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
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
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15.B16.①许棠的《过洞庭湖》表现了诗人经过洞庭湖时看到的壮阔景象和感悟,既
第20页共25页
有对洞庭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人生既有“惊波常不定”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
劳累奔波,亦有“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的从容。②张孝祥的作品表现作者的高洁忠贞、
豪迈之气,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错。结合全诗理解,让诗人发愁的
是人生如波涛的起伏不定。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主题思想的能力。
许诗通过“惊波常不定”“疑无地”“鸟畏坠'’等语写出了洞庭湖环境之险,尾联“渔父闲相引,
时歌浩渺间”中“闲相引"“时歌'’却突出了渔夫在险境之下却闲适而观、自在而歌,表现出了
渔父过洞庭湖时的宠辱不惊。其中有对洞庭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人生既有“惊
波常不定”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劳累奔波,亦有“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的闲适自在。
张词“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三句,反顾词人的心路历程。词人借助月光自
照,虽然仕途失意却光明磊落。“肝肺皆冰雪”一句,既与上阕“表里俱澄澈”相照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血管内科护理制度
- 器材管理制度
- 11.3全等三角形判定SAS课件
- 2024年黄山考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
- 吉首大学《复变函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吉林艺术学院《电视节目策划》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协议书范文离婚书范本模板
- 2024年大棚种植蔬菜回收合同范本
- 肉鸡养殖场收购协议书范文模板
- 产品标识控制程序文件
- (施工方案)双梁桥式起重机安装施工方案
- 提高内镜中心内镜洗消合格率PDCA
- DBJ∕T13-354-2021 既有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手册
- 调机品管理规定
- 园长思想政治鉴定范文(5篇)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类与编号规定
- 2022年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人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 检测公司检验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 充电桩整体解决方案PPT幻灯片(PPT 2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