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Ⅰ摘要表见代理制度源自于近代西方,其法律性质是广义的无权代理,但与狭义的无权代理存在本质区别。被代理人有责任妥善保护代理人的自由和信托利益。根据我国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第172条规定,如果行为人没有授权书、超过授权书或授权已过期,但另一方有足够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能力,代理人的行为仍然有效。当代理人与缔约当事人产生分歧时,被代理人主张代理行为无效或拒绝承担代理人造成的后果时,相对人可以主张代理行为有效构成表见代理。然而,关于该制度的特殊构成要件、能力认定、特殊情况的确定以及证明标准等方面,学术界、实务界和法学界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表见代理制度在特殊情况下的构成要件、证据要求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争议。关键词:表见代理无权代理民法典法律后果ⅡAbstractApparentagencysystemoriginatedfrommodernwest,itslegalnatureisthebroadsenseofagency,butthereisanessentialdifferencewiththenarrowsenseofagency.Itisthedutyoftheprincipaltoproperlyprotectthefreedomandfiduciaryinterestsoftheagent.AccordingtoArticle172ofChina'sCivilCode,whichcameintoeffectin2021,ifthedoerhasnopowerofattorney,thepowerofattorneyhasexceededthepowerofattorney,orthepowerofattorneyhasexpired,buttheotherpartyhassufficientreasontobelievethatthedoerhasvolitionalcapacity,thebranch'sactisstillvalid.Whentheagenthasadisagreementwiththecontractingparties,andtheprincipalclaimsthattheagencyactisinvalidorrefusestobeartheconsequencescausedbytheagent,theoppositepartymayclaimthattheagencyacteffectivelyconstitutesapparentagency.However,therearestilldisputesintheacademic,practicalandlegalcirclesaboutthespecialconstitutiveelements,theidentificationofability,thedeterminationofspecialcircumstancesandthestandardofproofofthesystem.Thepurposeofthisthesisistodiscussthedisputesabouttheconstitutiveelements,evidencerequirementsandlegalconsequencesofapparentagencysysteminspecialcases.Keywords:ApparentagencyUnauthorisedagencyCivilcodeLegalconsequenceⅢ目录TOC\o"1-3"\h\u18681一、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I试论表见代理制度一、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一)法定构成要件若要探讨表见代理,必先明晰理清代理制度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在法定或约定的授权范围内,代表被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从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1]。表见代理最早源自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一项法律制度。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实际代理权,但因其与未授权代理人的特定关系从而制造出来的表面表现,使相对人误认未授权代理人得到授权从而具有权,并产生代理效力,同时要承担法律责任及法律后果探讨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部分要件证明标准及其法律后果等方面的争议[2]。表见代理制度作为一种代理制度,必须满足代理制度的基本要求,例如必须有三方主体,代理所从事的法律行为必须合法,方可产生有效代理效果,即大前提之下,必须先满足代理制度的基本要求才有可能构成表见代理。无权代理人具有客观上表现的代理行为,使第三人相信其具有代理权[3]。所谓“能够相信他具有代理权”是指该人通过某种方式,书面口头或默示的方式,使得第三人能够相信其具有代理权。例如,行为人保管印章或空白合同,而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第三人可据印章和空白合同能够推断其具有代理权。未授权代理人持有空白实体的推荐信、委托书、与被代理人有特殊关系、口头陈述等情形,也可能构成表见代理,足以让第三方误认为代理人具有代理权,从而与被代理人建立民事关系。第三方必须善意行事,尽到自己合理审查的义务,不得疏忽大意。在与行为人发生民事法律事实,产生或变更民事法律关系时,为保证交易秩序与交易效率的价值,要以理性的方式去思考,考虑到收益与风险,做出常人所能理解的合理行为,若在一般情形下已经做到合理审查,能够相信其具有代理权的真实性,此时便不能归咎于相对人的没有完全审查到代理人的无权代理行为,从法理上讲,法律不能强人所难,相对人做到自己法律行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情况下,已经不能再强加法律责任,承担法律后果也会成为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反之若相对人明知受托人无授权委托书,仍与合同相对人建立民事关系,之后再想以主张表见代理来规避责任,帮自己逃脱法律义务,则属于代理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根据民法典第143条的规定,该法律行为是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二)被代理人过错是否作为构成要件关于被代理人的过错是否应作为表见代理的显著构成要件存在学术争议。从法理学思路中来看,这关乎两种不同理论学说的选择,是对保障主体安全的两种法律价值的衡量和判断。在交易秩序和民商法法律部门意思自治原则的两种平衡中,笔者查阅资料研究后认同单一要素理论,即认为被代理人的属归并不是表见代理的独立要素。首先,该立场符合我国实在法中现行的法律所保持的秩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原则理念,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牢固性和有机统一性。根据《民法典》第172条的规定,若要成立表见代理,应当满足“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该主体被授权为代理人”的前提条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解释,“第三人有正当理由认为行为人具有代理权”作为表见代理的第一个特征,故而该条文并不以被代理人的过错作为原则进行解释与提倡;从我国法制变迁的角度看,表见代理从未将被代理人归属作为单独的构成要件处理。自《合同法》以来到《民法典》时代,坚持单一要素说的相关规范及人们内心的法律确信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分歧频繁出现,基于双要素理论进行改进可能对现有规范产生重大冲击并增加司法压力。相反地,如果以单一要素理论为原则在此之外再运用例外规定的方式,则是对单一要素理论的改进,提供了一种更为温和并使得多方主体更易接受和采纳的方法[4]。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平衡第三人和委托方的权益,也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按照《民法典》确定的法律框架,如果被代理人的救济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来解决,表见代理规则不应直接进行重置,这是对于法律继承性和稳定性双重价值的需要。其次,目前我国的立法选择是合理可行的。双重效力理论虽然在学术界备受追捧,兼顾了私法领域自治和信赖利益保护两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但也存在实际情况下可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充分实现双重效力理论,就必须在每一起纠纷中都考虑到合理性,以便同一类型案件可以相同裁判依据进行审理,否则维护法律秩序与威严便是空中楼阁,无法做到。但在当今我国法治现状下,过错的内涵并不明确,不同法院对其理解也存在偏差。可以归结为第三人诚信和无罪的前提。即便是在同一法庭审判庭内,由于法官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无疑是会极大减损司法权威性,因此必然要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裁判标准要尽可能统一,认定标准不宜太宽松,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应在规则确定的范围之内进行限制。但是反过来讲,这样的要求不仅会增加法院的工作量,还会向要求统一、可预见的审判标准转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冤假错案,更不利于司法公正的体现,所以也不应完全提倡。此外,在实践之中,根据适用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在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情况下,相相对方必须提供证据,这将大大增加相相对方的举证责任,许多法院会因证据不足而不予支持。特别是在被代理人有过错的情况下,很容易因无过错而不被认定为表见代理。该制度的原则宗旨与此背道而驰。此外,该要素的存在还会加重第三人的注意义务,诱导其在签订合同时变得更加谨慎,需要进行繁重的调查工作。这增加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时间成本,削弱了他对交易的信心,偏离了提高交易效率立法价值的方向。相比之下,单一理论并不要求可归因性是表见代理的独立组成部分,而是通过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分类以制定表见代理的例外情况来实现这一点。与抽象的过错可规则性相比,这种方法更具操作性。最后,信赖利益原则已成为单一要件构成理论的核心价值,但信任只能解决受托人值得保护、应有请求权的问题,不能解决信任后果由相对方承担的问题[5]。通过与多元理论的比较,结合一些命题的分析,可能会怀疑传统的单元理论对原理过于严格,需要改进。虽然被代理人的可归咎性不是明显代理的独立构成要素,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规定例外情况,它可以提供补救被代理人利益的渠道。二、表见代理制度的司法实践(一)“相对人有理由相信”的要件证明由上文在司法实践证明并不需要以被代理人的过错作为原则体现的前提之下,那么“相对人有理由相信”便成为首要关注的内容及原则,根据《民法典》第172条,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出具证明合同、公章、印章等客观形式要件的存在,以及第三方有理由相信的证据。笔者认为,“有理由相信”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概念,即需要第三方在不具备心理知识的情况下相信,符合社会大众的常识。此要素需要明确证明,然而,善意和有理由相信是消极的法律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会严重限制表见代理制度的适用性,降低其保护交易安全的规范目的,使其适用难度增加。由此,学者批评证明制度对证明责任的分配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多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将确定的法律适用结果变成不确定的未知,显然不符合法律对于秩序维护稳定的要求更就无法促进交易秩序与交易效率的保证。而在确定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解决两个初步问题:第一,交易相对方是否证明其按照现行法定规范的要素“善意且无过失”地行事,这是否合理?其次,被代理人的过错、具有代理的表象、第三人的善意并且不存在过失这三个法律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在法律实践中应如何适用于纠纷?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每个名词的具体内涵,解释其概念。在笔者看来,“善意并且无过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至少有两层意思。两者有交集,但又不完全相同。这两个要件的交集属于明显代理的主观方面,其准确含义是“第三人不知道行为人没有被授权并无过错地行事”,评估“无过错”的要素探讨已经许多实体遇到。现实中,法学家批评只能依靠法律原则、常识判断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指引,对第三人可以判断“无过错”的法律事实的外延范围较广。然而,如若交易对手必须在法庭上使用证据来充分证明这一点时,会降低系统表见代理的范围和功能,进而削弱系统保护交易安全和秩序的能力。这将对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求第三人证明善意无过失的负面事实是否合理?笔者认为,现行实体法的规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适用民事诉讼的内容来避免和减少。需要探讨具体合适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有二个:其一,民事诉讼交易第三人证明其“无过错”义务的初衷无助于交易安全,决策者交给法官,执法者反而变为了立法者必然是一件有失妥当的行为。表见代理制度划分举证责任标准主要是以实体法的价值评估为基础;整个民商法法律部门的原则是“保护交易安全”举证责任在被代理人证明相对人是恶意的可以提高在实践中表见代理被认定的可能。若相对方仅仅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在吹毛求疵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证据无法消除的疑点,该制度的最高原则不应阻碍外观法律原则的实现[6]。其次,“无过错”在本质上是一个否定的事实,实践中很难用正面积极的证据来证明一个否定的事实。如果让相对人承担基本事实的举证责任,很容易导致举证危机,在个别情况下,还会导致不公等诸多问题。因此,基于“正面证据不能客观证明负面事实”、“关于受托人利益保护的法律原则”、“商事外观主义原则”、“避免过度自由裁量权”等法律原则,相对方必须举证善意做出的决定,而非因疏忽而做出的决定违反了法律原则,无助于保护交易安全,无助于促进制度的初衷。在改进方法层面,笔者认为改进不完全依赖于立法。法律体系必须确保一定的稳定性,没有必要再次彻底改变实体法。其矛盾和不足主要集中在民法方面。最高院于19年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的规定《新证据条例》删除了《原证据条例》第七十三条第一款确立的优势证据规则;因为仅适用《原始证据条例》第73条第1款,往往出现只是简单比较了双方的证据,无法满足主导证据必须满足高概率最低标准的事实。尽管如此,在我国民商事诉讼中,仍然有很多案件适用优势证据规则。多数法院认为,优势证据规则是衡量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是否为不利事实的难以证明方法之一,更符合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和确保目的最大可能的公平和正义。例如经济法学中金融法领域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的“不为公众所知”,本文所提到的民事表象代理纠纷中的“善意且无过失”,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中的侵权部分,法院可以利用优势证据规则减轻了原告的举证责任。因此,即使法官认为相对方当事人和相对方当事人的证据不明确,也可以酌情决定,并不完全依赖法官的自由心证裁量权,而是要在规则所要求的。(二)表见代理的实践形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表见代理的行为一般可归纳为三类,即“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和“代理终止”,而这三类均属于未经授权的代理行为。具体而言,常见的表见代理表现有以下三种形式。当然,考虑到代理与商业活动紧密相关,在商业关系和法律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例外情况,以下将做进一步的论述。同时也应该注意的是,三种常规表现的主要特征和本质意义通常会在实践中有所重叠[7]。1.授权型之表见代理授权形式的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授权,但由于被代理人的明示或暗示的行为而使他人认为代理人拥有代理权,以致与代理人产生法律关系,最终被代理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实践中,这种情形具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被代理人用某种特定方式表达了授权的意向,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授权受托人。在这种情况下,被代理人的陈述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8],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的,而相对人可以是特定或非特定的。第二,被代理人向行为人提供有授权性质的文件,如空白委托书、空白合同等,但未能及时公告或声明其具体情形。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实施管理不善或未能及时恢复空白文件,导致第三人继续认为未经授权的代理人仍有经纪权,而被代理人如果没有对行为人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最终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权利延续的表见代理根据《民法典》第172条的规定,权利延续中出现的情形也应受到关注。如果授权书到期后,被代理人因自身疏忽而未能及时撤销或未向相对人明确说明授权书已到期,那么在实践中(特别是商事关系中)往往就会出现此类情形,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一问题。首先,当商业交易行为成为人们的信仰时,即使对代理人的委托书进行撤销,善意的第三方也有理由相信该委托书仍然有效,并与代理人进行合法交易。在这段时间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仍由被代理人承担。其次,许多善意的第三方在现实中存在,但却不确定他们与被代理人之间是否存在法律联系,因此,被代理人很难向善意的代理人声明终止代理权,因此,这也导致代理人的旧委托的权利得以延续。在现实商业关系中,如果被代理人未能撤销委托书或未明确定义委托书的范围,就可能导致法律行为不完全,从而成为权利延续中表见代理的常见情况。3.超越权限的表见代理授权以外的表见代理是指被代理人在授权委托书中未明确注明授权限制,而善意的第三方并不知道此限制,进而与代理人执行法律行为,导致造成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根据《民法典》第172条的规定,超越授权范围属于法定的表见代理的情形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规定要求被代理人加强确认并明确授权书的意图和内容,尤其是在委托时必须预见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授权书中详细描述授权范围。否则,被代理人应承担由于未明确或特定授权而导致的法律后果。如果被代理人想要限制授权,应该在授权书中明确表示授权范围,避免授权不明确的法律风险的产生。4.例外情形由于客观事实和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表见代理的情况在商业合同领域中很常见,大多数企业法人在签署和执行合同等法律事项时通常使用公章。考虑到公章使用法的特殊性和实际的复杂性,使得相关法律事实变得异常复杂。根据引用的消息来源,民法总则第176条的第三稿曾经规定:“冒用他人名义实施民事诉讼的人,要制造伪造他人的公章、合同、授权委托书等行为,应当为他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由于公章丢失或被盗、或已终止与第三人之间的特定雇佣关系,并经过合理公告或通知后,第三人应注意,这两个明显的代理例外,但是这两个例外在最终版本的法案中被删除了。从立法者角度分析,这可能是将抽象法律原则纳入总则中,而非明确需要例外的规定。案件风险责任的抽象性,使得立法和司法解释难以考虑到所有内涵,涵盖的足够充分是法律的应然状态,实然之中可以通过案例指导建立制度性供各级法院参考的规则。在现实生活中,违法者可能会伪造他人的公章、合同或授权委托书等,代为履行民事法律行为。伪造印章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伪造无合法性,指代理人在被代理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伪造公章,非法取得代理权;第二,伪造无实际意义,包括“多公章逃避责任”和“多公章无权”。前者是指公司故意制作多枚不同式样的公章,企图通过加盖未经登记的公章或伪造的公章来否认合同的有效性,避免合同义务;而后者是指代理人手中的公章是真实合法的,但拥有公章并不代表代理人就拥有授权;第三,印章不规范,指公司在印章制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印章损坏、变色、字迹模糊、信息不正确或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在此,笔者引用《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第41条要求法院根据有关代理规则,审查签字人是否有代理盖章的权利,以判定合同的效力。法人事后加盖了假印章,或加盖的印章与官方登记的印章不符等,如果因故否认合同的效力,法院不予支持。在多章规避的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公章,加盖公章后合同均有望确认有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章伪造不一定是表见代理的例外,需要在风险分担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如说:第一,即使被代理人实际上不知道伪造的印章,只要尽到注意义务就能知道,就被视为表见代理的行为人[9]。第二,如果被代理人要么承担有权采取行动的后果,要么承担与他有权采取行动的后果相同的后果时,也不例外。第三,当印章不符合标准时,应以被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为决定合同效力的唯一标准。因此,即使公章未规范、未归档,只要符合被代理人的目的,也不能视为表见代理的例外。当然,印章伪造仅限于毫无根据的伪造,其他情况下都不能适用。最后,如果违法者是在被代理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行为,则被代理人不需承担责任;如果是被被代理人知情的行为,则被代理人需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避免生产和扩大损失。三、法律实践中表见代理的法律效力(一)表见代理的效力效果对于表见代理,其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效力归于其代理。表见代理一旦成立,在民事法律行为上与不产生法律效果的无权代理表面类似,但在法律效力上与授权代理的结果相同。表见代理是一种类似于委托书的法律拟制,其效力适用于行为人与第三人之间,民事行为的效力适用于当事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表见代理和合法代理的法律效力完全相同,因为在表见代理中,被代理人有权在承担责任后对未经授权的代理人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而在合法代理中,一旦被代理人被代理后,即使因代理人行为导致损失,被代理人也无法向代理人追回欠款。因此,表见代理和合法代理在法律效力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表见代理对三方行为人的法律效力探究总体来看,表见代理的有效性应当从被代理人、第三人和代理人三个法律主体进行探讨。在被代理人方面,成立表见代理即明示代理人获得授权,使行为人的行动直接捆绑着被代理人,因此被代理人必须承担合同义务并行使合同权利。对于第三人而言,如其无恶意且无过失地选择表见代理,则被代理人的责任应为不可避免。反之,如果第三人选择引用严格意义上的擅自代理,则应当诉诸于擅自代理责任,而无法向被代理人请求赔偿。然而,当事人不得要求同时请求两者,也不能选择严格意义上的无效代理进行适用[10],同理亦然。在行为人方面,由于表见代理被视为被代理人的授权,其效力与授权代理等效。行为人无需直接向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后果应由被代理人承担。如被代理人遭受损失,则得单方面向受托人要求损害赔偿责任,按照其性质和种类来分配法律责任。被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法律效力探究在司法实践中,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大多数为签订合同的行为,且不论合同具体形式如何,属于书面或口头,被代理人所承担的后果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履行合同义务从而为他人权利作保障的责任。被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均为三者之间法律关系最为简单且直接的关系,简而言之,从法律后果而言,对被代理人产生有权代理的效力,即从法律后果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有权代理并无区别,在相对人与被代理人之间认定成立民事法律关系,被代理人应受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约束,具有该合同设定的权利并应当按时履行该民事法律行为所约定的义务。不得以无权代理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意思表示以及以无权代理人具有故意或过失为理由而拒绝承担法律后果,同时也不得以自己没有过失为由进行抗辩,即最为符合表见代理制度保护交易秩序的作用。其次,既然是合同相对方关系,显然除了履行合同这一条法律关系,如果被代理人不具备履约能力或者履行合同对于被代理人现实几乎不可能,例如履行合同会对被代理人造成巨大损害,也可以由被代理人承担违约责任,以违约责任的方式去承担成立表见代理的方式。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法律效力探究从客观事实来讲,被代理人与相对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因此相对人才有可能具有代理被代理人从事法律行为的可能,而从法律事实层面来讲,显然无论是前文中所提及的超越权限、权利延续、公章伪造等情形任何一情形,显然代理人所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不符合被代理人的意愿的,按照民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否成立表见代理,若因为代理人的行为对被代理人造成了损失,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将被代理人的损失进行补偿或赔偿。在确定了需要赔偿之后,赔偿的程度需考虑到责任大小的问题。表见代理往往牵扯到被代理人的过失,因此在确定被代理人的责任之前,有必要调查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过失。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责任应分为两种:与未授权代理有关的和与对方有关的。如果被代理人授权不明确,代理人在合理性、善意和无过失的情况下超出代理权限而造成损失,被代理人无权向未经授权的代理人追偿。如果该人在授权被撤销后未向相对人发出合理通知,则该人对相对人的过失与未经授权的代理人无关,未经授权的代理人仍需为该期间的损害承担全部责任。对相对人的选择权问题探究对相对人的法律效力具有诸多争议,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表见代理本质上是未经授权的代理,因此当表见代理出现时,相相对方可以选择是否主张表见代理或未经授权的代理,以推进自身利益[11]。但是,这种情况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因为让相相对方拥有选择权可能导致以下情况:在合同签订时,表见代理有利于相相对方,因此相相对方会选择表见代理。但是,在合同履行期间,由于某些客观情况,例如被代理人破产、代理人财务困难或第三人经营策略变化等,第三人可能希望终止与其相相对方之间的合作。此时,相对方可能会选择未经授权的实体,以推进其利益和目标。因此,给予相对人选择权就意味着赋予其决定被代理人行为的有效性或无效性的权利。相对方当事人可以完全根据自身利益选择是被代理人还是代理人承担法律后果。这种情况可能比给予委托书还有利,这不仅违背代理制度的初衷,也违背了民法中公平与公正的原则,损害了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面对上述问题,第二种观点:在维护相对人选择权原则的同时,严格限制其选择。相对方可以在表见代理人和未经授权的代理人之间进行选择,但相对方只能选择一次。特别是相对方当事人向被代理人主张委托责任时,其选择权即告结束。除非被被代理人拒绝授予或法院作出另行裁决,否则无权撤销表见代理权并以无权代理为由提出异议;同样如果相对方当事人首先是未授权代理人,则不能再援引表见代理权来反对被被代理人[12]。从法律立法的本质来看,表见代理制度的目的是将行为人或相对人的民事法律行为效果追溯到承担法律义务的主体,以捍卫善意第三方不受伤害的原则,使其无法承担责任。在此基础上,维护交易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发展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不能给相对方任意获取或超越代理权并免除任何风险或责任的机会。这不仅违背了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原则,而且忽略了法律正义的重要目标。因此,一旦表见代理的成立条件得以满足,即使给予相相对方选择权,表见代理仍然应被确认为合法,并与委托代理人享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此时,相相对方不应被授权选择,而应承担相应的商业风险。即使善意方后来发现行为人没有获得代理权,超过代理权或终止代理权,只要其最初意图是建立与被代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应该保护其利益。此外,学术界还有其他观点,例如表见代理制度本身并不包括选择第三人的权利[13]。从行为人角度来看,表见代理人是未经授权的实体,但从相对情况角度来看,代理实体是合法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表见代理都具有授权代理的法律效力。换句话说,表见代理的法律效力是确定的;然而,一旦让相对方行使选择权,表见代理的法律效力就变得不确定了。其次,从利益平衡和交易安全的角度来看,表见代理制度的本质是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来维护交易的安全和交易秩序,而不是总是以相对方的利益为代价。如果放任相对方行使选择权,相对方的利益将永远得到维护,而个人利益将永远受到影响,导致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极度失衡。因此,允许交易方行使选择权也会破坏法律秩序。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无需被代理人有选择权,理由如下:第一,从民法原则的角度来看,任何法律事实都应当基于真实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原则。在民事交易中,要订立合同,双方必须确保表达真实的一致意见。而表见代理是一方不知情,另一方假装代理的情形。若选择代理交易,可能会导致权利义务地位的不对等,从而可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不利于交易秩序的保护,不利于代理制度的适用,也违反民法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煤炭购销合同范本协议
- 2025物流包机运输合同运输合同
- 2024年版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合同
- 2025投资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混凝土浇筑技术指导和服务合同3篇
- 2025版智能锁具研发生产及销售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NDA保密协议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空间室内外装修施工合同2篇
- 2024年软件开发定制合同格式3篇
- 2025无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电子级四氟化硅行业风险评估及未来全景深度解析研究报告
- 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 中考字音字形练习题(含答案)-字音字形专项训练
- 四柱万能液压机液压系统 (1)讲解
- JTT 1501-2024 潜水作业现场安全监管要求(正式版)
- 家乡土特产电商营销策划方案(2篇)
- CTD申报资料撰写模板:模块三之3.2.S.4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 汽车标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
- 个人贷款月供款计算表模板
- 先玉335玉米品种介绍课件讲解
- (正式版)JTT 1482-2023 道路运输安全监督检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